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文章试图通过网络药理学方法筛选脑栓通胶囊药物有效活性成分、有效靶标以及发挥作用通路,结合中医经典方剂针对疾病多靶标的整体治疗优势,探讨脑栓通胶囊治疗脑小血管病的有效机制,为脑栓通胶囊药物的二次开发和脑小血管病的治疗...目的:文章试图通过网络药理学方法筛选脑栓通胶囊药物有效活性成分、有效靶标以及发挥作用通路,结合中医经典方剂针对疾病多靶标的整体治疗优势,探讨脑栓通胶囊治疗脑小血管病的有效机制,为脑栓通胶囊药物的二次开发和脑小血管病的治疗提供一个较为系统和明确的思路。方法:采用ADME/T计算方法,依托中药系统药理学分析平台[中药药理数据库和分析平台(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Systems Pharmacology Database and Analysis Platform,TCMSP)数据库]、文本挖掘工具(GoPuMed数据库)预测和筛选脑栓通胶囊的有效活性成分及其治疗脑小血管病的作用靶标,同时利用生物信息注释数据库(Bioinformatics Annotation Database,DAVID)获取脑小血管病的相关靶标。借助Cytoscape软件建立脑栓通胶囊的活性成分-靶标、药物-疾病靶标、核心靶标-通路的网络图,进而通过DAVID数据库对基因功能、相关生物学过程及信号通路进行分析。结果:通过对数据库和相关文献梳理归纳,共得到脑栓通胶囊有效成分180个,其中生蒲黄18个,天麻5个,赤芍35个,郁金114个,漏芦8个,去除重复项后共计170个;共得到脑栓通胶囊有效靶标652个,其中生蒲黄342个,天麻54个,赤芍107个,郁金115个,漏芦34个,去除重复项后共计404个;共得到脑栓通胶囊与脑小血管病对应的重要靶标21个,通过拓扑分析得到核心靶标9个。通过对所有重要靶标富集分析,发现主要参与炎症反应等25个生物学过程,涉及13个细胞成分,9个分子功能。通过对相关通路归纳整理,首次得到以TNF信号通路为主,内含磷脂酰肌醇3激酶(Phosphatidylinositol 3-kinase,PI3K)-蛋白激酶B(Akt)/核转录因子-κB(Nuclear Factor-κB,NF-κB)信号通路的脑栓通胶囊治疗脑小血管病的合成通路,从而为脑栓通胶囊治疗脑小血管病提供诊治思路和坚实依据。结论:脑栓通胶囊治疗脑小血管病具有较为切的网络药理学依据,主要与炎症反应等机制密切相关,同时为进一步扩大脑栓通胶囊适应证,明确药物对疾病起作用核心靶标提供理论依据,意义重大。展开更多
消栓通络方临床上主治脑血栓引起的精神呆滞、言语迟涩等症状,疗效显著,但其作用机制尚不明确。本文通过搜集消栓通络方中的化学成分和治疗脑卒中相关靶点,获得1251个化学成分和10个脑卒中相关靶点,采用朴素贝叶斯和递归分割等机器学习...消栓通络方临床上主治脑血栓引起的精神呆滞、言语迟涩等症状,疗效显著,但其作用机制尚不明确。本文通过搜集消栓通络方中的化学成分和治疗脑卒中相关靶点,获得1251个化学成分和10个脑卒中相关靶点,采用朴素贝叶斯和递归分割等机器学习算法,基于分子指纹和分子描述符,结合分子对接方法,构建了脑卒中10个相关靶点的18个化合物-靶点相互作用预测模型。应用这些模型预测了消栓通络方的活性化学成分及其作用靶点,发现了153个潜在活性化学成分,其中22个可以与2个以上脑卒中药物靶点相互作用。在此基础上,利用网络构建专业软件,构建了化学成分-靶点网络,并通过Gene-Ontology(GO)富集分析,确证了靶点重要的生物过程,如凝血(blood coagulation)、血管生成正调控(positive regulation of angiogenesis)和离子转运正调控(positive regulation of ion transport)等。在此基础上,构建了靶点-通路网络。本研究利用机器学习、分子对接、虚拟筛选、数据挖掘及网络构建等技术方法,探索并部分揭示了消栓通络方抗脑卒中的活性物质基础及其化学成分-靶点-通路的网络作用机制,为消栓通络方的深入研究提供重要信息依据。展开更多
目的探究消栓通络胶囊联合丹参川芎嗪注射液治疗脑梗死恢复期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16年1月在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就诊并接受治疗的脑梗死患者95例,随机分为对照组(47例)与治疗组(48例)。对照组静脉滴注丹参川芎嗪...目的探究消栓通络胶囊联合丹参川芎嗪注射液治疗脑梗死恢复期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16年1月在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就诊并接受治疗的脑梗死患者95例,随机分为对照组(47例)与治疗组(48例)。对照组静脉滴注丹参川芎嗪注射液,10 m L加入生理盐水250 m L,1次/d。治疗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口服消栓通络胶囊,6粒/次,3次/d。两组患者连续治疗2周。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临床疗效、NIHSS与ADL评分、血脂水平、血液流变学指标差异。结果治疗后,对照组和治疗组总有效率分别为78.72%和91.67%,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NIHSS评分显著下降、ADL评分显著升高,同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NIHSS与ADL评分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三酰甘油(TG)和总胆固醇(TC)水平均显著下降,高密度脂蛋白(HDL)水平升高,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后治疗组患者血脂水平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治疗组患者全血黏度、红细胞积压、血浆黏度比治疗前均显著下降(P<0.05),且治疗后治疗组患者血液流变学指标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消栓通络胶囊联合丹参川芎嗪注射液能改善恢复期脑梗死患者血脂水平,降低血液黏度,减少神经功能缺损,具有一定的临床推广应用价值。展开更多
文摘目的:文章试图通过网络药理学方法筛选脑栓通胶囊药物有效活性成分、有效靶标以及发挥作用通路,结合中医经典方剂针对疾病多靶标的整体治疗优势,探讨脑栓通胶囊治疗脑小血管病的有效机制,为脑栓通胶囊药物的二次开发和脑小血管病的治疗提供一个较为系统和明确的思路。方法:采用ADME/T计算方法,依托中药系统药理学分析平台[中药药理数据库和分析平台(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Systems Pharmacology Database and Analysis Platform,TCMSP)数据库]、文本挖掘工具(GoPuMed数据库)预测和筛选脑栓通胶囊的有效活性成分及其治疗脑小血管病的作用靶标,同时利用生物信息注释数据库(Bioinformatics Annotation Database,DAVID)获取脑小血管病的相关靶标。借助Cytoscape软件建立脑栓通胶囊的活性成分-靶标、药物-疾病靶标、核心靶标-通路的网络图,进而通过DAVID数据库对基因功能、相关生物学过程及信号通路进行分析。结果:通过对数据库和相关文献梳理归纳,共得到脑栓通胶囊有效成分180个,其中生蒲黄18个,天麻5个,赤芍35个,郁金114个,漏芦8个,去除重复项后共计170个;共得到脑栓通胶囊有效靶标652个,其中生蒲黄342个,天麻54个,赤芍107个,郁金115个,漏芦34个,去除重复项后共计404个;共得到脑栓通胶囊与脑小血管病对应的重要靶标21个,通过拓扑分析得到核心靶标9个。通过对所有重要靶标富集分析,发现主要参与炎症反应等25个生物学过程,涉及13个细胞成分,9个分子功能。通过对相关通路归纳整理,首次得到以TNF信号通路为主,内含磷脂酰肌醇3激酶(Phosphatidylinositol 3-kinase,PI3K)-蛋白激酶B(Akt)/核转录因子-κB(Nuclear Factor-κB,NF-κB)信号通路的脑栓通胶囊治疗脑小血管病的合成通路,从而为脑栓通胶囊治疗脑小血管病提供诊治思路和坚实依据。结论:脑栓通胶囊治疗脑小血管病具有较为切的网络药理学依据,主要与炎症反应等机制密切相关,同时为进一步扩大脑栓通胶囊适应证,明确药物对疾病起作用核心靶标提供理论依据,意义重大。
文摘消栓通络方临床上主治脑血栓引起的精神呆滞、言语迟涩等症状,疗效显著,但其作用机制尚不明确。本文通过搜集消栓通络方中的化学成分和治疗脑卒中相关靶点,获得1251个化学成分和10个脑卒中相关靶点,采用朴素贝叶斯和递归分割等机器学习算法,基于分子指纹和分子描述符,结合分子对接方法,构建了脑卒中10个相关靶点的18个化合物-靶点相互作用预测模型。应用这些模型预测了消栓通络方的活性化学成分及其作用靶点,发现了153个潜在活性化学成分,其中22个可以与2个以上脑卒中药物靶点相互作用。在此基础上,利用网络构建专业软件,构建了化学成分-靶点网络,并通过Gene-Ontology(GO)富集分析,确证了靶点重要的生物过程,如凝血(blood coagulation)、血管生成正调控(positive regulation of angiogenesis)和离子转运正调控(positive regulation of ion transport)等。在此基础上,构建了靶点-通路网络。本研究利用机器学习、分子对接、虚拟筛选、数据挖掘及网络构建等技术方法,探索并部分揭示了消栓通络方抗脑卒中的活性物质基础及其化学成分-靶点-通路的网络作用机制,为消栓通络方的深入研究提供重要信息依据。
文摘目的探究消栓通络胶囊联合丹参川芎嗪注射液治疗脑梗死恢复期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16年1月在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就诊并接受治疗的脑梗死患者95例,随机分为对照组(47例)与治疗组(48例)。对照组静脉滴注丹参川芎嗪注射液,10 m L加入生理盐水250 m L,1次/d。治疗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口服消栓通络胶囊,6粒/次,3次/d。两组患者连续治疗2周。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临床疗效、NIHSS与ADL评分、血脂水平、血液流变学指标差异。结果治疗后,对照组和治疗组总有效率分别为78.72%和91.67%,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NIHSS评分显著下降、ADL评分显著升高,同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NIHSS与ADL评分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三酰甘油(TG)和总胆固醇(TC)水平均显著下降,高密度脂蛋白(HDL)水平升高,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后治疗组患者血脂水平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治疗组患者全血黏度、红细胞积压、血浆黏度比治疗前均显著下降(P<0.05),且治疗后治疗组患者血液流变学指标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消栓通络胶囊联合丹参川芎嗪注射液能改善恢复期脑梗死患者血脂水平,降低血液黏度,减少神经功能缺损,具有一定的临床推广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