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95篇文章
< 1 2 2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功能性电刺激联合电针治疗脑卒中后痉挛型足下垂的效果分析
1
作者 孟春想 范穗强 +1 位作者 张博锋 曹凤霞 《中外医学研究》 2023年第5期157-160,共4页
目的:探讨脑卒中后痉挛型足下垂患者应用功能性电刺激联合电针治疗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6月—2021年6月在广东燕岭医院就诊的90例脑卒中后痉挛型足下垂患者。依据干预方式的不同将其分为对照组(46例)和观察组(44例)。对照组给... 目的:探讨脑卒中后痉挛型足下垂患者应用功能性电刺激联合电针治疗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6月—2021年6月在广东燕岭医院就诊的90例脑卒中后痉挛型足下垂患者。依据干预方式的不同将其分为对照组(46例)和观察组(44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在常规康复训练的基础上给予功能性电刺激配合电针治疗。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综合痉挛量表(CSS)评分、Fugl-Meyer评估量表评分、踝关节背屈活动度及Barthel指数评定量表评分情况。结果: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的CSS评分、Fugl-Meyer评分、踝关节背屈活动度、Barthel评分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功能性电刺激联合电针对脑卒中后痉挛型足下垂的治疗效果显著,提高踝关节的稳定性,且能够明显改善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功能性电刺激 电针 脑卒中后痉挛型足下垂 治疗效果
下载PDF
功能性电刺激联合肌筋膜疼痛触发点针刺疗法对脑卒中后痉挛型足下垂患者步态稳定性及FAC评分的影响 被引量:2
2
作者 韩春节 刘继红 +2 位作者 张玲俐 唐爱群 童燕娜 《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2023年第12期1270-1273,共4页
目的研究功能性电刺激联合肌筋膜疼痛触发点针刺疗法对脑卒中后痉挛型足下垂患者步态稳定性及功能性步行量表(FAC)评分的影响。方法前瞻性选取2019年4月至2022年10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潞河医院收治的116例脑卒中后痉挛型足下垂患者... 目的研究功能性电刺激联合肌筋膜疼痛触发点针刺疗法对脑卒中后痉挛型足下垂患者步态稳定性及功能性步行量表(FAC)评分的影响。方法前瞻性选取2019年4月至2022年10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潞河医院收治的116例脑卒中后痉挛型足下垂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两组,每组58例。对照组采用功能性电刺激治疗,观察组采用功能性电刺激联合肌筋膜疼痛触发点针刺疗法治疗。统计分析两组治疗前后步态时空参数、FAC评分及临床痉挛指数(CSI)评分。结果治疗后,两组步频、步幅、患侧支持相及患侧摆动相均较治疗前明显升高,且观察组步频、步幅、患侧支持相及患侧摆动相分别为(1.24±0.06)步/s、(0.45±0.04)m、(0.37±0.05)s、(0.66±0.05)s,均明显长于对照组[(1.15±0.06)步/s、(0.39±0.05)m、(0.31±0.06)s、(0.55±0.04)s],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FAC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升高,CSI评分较治疗前明显下降,且观察组的FAC评分为(4.31±0.72)分,明显高于对照组[(3.65±0.55)分],CSI评分为(6.55±1.94)分,明显低于对照组[(8.17±2.22)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功能性电刺激联合肌筋膜疼痛触发点针刺疗法能够有效提高脑卒中后痉挛型足下垂患者步态稳定性及肌张力,有利于患者步行功能恢复,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痉挛下垂 功能性电刺激 肌筋膜疼痛触发点针刺疗法 步态稳定性
下载PDF
磁振热双柏膏叠加治疗脑卒中后痉挛型足下垂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4
3
作者 王金宇 吴玉芬 +4 位作者 韦冰心 曾鉴源 徐榛 刘国成 贾杰 《辽宁中医杂志》 CAS 2020年第12期121-124,共4页
目的观察磁振热双柏膏叠加治疗脑卒中后痉挛型足下垂的疗效。方法采取随机数字表法将120例脑卒中患者分为双柏膏组、磁振热组、双柏膏磁振热叠加组和对照组,4组患者均给予基础康复治疗,双柏膏组是在给予常规康复治疗的基础上在小腿三头... 目的观察磁振热双柏膏叠加治疗脑卒中后痉挛型足下垂的疗效。方法采取随机数字表法将120例脑卒中患者分为双柏膏组、磁振热组、双柏膏磁振热叠加组和对照组,4组患者均给予基础康复治疗,双柏膏组是在给予常规康复治疗的基础上在小腿三头肌应用双柏膏;磁振热组是在给予常规康复治疗的基础上应用常州雅思医疗器械有限公司生产的YS2001P型磁振热治疗仪进行小腿三头肌治疗;双柏膏磁振热叠加组是在给予常规康复治疗的基础上应用外敷双柏膏同时进行磁振热治疗。于治疗前、治疗2周、4周时观察4组患者受试者FMA-LE、CSS、踝关节背屈活动度的情况。结果治疗前,4组受试者FMA-LE、CSS、踝关节背屈活动度之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2周后,磁振热组,双柏膏组,磁震热双柏膏叠加组的FMA-LE、CSS、踝关节背屈活动度与治疗前比较明显改善(P <0.05),而对照组此时各项观察指标较治疗前无明显改善;治疗4周时对比发现4组观察指标均较治疗前有显著改善,与对照组比较也有明显的改善(P <0.05),且磁震热双柏膏叠加组的改善与磁振热组、双柏膏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磁振热双柏膏叠加治疗可有效改善脑卒中后痉挛性足下垂,且与单独应用磁振热、双柏膏有统计学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叠加治疗 双柏膏 磁振热 下垂内翻
下载PDF
脑卒中后足下垂相关研究的文献计量分析 被引量:1
4
作者 李艳丽 刘兰群 +1 位作者 徐基民 王海芳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686-692,共7页
目的 分析脑卒中后足下垂领域内的研究动态和前沿趋势。方法 检索建库至2024年1月Web of Science Core Collection数据库中脑卒中后足下垂的相关文献,采用CiteSpace 6.2.R2和VOSviewer 1.6.19进行可视化分析。结果 共检索到490篇文献。1... 目的 分析脑卒中后足下垂领域内的研究动态和前沿趋势。方法 检索建库至2024年1月Web of Science Core Collection数据库中脑卒中后足下垂的相关文献,采用CiteSpace 6.2.R2和VOSviewer 1.6.19进行可视化分析。结果 共检索到490篇文献。1992年以后发文量逐年增加,2020年最多。研究机构以美国的机构为主。文献聚焦于医学、医疗和临床领域,康复学文献最多,达到230篇。高频率关键词有康复、偏瘫步态、电刺激、足下垂和脑卒中等。通过关键词共现分析,形成关于运动康复、神经康复技术、步态分析、功能性恢复技术、康复治疗效果评估等10个主要聚类。结论 脑卒中后足下垂的康复研究正朝着技术与治疗方法相融合、注重运动功能评估和治疗效果证据,以及个体化康复方案的方向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垂 知识图谱 文献计量学
下载PDF
足下垂刺激器联合牵伸训练对脑卒中后足下垂患者足底压力、步态特征变化的影响 被引量:1
5
作者 徐永伟 樊利杰 《中国临床医生杂志》 2024年第5期559-563,共5页
目的探讨足下垂刺激器联合牵伸训练对脑卒中后足下垂患者足底压力、步态特征变化的影响。方法选择2021年11月至2022年6月中国康复研究中心北京博爱医院接收的105例脑卒中后足下垂患者,在组间主要基线特征可比的基础上,采用随机数字表法... 目的探讨足下垂刺激器联合牵伸训练对脑卒中后足下垂患者足底压力、步态特征变化的影响。方法选择2021年11月至2022年6月中国康复研究中心北京博爱医院接收的105例脑卒中后足下垂患者,在组间主要基线特征可比的基础上,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n=52)与观察组(n=53)。对照组实施牵伸训练干预,观察组实施足下垂刺激器联合牵伸训练干预。比较两组患者干预前后足底压力、步态特征、胫骨前肌与腓肠肌表面肌电信号变化、平衡功能,统计两组患者干预期间跌倒发生率。结果两组患者干预后脚趾区、第一、第二跖骨区、足后跟区足底压力均较干预前升高,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两组第三至第五跖骨区、足底中部区较干预前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干预后步速、步频、步幅均较干预前提高,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两组步行周期参数较干预前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干预后胫骨前肌与腓肠肌表面肌电信号值均较干预前提高,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干预后Berg平衡量表评分均较干预前升高,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干预期间跌倒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卒中后足下垂患者应用足下垂刺激器联合牵伸训练,可改善足底压力和平衡功能,纠正步态特征,增强肌群活动能力,降低跌倒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垂 下垂刺激器 牵伸训练 底压力 步态特征
下载PDF
A型肉毒毒素联合运动程序起站训练对脑卒中后下肢肌痉挛以及平衡能力的影响
6
作者 刘婧 钱秋晨 +1 位作者 何清 秦敬翠 《医学研究杂志》 2024年第6期109-113,共5页
目的观察A型肉毒毒素联合运动程序起站训练对脑卒中患者下肢肌痉挛以及平衡能力的疗效。方法选取2020年1月~2021年12月笔者医院收治的脑卒中恢复期患者84例,随机将其分为对照组42例,治疗组42例。对照组给予运动程序起站训练康复治疗,治... 目的观察A型肉毒毒素联合运动程序起站训练对脑卒中患者下肢肌痉挛以及平衡能力的疗效。方法选取2020年1月~2021年12月笔者医院收治的脑卒中恢复期患者84例,随机将其分为对照组42例,治疗组42例。对照组给予运动程序起站训练康复治疗,治疗组给予A型肉毒毒素联合运动程序起站训练康复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治疗后4、8和12周的改良Ashworth量表(modified Ashworth scale,MAS)、简易下肢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ugl-Meyer assessment,FMA)、Berg平衡量表(Berg balance scale,BBS)、Barthel指数(Barthel index,BI)以及脑卒中专用生活质量量表(stroke-specific quality of life,SS-QOL)。结果两组临床基线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4、8和12周的MAS较术前明显降低,FMA、BBS、BI、SS-QOL评分较术前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比较,治疗组治疗后4、8和12周的MAS、FMA、BBS、BI、SS-QOL评分均优于同时间点的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A型肉毒毒素联合运动程序起站训练可显著缓解脑卒中患者下肢肌痉挛,改善患肢运动功能及平衡能力,提高日常生活能力及生活质量,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肉毒毒素 运动程序起站训练 痉挛
下载PDF
针灸联合肌电生物反馈对脑卒中足下垂患者身体平衡功能、步行能力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影响
7
作者 马标 鲍文 程密密 《四川中医》 2024年第3期184-187,共4页
目的:探讨针灸联合肌电生物反馈对脑卒中足下垂患者身体平衡功能、步行能力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影响。方法:回顾性选取2022年1月到2023年7月合肥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内科和康复科收治的100例脑卒中足下垂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治疗方法... 目的:探讨针灸联合肌电生物反馈对脑卒中足下垂患者身体平衡功能、步行能力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影响。方法:回顾性选取2022年1月到2023年7月合肥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内科和康复科收治的100例脑卒中足下垂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治疗方法分为肌电生物反馈组(47例)和联合组(53例,针灸联合肌电生物反馈),比较两组痉挛程度[采用临床痉挛指数(CSI)评估]、身体平衡功能[采用Berg平衡量表(BBS)评估]、踝关节活动度(ROM)[主动背伸度、主动跖屈度、主动内翻度]、血液流变学指标[血浆粘度(PV)、血小板聚集率(PAR)、红细胞比容(Hct)]、步行能力[步频、步幅、患侧摆动相、患侧支持相]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采用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估]。结果:治疗后,联合组CSI评分低于肌电生物反馈组,BBS评分高于肌电生物反馈组(P<0.05);治疗后,联合组主动背伸度高于肌电生物反馈组,主动跖屈度、主动内翻度低于肌电生物反馈组(P<0.05);治疗后,联合组PV、PAR、Hct水平低于肌电生物反馈组(P<0.05);治疗后,联合组步频、步幅、患侧摆动相、患侧支持相水平高于肌电生物反馈组(P<0.05);治疗后,联合组MBI评分高于肌电生物反馈组(P<0.05)。结论:针灸联合肌电生物反馈治疗脑卒中足下垂患者的效果显著,可有效改善痉挛程度、身体平衡功能、踝关节ROM以及血流循环,提高步行能力以及日常生活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垂 针灸 肌电生物反馈 身体平衡功能 步行能力
下载PDF
足部固定托预防脑卒中长期卧床老年患者足下垂和足后跟压疮的效果观察
8
作者 黄桂玲 李春梅 +3 位作者 李婉玲 邓昌亨 黄爱红 伍高妹 《当代医药论丛》 2024年第25期161-164,共4页
目的:探讨足部固定托对预防脑卒中长期卧床老年患者发生足下垂和足后跟压疮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3年7月至9月于南宁市社会福利医院老年内科住院的脑卒中长期卧床患者12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60例)和... 目的:探讨足部固定托对预防脑卒中长期卧床老年患者发生足下垂和足后跟压疮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3年7月至9月于南宁市社会福利医院老年内科住院的脑卒中长期卧床患者12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60例)和观察组(60例)。对两组患者均进行常规康复护理,观察组增加使用医院自主研发设计的用于预防卧床患者足下垂和足后跟压疮的足部固定托(专利号:ZL 202122529014.0)进行干预。于干预前、干预1个月后、干预3个月后分别观察两组患者足功能、足后跟压疮风险、偏瘫下肢运动功能,以及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干预1个月、3个月后,观察组Maryland、改良Braden及Fugl-Meyer得分均更高(P<0.05);与对照组相比,干预1个月、3个月后,观察组足下垂、足后跟压疮的发生率更低(P<0.05)。结论:足部固定托可有效增强脑卒中长期卧床老年患者的足功能及下肢运动功能,降低足下垂、足后跟压疮的发生率,为患者进行早期步行训练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部固定托 长期卧床 老年患者 下垂 后跟压疮
下载PDF
姿势控制联合功能性电刺激对脑卒中偏瘫足下垂步态稳定性及步行能力的影响
9
作者 陈芝英 《浙江实用医学》 2024年第3期203-207,共5页
目的 研究姿势控制联合功能性电刺激对脑卒中足下垂患者步态稳定性及步行能力的影响。方法 选择2022年1月~2023年8月浙江省玉环市人民医院收治的脑卒中足下垂患者9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常规组和电刺激组,每组45例。常规组给予包括... 目的 研究姿势控制联合功能性电刺激对脑卒中足下垂患者步态稳定性及步行能力的影响。方法 选择2022年1月~2023年8月浙江省玉环市人民医院收治的脑卒中足下垂患者9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常规组和电刺激组,每组45例。常规组给予包括神经肌肉电刺激、针灸以及患肢综合训练等常规对症治疗;电刺激组给予姿势控制联合功能性电刺激治疗,即先评估步态和姿势,确定需要改进的关键区域,再给予静态和动态姿势训练,8周内训练时间由每次5~10分钟延长至20~30分钟,并在此基础上使用功能性电刺激治疗仪对偏瘫侧下肢部位的股二头肌、胫骨前肌、腓肠肌及股四头肌的运动点给予电刺激治疗,30min/次,1次/d;并外将躯干、膝关节以及踝关节等部位固定在肢体智能反馈训练系统仪器上训练,每次20分钟,1次/d。两组每周治疗6天,持续治疗8周。比较两组下肢运动功能(FMA评分)、足下垂步态稳定性指标(步频、步幅、步宽、足偏角)、步行能力(FAC评分)、日常生活能力(MBI评分)和生活质量(GQOL-74评分)。结果 治疗后,电刺激组下肢FMA评分、步频、步幅、FAC评分、MBI评分及GQOL-74各项评分均较常规组高,而步宽、足偏角均较常规组低(P<0.05或P<0.01)。结论 姿势控制联合功能性电刺激可改善脑卒中足下垂步态稳定性,促进步行能力恢复,改善下肢运动功能,提升日常生活能力及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垂 姿势控制 动作反馈 功能性电刺激 步态稳定性
下载PDF
A型肉毒素注射对脑卒中后下肢痉挛患者步行功能的影响
10
作者 全超 郑苏 +2 位作者 徐远红 罗秀玲 胥婧 《湖北医药学院学报》 CAS 2024年第5期513-517,共5页
目的:观察A型肉毒素注射结合康复训练对脑卒中后下肢痉挛患者步行功能的影响,为临床康复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将2023年2月-2024年2月于十堰市太和医院神经康复科住院治疗的脑卒中患者36例随机分为对照组(18例)和治疗组(18例),对照组给予... 目的:观察A型肉毒素注射结合康复训练对脑卒中后下肢痉挛患者步行功能的影响,为临床康复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将2023年2月-2024年2月于十堰市太和医院神经康复科住院治疗的脑卒中患者36例随机分为对照组(18例)和治疗组(18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康复训练(运动疗法+物理治疗),治疗组在常规康复锻炼的基础上给予主要伸肌群A型肉毒素(Botulinum Toxin A,BTX-A)注射。所有患者在治疗前及治疗4周后均采用改良Ashworth分级量表(Modified Ashworth Scale,MAS)行下肢肌肉痉挛程度评价,下肢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Lower Limb Fugl-Meyer Assessment,L-FMA)评分行功能状态评价,表面肌电积分值(Surface EMG integral Values,iEMG)行肌肉状态评价,采取Gait watch三维步态分析系统记录患者下肢各关节活动度及时空参数变化。结果:与治疗前相比,治疗4周后,两组患者的MAS评分、下肢FMA评分、iEMG分值较治疗前均有改善(P<0.05),步频、步幅、步速提高(P<0.05),步长偏差和患侧支撑相均缩短(P<0.05),患侧髋、膝关节的最大伸展度及最大屈曲度受限改善(P<0.05),患者步行能力明显提高;且治疗组的肌肉痉挛程度、运动功能评分、步态时空参数较对照组改善更明显(P<0.05),但髋、膝关节活动度未见明显变化。结论:A型肉毒素注射结合康复训练可显著降低脑卒中后偏瘫患者下肢痉挛肌群的肌张力,能有效纠正其偏瘫步态,提高患者步行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肉毒素 下肢痉挛 步态分析
下载PDF
脑卒中长期卧床老年患者足下垂康复护理研究进展
11
作者 黄桂玲 《医药前沿》 2024年第10期34-37,共4页
足下垂是脑卒中长期卧床老年患者常见并发症,易导致患者踝关节活动受限、跟腱挛缩、关节畸形等,直接影响患者偏瘫下肢运动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增加患者跌倒的风险,严重影响老年患者生活质量,在临床上采用综合康复护理措施能有效预... 足下垂是脑卒中长期卧床老年患者常见并发症,易导致患者踝关节活动受限、跟腱挛缩、关节畸形等,直接影响患者偏瘫下肢运动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增加患者跌倒的风险,严重影响老年患者生活质量,在临床上采用综合康复护理措施能有效预防足下垂的发生。本文对脑卒中长期卧床老年患者偏瘫下肢发生足下垂的病理机制、康复评定方法、综合康复护理措施等进行综述,旨在为今后的有关研究及实践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年 下垂 康复护理 综述
下载PDF
综合康复护理对脑卒中足下垂患者的影响
12
作者 李金甜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引文版)医药卫生》 2024年第2期0089-0093,共5页
评价综合康复护理干预对脑卒中足下垂患者跌倒效能、下肢运动功能、步态参数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影响。方法 选取我院脑卒中足下垂住院患者90例,随机分为3组:常规组(A组:常规康复护理)、情志护理组(B1组:常规康复护理+情志护理)和综合... 评价综合康复护理干预对脑卒中足下垂患者跌倒效能、下肢运动功能、步态参数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影响。方法 选取我院脑卒中足下垂住院患者90例,随机分为3组:常规组(A组:常规康复护理)、情志护理组(B1组:常规康复护理+情志护理)和综合康复护理组(B2组:常规康复护理+情志护理+手微振动护理)。结果 干预后三组患者的跌倒效能评分组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间运动功能进行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患者步态参数的进行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相比常规康复护理、常规康复护理联合情志护理,综合康复护理对患者跌倒效能及运动功能的改善效果更佳,综合康复护理改善下肢运动功能效果更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综合康复护理 下垂 跌倒效能 下肢运动功能
下载PDF
康复治疗技术治疗脑卒中后足下垂的临床症状及疗效观察
13
作者 白璐 孙梦彩 《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 医药》 2024年第10期0132-0135,共4页
针对脑卒中引发的足下垂病患实施康复疗法,并对其病症改善与疗效进行深入探究。方法 自2021年5月至2024年5月间,选取了100例此类患者,采用随机分配的方式将他们分为两组,对照组50例接受标准治疗,而观察组50例则接受康复疗法。比较两组... 针对脑卒中引发的足下垂病患实施康复疗法,并对其病症改善与疗效进行深入探究。方法 自2021年5月至2024年5月间,选取了100例此类患者,采用随机分配的方式将他们分为两组,对照组50例接受标准治疗,而观察组50例则接受康复疗法。比较两组患者在下肢功能恢复和治疗成效上的差异。结果 观察组在康复治疗后的下肢功能恢复评分和治疗效果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神经功能缺损情况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两组数据无较大差异性,呈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功能评分高于对照组,呈P<0.05。结论 该康复疗法能有效提升患者的下肢功能,治疗效果显著,具有较高的临床实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康复治疗技术 中后下垂 临床症状
下载PDF
踝关节动态松动术改善脑卒中患者足下垂的效果
14
作者 闫鹏程 胡小红 +1 位作者 曹昱 韦玲 《反射疗法与康复医学》 2024年第6期85-87,91,共4页
目的探讨踝关节动态关节松动术应用于脑卒中后足下垂患者中的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6月—2021年6月就诊于山西省针灸医院康复科的70例脑卒中后足下垂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35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 目的探讨踝关节动态关节松动术应用于脑卒中后足下垂患者中的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6月—2021年6月就诊于山西省针灸医院康复科的70例脑卒中后足下垂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35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治疗,研究组在此基础上采用踝关节动态关节松动术,比较两组患者的干预效果.结果治疗前,两组的踝关节主动背屈关节活动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的踝关节主动背屈关节活动度为(12.64±4.01)°,大于对照组的(9.93±3.2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的主动踝背屈肌力和闭目站立得分比较,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的主动踝背屈肌力为(4.07±1.75)级,闭目站立得分为(3.67±1.94)分,均高于对照组的(2.74±1.32)级、(2.93±1.52)分,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踝关节动态关节松动术能有效增加脑卒中足下垂患者的踝关节主动活动度,改善其踝背屈肌力,并提高其闭目站立平衡功能,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垂 踝关节动态关节松动术
下载PDF
基于3D打印的定制化踝足矫形器对脑卒中足下垂合并内翻的临床研究
15
作者 洪旭波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文摘版)医药卫生》 2024年第1期0025-0027,共3页
分析在脑卒中患者出现足下垂合并内翻问题时使用3D打印定制化踝足矫形器的临床效果。方法 以我院2022年1月到2022年6月收住康复治疗的60例脑卒中病人作为此次研究对象,重点研究定制化踝足矫形器改善病人步行功能障碍的效果。结果 经过... 分析在脑卒中患者出现足下垂合并内翻问题时使用3D打印定制化踝足矫形器的临床效果。方法 以我院2022年1月到2022年6月收住康复治疗的60例脑卒中病人作为此次研究对象,重点研究定制化踝足矫形器改善病人步行功能障碍的效果。结果 经过治疗后,观察组脑卒中患者的下肢FMA评分高于对照组脑卒中患者,观察组脑卒中患者的步速差值、患侧摆动差值、患侧支撑差值、患侧着地仰角差值、患侧着地内翻角差值、患侧最大摆宽差值大于对照组脑卒中患者,(P<0.05)。观察组脑卒中患者对矫形效果的满意度高于对照组脑卒中患者,有差异,(P<0.05)。结论 在脑卒中患者产生足下垂、内翻等步行功能障碍问题,使用定制化踝足矫形器,能够及时改善病人下肢的FMA评分,有助于增加脑卒中患者对矫形效果的满意度,具有较高的临床推广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于3D打印的定制化踝矫形器 下垂合并内翻 临床研究
下载PDF
脑卒中卧床患者足部压力性损伤预防装置的设计与应用
16
作者 杨湘英 郑越 +2 位作者 张茜 林沛钰 宁丽 《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 CAS CSCD 2024年第2期193-197,共5页
目的观察脑卒中卧床患者足部压力性损伤预防装置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21年3月至2022年3月在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重症监护病房(ICU)住院的(166例)脑卒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定量研究中的实验设计,根据病区将患者分为对照组(ICU ... 目的观察脑卒中卧床患者足部压力性损伤预防装置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21年3月至2022年3月在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重症监护病房(ICU)住院的(166例)脑卒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定量研究中的实验设计,根据病区将患者分为对照组(ICU 4楼患者)和观察组(ICU 5楼患者),每组83例;护士也按照此法分组(观察组41名,对照组43名)。两组均进行常规治疗及预防压力性损伤护理,对照组采用海绵圈或现有的枕头减压,并采用丁字鞋内衬毛巾预防足下垂,观察组采用自行设计研发的卧床患者足部压力性损伤预防装置。观察两组患者足部压力性损伤和足下垂的发生率,以及患者使用足部压力性损伤预防装置的满意度和护士操作足部压力性损伤预防装置的满意度。结果观察组足部压力性损伤和足下垂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足部压力性损伤:3.61%(3/83)比8.43%(7/83);足下垂发生率:9.64%(8/83)比16.87%(14/83),均P<0.05〕;观察组患者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91.6%(76/83)比79.5%(66/83),P<0.05〕;护士满意度较对照组升高〔95.1%(39/41)比86.0%(37/43)〕,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足部压力性损伤预防装置适用于脑卒中重症卧床患者,可有效地降低压力性损伤及足下垂的发生率,提高患者和操作人员的满意度,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卧床患者 压力性损伤 下垂 预防
下载PDF
超声引导和徒手肌肉定位法用于A型肉毒毒素治疗脑卒中患者痉挛性足下垂内翻的临床效果 被引量:19
17
作者 欧海宁 沈建虹 +2 位作者 陈红霞 詹乐昌 李梅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8期728-733,共6页
目的:比较超声引导下注射和徒手肌肉定位法在肉毒毒素注射治疗脑卒中患者足下垂内翻的临床效果。方法:46例符合纳入标准的脑卒中后足下垂内翻患者,随机分为A组和B组,38例完成本研究。A组(n=18),接受徒手定位注射;B组(n=20),接受超声引... 目的:比较超声引导下注射和徒手肌肉定位法在肉毒毒素注射治疗脑卒中患者足下垂内翻的临床效果。方法:46例符合纳入标准的脑卒中后足下垂内翻患者,随机分为A组和B组,38例完成本研究。A组(n=18),接受徒手定位注射;B组(n=20),接受超声引导注射。两组均注射A型肉毒毒素300U到腓肠肌、比目鱼肌、胫骨后肌。在患者注射前,注射后第2、4、8、12周采用改良Ashworth量表(MAS)、医生评价量表(PRS)、步速、踝关节被动活动度(背屈、外翻)评价临床效果。结果:组内比较,注射后各评价指标比注射前进步,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比较两组间的进步值,B组在第4周时MAS、PRS、步速、踝关节被动活动度(背屈、外翻)比A组明显进步(P<0.05);第8周时,MAS、踝关节被动活动度(背屈)比A组明显进步(P<0.05);第12周时,MAS、步速、踝关节被动活动度(外翻)比A组明显进步,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比较两组间各测量指标随时间变化的趋势,差异无显著性意义。结论:A型肉毒毒素注射能改善脑卒中患者足下垂内翻症状,超声引导注射比徒手肌肉定位法在某些方面获得更好的临床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痉挛 A肉毒毒素 超声波引导 徒手肌肉定位法
下载PDF
A型肉毒素联合针灸对脑卒中后痉挛性足下垂的疗效及对患者ADL评分的影响 被引量:7
18
作者 崔延超 吴琼 何娟 《中国中医急症》 2019年第6期1053-1055,共3页
目的观察A型肉毒素联合针灸对脑卒中后痉挛性足下垂的疗效及对患者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评分的影响。方法患者80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给予A型肉毒素,研究组在对照组患者的治疗基础上给予针灸治疗,研究分析两组患者治疗后的临床效果、... 目的观察A型肉毒素联合针灸对脑卒中后痉挛性足下垂的疗效及对患者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评分的影响。方法患者80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给予A型肉毒素,研究组在对照组患者的治疗基础上给予针灸治疗,研究分析两组患者治疗后的临床效果、肢体运动能力、运动评定量表(MAS)评分、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评分以及Fugl-Meyer评估表(FMA)评分情况。结果研究组治疗有效率为92.5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0.00%(P<0.05);研究组肢体运动能力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治疗后MAS评分明显低于治疗前(P<0.05);研究组治疗后ADL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治疗前(P<0.05);研究组FMA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A型肉毒素联合针灸对脑卒中后痉挛性足下垂的疗效明显,对患者ADL评分有积极的影响,临床价值突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痉挛下垂 A肉毒素 针灸 ADL评分
下载PDF
功能性电刺激联合针刺肌筋膜疼痛触发点治疗脑卒中后痉挛型足下垂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7
19
作者 张微微 顾玉玲 +1 位作者 陈文雅 孙小星 《卒中与神经疾病》 2022年第3期240-243,共4页
目的 探讨功能性电刺激联合针刺肌筋膜疼痛触发点治疗脑卒中后痉挛型足下垂的临床效果。方法 收集本院2019年1月-2021年1月收治的96例脑卒中后痉挛型足下垂患者进行研究,按随机抽签法分为观察组、对照组,每组各48例;对照组以功能性电刺... 目的 探讨功能性电刺激联合针刺肌筋膜疼痛触发点治疗脑卒中后痉挛型足下垂的临床效果。方法 收集本院2019年1月-2021年1月收治的96例脑卒中后痉挛型足下垂患者进行研究,按随机抽签法分为观察组、对照组,每组各48例;对照组以功能性电刺激治疗,观察组以功能性电刺激联合针刺肌筋膜疼痛触发点治疗;综合评估2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症状评分、步态参数、血液流变学参数、治疗安全性。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1.67%(44/48),对照组为72.91%(35/48)(P<0.05);治疗后观察组症状评分包括痉挛指数(Clinical spasm index,CSI)低于对照组,Fugl-Meyer评分(Fugl Meyer rating scale,FMA)、Berg平衡量表评分(Berg balance scale,BBS)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步态参数包括步频、步幅、患侧支持相、患侧摆动相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血液流变学参数包括血浆粘度(Plasma viscosity,PV)、血小板聚集率(Platelet aggregation rate,PAR)、红细胞比容(Hematocrit,Hct)均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期间观察组、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14.58%(7/48)、10.42%(5/48)(P>0.05)。结论 功能性电刺激联合针刺肌筋膜疼痛触发点治疗脑卒中后痉挛型足下垂的效果显著,能够改善患者的症状评分,提高患者的步态参数,改善患者的血液流变学参数,治疗安全性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痉挛下垂 功能性电刺激 针刺肌筋膜疼痛触发点 临床疗效 步态参数
原文传递
A型肉毒毒素对脑卒中足内翻、足下垂及肌痉挛的治疗作用 被引量:1
20
作者 卓健 方向 +2 位作者 蔡忠民 陈晓宁 谢乃斧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 CAS CSCD 2001年第19期85-,共1页
关键词 下垂 度数 肉毒毒素 内翻 痉挛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