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探讨急性脑缺血/再灌注大鼠神经元细胞骨架蛋白时空动态变化。方法线栓法阻断大鼠大脑中动脉90 min后实现再灌注,在不同再灌注时间点观察及取材。尼氏染色观察神经细胞损伤,采用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和前肢放置实验评估神经功能;免疫组...目的探讨急性脑缺血/再灌注大鼠神经元细胞骨架蛋白时空动态变化。方法线栓法阻断大鼠大脑中动脉90 min后实现再灌注,在不同再灌注时间点观察及取材。尼氏染色观察神经细胞损伤,采用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和前肢放置实验评估神经功能;免疫组化染色、免疫印迹法观察细胞骨架成分微管相关蛋白2(microtubule associated protein 2,MAP2)、神经丝重链(neurofilament heavy chain,NF-H)的变化;透射电镜观察轴突、树突和神经丝亚显微结构。结果随着再灌注时间的延长,脑损伤和神经行为功能损害逐渐加重。纹状体损伤比皮层出现的更早、更严重。缺血区域的MAP2相关免疫反应强度降低,NF-H相关免疫反应强度升高。超微结构观察显示细胞骨架排列受损,密度降低。结论不同脑区对缺血/再灌注损伤的耐受性不同。神经元细胞骨架的主要成分对缺血和再灌注表现出动态反应,这可能进一步促进脑损伤和神经功能缺损。展开更多
目的 探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cute ischemic stroke, AIS)患者溶栓后脑血流与缺血再灌注损伤及神经功能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选取2021年2月至2024年2月唐山市工人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AIS患者150例,根据溶栓后CT灌注成像检查患侧脑血流量...目的 探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cute ischemic stroke, AIS)患者溶栓后脑血流与缺血再灌注损伤及神经功能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选取2021年2月至2024年2月唐山市工人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AIS患者150例,根据溶栓后CT灌注成像检查患侧脑血流量(cerebral blood flow, CBF)变化情况分为高灌注组48例和低灌注组102例。获取出血转化情况及灌注参数资料,后者包括CBF、脑血容量(cerebral blood volume, CBV)、残余功能达峰时间(time to maximum of the residual function, T_(max))、平均通过时间(mean transit time, MTT)和达峰时间(time to peak, TTP),以及相对值rCBF、rCBV、T_(r, max)、rMTT及rTTP。比较2组一般临床资料、氧化应激、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 NIHSS)评分和炎性因子水平。采用Pearson/Spearman相关性分析AIS患者溶栓后rCBF与氧化应激、炎性因子、出血转化情况及NIHSS评分的相关性。结果 低灌注组患侧MTT、T_(max)、TTP显著高于健侧,CBF显著低于健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高灌注组患侧MTT、TTP显著低于健侧,CBF、CBV显著高于健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低灌注组rMTT、T_(r, max)、rTTP显著高于高灌注组,rCBF、rCBV显著低于高灌注组(P<0.01)。低灌注组丙二醛、晚期氧化蛋白产物、肿瘤坏死因子α、C反应蛋白水平显著低于高灌注组,超氧化物歧化酶水平显著高于高灌注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rCBF与丙二醛、肿瘤坏死因子α呈负相关(r=-0.436,P<0.01;r=-0.451,P<0.01),与超氧化物歧化酶呈正相关(r=0.412,P<0.01)。结论 AIS患者溶栓后脑血流变化与缺血再灌注损伤存在较好相关性,但与神经功能恢复情况不具备显著相关性。展开更多
目的:采用网络药理学方法探索β-石竹烯(β-caryophyllene,BCP)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cerebral ischemia-reperfusion injury,CIRI)中发挥作用的潜在机制,并对关键通路中的关键靶点进行验证。方法:通过PharmMapper(pharmmapper server)...目的:采用网络药理学方法探索β-石竹烯(β-caryophyllene,BCP)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cerebral ischemia-reperfusion injury,CIRI)中发挥作用的潜在机制,并对关键通路中的关键靶点进行验证。方法:通过PharmMapper(pharmmapper server)数据库获得BCP相关靶点;通过人类基因数据库(https://www.genecards.org/,GeneCards)和在线人类孟德尔遗传数据库(online mendelian inheritance in man,OMIM)数据库获得CIRI的相关靶点;利用VENNY 2.1.0数据库比对筛选BCP抗CIRI的潜在作用靶点,并利用软件Cytoscape 3.7.1绘制相互图;利用软件R语言中的clusterProfiler包对BCP抗CIRI的潜在靶点进行基因本体论(gene ontology,GO)富集分析及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KEGG)富集通路分析;建立大鼠CIRI模型,用western blot法验证BCP抗CIRI的潜在靶点。结果:筛选出BCP相关靶点194个,CIRI相关靶点1144个,共同靶点102个。BCP主要作用于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肿瘤坏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TNF)、肿瘤蛋白p53(tumor protein p53,TP53)、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1(mitogen-activated protein kinase 1,MAPK1)、信号转导子和转录激活子3(signal transducer and activator of transcription 3,STAT3)、半胱天冬酶3(caspase 3,CASP3)等关键靶点,通过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peroxisome proliferator-activated receptors,PPAR)、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itogen-activated protein kinase,MAPK)、核因子κB(nuclear factor kappa-B,NF-κB)、P53(tumor protein p53,P53)等信号通路途径,对CIRI发挥抗炎、抗氧化、抗凋亡、神经保护作用。结论:BCP在CIRI治疗中的作用主要涉及抗凋亡、神经保护作用,其他还与抗炎、抗氧化等多靶点、多通路相关,体现出我国中医药多靶点、多环节发挥作用的特点。展开更多
文摘目的探讨急性脑缺血/再灌注大鼠神经元细胞骨架蛋白时空动态变化。方法线栓法阻断大鼠大脑中动脉90 min后实现再灌注,在不同再灌注时间点观察及取材。尼氏染色观察神经细胞损伤,采用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和前肢放置实验评估神经功能;免疫组化染色、免疫印迹法观察细胞骨架成分微管相关蛋白2(microtubule associated protein 2,MAP2)、神经丝重链(neurofilament heavy chain,NF-H)的变化;透射电镜观察轴突、树突和神经丝亚显微结构。结果随着再灌注时间的延长,脑损伤和神经行为功能损害逐渐加重。纹状体损伤比皮层出现的更早、更严重。缺血区域的MAP2相关免疫反应强度降低,NF-H相关免疫反应强度升高。超微结构观察显示细胞骨架排列受损,密度降低。结论不同脑区对缺血/再灌注损伤的耐受性不同。神经元细胞骨架的主要成分对缺血和再灌注表现出动态反应,这可能进一步促进脑损伤和神经功能缺损。
文摘目的 探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cute ischemic stroke, AIS)患者溶栓后脑血流与缺血再灌注损伤及神经功能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选取2021年2月至2024年2月唐山市工人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AIS患者150例,根据溶栓后CT灌注成像检查患侧脑血流量(cerebral blood flow, CBF)变化情况分为高灌注组48例和低灌注组102例。获取出血转化情况及灌注参数资料,后者包括CBF、脑血容量(cerebral blood volume, CBV)、残余功能达峰时间(time to maximum of the residual function, T_(max))、平均通过时间(mean transit time, MTT)和达峰时间(time to peak, TTP),以及相对值rCBF、rCBV、T_(r, max)、rMTT及rTTP。比较2组一般临床资料、氧化应激、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 NIHSS)评分和炎性因子水平。采用Pearson/Spearman相关性分析AIS患者溶栓后rCBF与氧化应激、炎性因子、出血转化情况及NIHSS评分的相关性。结果 低灌注组患侧MTT、T_(max)、TTP显著高于健侧,CBF显著低于健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高灌注组患侧MTT、TTP显著低于健侧,CBF、CBV显著高于健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低灌注组rMTT、T_(r, max)、rTTP显著高于高灌注组,rCBF、rCBV显著低于高灌注组(P<0.01)。低灌注组丙二醛、晚期氧化蛋白产物、肿瘤坏死因子α、C反应蛋白水平显著低于高灌注组,超氧化物歧化酶水平显著高于高灌注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rCBF与丙二醛、肿瘤坏死因子α呈负相关(r=-0.436,P<0.01;r=-0.451,P<0.01),与超氧化物歧化酶呈正相关(r=0.412,P<0.01)。结论 AIS患者溶栓后脑血流变化与缺血再灌注损伤存在较好相关性,但与神经功能恢复情况不具备显著相关性。
文摘目的:采用网络药理学方法探索β-石竹烯(β-caryophyllene,BCP)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cerebral ischemia-reperfusion injury,CIRI)中发挥作用的潜在机制,并对关键通路中的关键靶点进行验证。方法:通过PharmMapper(pharmmapper server)数据库获得BCP相关靶点;通过人类基因数据库(https://www.genecards.org/,GeneCards)和在线人类孟德尔遗传数据库(online mendelian inheritance in man,OMIM)数据库获得CIRI的相关靶点;利用VENNY 2.1.0数据库比对筛选BCP抗CIRI的潜在作用靶点,并利用软件Cytoscape 3.7.1绘制相互图;利用软件R语言中的clusterProfiler包对BCP抗CIRI的潜在靶点进行基因本体论(gene ontology,GO)富集分析及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KEGG)富集通路分析;建立大鼠CIRI模型,用western blot法验证BCP抗CIRI的潜在靶点。结果:筛选出BCP相关靶点194个,CIRI相关靶点1144个,共同靶点102个。BCP主要作用于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肿瘤坏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TNF)、肿瘤蛋白p53(tumor protein p53,TP53)、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1(mitogen-activated protein kinase 1,MAPK1)、信号转导子和转录激活子3(signal transducer and activator of transcription 3,STAT3)、半胱天冬酶3(caspase 3,CASP3)等关键靶点,通过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peroxisome proliferator-activated receptors,PPAR)、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itogen-activated protein kinase,MAPK)、核因子κB(nuclear factor kappa-B,NF-κB)、P53(tumor protein p53,P53)等信号通路途径,对CIRI发挥抗炎、抗氧化、抗凋亡、神经保护作用。结论:BCP在CIRI治疗中的作用主要涉及抗凋亡、神经保护作用,其他还与抗炎、抗氧化等多靶点、多通路相关,体现出我国中医药多靶点、多环节发挥作用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