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脑室出血并发中枢性发热与脑室周结构脑动脉痉挛的关系 被引量:1
1
作者 黄志研 李妙琴 +4 位作者 周金良 罗海林 傅跃权 陈向荣 黄凯懿 《哈尔滨医药》 2018年第4期316-317,共2页
目的探讨脑室出血并发中枢性发热与脑室周结构脑动脉痉挛的关系。方法本研究选取我院2015年6月至2016年6月收治的20例高血压性脑室出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是否发生中枢性发热将20例患者分为中枢性发热组和无中枢性发热组,应用经... 目的探讨脑室出血并发中枢性发热与脑室周结构脑动脉痉挛的关系。方法本研究选取我院2015年6月至2016年6月收治的20例高血压性脑室出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是否发生中枢性发热将20例患者分为中枢性发热组和无中枢性发热组,应用经颅多普勒超声监测两组患者脑室周结构局部血管血流动力学,获取搏动指数值(PI)和峰值流速值(PV),观察两组患者局部动脉痉挛情况。在将中枢性发热组随机分为尼莫地平干预组和非尼莫地平干预组,对比两组患者的发热改善程度。结果中枢性发热组PI值较无中枢性发热组高(P<0.05),PV值较无中枢性发热组低(P<0.05),脑室周结构脑动脉痉挛患者所占比例为61.54%,较无中枢性发热组的14.29%高(P<0.05)。尼莫地平干预组患者的发热程度较非尼莫地平干预组患者低(P<0.05)。结论高血压性脑室出血患者并发中枢性发热后发生脑室周结构脑动脉痉挛的风险性增大,尼莫地平能够有效改善患者中枢性发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室出血 中枢性发热 脑室周结构脑动脉痉挛 尼莫地平 关系
下载PDF
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介入治疗后早期行脑室联合腰大池引流的应用效果 被引量:2
2
作者 孙艳 聂晶 +2 位作者 张巧莲 陈旭义 马铁柱 《武警医学》 CAS 2023年第9期781-784,789,共5页
目的探讨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SAH)介入治疗后早期行脑室外引流(EVD)联合腰大池引流(LD)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武警特色医学中心2020-02至2023-02收治的80例aSAH患者,随机分为联合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两组均行血管介入治疗,24 ... 目的探讨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SAH)介入治疗后早期行脑室外引流(EVD)联合腰大池引流(LD)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武警特色医学中心2020-02至2023-02收治的80例aSAH患者,随机分为联合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两组均行血管介入治疗,24 h内联合治疗组进行EVD联合LD治疗,对照组进行LD治疗;两组均给予常规抗血管痉挛及对症支持治疗。比较引流第1、3、5天两组LD脑脊液中血红蛋白含量、患侧大脑中动脉血流速度。对比两组患者并发症(脑血管痉挛、迟发性脑梗死及脑积水)发生率及出院时国际格拉斯哥预后(GOS)评分。结果引流第3天及第5天,联合治疗组患者LD脑脊液中血红蛋白量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引流第5天联合治疗组大脑中动脉平均流速[(101.4±6.2)cm/s]低于对照组[(118.5±7.5)cm/s],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治疗组脑血管痉挛、迟发性脑梗死及脑积水等并发症的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治疗组出院时GOS评分[(4.32±0.69)分]高于对照组[(3.98±0.73)分],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LD联合EVD可加快aSAH患者脑脊液中血液的清除,降低脑血管痉挛、迟发性脑梗死及脑积水等并发症的发生率,改善患者整体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 腰大池引流 脑室外引流 血管痉挛 迟发性梗死
下载PDF
尼莫地平防治脑血管痉挛疗效观察 被引量:1
3
作者 胡秀玉 《山东医药》 CAS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9期78-78,共1页
关键词 血管痉挛 尼莫地平 疗效观察 防治 蛛网膜下腔出血 2003年2月 自发性脑室出血 挫裂伤 2000年 颅内动脉 临床资料 CT 肿瘤出血 血管畸形 神经体征 入院时 浅昏迷 深昏迷 治疗组 对照组 既往史 患者 年龄
下载PDF
多种方法联合治疗脑血管痉挛13例体会
4
作者 张伟 《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 2009年第16期26-26,共1页
资料与方法 2006~2008年收治脑血管病13例,男10例,女3例;年龄18~67岁,平均40岁。高血压脑出血5例,其中破入脑室3例,前交通支动脉瘤2例,后交通支动脉瘤1例,脑外伤5例。手术者6例。
关键词 血管痉挛 联合治疗 高血压出血 血管病 破入脑室 动脉 交通支 外伤
下载PDF
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入院血管造影显示的早期血管痉挛预示住院并发症和预后不良
5
作者 Baldwin M.E. Macdonald R.L. +1 位作者 A.J. Rosengart 张玉龙 《世界核心医学期刊文摘(神经病学分册)》 2005年第4期57-58,共2页
Background and Purpose - Early vasospasm (EVSP), defined here as arterial narrowing seen on diagnostic angiography within the first 48 hours of aneurysmal rupture, is a rarely reported and poorly defined phenomenon in... Background and Purpose - Early vasospasm (EVSP), defined here as arterial narrowing seen on diagnostic angiography within the first 48 hours of aneurysmal rupture, is a rarely reported and poorly defined phenomenon in patients with subarachnoid hemorrhage (SAH).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characterize EVSP in a large database of such patients. Methods - We analyzed the relationship of EVSP to clinical characteristics, in- hospital complications, and outcome at 3 months among 3478 patients entered into 4 prospective, randomized, double- blind, placebo- controlled trials of tirilazad conducted in neurosurgical centers around the world between 1991 and 1997. Results - Three hundred thirty- nine (10% ) of 3478 patients had EVSP. EVSP was significantly more likely in patients with poor neurological grade on admission, history of SAH, intracerebral hematoma, larger aneurysm, thick SAH on cranial computed tomography, and intraventricular hemorrhage. EVSP was not associated with delayed cerebral vasospasm. After adjustment for differences in admission characteristics, EVSP was associated with cerebral infarction (adjusted odds ratios [ORAbstract:=1.51; 95% CI, 1.18 to 1.94; P=0.001), neurological worsening (OR=1.41; 95% CI, 1.10 to 1.81; P=0.007), and unfavorable outcome (OR=1.51; 95% CI, 1.15 to 2.00; P=0.003). In addition, there was a trend for patients with increasingly severe EVSP to have unfavorable outcome (OR=1.84 for mild and OR=2.66 for moderate/severe EVSP). Conclusions - EVSP was seen in 10% of SAH patients and was predictive of cerebral infarction and neurological worsening as well as unfavorable outcome at 3 months. EVSP was not associated with late vasospasm. EVSP may be as important as delayed vasospasm in predicting complications and long- term morbidity in SAH patient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痉挛 血管造影 蛛网膜下腔出血 动脉狭窄 动脉瘤破裂 巨大动脉 安慰剂对照 神经外科 脑室内出血 内血肿
下载PDF
非外伤性脑出血的CT与临床(附170例分析)
6
作者 彭德潜 张晓华 +2 位作者 戴世海 肖新兰 吴裕臣 《临床神经病学杂志》 CAS 1989年第2期90-91,共2页
本文报告非外伤性脑出血170例,有中线移位78例,血肿破入脑室52例,脑室受压107例,脑室扩大25例。初诊为脑梗塞33例(19.41%)。结合文献讨论了脑出血的病因、尾状核头部出血的诊断及脑出血的预后。
关键词 外伤性出血 CT 中线移位 破入脑室 尾状核头部 脑室受压 脑室扩大 中线结构 动脉
下载PDF
实验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基底动脉的形态学研究
7
作者 赵卫华 黄慧玲 黄楹 《武警医学院学报》 CAS 2008年第9期741-745,共5页
【目的】应用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的大鼠模型,对基底动脉进行形态学测定和组织病理学检查,动态观察SAH的病理演变过程,进一步探讨脑血管痉挛(CVS)的发生机制。【方法】50只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和SAH第1、3、5、7天组,改良枕大池2次注血... 【目的】应用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的大鼠模型,对基底动脉进行形态学测定和组织病理学检查,动态观察SAH的病理演变过程,进一步探讨脑血管痉挛(CVS)的发生机制。【方法】50只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和SAH第1、3、5、7天组,改良枕大池2次注血法,建立SAH的模型。在相应时段处死取基底动脉,应用光学显微镜进行形态学测定,应用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基底动脉超微结构变化。【结果】(1)光学显微镜检查:与对照组相比,SAH组发生了明显的血管痉挛,表现为血管直径减小、管壁增厚、管腔周长减少、内弹力膜皱褶,同时可见痉挛血管细胞增殖现象明显。尤以第5天组最显著(P<0.05)。出血第1、3、5、7天组基底动脉直径分别减少了46.34%、33.95%、50.59%、17.21%;管壁厚度分别增加了98.55%、75.58%、159.27%、19.21%;管腔内周长分别减少了56.30%、45.97%、62.50%、25.77%。(2)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与对照组比较,SAH组内皮细胞出现类凋亡样变化,包括内皮细胞膜起泡,胞质凝聚,胞浆空泡变,核染色质凝聚、趋边。以第5天组最显著,伴有大量内皮细胞的剥离导致内弹力膜的裸露,平滑肌细胞的坏死。至第7天组,血管痉挛有所缓解,内皮细胞凋亡、坏死减轻。【结论】SAH后CVS的发生与血管周围细胞的增殖以及基底动脉内皮细胞类凋亡样变化相一致,表明凋亡和血管细胞增殖可能是CVS发生机制中非常重要的因素。同时该大鼠模型可以很好地模拟人类SAH的病理演变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蛛网膜下腔出血 血管痉挛 大鼠 动脉 内皮细胞 凋亡 超微结构
下载PDF
高血压性脑出血101例CT分析
8
作者 马英平 杨启 +4 位作者 杨兴邦 孙小为 管铁军 高成禄 袁树毅 《黑龙江医药》 CAS 1989年第5期3-4,共2页
高血压性脑出血疾患是CT检查的适应证。可为临床诊断,治疗等提供可靠依据。本文介绍我院1988年3月至1989年3月经CT证实的高血压性脑出血101例,就其CT表现分析如下。
关键词 CT分析 中线结构移位 破入脑室 占位效应 动脉瘤破裂 水肿区 出血者 脑室内出血 实质区 脑室受压
下载PDF
脑血管畸形
9
《国外科技资料目录(医药卫生)》 1999年第2期164-164,共1页
9906835 报告2例动静脉畸形脑室内出血致严重血管痉挛/Maeda K∥J Neurology.-1997,87(3).-436~439 湘医图 9906836 脑动静脉畸形:伴或不伴出血的临床恶化病人的自然史和愈合/Porter P J∥J Neurosurg.-1997,87(2).-190~197 湘医图 99... 9906835 报告2例动静脉畸形脑室内出血致严重血管痉挛/Maeda K∥J Neurology.-1997,87(3).-436~439 湘医图 9906836 脑动静脉畸形:伴或不伴出血的临床恶化病人的自然史和愈合/Porter P J∥J Neurosurg.-1997,87(2).-190~197 湘医图 9906837 左侧大脑动静脉畸形病人的语言功能的前易位/Lazar R M∥Neurology.-1997,49(3).-802~808 湘医图 9906838 硬膜动静脉畸形的发病机制中重新解释血管生成的作用/Lawton M T∥J Neurology.-1997,87(2).-267~274 湘医图 9906839 儿童和成人烟雾病患者脑血管对高碳酸血症的反应/Kuwabara Y∥Stroke.-1997,28(4).-701~707 冀医图 9906840 烟雾病患者培养动脉平滑肌细胞中弹性蛋白基因表达和蛋白合成增加/Yamamoto M∥Stroke.-1997,28(9).-1733~173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静脉畸形 脑室内出血 烟雾病 血管生成 血管痉挛 语言功能 发病机制 高碳酸血症 动脉平滑肌细胞 血管畸形
下载PDF
不同浓度尼膜同灌洗对实验性脑血管痉挛的治疗作用 被引量:17
10
作者 殷玉华 江基尧 +7 位作者 潘耀华 包映晖 王宇 梁玉敏 徐巳奕 殷晓璐 邱永明 罗其中 《中华神经医学杂志》 CAS CSCD 2005年第4期355-357,共3页
目的通过动物实验,采用不同浓度尼膜同灌洗给药,探讨其防治脑血管痉挛的最佳药物浓度和效应时间,为临床直用提供可靠的实验依据。方法采用颞部开窗置管注血法建立兔脑血管痉挛动物模型,分成4组,在注血后第3天打开颞部切口,分别用不同浓... 目的通过动物实验,采用不同浓度尼膜同灌洗给药,探讨其防治脑血管痉挛的最佳药物浓度和效应时间,为临床直用提供可靠的实验依据。方法采用颞部开窗置管注血法建立兔脑血管痉挛动物模型,分成4组,在注血后第3天打开颞部切口,分别用不同浓度的尼膜同液术野灌冼,A组:1:20尼膜同液;B组:1:10尼膜同液;C组:1:5尼膜同液;D组:5%乙醇生理盐水对照组,用TCD监测大脑中动脉在用药后5min、15min、30min、60min时的血流速度,14d后处死动物,光镜下观察大脑中动脉周围脑组织及海马病理变化。结果B组在用药后60min大脑中动脉血流速度显著下降;C组用药后15min大脑中动脉血流速度显著下降(P<0.05),30min和60min下降更显著(P<0.01)。大脑中动脉周围脑组织及海马病理检查细胞结构未见异常。结论1:5和1:10尼膜同液在术野中灌洗后能显著解除脑血管痉挛,提示在颅脑手术中采用适量尼膜同液冲冼,对防治术后脑血管痉挛安全、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痉挛 不同浓度 尼膜同 灌洗 治疗作用 动脉血流速度 实验性 组织 TCD监测 用药后 动物实验 药物浓度 临床应用 动物模型 生理盐水 病理变化 镜下观察 细胞结构 病理检查 对照组 下降 手术中 防治 颞部
原文传递
对抗纤溶药物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再认识 被引量:1
11
作者 王风焰 吉中国 《临床神经病学杂志》 CAS 1990年第1期18-19,共2页
本文将119例SAH病人分为抗纤溶治疗组(77例)和非抗纤溶治疗组(42例),2组病情和用药时间相似。结果发现抗纤溶组再出血发生时间延迟,说明抗纤溶药物治疗有延缓再出血的作用,但迟发性脑梗塞发生率明显增加(9例),而非抗纤溶组则无,有显著差... 本文将119例SAH病人分为抗纤溶治疗组(77例)和非抗纤溶治疗组(42例),2组病情和用药时间相似。结果发现抗纤溶组再出血发生时间延迟,说明抗纤溶药物治疗有延缓再出血的作用,但迟发性脑梗塞发生率明显增加(9例),而非抗纤溶组则无,有显著差异,两组病死率相似,说明抗纤溶治疗不能改善SAH的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纤溶药物 蛛网膜下腔出血 再出血 缺血并发症 脑室引流 血管痉挛 高血压动脉硬化 烟雾病 血管畸形
下载PDF
立体定向治疗脑内血肿68例报告 被引量:13
12
作者 李良民 李念金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330-330,共1页
关键词 立体定向治疗 内血肿 中线结构移位 GCS评分 发病原因 静脉畸形 血肿部位 基底节区 破入脑室 手术时机 血肿量 24h 入院时 高血压 动脉 公式法 手术者 发病后
原文传递
重度妊高征并发脑血管病
13
作者 王维丰 杨丽芳 《中国水电医学》 2004年第2期81-83,共3页
重度妊高征是孕妇较常见的并发症,严重地威胁着母婴安全与健康,至今仍为孕产妇死亡的主要原因。重度妊高征死亡多由严重并发症所致,其中脑血管病尤为主要。现将1995年1月~2000年1月经我院收治的重度妊高征并发脑血管病7例报道如下。
关键词 重度妊高征 血管病 基底节出血 脑室 全身小动脉痉挛 合并出血 瞳孔不等大 瞳孔改变 路通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