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1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脑肿瘤超选择性脑动脉灌注化疗的临床分析
1
作者 王坚 卢刚 +1 位作者 厉民 刘子江 《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 1997年第3期185-187,共3页
目的:研究超选择性脑动脉插管灌注嘧啶亚硝脲(ACNU)或卡氮芥(BCNU)治疗恶性脑肿瘤的近期疗效及其并发症的防治。方法:对67例经组织学确诊的恶性脑肿瘤采用超选择性脑动脉插管灌注嘧啶亚硝脲或卡氮芥化疗,并对照化疗前后的影像学表现,评... 目的:研究超选择性脑动脉插管灌注嘧啶亚硝脲(ACNU)或卡氮芥(BCNU)治疗恶性脑肿瘤的近期疗效及其并发症的防治。方法:对67例经组织学确诊的恶性脑肿瘤采用超选择性脑动脉插管灌注嘧啶亚硝脲或卡氮芥化疗,并对照化疗前后的影像学表现,评价该化疗对恶性脑肿瘤的疗效。结果:本组67例病人治疗后完全缓解10例(14.9%),部分缓解43例(64.2%),稳定11例(16.4%),恶化3例(4.5%)。对部分病例行免疫组化和神经病理研究,证实超选择性脑动脉灌注化疗可诱导肿瘤的凋亡。超选择性脑动脉插管灌注化疗可明显降低常规化疗的并发症和毒性反应,并发症和毒性反应的发生率明显低于文献报道。结论:超选择性脑动脉插管灌注化疗治疗恶性脑肿瘤可明显降低药物毒性,近期疗效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肿瘤 超选择性脑动脉灌注化疗 临床分析 嘧啶亚硝脲 卡氮芥 治疗
下载PDF
超选择性动脉内脑灌注在脑肿瘤领域的应用
2
作者 厉广熙 王逸飞(综述) +1 位作者 尤永平 路华(审校) 《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 CAS 2024年第9期552-556,共5页
通过动脉内递送药物治疗脑肿瘤是一种不断发展的给药方法,其目的是通过超选择性动脉内脑灌注(super selective intra-arterial cerebral infusion,SSIACI)、打开血脑屏障等技术使药物在病变区域聚积,以达到增强治疗、减轻全身毒性等效... 通过动脉内递送药物治疗脑肿瘤是一种不断发展的给药方法,其目的是通过超选择性动脉内脑灌注(super selective intra-arterial cerebral infusion,SSIACI)、打开血脑屏障等技术使药物在病变区域聚积,以达到增强治疗、减轻全身毒性等效果。导管技术的发展使SSIACI成为可能。在此基础上,部分化疗药物相关临床研究证明其在治疗脑肿瘤时的安全性及有效性。随着血脑屏障破坏方式改进,更具有靶向作用药物研发、给药策略精细化、导管技术发展等,动脉内给药方式正在成为具有前景的脑肿瘤治疗的重要方法。本文主要通过血脑屏障破坏方法、脑肿瘤药物演进及给药策略方面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肿瘤 超选择性动脉灌注 神经介入 屏障 化疗药物
下载PDF
脑动脉灌注治疗原发性颅内淋巴瘤一例
3
作者 商斌 王书红 +2 位作者 赵瑜 吴晓雄 达万明 《中华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8期1248-1248,共1页
关键词 颅内肿瘤 病例报告 脑动脉灌注 治疗 原发性颅内淋巴瘤
原文传递
替尼泊苷超选择动脉灌注联合口服司莫司汀治疗脑胶质瘤 被引量:1
4
作者 宋冰 王芃 张铁岩 《中国老年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5期1546-1547,共2页
关键词 胶质瘤 脑动脉灌注 替尼泊苷 司莫司汀
下载PDF
局部脑动脉内灌注罂粟碱治疗症状性脑血管痉挛 被引量:3
5
作者 张跃卫 石忠松 +1 位作者 黄正松 戴钦舜 《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 CAS 1998年第3期225-227,共3页
症状性脑血管痉挛(symptornic cerebral vascular spasm,SCVS)是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常见的并发症,是本病致死、致残的主要原因之一。其治疗是临床的一大难题。传统方法包括升压、扩容、稀释及应用钙离子拮抗剂等疗法,虽取得一定... 症状性脑血管痉挛(symptornic cerebral vascular spasm,SCVS)是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常见的并发症,是本病致死、致残的主要原因之一。其治疗是临床的一大难题。传统方法包括升压、扩容、稀释及应用钙离子拮抗剂等疗法,虽取得一定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局部动脉灌注 罂粟碱 治疗 症状性血管痉挛
下载PDF
三维动脉自旋标记脑灌注MRI在阿尔兹海默症患者脑部血流动力学评估中的应用价值分析 被引量:2
6
作者 梁宏 《现代医用影像学》 2019年第11期2390-2393,共4页
目的:探讨三维动脉自旋标记脑灌注MRI(three-dimension arterial spin labeling, 3D-ASL)在阿尔兹海默症患者脑部血流动力学评估中的应用价值。方法:研究对象选取我院2014年3月~2016年9月收治的38例阿尔兹海默症患者与同期与我院行健康... 目的:探讨三维动脉自旋标记脑灌注MRI(three-dimension arterial spin labeling, 3D-ASL)在阿尔兹海默症患者脑部血流动力学评估中的应用价值。方法:研究对象选取我院2014年3月~2016年9月收治的38例阿尔兹海默症患者与同期与我院行健康体检的38例老年志愿者,分别设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所有受试者均采用三维动脉自旋标记脑灌注MRI及MMSE、MOCA量表评测,比较观察组患者脑部血流明显减低区血流灌注情况以及各血流灌注减低区血流量值与MMSE、MOCA评分相关性。结果:观察组患者双侧颞叶、双侧楔前叶、双侧扣带回、左侧枕叶血流量值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这些脑区的脑血流量与MMSE、MOCA量表均呈显著正相关(r>0.60, P<0.05)。结论:三维动脉自旋标记脑灌注MRI能反映阿尔兹海默患者脑部血流动力学的改变,且与临床神经心理学量表相关性高,因此在探究阿尔兹海默症的病理学及病理生理学原理上具有重要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尔兹海默症 三维动脉自旋标记灌注MRI 血流动力学 MOCA量表
下载PDF
微导管脑动脉超选灌注BCNU与ACNU治疗脑恶性肿瘤临床研究
7
作者 张均珠 许维亮 +5 位作者 闫桂玲 韩克捷 任永才 冷冰 刘舫 于筠 《医学影像学杂志》 1997年第2期83-85,共3页
目的:本文报告了28例脑恶性肿瘤应用不同化学药物和方法.延长病人生存期.改善生存质量以及并发症防治。材料与方法:将28例脑恶性肿瘤病人随机分二组,施行微导管脑动脉超选灌注化学药物BCNU与ACNU.每次剂量分别为100~200mg/m2和2... 目的:本文报告了28例脑恶性肿瘤应用不同化学药物和方法.延长病人生存期.改善生存质量以及并发症防治。材料与方法:将28例脑恶性肿瘤病人随机分二组,施行微导管脑动脉超选灌注化学药物BCNU与ACNU.每次剂量分别为100~200mg/m2和2~3mg/kg。结果:近期疗效,应用BCNU组有效率85.1%;应用ACNU组有效率100%。三年生存率:BCNU组42.8%;ACNU组64.3%,并发症;ACNU组明显低于BCNU组。结论;采用微导管脑动脉超选灌注化学药物治疗脑恶性肿瘤方法,疗效优于静脉及其它给药方法。药物ACNU疗效高于BCNU,并且药物ACNU的毒副作用小并发症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导管 动脉超选灌注BCNU ACNU 恶性肿瘤 化疗 胃肠道反应
全文增补中
蒙药新黑苏嘎乌日勒对脑中动脉阻塞-再灌注损伤模型大鼠神经功能损伤的改善作用及机制研究 被引量:7
8
作者 乌兰图雅 特格喜白音 +1 位作者 玉兰 图雅 《中国药房》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652-656,共5页
目的:研究蒙药新黑苏嘎乌日勒对脑中动脉阻塞-再灌注损伤模型大鼠神经功能损伤的改善作用及机制。方法:将80只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新黑苏嘎乌日勒组(540 mg/kg)、化学药阳性对照组(尼莫地平片,16.12 mg/kg)、中药阳性对照组... 目的:研究蒙药新黑苏嘎乌日勒对脑中动脉阻塞-再灌注损伤模型大鼠神经功能损伤的改善作用及机制。方法:将80只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新黑苏嘎乌日勒组(540 mg/kg)、化学药阳性对照组(尼莫地平片,16.12 mg/kg)、中药阳性对照组(银杏叶片,5.18 mg/kg),每组16只;除假手术组外,其余各组大鼠采用Zea-Longa线栓法复制脑中动脉阻塞-再灌注损伤模型;造模成功后,各给药组大鼠灌胃相应药物,假手术组和模型组灌胃等量蒸馏水,连续灌胃14 d。末次给药1 h后,对各组大鼠进行神经功能损伤评分;采用2,3,5-三苯基氯化四氮唑法计算各组大鼠脑梗死率、脑含水率及脑指数;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各组大鼠脑组织海马区神经元病理学变化;免疫组化染色法检测各组大鼠脑前额叶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和神经生长因子(NGF)蛋白表达水平。结果: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大鼠神经功能损伤评分、脑梗死率、脑含水率、脑指数和BDNF、NGF蛋白表达水平均显著升高(P<0.01),脑组织海马区神经元细胞排列松散,形状不规则,部分胞体皱缩,胞浆内尼氏小体减少,核仁消失。与模型组比较,新黑苏嘎乌日勒组、化学药阳性对照组、中药阳性对照组大鼠神经功能损伤评分、脑梗死率、脑含水率、脑指数均显著降低(P<0.05或P<0.01),脑前额叶BDNF、NGF蛋白表达水平均显著升高(P<0.05或P<0.01),脑组织海马区神经元细胞排列整齐紧密,细胞核圆整,细胞质染色均匀。结论:蒙药新黑苏嘎乌日勒对脑中动脉阻塞-再灌注损伤模型大鼠神经功能损伤具有一定的改善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增加BDNF及NGF蛋白的表达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蒙药 新黑苏嘎乌日勒 动脉阻塞-再灌注损伤 大鼠 机制
下载PDF
磁共振波谱成像(MRS)和动脉自旋标记脑灌注在阿尔茨海默病早期诊断中的应用价值分析 被引量:1
9
作者 周銮 印惠 +1 位作者 佘雨隆 杨海侠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 2022年第17期71-73,共3页
目的:分析磁共振波谱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spectroscopy,MRS)和动脉自旋标记脑灌注在阿尔茨海默病早期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8年7月—2021年6月湘雅常德医院收治的60例阿尔茨海默病患者作为观察组,另选取同期在我院进行检... 目的:分析磁共振波谱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spectroscopy,MRS)和动脉自旋标记脑灌注在阿尔茨海默病早期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8年7月—2021年6月湘雅常德医院收治的60例阿尔茨海默病患者作为观察组,另选取同期在我院进行检查的60名健康老人作为对照组,所有纳入对象均进行磁共振检查,比较两组左侧、右侧海马体代谢情况及脑各部位脑灌注信号强度。结果:观察组左侧、右侧海马体MI/Cr、NAA/Cr、MI/NAA、Cho/Cr值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左颞叶、右颞叶、左顶叶、右顶叶、左枕叶、右枕叶、左放射冠、右放射冠、左扣带回、右扣带回脑灌注信号强度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健康老人相比,阿尔茨海默病患者存在左侧、右侧海马体代谢异常和脑灌注异常,磁共振波谱成像(MRS)和动脉自旋标记脑灌注可用于早期阿尔茨海默病的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尔茨海默病 磁共振波谱成像 动脉自旋标记灌注 诊断 应用价值
下载PDF
选择性脑动脉尿激酶溶栓治疗脑梗死的护理
10
作者 杨秀芬 覃玲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0年第12期F0003-F0003,共1页
脑梗死是脑血管闭塞引起脑缺血所致脑血管病,其致残率、死亡率较高,是当今威胁人类生命和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脑梗死急性期的患者在疾病发生的1~2内,全身病理表现有可能进行性的加重,这对患者的身心造成极大的伤害,使他们对治疗及预... 脑梗死是脑血管闭塞引起脑缺血所致脑血管病,其致残率、死亡率较高,是当今威胁人类生命和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脑梗死急性期的患者在疾病发生的1~2内,全身病理表现有可能进行性的加重,这对患者的身心造成极大的伤害,使他们对治疗及预后失去信心,产生抑郁和抵触情绪。尿激酶(Urokinase,UK)是从健康人的新鲜尿液中提取的一种碱性蛋白水解酶,可激活纤溶酶原变为纤溶酶,促进血栓中纤维蛋白溶解,并使胞浆素分解。2009年1月至2010年2月我们用选择性脑动脉灌注UK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12例,临床效果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尿激酶溶栓治疗 梗死急性期 脑动脉灌注 护理 纤维蛋白溶解 疾病发生 纤溶酶原 血管闭塞
下载PDF
深低温停循环行主动脉瘤根治术的脑保护方法
11
作者 王珏 孙成超 林超西 《温州医学院学报》 CAS 2005年第1期47-48,共2页
目的 :总结深低温停循环主动脉瘤根治术中脑保护的方法 ,停循环中右锁骨下动脉选择性脑灌注的方法及优点。方法 :2 0 0 3年 5月~ 2 0 0 4年 7例行主动脉瘤根治术中 ,3例行单纯停循环 ,4例停循环中右锁骨下动脉选择性脑灌注。结果 :3例... 目的 :总结深低温停循环主动脉瘤根治术中脑保护的方法 ,停循环中右锁骨下动脉选择性脑灌注的方法及优点。方法 :2 0 0 3年 5月~ 2 0 0 4年 7例行主动脉瘤根治术中 ,3例行单纯停循环 ,4例停循环中右锁骨下动脉选择性脑灌注。结果 :3例单纯停循环中有 2例出现轻度神经系统症状 ,予甘露醇、奋乃静等药物后好转 ,4例采用右锁骨下动脉选择性脑灌注者无明显神经系统异常。结论 :深低温停循环主动脉瘤根治术应着重强调循环功能的稳定 ,限制停循环时间 ,进行脑保护 ,并尽可能常规采用右锁骨下动脉选择性脑灌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低温停循环 动脉 心脏外科手术 右锁骨下动脉选择性灌注
下载PDF
急性脑梗死3D ASL脑灌注成像不同标记后延迟时间对血流测量的影响 被引量:12
12
作者 张秋奂 王伟新 +4 位作者 张婷 刘艳 李杰 刘明 王志群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19年第2期173-177,共5页
目的探讨磁共振三维动脉自旋标记脑灌注成像(3D ASL)中不同标记后延迟时间(PLD)对急性脑梗死不同脑区血流量的影响。方法随机选取基底节区新发脑梗死患者15例,采用不同标记后延迟时间(PLD=1.5s和PLD=2.5s)进行3D-ASL检查。通过GE AW 4.... 目的探讨磁共振三维动脉自旋标记脑灌注成像(3D ASL)中不同标记后延迟时间(PLD)对急性脑梗死不同脑区血流量的影响。方法随机选取基底节区新发脑梗死患者15例,采用不同标记后延迟时间(PLD=1.5s和PLD=2.5s)进行3D-ASL检查。通过GE AW 4.6后处理工作站,分别获得不同PLD时间点的全脑血流量(CBF)图,选取双侧额、颞、顶、枕叶、小脑和基底节区为感兴趣区,其中基底节区选取弥散加权成像(DWI)上高信号梗死区域,测量患侧和对侧镜像区域的CBF值。采用配对t检验分析不同PLD时间各脑区CBF值之间的差异,以及相同PLD的各脑区患侧和对侧CBF值之间的差异。P值小于0.05为有统计学显著差异。结果不同PLD时间点比较发现,额、颞、顶、枕叶及小脑半球区域CBF值在PLD=1.5s均低于PLD=2.5s,具有统计学显著差异(P均<0.05);基底节区域的CBF值在PLD=1.5s和PLD=2.5s无统计学显著差异。相同PLD的各脑区患侧和对侧CBF值比较发现,在PLD=1.5s或2.5s,颞、顶、枕叶及小脑半球区域患侧与对侧的CBF值均无统计学显著差异;而额叶的患侧与对侧的CBF值在PLD=1.5s有统计学显著差异(P<0.05),在PLD=2.5s无统计学显著差异;基底节区的患侧与对侧的CBF值在两种不同的延迟时间均有统计学显著差异(P均<0.05)。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3D ASL成像不同PLD时间对脑血流量的定量分析具有重要影响,合理选择PLD时间参数有助于准确评估急性脑梗死的全脑血流灌注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梗死 磁共振成像 动脉自旋标记灌注成像 标记后延迟时间
下载PDF
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对脑缺血再灌注后功能恢复的影响 被引量:1
13
作者 李润青 王亚男 郭云良 《中国康复》 2002年第2期69-71,共3页
目的 :研究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 (bFGF)对大鼠局部脑缺血再灌注后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和机理。方法 :应用线栓法制作Wistar大鼠大脑中动脉闭塞再灌注模型 (MCAO) ,采用行为测试评分观察脑缺血MCAO后的功能恢复情况。结果 :脑缺血MCAO... 目的 :研究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 (bFGF)对大鼠局部脑缺血再灌注后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和机理。方法 :应用线栓法制作Wistar大鼠大脑中动脉闭塞再灌注模型 (MCAO) ,采用行为测试评分观察脑缺血MCAO后的功能恢复情况。结果 :脑缺血MCAO后 1d大鼠患肢感觉运动功能降至最低点 ,随时间延长功能逐渐恢复 ,功能恢复曲线在术后约 5d陡直上升 ,以后缓慢上升 ,至第 2 7d仍未达到正常水平。脑室注射bFGF各时间点行为功能恢复水平高于自然恢复组。前肢试验的恢复高峰在术后第 9d ,前、后肢放置试验到 2 7d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后肢试验与平衡木试验在 4周末显示了第 2个恢复高峰。结论 :脑缺血MCAO后肢体功能有自然恢复的趋势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 缺因 神经可塑性 BFGF 动脉闭塞再灌注模型 缺血性中风 MCAO
下载PDF
蚓激酶在缺血再灌注模型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 被引量:2
14
作者 徐雷 王宝祥 《浙江医学》 CAS 2023年第11期1135-1139,I0007,共6页
目的探索蚓激酶在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模型中的作用及机制。方法40只SPF级健康雄性成年大鼠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15只、模型组15只和对照组10只。观察组和模型组大鼠行大鼠脑中动脉缺血再灌注模型建模,对照组仅分离左侧颈总动脉、颈... 目的探索蚓激酶在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模型中的作用及机制。方法40只SPF级健康雄性成年大鼠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15只、模型组15只和对照组10只。观察组和模型组大鼠行大鼠脑中动脉缺血再灌注模型建模,对照组仅分离左侧颈总动脉、颈外动脉和颈内动脉。观察组每只大鼠给予6 ml/d蚓激酶溶液(约120 U蚓激酶)灌胃给药,模型组和对照组大鼠给予0.9%氯化钠注射液6 ml/d,连续给药14 d。给药结束后,处死3组大鼠,留取脑组织。处死前使用改良的Longa五级4分法对3组大鼠进行神经功能评分,使用2,3,5-三苯基四唑氯化物法染色,继而测定3组大鼠脑梗死体积。使用RT-PCR检测3组大鼠脑组织中炎症因子mRNA表达水平,使用ELISA法检测3组大鼠脑组织中炎症因子蛋白表达水平。结果观察组和模型组大鼠神经功能评分高于对照组,脑梗死体积大于对照组,观察组神经功能评分低于模型组,脑梗死体积小于模型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和模型组IL-1β、TNF-α、IL-6的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高于对照组,观察组上述指标表达水平低于模型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模型组IL-10的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低于对照组,观察组IL-10的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高于模型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蚓激酶在缺血再灌注大鼠模型中发挥保护作用,可能是通过抑制炎症因子表达来实施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蚓激酶 动脉缺血再灌注模型 神经功能评分 炎症因子
下载PDF
全脑容积灌注动脉自旋标记成像用于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4
15
作者 马慧 李锋坦 +1 位作者 赵宇 王欣宇 《国际生物医学工程杂志》 CAS 2013年第6期344-347,I0008,共5页
目的 探讨全脑容积灌注动脉自旋标记成像(3DASL)应用于缺血性脑血管病诊断中的可行性和价值.方法 实验1:全部患者(对照组30例、脑栓塞组20例)行头部MRI增强检查,加扫3DASL及动态磁敏感对比增强(DSC)序列.对照组计算3DASL及DSC得... 目的 探讨全脑容积灌注动脉自旋标记成像(3DASL)应用于缺血性脑血管病诊断中的可行性和价值.方法 实验1:全部患者(对照组30例、脑栓塞组20例)行头部MRI增强检查,加扫3DASL及动态磁敏感对比增强(DSC)序列.对照组计算3DASL及DSC得到的大脑左右半球半卵圆中心镜像感兴趣区(ROI)的脑血流量(CBF)比,脑栓塞组计算2种方法得到的病灶区域与对侧镜像ROI的CBF比,配对分析数据.实验2:急性及亚急性脑栓塞组和短暂脑缺血发作(TIA)组患者各30例,全部行常规头部MRI检查,加扫3DASL序列,对比分析弥散成像(DWI)及3DASL 2种技术显示病变的阳性率及面积大小.结果 实验1:2种灌注方法获得了一致的灌注结果.对照组左右侧镜像ROI的CBF比值:3DASL为1.02±0.18,DSC为1.06±0.24,2者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脑栓塞组病灶区域与对侧镜像ROI的CBF比值:3DASL为0.50±0.12,DSC为0.48±0.18,2者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2:急性及亚急性脑栓塞的检出率:DWI和3DASL均为100%.同一病例相同病变显示面积的大小:SDwI<S3DASL,n=22; SDW1≈S3DASL,n=8;SDWI>S3DASL,n=0.TIA的检出率:DWI为0%,3DASL为70%.结论 3DASL和DSC相比,测量脑血流量有相似的敏感性,且具有三维成像扫描范围广、无需注射对比剂和可重复性强等优势.3DASL较DWI有更高的TIA阳性检出率,有助于TIA的早期诊断,全面准确地评估缺血半暗带及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的血流灌注情况,可作为急诊检查方法之一,为临床治疗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容积灌注动脉自旋标记成像 动态磁敏感对比增强灌注成像 扩散加权成像 短暂性缺血发作 血流量
原文传递
不同脑灌注方式对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的脑保护作用 被引量:4
16
作者 田振宇 李聪 李豪威 《中华全科医学》 2021年第5期727-730,共4页
目的探究经右侧腋动脉顺行脑灌注(ACP)和经上腔静脉逆行脑灌注(RCP)对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的脑保护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2019年1月在河南省胸科医院行急性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手术的76例患者的病例资料,按脑灌注方... 目的探究经右侧腋动脉顺行脑灌注(ACP)和经上腔静脉逆行脑灌注(RCP)对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的脑保护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2019年1月在河南省胸科医院行急性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手术的76例患者的病例资料,按脑灌注方式分为2组,A组(46例)行经右侧腋动脉ACP,B组(30例)行经上腔静脉RCP。比较2组患者性别、年龄、疾病史、吸烟史、手术方式、围手术期临床资料,脑部主要并发症短暂性神经系统功能障碍(TND)、永久性神经系统功能障碍(PND)发生情况以及住院死亡情况。结果 A组患者停循环时间、脑灌注时间分别为(16.18±3.28)min、(20.77±2.82)min,明显低于B组的(24.82±3.53)min、(24.86±3.19)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0.892、5.867,均P<0.05)。A组TND发生率为17.39%,明显低于B组的4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A组PND发生率和住院病死率分别为4.35%、2.17%,与B组的3.33%、3.33%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经右侧腋动脉ACP体外循环时间、脑灌注时间较经上腔静脉RCP短,且可显著降低TND发生率,脑保护作用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右侧腋动脉顺行灌注 经上腔静脉逆行灌注 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 保护
原文传递
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的治疗体会
17
作者 吕勇 《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 2010年第9期91-91,共1页
目的:回顾35例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病例资料,总结外科治疗经验。方法:35例中,DeBakeyⅠ型19例,Ⅱ型6例,Ⅲ型10例。25例手术治疗,8例行Bentall术,5例行升主动脉置换,同时主动脉瓣成形3例,2例行胸主动脉置换,10例置入支撑型人工血管。10例拒... 目的:回顾35例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病例资料,总结外科治疗经验。方法:35例中,DeBakeyⅠ型19例,Ⅱ型6例,Ⅲ型10例。25例手术治疗,8例行Bentall术,5例行升主动脉置换,同时主动脉瓣成形3例,2例行胸主动脉置换,10例置入支撑型人工血管。10例拒绝手术。结果:手术死亡2例,非手术10例中,6例死亡,4例转慢性化趋稳定出院。结论:对主动脉夹层动脉瘤应积极手术,Ⅰ、Ⅱ型可急诊手术,Ⅲ型可置入支撑型人工血管。早诊断、急诊手术是抢救成功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目的:回顾35例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病例资料 总结外科治疗经验.方法:35例中 DeBakeyⅠ型19例 Ⅱ型6例 Ⅲ型10例.25例手术治疗 8例行Bentall术 5例行升主动脉置换 同时主动脉瓣成形3例 2例行胸主动脉置换 10例置入支撑型人工血管.10例拒绝手术.结果:手术死亡2例 非手术10例中 6例死亡 4例转慢性化趋稳定出院.结论:对主动脉夹层动脉瘤应积极手术 Ⅰ、Ⅱ型可急诊手术 Ⅲ型可置入支撑型人工血管.早诊断、急诊手术是抢救成功的关键. 【关键词】 动脉夹层动脉 动脉 持续选择性灌注动脉夹层动脉 动脉 持续选择性灌注
下载PDF
GM1 stabilizes expression of NMDA receptor subunit 1 in the ischemic hemisphere of MCAo/reperfusion rat 被引量:7
18
作者 刘建仁 丁美萍 +6 位作者 魏尔清 罗建红 宋英 黄鉴政 葛求富 胡华 朱丽君 《Journal of Zhejiang University-Science B(Biomedicine & Biotechnology)》 SCIE CAS CSCD 2005年第4期254-258,共5页
Objective: To determine the protective effect of monosialoganglionside (GM1) and evaluate the influence of GM1 on expression of N-methyl-D-aspartate receptor subunit 1 (NMDAR1) in Sprague-Dawley (SD) rats with focal c... Objective: To determine the protective effect of monosialoganglionside (GM1) and evaluate the influence of GM1 on expression of N-methyl-D-aspartate receptor subunit 1 (NMDAR1) in Sprague-Dawley (SD) rats with focal cerebral ische- mia-reperfusion (I/R). Methods: Left middle cerebral artery (MCA) was occluded by an intraluminal suture for 1 h and the brain was reperfused for 72 h in SD rats when infarct volume was measured, GM1 (10 mg/kg) was given ip (intraperitoneally) at 5 min (group A), 1 h (group B) and 2 h (group C) after MCA occlusion (MCAo). Expression of NMDAR1 was detected by Western blot at various time after reperfusion (4 h, 6 h, 24 h, 48 h and 72 h) in ischemic hemispheres of the rats with or without GM1 admin- istered. Results: (1) Adjusted relative infarct volumes of groups A and B were significantly smaller than that of group C and the control group (P<0.01 and P<0.05, respectively). (2) Expression level of NMDAR1 was temporally high at 6 h after reperfusion, and dipped below the normal level at 72 h after reperfusion. GM1 at 5 min after MCAo significantly suppressed the expression of NMDAR1 at 6 h after reperfusion (P<0.05 vs the control). At 72 h after reperfusion, the NMDAR1 expression level of rats treated with GM1 administered (at 5 min or 2 h after MCAo)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P<0.05). Conclusion: GM1 can time-dependently reduce infarct volume in rats with focal cerebral I/R partly through stabilizing the expression of NMDAR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M1) ganglioside Middle cerebral artery occlusion REPERFUSION N-methyl-D-aspartate receptors Rats
下载PDF
脑瘤介入治疗的护理
19
作者 李广霞 《中国基层医药》 CAS 2008年第8期1400-1400,共1页
随着介入放射学技术的发展以及新型化疗偶合栓塞剂的研制,脑动脉灌注化疗为脑瘤的治疗开辟了新的途径。我们对接受经股动脉穿刺插管,超选择性脑动脉灌注化疗药物患者予以术前、术中、术后的精心护理配合,效果满意,现将围手术期护理... 随着介入放射学技术的发展以及新型化疗偶合栓塞剂的研制,脑动脉灌注化疗为脑瘤的治疗开辟了新的途径。我们对接受经股动脉穿刺插管,超选择性脑动脉灌注化疗药物患者予以术前、术中、术后的精心护理配合,效果满意,现将围手术期护理报告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介入治疗 护理配合 经股动脉穿刺插管 动脉灌注化疗 介入放射学技术 脑动脉灌注 化疗药物
原文传递
Management of cerebral ischemia due to Takayasu's arteritis 被引量:2
20
作者 汪忠镐 余军 +12 位作者 谷涌泉 王世华 吴济东 李国兴 沈来根 汪忠镐 李鸣 潘松林 张鸿坤 金炜 管珩 吴庆华 张小明 《Chinese Medical Journal》 SCIE CAS CSCD 2002年第3期342-346,共5页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management of cerebral ischemia caused by Takayasu's arteritis. METHODS: Ninety-three cases treated from June 1984 to September 1999 at the General Post & Telecom Hospital, the Sir Ru...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management of cerebral ischemia caused by Takayasu's arteritis. METHODS: Ninety-three cases treated from June 1984 to September 1999 at the General Post & Telecom Hospital, the Sir Run Run Shaw Hospital, the First Affiliated Hospital of Zhejiang University, the Second Medical College of Beijing University, Beijing An Zhen Hospital, and the Beijing Union Medical College Hospital, including 10 men and 83 women, were reviewed. Of the 93 cases, bypasses from the ascending aorta to the axillary or subclavian artery and from graft to the carotid artery were performed in 47 cases. Subclavian to carotid bypass was performed in six cases. Percutaneous transluminal angioplasty (PTA) was used in five cases and stenting in one. RESULTS: Marked improvement was achieved in 30.3%, fair in 34.9%, improvement in 21.2%, unchanged in 4.6%, and death in 9.0% before discharge; 30.6%, 38.8%, 16.3%, 4.1%, and 2.0% respectively during a mean follow-up of 48 months, and recurrence requiring revision in 8.2%. CONCLUSION: Patients with occlusive lesions of all four cervical arteries always have severe cerebral ischemia and their distal runoff is always unvisualised by angiography. However, we found by exploration that the internal carotid artery is patent in all but one patient. Therefore, an ascending aorta to carotid bypass is feasible in most instances, and this can and should be done when the cerebral perfusion is jeopardized at a time when the patient is in a stable or relatively stable condition. Unfortunately, the cerebral re-perfusion syndrome is still a serious and not completely solved proble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dolescent Adult Angioplasty Balloon Brain Ischemia Child Female Humans Male Middle Aged PHYTOTHERAPY Plant Preparations Takayasu's Arteritis TRIPTERYGIUM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