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041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脑室周围白质损伤患儿发生混合型脑性瘫痪预测模型的建立
1
作者 黄婷婷 张岚 +3 位作者 邢威 李贞 王飞 张刚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659-666,共8页
目的建立脑室周围白质损伤(PWMI)患儿发生混合型脑性瘫痪的预测模型。资料与方法回顾性纳入2015年9月—2022年10月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经MRI诊断为PWMI(6个月~2岁)并随访至2岁后确诊为混合型脑性瘫痪的患儿,将其分为混合型组和... 目的建立脑室周围白质损伤(PWMI)患儿发生混合型脑性瘫痪的预测模型。资料与方法回顾性纳入2015年9月—2022年10月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经MRI诊断为PWMI(6个月~2岁)并随访至2岁后确诊为混合型脑性瘫痪的患儿,将其分为混合型组和痉挛型组。使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与PWMI混合型脑性瘫痪相关的MRI征象并建立预测模型,采用五折交叉及重复交叉验证对模型进行内部验证。评估模型的区分度、校准度并进行决策曲线分析。分析独立MRI征象与混合型脑性瘫痪粗大运动功能分级的相关性。结果共纳入135例PWMI脑性瘫痪患儿,痉挛型100例,混合型35例。丘脑腹外侧核(OR=27.500,95%CI 8.293~90.942)、后壳核(OR=13.700,95%CI 4.489~41.549)、海马(OR=7.200,95%CI 1.702~30.813)及尾状核损伤(OR=5.800,95%CI1.973~16.950)与混合型脑性瘫痪相关,并基于以上4个变量构建预测模型。模型的曲线下面积为0.960(95%CI0.934~0.988),五折交叉及重复交叉验证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95、0.96;并具有良好的校准度(χ^(2)=3.712,P=0.529)及临床应用性。模型的4个独立MRI征象均与粗大运动功能分级相关(r=0.559、0.581、0.171、0.409,P均<0.05)。结论本研究建立的预测模型可早期准确地预测PWMI混合型脑性瘫痪高危患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室周围白质损伤 混合型脑性瘫痪 痉挛型脑性瘫痪 磁共振成像 预测模型
下载PDF
基于早期干预的康复护理模式在脑性瘫痪高危儿中的应用 被引量:2
2
作者 成莉 徐世琴 +1 位作者 李莉 孙晓艳 《中国现代医生》 2024年第1期82-84,共3页
目的 探究基于早期干预的康复护理模式在脑性瘫痪高危儿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2022年1月至12月嘉兴市妇幼保健院新生儿重症监护室收治的脑性瘫痪高危儿112例。根据家长意愿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6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模式... 目的 探究基于早期干预的康复护理模式在脑性瘫痪高危儿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2022年1月至12月嘉兴市妇幼保健院新生儿重症监护室收治的脑性瘫痪高危儿112例。根据家长意愿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6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模式,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采用基于早期干预的康复护理模式。在矫正1月龄和矫正3月龄时,使用全身运动质量评估方法对两组患儿的中枢神经发育情况进行评价。结果 观察组患儿矫正1月龄和矫正3月龄的正常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基于早期干预的康复护理模式对脑性瘫痪高危儿的神经发育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可在临床早期护理中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期干预 康复护理 脑性瘫痪 全身运动
下载PDF
不同性别脑性瘫痪患儿临床特征的病例系列报告
3
作者 牛国辉 张萌萌 +5 位作者 崔博 朱登纳 李林琛 夏冰 李停停 谢加阳 《中国循证儿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47-51,共5页
背景脑性瘫痪(简称脑瘫)患儿临床表现多样,国内大样本数据分析不同性别脑瘫患儿特征的研究不多。目的探究脑瘫患儿临床特征的性别差异。设计病例系列报告。方法回顾性收集2019年1月至2022年2月在郑州大学第三附属医院住院治疗的脑瘫患... 背景脑性瘫痪(简称脑瘫)患儿临床表现多样,国内大样本数据分析不同性别脑瘫患儿特征的研究不多。目的探究脑瘫患儿临床特征的性别差异。设计病例系列报告。方法回顾性收集2019年1月至2022年2月在郑州大学第三附属医院住院治疗的脑瘫患儿的一般资料、围生期危险因素和临床特征。主要结局指标脑瘫患儿临床特征的性别差异。结果共纳入486例脑瘫患儿,其中男323例,女163例。脑瘫男性患儿中剖宫产、早产儿、巨大儿的比例均明显高于女性患儿,而正常出生体重儿的比例明显低于女性患儿,脑瘫男性患儿中春季出生的比例明显低于女性患儿,冬季出生的比例明显高于女性患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脑瘫男性患儿在妊娠并发症、窒息、脑出血、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低血糖的比例明显高于女性患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在粗大运动功能分级系统(GMFCS)分级多组间比较中Ⅳ、Ⅴ级的比例明显高于女性患儿,在脑瘫患儿头颅MR分类系统多组间比较中白质异常的比例脑瘫男性患儿明显高于女性患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脑瘫患儿的部分临床特征存在性别差异,脑瘫患儿中以男性为主且严重程度较女性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性瘫痪 危险因素 儿童
下载PDF
下肢外骨骼机器人步行训练对痉挛型双瘫脑性瘫痪患儿平衡功能的影响
4
作者 尹宏伟 余永林 +3 位作者 杨安琪 徐莉 吕奕涛 李海峰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40-346,共7页
目的:探讨下肢外骨骼机器人步行训练对痉挛型双瘫脑性瘫痪患儿平衡功能的影响。方法:纳入2022年7月至2022年12月间就诊于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康复科的痉挛型双瘫脑性瘫痪患儿20例为治疗组,采用配对设计,年龄、性别、功能状态匹配... 目的:探讨下肢外骨骼机器人步行训练对痉挛型双瘫脑性瘫痪患儿平衡功能的影响。方法:纳入2022年7月至2022年12月间就诊于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康复科的痉挛型双瘫脑性瘫痪患儿20例为治疗组,采用配对设计,年龄、性别、功能状态匹配的20例作为对照组。两组均给予常规的运动康复训练(运动疗法、悬吊训练、等速肌力训练),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增加下肢外骨骼机器人步行训练。在治疗前、治疗8周后对两组患儿进行表面肌电(sEMG)测试、动态平衡反应位移测试、静态平衡评分测试和儿童平衡量表(PBS)测试。结果:治疗前两组患儿臀大肌、臀中肌、股四头肌和胫前肌RMS数值,动态平衡反应位移、静态平衡评分及PBS评分组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两组患儿治疗后臀大肌、臀中肌、股四头肌和胫前肌RMS数值,动态平衡反应位移、静态平衡评分及PBS评分均增加,治疗前后组内比较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后较治疗前有所改善,组间比较两组患儿治疗前后臀大肌、臀中肌和股四头肌RMS数值差值(臀大肌P=0.021;臀中肌P=0.016;股四头肌P=0.004)、动态平衡反应位移差值(前侧P=0.014;左侧P=0.003;右侧P=0.003)、静态平衡评分差值(P=0.005)及PBS评分差值(P=0.004)具有显著性意义,治疗组差值大于对照组,治疗组改善效果优于对照组。结论:下肢外骨骼机器人结合常规康复治疗能更加有效地改善痉挛型双瘫脑性瘫痪患儿平衡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骨骼机器人 痉挛型双瘫 平衡 儿童 脑性瘫痪
下载PDF
小儿脑性瘫痪与ATG5多态性的关联性及危险因素分析
5
作者 李小琴 薛萍 +2 位作者 尚盼盼 党晓平 杨粉 《保健医学研究与实践》 2024年第5期118-123,136,共7页
目的分析自噬相关基因5(ATG5)多态性与小儿脑性瘫痪(CP)的关联性,探究影响CP发生的危险因素。方法选择2022年1月—2024年1月我院收治的118例CP患儿为研究对象,纳入研究组;选择同期收治的200例非CP小儿纳入对照组。应用聚合酶链式反应-... 目的分析自噬相关基因5(ATG5)多态性与小儿脑性瘫痪(CP)的关联性,探究影响CP发生的危险因素。方法选择2022年1月—2024年1月我院收治的118例CP患儿为研究对象,纳入研究组;选择同期收治的200例非CP小儿纳入对照组。应用聚合酶链式反应-限制性酶切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技术检测ATG5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SNP)位点rs510432、rs573775、rs2299863、rs3804338、rs6568431多态性,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检测2组儿童血浆ATG5水平,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ATG5基因多态性与小儿CP易感性的关系。结果研究组和对照组ATG5基因rs6568431位点AA、AC、CC基因型频率分别为25.42%、40.68%、33.90%和8.00%、40.00%、52.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儿童rs510432、rs573775、rs2299863、rs3804338位点各基因型频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和对照组儿童ATG5基因rs6568431位点A、C等位基因频率分别为45.76%、54.24%和28.00%、72.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s510432、rs573775、rs2299863、rs3804338位点各等位基因频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儿童血浆ATG5水平为(8.42±0.95)ng/mL,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0.67±0.99)n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9.872,P<0.05),且携带AA基因型儿童的血浆ATG5水平明显低于携带AC+CC基因型儿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2组儿童母亲既往不良孕产史、母亲妊娠期高血压、母亲孕期羊水异常、宫内窘迫、病理性黄疸以及缺血缺氧性脑病情况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母亲有既往不良孕产史、母亲孕期羊水异常、宫内窘迫、病理性黄疸、缺血缺氧性脑病以及ATG5基因rs6568431位点多态性是CP发生的影响因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ATG5基因rs6568431位点多态性与小儿CP易感性存在关联性,且携带AA基因型可能增加小儿CP发生风险。此外,小儿CP的发生还与母亲既往不良孕产史、母亲孕期羊水异常、宫内窘迫、病理性黄疸以及缺血缺氧性脑病等多种因素有关,故针对高危因素进行积极预防,有助于减少小儿CP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噬相关基因5 基因多态 小儿 脑性瘫痪 关联
下载PDF
经颅磁刺激联合头针治疗脑性瘫痪合并睡眠障碍的疗效分析
6
作者 余志华 孔勉 张月华 《中国中西医结合儿科学》 2024年第2期175-178,共4页
目的探讨重复经颅磁刺激联合头针治疗对小儿脑性瘫痪(简称脑瘫)合并睡眠障碍的疗效比较。方法选择2020年10月至2022年10月成都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儿童康复中心门诊或住院、成都中童儿童康复医院、成都顾连康复诊所有限公司的脑瘫合并睡眠... 目的探讨重复经颅磁刺激联合头针治疗对小儿脑性瘫痪(简称脑瘫)合并睡眠障碍的疗效比较。方法选择2020年10月至2022年10月成都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儿童康复中心门诊或住院、成都中童儿童康复医院、成都顾连康复诊所有限公司的脑瘫合并睡眠障碍患儿9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针刺组、联合治疗组各30例。对照组对家长进行睡眠卫生宣教,加强睡眠行为管理。针刺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进行头针穴位针刺,每周3次,共12周。联合治疗组在对照组和针刺组基础上,加用重复经颅磁刺激,采用睡眠模式,每周治疗3次,治疗5周,间隔1周,再治疗5周。治疗6周、12周后观察各组的睡眠效率、睡眠潜伏期及觉醒次数的变化。结果3组睡眠效率随治疗时间递增,且治疗6周后联合治疗组睡眠效率高于对照组,治疗12周后针刺组和联合治疗组睡眠效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睡眠潜伏期随治疗时间递减,且治疗6周和12周后联合治疗组睡眠潜伏期均低于针刺组和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觉醒次数随治疗时间递减,且治疗12周后联合治疗组和针刺组觉醒次数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重复经颅磁刺激联合头针治疗能改善脑瘫睡眠障碍儿童的睡眠质量,缩短入睡时间,减少夜间觉醒次数,提高睡眠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性瘫痪 睡眠障碍 重复经颅磁刺激 头针 儿童
下载PDF
团队延续护理模式在脑性瘫痪患儿居家康复中的应用效果
7
作者 赵青华 刘稳 马莎林 《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 2024年第1期149-152,共4页
目的探讨团队延续护理模式在脑性瘫痪患儿居家康复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2022年2月至11月在河南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儿科和康复科治疗的96例脑瘫患儿及其照顾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将其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各48例。对照组采用... 目的探讨团队延续护理模式在脑性瘫痪患儿居家康复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2022年2月至11月在河南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儿科和康复科治疗的96例脑瘫患儿及其照顾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将其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各48例。对照组采用传统护理模式,干预组采用团队延续护理模式。比较两组的干预效果。结果出院6个月,干预组照顾者的焦虑自评量表(SA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出院3、6个月,干预组照顾者的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低于对照组,护理满意度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出院6个月,两组患儿的康复锻炼依从性差于干预3个月(P<0.05);出院3、6个月,干预组患儿的康复锻炼依从性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团体延续护理模式应用在脑瘫患儿居家康复中的效果确切,可以有效改善照顾者的负性情绪,提升照顾者的满意度,提高脑瘫患儿的依从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团队延续护理 脑性瘫痪 照顾者 康复护理
下载PDF
脑性瘫痪患儿进食、运动功能与营养状况的相关性分析
8
作者 蔡霞 覃莹莹 谢玲 《中外医药研究》 2024年第6期72-74,共3页
目的:分析脑性瘫痪(简称脑瘫)患儿进食、运动功能与营养状况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20年7月—2023年6月玉林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脑瘫患儿156例作为研究对象。评估患儿进食、运动功能与营养状况,采用Spearman相关系数分析进食、运动功能... 目的:分析脑性瘫痪(简称脑瘫)患儿进食、运动功能与营养状况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20年7月—2023年6月玉林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脑瘫患儿156例作为研究对象。评估患儿进食、运动功能与营养状况,采用Spearman相关系数分析进食、运动功能与营养状况的相关性。结果:本研究156例脑瘫患儿中,营养不良101例,占比64.75%;营养正常52例,占比33.33%;肥胖3例,占比1.92%。进食功能分级系统(EDACS)Ⅰ级、Ⅱ级患儿营养状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EDACSⅢ级、Ⅳ级患儿营养状况差于EDACSⅠ级、Ⅱ级患儿,EDACSⅤ级患儿营养状况差于EDACSⅠ级~Ⅲ级患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GMFCSⅢ级患儿营养状况差于GMFCSⅠ级患儿,GMFCSⅣ级患儿营养状况差于GMFCSⅠ级、Ⅱ级患儿,GMFCSⅤ级患儿营养状况差于GMFCSⅠ级~Ⅳ级患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pearman相关分析显示,脑瘫患儿EDACS、中文版粗大运动功能分级系统(GMFCS)分级与营养不良严重程度呈正相关(r=0.511、0.481,P<0.001)。结论:脑瘫患儿EDACS、GMFCS分级与营养不良严重程度呈正相关,临床可根据患儿进食、运动功能评估营养状况以便采取针对性干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性瘫痪 营养不良 进食功能 运动功能
下载PDF
基于目标导向性训练对重度脑性瘫痪儿童运动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1
9
作者 吴德萍 刘智程 +4 位作者 高劼 徐晨烨 唐久来 赵凯 吴德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34-339,346,共7页
目的:探讨基于目标导向性训练(goal directed training,GDT)对重度脑性瘫痪儿童运动功能的影响,为临床应用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前瞻性病例对照研究,纳入重度脑性瘫痪儿童8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每组40例,研究组采用... 目的:探讨基于目标导向性训练(goal directed training,GDT)对重度脑性瘫痪儿童运动功能的影响,为临床应用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前瞻性病例对照研究,纳入重度脑性瘫痪儿童8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每组40例,研究组采用目标导向性运动训练,对照组采用神经发育学疗法(neurodevelopment therapy,NDT)。治疗前及治疗6个月、12个月时对两组患儿进行粗大运动功能量表88项(gross motor function measure,GMFM-88)中的仰卧位与俯卧位(A区)、坐位(B区),精细功能评估(fine motor function measure,FMFM)中视觉追踪(A区)、上肢关节活动能力(B区)、坐位分级测试(level of sitting scale,LSS)和日常生活能力(activity daily living scale,ADL)评估。结果:治疗6个月后,研究组与对照组在GMFM-88中A区与B区评分、LSS评分、FMFM中A区与B区评分及ADL评分的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12个月后,研究组的各项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随治疗时间延长,两组各项评分均升高。组别、时间及时间与组别的交互效应对GMFM-A、GMFM-B、LSS及FMFM-B评分有显著影响(P<0.05),时间和时间与组别的交互效应对FMFM-A评分和ADL评分有显著影响(P<0.05)。结论:基于目标导向性训练可以提高重度脑性瘫痪儿童的粗大运动功能、坐位能力及精细运动功能,改善重度脑性瘫痪儿童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性瘫痪 目标导向训练 运动功能
下载PDF
痉挛型脑性瘫痪儿童腰椎与髋关节发育的关系 被引量:1
10
作者 左心玮 刘港 +5 位作者 白惠中 徐林 赵毅 任敬佩 胡传宇 穆晓红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247-1252,共6页
背景:目前多数学者认为,幼年就患有严重脊柱畸形的脑性瘫痪患儿(<15岁)其脊柱畸形可能存在更高的进展风险,其原因可能来源于骨盆倾斜、疼痛等导致的行动时失衡。目的:探究痉挛型脑性瘫痪儿童腰椎发育与髋关节发育的关系。方法:回顾... 背景:目前多数学者认为,幼年就患有严重脊柱畸形的脑性瘫痪患儿(<15岁)其脊柱畸形可能存在更高的进展风险,其原因可能来源于骨盆倾斜、疼痛等导致的行动时失衡。目的:探究痉挛型脑性瘫痪儿童腰椎发育与髋关节发育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21年12月就诊于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的痉挛型脑性瘫痪患儿102例。所有入院患儿均完成骨盆正位及腰椎侧位X射线片,通过骨盆正位X射线片测量股骨头偏移百分比、中心边缘角、颈干角、髋臼指数,通过腰椎侧位X射线片测量矢状位Cobb角、骶骨倾斜角、弓顶距、腰椎前凸指数,进一步分析两类指标的相关性。将所有患儿依据股骨头偏移百分比分为正常组、风险组、髋关节半脱位组及髋关节全脱位组,评价不同组间腰椎指标的差异。结果与结论:①Pearson相关性分析表明,股骨头偏移百分比和腰椎矢状位Cobb角、弓顶距呈中等程度正相关,与腰椎前凸指数呈弱正相关;中心边缘角与弓顶距呈中等程度负相关,与矢状位Cobb角呈弱负相关;颈干角与矢状位Cobb角、前凸指数呈极弱正相关或不相关;髋臼指数与矢状位Cobb角、弓顶距呈弱正相关;其余指标间未发现具有相关性;②根据股骨头偏移百分比将患儿分为4组,其中正常组25例,风险组41例,髋关节半脱位组27例,髋关节全脱位组9例;风险组、髋关节半脱位组、髋关节全脱位组矢状位Cobb角均较正常组明显增加,且逐组递增,组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风险组、髋关节半脱位组前凸指数较正常组明显增加,两两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髋关节全脱位组较正常组存在升高趋势;髋关节半脱位组、髋关节全脱位组弓顶距较正常组明显增加,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且存在逐级递增趋势;各组间骶骨倾斜角两两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③提示脑性瘫痪患儿腰椎发育与骨盆髋关节发育有密切关联,尤以腰椎前凸畸形和髋关节脱位畸形的关系最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性瘫痪 髋脱位 骨盆畸形 腰椎畸形 腰椎矢状位Cobb角 股骨头偏移百分比
下载PDF
爱丁堡观察性步态评估量表在脑性瘫痪儿童中的信度与效度检验 被引量:1
11
作者 任婕 金晟 +5 位作者 冯林 徐纯鑫 陆洋阳 陈岑 翟歆昳 沈敏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62-69,共8页
目的:研究爱丁堡观察性步态评估量表(Edinburgh visual gait score,EVGS)的信度,并与三维步态分析进行比较,评价其有效性;同时分析EVGS各项内部以及与脑性瘫痪(cerebral palsy,CP)儿童粗大运动功能分级系统(gross motor function classi... 目的:研究爱丁堡观察性步态评估量表(Edinburgh visual gait score,EVGS)的信度,并与三维步态分析进行比较,评价其有效性;同时分析EVGS各项内部以及与脑性瘫痪(cerebral palsy,CP)儿童粗大运动功能分级系统(gross motor function classification system,GMFCS)的相关性,为EVGS在临床应用提供客观依据。方法:从2019年至2021年所有在同济大学附属养志康复医院三维步态分析实验室进行三维步态分析的727例痉挛型CP儿童中随机抽取20例CP,分别由4名不同经验背景的评估者采用EVGS对20例CP的步行视频进行评估,并在间隔1个月后再次评估同一视频。采用同类相关系数分析(intragroup correlation coefficient,ICC)检验4名评估者的间信度,以及同一评估者的重测信度;采用Spearman等级相关系数检验EVGS总分及各项与三维步态分析数据和GMFCS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评估者间第一次评估ICC值为0.947(P<0.001),第二次评估ICC值为0.952(P<0.001),两次评定结果均显示不同评估者对同一组视频采用EVGS的一致性结果较好。各评估者前后两次重测结果显示ICC系数均≥0.75(P<0.0010),表明间隔1个月,同一评估者前后两次评估结果具有较高一致性。相关性分析结果发现,EVGS与三维步态分析结果为中等相关,在校学生评估的总分与校标相关性最大。EVGS与GMFCS等级具有相关性。EVGS各项内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足、骨盆及躯干控制的评估分项对EVGS评估整体步态的结果具有影响。结论:EVGS量表的评估者间信度以及同一评估者重测信度均具有较高可信性,未有丰富的临床经验背景下的评估者使用EVGS同样可以达到较高信效度。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EVGS评估结果的准确性仍存在不足,EVGS评估结果与CP儿童运动功能障碍水平具有相关性,在设备有限情况下,EVGS可以作为步态分析的替补工具,是目前较为可靠的观察性步态评估量表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爱丁堡观察步态评估量表 脑性瘫痪 步态分析 一致检验
下载PDF
不同身体活动对脑性瘫痪儿童青少年健康效益的系统综述 被引量:1
12
作者 喜悦 杨剑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57-167,共11页
目的 系统综述不同身体活动对脑瘫儿童青少年的健康效益。方法 采用主题词和自由词相结合的检索策略,检索建库至2023年12月在Web of Science、PubMed、EBSCO、Cochrane、中国知网数据库中发表的脑瘫儿童青少年参与身体活动干预后健康和... 目的 系统综述不同身体活动对脑瘫儿童青少年的健康效益。方法 采用主题词和自由词相结合的检索策略,检索建库至2023年12月在Web of Science、PubMed、EBSCO、Cochrane、中国知网数据库中发表的脑瘫儿童青少年参与身体活动干预后健康和功能结局的随机对照试验,并进行系统综述。结果 共纳入10项研究,涉及402例参与者(3~24岁),物理治疗证据数据库量表评分6~8分,来自澳大利亚、美国、巴西和荷兰,主要来源于康复医学、神经科学、残疾研究、物理治疗等领域,发表日期集中在2013年至2020年。身体活动类型包括体适能类(体能体适能、技能体适能)、运动技能类(粗大运动技能、精细运动技能)和适应性身体活动类(移动技能、休闲类)。每次20~60 min,每周1~5次,持续7~26周;干预强度为中等至高强度,干预场所涉及社区和家庭、学校、康复机构。有3种指导和支持模式:运动康复,适应性体育活动,以及运动康复与适应性体育活动相结合。健康效益体现在身体活动相关的健康行为、身体功能、活动和参与以及生活质量4个方面,包括提升身体活动水平,减少久坐行为;增强肌肉力量,提高心肺功能,改善心血管功能、体质量、有氧运动能力,提高步行速度、关节活动度、平衡功能和肌肉耐力;改善运动功能(移动能力、运动协调能力、平衡和姿势控制能力、步态功能);提高日常生活自理能力,促进家庭、学校、社会活动参与,增加社交表现行为,改善心理健康(自信心、情绪、自我价值感、自尊)。结论 本研究根系统综述身体活动对脑瘫儿童青少年的健康效益。身体活动主要包括体适能类、运动技能类和适应性身体活动类。体能体适能类活动有助于改善步态,提高步速,增强肌肉力量,改善心血管功能,优化体质量指数;技能体适能类活动能够改善平衡功能。粗大运动技能类活动能改善姿势控制能力,增强肌肉耐力;精细运动技能类活动能增强精细手的使用能力。适应性球类活动有助于提高身体活动水平,增加休闲活动时间,提高有氧能力,促进家庭活动参与和社会活动参与;适应性休闲类活动能提高生活质量与福祉,改善日常生活自理能力,提升自我价值感,提高生活满意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性瘫痪 儿童 青少年 身体活动 健康效益 系统综述
下载PDF
不同强化训练对脑性瘫痪儿童上肢运动功能效果的网状Meta分析 被引量:1
13
作者 崔甜甜 杨钰琳 +1 位作者 崔腾腾 马丽虹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437-448,共12页
目的系统评价上肢强化训练对脑瘫儿童上肢运动功能的效果。方法构建PICO架构,检索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Scopus、Web of Science、中国知网、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维普和万方数据库,搜集关于上肢强化训练改善脑瘫儿童... 目的系统评价上肢强化训练对脑瘫儿童上肢运动功能的效果。方法构建PICO架构,检索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Scopus、Web of Science、中国知网、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维普和万方数据库,搜集关于上肢强化训练改善脑瘫儿童上肢运动功能的随机对照试验,检索时限均为2010年1月至2024年3月。按照Cochrane系统评价手册和物理治疗证据数据库量表对纳入文献进行质量评价,由2名研究者独立筛选文献、提取资料并评价纳入研究的偏倚风险后,采用RevMan 5.4和Stata 17.0进行网状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27篇文献,包括1173例患者,涉及3种上肢强化训练。强制性运动疗法、改良强制性运动疗法和手-臂双侧强化训练均可提高辅助手功能评分与Peabody精细运动功能评分;强制性运动疗法和改良强制性运动疗法可提高上肢技能质量量表评分;手-臂双侧强化训练可提高儿童生活功能量表评分。在提高辅助手功能、上肢技能质量量表评分和Peabody精细运动功能评分方面,强制性运动疗法为最佳干预方式;在提高儿童生活功能量表评分方面,手-臂双侧强化训练为最佳干预方式。结论上肢强化训练可显著改善脑瘫儿童的上肢运动功能、精细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强制性运动疗法在改善上肢运动功能和精细运动功能方面效果最好,手-臂双侧强化训练在提高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方面疗效最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性瘫痪 上肢 强化训练 强制运动疗法 运动功能 网状Meta分析
下载PDF
头皮针配合电针治疗脑性瘫痪合并智力障碍临床疗效观察 被引量:1
14
作者 汪杨 吴婧 吴浪龙 《中国医药指南》 2024年第4期121-123,共3页
目的 观察头皮针配合电针治疗脑性瘫痪合并智力障碍的价值。方法 筛选江西省儿童医院小儿康复中心2020年4月至2022年3月确诊的60例脑性瘫痪合并智力障碍患儿实施分组研究,分组方式为随机数字表法,组别分别为对照组与试验组,每组各纳入3... 目的 观察头皮针配合电针治疗脑性瘫痪合并智力障碍的价值。方法 筛选江西省儿童医院小儿康复中心2020年4月至2022年3月确诊的60例脑性瘫痪合并智力障碍患儿实施分组研究,分组方式为随机数字表法,组别分别为对照组与试验组,每组各纳入30例。对照组直接采取常规康复训练进行治疗,试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头皮针配合电针治疗。治疗3个月后,从粗大运动功能评定表88项(GMFM-88)、婴幼儿发育检查量表(Gesell)两项评分的分值变化来评估临床疗效。结果 两组患儿治疗后两项评分均出现明显改变,但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治疗后GMFM-88评分、Gesell评分明显更具优势,组间对比差异显著(P<0.05)。结论 头皮针配合电针治疗可以有效改善脑性瘫痪合并智力障碍的运动功能和认知及行为发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头皮针 电针 脑性瘫痪 智力障碍 GMFM-88量表评分 Gesell量表评分
下载PDF
头针配合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痉挛性脑性瘫痪疗效观察
15
作者 阳芸 李水帝 +4 位作者 罗丽辉 黄振波 常燕群 徐宁 吴满红 《上海针灸杂志》 CSCD 2024年第5期487-493,共7页
目的基于脑电频谱技术,观察头针配合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痉挛性脑性瘫痪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0例痉挛性脑性瘫痪患者和20例健康儿童分为病例组和正常组,通过采集静息态脑电信号比较各频谱(δ、θ、α、β、γ)密度。再将病例组随机分... 目的基于脑电频谱技术,观察头针配合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痉挛性脑性瘫痪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0例痉挛性脑性瘫痪患者和20例健康儿童分为病例组和正常组,通过采集静息态脑电信号比较各频谱(δ、θ、α、β、γ)密度。再将病例组随机分为A组、B组和C组,每组30例。在接受常规康复训练的基础上,A组采用头针治疗,B组采用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C组采用头针配合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观察3组治疗前后粗大运动功能测试量表-88(gross motor function measure-88,GMFM-88)评分(D区、E区)、Gesell发育诊断量表各项评分、颅内椎基底节动脉血流状态各项指标[左侧椎动脉(left vertebral artery,LVA)、右侧椎动脉(right vertebral,RLA)、基底动脉(basilar artery,BA)平均流速]、各项炎症因子[血清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白细胞介素-33(interleukin-33,IL-33)、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水平及脑电信号各频谱密度的变化情况,比较3组临床疗效。结果C组治疗后D区、E区GMFM-88评分及Gesell发育诊断量表各项评分较同组治疗前显著上升,LVA、RLA、BA平均流速显著加快,各项炎症因子水平显著降低,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治疗后D区、E区GMFM-88评分及Gesell发育诊断量表各项评分均明显高于A组和B组,LVA、RLA、BA平均流速明显快于A组和B组,各项炎症因子水平明显低于A组和B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例组治疗前脑电信号δ、θ频谱密度明显高于正常组(P<0.05);3组治疗后脑电信号δ、θ频谱密度均较同组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C组总有效率为83.3%,明显高于A组的63.3%和B组的56.7%,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常规康复训练的基础上,头针配合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痉挛性脑性瘫痪疗效确切,能改善患者运动功能和认知功能,其机制主要与该方法能下调炎症因子表达、调节颅内椎基底节动脉血流状态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针刺疗法 头针 脑性瘫痪 重复经颅磁刺激 电信号频谱 炎症因子
下载PDF
下肢外骨骼机器人步行训练对痉挛型双瘫的脑性瘫痪患儿步行功能和步态的影响
16
作者 杨安琪 尹宏伟 +3 位作者 李海峰 徐莉 吕奕涛 余永林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288-1294,共7页
目的:探索下肢外骨骼机器人步行训练对痉挛型双瘫患儿步行功能及步态的影响。方法:招募2022年8月至2023年1月间就诊于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康复科的痉挛型双瘫儿童21例作为治疗组,采用配对设计,年龄、性别、功能状态匹配的21例作... 目的:探索下肢外骨骼机器人步行训练对痉挛型双瘫患儿步行功能及步态的影响。方法:招募2022年8月至2023年1月间就诊于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康复科的痉挛型双瘫儿童21例作为治疗组,采用配对设计,年龄、性别、功能状态匹配的21例作为对照组。两组均给予8周,5次/周常规的运动康复训练(运动疗法、悬吊训练、等速肌力训练),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增加下肢外骨骼机器人步行训练。在治疗前、治疗8周后对两组患儿进行6min步行试验(6MWT)、粗大运动功能测试量表88项版本(GMFM-88)D区及E区测试,并采用IDEEA运动捕捉系统评估患儿步态,得到步速、步频、步幅、支撑相时间等步态参数。结果:治疗前两组患儿6min步行距离(6MWD)、GMFM-88 D区评分、E区评分、步速、步频、步幅、双侧支撑相占比均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患儿6MWD、GMFM-88 D区评分、E区评分、步速、步频、步幅均增加,双侧支撑相占比降低。组间比较治疗后上述指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组间比较两组患儿治疗前后6MWD差值(PP<0.01),GMFM-88 D区评分差值(P<0.01)、E区评分差值(P<0.01)、步速差值(P<0.05)、步幅差值(P<0.05)、双侧支撑相占比差值(P<0.01)均有显著性差异,治疗组改善优于对照组。结论:外骨骼机器人训练结合常规康复治疗能够有效改善痉挛型脑瘫患儿的步行功能和步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骨骼机器人 痉挛型双瘫 步行功能 步态 脑性瘫痪
下载PDF
超声成像下痉挛型脑性瘫痪患儿小腿三头肌肌肉形态和结构的变化
17
作者 彭艳华 王明梅 +8 位作者 张广宇 陈功勋 李三松 李兵兵 杨磊 史凯丽 张佳美 惠志崇 朱登纳 《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07-312,共6页
目的:探讨痉挛型脑性瘫痪(脑瘫)患儿小腿三头肌肌肉形态、结构变化并探讨其与年龄、运动功能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8岁痉挛型脑瘫36例(男18例,女18例),根据年龄、性别匹配20名正常儿童作为对照。超声成像下评估两组小腿三头肌羽状角、... 目的:探讨痉挛型脑性瘫痪(脑瘫)患儿小腿三头肌肌肉形态、结构变化并探讨其与年龄、运动功能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8岁痉挛型脑瘫36例(男18例,女18例),根据年龄、性别匹配20名正常儿童作为对照。超声成像下评估两组小腿三头肌羽状角、肌束长度、肌肉厚度、横截面积、肌腹长度、跟腱长度。使用88项粗大运动功能评定量表(GMFM-88)的D能区和E能区、改良Ashworth量表(MAS)评估脑瘫患儿的粗大运动功能和小腿肌肉痉挛程度。结果:痉挛型脑瘫患儿内、外侧腓肠肌肌肉厚度和横截面积,内、外侧腓肠肌和比目鱼肌肌束长度、内侧腓肠肌标准化肌腹长度小于对照组(P<0.05);内侧腓肠肌羽状角、标准化跟腱长度大于对照组(P<0.05);两组内侧腓肠肌肌肉厚度、横截面积、肌束长度均与年龄呈正相关(P<0.05)。脑瘫患儿内侧腓肠肌肌肉厚度及横截面积、外侧腓肠肌肌束长度、比目鱼肌肌肉厚度与GMFM总分呈正相关(r P分别为0.639、0.392、0.399、0.338,P<0.05),各肌肉形态参数与踝关节MAS评分不相关(P>0.05)。结论:痉挛型脑瘫患儿肌肉发育受限,且与运动功能水平密切相关,随着年龄增长,肌肉发育受限更为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性瘫痪 痉挛 超声 三头肌
下载PDF
脑性瘫痪儿童便秘治疗的系统综述
18
作者 曾佩 郭津 +4 位作者 俞鑫璐 郝朝丽 吴茜茜 连贝贝 公超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074-1079,共6页
脑性瘫痪(cerebral palsy,CP)简称脑瘫,是一组持续存在的中枢性运动和姿势发育障碍、活动受限症候群,这种症候群是由于发育中的胎儿或婴幼儿脑部非进行性损伤所致。脑瘫的运动障碍常伴感觉、知觉、认知、交流和行为障碍,及癫痫和继发性... 脑性瘫痪(cerebral palsy,CP)简称脑瘫,是一组持续存在的中枢性运动和姿势发育障碍、活动受限症候群,这种症候群是由于发育中的胎儿或婴幼儿脑部非进行性损伤所致。脑瘫的运动障碍常伴感觉、知觉、认知、交流和行为障碍,及癫痫和继发性肌肉、骨骼问题[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性瘫痪 行为障碍 系统综述 发育障碍 运动障碍 中枢运动 CEREBRAL 活动受限
下载PDF
虚拟现实技术在脑性瘫痪儿童青少年身体活动和健康中的应用:系统综述的系统综述
19
作者 王红志 杨剑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505-512,共8页
目的系统综述虚拟现实(VR)技术在脑瘫儿童青少年身体活动和健康领域的应用模式和健康效益的系统综述的相关研究证据。方法检索Pub Med、Embase、CINAHL、SPORTDiscus、Google Scholar、Psyc INFO和中国知网,收集并筛选2020年1月至2024年... 目的系统综述虚拟现实(VR)技术在脑瘫儿童青少年身体活动和健康领域的应用模式和健康效益的系统综述的相关研究证据。方法检索Pub Med、Embase、CINAHL、SPORTDiscus、Google Scholar、Psyc INFO和中国知网,收集并筛选2020年1月至2024年3月公开发表的VR技术在脑瘫儿童青少年身体活动和健康中应用的系统综述,根据PRISMA指南,报告VR技术应用于脑瘫儿童青少年身体活动与健康领域的技术模式和效益的相关证据。结果最终纳入8篇英文文献,来自中国、沙特阿拉伯、印度尼西亚和巴西4个国家,涉及5692例脑瘫儿童青少年,研究类型均为系统综述,主要来源于临床医学、治疗和临床风险管理、游戏和游戏化、身体移动治疗等领域期刊。研究对象年龄为4~18岁,健康状况为脑瘫,主要涉及痉挛性偏瘫和痉挛性双瘫。涉及的VR技术包括沉浸式环境模拟,交互式动感游戏化,虚拟训练和指导,基于人工智能的活动数据追踪与分析、动作捕捉和反馈、生物反馈集成和可穿戴技术应用,以及增强现实集成5种典型的技术应用模式。每次干预15~90 min,每周1~15次,干预强度为中等~剧烈,持续1~24周。VR技术在脑瘫儿童青少年身体活动领域的应用,提升了脑瘫儿童青少年参与身体活动的兴趣,增强了交互式活动的感受,通过与可穿戴技术、生物反馈技术和数据追踪技术的结合,能够实时监测、追踪、分析和反馈活动状况,改善身体功能和活动功能。结论沉浸式环境模拟、交互式动感游戏化等VR技术,可以提升脑瘫儿童青少年参与身体活动的兴趣和身体活动参与水平,改善身体素质和活动,促进行为健康,提高整体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性瘫痪 儿童 青少年 虚拟现实技术 身体活动 系统综述
下载PDF
呼吸肌训练对脑性瘫痪儿童呼吸功能和运动功能影响的meta分析
20
作者 公超 郭津 +4 位作者 连贝贝 刘安南 吴茜茜 曾佩 郝朝丽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405-411,共7页
脑性瘫痪(cerebral palsy,CP),简称脑瘫,是一组持续存在的中枢性运动和姿势发育障碍、活动受限症候群,这种症候群是发育中的胎儿或婴幼儿脑部非进行性损伤所致^([1]),其中枢神经损伤的结果是导致呼吸肌无力和心肺功能低下,降低脑瘫儿童... 脑性瘫痪(cerebral palsy,CP),简称脑瘫,是一组持续存在的中枢性运动和姿势发育障碍、活动受限症候群,这种症候群是发育中的胎儿或婴幼儿脑部非进行性损伤所致^([1]),其中枢神经损伤的结果是导致呼吸肌无力和心肺功能低下,降低脑瘫儿童的呼吸功能^([2-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ETA分析 脑性瘫痪 瘫儿童 呼吸肌无力 呼吸功能 呼吸肌训练 中枢神经损伤 发育障碍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