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8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机器人辅助步态训练对卒中后患者大脑功能重组及下肢功能影响的研究 被引量:1
1
作者 田苗 许济 +4 位作者 游芳 陈斌 姜照伟 王春阳 李仕林 《中国医学装备》 2023年第10期128-132,共5页
目的:探讨机器人辅助步态训练对卒中后患者大脑功能重组及下肢功能影响。方法:选取医院收治的80例卒中后行康复治疗患者,按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患者在常规康复的基础上联合... 目的:探讨机器人辅助步态训练对卒中后患者大脑功能重组及下肢功能影响。方法:选取医院收治的80例卒中后行康复治疗患者,按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患者在常规康复的基础上联合使用机器人辅助步态训练。干预前后采用弥散张量成像(DTI)检查评估大脑各向异性(FA)值,采用傅格梅尔运动功能下肢评定量表(FMA-LE)评分、6 min步行距离(6 MWD)和10 m步行时间评估下肢功能恢复情况。比较两组患者干预前后上述参数改变情况。结果:干预后,观察组患者健侧FA值显著高于干预前(t=5.330,P<0.05),且观察组患者干预后健侧FA值显著高于对照组(t=4.864,P<0.05)。干预后两组FMA-LE评分均较干预前评分显著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496,t=8.353;P<0.05);观察组患者干预后FMA-LE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干预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995,P<0.05)。干预后,观察组患者6 MWD较干预前显著增加,10 m步行时间较干预前显著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9.204,t=13.422;P<0.05)。观察组干预后6 MWD明显高于对照组干预后,10 m步行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干预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3.924,t=11.053;P<0.05)。结论:机器人辅助步态训练可增加脑部健侧FA值,促进大脑功能的重组,且对瘫痪侧下肢运动功能有显著改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步态训练 卒中 脑功能重组 下肢功能
下载PDF
健侧顶叶皮层参与卒中急性期脑功能重组:fMRI研究 被引量:5
2
作者 焦杨 杨凤民 +3 位作者 张暹东 夏圣梅 张晓莉 翁旭初 《临床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7期569-572,共4页
目的利用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MRI)技术探讨缺血性卒中急性期的脑功能重组特点。资料与方法采用被动单指运动任务,对4例急性皮质下梗死患者和4名正常人进行fMRI研究,比较正常人与卒中患者之间以及每个卒中患者之间fMRI结果的异同。结果正... 目的利用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MRI)技术探讨缺血性卒中急性期的脑功能重组特点。资料与方法采用被动单指运动任务,对4例急性皮质下梗死患者和4名正常人进行fMRI研究,比较正常人与卒中患者之间以及每个卒中患者之间fMRI结果的异同。结果正常人被动单指运动激活对侧感觉运动皮层(SMC)、后顶叶皮层(PPC)和双侧辅助运动区(SMA)。卒中患者健手运动fMRI结果基本同正常人;患手运动时,除1例同(健)侧SMC、SMA、前运动皮层(PMC)激活外,4例均呈现出同侧PPC的激活。结论首次应用fMRI技术采用恒定的被动刺激探讨卒中急性期患者运动恢复的神经机制,结果显示了正常人和脑卒中患者之间fMRI结果的显著差异,反映了卒中急性期脑功能的重组情况,也为卒中急性期健侧半球PPC中介运动恢复提供了新的实验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健侧顶叶皮层 脑功能重组 功能性磁共振成像 缺血性卒中 被动运动
下载PDF
脑卒中康复与脑功能重组 被引量:50
3
作者 倪朝民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2002年第9期553-555,共3页
关键词 卒中 康复 脑功能重组
下载PDF
脑卒中后体感皮质脑功能重组的脑磁图初探
4
作者 刘昌林 孙吉林 《现代电生理学杂志》 2006年第2期101-102,共2页
关键词 体感皮质功能 卒中后 脑功能重组 磁图 出血患者 不同程度 梗塞患者 功能障碍 功能恢复 神经系统
下载PDF
BOLD-fMRI成像技术在脑梗死后脑功能重组及运动功能康复机制中的应用 被引量:9
5
作者 朱思忆 余茜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7期740-742,共3页
1血氧水平依赖(blood oxygenat ionlevel dependent.BOLD)成像机制及原理 狭义的脑功能磁共振检查(fMRI)仅指血氧水平依赖一功能磁共振(blood oxygenation level dependent—functionalMR/,BOLD—fMRI),其成像机制由OgawaS... 1血氧水平依赖(blood oxygenat ionlevel dependent.BOLD)成像机制及原理 狭义的脑功能磁共振检查(fMRI)仅指血氧水平依赖一功能磁共振(blood oxygenation level dependent—functionalMR/,BOLD—fMRI),其成像机制由OgawaS等Ⅲ首次发现并提出,它是一种以脱氧合血红蛋白的磁敏感效应为基础的磁共振成像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功能重组 MRI成像技术 康复机制 运动功能 功能磁共振检查 血氧水平依赖 磁共振成像技术 应用
下载PDF
恒河猴感觉皮层手区切除后的脑功能重组
6
作者 黄倩兰 阳仁达 +1 位作者 周灿 谢力 《世界中医药》 CAS 2014年第12期1572-1574,1580,共4页
目的:研究切除恒河猴感觉皮层手区对恒河猴感觉皮层脑功能重组的影响,探讨病理状况下大脑皮层对手区与面区感觉功能的调控作用是否发生代偿,揭示"面口合谷收"可能的生物学机制。方法:手术切除恒河猴感觉皮层手区,通过微电极... 目的:研究切除恒河猴感觉皮层手区对恒河猴感觉皮层脑功能重组的影响,探讨病理状况下大脑皮层对手区与面区感觉功能的调控作用是否发生代偿,揭示"面口合谷收"可能的生物学机制。方法:手术切除恒河猴感觉皮层手区,通过微电极细胞外记录寻找恒河猴感觉皮层SⅠ神经元的放电,观察其外周感受野的变化。结果:恒河猴感觉皮层手区切除后3个月、6个月、9个月,手区神经元的外周感受野消失,随着切除时间的延长,在已切除的手区可逐步记录到数量不等对面部和前臂刺激起反应的神经元,对面部刺激起反应的区域明显大于对前臂刺激起反应的区域。结论:1)感觉皮层手区功能的丧失导致与其毗邻的面区、前臂之间发生功能重组,面区和前臂区均逐步向手区扩展。2)功能重组似乎有一定的趋向性,即面区和手区之间的功能重组强于前臂区和手区。3)病理状况下大脑皮层手区和面区的功能重组可能是"面口合谷收"重要的生物学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恒河猴 皮层切除 面口合谷收 脑功能重组
下载PDF
基于镜像神经元理论的动作观察疗法对脑卒中患者脑功能重组的影响 被引量:24
7
作者 庄卫生 钱宝延 +4 位作者 蔡西国 曾留拴 马玉娟 邹丽丽 张杰文 《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8期604-608,共5页
目的 观察基于镜像神经元理论的动作观察疗法对脑卒中患者脑功能重组的影响。 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31例脑卒中偏瘫患者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2组患者均给予常规康复干预,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辅以动作观察疗法,每天治疗2次,每次30... 目的 观察基于镜像神经元理论的动作观察疗法对脑卒中患者脑功能重组的影响。 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31例脑卒中偏瘫患者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2组患者均给予常规康复干预,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辅以动作观察疗法,每天治疗2次,每次30 min,每周治疗5 d,共持续治疗4周。于治疗前、治疗4周后采用上肢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FMA)、改良巴氏指数(MBI)评定2组患者上肢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ADL)能力;另外2组患者均在治疗前、治疗4周后观看相同动作视频时进行功能磁共振(fMRI)检查,观察、对比2组患者相应脑功能区激活情况。 结果 治疗后2组患者上肢FMA、MBI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并且治疗后观察组患者上肢FMA评分[(49.88±4.62)分]及MBI评分[(72.19±9.66)分]亦显著优于对照组水平,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fMRI检查结果显示,治疗后2组患者观看动作视频时其大脑初级运动区(M1)、运动前区(PMC)及辅助运动区(SMA)激活体素均较治疗前显著增加(P〈0.05),并且观察组患者M1、PMC及SMA区激活体素较对照组增加更显著,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基于镜像神经元理论的动作观察疗法可促进脑卒中偏瘫患者脑功能重组,从而改善患者上肢运动功能及ADL能力,该疗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作观察 实时功能磁共振 镜像神经元 卒中 脑功能重组
原文传递
双侧上肢训练影响脑梗死患者脑功能重组的fMRI研究 被引量:18
8
作者 郑雅丹 胡昔权 +3 位作者 李奎 康庄 陈颖蓓 李鑫 《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336-341,共6页
目的利用BOLD.fMRI技术探讨双侧上肢训练对脑梗死患者脑功能重组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14例患侧上肢功能中度到重度损伤皮质下梗死患者分为双侧训练组及对照组,前者接受双侧上肢训练,后者接受以患侧上肢为主的常规单侧肢体... 目的利用BOLD.fMRI技术探讨双侧上肢训练对脑梗死患者脑功能重组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14例患侧上肢功能中度到重度损伤皮质下梗死患者分为双侧训练组及对照组,前者接受双侧上肢训练,后者接受以患侧上肢为主的常规单侧肢体训练。2组患者分别于治疗前、治疗4周后进行上肢功能评定以及BOLD—fMRI扫描,刺激任务为肘关节被动屈伸。结果治疗后2组患者Fugl-Meyer量表上肢部分(FMA-UE)、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分均明显提高(P〈0.05),但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患者激活脑区增加,以双侧训练组更明显;治疗后双侧训练组患者出现双侧M1、S1、辅助运动区(SMA)激活;治疗后双侧训练组中度损伤患者呈M1对侧激活趋势,重度损伤患者呈M1同侧激活趋势。结论双侧上肢训练能提高脑梗死患者上肢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其机制可能与促进两侧大脑皮质间抑制正常化及同侧皮质脊髓通路开放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梗死 双侧上肢训练 脑功能重组 功能性核磁共振成像
原文传递
脑损伤及功能重组的研究 被引量:14
9
作者 廖维靖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195-196,共2页
关键词 脑功能重组 损伤后 临床康复治疗 功能代偿 神经行为学 中枢神经 神经科学 神经突起 医学研究 神经回路
下载PDF
健侧C_7神经移位术后脑功能重组磁共振成像研究进展
10
作者 于爱红 程晓光 王树锋 《临床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293-294,共2页
全臂丛根性撕脱伤是最严重的周围神经损伤,致残率高。顾玉东等[1,2]在1986年采用健侧C7神经移位治疗全臂丛根性撕脱伤,创立了手术治疗臂丛根性撕脱伤最安全而有效的方式,并已被临床广泛采用。
关键词 健侧C7神经移位 磁共振成像 脑功能重组 全臂丛根性撕脱伤 术后 周围神经损伤 手术治疗 致残率
原文传递
针刺对急性脑梗死患者功能重组的影响 被引量:3
11
作者 忽浩杰 姬富才 +3 位作者 贾马志 宜继红 李惠玲 叶新龙 《贵阳中医学院学报》 2012年第5期37-39,共3页
目的:利用功能磁共振成像技术观察急性脑梗死患者经银针刺激后相关的脑功能活跃区,探讨针灸疗效与脑梗死后功能重组关系。方法:采用GE1.5T双梯度16通道磁共振成像系统,对3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行fMRI检查,比较银针刺激前后患者的fMRI异同... 目的:利用功能磁共振成像技术观察急性脑梗死患者经银针刺激后相关的脑功能活跃区,探讨针灸疗效与脑梗死后功能重组关系。方法:采用GE1.5T双梯度16通道磁共振成像系统,对3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行fMRI检查,比较银针刺激前后患者的fMRI异同。结果:该组患者银针刺激后较刺激前脑功能活跃区、面积显著增多(P﹤0.05)。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银针刺激后脑功能活跃区、面积增加与脑功能重组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梗死 功能磁共振成像 针灸 银针 脑功能重组
下载PDF
动态功能性磁共振成像在强制性使用运动疗法治疗脑卒中上肢偏瘫中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48
12
作者 毕胜 马林 +3 位作者 瓮长水 李德军 谢远见 秦茵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2003年第12期719-723,共5页
对1例脑卒中上肢偏瘫患者进行强制性使用运动疗法治疗,同时连续进行动态功能性磁共振成像观察,以探讨大脑功能重组与功能恢复之间的相关性。方法:对患者进行2周的强制性使用运动疗法治疗,使用夹板限制健侧上肢活动2周,每天保持6小时的... 对1例脑卒中上肢偏瘫患者进行强制性使用运动疗法治疗,同时连续进行动态功能性磁共振成像观察,以探讨大脑功能重组与功能恢复之间的相关性。方法:对患者进行2周的强制性使用运动疗法治疗,使用夹板限制健侧上肢活动2周,每天保持6小时的患侧上肢训练。在治疗前1天、治疗后当天、治疗后2周分别在患者对指运动时进行功能磁共振扫描。结果:与治疗前基线相比,患者上肢Carroll评分提高29.1%,金子翼评分提高18.4%,3个月后随访,Carroll上肢功能评分提高30.6%,金子翼上肢功能评分提高26.2%。对健手限制2周后,其运动功能没有下降。在治疗前,患手运动时使用功能磁共振扫描可以发现对侧中央前后回、对侧额叶前部、同侧大脑皮层中央前回激活;健手运动时,以对侧中央前后回兴奋为主。经过强制性使用治疗后,患手运动时同侧和对侧大脑皮层广泛的激活,健手运动时,大脑对侧中央前后回的兴奋区域明显变小;治疗结束2周后,患侧上肢运动时,患手运动时其同侧和对侧大脑皮层广泛的激活的现象明显降低,激活区集中在对侧的中央前后回,在健手运动时,又重新恢复对侧中央前后回兴奋区域。结论:强制性使用运动疗法可明显提高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使用功能性磁共振证明这种变化与大脑可塑性改变相关联,同时限制健侧肢体活动不会影响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态功能性磁共振成像 强制性运动疗法 卒中 上肢偏瘫 脑功能重组 可塑性
下载PDF
合谷穴针刺周围性面瘫患者脑功能成像初步分析 被引量:30
13
作者 杨骏 李传富 +5 位作者 张庆萍 袁爱红 徐春生 朱一芳 李落意 赵斌 《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2年第4期608-610,共3页
目的:通过周围性面瘫病人与正常健康志愿者的针刺前、针刺中以及针刺后fMRI的对照研究,探讨针刺合谷穴治疗周围性面瘫的神经生理机制。方法:研究对象分为2组,面瘫组35例,正常对照组24例。2组采用相同的磁共振扫描序列采集针刺前、中、后... 目的:通过周围性面瘫病人与正常健康志愿者的针刺前、针刺中以及针刺后fMRI的对照研究,探讨针刺合谷穴治疗周围性面瘫的神经生理机制。方法:研究对象分为2组,面瘫组35例,正常对照组24例。2组采用相同的磁共振扫描序列采集针刺前、中、后3个静息态和1个针刺任务态的功能数据。利用AFNI程序分析任务态的针刺脑激活区,以及静息态的PCC、SI(左侧和右侧)、MI(左侧和右侧)以及SⅡ(左侧和右侧)的功能联系区。对所有fMRI数据进行组内分析和组间分析,并用Monte Carlo方法对分析结果进行校正。结果:任务态组内分析显示2组均可见多个脑区激活;静息态组内分析显示针刺前、中、后2组的PCC、SI、MI和SⅡ都与其他脑区存在着广泛的功能联系;组间分析显示面瘫组针刺前左侧SI和右侧MI与运动前区的功能联系增强;针刺中2组之间的功能联系没有显著性差异;面瘫组针刺后双侧的SⅡ与视觉及听觉皮层的功能联系减弱。结论:1)面瘫病人感觉运动皮层之间的功能联系增强;2)2组之间的针刺即时效应存在少许差别,针刺后的差别更加明显;3)针刺合谷穴治疗周围性面瘫的可能机制是针刺作用通过强化感觉运动皮层之间的相互功能联系,促进脑功能重组,实现针刺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针灸疗法 合谷 周围性面瘫 功能性磁共振成像 脑功能重组
下载PDF
序列训练法对脑卒中后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8
14
作者 陈秀明 白玉 +5 位作者 魏国荣 候永辉 王子臣 马占忠 何向 刘鑫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478-480,共3页
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功能恢复主要依靠大脑功能重组,让神经系统发挥其代偿功能,而实现重组的极重要的外界因素是功能训练[1]。有研究发现过度依赖治疗师进行手把手的"、一对一"训练是造成患者训练量不足的较普遍原因[2]。因此,小组训... 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功能恢复主要依靠大脑功能重组,让神经系统发挥其代偿功能,而实现重组的极重要的外界因素是功能训练[1]。有研究发现过度依赖治疗师进行手把手的"、一对一"训练是造成患者训练量不足的较普遍原因[2]。因此,小组训练可能是改变目前患者训练量不足的好办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卒中偏瘫患者 下肢运动功能 训练法 卒中后 脑功能重组 序列 下肢功能恢复 代偿功能
下载PDF
脑梗死患者手运动功能区fMRI研究 被引量:11
15
作者 傅悦 张云亭 张权 《临床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7期648-652,共5页
目的对不同时期脑梗死所致偏瘫患者采用主动手运动任务模式进行功能磁共振成像(functional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fMRI),研究运动功能区损伤及恢复特点,以指导临床康复治疗。资料与方法脑梗死所致偏瘫患者40例。累及基底节区25例... 目的对不同时期脑梗死所致偏瘫患者采用主动手运动任务模式进行功能磁共振成像(functional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fMRI),研究运动功能区损伤及恢复特点,以指导临床康复治疗。资料与方法脑梗死所致偏瘫患者40例。累及基底节区25例,皮层区15例。其中急性期15例,亚急性期9例,慢性期16例。采用组块设计进行单手拇指与余4指同步对指运动,所有患者均进行健侧和患侧手的主动运动实验。采用SPM99软件进行预处理和统计分析。结果(1)急性期梗死灶累及皮层区组,健侧半球初级感觉运动区(SMC)激活强度及范围明显大于患侧半球。皮层区组患侧半球SMC激活强度及范围均小于基底节区组;(2)梗死灶累及基底节区组,健侧与患侧半球SMC激活强度及范围于急性期与慢性期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病例的纵向观察:患肢功能恢复较好的患者,患侧和(或)健侧半球SMC的激活强度和(或)范围有不同程度增强,同时激活脑区增多,均可见小脑半球的激活;患肢功能恢复较差的患者,患侧半球SMC的激活强度及范围逐渐减小直至消失。结论(1)fMRI能准确地判定脑梗死患者脑功能区的损伤程度及有无重组的脑功能区;(2)皮层区梗死患者运动功能受损较为严重,SMC起关键作用,其受累程度直接影响运动功能损伤的等级及恢复程度;(3)脑梗死偏瘫患者在运动功能康复治疗过程中,病变周围及远隔部位可出现功能和结构变化,提示存在脑功能区重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功能磁共振成像 梗死 手运动 脑功能重组
下载PDF
功能训练对脑梗死后神经干细胞影响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7
16
作者 方杰 胡昔权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374-376,共3页
脑梗死是神经系统的常见病和多发病.绝大多数存活者会遗留运动、感觉、认知等功能障碍,给患者本人、家庭乃至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现已证实.早期介入正规的功能训练,可以促进脑梗死后神经功能恢复.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明显降低继... 脑梗死是神经系统的常见病和多发病.绝大多数存活者会遗留运动、感觉、认知等功能障碍,给患者本人、家庭乃至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现已证实.早期介入正规的功能训练,可以促进脑梗死后神经功能恢复.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明显降低继发性残疾。其机制目前认为与中枢神经系统可塑性和脑功能重组有关.但具体的机制仍不十分清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功能训练 梗死 神经干细胞 死后 神经系统可塑性 神经功能恢复 脑功能重组 功能障碍
下载PDF
功能磁共振成像对脑梗死的研究 被引量:2
17
作者 班允清 贾文霄 +3 位作者 杨利霞 王红 王云玲 丁爽 《新疆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09年第6期676-678,共3页
目的:对不同时期脑梗死所致偏瘫患者采用主动手运动任务模式进行功能磁共振成像(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f MRI),研究运动功能区损伤及恢复特点,以指导临床康复治疗。方法:脑梗死患者40例,为脑梗死组。康复期行f MRI检... 目的:对不同时期脑梗死所致偏瘫患者采用主动手运动任务模式进行功能磁共振成像(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f MRI),研究运动功能区损伤及恢复特点,以指导临床康复治疗。方法:脑梗死患者40例,为脑梗死组。康复期行f MRI检查时间为发病后2个月。采用组块设计进行同步对指运动,所有患者均进行健侧和患侧手的主动运动实验。采用SPM99软件进行预处理和统计分析。同期选择健康体检者20例为正常对照组,均为右利手。结果:(1)健康志愿者单手运动激活对侧感觉运动皮质(SMC),双侧辅助运动区(SMA)。急性期患者患手运动时同侧半球脑激活增多;(2)急性期梗死灶累及皮层区组,健侧半球初级感觉运动区(SMC)激活范围明显大于患侧半球。皮层区组患侧半球SMC激活范围均小于基底节区组;(3)病例的纵向观察:患肢功能恢复较好的患者,患侧和(或)健侧半球SMC的激活范围有不同程度增强,同时激活脑区增多,均可见小脑半球的激活。结论:(1)f MRI能准确地判定脑梗死患者脑功能区的损伤程度及有无重组的脑功能区;(2)皮层区梗死患者运动功能受损较为严重,SMC起关键作用,其受累程度直接影响运动功能损伤的等级及恢复程度;(3)脑梗死偏瘫患者在运动功能康复治疗过程中,病变周围及远隔部位可出现功能和结构变化,提示存在脑功能区重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功能磁共振成像 梗死 手运动 脑功能重组
下载PDF
功能性电刺激改善皮层下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fMRI的对照研究 被引量:16
18
作者 郑芳芳 刘慧华 +3 位作者 燕铁斌 靳晓坤 段小慧 沈君 《康复学报》 2015年第3期1-6,共6页
目的:利用功能性核磁共振(f MRI)观察功能性电刺激(FES)对脑功能的影响,探讨FES在皮层下脑卒中患者中枢神经系统康复中的作用机制。方法:纳入5例皮层下脑卒中患者,同时收集5例同期同年龄的健康者作为对照者。用FES仪刺激健康对照组左侧... 目的:利用功能性核磁共振(f MRI)观察功能性电刺激(FES)对脑功能的影响,探讨FES在皮层下脑卒中患者中枢神经系统康复中的作用机制。方法:纳入5例皮层下脑卒中患者,同时收集5例同期同年龄的健康者作为对照者。用FES仪刺激健康对照组左侧与皮层下脑卒中患侧的腕背伸和拇外展肌群,产生腕背伸和拇外展动作,刺激同时进行全脑的f MRI检查,获取脑功能图像。用SPM2软件进行图像分析,得到接受运动任务时2组脑区的激活图谱,比较2组感觉运动区(SMC)的激活强度和范围,计算SMC的单侧化指数(LI),并探讨其与上肢功能恢复的相关性。结果:健康对照组FES主要激活了对侧脑区的SMC,对侧运动前区(PMC)、顶下小叶(IPL)、扣带回运动区(CMA)、小脑(CRB)等运动相关区域也有不同程度激活;皮层下脑卒中组出现更多同侧脑区激活,包括同侧SMC、IPL等。2组双侧脑SMC激活范围及强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皮层下脑卒中组显示出同侧SMC激活增强的趋势,且LI值与Fugl-Meyer上肢评分呈正相关趋势(P<0.05)。结论:FES通过感觉输入和被动运动两种方式激活感觉及运动相关的脑区,这可能是FES改善皮层下脑卒中患者肢体功能的机制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皮层下卒中 功能性电刺激 功能性核磁共振 脑功能重组
下载PDF
皮层下脑卒中患者两种康复治疗的功能磁共振研究 被引量:2
19
作者 戴险峰 穆丹梅 +2 位作者 田旭玉 李艳 张暹东 《海南医学院学报》 CAS 2010年第7期923-925,928,共4页
目的:通过功能磁共振探讨两种康复治疗皮层下脑卒中患者的疗效及潜在机制。方法:患者随机分为强制性运动疗法(constraint-induced movement therapy,CI MT)与神经发育疗法(neurodevelopmental treat ment,NDT)两个治疗组。在康复... 目的:通过功能磁共振探讨两种康复治疗皮层下脑卒中患者的疗效及潜在机制。方法:患者随机分为强制性运动疗法(constraint-induced movement therapy,CI MT)与神经发育疗法(neurodevelopmental treat ment,NDT)两个治疗组。在康复治疗前、后行血氧水平依赖功能磁共振成像(blood oxy-genationlevel dependent 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BOLD-f MRI),并进行临床评分。结果:在康复治疗前、后,健手运动的激活模式近于正常人。患手运动时,运动区广泛激活;治疗后双侧大脑半球激活的体素数显著减少,并向正常激活模式集中。治疗前、后的临床评分显示CI MT组康复效果优于NDT组。结论:康复治疗能促进脑功能重组;CI MT对皮层下脑卒中后3~9个月患者的康复效果优于ND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卒中 磁共振成像 功能 脑功能重组 强制性运动疗法 康复
下载PDF
健侧颈7神经移位术修复脑卒中上肢运动功能障碍患者的围术期护理 被引量:2
20
作者 施平 赵燕燕 +3 位作者 张林玲 盛誉 张明敏 陈情忠 《齐鲁护理杂志》 2018年第12期54-56,共3页
目的:探讨健侧颈7神经根经椎前路经腓肠神经桥接转位术修复脑卒中上肢运动功能障碍患者的围术期护理方法及效果。方法:2016年1月对3例脑卒中上肢运动功能障碍患者采取健侧颈7神经根经椎前路经腓肠神经桥接转位手术,术前注重心理护理干... 目的:探讨健侧颈7神经根经椎前路经腓肠神经桥接转位术修复脑卒中上肢运动功能障碍患者的围术期护理方法及效果。方法:2016年1月对3例脑卒中上肢运动功能障碍患者采取健侧颈7神经根经椎前路经腓肠神经桥接转位手术,术前注重心理护理干预、风险评估及安全指导、基础病干预,术中注意手术保护,术后重点做好患侧健侧肢体正确护理、预见并发症及观察与处理、健康教育、康复锻炼指导,观察临床效果。结果:3例患者手术都获得成功,无并发症发生,患者手部屈肌痉挛有一定改善。结论:做好健侧颈7神经根经椎前路经腓肠神经桥接转位术患者的围术期护理,是保证患者手术成功的关键,可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健侧颈7神经移位术 卒中 脑功能重组 上肢运动功能障碍 预见性护理 围术期护理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