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尼莫地平对缺氧缺血性脑病患儿红细胞胞浆游离钙及脑实质密度的影响 被引量:5
1
作者 金敏 《临床儿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0期975-978,共4页
目的探讨缺氧缺血性脑病(HIE)患儿体内红细胞胞浆游离钙(RBC[Ca2+]i)水平的变化及尼莫地平治疗后对RBC[Ca2+]i及脑实质密度的影响及意义。方法将58例中、重度HIE随机分成HIE常规组(28例)和尼莫地平组(30例),以20例新生儿为健康对照组,... 目的探讨缺氧缺血性脑病(HIE)患儿体内红细胞胞浆游离钙(RBC[Ca2+]i)水平的变化及尼莫地平治疗后对RBC[Ca2+]i及脑实质密度的影响及意义。方法将58例中、重度HIE随机分成HIE常规组(28例)和尼莫地平组(30例),以20例新生儿为健康对照组,尼莫地平组入院后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尼莫地平治疗,连用10~14d。HIE患儿于治疗前、治疗3d和10~14d后各采集静脉血2ml,采用Fura-2/AM法检测RBC[Ca2+]i水平。HIE患儿均于生后第3~5d及10~14d行影像学检查。结果①HIE患儿RBC[Ca2+]i水平(2.81±0.43)显著高于对照组(2.15±0.18),P<0.01。HIE程度与患儿体内RBC[Ca2+]i水平有相关性。②HIE常规组和尼莫地平组患儿RBC[Ca2+]i水平于生后72h达到较高水平,然后逐渐恢复,至治疗10~14d后尼莫地平组患儿RBC[Ca2+]i水平(2.32±0.10)与HIE常规组(2.68±0.14)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尼莫地平组与HIE常规组在额叶皮质及枕叶皮质处CT值变化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额叶髓质及基底神经节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RBC[Ca2+]i参与了HIE的病理生理过程,在HIE发病机制中可能起重要作用;尼莫地平能显著降低RBC[Ca2+]i水平,减轻脑损伤,且额叶皮质及枕叶皮质处脑实质密度恢复显著,提示尼莫地平对缺氧缺血性脑损伤具有保护作用;动态监测RBC[Ca2+]i水平可能有助于HIE的早期诊断和对预后的判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氧缺血性 红细胞胞浆游离钙 脑实质密度 尼莫地平 新生儿
下载PDF
尼莫地平对缺氧缺血性脑病患儿脑血流动力学及脑实质密度的影响 被引量:1
2
作者 张小妮 金敏 周秀芳 《中国临床实用医学》 2010年第1期3-5,共3页
目的探讨缺氧缺血性脑病(HIE)患儿脑血流动力学和脑实质密度改变及尼莫地平的干预作用。方法将58例中、重度HIE随机分成常规组28例,尼莫地平组30例,20例正常新生儿为对照组,尼莫地平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尼莫地平,连用10~14d。... 目的探讨缺氧缺血性脑病(HIE)患儿脑血流动力学和脑实质密度改变及尼莫地平的干预作用。方法将58例中、重度HIE随机分成常规组28例,尼莫地平组30例,20例正常新生儿为对照组,尼莫地平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尼莫地平,连用10~14d。HIE患儿于治疗前及治疗10~14d后用多普勒超声仪检测脑血流动力学。并于生后第3—5天及第10—14天行CT检查。结果①HIE患儿PSFV、EDFV及Vm低于对照组(P〈0.01);RI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10—14d后,尼奠地平组PSFV、EDFV及Vm较常规组明显增高(P〈0.01),尼莫地平组RI元统计学意义,尼莫地平组大脑中动脉血流速度明显改善;②尼莫地平组在额叶皮质处CT值变化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HIE患儿脑血流动力学出现明显紊乱,检测脑血流动力学有助于HIE早期诊断和预后判断,并指导治疗;尼莫地平具有改善HIE患儿脑血液循环的作用,减轻脑损伤,且额叶皮质处脑实质密度恢复明显,提示尼莫地平对缺氧缺血性脑损伤具有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氧 缺血 血流动力学 彩色多普勒 实质 密度 尼莫地平 婴儿 新生
原文传递
动脉内再灌注治疗急性大脑中动脉阻塞后CT上的脑实质高密度发生率及临床重要性
3
作者 闫国平 孙林 《国外医学(内科学分册)》 2003年第4期184-184,共1页
动脉内再灌注治疗急性缺血性卒中后CT上的脑实质高密度区很常见。这些高密度区并不都是由出血造成,也可能是由于造影剂外渗所致。
关键词 缺血 CT检查 实质密度 动脉内再灌注疗法 临床研究
下载PDF
超急性期脑梗死的常规CT研究 被引量:1
4
作者 高志友 《实用医学影像杂志》 2008年第5期276-277,283,共3页
目的探讨常规CT对超急性期脑梗死能否尽早而准确地测出。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53例资料较完整的超急性期脑梗死的临床表现和CT征象,首次均在临床症状发现后6h内行常规CT平扫。结果CT平扫显示局部脑组织肿胀征23例,脑实质密度降低征41例,... 目的探讨常规CT对超急性期脑梗死能否尽早而准确地测出。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53例资料较完整的超急性期脑梗死的临床表现和CT征象,首次均在临床症状发现后6h内行常规CT平扫。结果CT平扫显示局部脑组织肿胀征23例,脑实质密度降低征41例,一侧大脑中动脉高密度征9例,基本正常的11例,首次常规CT诊断为超急性期脑梗死仅有16例,准确性30.2%。结论常规CT表现的局部脑组织肿胀征和脑密度降低征对超急性期脑梗死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但易被忽略,应结合临床资料仔细分析CT表现,才能做出准确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急性期梗死 组织肿胀征 脑实质密度降低征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下载PDF
普通CT检查对超急性期脑梗死的诊断价值
5
作者 尹晓劼 宜继红 李海斌 《基层医学论坛》 2004年第2期154-154,共1页
超急性期脑梗死,是指发病后6小时以内者,此期内有利于溶栓治疗和病情好转.本文对我们近年来应用常见CT检查并经复查证实的34例超急性期脑梗死进行回顾性分析.目的在于探讨普通CT检查在超急性期脑梗死时的临床应用价值.
关键词 普通CT检查 超急性期梗死 诊断 CT征象 实质密度 中动脉高密度 局部组织肿胀征
下载PDF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CT诊断(附66例报告)
6
作者 贾广义 《河北医学》 CAS 2003年第4期361-362,共2页
关键词 新生儿 缺氧缺血性 CT 诊断 蛛网膜下腔出血 灰白质界限模糊 实质内弥漫性低密度阴影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