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3.0T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各向异性分数值表观弥散系数值在脑转移瘤诊断中的临床价值研究
1
作者 陈钦力 张文昌 +1 位作者 范剑荣 刘振华 《实用医技杂志》 2024年第10期705-708,共4页
目的分析3.0 T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DTI)各向异性分数(FA)值、表观弥散系数(ADC)值对脑转移瘤(BM)、高级别胶质瘤(HGG)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选定本院2020年1月至2024年4月就诊的120例BM患者设为观察组,以及同期本院就诊的70例HGG患者设... 目的分析3.0 T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DTI)各向异性分数(FA)值、表观弥散系数(ADC)值对脑转移瘤(BM)、高级别胶质瘤(HGG)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选定本院2020年1月至2024年4月就诊的120例BM患者设为观察组,以及同期本院就诊的70例HGG患者设为对照组,均给予DTI检查,比较2组肿瘤实性区域以及瘤周水肿区域FA值、ADC值,比较2组DTI影像学特征,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FA值、ADC值对BM的诊断效能。结果观察组肿瘤实性区域FA值(0.13±0.05)、ADC值(1.13±0.25)×10^(-3)mm^(2)/s与对照组(0.14±0.05)、(1.12±0.27)×10^(-3)mm^(2)/s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瘤周水肿区域FA值(0.23±0.06)、ADC值(1.52±0.26)×10^(-3)mm^(2)/s均较对照组(0.14±0.07)、(1.25±0.14)×10^(-3)mm^(2)/s更高(P<0.05)。观察组肿瘤部位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瘤内出血、形态规则、坏死囊变、强化方式、瘤周水肿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FA值、ADC值联合诊断BM的曲线下面积(AUC)(95%CI)=0.876(0.841,0.947),FA值、ADC值联合诊断BM的灵敏度(93.02%)较单一检测(72.04%、75.96%)更高(P<0.05),联合检测特异度(82.13%)与单一检测(81.96%、80.04%)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DTI通过定量检测FA值、ADC值,可提高对BM的诊断灵敏度,在鉴别诊断BM、HGG方面临床价值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弥散张量成像 各向异性分数 表观弥散系数 颅内转移瘤 胶质瘤
下载PDF
基于弥散张量成像探讨醒脑开窍针法联合舍曲林治疗首发青年抑郁症患者的临床研究
2
作者 景兴文 郭兰 《四川中医》 2024年第11期194-197,共4页
目的:基于弥散张量成像(DTI)技术从脑白质纤雏束微观结构的改变探讨针刺联合舍曲林治疗抑郁症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将60例首发青年抑郁症患者,且为首次接受舍曲林治疗的患者,随机分为针药组和药物组,各30例。药物组采用单纯的舍曲林... 目的:基于弥散张量成像(DTI)技术从脑白质纤雏束微观结构的改变探讨针刺联合舍曲林治疗抑郁症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将60例首发青年抑郁症患者,且为首次接受舍曲林治疗的患者,随机分为针药组和药物组,各30例。药物组采用单纯的舍曲林口服治疗,每天50mg,1天1次。针药组在药物组的基础上联合醒脑开窍针法治疗,1天1次,治疗4周。另以30例健康受试者为健康组。分别于治疗前、治疗4周、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17)、评估两组的效果和安全性。同时,分别于治疗前、治疗4周后采用DTI技术测定患者脑区各向异性分数(FA)值。结果:治疗4周后,两组HAMD-17评分均降低( P <0.05),针药组HAMD-17评分低于药物组( P <0.05)。与健康受试者相比,抑郁症共6个脑区FA值发生明显变化,分别为胼胝体压部、左侧扣带束、左侧皮质脊髓束、右侧丘脑辐射、双侧上纵束颞部。治疗前,两组抑郁症患者之间6个脑区的FA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治疗后,针药组胼胝体压部、左侧扣带束、左侧皮质脊髓束、右侧丘脑辐射、双侧上纵束颞部FA值均高于药物组( P <0.05)。结论:针刺能从一定程度上修复某些脑区的脑白质纤维束徽观结构,辅助舍曲林治疗抑郁症利于增强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抑郁症 开窍针法:舍曲林 弥散成像:白质纤维束
下载PDF
丘脑梗死后丘脑放射纤维继发变性的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 被引量:9
3
作者 江山 梁志坚 +6 位作者 王进 秦超 赵伟佳 程道宾 刘竞丽 叶伟 戴旖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354-357,共4页
目的应用磁共振弥散张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DTI)技术动态观察局灶性丘脑梗死后丘脑放射纤维的弥散变化,探讨丘脑梗死后,病灶上方的丘脑放射纤维继发性损害的发生发展规律。方法连续收录首次发病、单侧丘脑梗死患者17例为实验组... 目的应用磁共振弥散张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DTI)技术动态观察局灶性丘脑梗死后丘脑放射纤维的弥散变化,探讨丘脑梗死后,病灶上方的丘脑放射纤维继发性损害的发生发展规律。方法连续收录首次发病、单侧丘脑梗死患者17例为实验组,选择健康志愿者17例作对照研究。患者分别在发病的第1周(W1)、第4周(W4)和第12周(W12)进行1次DTI检测,对照组进行1次DTI检测。每次DTI检测之前进行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评分(national institute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和Barthel生活指数(BI)以及自订的感觉障碍分级评分(Sensory disturbance rating,SDR)评定。结果梗死灶上方的半卵圆中心部分异向(fractional anisotropy,FA)值随时间延长逐渐减少(W1:0.42±0.02,W2:0.38±0.02,W12:0.34±0.03,P<0.01),而平均弥散量(mean diffu-sion,MD)却无明显变化。梗死灶上方的半卵圆中心FA值的变化百分数与NIHSS、和BI的变化百分数无明显相关(P>0.05),与SDR变化的百分数呈负相关(r=-0.246,P<0.05)。结论局灶性丘脑梗死可以引起丘脑放射纤维继发性损害,在12周内这种继发性损害逐渐加重,而且还可能阻碍患者感觉功能的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梗死继发性损害丘脑弥散张量成像
下载PDF
脑梗死后早期锥体束华勒氏变性的弥散张量成像 被引量:20
4
作者 方珉 谢瑞满 周林江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341-344,共4页
目的探讨应用弥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DTI)检测脑梗死后早期锥体束华勒氏变性的可行性。方法选取起病14 d内的大脑中动脉区脑梗死患者23例,在入院时行MRI与DTI检查。采用工作站之Functool软件,重建出平均弥散系数(mean d... 目的探讨应用弥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DTI)检测脑梗死后早期锥体束华勒氏变性的可行性。方法选取起病14 d内的大脑中动脉区脑梗死患者23例,在入院时行MRI与DTI检查。采用工作站之Functool软件,重建出平均弥散系数(mean diffusivity,MD)、各向异性分数(fractional anisotropy,FA)的参数图。通过放置感兴趣区(region of interest,ROI)的方式获得FA和MD值。ROI放置的部位包括:脑梗死区、脑梗死同侧内囊后支前部和大脑脚,以及上述部位对侧相应区域。结果最早在起病后第3天即可见脑梗死同侧锥体束FA值下降,自起病7 d后所有患者均出现脑梗死同侧锥体束FA下降,与对侧锥体束FA比率为(0.89±0.09),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脑梗死同侧锥体束MD无明显变化,与对侧锥体束MD比率平均为(0.96±0.10),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DTI可以在脑梗死后早期检测到锥体束的华勒氏变性,最早为发病后第3 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梗死锥体束华勒氏变性弥散成像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