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887篇文章
< 1 2 19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2019年甘肃省肿瘤登记地区脑及中枢神经系统恶性肿瘤流行特征及2010—2019年变化趋势分析
1
作者 张庆 李露 +1 位作者 杨婧 刘玉琴 《中国肿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11-117,共7页
[目的]分析2019年甘肃省肿瘤登记地区脑及中枢神经系统恶性肿瘤发病与死亡现状及2010—2019年变化趋势。[方法]根据甘肃省肿瘤登记地区上报的2010—2019年脑及中枢神经系统恶性肿瘤数据,计算发病(死亡)例数、粗发病率(死亡率)、年龄别... [目的]分析2019年甘肃省肿瘤登记地区脑及中枢神经系统恶性肿瘤发病与死亡现状及2010—2019年变化趋势。[方法]根据甘肃省肿瘤登记地区上报的2010—2019年脑及中枢神经系统恶性肿瘤数据,计算发病(死亡)例数、粗发病率(死亡率)、年龄别发病率(死亡率)、累积率(0~74岁)、截缩率(35~64岁)、标化发病(死亡)率。中国人口标化率(简称为中标率)根据2000年全国普查标准人口的年龄构成计算,世界人口标化率(简称为世标率)根据Segi世界标准人口年龄构成计算。运用Joinpoint软件计算年度变化百分比(APC)与平均年度变化百分比(AAPC)。[结果] 2019年甘肃省肿瘤登记地区脑及中枢神经系统恶性肿瘤新发病例数为778例,其中男性346例,女性432例,发病率为8.39/10万,中标率为6.35/10万,世标率为6.20/10万,0~74岁累积率为0.44%;脑及中枢神经系统恶性肿瘤死亡病例数为332例,其中男性188例,女性144例,死亡率为3.58/10万,中标率为2.60/10万,世标率为2.57/10万,0~74岁累积率为0.15%。农村中标发病率为城市的1.49倍,中标死亡率为城市的1.61倍。脑及中枢神经系统恶性肿瘤年龄别发病率和死亡率都是在75~79岁年龄组达到最高水平,男性发病率最高出现在80~84岁年龄组,而死亡率则是在75~79岁年龄组,女性发病率和死亡率最高分别出现在75~79岁和85岁及以上年龄组。2010—2019年甘肃省肿瘤登记地区脑及中枢神经系统恶性肿瘤中标发病率AAPC为3.21%(95%CI:-0.32%~10.58%),中标死亡率AAPC为-0.05%(95%CI:-1.85%~3.08%)。[结论]甘肃省脑及中枢神经系统恶性肿瘤发病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属于甘肃省重要公共卫生问题,严重影响人们的生活质量,因此应继续加强对脑及中枢神经系统恶性肿瘤的防控,积极推进高危人群筛查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及中枢神经系统恶性肿瘤 发病率 死亡率 变化趋势 甘肃
原文传递
1990--2019年亚洲主要国家中枢神经系统恶性肿瘤疾病负担研究及相关预测
2
作者 葛俊苗 孙季冬 +4 位作者 张昊阜子 葛俊丽 岳康异 蒋晓帆 罗鹏 《国际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学杂志》 2024年第5期83-90,共8页
目的分析亚洲主要国家中枢神经系统(CNS)恶性肿瘤的疾病负担,预测中国CNS恶性肿瘤未来流行趋势。方法基于2019年全球疾病负担研究数据,收集全球及亚洲主要国家的CNS恶性肿瘤疾病负担数据,分析年份、社会人口指数对CNS恶性肿瘤发病、患... 目的分析亚洲主要国家中枢神经系统(CNS)恶性肿瘤的疾病负担,预测中国CNS恶性肿瘤未来流行趋势。方法基于2019年全球疾病负担研究数据,收集全球及亚洲主要国家的CNS恶性肿瘤疾病负担数据,分析年份、社会人口指数对CNS恶性肿瘤发病、患病、失能调整生命年(DALYs)、死亡等指标的变化趋势,采用估计年百分比变化(EAPC)及其95%置信区间(CI)描述标化率的趋势。分析中国2019年不同性别、年龄组CNS恶性肿瘤疾病负担,采用NORPRED模型预测2020年-2044年中国CNS恶性肿瘤发病和死亡情况。结果亚洲主要国家中,日本疾病负担最重,标化发病率、患病率、DALYs率和死亡率的EAPC分别为:2.28%(95%CI:1.94%~2.62%),2.65%(95%CI:2.24%~3.06%),1.02%(95%CI:0.87%~1.18%)和1.46%(95%CI:1.29%~1.64%)。1990年-2019年,中国CNS恶性肿瘤的标化发病率从4.45/10万上升至5.69/10万,标化患病率从8.15/10万上升至22.58/10万,标化DALYs率从161.29/10万下降至126.24/10万,标化死亡率从3.87/10万下降至3.50/10万。2019年,中国女性CNS恶性肿瘤发病率、患病率高于男性,男性死亡率高于女性,DALYs率两者差别不大。NORDPRED模型预测结果显示,中国CNS恶性肿瘤标化发病率在2020年-2044年呈连续上升趋势,预计增长26.65%,标化死亡率将有所下降,预计下降9.14%。结论相较于韩国和日本,中国CNS恶性肿瘤疾病负担虽有所改善,但在全球仍处于较高水平。85岁以上老年人疾病负担最重,尤其是男性,需重点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枢神经系统恶性肿瘤 发病率 患病率 死亡率 失能调整生命年 疾病负担 预测
下载PDF
世界卫生组织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分类和Ki-67指数对脑胶质瘤患者预后的影响
3
作者 马林岑 杨操 +1 位作者 葛畅 徐敬轩 《中外医药研究》 2024年第6期75-77,共3页
目的:探讨世界卫生组织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分类(简称WHO分级)和Ki-67指数对脑胶质瘤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1月—2022年6月于新疆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神经外科行颅内肿瘤切除术的脑胶质瘤患者22例作为研究对象。收集患者临床资... 目的:探讨世界卫生组织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分类(简称WHO分级)和Ki-67指数对脑胶质瘤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1月—2022年6月于新疆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神经外科行颅内肿瘤切除术的脑胶质瘤患者22例作为研究对象。收集患者临床资料,检测病理组织Ki-67水平,根据患者是否复发或死亡分为未复发组与复发或死亡组,分析脑胶质瘤预后的影响因素,WHO分级和Ki-67指数与生存时间的关系。结果:无复发组WHO分级低分级、Ki-67指数<5%占比高于复发或死亡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pearman相关分析显示,胶质瘤WHO分级、Ki-67指数均与生存时间呈负相关(P<0.05)。WHO分级与Ki-67指数呈正相关(P<0.001)。结论:WHO高级别和Ki-67指数≥5%与胶质瘤患者不良预后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胶质瘤 世界卫生组织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分类 KI-67指数 生存时间
下载PDF
脑脊液细胞因子在中枢神经系统感染诊断中的价值
4
作者 荆婧 杜冉 +1 位作者 邓文静 滕军放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24年第9期1127-1130,共4页
目的探讨脑脊液细胞因子在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患者诊断中的价值。方法收集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23-01—2024-04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的患者55例为感染组,非中枢神经系统感染者56例为非感染组,比较2组临床资料,脑脊液细胞因子IL-1β、IL-6、I... 目的探讨脑脊液细胞因子在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患者诊断中的价值。方法收集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23-01—2024-04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的患者55例为感染组,非中枢神经系统感染者56例为非感染组,比较2组临床资料,脑脊液细胞因子IL-1β、IL-6、IL-8、IL-10、IL-17A、IL-22、TNF-α、IFN-γ水平的差异。结果患者高龄,脑脊液细胞因子IL-1β、IL-6、IL-8、IL-10、IL-17A、IL-22、TNF-α、IFN-γ水平增高,均与发生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有相关性,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脑脊液IL-6(OR=1.003,95%CI 1.001~1.005)是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ROC曲线分析显示脑脊液IL-6的AUC=0.912(95%CI:0.859~0.965,P<0.001),敏感度为96.4%。结论脑脊液细胞因子IL-6是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可作为中枢神经系统感染诊断的参考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枢神经系统感染 脊液 细胞因子 白细胞介素-6 诊断价值
下载PDF
脑脊液联合血常规检测在多发性脑胶质瘤与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鉴别诊断中的临床价值
5
作者 姜华 张丽敏 +7 位作者 王丹 韩平 孙越红 李玉文 张晨曦 姜文灿 李虓 赵晖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3期1864-1868,1873,共6页
目的探讨脑脊液(CSF)和血常规多项指标联合检测对多发性脑胶质瘤(MCG)与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PCNSL)鉴别诊断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天坛医院2017年11月至2023年3月收治的62例MCG患者和56例PCNSL患者临床资料... 目的探讨脑脊液(CSF)和血常规多项指标联合检测对多发性脑胶质瘤(MCG)与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PCNSL)鉴别诊断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天坛医院2017年11月至2023年3月收治的62例MCG患者和56例PCNSL患者临床资料、CSF及血常规检测指标,并分析有意义指标单独及联合应用鉴别诊断MCG与PCNSL的临床价值。结果MCG组CSF细胞总数、CSF白细胞数、CSF蛋白(CSF:pro)、乳酸、血常规中性粒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水平显著高于PCNSL组(P<0.05);PCNSL组CSF糖(CSF:Glu)、CSF氯(CSF:cl)、血常规淋巴细胞计数、嗜酸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嗜酸性粒细胞%水平显著高于MCG组(P<0.05)。CSF细胞总数、CSF白细胞、CSF:pro、乳酸、血常规中性粒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鉴别诊断MCG和PCNSL的AUC为:0.900、0.899、0.797、0.867、0.828、0.772;灵敏度为:72.4%、77.6%、63.8%、67.2%、72.4%、82.8%;特异度为:97.1%、100.0%、88.2%、91.2%、88.2%、64.7%。此外,CSF细胞总数、CSF白细胞、CSF:pro、血常规中性粒细胞计数和中性粒细胞%指标联合检测鉴别诊断MCG和PCNSL的AUC为0.919,敏感度和特异度为77.6%和100.0%。结论脑脊液学指标CSF细胞总数、CSF白细胞、CSF:pro及血常规指标中性粒细胞计数和中性粒细胞%联合检测鉴别诊断MCG和PCNSL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发性胶质瘤 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 脊液 血常规 鉴别诊断
下载PDF
脑脊液抗GFAP抗体阳性的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1例报告
6
作者 殷翔 关鸿志 +2 位作者 任海涛 范思远 崔俐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CAS 2024年第2期119-122,F0002,共5页
本文报道1例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PCNSL)病例。患者为青年男性,亚急性起病,病情迁延8月余,主要表现为逐渐加重的头痛及头晕,头部核磁影像提示脑室扩张、脑积水,脑膜强化;早期脱水降颅压后头痛症状可缓解;脑脊液中抗GFAP抗体阳性,... 本文报道1例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PCNSL)病例。患者为青年男性,亚急性起病,病情迁延8月余,主要表现为逐渐加重的头痛及头晕,头部核磁影像提示脑室扩张、脑积水,脑膜强化;早期脱水降颅压后头痛症状可缓解;脑脊液中抗GFAP抗体阳性,经激素治疗后症状一度好转,然而激素减量后头痛症状再次加重;最终经脑脊液细胞学、脑脊液免疫细胞化学染色得以明确诊断PCNS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 脊液细胞学 GFAP抗体
下载PDF
中枢神经系统边界相关巨噬细胞在大脑稳态和脑疾病中作用的研究进展
7
作者 邵晨硕 韦立航 谭国鹤 《解剖学报》 CAS CSCD 2024年第4期399-406,共8页
随着中枢神经系统“免疫豁免”的观点被打破,越来越多的研究聚焦于免疫调节在中枢神经系统疾病中的重要作用。其中,中枢神经系统边界相关巨噬细胞(BAMs)在大脑稳态和脑疾病调节中的作用日益凸显。与长期定植在脑实质内的小胶质细胞不同,... 随着中枢神经系统“免疫豁免”的观点被打破,越来越多的研究聚焦于免疫调节在中枢神经系统疾病中的重要作用。其中,中枢神经系统边界相关巨噬细胞(BAMs)在大脑稳态和脑疾病调节中的作用日益凸显。与长期定植在脑实质内的小胶质细胞不同,BAMs是特化的巨噬细胞群,包括硬脑膜、蛛网膜、软脑膜、血管周围间隙和脉络膜丛的巨噬细胞,它们发挥着免疫监测、脑脊液引流、抗原清除和物质交换等重要功能。我们拟对BAMs的起源、功能及其在大脑稳态和脑疾病中的作用进行综述,以丰富对BAMs维持大脑稳态机制的理解,并为阿尔茨海默病等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治疗提供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枢神经系统 边界相关巨噬细胞 脊液循环 稳态调节 中枢神经系统疾病
下载PDF
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血管炎合并脑梗死综合康复治疗1例
8
作者 邵元欣 张忠欣 +3 位作者 赵鑫 孟繁泰 马军廷 陈曦 《中医康复》 2024年第6期48-51,共4页
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血管炎是指主要局限于脑实质、脊髓和软脑膜的罕见的免疫炎症性疾病,目前发病机制仍不明确且早期缺乏特征性表现,给诊断和治疗带来很大困难。现报道1例以脑梗死为首发表现的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血管炎病例的发病与诊... 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血管炎是指主要局限于脑实质、脊髓和软脑膜的罕见的免疫炎症性疾病,目前发病机制仍不明确且早期缺乏特征性表现,给诊断和治疗带来很大困难。现报道1例以脑梗死为首发表现的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血管炎病例的发病与诊断过程及康复治疗方案,以期为临床尽早诊断治疗及康复干预提供新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血管炎 梗死 综合康复 高分辨血管壁成像 免疫炎性疾病
下载PDF
多层螺旋CT中枢神经系统一站式检查在缺血性脑卒中的应用价值研究
9
作者 徐陆飞 梁汉欢 +1 位作者 刘中棋 黄世桃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 2024年第22期73-75,共3页
目的:研究多层螺旋CT中枢神经系统一站式检查在缺血性脑卒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21年1月—2022年12月于高州市人民医院神经内科接受治疗的100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进行多层螺旋CT中枢神经系统一站式检查,根据... 目的:研究多层螺旋CT中枢神经系统一站式检查在缺血性脑卒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21年1月—2022年12月于高州市人民医院神经内科接受治疗的100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进行多层螺旋CT中枢神经系统一站式检查,根据临床医师判断及冠脉造影结果,分析头颅CT平扫、头颅CTP扫描、头颅CTA扫描的检查结果。结果:CT平扫检出95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经CTP扫描,提示有灌注异常的患者共包括98例。98例灌注异常患者健侧及患侧的CBF、MTT及TTP等参数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健侧及患侧的CBV参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TA扫描显示98例患者均有异常征象,以冠脉造影结果为依据,CTA扫描不同狭窄程度的检出准确率是91.84%(90/98)。一站式检查共检出缺血性脑卒中患者98例,诊断准确率为98%(98/100)。结论:在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诊断上,多层螺旋CT中枢神经系统一站式检查的应用效果理想,能够明确病变部位及血管狭窄程度,为临床诊断提供有效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层螺旋CT 中枢神经系统一站式检查 缺血性卒中 诊断价值
下载PDF
脑脊液白细胞介素10在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中的诊断价值
10
作者 孙慧 高赛 +1 位作者 武雷 黄德晖 《中国神经免疫学和神经病学杂志》 CAS 2024年第1期13-19,共7页
目的探讨脑脊液白细胞介素10(interleukin 10,IL-10)在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primary central nervous system lymphoma,PCNSL)中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作者医院2019-3-1—2022-12-31就诊并确诊的15例PCNSL患者、35例中枢神经系统脱... 目的探讨脑脊液白细胞介素10(interleukin 10,IL-10)在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primary central nervous system lymphoma,PCNSL)中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作者医院2019-3-1—2022-12-31就诊并确诊的15例PCNSL患者、35例中枢神经系统脱髓鞘疾病(inflammatory demyelinating diseases of the CNS,IDDs)患者和6例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血管炎(primary central nervous system vasculitis,PCNSV)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自动电化学发光免疫法检测各组患者血清和脑脊液白细胞介素6(IL-6)和IL-10水平,采用多组秩和检验分析组间血清和脑脊液IL-6、IL-10水平的差异,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PCNSL患者脑脊液IL-10与患者性别、病变部位、年龄、病灶数目、病程、病灶的最大径、病灶的最大标准摄取值(SUVmax)之间的关系。结果与IDDs组和PCNSV组比较,PCNSL患者脑脊液IL-10水平升高(P<0.01);ROC分析结果显示,脑脊液IL-10鉴别诊断PCNSL的曲线下面积为1,以11.45 pg/mL为临界值,其诊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均为100%;Spearma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PCNSL患者脑脊液IL-10与患者性别、年龄、病灶数目、病程、病灶的最大径、SUVmax均无相关性(P>0.05)。结论针对无法取得脑活检且疑诊PCNSL的患者于治疗前进行IL-10检测具有重要意义,脑脊液IL-10升高强烈提示PCNSL的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 脊液 白细胞介素10 组织活检
下载PDF
Fraxion系统与热塑膜固定在脑恶性肿瘤放疗中的摆位误差比较
11
作者 陈洋 王绍波 +5 位作者 鲁仁财 王思宇 李浚利 郑虹 谢耩 侯黎 《中国医疗设备》 2024年第2期70-74,共5页
目的评估Fraxion系统与热塑膜在脑恶性肿瘤放疗体位固定中的摆位准确性。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22年9月在我院肿瘤内科接受头部放疗固定的脑恶性肿瘤患者92例(采用Fraxion系统32例,热塑膜60例)为研究对象。将锥形束容积断层成像技术图... 目的评估Fraxion系统与热塑膜在脑恶性肿瘤放疗体位固定中的摆位准确性。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22年9月在我院肿瘤内科接受头部放疗固定的脑恶性肿瘤患者92例(采用Fraxion系统32例,热塑膜60例)为研究对象。将锥形束容积断层成像技术图像与计划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图像匹配后获得线性摆位误差、3D矢量位移;根据外扩边界(Margin of Planning Target Volume,MPTV)公式计算出计划靶区MPTV,比较Fraxion系统组和热塑膜组的摆位准确性。结果Fraxion系统组和热塑膜组的摆位误差在左右方向(X轴)分别为(0.79±0.45)mm和(1.60±1.00)mm,在头脚方向(Y轴)分别为(0.82±0.46)mm和(1.77±1.07)mm,在前后方向(Z轴)分别为(0.62±0.37)mm和(1.88±1.05)mm;3D矢量位移分别为(1.42±0.45)mm和(3.13±1.62)mm。Fraxion系统组的线性摆位误差、3D矢量位移均小于热塑膜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Fraxion系统组和热塑膜组在X轴、Y轴、Z轴方向的MPTV分别为0.64、0.66、0.52 mm和1.08、1.12、2.64 mm。结论Fraxion系统在脑恶性肿瘤放疗定位中摆位准确性优于热塑膜固定,可精准定位靶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恶性肿瘤 放疗 摆位误差 Fraxion系统 热塑膜
下载PDF
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患者脑脊液中12种细胞因子的变化及临床意义
12
作者 张玥 郑璐 +4 位作者 陈园园 裴蕴锋 于魁魁 顾锋 陈永强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CAS 2024年第10期923-927,共5页
目的探讨12种细胞因子(IFN-α、IFN-γ、TNF-α、IL-1β、IL-2、IL-4、IL-5、IL-6、IL-8、IL-10、IL-12p70和IL-17)在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患者脑脊液中的变化特征及其临床意义。方法收集徐州市中心医院临床诊断为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患... 目的探讨12种细胞因子(IFN-α、IFN-γ、TNF-α、IL-1β、IL-2、IL-4、IL-5、IL-6、IL-8、IL-10、IL-12p70和IL-17)在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患者脑脊液中的变化特征及其临床意义。方法收集徐州市中心医院临床诊断为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患者52例,对采集的脑脊液进行脑脊液常规、生化以及脑脊液细胞学检测;利用流式细胞仪检测脑脊液中12种细胞因子的变化情况。结果在检测的12种细胞因子中仅IL-5、IL-6和IL-83个细胞因子的浓度显著升高,阳性率分别为23.08%、42.31%和96.15%;与脑脊液中白细胞计数和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呈显著正相关,与淋巴细胞的百分比呈负相关。另外,与白细胞计数结果相一致,细胞因子IL-5、IL-6和IL-8在患者治疗获益后均明显下降。结论脑脊液中IL-5、IL-6和IL-8水平的检测可作为今后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患者诊治以及病情严重程度判断的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液 细胞因子 中枢神经系统感染 多重微球流式免疫荧光法
下载PDF
近红外脑功能成像在中枢神经系统疾病中的运用及研究进展
13
作者 康吉良 卢俊樾 +5 位作者 李雪 虞燕 程金玲 唐溧峰 温优良 唐敏 《江西医药》 CAS 2024年第5期514-518,共5页
目前,应用功能性近红外光谱(fNIRS)对大脑功能进行检测的技术已经得到了广泛的研究与应用。通过fNIRS进行检测,具有快捷、方便、安全、效益高、无创、长期实时监测等特点。本文对fNIRS原理及技术进行简单介绍,重点阐述了fNIRS在各种中... 目前,应用功能性近红外光谱(fNIRS)对大脑功能进行检测的技术已经得到了广泛的研究与应用。通过fNIRS进行检测,具有快捷、方便、安全、效益高、无创、长期实时监测等特点。本文对fNIRS原理及技术进行简单介绍,重点阐述了fNIRS在各种中枢神经系统疾病中的应用及研究进展,并进一步探讨fNIRS在认知功能障碍中的相关应用及其在中枢神经系统疾病运用中的优缺点,最后对fNIRS技术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功能性近红外光谱成像技术 中枢神经系统疾病 卒中 损伤 阿尔茨海默症
下载PDF
脑脊液生物学标志物在中枢神经系统恶性肿瘤诊断中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4
14
作者 杨帆 张剑宁 《解放军医学院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8期878-880,884,共4页
中枢神经系统恶性肿瘤具有早期诊断难、对传统治疗不敏感、易复发等特点,预后不佳。其诊断方法中的立体定向活检术在脑深部病变活检中仍存在较高风险,血液中的循环肿瘤细胞DNA检测诊断中枢神经系统恶性肿瘤的特异性和敏感度均较低。因此... 中枢神经系统恶性肿瘤具有早期诊断难、对传统治疗不敏感、易复发等特点,预后不佳。其诊断方法中的立体定向活检术在脑深部病变活检中仍存在较高风险,血液中的循环肿瘤细胞DNA检测诊断中枢神经系统恶性肿瘤的特异性和敏感度均较低。因此,需探索和发现临床样本,获取简易且风险性低、结果可靠的生物学标志物,应用于中枢神经系统肿瘤的早期诊断和病情监测。脑脊液中的循环生物学标志物,包括循环肿瘤DNA、微RNA以及代谢物,有望对中枢神经系统恶性肿瘤提供准确的评估。本文对上述脑脊液循环生物学标志物在中枢神经系统恶性肿瘤诊断中的研究进展和潜在临床应用作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液 生物标志物 中枢神经系统恶性肿瘤 循环肿瘤DNA 微RNA
下载PDF
皮肤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感染累及中枢神经系统7例临床分析
15
作者 尤红 任海涛 +6 位作者 范思远 徐金梅 吴娟 陈国华 龚雪 杨青 梅俊华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473-476,共4页
水痘-带状疱疹病毒(VZV)即人类疱疹病毒3型。单纯皮肤VZV感染多预后较好,或仅遗留后遗神经痛症状,但感染累及中枢神经系统可引起血管病变、脑膜炎、脑炎、小脑炎和脊髓炎等[1]。本文回顾总结分析7例皮肤VZV感染累及中枢神经系统患者的... 水痘-带状疱疹病毒(VZV)即人类疱疹病毒3型。单纯皮肤VZV感染多预后较好,或仅遗留后遗神经痛症状,但感染累及中枢神经系统可引起血管病变、脑膜炎、脑炎、小脑炎和脊髓炎等[1]。本文回顾总结分析7例皮肤VZV感染累及中枢神经系统患者的临床特点、影像学、脑脊液特点,通过二代测序的方法明确病原体,协助精确诊断,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感染 中枢神经系统感染 脊液二代测序
下载PDF
铁死亡在创伤性中枢神经系统损伤治疗中的研究进展
16
作者 杨怡然 王纯 +3 位作者 邓桑杨 江晨 吴海鹰 钱传云 《中国全科医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1395-1399,共5页
创伤性中枢神经系统损伤包括创伤性脑损伤和脊髓损伤,具有极高的致残率和死亡率,巨额的医疗费用和后遗症进一步加重了患者和家属的经济负担及心理负担。目前对创伤性中枢神经系统损伤的治疗包括手术疗法、物理疗法、药物治疗及后期康复... 创伤性中枢神经系统损伤包括创伤性脑损伤和脊髓损伤,具有极高的致残率和死亡率,巨额的医疗费用和后遗症进一步加重了患者和家属的经济负担及心理负担。目前对创伤性中枢神经系统损伤的治疗包括手术疗法、物理疗法、药物治疗及后期康复治疗,但均不能取得理想的疗效,亟须更有效的治疗方法。铁死亡作为新近发现的程序性细胞死亡方式之一,被证实在创伤性中枢神经系统继发性损伤中发挥关键作用,但临床转化有限。本文通过总结抗中枢神经系统损伤铁死亡药物研究成果,分析铁死亡抑制剂的种类及作用结果,为临床治疗创伤性中枢神经系统损伤及药物开发提供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伤性中枢神经系统损伤 创伤性损伤 脊髓损伤 铁死亡 治疗
下载PDF
中枢神经系统病毒感染与阿尔茨海默病相关机制研究进展
17
作者 巫晓宇 刘凤 +2 位作者 刘利民 邢维昊 熊静 《医学研究杂志》 2024年第2期184-187,198,共5页
病原体感染被认为是导致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神经变性的假说之一,其中中枢神经系统(central nervous system,CNS)病毒感染与AD关系最为密切,而血-脑屏障(blood-brain barrier,BBB)损伤是CNS病毒感染与AD之间的重要联... 病原体感染被认为是导致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神经变性的假说之一,其中中枢神经系统(central nervous system,CNS)病毒感染与AD关系最为密切,而血-脑屏障(blood-brain barrier,BBB)损伤是CNS病毒感染与AD之间的重要联系。病毒可以通过直接感染脑血管内皮细胞、转胞吞作用、特洛伊木马作用、破坏神经血管单元等多种方式导致BBB的结构和功能异常,促进AD发生和发展。本文主要综述了CNS病毒感染和AD中的BBB损害,特别是病毒穿越及破坏BBB的方式与AD之间的重要联系,希望能对AD的治疗方法有所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尔茨海默病 中枢神经系统 病毒 屏障 神经炎症
下载PDF
外泌体作为载体在中枢神经系统疾病中的研究进展
18
作者 杨浩 龙乾发 《中华神经外科疾病研究杂志》 CAS 2024年第3期86-92,共7页
中枢神经系统(CNS)疾病的治疗面临着复杂的生物学机制和血脑屏障(BBB)的双重挑战,近年来,外泌体——一种直径30-150 nm的小囊泡,作为细胞外囊泡(EVs)的一个关键组成部分,因其独特的生物学特性,在CNS疾病治疗领域显示出极大的潜力。外泌... 中枢神经系统(CNS)疾病的治疗面临着复杂的生物学机制和血脑屏障(BBB)的双重挑战,近年来,外泌体——一种直径30-150 nm的小囊泡,作为细胞外囊泡(EVs)的一个关键组成部分,因其独特的生物学特性,在CNS疾病治疗领域显示出极大的潜力。外泌体具有穿越BBB的能力,能够作为潜在的药物递送系统,为CNS疾病治疗提供了新的策略。本综述旨在探讨外泌体的生物学特性、作为治疗载体的优势以及其主要的装载方法。此外,本文还介绍外泌体在CNS疾病治疗中的应用进展,展望其作为一种安全且有效的治疗手段在未来的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枢神经系统疾病 外泌体 屏障 靶向传递 工程化改造
下载PDF
针刺调节BDNF/TrkB信号通路改善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研究进展
19
作者 栗文静 白艳杰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530-538,共9页
BDNF/TrkB信号通路作为神经元生长、发育和突触可塑性的关键调节器,广泛参与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发生发展,如缺血性脑卒中、阿尔茨海默病、帕金森病和脊髓损伤等。研究表明针刺能调节BDNF/TrkB信号通路的活性,对以上疾病具有显著的治疗潜... BDNF/TrkB信号通路作为神经元生长、发育和突触可塑性的关键调节器,广泛参与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发生发展,如缺血性脑卒中、阿尔茨海默病、帕金森病和脊髓损伤等。研究表明针刺能调节BDNF/TrkB信号通路的活性,对以上疾病具有显著的治疗潜力,其作用机制与参与突触结构重塑,抑制神经细胞凋亡,促进神经发生和突触再生等有关。本文综述了BDNF/TrkB相关信号通路在中枢神经系统疾病中的作用以及针刺对该通路的调控机制,以期为临床治疗提供新思路。未来研究应深入探究针刺对BDNF/TrkB信号通路的精准调控,以开发更高效安全的治疗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针刺 BDNF/TrkB信号通路 中枢神经系统疾病 缺血性卒中 阿尔茨海默病 帕金森病 脊髓损伤 作用机制
下载PDF
紧密连接相关蛋白在中枢神经系统疾病中的研究进展
20
作者 史斌琦 马占强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文摘版)医药卫生》 2024年第8期0001-0006,共6页
紧密连接是细胞间连接的主要结构,也是血脑屏障的基本组成成分。紧密连接通过调节血脑屏障通透性,保护中枢神经系统免受来自血液潜在有害物质的侵害,同时为其提供正常功能所需的营养和能量,从而保持脑组织内环境的基本稳定。近年来研究... 紧密连接是细胞间连接的主要结构,也是血脑屏障的基本组成成分。紧密连接通过调节血脑屏障通透性,保护中枢神经系统免受来自血液潜在有害物质的侵害,同时为其提供正常功能所需的营养和能量,从而保持脑组织内环境的基本稳定。近年来研究表明,紧密连接蛋白通过调节血脑屏障,影响中枢神经系统疾病,主要包括阿尔茨海默病、帕金森病、亨廷顿舞蹈症等神经退行性疾病。本文就近期紧密连接在阿尔兹海默症、帕金森综合征和亨廷顿舞蹈症等中枢神经系统疾病中潜在的机制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紧密连接 屏障 微血管内皮细胞 中枢神经系统疾病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9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