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052篇文章
< 1 2 10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SWI对脑梗死合并出血性转化的价值分析 被引量:2
1
作者 李欣 卢景海 +1 位作者 付雪峰 马笮 《中国老年保健医学》 2015年第4期70-71,共2页
目的探讨研究SWI对脑梗死合并出血性转化的临床价值。方法患者采用2012年以来于我院诊治的脑梗死患者68例,所有患者均采用CT、MRI以及SWI进行扫描诊断,所有图像分析均由我院2名放射学医师采用盲法进行共同分析,根据患者的各个序列表现,... 目的探讨研究SWI对脑梗死合并出血性转化的临床价值。方法患者采用2012年以来于我院诊治的脑梗死患者68例,所有患者均采用CT、MRI以及SWI进行扫描诊断,所有图像分析均由我院2名放射学医师采用盲法进行共同分析,根据患者的各个序列表现,记录出血的数目、形态、分布、信号特点等项目,并对出血面积给予诊断评价。结果 68例脑梗死合并出血性转化的SWI、MRI、CT检出率分别为100%,60.29%,69.12%,SWI序列的检出率跟其他方法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且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5.42,P<0.05;χ2=11.41,P<0.05)。结论 SWI相对CT、MRI对HT的诊断具有明显优势,SWI对于HT的检出率很高,在临床中值得广泛应用,且SWI对于心脑血管类出血疾病的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敏感加权成像 脑梗死合并出血性转化 CT MRI
下载PDF
CT及MRI预测急性缺血性脑梗死出血性转化的价值研究进展 被引量:1
2
作者 李明 陈克敏 +1 位作者 潘自来 罗禹 《诊断学理论与实践》 2024年第1期83-89,共7页
脑梗死是全球排名第二大致死原因,在中国已成为第一大致残及死亡原因。急性缺血性脑梗死(acute ischemic stroke,AIS)则是最常见的脑梗死类型,约占全部脑梗死的80%。出血性转化(hemorrhagic transformation,HT)是AIS患者的自然转归过程... 脑梗死是全球排名第二大致死原因,在中国已成为第一大致残及死亡原因。急性缺血性脑梗死(acute ischemic stroke,AIS)则是最常见的脑梗死类型,约占全部脑梗死的80%。出血性转化(hemorrhagic transformation,HT)是AIS患者的自然转归过程之一,也是静脉溶栓治疗(intravenous thrombolysis,IVT)或血管内取栓治疗等治疗后最严重的并发症,给患者及其家庭和社会都带来沉重的负担。精准预测、评估AIS的HT具有重要临床意义。近年影像学研究集中于CT和MRI评估HT的价值。CT平扫诊断HT价值有限,AIS治疗前,阿尔伯塔脑梗死计划早期诊断评分≤7分与HT发生相关(P=0.033),高密度大脑中动脉征是发生HT的独立危险因素(OR=10.334);AIS取栓治疗后24 h复查双能CT,预测2~7 d内发生HT风险的效能较高(灵敏度82.5%、特异度100%)。CT血管造影中,血栓负荷高的患者HT发生概率上升(OR=1.28);侧支循环良好的AIS患者HT发生率低。CT灌注成像参数包括表面渗透性、脑血容量、Tmax等,均有较好的HT预测价值。MRI平扫中,FLAIR上高信号可预测HT的发生;MRI弥散加权成像,高信号区域体积可预测HT(ROC曲线下面积0.78);MRI磁敏感率加权成像,刷状征、微出血灶提示HT的发生;MRI增强T1加权成像,脑实质强化与HT发生显著相关(P<0.05);MRI灌注加权成像中,梗死区脑血容量降低可预测HT。此外,CT及MRI图像后处理系统RAPID提升了评估HT的效能。建议根据各急救中心的硬件及当地医疗情况,设置个性化的影像学检测方式及流程,预测及管理H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计算机断层摄影 核磁共振成像 出血性转化
下载PDF
MTHFR基因多态性对脑梗死患者阿替普酶静脉溶栓后出血性转化的影响 被引量:1
3
作者 陆景红 王训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CAS 2024年第4期66-71,共6页
目的分析亚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MTHFR)基因多态性对脑梗死患者阿替普酶静脉溶栓后出血性转化(HT)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7月—2023年7月在安徽医科大学附属阜阳人民医院接受治疗的120例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治疗后24~72 h H... 目的分析亚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MTHFR)基因多态性对脑梗死患者阿替普酶静脉溶栓后出血性转化(HT)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7月—2023年7月在安徽医科大学附属阜阳人民医院接受治疗的120例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治疗后24~72 h HT发生情况分为HT组(15例)、无HT组(105例)。比较两组基线资料、MTHFR基因多态性、纤维蛋白原(Fib)、同型半胱氨酸(Hcy)。采用多因素一般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脑梗死患者阿替普酶静脉溶栓后HT发生的危险因素。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入院时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Hcy预测脑梗死患者阿替普酶静脉溶栓后HT发生的价值。结果HT组心房颤动发生率、MTHFR基因型677CT占比、入院时NIHSS评分、Hcy水平均高于无HT组(P<0.05)。多因素一般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心房颤动史[OR=1.478(95%CI:1.126,1.940)]、入院时NIHSS评分升高[OR=1.656(95%CI:1.125,2.438)]、MTHFR基因型为677CT[OR=1.871/2.362(95%CI:1.052,3.328/1.081,4.652)]、Hcy水平升高[OR=2.149(95%CI:1.108,4.168)]均为脑梗死患者阿替普酶静脉溶栓后HT发生的危险因素(P<0.05)。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入院时NIHSS评分、Hcy均可预测脑梗死患者阿替普酶静脉溶栓后HT发生,其敏感性分别为80.0%(95%CI:0.765,0.883)、73.3%(95%CI:0.717,0.834),特异性分别为74.3%(95%CI:0.659,0.817)、74.3%(95%CI:0.824,0.931)。677CT型患者Hcy水平高于677CC、677TT型患者(P<0.05)。结论心房颤动、MTHFR基因型、入院时NIHSS评分、Hcy均为影响脑梗死患者阿替普酶静脉溶栓后HT发生的重要因素,临床应结合以上指标对高危患者进行重点筛查,尽早采取干预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因多态性 亚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 阿替普酶 出血性转化
下载PDF
急性脑梗死机械取栓术后出血性转化的发生率及危险因素
4
作者 魏统国 陈丹霞 +1 位作者 钟裕 朱钦辉 《脑与神经疾病杂志》 CAS 2024年第12期762-766,共5页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ACI)机械取栓术后出血性转化(HT)的发生率及危险因素。方法分析2022年1月至2023年12月梅州市人民医院接受机械取栓的125例ACI患者临床资料,统计ACI患者机械取栓后HT发生率。根据是否发生HT分为HT组和非HT组。分析机...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ACI)机械取栓术后出血性转化(HT)的发生率及危险因素。方法分析2022年1月至2023年12月梅州市人民医院接受机械取栓的125例ACI患者临床资料,统计ACI患者机械取栓后HT发生率。根据是否发生HT分为HT组和非HT组。分析机械取栓后发生HT的危险因素。结果125例ACI患者机械取栓后发生HT患者38例,发生率为30.4%。HT组年龄≥60岁、糖尿病、大面积脑梗死、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表评分(NIHSS)评分≥15分、取栓次数>2次患者比例高于非HT组(^(均)P<0.05),HT组患者外周血NLR水平高于非HT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显示,年龄、糖尿病、大面积脑梗死、NIHSS评分≥15分、取栓次数>2次和外周血NLR≥5.73是ACI患者机械取栓后发生HT的重要危险因素(~均P<0.05)。根据多因素Logistic回归构建机械取栓后HT的预测模型,Logit(P)=-5.696+1.326×年龄+1.894×糖尿病+1.526×大面积脑梗死+2.243×NIHSS评分+3.610×取栓次数+2.660×NLR。该预测模型评估HT发生的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下面积为0.913(95%CI:0.861~0.965),敏感度为89.5%,特异度为80.5%。结论ACI患者机械取栓后HT发病率较高,年龄、糖尿病、大面积脑梗死、NIHSS评分、取栓次数和外周血NLR水平与ACI患者机械取栓后HT的发生有关,构建危险因素预测模型有助于早期评估HT发生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 机械取栓术 出血性转化 危险因素 预测模型
下载PDF
头颅MRI、扩散加权成像及磁敏感加权成像应用于急性脑梗死出血性转化诊断的效果
5
作者 程鹏 《黑龙江医药科学》 2024年第3期133-135,共3页
目的:探究头颅磁共振(MRI)、扩散加权成像(DWI)及磁敏感加权成像(SWI)应用于急性脑梗死出血性转化诊断的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8月至2022年7月河南科技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80例,均行MRI、DWI及SWI扫描。以“MRI+SWI+DW... 目的:探究头颅磁共振(MRI)、扩散加权成像(DWI)及磁敏感加权成像(SWI)应用于急性脑梗死出血性转化诊断的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8月至2022年7月河南科技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80例,均行MRI、DWI及SWI扫描。以“MRI+SWI+DWI”结果为诊断急性脑梗死出血性转化的“金标准”,8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经“金标准”检查后明确出血性转化患者35例纳入出血性转化组,无出血性转化患者45例纳入无出血性转化组。分析急性脑梗死出血性转化的影像学表现;对比急性脑梗死有无出血性转化患者的ADC值;分析MRI、SWI、DWI在出血性转化中的诊断价值,并对其诊断一致性展开分析。结果:出血性转化组ADC最低值及ADC平均值均低于无出血性转化组(P<0.05)。SWI扫描灵敏度、特异度、准确度、阳性及阴性预测值均高于MRI及DWI扫描(P<0.05);MRI与DWI扫描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度、阳性及阴性预测值对比(P>0.05)。一致性检验显示:MRI扫描一致性不佳(k值=0.356,P=0.001);SWI扫描一致性良好(k值=0.975,P=0.000);DWI扫描一致性尚可(k值=0.549,P=0.000)。结论:头颅MRI、DWI、SWI扫描在急性脑梗死出血性转化中的影像特点各不相同;SWI扫描在鉴别诊断急性脑梗死出血性转化中的诊断准确度最高,一致性最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出血性转化 头颅磁共振 扩散加权成像 磁敏感加权成像 诊断准确度
下载PDF
超早期脑梗死患者溶栓后出血性转化危险因素分析
6
作者 林堃 《中外医药研究》 2024年第24期40-42,共3页
目的:分析超早期脑梗死患者溶栓后出血性转化的危险因素。方法:选取2021年1月—2023年12月于吴川市人民医院接受溶栓治疗的超早期脑梗死患者377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溶栓后24h内出血性转化发生情况分为出血组(31例)和未出血组(346例)... 目的:分析超早期脑梗死患者溶栓后出血性转化的危险因素。方法:选取2021年1月—2023年12月于吴川市人民医院接受溶栓治疗的超早期脑梗死患者377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溶栓后24h内出血性转化发生情况分为出血组(31例)和未出血组(346例)。分析两组临床资料,使用Logistic回归分析超早期脑梗死患者溶栓后出血性转化的危险因素。结果:超早期脑梗死患者377例溶栓后24 h内出现出血性转化31例(包括症状性出血11例,非症状性出血20例)。两组年龄,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格拉斯哥昏迷指数,梗死灶最大直径,合并糖尿病、合并心房颤动、合并高血压、有吸烟史占比,D-二聚体(D-D)、S100β蛋白、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金属基质蛋白酶-9(MMP-9)水平存在显著差异(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NIHSS评分高、梗死灶最大直径大、合并糖尿病、合并心房颤动及D-D、S100β蛋白、GFAP、MMP-9水平高是超早期脑梗死患者溶栓后出血性转化危险因素(P<0.05)。结论:超早期脑梗死患者溶栓后出血性转化的危险因素较多,临床应积极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早期溶栓 出血性转化 危险因素
下载PDF
依达拉奉右崁醇辅助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效果及对脑循环动力学和出血性转化的影响
7
作者 苑瑞敏 解渊 +2 位作者 杨文清 李争 徐跃杰 《中国药物应用与监测》 CAS 2024年第5期509-513,共5页
目的分析依达拉奉右莰醇辅助治疗急性脑梗死(ACI)的临床效果及对脑循环动力学、出血性转化(HT)的影响。方法本项目为回顾性研究,研究对象来源于安徽省马鞍山市十七冶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110例ACI患者,经随机数字表法分组,每组55例。110... 目的分析依达拉奉右莰醇辅助治疗急性脑梗死(ACI)的临床效果及对脑循环动力学、出血性转化(HT)的影响。方法本项目为回顾性研究,研究对象来源于安徽省马鞍山市十七冶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110例ACI患者,经随机数字表法分组,每组55例。110例患者中5例被剔除,符合纳入、排除标准的105例患者,其中对照组52例给予常规治疗与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联合治疗,观察组53例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依达拉奉右崁醇治疗。在治疗前、治疗后对患者脑循环动力学、氧化应激指标、血清生长因子、神经标志物及炎症因子水平进行分析,评估临床疗效和安全性。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最小血流速度(V_(min))、最小血流量(Q_(min))均升高,且观察组[分别为(10.58±1.13)cm·s^(-1)、(5.38±0.82)mL·s^(-1)]较对照组[分别为(9.63±1.07)cm·s^(-1)、(4.79±0.69)mL·s^(-1)]高,两组脑血管阻力(R)及脉搏波波速(WV)均下降,且观察组[分别为(1736.59±167.58)(Pa·s)·mL^(-1)、(19.07±3.06)m·s^(-1)]较对照组[分别为(1881.64±171.52)(Pa·s)mL^(-1)、(20.89±3.15)m·s^(-1)]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均升高,氧化应激指标(MDA)、中枢神经特异蛋白(S100β)、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视锥蛋白样蛋白1(VILIP-1)、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白细胞介素6(IL-6)均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SOD、GSH-Px、VEGF、IGF-1、BDNF[分别为(121.62±14.75)U·mL^(-1)、(70.19±5.07)μmol·L^(-1)、(316.27±31.52)pg·mL^(-1)、(161.82±18.65)ng·mL^(-1)、(32.83±3.89)pg·mL^(-1)]较对照组[分别为(106.58±11.67)U·mL^(-1)、(61.34±4.29)μmol·L^(-1)、(291.61±28.73)pg·mL^(-1)、(145.07±15.94)ng·mL^(-1)、(27.26±3.53)pg·mL^(-1)]高,观察组MDA、S100β、NSE、VILP-1、hs-CRP、MMP-9、TNF-α和IL-6[分别为(5.08±0.59)mmol·L^(-1)、(1.92±0.18)ng·mL^(-1)、(6.34±0.72)ng·mL^(-1)、(331.91±29.73)pg·mL^(-1)、(4.16±0.62)μmol·L^(-1)、(101.51±18.04)ng·mL^(-1)、(20.37±5.08)ng·L^(-1)、(35.91±5.07)ng·L^(-1)]较对照组[分别为(7.15±0.73)mmol·L^(-1)、(2.44±0.35)ng·mL^(-1)、(8.62±0.89)ng·mL^(-1)、(395.78±32.18)pg·mL^(-1)、(6.27±0.73)μmol·L^(-1)、(119.83±18.67)ng·mL^(-1)、(25.38±5.27)ng·L^(-1)、(40.08±5.26)ng·L^(-1)]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HT发生率为7.55%,低于对照组的17.31%(P<0.05)。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为94.34%,高于对照组的82.69%(P<0.05)。两组在治疗期间均未出现严重不良事件。结论依达拉奉辅助治疗ACI能改善脑循环动力学,减少HT发生,疗效突出,考虑作用机制与减轻氧化应激、抗炎、促进血清生长因子表达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 依达拉奉右崁醇 循环动力学 出血性转化 氧化应激
下载PDF
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MMP-9、PPARγ水平与非溶栓治疗后出血性转化的相关性 被引量:2
8
作者 杨普香 娄方丽 《中国实验诊断学》 2024年第3期268-273,共6页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ACI)患者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MMP)-9、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PPARγ)水平与非溶栓治疗后出血性转化(HT)的关系。方法前瞻性筛选2020年7月至2023年6月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二〇医院收治的ACI患者19...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ACI)患者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MMP)-9、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PPARγ)水平与非溶栓治疗后出血性转化(HT)的关系。方法前瞻性筛选2020年7月至2023年6月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二〇医院收治的ACI患者193例,根据影像学表现是否发生HT可将患者分为HT组(n=39)和非HT组(n=154)。比较两组血清MMP-9、PPARγ水平及一般资料,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影响ACI患者非溶栓治疗后发生HT的危险因素,并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血清PPARγ、MMP-9对ACI患者非溶栓治疗后发生HT的预测价值。结果与非HT组相比,HT组血清PPARγ水平较低,MMP-9水平较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HT组入院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糖尿病占比、房颤病史占比、发病至治疗时间及糖化血红蛋白(HbA1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超敏C-反应蛋白(hs-CPR)水平高于非HT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显示,有房颤史、hs-CRP和MMP-9水平偏高是导致ACI患者非溶栓治疗后发生HT的独立危险因素,而高水平PPARγ则是发生HT的保护因素(P<0.05)。ROC曲线显示,血清PPARγ、MMP-9单独预测ACI非溶栓治疗后HT的AUC为0.787、0.737,采用log(P)法将PPARγ、MMP-9进行联合,其联合预测的AUC(95%CI)为0.898(0.846~0.937)较单独预测的效能更好(P<0.05)。结论MMP-9高水平是ACI患者非溶栓后发生HT的独立危险因素,PPARγ高水平则是其发生的保护因素,两者联合预测ACI患者非溶栓后发生HT的临床价值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 出血性转化 基质金属蛋白酶-9 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 非溶栓
下载PDF
D-D、Hb、PLR、NLR与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非溶栓治疗后出血性转化的关系 被引量:1
9
作者 敖沛然 《中外医学研究》 2024年第13期67-71,共5页
目的:探讨D-二聚体(D-D)、血红蛋白(Hb)、血小板/淋巴细胞比值(PLR)、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与老年急性脑梗死(ACI)患者非溶栓治疗后出血性转化(HT)的关系。方法:选取2021年5月—2023年5月遵义市播州区中医院收治的53例老年ACI... 目的:探讨D-二聚体(D-D)、血红蛋白(Hb)、血小板/淋巴细胞比值(PLR)、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与老年急性脑梗死(ACI)患者非溶栓治疗后出血性转化(HT)的关系。方法:选取2021年5月—2023年5月遵义市播州区中医院收治的53例老年ACI非溶栓治疗后HT患者作为观察组,另选同期收治53例老年ACI非溶栓治疗后未发生HT患者作为对照组。治疗前采血测定观察组和对照组D-D、Hb、PLR、NLR水平;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血清D-D、Hb、PLR、NLR单独及联合检测预测ACI非溶栓治疗后HT发生的临床价值。随访3个月,根据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分为预后良好组(mRS<3分,n=41)和预后不良组(mRS≥3分,n=12),比较预后良好组和预后不良组血清D-D、Hb、PLR、NLR水平。结果:观察组血清D-D、Hb水平低于对照组,NLR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OC曲线显示,血清D-D、Hb、NLR单独及联合检测预测ACI非溶栓治疗后HT发生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844、0.807、0.816、0.954,联合检测预测价值最高。预后不良组血清D-D、Hb水平低于预后良好组,NLR高于预后良好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D-D、Hb、NLR在老年ACI非溶栓后HT患者中存在明显异常表达,联合检测可提高HT预测效能,且该类指标异常表达与HT转归关系密切,还需临床高度重视,加强上述指标监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 出血性转化 D-二聚体 血红蛋白 血小板/淋巴细胞 预测价值
下载PDF
基于云端计算的急性脑梗死后出血性转化的预测模型研究
10
作者 曹茂盛 陈瑶瑶 +2 位作者 葛胜 薛晓丽 葛颖超 《现代医药卫生》 2024年第21期3637-3642,共6页
目的构建基于云端服务器的急性脑梗死后出血性转化(HT)的预测模型。方法收集2020年1月至2023年5月该院住院的62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通过随机分组方式分为开发队列(433例)和验证队列(187例)。同时,根据是否发生HT,将开发队列患... 目的构建基于云端服务器的急性脑梗死后出血性转化(HT)的预测模型。方法收集2020年1月至2023年5月该院住院的62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通过随机分组方式分为开发队列(433例)和验证队列(187例)。同时,根据是否发生HT,将开发队列患者分为HT组(64例)和非HT组(369例)。对不同队列及组别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比值(AAR)、血小板计数(PLT)、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纤维蛋白原(Fib)、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HDL)、低密度脂蛋白(LDL)等临床资料进行比较,分析HT的影响因素,构建急性脑梗死后HT的预测模型并进行验证。结果开发队列与验证队列在血糖、清蛋白、AAR、Fib、HDL、LDL、镁水平及梗死面积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1)。HT组和非HT组在年龄、糖尿病史、房颤史、发病时间、NIHSS评分、血糖、AAR、PLT、TC、TG、HDL、LDL、梗死部位、梗死面积、静脉溶栓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1)。Lasso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房颤史、梗死面积、NIHSS评分及血糖、HDL水平为发生HT的危险性因素(P<0.1),而LDL、PLT水平为发生HT的保护性因素(P<0.1)。内部验证结果显示,模型bootstrap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947(95%CI:0.925~0.969),校准良好(Hosmer-Lemeshow检验的P=0.580,Brier评分为0.069)。外部验证结果显示,AUC为0.916(95%CI:0.857~0.975),校准良好(Hosmer-Lemeshow检验的P=0.596,Brier评分为0.076)。结论基于云端服务器的预测模型可以快速、准确地预测急性脑梗死患者发生HT的风险,有助于进行更准确的个体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出血性转化 急性 预测模型 回顾性研究
下载PDF
血小板/淋巴细胞比值、D-二聚体联合基质金属蛋白酶9与急性脑梗死患者溶栓后出血性转化的关系及预测价值分析
11
作者 胡晓娟 李良武 《大医生》 2024年第20期96-98,共3页
目的探究血小板/淋巴细胞比值(PLR)、D-二聚体(D-D)联合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与急性脑梗死(ACI)患者溶栓后出血性转化(HT)的关系及预测价值,为临床诊断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22年2月至2023年2月安丘市人民医院收治的92例接受溶栓治疗的... 目的探究血小板/淋巴细胞比值(PLR)、D-二聚体(D-D)联合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与急性脑梗死(ACI)患者溶栓后出血性转化(HT)的关系及预测价值,为临床诊断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22年2月至2023年2月安丘市人民医院收治的92例接受溶栓治疗的ACI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溶栓后是否发生HT分为HT组(24例)和非HT组(68例)。比较两组患者临床资料,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ACI患者静脉溶栓后发生HT的独立危险因素,绘制受试者操作特征(ROC)曲线分析PLR、D-D联合MMP-9对ACI患者静脉溶栓后HT的预测价值。结果两组患者性别、年龄、BMI、基础疾病、吸烟史、饮酒史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HT组患者发病至溶栓时间长于非HT组;PLR、D-D、MMP-9水平及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均高于非HT组(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发病至溶栓时间、PLR、D-D、MMP-9、NIHSS评分均为影响ACI患者静脉溶栓后HT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PLR、D-D、MMP-9三项联合预测ACI患者静脉溶栓后HT的灵敏度为79.1%,特异度为82.9%,曲线下面积(AUC)为0.858,均优于单项指标预测(均P<0.05)。结论发病至溶栓时间、PLR、D-D、MMP-9、NIHSS评分均为影响ACI患者静脉溶栓后HT的独立危险因素,且与PLR、D-D、MMP-9单项预测相比,三项联合预测ACI患者静脉溶栓后HT的效能更高,值得临床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 静脉溶栓 出血性转化
下载PDF
静脉溶栓对合并脑微出血的急性脑梗死后出血性转化的影响 被引量:40
12
作者 杨继党 林清原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1期1785-1787,共3页
目的:观察静脉溶栓治疗合并脑微出血的急性脑梗死后出血性转化的几率和预后情况,为临床安全应用溶栓疗法提供依据。方法:收集2002年1月至2011年12月在我院住院有完整静脉溶栓治疗资料的合并脑微出血急性脑梗死患者64例作为观察组,同时... 目的:观察静脉溶栓治疗合并脑微出血的急性脑梗死后出血性转化的几率和预后情况,为临床安全应用溶栓疗法提供依据。方法:收集2002年1月至2011年12月在我院住院有完整静脉溶栓治疗资料的合并脑微出血急性脑梗死患者64例作为观察组,同时收集同期采用安慰剂治疗的64例患者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发生出血性转换的比率、死亡率及治疗14 d后NIHSS及3个月的mRS评分情况。结果:观察组经溶栓治疗后有13例发生出血性转化,占20.3%,对照组有5例,占7.8%,两组比较有明显差异;观察组死亡5例,占7.8%,对照组4例,占6.3%,两组比较无明显差异;观察组14 d NIHSS评分4.2±3.7,明显优于对照组的评分7.9±4.1;治疗3个月mRS评分0~1分34例,占53.1%,明显高于对照组的22例(34.4%)。结论:静脉溶栓在合并脑微出血的急性脑梗死治疗中会增加出血性转化风险,但不增加总体的死亡率,可以有效地改善急性脑梗死近、远期预后,是安全有效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出血 静脉溶栓 出血性转化
下载PDF
多模态CT检查对急性脑梗死静脉溶栓治疗后出血性转化的预测价值研究
13
作者 陈媛慧 雷雨萌 盛芳婷 《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533-538,共6页
目的:探讨多模态CT检查对急性脑梗死(ACI)静脉溶栓(IVT)治疗后出血性转化(HT)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选取在本院就诊的108例ACI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入院时均接受多模态CT检查,采用静脉溶栓(IVT)治疗,治疗1周内复查头颅CT,统计ACI... 目的:探讨多模态CT检查对急性脑梗死(ACI)静脉溶栓(IVT)治疗后出血性转化(HT)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选取在本院就诊的108例ACI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入院时均接受多模态CT检查,采用静脉溶栓(IVT)治疗,治疗1周内复查头颅CT,统计ACI患者IVT治疗后HT发生情况;分析影响ACI患者IVT治疗后HT的危险因素,建立风险预测模型,并评估预测效能。结果:108例ACI患者中,有43例IVT治疗后出现HT,发生率为39.81%。房颤、入院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10分、发病至溶栓治疗时间≥3 h、、大脑中动脉高密度征(HMCAS)、Alberta卒中项目早期CT评分(ASPECTS)≤7分、多时相CT血管成像(mCTA)评分≤3分、相对表面渗透性(rPS)≥4.13均是影响ACI患者IVT治疗后HT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显示,ACI患者IVT治疗后HT的风险预测模型预测HT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867。结论:多模态CT检查可以较好评估ACI患者IVT治疗后HT风险,根据其建立的预测模型预测价值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模态CT 急性 静脉溶栓 出血性转化 预测价值
下载PDF
基于常规MRI影像组学预测急性脑梗死出血性转化的价值
14
作者 丁俊 陈基明 +2 位作者 邵颖 丁治民 昌杰 《放射学实践》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859-865,共7页
目的:探讨基于常规MRI影像组学预测急性脑梗死出血性转化(HT)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7年1月-2022年12月120例急性脑梗死(HT阳性60例,HT阴性60例)的完整资料。所有患者均接受头颅常规MRI扫描,并随机将患者以7:3的比例分为训练组(... 目的:探讨基于常规MRI影像组学预测急性脑梗死出血性转化(HT)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7年1月-2022年12月120例急性脑梗死(HT阳性60例,HT阴性60例)的完整资料。所有患者均接受头颅常规MRI扫描,并随机将患者以7:3的比例分为训练组(n=84)和验证组(n=36)。运用软件勾画病灶ROI及提取纹理特征,利用最小冗余最大相关(mRMR)及最小绝对值收敛和选择算子(LASSO)回归分析筛选特征,构建影像组学模型。绘制受试者操作特征(ROC)曲线、应用决策曲线分析(DCA)评估模型的预测能力、临床应用价值。结果:临床模型、常规MRI模型、联合序列影像组学模型、个性化模型1及个性化模型2在训练组和验证组中曲线下面积(AUC)值分别为0.72(0.61~0.83)和0.68(0.50~0.86)、0.93(0.86~0.98)和0.93(0.79~0.99)、0.97(0.94~1.00)和0.97(0.93~1.00)、0.96(0.92~1.00)和0.99(0.98~1.00)、0.98(0.95~1.00)和0.98(0.96~1.00)。DCA表明个性化模型2患者临床受益好于个性化模型1。结论:常规MRI模型、联合序列影像组学模型、个性化模型1、个性化模型2均优于临床模型的诊断效能,均具有很高预测急性脑梗死出血性转化的价值。个性化模型1、2诊断效能相当,但个性化模型2患者临床受益好于个性化模型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 影像组学 出血性转化
下载PDF
CT纹理分析联合机器学习对急性脑梗死出血性转化的预测价值分析
15
作者 闫春春 姬若诗 徐鹏 《中国CT和MRI杂志》 2024年第8期162-165,共4页
目的探究CT纹理分析联合机器学习对急性脑梗死后出血性转化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1月至2023年9月入院治疗的急性脑梗死患者的CT图像资料,比较溶栓治疗后发生出血性转化组(n=78)和未出血组(n=122)之间CT梗死区形态参数的差异,... 目的探究CT纹理分析联合机器学习对急性脑梗死后出血性转化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1月至2023年9月入院治疗的急性脑梗死患者的CT图像资料,比较溶栓治疗后发生出血性转化组(n=78)和未出血组(n=122)之间CT梗死区形态参数的差异,在CT图像上提取梗死区域的纹理特征参数,分别基于纹理、形态特征构建多种机器学习模型,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及曲线下面积(AUC)评估模型的预测效能。结果梗死部位梗死面积及是否为多发梗死灶等形态特征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纹理特征构建的机器学习模型能更好的预测出血性转化,整体效能高于形态特征模型,其中XGBoost和CatBoost预测效能最高。结论基于CT纹理分析可有效预测急性脑梗死出血性转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纹理分析 CT成像 出血性转化 预测价值
下载PDF
1例心源性脑梗死后出血转化合并心肾综合征病人应用无创呼吸机治疗的护理 被引量:1
16
作者 龚艳艳 吴桃红 曹敏芝 《全科护理》 2024年第4期786-790,共5页
总结1例心源性脑梗死后出血转化合并心肾综合征病人应用无创呼吸机治疗的护理经验。护理要点:无创呼吸机辅助通气治疗的护理、液体及营养支持管理、静脉血栓的预防及处理、预防和控制感染、联合康复科制订渐进式康复方案、出院指导与随... 总结1例心源性脑梗死后出血转化合并心肾综合征病人应用无创呼吸机治疗的护理经验。护理要点:无创呼吸机辅助通气治疗的护理、液体及营养支持管理、静脉血栓的预防及处理、预防和控制感染、联合康复科制订渐进式康复方案、出院指导与随访。经过21 d的精心治疗和护理,病人病情稳定,顺利转回当地医院继续康复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 出血转化 心肾综合征 无创机械辅助通气 护理
下载PDF
依达拉奉右莰醇联合静脉溶栓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相关指标及出血性转化的影响
17
作者 邹建南 江乾 李纪煌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2024年第34期54-57,共4页
目的观察依达拉奉右莰醇联合静脉溶栓对急性脑梗死(ACI)患者相关指标及出血性转化的影响。方法选取2023年5月—2024年5月宜春市人民医院收治的ACI患者6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n=30)和对照组(n=30)。观察组采用依达拉奉右莰醇... 目的观察依达拉奉右莰醇联合静脉溶栓对急性脑梗死(ACI)患者相关指标及出血性转化的影响。方法选取2023年5月—2024年5月宜春市人民医院收治的ACI患者6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n=30)和对照组(n=30)。观察组采用依达拉奉右莰醇联合静脉溶栓治疗,对照组采用静脉溶栓治疗,治疗14 d后比较2组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内皮功能指标[内皮素(ET-1)、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炎性因子[C反应蛋白(CRP)、白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氧化应激指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出血性转化及不良反应。结果治疗14 d后,2组NIHSS评分及ET-1水平低于治疗前,VEGF水平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低/高于对照组(P<0.05或P<0.01);2组CRP、IL-6、TNF-α水平均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1);2组SOD水平高于治疗前,MDA水平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高/低于对照组(P<0.01)。治疗14 d内,观察组无出血性转化患者,对照组发生出血性转化4例(13.33%),观察组出血性转化发生率低于对照组(0 vs.13.33%,χ^(2)=2.411,P=0.121)。观察组与对照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0.00%vs.13.33%,χ^(2)=0.480,P=0.488)。结论依达拉奉右莰醇联合静脉溶栓治疗ACI有利于保护内皮功能与神经功能,改善氧化应激反应,降低炎性因子水平及溶栓后出血性转化风险,且安全性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 依达拉奉右莰醇 静脉溶栓 内皮功能 出血性转化
下载PDF
依达拉奉右莰醇联合银杏叶提取物对急性脑梗死静脉溶栓术后临床疗效及出血性转化的影响
18
作者 黄建锋 《药品评价》 CAS 2024年第6期708-712,共5页
目的 研究依达拉奉右莰醇联合银杏叶提取物对急性脑梗死(ACI)静脉溶栓术后临床疗效及出血性转化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1年10月至2023年4月萍乡市人民医院70例ACI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35例和观察组35例,均行静脉溶栓术治疗;对... 目的 研究依达拉奉右莰醇联合银杏叶提取物对急性脑梗死(ACI)静脉溶栓术后临床疗效及出血性转化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1年10月至2023年4月萍乡市人民医院70例ACI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35例和观察组35例,均行静脉溶栓术治疗;对照组术后应用银杏叶提取物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依达拉奉右莰醇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后临床指标进行分析,包括神经功能缺陷及日常活动能力[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Barthel指数量表],临床疗效,出血性转化发生率,神经功能相关因子水平及治疗后六个月内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观察组治疗后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且日常生活能力评分较高(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出血性转化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后中枢神经特异性蛋白(S100-β)、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及人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含量均低于对照组(P<0.05)。随访六个月,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依达拉奉右莰醇联合银杏叶提取物可以改善ACI静脉溶栓术后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症状,提高临床疗效,降低出血性转化发生率,降低S100β、NSE、VEGF及TNF-α水平,从而提高日常生活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依达拉奉右莰醇 银杏叶提取物 急性 静脉溶栓 临床疗效 出血性转化
下载PDF
静脉溶栓对合并脑微出血的急性脑梗死后出血性转化的影响 被引量:7
19
作者 冯俊强 杨光 张立志 《中国继续医学教育》 2016年第13期146-147,共2页
目的:探讨静脉溶栓对合并脑微出血的急性脑梗死后出血性转化的影响。方法抽取2014年10月~2015年6月在我院就诊的98例合并脑微出血的急性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9例,对照组采用安慰剂治疗,观察组采... 目的:探讨静脉溶栓对合并脑微出血的急性脑梗死后出血性转化的影响。方法抽取2014年10月~2015年6月在我院就诊的98例合并脑微出血的急性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9例,对照组采用安慰剂治疗,观察组采用静脉溶栓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出血性转化率、病死率和治疗前后的卒中量表评分。结果观察组出血性转化率高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病死率与对照组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的卒中量表评分优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静脉溶栓对合并脑微出血的急性脑梗死患者的治疗安全、有效,可有效改善神经功能和远期预后,效果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静脉溶栓 出血 急性 出血性转化
下载PDF
依达拉奉右莰醇结合rt-PA溶栓方案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脑血流灌注及出血性转化风险的影响
20
作者 周贺伟 李聪 徐五档 《航空航天医学杂志》 2024年第8期954-957,共4页
目的 分析依达拉奉右莰醇结合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溶栓方案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脑血流灌注及出血性转化风险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1年01月-2023年01月收治112例急性脑梗死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对照组(n=56),给予rt-PA... 目的 分析依达拉奉右莰醇结合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溶栓方案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脑血流灌注及出血性转化风险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1年01月-2023年01月收治112例急性脑梗死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对照组(n=56),给予rt-PA溶栓;观察组(n=56),采用静脉溶栓联合依达拉奉右莰醇;对比两组脑血流灌注改善情况,统计两组出血性转化发生率。结果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96.43%高于对照组的82.14%,治疗后NIHSS评分(6.15±1.24)分低于对照组(8.68±1.54)分,差异明显(P<0.05)。观察组未出现出血性转化,略低于对照组出血性转化3.5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脑血流灌注改善程度高于对照组,血清SOD、GSH-Px水平高于对照组,而ROS、MDA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依达拉奉右莰醇结合rt-PA溶栓方案可改善急性脑梗死患者脑血流灌注,但对出血转化作用不明显,需要进一步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依达拉奉右莰醇 RT-PA溶栓 急性 血流灌注 出血性转化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0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