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复健方联合泛髓组穴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运动功能障碍患者的疗效观察
1
作者 刘婷婷 宗寿健 +1 位作者 李鑫 刘伟 《时珍国医国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32-136,共5页
目的 系统评价复健方联合泛髓组穴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恢复的临床疗效。方法 90例急性期缺血性脑卒中后运动功能障碍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n=30)、复健方组(n=30)和针药益髓法组(n=30)。对照组予以常规治疗,在对照组基础上,复... 目的 系统评价复健方联合泛髓组穴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恢复的临床疗效。方法 90例急性期缺血性脑卒中后运动功能障碍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n=30)、复健方组(n=30)和针药益髓法组(n=30)。对照组予以常规治疗,在对照组基础上,复健方组加用中药复健方汤剂,针药益髓法组在复健方组的基础上加刺泛髓组穴。比较3组患者FMA评分、NIHSS评分、Barthel指数、中医证候评分及神经营养因子(BDNF)水平。结果 各组患者FMA评分、Barthel指数均较治疗前升高(P<0.01),FMA分值复健方组高于对照组(P<0.05),针药益髓法组高于复健方组(P<0.05)且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Barthel指数针药益髓法组高于对照组(P<0.01),NIHSS评分、中医证候积分均较治疗前降低(P<0.01),NIHSS评分复健方组低于对照组(P<0.05),针药益髓法组低于复健方组(P<0.05)且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中医证候积分针药益髓法组优于对照组(P<0.01),针药益髓法组总有效率为93.3%,高于对照组的76.7%(P<0.01)。血清BDNF值均较治疗前升高(P<0.05),针药益髓法组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针药结合益髓法可有效促进缺血性脑卒中偏瘫患者肢体运动功能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益髓法 缺血性脑卒中运动功能障碍 悬钟穴 百会穴 源性神经营养因子
原文传递
开阖枢理论在脑卒中后上肢运动功能障碍中的应用
2
作者 张宝瑞 刘爱心 +2 位作者 赖通 王明星 朱永磊 《内蒙古中医药》 2024年第6期84-86,共3页
脑卒中后肢体运动功能障碍是脑卒中患者常见的一种临床症状,具有病程长、预后较差的特点。经久不愈常常会导致患者出现抑郁或焦虑等负性情绪,严重影响正常工作和生活。该病的病因病机复杂,目前中医临床治疗思路以“治痿独取阳明”为主,... 脑卒中后肢体运动功能障碍是脑卒中患者常见的一种临床症状,具有病程长、预后较差的特点。经久不愈常常会导致患者出现抑郁或焦虑等负性情绪,严重影响正常工作和生活。该病的病因病机复杂,目前中医临床治疗思路以“治痿独取阳明”为主,治疗效果一般。此文介绍运用《黄帝内经》中“开阖枢”理论治愈1例治痿取阳明不效案例的思路与方法,为临床治疗该病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治疗经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运动功能障碍 开阖枢 经络气血
下载PDF
iTBS联合感觉运动整合训练对脑卒中后运动功能障碍患者神经电生理的影响 被引量:1
3
作者 张佳佳 李华荣 刘萌萌 《中国疗养医学》 2024年第3期73-77,共5页
目的探讨间歇性θ短阵脉冲刺激(iTBS)联合感觉运动整合训练对脑卒中后运动功能障碍患者神经电生理的影响。方法选取2021年3月至2023年8月许昌市立医院收治的脑卒中后运动功能障碍患者96例,根据不同干预方法将患者分为整合训练组(47例)... 目的探讨间歇性θ短阵脉冲刺激(iTBS)联合感觉运动整合训练对脑卒中后运动功能障碍患者神经电生理的影响。方法选取2021年3月至2023年8月许昌市立医院收治的脑卒中后运动功能障碍患者96例,根据不同干预方法将患者分为整合训练组(47例)和联合iTBS组(49例)。整合训练组患者采用感觉运动整合训练,联合iTBS组患者采用iTBS联合感觉运动整合训练,两组患者均持续治疗6周。在训练前后,比较两组患者的运动功能量表(FMA)评分、Barthel指数(BI)、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脑卒中量表(NIHSS)评分、神经电生理相关指标[运动诱发电位(MEP)和中枢运动传导时间(CMCT)],比较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采用t检验或X2检验进行数据对比分析。结果与训练前比较,训练后两组患者上肢运动功能评分和下肢运动功能评分均升高,且训练后联合iTBS组患者上肢运动功能评分(46.97±5.24)分和下肢运动功能评分(21.57±5.22)分均高于整合训练组(41.37±5.16)分、(17.31±5.11)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训练前比较,训练后两组患者BI评分升高,NIHSS评分降低,训练后联合iTBS组患者BI评分(83.34±5.21)分高于整合训练组(76.37±5.43)分,NIHSS评分(16.05±3.37)分低于整合训练组(20.25±3.51)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训练后两组患者MEP、CMCT均降低,联合iTBS组患者MEP(24.38±3.71)ms、CMCT(10.42±3.15)ms低于整合训练组(26.57±3.22)ms、(13.07±3.06)ms,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训练后,联合iTBS组(6.12%)和整合训练组(8.51%)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iTBS联合感觉运动整合训练能够促进脑卒中后运动功能障碍患者运动功能、日常生活能力和神经功能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间歇性θ短阵脉冲刺激 感觉运动整合训练 运动功能障碍
下载PDF
调神通络针刺法结合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障碍临床疗效观察 被引量:11
4
作者 武慧丽 赵永青 +1 位作者 侯亚红 杨向丽 《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3年第3期71-73,共3页
目的:观察调神通络针刺法配合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障碍的疗效。方法:将96例缺血性脑卒中运动功能障碍患者随机分为针刺、经颅磁刺激联合治疗组和对照组;联合治疗组采用调神通络针刺法配合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对... 目的:观察调神通络针刺法配合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障碍的疗效。方法:将96例缺血性脑卒中运动功能障碍患者随机分为针刺、经颅磁刺激联合治疗组和对照组;联合治疗组采用调神通络针刺法配合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对照组采用针刺治疗,同时给予假性重复经颅磁刺激。将2组的疗效进行对比观察。结果:2组治疗前后总有效率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而且量表评分具有显著性差异,联合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结论:针刺配合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缺血性脑卒中运动功能障碍较单纯针刺治疗疗效更好,肯定了经颅磁刺激对本病的辅助疗效;值得临床加以推广并深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性脑卒中运动功能障碍 针刺治疗 经颅磁刺激
下载PDF
互动式头针结合悬吊下数字作业疗法治疗脑卒中后上肢运动功能障碍:多中心随机对照试验 被引量:3
5
作者 徐磊 张泽荣 +3 位作者 许为勇 刘换 韩雪 王敏 《中国针灸》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29-133,共5页
目的:观察互动式头针对脑卒中后上肢运动功能障碍患者上肢运动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影响。方法:将120例脑卒中后上肢运动功能障碍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60例,脱落2例)和对照组(60例,脱落1例)。两组患者均接受常规药物和康复治疗,观察组给... 目的:观察互动式头针对脑卒中后上肢运动功能障碍患者上肢运动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影响。方法:将120例脑卒中后上肢运动功能障碍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60例,脱落2例)和对照组(60例,脱落1例)。两组患者均接受常规药物和康复治疗,观察组给予互动式头针(穴取偏瘫对侧顶颞前斜线的中2/5、顶颞后斜线的中2/5、顶旁2线,每次30 min)结合悬吊下数字作业疗法(OT)治疗,对照组给予单纯悬吊下数字OT治疗,两组均每日1次,每周5次,共治疗4周。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Fugl-Meyer上肢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MA-UE)、上肢动作研究量表(ARAT)、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分及患侧肱二头肌、肱三头肌表面肌电信号(sEMG),并评定两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FMA-UE、ARAT、MBI评分较治疗前升高(P<0.05),且观察组升高幅度大于对照组(P<0.05);屈肘及伸肘时患侧肱二头肌、肱三头肌积分肌电值(iEMG)和均方根值(RMS)较治疗前升高(P<0.05),观察组升高幅度大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4.8%(55/58),高于对照组的83.1%(49/59,P<0.05)。结论:互动式头针可改善脑卒中后上肢运动功能障碍患者上肢运动功能,提高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上肢运动功能障碍 互动式头针 悬吊训练 作业疗法 平衡功能 随机对照试验
原文传递
分析康复技术、补阳化痰通络汤联合治疗脑卒中肢体运动功能障碍的临床效果
6
作者 姚引 《医学食疗与健康》 2019年第9期222-222,共1页
目的:探究脑卒中肢体运动功能障碍患者运用康复技术和补阳化痰通络汤联合治疗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102例在2017年7月-2018年12月本院收治的脑卒中肢体运动功能障碍患者,根据随机分组原则分为观察组(康复技术和补阳化痰通络汤联合治疗)... 目的:探究脑卒中肢体运动功能障碍患者运用康复技术和补阳化痰通络汤联合治疗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102例在2017年7月-2018年12月本院收治的脑卒中肢体运动功能障碍患者,根据随机分组原则分为观察组(康复技术和补阳化痰通络汤联合治疗)和对照组(单纯康复技术治疗)各51人。比较两组肢体运动功能改善情况。结果:治疗前,两组Fugl-Meyer、Barthel评分差异不明显(P>0.05),治疗后,观察组Fugl-Meyer评分(9.41±5.23)分、Barthel评分(66.39±9.54)分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脑卒中肢体运动功能障碍患者运用康复技术和补阳化痰通络汤联合治疗后,能够促进患者肢体运动功能得到有效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康复技术 补阳化痰通络汤 肢体运动功能障碍 临床效果
下载PDF
肌电生物反馈治疗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障碍的效果探讨
7
作者 甘志洲 《科技与健康》 2022年第8期34-36,共3页
探讨并分析了肌电生物反馈用于治疗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障碍的临床应用效果。选取京东中美医院2021年3月-2022年12月期间收治的100例脑卒中患者为研究对象,采取计算机表法,将其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患者。对照组脑卒中患者采取常... 探讨并分析了肌电生物反馈用于治疗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障碍的临床应用效果。选取京东中美医院2021年3月-2022年12月期间收治的100例脑卒中患者为研究对象,采取计算机表法,将其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患者。对照组脑卒中患者采取常规康复治疗,研究组患者采取肌电生物反馈治疗。研究发现,将肌电生物反馈治疗用于脑卒中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较为显著,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修复其运动功能障碍,促进患者生活质量水平的提升,值得在临床治疗中应用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肌电生物反馈 :运动功能障碍 生活质量
下载PDF
分离运动结合能力训练及指导对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的意义研究
8
作者 杨洋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20年第17期239-240,共2页
目的探讨分离运动结合能力训练及指导对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的意义。方法 80例脑卒中后运动功能障碍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临床常规康复训练干预,试验组采用临床常规干预康复训练护理方法的基础上加用分离运动... 目的探讨分离运动结合能力训练及指导对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的意义。方法 80例脑卒中后运动功能障碍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临床常规康复训练干预,试验组采用临床常规干预康复训练护理方法的基础上加用分离运动结合能力训练及指导方法。对比两组患者接受临床护理后患者上、下肢的运动功能情况、日常生活能力得分以及肱三头肌、股四头肌肌力。结果试验组患者上、下肢运动功能评分为(79.19±12.08)分及日常生活能力评分为(81.38±9.09)分均高于对照组的(63.09±9.53)、(61.09±8.58)分,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患者肱三头肌、股四头肌肌力评分分别为(72.70±12.26)、(83.59±9.27)分均高于对照组的(64.22±9.69)、(62.28±8.59)分,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脑卒中后运动功能障碍患者来说,采取分离运动结合能力训练及指导的效果较好,可以有效改善脑卒中后运动功能障碍患者的运动功能,值得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运动功能障碍 分离运动 能力训练及指导 运动功能 临床疗效
下载PDF
穴位注射和中医理疗对脑卒中上肢功能障碍的作用 被引量:2
9
作者 汪晗 《光明中医》 2018年第15期2238-2240,共3页
目的探讨穴位注射联合中医综合理疗治疗脑卒中后上肢运动功能障碍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6年2月—2017年11月脑卒中后上肢运动功能障碍患者90例,根据治疗方法分组,对照组给予单一生物反馈治疗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穴位注射联... 目的探讨穴位注射联合中医综合理疗治疗脑卒中后上肢运动功能障碍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6年2月—2017年11月脑卒中后上肢运动功能障碍患者90例,根据治疗方法分组,对照组给予单一生物反馈治疗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穴位注射联合中医综合理疗治疗。比较2组脑卒中后上肢运动功能障碍治疗总有效率;治疗前后FMA上肢功能评分;治疗前后患者肱二头肌和肱三头肌IEMG评分、功能独立性。结果观察组脑卒中后上肢运动功能障碍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2组FMA上肢功能评分无明显差异,P>0.05;观察组治疗后FMA上肢功能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2组肱二头肌和肱三头肌IEMG评分、功能独立性相近,P>0.05;治疗后观察组肱二头肌和肱三头肌IEMG评分、功能独立性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穴位注射联合中医综合理疗治疗脑卒中后上肢运动功能障碍的临床效果确切,可有效改善患者肢体功能,提高功能独立性,值得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穴位注射 医综合理疗 后上肢运动功能障碍
下载PDF
东垣针法联合深部经颅磁刺激对脑卒中后运动功能障碍患者运动功能及肌电图的影响
10
作者 付玥 董莹慧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CAS 2024年第16期2259-2262,共4页
目的探讨东垣针法联合深部经颅磁刺激对脑卒中后运动功能障碍患者运动功能及肌电图的影响。方法选取2022年3月—2023年4月唐山市中医医院治疗的126例脑卒中后运动功能障碍患者,依据简单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每组63例。在常... 目的探讨东垣针法联合深部经颅磁刺激对脑卒中后运动功能障碍患者运动功能及肌电图的影响。方法选取2022年3月—2023年4月唐山市中医医院治疗的126例脑卒中后运动功能障碍患者,依据简单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每组63例。在常规干预基础上,对照组给予深部经颅磁刺激治疗,研究组给予深部经颅磁刺激联合东垣针法治疗,2组均治疗4周。比较2组干预前后肢体功能(采用Brunnstrom运动功能分级评估)、运动功能[采用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FMA)评估]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采用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估]、步态指标(步速、步长)、肌电图检查情况。结果干预后2组上肢、手、下肢Brunnstrom分值和FMA评分、MBI均较干预前明显增高(P均<0.05),且研究组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均<0.05)。干预后2组步速、步长均较干预前加快和增加(P均<0.05),且研究组快于及长于对照组(P均<0.05)。干预后2组踝跖屈/背伸状态积分肌电值均较干预前明显增高(P均<0.05),协同收缩率较干预前明显降低(P均<0.05),且研究组改善情况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均<0.05)。结论东垣针法联合深部经颅磁刺激可改善脑卒中后运动功能障碍患者肢体运动功能,提高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垣针法 深部经颅磁刺激 脑卒中运动功能障碍 运动功能 肌电图检查
下载PDF
悬吊训练联合头针丛刺长留针治疗脑卒中患者下肢运动功能障碍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11
11
作者 彭俊峰 李彦杰 +1 位作者 秦合伟 孙英豪 《按摩与康复医学》 2018年第2期23-25,共3页
目的:观察悬吊训练联合头针丛刺长留针间断行针法对脑卒中患者下肢运动功能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60例脑卒中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均给予营养脑神经、改善脑循环、调整血压血糖等脑卒中常规基础治疗及对症治... 目的:观察悬吊训练联合头针丛刺长留针间断行针法对脑卒中患者下肢运动功能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60例脑卒中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均给予营养脑神经、改善脑循环、调整血压血糖等脑卒中常规基础治疗及对症治疗,在此基础上对照组给予常规康复治疗,观察组配合悬吊训练和头针丛刺长留针间断行针法,于治疗前及治疗6周后采用下肢Fugle-Meyer运动功能评分(FMA)对两组患者进行疗效评定。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下肢FMA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下肢FMA评分显著优于对照组(24.03±4.65 vs 19.73±4.02,P<0.05)。结论:悬吊训练联合头针丛刺长留针间断行针法能有效改善脑卒中患者的下肢运动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肢运动功能障碍 悬吊训练 头针丛刺 长留针 间断行针法 康复治疗
原文传递
强制性使用运动疗法对脑卒中后下肢运动功能障碍的改善效果分析 被引量:1
12
作者 李晶岩 《双足与保健》 2018年第20期25-26,共2页
目的研究强制性使用运动疗法对脑卒中后下肢运动功能障碍的效果。方法选择该院2017年3月—2018年5月期间收治的28例脑卒中偏瘫患者,根据入院尾号奇偶数分为对照组(康复治疗)与观察组(强制性使用运动疗法),均为14例。结果观察组FMA-L、BB... 目的研究强制性使用运动疗法对脑卒中后下肢运动功能障碍的效果。方法选择该院2017年3月—2018年5月期间收治的28例脑卒中偏瘫患者,根据入院尾号奇偶数分为对照组(康复治疗)与观察组(强制性使用运动疗法),均为14例。结果观察组FMA-L、BBS、FAC以及FIM均优于观察组。结论针对脑卒中后下肢运动功能障碍,强制性使用运动疗法可以有效改善患者下肢功能,提升患者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下肢运动功能障碍 强制性使用运动疗法 效果
下载PDF
下肢智能反馈训练结合末端牵引式上肢康复训练对脑卒中后运动功能障碍患者康复效果的影响
13
作者 蔺勇 乔靖萱 向清华 《反射疗法与康复医学》 2021年第20期156-158,共3页
目的研究下肢智能反馈训练联合末端牵引式上肢康复训练对脑卒中后运动功能障碍患者的影响.方法选择2020年2月—2021年2月我院收治的脑卒中患者78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每组39例.对照组采取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采取下肢智能反馈... 目的研究下肢智能反馈训练联合末端牵引式上肢康复训练对脑卒中后运动功能障碍患者的影响.方法选择2020年2月—2021年2月我院收治的脑卒中患者78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每组39例.对照组采取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采取下肢智能反馈训练联合末端牵引式上肢康复训练,均训练3个月.对比两组选择性功能动作评估(SFMA)评分、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标准(CSS)评分及Barthel指数评定量表(BI)评分.结果训练前,两组SFMA评分、CSS评分、BI评分比较,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训练后,观察组SFMA评分、CS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BI评分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下肢智能反馈训练联合末端牵引式上肢康复训练可改善脑卒中后运动功能障碍患者神经功能,促进运动功能恢复,提升生活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运动功能障碍 下肢智能反馈训练 末端牵引式上肢康复训练 运动功能 神经功能
下载PDF
中医推拿运用于“医养结合”模式防治脑卒中初探 被引量:5
14
作者 吕越 晁利芹 《中医学报》 CAS 2019年第9期1997-2000,共4页
目的:探索'医养结合'模式下脑卒中康复方案中医推拿的适用性及适用范围。方法:通过检索中国知网近10年'中医推拿'干预脑卒中的临床研究报道,获得文献后,提取数据并建立数据库,分析中医推拿的介入患者年龄特点、病程特... 目的:探索'医养结合'模式下脑卒中康复方案中医推拿的适用性及适用范围。方法:通过检索中国知网近10年'中医推拿'干预脑卒中的临床研究报道,获得文献后,提取数据并建立数据库,分析中医推拿的介入患者年龄特点、病程特点和适应证,探索其适用性和适用范围。结果:中医推拿干预的脑卒中患者年龄集中在35~80岁、40~80岁、50~80岁;中医推拿介入脑卒中康复患者的最短病程为发病后2周(涉及患者2 399例,60.22%)、最长病程为发病后6个月内(涉及患者1 264例,31.73%);中医推拿干预脑卒中患者适应证主要为脑卒中后运动功能障碍(涉及患者1 171例,28.7%)、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涉及患者338例,8.3%)、脑卒中后痉挛性瘫痪(涉及患者161例,4%)。结论:'医养结合'模式下中医推拿介入脑卒中患者的康复治疗具有重要意义。中医推拿介入到康复治疗方案的时机为发病后2周~6个月,其主要适应证为脑卒中后运动功能障碍、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脑卒中后痉挛性瘫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医养结合”模式 医推拿 介入时机 运动功能障碍 后肩手综合征 后痉挛性瘫痪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