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21篇文章
< 1 2 1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3D打印的定制化踝足矫形器对脑卒中足下垂合并内翻的临床研究
1
作者 洪旭波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文摘版)医药卫生》 2024年第1期0025-0027,共3页
分析在脑卒中患者出现足下垂合并内翻问题时使用3D打印定制化踝足矫形器的临床效果。方法 以我院2022年1月到2022年6月收住康复治疗的60例脑卒中病人作为此次研究对象,重点研究定制化踝足矫形器改善病人步行功能障碍的效果。结果 经过... 分析在脑卒中患者出现足下垂合并内翻问题时使用3D打印定制化踝足矫形器的临床效果。方法 以我院2022年1月到2022年6月收住康复治疗的60例脑卒中病人作为此次研究对象,重点研究定制化踝足矫形器改善病人步行功能障碍的效果。结果 经过治疗后,观察组脑卒中患者的下肢FMA评分高于对照组脑卒中患者,观察组脑卒中患者的步速差值、患侧摆动差值、患侧支撑差值、患侧着地仰角差值、患侧着地内翻角差值、患侧最大摆宽差值大于对照组脑卒中患者,(P<0.05)。观察组脑卒中患者对矫形效果的满意度高于对照组脑卒中患者,有差异,(P<0.05)。结论 在脑卒中患者产生足下垂、内翻等步行功能障碍问题,使用定制化踝足矫形器,能够及时改善病人下肢的FMA评分,有助于增加脑卒中患者对矫形效果的满意度,具有较高的临床推广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于3D打印的定制化踝矫形器 脑卒中足下垂合并内翻 临床研究
下载PDF
功能电刺激治疗脑卒中足下垂合并内翻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13
2
作者 王桂丽 贾杰 《中国康复》 2016年第6期434-437,共4页
目的:观察动作反馈的功能性电刺激(FES)对脑卒中足下垂合并足内翻患者下肢运动功能和步行能力的影响。方法:脑卒中足下垂合并足内翻患者34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7例,2组均进行基础康复治疗,观察组另行功能电刺激下20min步行训练... 目的:观察动作反馈的功能性电刺激(FES)对脑卒中足下垂合并足内翻患者下肢运动功能和步行能力的影响。方法:脑卒中足下垂合并足内翻患者34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7例,2组均进行基础康复治疗,观察组另行功能电刺激下20min步行训练,对照组行相同时间的常规步行训练。在康复治疗前和治疗4周后采用Fug1-Meyer量表下肢部分(FMA-LE)、起立-行走计时测试(TUGT)、徒手肌力测试(MMT)和改良Ashworth量表(MAS)对两组患者进行功能评估;观察组另记录步态不对称指数(GAI)和非偏瘫侧摆动时间变异(STV)。结果:治疗4周后,观察组患者FMA-LE、TUGT、MMT、MAS、GAI和STV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提高(P<0.05),对照组TUGT及MMT评分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0.05),其余各评分治疗前后比较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组间比较,观察组FMA-LE、TUGT和MAS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但MMT评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动作反馈功能性电刺激能显著改善脑卒中足下垂合并足内翻患者的运动功能和步行能力,并能提高踝背屈肌力、缓解踝关节相关肌群痉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功能性电刺激 下垂 步态
下载PDF
针刺结合等速肌力训练对脑卒中足内翻患者踝关节肌张力及步行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1
3
作者 于海龙 麻聪聪 +1 位作者 冯春燕 李金波 《中国老年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2-15,共4页
目的探讨针刺结合被动等速肌力训练对脑卒中足内翻患者踝关节肌张力及其步行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脑卒中足内翻患者68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4例。对照组采用被动等速肌力训练康复疗法,研究组在此基础上增加针... 目的探讨针刺结合被动等速肌力训练对脑卒中足内翻患者踝关节肌张力及其步行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脑卒中足内翻患者68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4例。对照组采用被动等速肌力训练康复疗法,研究组在此基础上增加针刺治疗。比较研究组和对照组的踝关节跖屈肌张力、踝关节活动度、下肢运动功能和步行功能的改善程度。结果治疗前,两组下肢踝关节跖屈肌张力、足内翻角度、下肢运动功能和步行功能无统计学差异(P>0.05);经治疗后,两组患肢的踝关节跖屈肌张力显著下降,研究组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足内翻角度改善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步行功能和生活能力均显著优于治疗前(P<0.05);研究组下肢运动功能Fugl-Meyer评定量表(FMA)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临床疗效总有效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刺联合被动等速肌力训练治疗脑卒中足内翻能够促进下肢运动功能的恢复和肌张力的改善,并加快患者足内翻的纠正,是一种有效的联合疗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翻 穴位针刺 被动等速肌力训练
下载PDF
脑卒中后足下垂相关研究的文献计量分析 被引量:1
4
作者 李艳丽 刘兰群 +1 位作者 徐基民 王海芳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686-692,共7页
目的 分析脑卒中后足下垂领域内的研究动态和前沿趋势。方法 检索建库至2024年1月Web of Science Core Collection数据库中脑卒中后足下垂的相关文献,采用CiteSpace 6.2.R2和VOSviewer 1.6.19进行可视化分析。结果 共检索到490篇文献。1... 目的 分析脑卒中后足下垂领域内的研究动态和前沿趋势。方法 检索建库至2024年1月Web of Science Core Collection数据库中脑卒中后足下垂的相关文献,采用CiteSpace 6.2.R2和VOSviewer 1.6.19进行可视化分析。结果 共检索到490篇文献。1992年以后发文量逐年增加,2020年最多。研究机构以美国的机构为主。文献聚焦于医学、医疗和临床领域,康复学文献最多,达到230篇。高频率关键词有康复、偏瘫步态、电刺激、足下垂和脑卒中等。通过关键词共现分析,形成关于运动康复、神经康复技术、步态分析、功能性恢复技术、康复治疗效果评估等10个主要聚类。结论 脑卒中后足下垂的康复研究正朝着技术与治疗方法相融合、注重运动功能评估和治疗效果证据,以及个体化康复方案的方向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垂 知识图谱 文献计量学
下载PDF
足下垂刺激器联合牵伸训练对脑卒中后足下垂患者足底压力、步态特征变化的影响 被引量:1
5
作者 徐永伟 樊利杰 《中国临床医生杂志》 2024年第5期559-563,共5页
目的探讨足下垂刺激器联合牵伸训练对脑卒中后足下垂患者足底压力、步态特征变化的影响。方法选择2021年11月至2022年6月中国康复研究中心北京博爱医院接收的105例脑卒中后足下垂患者,在组间主要基线特征可比的基础上,采用随机数字表法... 目的探讨足下垂刺激器联合牵伸训练对脑卒中后足下垂患者足底压力、步态特征变化的影响。方法选择2021年11月至2022年6月中国康复研究中心北京博爱医院接收的105例脑卒中后足下垂患者,在组间主要基线特征可比的基础上,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n=52)与观察组(n=53)。对照组实施牵伸训练干预,观察组实施足下垂刺激器联合牵伸训练干预。比较两组患者干预前后足底压力、步态特征、胫骨前肌与腓肠肌表面肌电信号变化、平衡功能,统计两组患者干预期间跌倒发生率。结果两组患者干预后脚趾区、第一、第二跖骨区、足后跟区足底压力均较干预前升高,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两组第三至第五跖骨区、足底中部区较干预前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干预后步速、步频、步幅均较干预前提高,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两组步行周期参数较干预前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干预后胫骨前肌与腓肠肌表面肌电信号值均较干预前提高,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干预后Berg平衡量表评分均较干预前升高,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干预期间跌倒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卒中后足下垂患者应用足下垂刺激器联合牵伸训练,可改善足底压力和平衡功能,纠正步态特征,增强肌群活动能力,降低跌倒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垂 下垂刺激器 牵伸训练 底压力 步态特征
下载PDF
泻阴补阳针刺法结合任务导向性镜像疗法治疗脑卒中后足内翻临床研究
6
作者 黄灵慧 王继兵 +4 位作者 尹正录 曹星星 吴家昊 陈波 孟兆祥 《针灸临床杂志》 2024年第7期37-42,共6页
目的:探讨泻阴补阳针刺法结合任务导向性镜像疗法(TOMT)治疗脑卒中后足内翻临床疗效。方法:将81例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镜像组、普通针刺组和针刺补泻组,每组各27例,3组患者均采用常规康复训练及治疗,镜像组行TOMT治疗,普通针刺组... 目的:探讨泻阴补阳针刺法结合任务导向性镜像疗法(TOMT)治疗脑卒中后足内翻临床疗效。方法:将81例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镜像组、普通针刺组和针刺补泻组,每组各27例,3组患者均采用常规康复训练及治疗,镜像组行TOMT治疗,普通针刺组在镜像组基础上加用普通针刺治疗,针刺补泻组在普通针刺基础上加用泻阴补阳法,1次/d,每周5次,连续治疗6周。3组患者于治疗前后分别采用足内翻角度、简化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MA)下肢部分、改良Ashworth痉挛量表(MAS)以及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定足内翻角度改善情况、下肢运动功能、小腿踝跖屈肌群肌张力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并对比3组临床疗效。结果:3组患者治疗后足内翻角度、FMA评分和MBI评分均优于治疗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针刺补泻组治疗后MAS评分优于治疗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针刺补泻组的足内翻角度、FMA评分及MAS评分、MBI评分和临床疗效均优于镜像组和普通针刺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普通针刺组的足内翻角度、FMA评分与MBI评分优于镜像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结论:泻阴补阳针刺法结合TOMT治疗脑卒中后足内翻有显著的疗效,可明显改善足内翻角度,缓解小腿踝跖屈肌群肌张力,提高患者下肢运动功能、平衡协调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值得临床广泛应用和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泻阴补阳 任务导向性镜像疗法 内翻
下载PDF
针灸联合肌电生物反馈对脑卒中足下垂患者身体平衡功能、步行能力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影响
7
作者 马标 鲍文 程密密 《四川中医》 2024年第3期184-187,共4页
目的:探讨针灸联合肌电生物反馈对脑卒中足下垂患者身体平衡功能、步行能力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影响。方法:回顾性选取2022年1月到2023年7月合肥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内科和康复科收治的100例脑卒中足下垂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治疗方法... 目的:探讨针灸联合肌电生物反馈对脑卒中足下垂患者身体平衡功能、步行能力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影响。方法:回顾性选取2022年1月到2023年7月合肥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内科和康复科收治的100例脑卒中足下垂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治疗方法分为肌电生物反馈组(47例)和联合组(53例,针灸联合肌电生物反馈),比较两组痉挛程度[采用临床痉挛指数(CSI)评估]、身体平衡功能[采用Berg平衡量表(BBS)评估]、踝关节活动度(ROM)[主动背伸度、主动跖屈度、主动内翻度]、血液流变学指标[血浆粘度(PV)、血小板聚集率(PAR)、红细胞比容(Hct)]、步行能力[步频、步幅、患侧摆动相、患侧支持相]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采用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估]。结果:治疗后,联合组CSI评分低于肌电生物反馈组,BBS评分高于肌电生物反馈组(P<0.05);治疗后,联合组主动背伸度高于肌电生物反馈组,主动跖屈度、主动内翻度低于肌电生物反馈组(P<0.05);治疗后,联合组PV、PAR、Hct水平低于肌电生物反馈组(P<0.05);治疗后,联合组步频、步幅、患侧摆动相、患侧支持相水平高于肌电生物反馈组(P<0.05);治疗后,联合组MBI评分高于肌电生物反馈组(P<0.05)。结论:针灸联合肌电生物反馈治疗脑卒中足下垂患者的效果显著,可有效改善痉挛程度、身体平衡功能、踝关节ROM以及血流循环,提高步行能力以及日常生活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垂 针灸 肌电生物反馈 身体平衡功能 步行能力
下载PDF
姿势控制联合功能性电刺激对脑卒中偏瘫足下垂步态稳定性及步行能力的影响
8
作者 陈芝英 《浙江实用医学》 2024年第3期203-207,共5页
目的 研究姿势控制联合功能性电刺激对脑卒中足下垂患者步态稳定性及步行能力的影响。方法 选择2022年1月~2023年8月浙江省玉环市人民医院收治的脑卒中足下垂患者9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常规组和电刺激组,每组45例。常规组给予包括... 目的 研究姿势控制联合功能性电刺激对脑卒中足下垂患者步态稳定性及步行能力的影响。方法 选择2022年1月~2023年8月浙江省玉环市人民医院收治的脑卒中足下垂患者9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常规组和电刺激组,每组45例。常规组给予包括神经肌肉电刺激、针灸以及患肢综合训练等常规对症治疗;电刺激组给予姿势控制联合功能性电刺激治疗,即先评估步态和姿势,确定需要改进的关键区域,再给予静态和动态姿势训练,8周内训练时间由每次5~10分钟延长至20~30分钟,并在此基础上使用功能性电刺激治疗仪对偏瘫侧下肢部位的股二头肌、胫骨前肌、腓肠肌及股四头肌的运动点给予电刺激治疗,30min/次,1次/d;并外将躯干、膝关节以及踝关节等部位固定在肢体智能反馈训练系统仪器上训练,每次20分钟,1次/d。两组每周治疗6天,持续治疗8周。比较两组下肢运动功能(FMA评分)、足下垂步态稳定性指标(步频、步幅、步宽、足偏角)、步行能力(FAC评分)、日常生活能力(MBI评分)和生活质量(GQOL-74评分)。结果 治疗后,电刺激组下肢FMA评分、步频、步幅、FAC评分、MBI评分及GQOL-74各项评分均较常规组高,而步宽、足偏角均较常规组低(P<0.05或P<0.01)。结论 姿势控制联合功能性电刺激可改善脑卒中足下垂步态稳定性,促进步行能力恢复,改善下肢运动功能,提升日常生活能力及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垂 姿势控制 动作反馈 功能性电刺激 步态稳定性
下载PDF
脑卒中长期卧床老年患者足下垂康复护理研究进展
9
作者 黄桂玲 《医药前沿》 2024年第10期34-37,共4页
足下垂是脑卒中长期卧床老年患者常见并发症,易导致患者踝关节活动受限、跟腱挛缩、关节畸形等,直接影响患者偏瘫下肢运动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增加患者跌倒的风险,严重影响老年患者生活质量,在临床上采用综合康复护理措施能有效预... 足下垂是脑卒中长期卧床老年患者常见并发症,易导致患者踝关节活动受限、跟腱挛缩、关节畸形等,直接影响患者偏瘫下肢运动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增加患者跌倒的风险,严重影响老年患者生活质量,在临床上采用综合康复护理措施能有效预防足下垂的发生。本文对脑卒中长期卧床老年患者偏瘫下肢发生足下垂的病理机制、康复评定方法、综合康复护理措施等进行综述,旨在为今后的有关研究及实践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年 下垂 康复护理 综述
下载PDF
综合康复护理对脑卒中足下垂患者的影响
10
作者 李金甜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引文版)医药卫生》 2024年第2期0089-0093,共5页
评价综合康复护理干预对脑卒中足下垂患者跌倒效能、下肢运动功能、步态参数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影响。方法 选取我院脑卒中足下垂住院患者90例,随机分为3组:常规组(A组:常规康复护理)、情志护理组(B1组:常规康复护理+情志护理)和综合... 评价综合康复护理干预对脑卒中足下垂患者跌倒效能、下肢运动功能、步态参数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影响。方法 选取我院脑卒中足下垂住院患者90例,随机分为3组:常规组(A组:常规康复护理)、情志护理组(B1组:常规康复护理+情志护理)和综合康复护理组(B2组:常规康复护理+情志护理+手微振动护理)。结果 干预后三组患者的跌倒效能评分组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间运动功能进行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患者步态参数的进行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相比常规康复护理、常规康复护理联合情志护理,综合康复护理对患者跌倒效能及运动功能的改善效果更佳,综合康复护理改善下肢运动功能效果更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综合康复护理 下垂 跌倒效能 下肢运动功能
下载PDF
丘墟透照海针刺对脑卒中足内翻患者足踝运动功能及下肢肌肉形态的影响
11
作者 闻义军 《现代医学与健康研究电子杂志》 2024年第5期85-87,共3页
目的分析丘墟透照海针刺对脑卒中足内翻患者足踝运动功能及下肢肌肉形态的影响,为提高该疾病的治疗效果提供依据。方法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2020年4月至2023年6月期间苏州倍磅康复医院收治的80例脑卒中足内翻患者分为两组,各40例。对照组... 目的分析丘墟透照海针刺对脑卒中足内翻患者足踝运动功能及下肢肌肉形态的影响,为提高该疾病的治疗效果提供依据。方法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2020年4月至2023年6月期间苏州倍磅康复医院收治的80例脑卒中足内翻患者分为两组,各40例。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康复功能锻炼、常规针刺治疗,观察组患者则在常规康复功能锻炼的基础上接受丘墟透照海针刺治疗,两组患者均治疗4周。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Fugl-Meyer下肢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MA-LE)评分、临床痉挛指数(CSI)评分、均Barthel指数(BI)评分及下肢肌肉形态变化。结果与对照组比,观察组治疗4周后临床总有效率更高;与治疗前比,治疗后两组患者各项中医证候积分、CSI评分均降低,且观察组均低于对照组;与治疗前比,治疗后两组患者FMA-LE、BI评分均升高,且观察组均高于对照组;与治疗前比,治疗后两组患者胫骨前肌厚度、胫骨后肌厚度均增厚,且观察组均较对照组更厚(均P<0.05)。结论丘墟透照海针刺治疗可有效减轻脑卒中足内翻患者临床症状,减轻其痉挛程度,改善足踝运动功能及下肢肌肉形态,提高日常生活能力,疗效较为确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翻 丘墟透照海针刺 运动功能 肌肉形态
下载PDF
康复治疗技术治疗脑卒中后足下垂的临床症状及疗效观察
12
作者 白璐 孙梦彩 《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 医药》 2024年第10期0132-0135,共4页
针对脑卒中引发的足下垂病患实施康复疗法,并对其病症改善与疗效进行深入探究。方法 自2021年5月至2024年5月间,选取了100例此类患者,采用随机分配的方式将他们分为两组,对照组50例接受标准治疗,而观察组50例则接受康复疗法。比较两组... 针对脑卒中引发的足下垂病患实施康复疗法,并对其病症改善与疗效进行深入探究。方法 自2021年5月至2024年5月间,选取了100例此类患者,采用随机分配的方式将他们分为两组,对照组50例接受标准治疗,而观察组50例则接受康复疗法。比较两组患者在下肢功能恢复和治疗成效上的差异。结果 观察组在康复治疗后的下肢功能恢复评分和治疗效果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神经功能缺损情况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两组数据无较大差异性,呈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功能评分高于对照组,呈P<0.05。结论 该康复疗法能有效提升患者的下肢功能,治疗效果显著,具有较高的临床实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康复治疗技术 下垂 临床症状
下载PDF
功能电刺激治疗脑卒中足下垂合并内翻的疗效观察
13
作者 黄翠燕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医药卫生》 2023年第11期92-95,共4页
探究对脑卒中足下垂合并内翻患者采用功能电刺激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本院2022年内纳入的80例患者,采用随机排列表法分为参照组(n=40,常规治疗)及电疗组(n=40,功能电刺激),观察疗效、肢体功能、生活质量、平衡及步行能力、肌电值... 探究对脑卒中足下垂合并内翻患者采用功能电刺激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本院2022年内纳入的80例患者,采用随机排列表法分为参照组(n=40,常规治疗)及电疗组(n=40,功能电刺激),观察疗效、肢体功能、生活质量、平衡及步行能力、肌电值、关节角度。结果 参照组疗效(85%)低于电疗组(97.5%),(P<0.05)。治疗前,患者肢体功能、生活质量、平衡及步行能力、肌电值、关节角度无差异(P>0.05),治疗后,电疗组指标好转(P<0.05)。结论 功能电刺激治疗可提升疗效,改善肢体功能、生活质量、平衡及行走能力及肌电值,对脑卒中足下垂合并内翻患者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功能电刺激 下垂合并内 肢体功能 肌电值
下载PDF
脑卒中卧床患者足部压力性损伤预防装置的设计与应用
14
作者 杨湘英 郑越 +2 位作者 张茜 林沛钰 宁丽 《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 CAS CSCD 2024年第2期193-197,共5页
目的观察脑卒中卧床患者足部压力性损伤预防装置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21年3月至2022年3月在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重症监护病房(ICU)住院的(166例)脑卒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定量研究中的实验设计,根据病区将患者分为对照组(ICU ... 目的观察脑卒中卧床患者足部压力性损伤预防装置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21年3月至2022年3月在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重症监护病房(ICU)住院的(166例)脑卒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定量研究中的实验设计,根据病区将患者分为对照组(ICU 4楼患者)和观察组(ICU 5楼患者),每组83例;护士也按照此法分组(观察组41名,对照组43名)。两组均进行常规治疗及预防压力性损伤护理,对照组采用海绵圈或现有的枕头减压,并采用丁字鞋内衬毛巾预防足下垂,观察组采用自行设计研发的卧床患者足部压力性损伤预防装置。观察两组患者足部压力性损伤和足下垂的发生率,以及患者使用足部压力性损伤预防装置的满意度和护士操作足部压力性损伤预防装置的满意度。结果观察组足部压力性损伤和足下垂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足部压力性损伤:3.61%(3/83)比8.43%(7/83);足下垂发生率:9.64%(8/83)比16.87%(14/83),均P<0.05〕;观察组患者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91.6%(76/83)比79.5%(66/83),P<0.05〕;护士满意度较对照组升高〔95.1%(39/41)比86.0%(37/43)〕,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足部压力性损伤预防装置适用于脑卒中重症卧床患者,可有效地降低压力性损伤及足下垂的发生率,提高患者和操作人员的满意度,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卧床患者 压力性损伤 下垂 预防
下载PDF
肌内效贴结合功能性电刺激对脑卒中后足下垂内翻患者下肢运动功能的影响
15
作者 李莹莹 周亚飞 +1 位作者 陈庆珍 胡世红 《上海医药》 CAS 2023年第7期32-36,共5页
目的:评价肌内效贴结合功能性电刺激(functional electrical stimulation,FES)治疗对脑卒中后足下垂内翻患者下肢运动功能的改善作用。方法:将49例符合入组标准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分别给予常规康复训练结合FES和再结合肌内... 目的:评价肌内效贴结合功能性电刺激(functional electrical stimulation,FES)治疗对脑卒中后足下垂内翻患者下肢运动功能的改善作用。方法:将49例符合入组标准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分别给予常规康复训练结合FES和再结合肌内效贴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踝关节主动活动度、Fugl-Meyer量表下肢部分评分和10 m舒适步速等指标值。结果:治疗2周后,试验组的踝关节主动活动度和Fugl-Meyer量表下肢部分评分较治疗前显著改善(P<0.05);治疗4周后,两组的踝关节主动活动度和10 m舒适步速较治疗前显著改善(P<0.05),试验组的Fugl-Meyer量表下肢部分评分亦较治疗前显著改善(P<0.05),但两组各指标值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加用肌内效贴治疗可较单纯FES治疗更早地改善脑卒中后足下垂内翻患者踝关节的主动背伸能力,提高其下肢运动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肌内效贴 功能性电刺激 下垂内翻 下肢运动功能
下载PDF
踝关节虚拟现实训练对脑卒中患者足下垂和步行功能的影响
16
作者 王路 杜志伟 +3 位作者 陈艳 于瑞 曾一鸣 余绵绚 《按摩与康复医学》 2023年第9期14-17,共4页
目的:观察踝关节虚拟现实训练对脑卒中患者足下垂和步行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60例脑卒中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n=30)和治疗组(n=30),对照组在常规康复训练上增加普通踝关节训练,治疗组在常规康复训练上增加踝关节虚拟现实训练... 目的:观察踝关节虚拟现实训练对脑卒中患者足下垂和步行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60例脑卒中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n=30)和治疗组(n=30),对照组在常规康复训练上增加普通踝关节训练,治疗组在常规康复训练上增加踝关节虚拟现实训练,治疗前后采用踝关节主动活动度(AROM)、Fugl-Meyer下肢运动功能量表(Fugl-Meyer assessment lower extremity,FMA-LE)、10m最大步行速度(10m maximum walking speed,MWS)、计时起立-行走测试(timed up and go test,TUGT)进行评估。结果:治疗4周后,两组患者踝关节主动活动度AROM、FMA-LE评分、TUGT时间、10mMWS均较治疗前显著改善(P<0.05),且治疗组各项指标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踝关节虚拟现实训练可显著改善脑卒中患者的足下垂和步行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虚拟现实 下垂 步行功能
下载PDF
矫形鞋垫联合运动贴布对脑卒中恢复期足内翻患者步行障碍的影响
17
作者 黄丽钦 罗玲华 陈健 《当代医学》 2023年第11期100-103,共4页
目的探究矫形鞋垫联合运动贴布对脑卒中恢复期足内翻患者步行障碍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9月至2020年10月于本院接受康复治疗的65例脑卒中恢复期足内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2018年9月至2019年9月就诊患者作为对照组(n=32),就诊时间为2... 目的探究矫形鞋垫联合运动贴布对脑卒中恢复期足内翻患者步行障碍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9月至2020年10月于本院接受康复治疗的65例脑卒中恢复期足内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2018年9月至2019年9月就诊患者作为对照组(n=32),就诊时间为2019年10月至2020年10月就诊患者作为研究组(n=33)。对照组接受常规康复训练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进行矫形鞋垫联合运动贴布治疗,比较两组不同时间点步行功能、下肢运动功能、平衡功能及步态功能评分。结果治疗前,两组功能性步行能力量表(FAC)评估等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4、8周后,研究组FAC评估等级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简式下肢功能量表(FMA)评分、Berg平衡量表(BBS)评分组间、时间、交互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内比较:两组治疗后各时间点FMA及BBS评分均高于前一时间点,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治疗前,两组FMA及BB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4、8周后,研究组FMA及BBS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8周后,研究组步速快于对照组,起立行走测试时间短于对照组,生理耗能指数(PCI)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矫形鞋垫联合运动贴布可明显改善脑卒中恢复期足内翻患者步行障碍,有效提高下肢步行功能、运动功能及平衡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矫形鞋垫 运动贴布 内翻 步行障碍 下肢运动
下载PDF
针刺联合重复经颅磁刺激疗法治疗脑卒中后偏瘫足下垂41例临床研究 被引量:9
18
作者 黄春莉 韩冰 +2 位作者 孙文 张郁 李江涛 《江苏中医药》 CAS 2023年第1期36-40,共5页
目的:观察针刺联合重复经颅磁刺激(r TMS)疗法对脑卒中后偏瘫足下垂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将123例脑卒中后偏瘫足下垂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刺激组、针刺组和联合组,每组41例。3组患者均给予常规康复治疗,刺激组加用r TMS疗法(1次/... 目的:观察针刺联合重复经颅磁刺激(r TMS)疗法对脑卒中后偏瘫足下垂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将123例脑卒中后偏瘫足下垂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刺激组、针刺组和联合组,每组41例。3组患者均给予常规康复治疗,刺激组加用r TMS疗法(1次/d,5次/周),针刺组加用常规针刺治疗(1次/d,6次/周),联合组加用针刺联合r TMS疗法治疗,疗程均为8周。比较3组患者治疗前后步态分析参数、表面肌电图指标[胫骨前肌、腓骨短肌、腓骨长肌、腓肠肌内侧、腓肠肌外侧积分肌电值(i EMG)]、步行功能指标[6min步行距离、10m最大步行速度(10m MWS)、功能性步行量表(FAC)评分]、Berg平衡量表(BBS)评分、踝关节主动活动度(AROM)等指标改变情况,治疗后比较2组患者临床疗效和康复效果满意度。结果:联合组临床总有效率为92.68%,明显高于针刺组的70.73%(P<0.05)和刺激组的75.61%(P<0.05),针刺组和刺激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3组患者步速、步幅、步频、步宽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且联合组改善程度显著优于针刺组和刺激组(P<0.05);3组患者胫骨前肌、腓骨短肌、腓骨长肌、腓肠肌内侧、腓肠肌外侧i EMG均较治疗前明显升高(P<0.05),联合组明显高于针刺组和刺激组(P<0.05);3组患者6min步行距离、10m MWS、FAC评分、BBS评分、踝关节AROM均较治疗前明显增加(P<0.05),联合组对各指标的改善显著优于针刺组和刺激组(P<0.05)。治疗后针刺组和刺激组上述各项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患者对康复效果总满意度明显高于针刺组和刺激组(P<0.05),针刺组和刺激组总满意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联合r TMS疗法治疗脑卒中后偏瘫足下垂,较单用针刺或单用r TMS疗法有更好的临床疗效,能够明显改善患者步态、提升神经-肌肉兴奋程度、提高步行能力、改善平衡功能及踝关节主动背伸功能,且患者对康复效果满意度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偏瘫下垂 重复经颅磁刺激疗法 针刺疗法 步行功能 表面肌电图 BERG平衡量表
下载PDF
针刺联合肌电生物反馈疗法治疗脑卒中偏瘫患者足下垂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7
19
作者 卢燕 童心 +3 位作者 杨春花 李琳 叶培结 徐磊 《中国康复》 2023年第2期73-77,共5页
目的:探讨针刺联合肌电生物反馈疗法治疗脑卒中偏瘫患者足下垂的效果。方法:选取90例恢复期脑卒中偏瘫足下垂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针刺治疗组、肌电生物反馈治疗组、联合治疗组,每组患者30例。针刺治疗组进行针刺治疗,肌电生物反馈... 目的:探讨针刺联合肌电生物反馈疗法治疗脑卒中偏瘫患者足下垂的效果。方法:选取90例恢复期脑卒中偏瘫足下垂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针刺治疗组、肌电生物反馈治疗组、联合治疗组,每组患者30例。针刺治疗组进行针刺治疗,肌电生物反馈治疗组进行肌电生物反馈治疗,联合治疗组进行针刺联合肌电生物反馈治疗。治疗前及治疗4周后分别采用踝关节背屈主动关节活动度(AROM)、下肢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FMA-LE)、Berg平衡量表(BBS)及改良Barthel指数(MBI)分别评估患者的踝关节背屈能力、下肢运动功能、平衡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并对3组患者的胫前肌和腓骨长短肌进行表面肌电图(iEMG)检测。结果:治疗4周后,3组患者的踝关节背屈AROM、下肢FMA评分、BBS评分、MBI、iEMG、均方根值(RMS)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0.05);治疗4周后组间比较,联合治疗组的各评分值改善程度均优于针刺组和肌电生物反馈治疗组(P<0.05);针刺组与肌电生物反馈治疗组的各评分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针刺联合肌电生物反馈疗法能显著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的足下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针刺 肌电生物反馈疗法 下垂
下载PDF
脑卒中后足下垂患者电针康复治疗的效果分析
20
作者 马骏 姚佳璐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文摘版)医药卫生》 2023年第10期76-78,共3页
探究脑卒中后足下垂患者以电针拮抗肌运动点为核心展开康复治疗所取效果,评估步态稳定性、下肢运动功能变化情况。方法 研究对象均确诊为脑卒中,且伴随发生足下垂,从中抽取70例展开随机对照试验,研究时间段:2021年1月-2023年1月,利用随... 探究脑卒中后足下垂患者以电针拮抗肌运动点为核心展开康复治疗所取效果,评估步态稳定性、下肢运动功能变化情况。方法 研究对象均确诊为脑卒中,且伴随发生足下垂,从中抽取70例展开随机对照试验,研究时间段:2021年1月-2023年1月,利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入组70例患者划分为两组,分别纳入对照组和观察组,各占35例,前者给予其常规康复治疗,观察组应用以电针拮抗肌运动点为核心的康复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步态参数、下肢运动功能以及平衡能力评分。结果 治疗前,步态参数各评估项目测定数值对比,统计值为P>0.05;治疗后,步态参数相关指标参数有所改善,且观察组存在明显优势P<0.05。采取相应治疗方案前,下肢运动功能评分录入统计学软件分析处理,所得结果为P>0.05;采取相应的康复治疗计划后,下肢运动功能评分均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测定数值偏高P<0.05。组间患者治疗前平衡能力评分对比所得结果为P>0.05;相应康复治疗计划落实后,观察组平衡能力评分明显偏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脑卒中后足下垂患者应用以电针拮抗肌运动点为核心的康复治疗有利于改善肢体运动能力以及平衡能力,值得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以电针拮抗肌运动点为核心的康复治疗 下垂 下肢功能 步态稳定性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