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423篇文章
< 1 2 22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针灸联合疼痛康复对脑卒中后肢体关节疼痛的抑制作用 被引量:2
1
作者 王婷 龚雨碟 +1 位作者 唐明山 杨智 《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 2020年第9期1700-1703,共4页
目的探讨针灸联合疼痛康复对脑卒中后肢体关节疼痛患者的治疗作用。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19年6月期间重庆市大足区人民医院疼痛康复科收治的首次出现脑卒中并发肢体关节疼痛患者11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给予常... 目的探讨针灸联合疼痛康复对脑卒中后肢体关节疼痛患者的治疗作用。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19年6月期间重庆市大足区人民医院疼痛康复科收治的首次出现脑卒中并发肢体关节疼痛患者11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和疼痛康复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的治疗基础上给予针灸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模拟尺进行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简明McGill疼痛量表(Short-form of McGill Pain Questionnaire,SF-MPQ)、四肢简化Fug-Meyer Activity运动功能量表(FMA)及临床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VAS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均明显降低(P<0.05),且治疗组患者VAS评分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PRI感觉项评分、PRI情感项评分、PRI总分及PPI评分与治疗前比较明显改善(P<0.05);治疗组患者治疗后PRI感觉项评分、PRI情感项评分、PRI总分明显降低,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PI评分虽有降低,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上、下肢运动功能评分均升高,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患者上、下肢运动功能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患者疼痛缓解人数明显增加,治疗组疼痛缓解总有效率94.12%(48/51)明显高于对照组86.54%(45/5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灸联合疼痛康复可有效减轻脑卒中患者的肢体疼痛程度,改善肢体功能,提高临床治疗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肢体关节疼痛 针灸 疼痛康复
下载PDF
针灸联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后肢体关节疼痛的效果 被引量:2
2
作者 李文斌 《临床医学》 CAS 2023年第1期117-119,共3页
目的分析针灸联合疼痛康复治疗脑卒中后肢体关节疼痛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3月至2020年7月漯河市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74例脑卒中后肢体关节疼痛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37例。对照组予以疼痛康复治... 目的分析针灸联合疼痛康复治疗脑卒中后肢体关节疼痛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3月至2020年7月漯河市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74例脑卒中后肢体关节疼痛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37例。对照组予以疼痛康复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针灸。比较两组疗效、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神经功能缺损量表(NIHSS)评分、四肢简化Fug-MeyerActivity运动功能量表(FMA)评分。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4.59%(35/37),对照组为78.38%(29/3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个月后,观察组VA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2个月后,观察组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2个月后,观察组上肢、下肢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灸联合疼痛康复治疗脑卒中后肢体关节疼痛患者效果确切,可减轻疼痛,改善神经功能,恢复肢体运动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后肢体关节疼痛 疼痛康复 针灸
原文传递
良肢位摆放管理对脑卒中偏瘫患者疼痛程度及肢体功能恢复的影响
3
作者 武权英 周宗艳 马瑞 《中外医疗》 2024年第12期178-182,共5页
目的探究脑卒中患者应用良肢位摆放护理的效果。方法便利选取2021年7月—2023年12月黎平县中医医院接收的92例脑卒中偏瘫患者为研究对象,按随机序列分为对照组、观察组,各46例。对照组采取传统护理,观察组在传统护理的基础上实施良肢位... 目的探究脑卒中患者应用良肢位摆放护理的效果。方法便利选取2021年7月—2023年12月黎平县中医医院接收的92例脑卒中偏瘫患者为研究对象,按随机序列分为对照组、观察组,各46例。对照组采取传统护理,观察组在传统护理的基础上实施良肢位摆放管理。比较两组疼痛缓解情况、肢体功能恢复情况、生活质量及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护理第7、14、21天的疼痛缓解情况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观察组上肢、下肢运动功能量表评分及姿势控制量表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观察组生活质量量表中生理健康(13.57±2.26)分、心理健康(12.37±2.42)分、独立能力(12.36±1.21)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826,4.234,11.150,P均<0.05)。对照组不良事件总发生率高于观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脑卒中偏瘫患者护理中,采用良肢位摆放管理模式,有助于缓解患者的疼痛程度,并提高肢体功能恢复效果,患者不良事件发生情况较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良肢位 摆放管理 偏瘫 疼痛程度 肢体功能 生活质量 并发症
下载PDF
体外冲击波联合慢速牵伸训练对脑卒中后上肢痉挛患者腕屈肌张力、关节活动度及上肢肢体功能的影响
4
作者 樊北辰 《中外女性健康研究》 2024年第5期27-29,共3页
目的:探究脑卒中后上肢痉挛患者在体外冲击波联合慢速牵伸训练后,对腕屈肌张力、关节活动度及上肢肢体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22年1月至2023年12月本院收治的86例脑卒中后上肢痉挛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分组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 目的:探究脑卒中后上肢痉挛患者在体外冲击波联合慢速牵伸训练后,对腕屈肌张力、关节活动度及上肢肢体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22年1月至2023年12月本院收治的86例脑卒中后上肢痉挛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分组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3例,对照组给予基础康复训练和慢速牵伸训练;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增加体外冲击波,对比两组腕屈肌张力、关节活动度、上肢肢体功能效果.结果:观察组在治疗5min后,桡侧腕屈肌和尺侧腕屈肌阻尼振动频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两周后腕关节活动度和肘关节活动度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MA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FMA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体外冲击波治疗联合慢速牵伸训练,有助于优化脑卒中后上肢痉挛患者腕屈肌张力,提高肘关节、腕关节活动度,减轻后上肢肌肉痉挛程度并提高患者上肢肢体功能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外冲击波 后上肢痉挛 腕屈肌张力 关节活动度 上肢肢体功能
下载PDF
阶段性抗阻训练联合低频脉冲电刺激对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患者肩关节活动度、上肢运动功能及上肢疼痛程度的影响
5
作者 王月娜 《航空航天医学杂志》 2024年第4期486-488,共3页
目的分析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患者应用阶段性抗阻训练联合低频脉冲电刺激对肩关节活动度、上肢运动功能及上肢疼痛程度的影响。方法选取2021年07月-2022年12月期间收治的109例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以随机数字表法分组。... 目的分析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患者应用阶段性抗阻训练联合低频脉冲电刺激对肩关节活动度、上肢运动功能及上肢疼痛程度的影响。方法选取2021年07月-2022年12月期间收治的109例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以随机数字表法分组。对照组54例给予阶段性抗阻训练,联合组55例增加低频脉冲电刺激。4周后,对比两组患者肩关节活动度、上肢运动功能、上肢疼痛程度。结果联合组后伸、前屈、外展、内旋、外旋活动度均高于对照组(P<0.05);联合组上肢、腕部、手部分值均高于对照组(P<0.05);联合组肩部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手部VAS评分分值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阶段性抗阻训练联合低频脉冲电刺激能够有效改善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患者肩关节活动度,提高上肢运动功能,减轻上肢疼痛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阶段性抗阻训练 低频脉冲电刺激 肩手综合征 关节活动度 上肢运动功能 上肢疼痛程度
下载PDF
脑卒中后肩关节半脱位疼痛患者接受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的临床效果分析
6
作者 韩强 查天柱 《现代医学与健康研究电子杂志》 2024年第14期36-39,共4页
目的分析脑卒中后肩关节半脱位疼痛患者接受重复经颅磁刺激(r TMS)联合常规康复治疗的临床效果,为临床治疗该疾病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2023年1月至12月新疆医科大学第七附属医院收治的80例脑卒中后肩关节半脱位患者,以随机数字表法分... 目的分析脑卒中后肩关节半脱位疼痛患者接受重复经颅磁刺激(r TMS)联合常规康复治疗的临床效果,为临床治疗该疾病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2023年1月至12月新疆医科大学第七附属医院收治的80例脑卒中后肩关节半脱位患者,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40例,常规康复治疗)和研究组(40例,rTMS联合常规康复治疗)。两组患者均持续治疗3个月。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疼痛程度与日常生活能力、肩关节功能及肩关节半脱位恢复情况。结果与治疗前比,治疗3个月后两组患者视觉模拟量表(VAS)疼痛评分及肩峰-大结节间距(AGT)、肩峰-肱骨头间距(AHI)均降低,且研究组均低于对照组;两组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评分、疼痛、肌力、日常活动及肩关节活动度评分,以及平均肌电值(AEMG)、均方根值(RMS)均升高,且研究组均高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rTMS联合常规康复治疗在脑卒中后肩关节半脱位疼痛患者中效果显著,不仅有效减轻了患者的疼痛程度,加快肩关节结构和功能恢复进程,还提高了其日常生活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关节半脱位 重复经颅磁刺激 康复治疗 疼痛 日常生活能力 关节功能
下载PDF
地奥司明治疗联合康复训练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肢体水肿、神经功能的影响
7
作者 林小惠 《福建医科大学学报》 2024年第1期32-36,共5页
目的探讨地奥司明治疗联合康复训练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肢体水肿、神经功能及血清白细胞介素-6(IL-6)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60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发病2 d内予常规药物及康复训练治疗的30例患者为对照组,在上述... 目的探讨地奥司明治疗联合康复训练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肢体水肿、神经功能及血清白细胞介素-6(IL-6)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60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发病2 d内予常规药物及康复训练治疗的30例患者为对照组,在上述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地奥司明治疗的30例患者为研究组。采用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及改良Barthel指数(MBI)量表评估神经功能,采用ELISA法检测患者血清IL-6水平。治疗14 d后,比较2组患者的神经功能、瘫痪侧肢体水肿及血清IL-6的变化情况。结果治疗前2组的NIHSS评分、MBI评分及血清IL-6水平比较,差别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的NIHSS评分和血清IL-6水平均较对照组降低(P<0.05),MBI评分较对照组升高(P<0.05),瘫痪侧肢体水肿改善率较对照组提高(P<0.05)。结论地奥司明联合康复训练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能有效减轻瘫痪肢体水肿,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其机制可能是通过调节炎症因子而发挥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性 地奥司明 康复训练 神经功能 肢体水肿 白细胞介素-6
下载PDF
个性化健康指导护理对脑卒中后肢体功能障碍患者的照护者能力影响
8
作者 姚惠 唐凡 +1 位作者 罗萍 李晓庆 《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 医药》 2024年第3期0150-0153,共4页
探讨个性化健康指导护理对脑卒中后肢体功能障碍患者的照护者的能力的影响。方法 100组脑卒中后肢体功能障碍患者的照护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5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和出院健康教育指导。观察组在住院期间进行个性化健康... 探讨个性化健康指导护理对脑卒中后肢体功能障碍患者的照护者的能力的影响。方法 100组脑卒中后肢体功能障碍患者的照护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5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和出院健康教育指导。观察组在住院期间进行个性化健康指导。出院前一周对照护者进行模拟训练和考核。出院当日及三个月后对照护者进行脑卒中患者的家庭照护者照护能力测量的FCTI表(Family CaregiverTask Inventory,FCTI)[1]评定。结果 出院后 3个月,观察组照护者各方面的FCTI评分均明显低于出院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不良事件的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建立一套科学完善的个性化健康指导护理能显著提升脑卒中后肢体功能障碍患者的家庭照护者能力;能有效降低坠床跌倒压疮等不良事件的发生,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 。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肢体功能障碍患者 个性化健康指导护理 常规护理 照护者能力
下载PDF
脏腑图点穴疗法联合康复训练治疗缺血性脑卒中肢体功能障碍35例
9
作者 武文渊 王承斌 李新 《中医研究》 2024年第1期65-68,共4页
目的:观察脏腑图点穴疗法联合康复训练治疗缺血性脑卒中肢体功能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0例缺血性脑卒患者按1∶1的比例分为两组,每组35例。对照组于患者生命体征稳定后进行康复训练,45 min/次,6次/周;治疗组先给予康复训练,方法同对... 目的:观察脏腑图点穴疗法联合康复训练治疗缺血性脑卒中肢体功能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0例缺血性脑卒患者按1∶1的比例分为两组,每组35例。对照组于患者生命体征稳定后进行康复训练,45 min/次,6次/周;治疗组先给予康复训练,方法同对照组,待康复训练结束后给予脏腑图点穴法,90 min/次,6次/周。两组均治疗3周判定疗效,观察治疗前后Fugl-Meyer评定量表(Fugl-Meyerassessment,FMA)、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Barthel指数评分。结果:治疗后,治疗组上肢、下肢FMA评分高于对照组(P<0.01),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1),Barthel指数评分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脏腑图点穴法联合康复训练治疗缺血性脑卒中肢体功能障碍可改善患者肢体运动功能,减轻神经缺损程度,提高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性 肢体功能障碍 脏腑图点穴法 康复训练 Fugl-Meyer评定量表 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量表 BARTHEL指数
下载PDF
以针康法为主的中医整合康复技术对脑卒中偏瘫肢体肌力、运动功能的干预效果分析
10
作者 邢学良 曲阳 +2 位作者 辛贵乐 周海纯 孔莹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69-73,共5页
目的探讨以针康法为主的中医整合康复技术对脑卒中后偏瘫患者的干预效果及对患者肢体肌力、肢体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将医院针灸科、康复科收治的脑卒中后偏瘫患者90例纳入研究,随机分为对照组与中医整合康复组,各45例。两组均给予脑卒... 目的探讨以针康法为主的中医整合康复技术对脑卒中后偏瘫患者的干预效果及对患者肢体肌力、肢体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将医院针灸科、康复科收治的脑卒中后偏瘫患者90例纳入研究,随机分为对照组与中医整合康复组,各45例。两组均给予脑卒中常规西药治疗,对照组在此基础上给予常规康复训练,中医整合康复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针康法、易筋经联合推拿治疗,共治疗8周后判定疗效。比较两组的中医证候积分,比较治疗前后患者肢体肌力[徒手肌力检查(Manual muscle testing,MMT)]、肌张力[改良Ashworth分级标准(MAS)]、肢体运动功能[Fug-Meyer运动功能量表(Fugl-Meyer assessment scale,FMA)]、神经功能[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及生活质量[脑卒中专用生活质量量表(Stroke Specific Quality of Life,SS-QOL)]。彩色多普勒超声测定颈总动脉收缩期最大流速(Peak systolic velocity,PSV)、舒张末期最低流速(End diastolic velocity,EDV)及阻力指数(Resistance index,RI)等脑血流动力学参数。结果两组治疗后半身不遂、偏身麻木、口舌歪斜、言语謇涩、步履不稳、气短乏力等中医证候积分及总积分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中医整合康复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中医整合康复组的显效率(51.1%,23/45)和有效率(95.5%,43/45)均明显优于对照组[24.4%(11/45)和82.2%(37/45)],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MMT、FAM、SS-QOL评分及PSV、EDV值均较治疗前显著升高(P<0.05),中医整合康复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MAS、NIHSS评分及RI值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中医整合康复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以针康法为主的中医整合康复技术治疗脑卒中后偏瘫效果显著,能够明显增强患者肢体肌力,降低肌张力,改善患者的肢体运动功能和神经功能,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偏瘫 医整合康复 针康法 易筋经 肢体肌力 肢体运动功能
下载PDF
针刺联合间歇性θ刺激对脑卒中后痉挛期肘关节功能和表面肌电的影响
11
作者 陶雅亭 娄晓乐 +3 位作者 王敏 徐磊 郝群 江勇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894-897,共4页
脑卒中易发于中老年人,近年来逐渐呈现年轻化趋势[1—2],痉挛是导致脑卒中后残疾最主要的原因之一,研究显示,脑卒中后前3个月痉挛发生率为42.7%,发病6个月后为65.7%[3],且上肢痉挛程度多重于下肢,并以上肢屈肌痉挛为主,影响着脑卒中患... 脑卒中易发于中老年人,近年来逐渐呈现年轻化趋势[1—2],痉挛是导致脑卒中后残疾最主要的原因之一,研究显示,脑卒中后前3个月痉挛发生率为42.7%,发病6个月后为65.7%[3],且上肢痉挛程度多重于下肢,并以上肢屈肌痉挛为主,影响着脑卒中患者的总体康复进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康复进程 关节功能 患者 上肢痉挛 表面肌电 中后 间歇性 残疾
下载PDF
基于真实世界研究探讨针灸对不同OCSP分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肢体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1
12
作者 吴林纳 徐志杰 +5 位作者 吴佳容 赵丽莉 徐帆 路梦楠 武思仙 李桂平 《中医药导报》 2024年第2期63-67,共5页
目的:探讨真实世界视角下针灸综合疗法对不同牛津郡社区卒中项目(OCSP)分型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肢体功能的改善程度效应规律及相关因素。方法:纳入2021年2月至2022年12月天津市科技计划项目所搭建的“临床研究数据管理平台”的针灸干预... 目的:探讨真实世界视角下针灸综合疗法对不同牛津郡社区卒中项目(OCSP)分型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肢体功能的改善程度效应规律及相关因素。方法:纳入2021年2月至2022年12月天津市科技计划项目所搭建的“临床研究数据管理平台”的针灸干预中风病队列构建研究数据库的病历数据。收集符合标准的病历数据进行数据处理和统计,评估针灸改善不同OCSP分型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肢体功能的效应规律及相关因素。结果:经针灸疗法干预后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残疾水平得到改善(Z=-15.764,P<0.001),针灸对不同OCSP分型患者肢体功能的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2.530,P=0.006),对后循环梗死患者效果更优;针灸次数对改良Runkin量表(mRS)评分改善程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针灸介入时机对mRS评分改善程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介入时机在≤7 d、8~14 d、15~28 d的患者相较于在≥29 d介入的患者肢体功能改善程度较高;入院残疾水平在针灸对患者mRS评分改善程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重度-重度残疾患者接受针灸干预后肢体功能恢复的程度较高;不同年龄段在针灸对患者mRS评分改善程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年龄≤70岁的患者中,接受针灸干预后肢体功能恢复的程度越高;患者首/复发情况对针灸疗法改善mR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性别对针灸改善mR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灸对改善后循环梗死患者的肢体功能效果更优;针灸在急性期介入对降低残疾水平的效果较好;针灸对降低脑卒中后中/重度-重度残疾患者残疾水平的疗效较优;针灸干预后年龄段为≤70岁的患者肢体功能恢复情况较好;针灸次数、患者性别及首/复发情况对针灸疗效的影响无明显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性 针灸 牛津郡社区项目分型 肢体功能 真实世界研究
下载PDF
中药热奄包疗法联合康复训练对老年脑卒中后偏瘫患者肢体运动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1
13
作者 叶新新 金志丽 潘思忆 《中国乡村医药》 2024年第2期17-18,共2页
目的 探讨中药热奄包疗法联合康复训练对老年脑卒中后偏瘫患者肢体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取该院2022年1—12月收治的老年脑卒中后偏瘫患者101例,按照干预方式不同分为观察组58例与对照组43例。两组均采用常规内科干预措施、康复训练... 目的 探讨中药热奄包疗法联合康复训练对老年脑卒中后偏瘫患者肢体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取该院2022年1—12月收治的老年脑卒中后偏瘫患者101例,按照干预方式不同分为观察组58例与对照组43例。两组均采用常规内科干预措施、康复训练及中医按摩,观察组加用中药热奄包疗法。连续干预8周后,比较两组干预前后运动功能、平衡功能、日常活动能力,以及疗效。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91.4%,53/58)高于对照组(83.7%,36/43),干预后观察组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量表、Berg平衡量表评分法、改良Barthel指数评分均高于对照组。结论 对老年脑卒中后偏瘫患者应用中药热奄包疗法联合康复训练,可有效改善患者的运动功能、平衡能力及日常活动能力,提高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药热奄包疗法 康复训练 老年 偏瘫 肢体运动功能
下载PDF
基于功能性近红外光谱技术探索脑卒中后偏瘫患者不同踝关节牵伸训练任务与皮层活动的相关性
14
作者 李洁心 邵梦鸣 +7 位作者 邱纪方 胡瀚尹 周煜达 刘文兵 徐彬 章水晶 舒馨馨 徐聪琴 《中国康复》 2024年第6期329-335,共7页
目的:通过功能性近红外光谱技术(fNIRS)初步探讨脑卒中后偏瘫患者在执行不同踝关节牵伸训练任务过程中大脑皮层感兴趣区域(ROIs)的激活差异及其相关性。方法:将26例脑卒中偏瘫患者分为2组:非优势半球组患者14例,优势半球组患者12例。病... 目的:通过功能性近红外光谱技术(fNIRS)初步探讨脑卒中后偏瘫患者在执行不同踝关节牵伸训练任务过程中大脑皮层感兴趣区域(ROIs)的激活差异及其相关性。方法:将26例脑卒中偏瘫患者分为2组:非优势半球组患者14例,优势半球组患者12例。病例入组时,首先对受试者进行临床功能评估,再运用fNIRS监测受试者在执行患侧踝关节牵伸训练任务过程中ROIs氧合血红蛋白(oxy-Hb)的浓度变化。结果:主动踝关节背屈与跖屈训练任务的脑区激活程度高于被动踝关节背屈与跖屈训练及静息状态(P<0.05),而踝关节被动牵伸训练任务的脑区激活程度高于静息状态(P<0.05)。另外,优势半球组患者受累侧ROIs激活整体上高于非受累侧,且大脑半球偏侧化指数(LI)数值大于0的可能性大。非优势半球组患者在执行患侧踝关节牵伸训练任务时,感觉运动皮层(SMC)的激活程度与6min步行试验(6MWT)的步行距离成正相关(r=0.5531~0.6165,P<0.05)。结论:脑卒中后偏瘫患者踝关节不同牵伸训练任务与皮层活动存在一定的差异及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NIRS 偏瘫 关节 牵伸训练 皮层活动 相关性
下载PDF
中药封包联合推拿对脑卒中后痉挛性偏瘫患者肢体功能和生活质量的影响
15
作者 孙亚宇 蒋涛 +1 位作者 王敏 陈飞 《四川中医》 2024年第5期212-216,共5页
目的:探究中药封包联合推拿对脑卒中后痉挛性偏瘫(SHAS)患者肢体功能和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研究对象为2020年8月~2023年7月本院收治的82例SHAS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成对照组(41例)和研究组(41例)。对照组予以常规康复护理,研究组予... 目的:探究中药封包联合推拿对脑卒中后痉挛性偏瘫(SHAS)患者肢体功能和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研究对象为2020年8月~2023年7月本院收治的82例SHAS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成对照组(41例)和研究组(41例)。对照组予以常规康复护理,研究组予以中药封包联合推拿+常规康复护理,时长为2周。比较两组中医证候积分、改良Ashworth(MAS)评分、肢体功能恢复情况[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MA)、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分和脑卒中专用生活质量量表(SS-QOL)评分的差异。结果:干预后,两组神识昏蒙、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不利、偏身感觉评分和次证总分均低于同组干预前,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上下肢MAS、NIHSS评分均低于同组干预前,FMA、MBI评分均高于同组干预前,且研究组评分改善程度均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SS-QOL量表中上肢功能、心情、自理、活动能力评分均高于同组干预前,且研究组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中药封包联合推拿对SHAS患者的干预效果显著,能有效改善中医症状,缓解痉挛程度,减轻神经缺损程度,促进肢体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恢复,提高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药封包 推拿 痉挛性偏瘫 肢体功能 生活质量
下载PDF
跨理论模型在预防出血性脑卒中患者肩关节半脱位中的应用
16
作者 王芳 张艳波 +1 位作者 龙英华 庞春 《当代护士(中旬刊)》 2024年第6期49-55,共7页
目的探讨跨理论模型在预防出血性脑卒中患者肩关节半脱位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74例出血性脑卒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7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和护理,试验组在对照组干预方法的基础上实施... 目的探讨跨理论模型在预防出血性脑卒中患者肩关节半脱位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74例出血性脑卒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7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和护理,试验组在对照组干预方法的基础上实施基于跨理论模型的干预方案,采用广义估计方程分析两组患者干预后不同时间点肩关节半脱位发生率、治疗积极度评分及偏瘫侧上肢的肌力、肌张力分级的差异。结果试验组患者干预后3个月、6个月的肩关节半脱位发生率较对照组低(P<0.05);试验组患者干预后6个月的偏瘫侧上肢肌力分级较对照组高(P<0.001),干预后3个月的肌张力高于对照组(P<0.001);试验组患者在干预后1个月、3个月、6个月的治疗积极度评分均较对照组高(P<0.001)。结论基于跨理论模型的干预方案能有效预防出血性脑卒中患者发生肩关节半脱位,提高患者的治疗积极度,改善患者的肌力及肌张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跨理论模型 出血性 关节半脱位 肌力 肌张力
下载PDF
电针调控小胶质细胞极化对脑卒中肢体痉挛大鼠的影响
17
作者 黄麟荇 易丽贞 +3 位作者 黄慧源 陈瑞雪 绽晟 岳增辉 《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 CAS CSCD 2024年第4期132-138,共7页
目的观察电针对脑卒中肢体痉挛(PSS)大鼠的影响及小胶质细胞极化介导的神经炎症与大脑皮层神经递质谷氨酸(Glu)、γ-氨基丁酸(GABA)的关系,研究其缓解PSS的可能机制。方法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电针组,每组10只。采用线... 目的观察电针对脑卒中肢体痉挛(PSS)大鼠的影响及小胶质细胞极化介导的神经炎症与大脑皮层神经递质谷氨酸(Glu)、γ-氨基丁酸(GABA)的关系,研究其缓解PSS的可能机制。方法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电针组,每组10只。采用线栓法联合内囊注射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制备PSS大鼠模型。电针组选取“曲池”“阳陵泉”电针,30 min/d,连续7 d。模型组与假手术组进行同期固定,不予干预。对大鼠进行Zea Longa神经功能评分、改良Ashworth肌张力评分、电生理检测,试剂盒检测缺血侧皮质GABA、Glu、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细胞介素-10(IL-10)含量,Western blot检测缺血侧皮质γ-氨基丁酸A受体α1(GABRA1)、谷氨酸脱羧酶67(GAD67)蛋白表达,免疫荧光染色检测缺血侧皮质离子化钙结合适配分子1(Iba-1)与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精氨酸酶-1(Arg-1)共表达情况。结果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大鼠神经功能评分、肌张力评分均显著升高(P<0.01),肌张力显著增加(P<0.01);缺血侧皮质GABA、IL-10含量显著减少(P<0.01),TNF-α、Glu含量显著增加(P<0.01),Glu/GABA比值增加(P<0.01),GABRA1、GAD67蛋白表达显著降低(P<0.01),Iba-1与iNOS共表达显著增强(P<0.01),Iba-1与Arg-1共表达显著减弱(P<0.01)。与模型组比较,电针组大鼠神经功能评分、肌张力评分均显著降低(P<0.05),肌张力显著减小(P<0.01);缺血侧皮质GABA、IL-10含量显著增加(P<0.01),TNF-α、Glu含量显著减少(P<0.01),Glu/GABA比值减少(P<0.01),GABRA1、GAD67蛋白表达显著升高(P<0.01),Iba-1和iNOS共表达显著减弱(P<0.01),Iba-1与Arg-1共表达显著增强(P<0.05)。结论电针能有效缓解PSS,其作用机制可能与调控小胶质细胞极化、减轻神经炎症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肢体痉挛 电针 小胶质细胞极化 神经炎症
下载PDF
中频电疗法联合本体感觉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肢体功能恢复的影响
18
作者 于洪侠 孔得宇 +2 位作者 李媛媛 董继革 杨凡 《河北医药》 CAS 2024年第10期1524-1527,共4页
目的研究脑卒中偏瘫患者采用中频电疗法联合本体感觉训练对肢体功能的恢复效果。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选取2019年11月至2023年5月于中国中医科学院望京医院接受康复治疗的102例脑卒中偏瘫患者的病历资料,根据康复方案不同分组,将采用本... 目的研究脑卒中偏瘫患者采用中频电疗法联合本体感觉训练对肢体功能的恢复效果。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选取2019年11月至2023年5月于中国中医科学院望京医院接受康复治疗的102例脑卒中偏瘫患者的病历资料,根据康复方案不同分组,将采用本体感觉训练的52例患者资料纳入对照组,将采用中频电疗法联合本体感觉训练的50例患者资料纳入观察组。查阅患者病历资料,比较2组患者肢体偏瘫状况、关节活动度[关节活动度评定量表(ROM)]、肢体功能[肢体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MA)]、平衡能力[Berg平衡量表(BBS)]以及生活自理能力[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结果经过治疗,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者肢体偏瘫状况改善更好,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ROM评分、FMA评分、BBS评分和ADL评分均较治疗前提高,且观察组评分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卒中偏瘫患者采用中频电疗法联合本体感觉训练可以有效改善肢体偏瘫状况,提高关节活动度,促进肢体功能和平衡能力恢复,提高生活自理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偏瘫 频电疗法 本体感觉训练 肢体功能
下载PDF
1例脑卒中后遗症期肢体运动功能障碍伴麻木患者三方协同病程管理及护理体会
19
作者 梁丹丹 陈秀丽 +1 位作者 刘利梅 陈佳 《中西医结合护理》 2024年第1期173-177,共5页
本文总结1例脑卒中后遗症期一侧肢体运动功能障碍伴麻木患者的“护士-家属-患者”三方协同病程管理及护理体会。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通过医护、家属、患者三方协同合作,根据患者的特点,实施多维度护理干预,包括功能锻炼、情志护理、睡... 本文总结1例脑卒中后遗症期一侧肢体运动功能障碍伴麻木患者的“护士-家属-患者”三方协同病程管理及护理体会。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通过医护、家属、患者三方协同合作,根据患者的特点,实施多维度护理干预,包括功能锻炼、情志护理、睡眠护理、中医护理等,提高患者康复信心,优化康复治疗过程,加速患者脑卒中后肢体运动功能的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医结合护理 协同管理 功能锻炼 肢体运动功能障碍 中后遗症
下载PDF
基于IL-6/JAK2/STAT3信号通路探讨电针对脑卒中肢体痉挛大鼠的影响
20
作者 易丽贞 黄麟荇 +3 位作者 陈瑞雪 黄慧源 绽晟 岳增辉 《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 CAS CSCD 2024年第4期112-117,共6页
目的观察电针对脑卒中肢体痉挛(PSS)大鼠中枢炎症反应及神经递质释放的影响,基于IL-6/JAK2/STAT3信号通路探讨其治疗PSS的作用机制。方法3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和电针组,每组10只。采用线栓+内囊注射N-甲基-D-天冬氨... 目的观察电针对脑卒中肢体痉挛(PSS)大鼠中枢炎症反应及神经递质释放的影响,基于IL-6/JAK2/STAT3信号通路探讨其治疗PSS的作用机制。方法3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和电针组,每组10只。采用线栓+内囊注射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法制备PSS大鼠模型,电针组电针患侧“曲池”“阳陵泉”,30 min/d,连续7 d。假手术组、模型组仅固定不干预。治疗前后进行Zea Longa神经功能评分和改良Ashworth肌张力评分,HE染色观察缺血侧大脑皮质病理变化,ELISA检测缺血侧皮质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γ-氨基丁酸(GABA)含量,生化试剂盒检测缺血侧皮质谷氨酸(Glu)含量,Western blot检测缺血侧皮质酪氨酸激酶2(JAK2)、p-JAK2、信号转导和转录激活因子3(STAT3)、p-STAT3蛋白表达,RT-PCR检测缺血侧皮质JAK2、STAT3 mRNA表达。结果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大鼠神经功能评分、肌张力评分明显升高(P<0.01),大脑皮质神经元紊乱、细胞核固缩,IL-6、TNF-α、Glu含量明显增加,GABA含量明显减少(P<0.01),p-JAK2、p-STAT3蛋白及JAK2、STAT3 mRNA表达均明显升高(P<0.01,P<0.05);与模型组比较,电针组大鼠神经功能评分、肌张力评分明显降低(P<0.05),大脑皮质神经元损伤程度减轻,细胞轮廓清晰,IL-6、TNF-α、Glu含量明显减少,GABA含量明显增加(P<0.05,P<0.01),p-JAK2、p-STAT3蛋白及JAK2、STAT3 mRNA表达均明显降低(P<0.01)。结论电针可能通过抑制IL-6/JAK2/STAT3信号通路减轻PSS模型大鼠中枢炎症反应,改善肢体痉挛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针 肢体痉挛 IL-6/JAK2/STAT3信号通路 炎症 大鼠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2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