期刊文献+
共找到47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胎儿脐静脉分支的解剖学观测 被引量:1
1
作者 刘恒兴 赵炳泉 +3 位作者 傅贵淑 范锡印 李秀玲 马建军 《新乡医学院学报》 CAS 1997年第3期274-275,280,共3页
目的观测胎儿脐静脉的分支,探讨脐静脉血入肝及经静脉导管的流量。方法选择62例经福尔马林固定的正常胎儿肝脏,解剖显露脐静脉各分支,洲其压扁管径,并换算成各管腔的截面积;记录脐静脉各肝叶分支数及分支类型。结果胎儿脐静脉入肝... 目的观测胎儿脐静脉的分支,探讨脐静脉血入肝及经静脉导管的流量。方法选择62例经福尔马林固定的正常胎儿肝脏,解剖显露脐静脉各分支,洲其压扁管径,并换算成各管腔的截面积;记录脐静脉各肝叶分支数及分支类型。结果胎儿脐静脉入肝分支的截面积和大于静脉导管的截面积,两者的差异有高度显著性(P<0.001)。入肝在叶分支之截面积和占整个入肝分支截面积的69%。入肝左叶、方叶和尾状叶分支,数的分别为3支、3支和1.3支。结论胎儿脐静脉血大部分经肝脏至下腔静脉,只有一小部分经静脉导管。经肝脏的脐静脉血有2/3以上经肝左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胎儿 静脉分支 静脉导管 解剖学
下载PDF
胎儿脐静脉及其分支的解剖学观察 被引量:1
2
作者 刘恒兴 申彪 +5 位作者 付贵淑 范锡印 李秀玲 马建军 焦作卫校 时洋 《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CAS CSCD 1997年第2期105-106,共2页
关键词 胎儿 静脉 解剖学
下载PDF
主肝静脉和肝短静脉的解剖学研究及其临床意义 被引量:21
3
作者 王海全 邢雪 孙国锋 《中国普通外科杂志》 CAS CSCD 2007年第8期767-769,共3页
目的探讨主肝静脉和肝短静脉(SHVs)的数量、位置、分型、口径等参数。方法取60具成人尸体标本,测量肝左、中、右静脉的肝外长度、注入下腔静脉(IVC)管径;按其SHVs汇入下腔静脉左侧壁、前壁和右侧壁分为左、中、右3排,测量SHVs的... 目的探讨主肝静脉和肝短静脉(SHVs)的数量、位置、分型、口径等参数。方法取60具成人尸体标本,测量肝左、中、右静脉的肝外长度、注入下腔静脉(IVC)管径;按其SHVs汇入下腔静脉左侧壁、前壁和右侧壁分为左、中、右3排,测量SHVs的数量、位置、口径及其与主肝静脉的关系。结果肝左、中、右静脉开口于IVC肝后段上1/4段,其中肝左、中静脉共干者73.3%(44例),肝左、中、右静脉共开口者1、7%(1例),3支分别汇入者25.0%(15例),SHVs直径为1.5~17.8(5、4±1.4)mm,3~35支SHV从不同方向和节段注入下腔静脉。肝右静脉直径与SHVs直径呈负相关(r=-0.34,P〈0.05);肝左静脉直径与SHVs数目呈负相关(r=0.24,P〈0、05)。肝右后下静脉(IRHV)出现率为83.3%,平均直径为2、6~8、0(4.3±1.2)mm。结论SHVs变异较大,管径粗者数量少。SHVs的口径、数目与主肝静脉口径、数目呈相互消长。肝右静脉直径愈大,SHVs直径愈小;反之SHVs直径愈大。肝左静脉直径愈大,SHVs数量愈少;反之SHVs数量愈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解剖学和组织学 静脉 肝短静脉
下载PDF
大脑大静脉的显微外科解剖学 被引量:7
4
作者 王凡 姚国刚 杨顺生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CAS 1996年第2期81-83,共3页
在手术显微镜下对17例成人脑标本的大脑大静脉及其属支进行观察。大脑大静脉根据其形式的不同可分为四型,大脑大静脉多起于松果体的后上方,绝大多数为单于,其长度和管径分别为9.65±4.12mm和3.88±1.52... 在手术显微镜下对17例成人脑标本的大脑大静脉及其属支进行观察。大脑大静脉根据其形式的不同可分为四型,大脑大静脉多起于松果体的后上方,绝大多数为单于,其长度和管径分别为9.65±4.12mm和3.88±1.52mm。本文还对其属支的出现率、起源、管径、回流和支数进行了详细观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静脉 解剖学 组织学 深部静脉
下载PDF
颈静脉孔区薄层断层解剖学研究 被引量:2
5
作者 邱明国 张绍祥 +1 位作者 刘正津 谭立文 《中国耳鼻咽喉颅底外科杂志》 CAS 2002年第1期37-39,共3页
目的 为临床颈静脉孔区影像学诊断提供断层解剖学依据。方法 利用生物塑化技术 ,将 9侧颈静脉孔区及相邻结构制成 3个方位 (横断、冠状位及矢状位 )的薄层断层标本 ,观察各重要神经、血管在各方位上的出现范围、走行与毗邻关系。结果... 目的 为临床颈静脉孔区影像学诊断提供断层解剖学依据。方法 利用生物塑化技术 ,将 9侧颈静脉孔区及相邻结构制成 3个方位 (横断、冠状位及矢状位 )的薄层断层标本 ,观察各重要神经、血管在各方位上的出现范围、走行与毗邻关系。结果 在横断断面上颈静脉孔连续 5~ 6个层面显示 ,冠状断面连续 7~ 8个层面显示 ,矢状断面连续 10~ 11个层面显示。对重要层面的结构作了描述。结论 生物塑化薄片对颈静脉孔及相关神经、血管能够连续显示并准确分辨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静脉 解剖学 组织学 生物塑化薄片 断层解剖
下载PDF
脐静脉通路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4
6
作者 陈文斌 陈永亮 黄志强 《中国普通外科杂志》 CAS CSCD 2006年第5期378-380,共3页
复习相关文献,就脐静脉通路的临床应用价值进行分析并加以综述。自然通畅或再通的脐静脉是通向门静脉系统的捷径,随着对其胚胎发育和解剖结构的深入了解,结合医疗设备和技术的进步,脐静脉通路的临床应用日益广泛,且有深入研究价值。
关键词 静脉通路 脐静脉/解剖学和组织学
下载PDF
枕下经颈-颈静脉突入路达颈静脉孔区的显微解剖研究 被引量:4
7
作者 刘庆 袁贤瑞 +2 位作者 姜维喜 罗端午 潘亚文 《中国耳鼻咽喉颅底外科杂志》 CAS 2004年第3期132-135,T002,共5页
目的 研究一期切除颈静脉孔区复杂性肿瘤的微创手术入路。方法 选择经 10 %福尔马林固定成人头颈标本 10具 ,显微镜下模拟枕下经颈 颈静脉突入路的手术操作 ,逐层显露颈静脉孔区 ,研究该区显微解剖特征及显露范围。结果 该入路直接... 目的 研究一期切除颈静脉孔区复杂性肿瘤的微创手术入路。方法 选择经 10 %福尔马林固定成人头颈标本 10具 ,显微镜下模拟枕下经颈 颈静脉突入路的手术操作 ,逐层显露颈静脉孔区 ,研究该区显微解剖特征及显露范围。结果 该入路直接沿乙状窦、颈内静脉的移行方向显露颈静脉孔区结构 ,其中后颅窝可经枕下显露 ,颞下窝藉寰椎与下颌升支间的自然间隙显露。通过切除颈静脉突和迷路下骨质分别自后、外、下和上方显露颈静脉孔。头侧直肌是界定颞下窝结构和枕下三角内结构的确切标志。后组颅神经 ,交感干和颈内动、静脉行于其前方 ,椎动脉寰椎上段及其周围的静脉丛行于其后方。结论 枕下经颈 颈静脉突入路可自多个方向充分显露颈静脉孔区结构 ,且可保护面神经、迷路、耳蜗和椎动脉等结构免受不必要的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静脉孔区/解剖学和组织学 手术人路 静脉
下载PDF
Poppen入路手术的显微解剖学研究 被引量:2
8
作者 王毅 程宏伟 +2 位作者 王舜尧 冯春国 仰鹏志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345-348,共4页
目的研究Poppen入路的显微解剖,为利用该入路切除松果体区各种肿瘤提供解剖学指导。方法成人尸头标本15例(30侧),在手术显微镜下进行顶枕开颅Poppen入路的解剖操作,测量相关数据。结果暴露范围在矢状窦和横窦夹角,小脑幕和大脑镰夹角之... 目的研究Poppen入路的显微解剖,为利用该入路切除松果体区各种肿瘤提供解剖学指导。方法成人尸头标本15例(30侧),在手术显微镜下进行顶枕开颅Poppen入路的解剖操作,测量相关数据。结果暴露范围在矢状窦和横窦夹角,小脑幕和大脑镰夹角之内,暴露结构包括枕叶、小脑半球、大脑内静脉、大脑大静脉、基底静脉、小脑上动脉及滑车神经等。大脑内静脉长度为(34.26±5.43)mm,管径为(1.56±0.37)mm;基底静脉长度为(35.41±6.62)mm,管径为(1.42±0.38)mm;大脑大静脉长度为(9.64±4.11)mm,管径为(3.78±1.62)mm。结论 Poppen入路利用了松果体区大脑深静脉系统形成的可供手术操作的5个间隙,同时对小脑上动脉及滑车神经显露良好,避免盲目操作,术中结合相关解剖参数可很好地完成松果体区肿瘤的全切,提高治愈率,减少并发症,降低死亡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松果腺/解剖学和组织学 松果体瘤 静脉 神经解剖学
下载PDF
颈静脉孔的显微外科解剖研究 被引量:2
9
作者 刘庆 袁贤瑞 +2 位作者 姜维喜 罗端午 潘亚文 《中国耳鼻咽喉颅底外科杂志》 CAS 2005年第3期129-132,共4页
目的研究颈静脉孔的硬脑膜结构和孔内神经、血管结构的行程及形态特征。方法显微镜下模拟枕下极外侧入路、颈乳突入路和Fisch颞下窝入路的手术操作,研究10例福尔马林及乳胶灌注头颈标本颈静脉孔的显微解剖特征。结果在颈静脉孔的颅内开... 目的研究颈静脉孔的硬脑膜结构和孔内神经、血管结构的行程及形态特征。方法显微镜下模拟枕下极外侧入路、颈乳突入路和Fisch颞下窝入路的手术操作,研究10例福尔马林及乳胶灌注头颈标本颈静脉孔的显微解剖特征。结果在颈静脉孔的颅内开口,舌咽神经与迷走、副神经间被纤维或骨性结构隔开。在颈静脉孔内,脑神经行于颈静脉球上方的内侧,舌咽神经位于最前方,所有神经束均可用显微外科技术分开,副神经的脑根同脊髓根一起进入颈静脉孔后又加入迷走神经。颈静脉球及临近颈内静脉接受来自乙状窦、岩下窦、椎静脉丛、舌下神经管静脉丛、髁导静脉及岩斜下静脉的静脉回流。结论颈静脉孔的颅内开口可分为岩部、颈内部(或神经部)和乙状窦部,颈静脉孔内脑神经的不同神经纤维束在整个行程中彼此独立,副神经仅由脊髓根构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静脉/解剖学和组织学 脑神经/解剖学和组织学 显微外科手术
下载PDF
后半规管切除处理岩斜坡区病变的解剖学研究 被引量:1
10
作者 朱杭军 廖建春 +3 位作者 丁学华 孙爱华 范静平 郎军添 《中国耳鼻咽喉颅底外科杂志》 CAS 2002年第2期78-79,I001,共3页
目的 为临床上处理岩斜坡区病变时保留外上半规管功能及听力提供参考。方法 在20例40侧成人尸头上模拟后半规管切除处理岩斜坡区病变,对后半规管切除后可以得到的暴露范围进行了研究,并进行了一些解剖测量,就如何避免损伤外、上半规管... 目的 为临床上处理岩斜坡区病变时保留外上半规管功能及听力提供参考。方法 在20例40侧成人尸头上模拟后半规管切除处理岩斜坡区病变,对后半规管切除后可以得到的暴露范围进行了研究,并进行了一些解剖测量,就如何避免损伤外、上半规管、颈静脉球、面神经、乙状窦、岩上窦等结构提出看法。结果 岩上窦下缘至颈静脉球顶之间的距离为(15.02±3.69)mm,乙状窦内侧至内淋巴管的距离为(10.62±2.09)mm;硬脑膜至外半规管后缘的距离为(6.21± 1.78)mm,至后半规管中点后缘距离为(4.07± 1.26)mm。结论 对于不超过1.0×1.0cm大小的岩斜坡区病变完全可以经此径路切除;对于侵及内听道的病变用此径路无法处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半规管 解剖学 组织学 岩斜坡区 静脉 乙状窦
下载PDF
耳后经颞入路显露颈静脉孔区的显微解剖观测
11
作者 柳岸 刘庆 +3 位作者 袁贤瑞 于春江 谭国林 彭亚 《医学临床研究》 CAS 2008年第7期1205-1207,共3页
【目的】定量研究耳后经颞入路对颈静脉孔区的显露程度,为临床个体化选择手术入路、保护重要结构功能提供可靠的解剖依据。【方法】选择经10%福尔马林固定的成人头颈湿标本各6具(12侧),模拟耳后经颞入路的手术操作,并分成连续的五个步骤... 【目的】定量研究耳后经颞入路对颈静脉孔区的显露程度,为临床个体化选择手术入路、保护重要结构功能提供可靠的解剖依据。【方法】选择经10%福尔马林固定的成人头颈湿标本各6具(12侧),模拟耳后经颞入路的手术操作,并分成连续的五个步骤,用脑立体定向仪测定各步骤对颈静脉孔区的显露面积,用游标卡尺测量斜坡和三叉神经的显露长度及重要结构间的距离。【结果】迷路下入路对颈静脉孔区的显露面积是182.47±72.62 mm2,迷路后入路、部分切除迷路、切除耳蜗后对颈静脉孔区的显露程度依次增加(P<0.001)。部分切除迷路后,对斜坡和三叉神经的显露程度进一步显著增加(P<0.001)。【结论】迷路下入路和部分切除迷路经岩尖入路可自侧方完成对颈静脉孔区和岩斜坡区的充分显露,同时可以保留面神经、前庭蜗神经功能,是自侧方显露颈静脉孔区的理想手术入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静脉/解剖学和组织学 颞骨
下载PDF
带肋间神经前支的游离脐旁感觉皮瓣的应用解剖
12
作者 颜玲 钟世镇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CAS CSCD 2000年第S1期80-82,共3页
【目的】为形成带感觉神经的游离脐旁皮瓣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在 2 0例 40侧成人躯干标本上 ,采用大体解剖结合显微解剖的方法 ,观测了下位肋间神经前支与腹壁下血管形态、分支及分布规律。【结果】腹壁下动脉起点外径为 (2 3... 【目的】为形成带感觉神经的游离脐旁皮瓣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在 2 0例 40侧成人躯干标本上 ,采用大体解剖结合显微解剖的方法 ,观测了下位肋间神经前支与腹壁下血管形态、分支及分布规律。【结果】腹壁下动脉起点外径为 (2 3± 0 3)mm ,伴行静脉 (3 6± 0 4)mm、(2 3± 0 6 )mm。第 10、11肋间神经前支在腹直肌外段长度分别为 (8 7± 0 7)cm、(8 7± 1 0 )cm。【结论】可设计以第 10、11肋间神经前支为神经蒂的感觉脐旁皮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旁感觉皮瓣 肋间神经/解剖学和组织学 外科皮瓣
下载PDF
以斜角肌间沟为解剖标志的锁骨上入路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术的临床探讨
13
作者 简道林 《陕西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2期1080-1081,共2页
目的 :探讨以斜角肌间沟为解剖标志的锁骨上入路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方法。方法 :40例右侧穿刺成年患者 ,仰卧头低位。左手食指扪清并按压住斜角肌间沟中下部 ,于锁骨上约 2 cm,紧靠食指前端的前斜角肌外缘进针。针干经前斜角肌浅面 ,胸... 目的 :探讨以斜角肌间沟为解剖标志的锁骨上入路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方法。方法 :40例右侧穿刺成年患者 ,仰卧头低位。左手食指扪清并按压住斜角肌间沟中下部 ,于锁骨上约 2 cm,紧靠食指前端的前斜角肌外缘进针。针干经前斜角肌浅面 ,胸锁乳突肌深面 ,与矢状面成 45o角 ,针尾低于冠状面 1 0~ 1 5o,朝胸锁关节稍外侧进针 ,J形导丝法置管 1 2 cm于体内。结果 :1次和 3次穿刺成功率分别为 90 %和 97.5% ,进针深度 4.2± 0 .6 cm。结论 :以斜角肌肌间沟为进针解剖标志的锁骨上入路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术 ,解剖标志易于确定 ,成功率高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斜角肌间沟 穿刺术 锁骨下静脉 解剖学 组织学
下载PDF
颈静脉孔应用显微解剖及其临床价值 被引量:8
14
作者 蒋卫红 赵素萍 +1 位作者 肖健云 朱翼 《中国耳鼻咽喉颅底外科杂志》 CAS 2000年第3期151-154,I002,共5页
目的 深入了解颈静脉孔的显微解剖学特点 ,探讨如何充分显露颈静脉孔结构。方法 本研究利用 10例 ( 2 0侧 )福尔马林固定的成人头颈标本 ,采用颞下窝入路 (A型 )对颈静脉孔区的结构进行显微解剖学观测。结果  14侧颈静脉孔可划分为... 目的 深入了解颈静脉孔的显微解剖学特点 ,探讨如何充分显露颈静脉孔结构。方法 本研究利用 10例 ( 2 0侧 )福尔马林固定的成人头颈标本 ,采用颞下窝入路 (A型 )对颈静脉孔区的结构进行显微解剖学观测。结果  14侧颈静脉孔可划分为前、后两部分 ,Ⅸ神经位于颈静脉孔前腔隙 ,Ⅹ、Ⅺ神经和颈静脉球位于后腔隙 ,Ⅹ、Ⅺ神经位于颈静脉球的内侧面 ;4侧标本中颈静脉孔划分成前、中、后三部分 ,Ⅸ神经位于前腔隙 ,Ⅹ、Ⅺ神经位于中腔隙 ,颈静脉球位于后腔隙 ;2侧颈静脉孔划分不明显 ,Ⅹ、Ⅺ神经位于颈静脉球的前内侧 ;采用颞下窝入路 (A型 )在 14侧标本中不能显露出颈静脉孔的Ⅹ、Ⅺ神经 ,6侧标本能显露出颈静脉孔的Ⅹ、Ⅺ神经 ,所有标本均不能显露颈静脉孔后缘。结论 传统的将颈静脉孔分为神经部和血管部或分为神经部、岩部、乙状部三部分都不十分确切 ,而依据Ⅸ~Ⅺ颅神经穿行于颈静脉孔的不同而划分颈静脉孔更符合临床实际 ;欲完全显露出颈静脉孔的Ⅹ、Ⅺ神经及颈静脉孔后缘 ,多数情况下须切除颈静脉孔后外侧缘的骨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静脉 组织学 显微解剖学
下载PDF
混合型完全性肺静脉异位引流的解剖特征及治疗进展 被引量:2
15
作者 曾国炜(综述) 武开宏(审校) 《临床小儿外科杂志》 CAS CSCD 2021年第9期881-885,共5页
完全性肺静脉异位引流(total anomalous pulmonary venous connection,TAPVC)作为一种少见的先天性心脏病,是儿科领域少数需行急诊手术的心脏疾病之一,而混合型TAPVC占所有TAPVC的5%~10%。由于混合型TAPVC解剖变异类型众多且没有确切的... 完全性肺静脉异位引流(total anomalous pulmonary venous connection,TAPVC)作为一种少见的先天性心脏病,是儿科领域少数需行急诊手术的心脏疾病之一,而混合型TAPVC占所有TAPVC的5%~10%。由于混合型TAPVC解剖变异类型众多且没有确切的手术方式,导致其病死率一直较高,因此明确患者的解剖结构对手术方式的选择、减少术后并发症及改善患者的预后至关重要。本文旨在总结混合型TAPVC解剖及治疗领域的研究成果,重点阐述新解剖分型与手术方法选择、术后肺静脉梗阻发生之间的关系,以期为混合型TAPVC的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脏病/先天性 完全性肺静脉异位引流/外科学 治疗 心脏/解剖学和组织学
下载PDF
眼上静脉的解剖 被引量:3
16
作者 韩亚男 侯迂春 《河北医学院学报》 1990年第4期193-195,257,共3页
解剖了35例成人眶腔的眼上静脉,多数呈一千型,占94.29±0.12%。该静脉的重要属支有内上涡状静脉和外上涡状静脉,内上涡状静脉汇入部位与上斜肌滑车之间距值为12.80±0.48mm。外上涡状静脉汇入部位与视神经孔外缘上端之间距值为... 解剖了35例成人眶腔的眼上静脉,多数呈一千型,占94.29±0.12%。该静脉的重要属支有内上涡状静脉和外上涡状静脉,内上涡状静脉汇入部位与上斜肌滑车之间距值为12.80±0.48mm。外上涡状静脉汇入部位与视神经孔外缘上端之间距值为20.46±0.98mm。发现眼上静脉干中,眶上静脉汇入处和其与内眥静脉交通支的相连处,有成对的半月形瓣膜者占11.43±3.98%,瓣窦开口向海绵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液供给 静脉 解剖学和组织学
下载PDF
多层螺旋CT显示肝静脉解剖关系的价值
17
作者 胡罗健 邓士杰 +1 位作者 杨明方 李山云 《医学临床研究》 CAS 2008年第1期74-76,共3页
【目的】用16层螺旋CT揭示成人肝后下腔静脉前间隙的肝静脉(HV)、右下肝静脉(IRHV)与下腔静脉(IVC)之间的立体解剖关系。【方法】对160例上腹部受检者行16层螺旋CT各向同性扫描,然后进行MPR和VR成像,并进行MPR多方向调整,使HV、IVC、IRH... 【目的】用16层螺旋CT揭示成人肝后下腔静脉前间隙的肝静脉(HV)、右下肝静脉(IRHV)与下腔静脉(IVC)之间的立体解剖关系。【方法】对160例上腹部受检者行16层螺旋CT各向同性扫描,然后进行MPR和VR成像,并进行MPR多方向调整,使HV、IVC、IRHV显示于冠状、矢状和横轴位图像上。根据HV汇入IVC的方式进行分型,分别测量肝右静脉(RHV)、肝中静脉(MHV)或与之共干的夹角,观察IRHV的出现几率,并测量RHV与IRHV的距离。【结果】在160例受检查者肝中、左支共干或合干型146例(91.3%),而3支肝静脉单独汇入IVC 14例(8.7%)。RHV与MHV或与之共干的夹角为(52±17)°。33例出现IRHV,出现几率为20.6%。【结论】利用多层螺旋CT多方向调整的冠状面MPR图像,可直观清晰显示肝静脉,对指导手术有帮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静脉/组织学解剖学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下载PDF
Willis氏环前部的显微解剖学 被引量:7
18
作者 张为龙 《解剖学报》 CAS 1980年第2期151-160,共10页
在解剖显微镜下放大6~40倍观察了106例成人和儿童脑的willis氏环前部的血管,着重分析和探讨了与显微外科有关的问题。大脑前动脉近侧段左侧较右侧粗短;其主要变异是一侧发育不全,计18例,占8.49±1.91%,以右侧多见。A的全长往往呈现... 在解剖显微镜下放大6~40倍观察了106例成人和儿童脑的willis氏环前部的血管,着重分析和探讨了与显微外科有关的问题。大脑前动脉近侧段左侧较右侧粗短;其主要变异是一侧发育不全,计18例,占8.49±1.91%,以右侧多见。A的全长往往呈现各种弯曲。两侧A越经视神经或视交叉的上方,至大脑纵裂,在视交叉前方(56.19±4.74%)或视交叉上方(43.81±4.74%)借前交通动脉相连。返动脉以一支型和两支型多见,多数起源于前交通动脉平面的大脑前动脉(52.53±2.89%),通常平行于A的前外侧方,但也有几种复杂的行程,手术时应予注意。返动脉的穿支数平均为4.5支,除穿入前穿质外,还可追溯到额叶底部沟回、大脑外侧裂和视交叉上部。前穿动脉也以一支型和两支型多见,通常由A外侧1/3的后上壁发起,以单干或分成若干穿支穿入前穿质,少数可追溯到嗅束、嗅三角、直回、胼胝体下回和视交叉等部。丘脑下部支主要发自A外侧1/3的前下壁,平均为8.6支,可追溯到视交叉、视束、前穿质、直回、胼胝体下回和胼胝体膝等部。前交通动脉的变异很多,正常型46例,占43.39±4.71%,由其背侧面后方恒定地发出平均为4.7条穿支,主要至丘脑下部及傍嗅区。由前交通动脉背侧面前方发出的胼胝体正中动脉有17例,出现率为16.0±3.57%,多数细小而短,至胼胝体膝部即终止,少数粗大,到达楔前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交通动脉 丘脑下部 大脑前动脉 视交叉 WILLIS 穿动脉 显微解剖学 组织学 人体解剖学 穿支 服体
下载PDF
猪解剖生理学特点对猪原位肝移植的影响 被引量:10
19
作者 何春水 何延政 +4 位作者 钟武 曾宏 唐显玲 王晓斌 屈强 《中国普通外科杂志》 CAS CSCD 2002年第1期41-44,共4页
目的  探讨猪原位肝移植模型的建立。 方法  根据猪的解剖生理学特点 ,采用体外静脉转流技术进行猪原位肝移植 (OLT)。 结果 16只OLT术后存活 14只 ,手术成功率 87.5 % ,术中血流动力学、血气电解质及体温均能维持在正常范围。 结论... 目的  探讨猪原位肝移植模型的建立。 方法  根据猪的解剖生理学特点 ,采用体外静脉转流技术进行猪原位肝移植 (OLT)。 结果 16只OLT术后存活 14只 ,手术成功率 87.5 % ,术中血流动力学、血气电解质及体温均能维持在正常范围。 结论  猪原位肝移植过程中 ,采用体外静脉转流技术 ,以及根据猪的解剖生理学特点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移植 解剖学 组织学 生理学 体外静脉转流术
下载PDF
髂静脉受压综合征的诊治 被引量:10
20
作者 李德卫 赵渝 时德 《中国普通外科杂志》 CAS CSCD 2002年第7期435-437,共3页
髂静脉受压综合征的发生有其解剖学因素 ,症状及体征无特征性。诊断主要靠静脉造影、静脉压力测定、血管内超声检查、多谱勒超声检查、磁共振静脉成像及CT等检查。在急性髂股静脉血栓形成前 ,主要采用保守治疗以防止血栓形成。手术治疗... 髂静脉受压综合征的发生有其解剖学因素 ,症状及体征无特征性。诊断主要靠静脉造影、静脉压力测定、血管内超声检查、多谱勒超声检查、磁共振静脉成像及CT等检查。在急性髂股静脉血栓形成前 ,主要采用保守治疗以防止血栓形成。手术治疗主要以解除梗阻 ,使髂静脉血流通畅为目的 ;腔内血管重建有取代外科手术的趋势。髂静脉受压综合征如在发生髂股静脉血栓之前及时诊断 ,了解髂静脉狭窄程度、血液流变学及血流动力学特点 ,并适时地纠正和治疗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静脉受压综合征 诊断 治疗 综述文献 解剖学 组织学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