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亚低温对构建脑梗死模型大鼠梗死区神经再生微环境的影响 被引量:10
1
作者 郑瑞娟 高玉红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7期4013-4019,共7页
背景:大量研究表明亚低温对脑梗死后的神经元具有很好的保护作用。目的:观测亚低温对脑梗死模型大鼠神经再生微环境的影响,并分析其对脑梗死后神经功能恢复的可能作用机制。方法:从65只成年雌性SD大鼠中随机取20只作为假手术组,其余45... 背景:大量研究表明亚低温对脑梗死后的神经元具有很好的保护作用。目的:观测亚低温对脑梗死模型大鼠神经再生微环境的影响,并分析其对脑梗死后神经功能恢复的可能作用机制。方法:从65只成年雌性SD大鼠中随机取20只作为假手术组,其余45只结扎颈动脉建立脑梗死模型,排除造模失败及死亡的5只,余下40只大鼠随机等分为脑梗死组及亚低温组。脑梗死组应用半导体致冷低温仪诱导头部亚低温调节体温至(37±1)℃,术后转移到温度为25℃的房间;亚低温组大鼠采用半导体致冷低温仪诱导头部亚低温,在大鼠脑缺血模型后13.0-14.0 min时,把缺血侧头颅与亚低温治疗仪的探头紧密连接,调置制冷器温度为6-8℃,使大鼠病灶侧脑组织温度控制在32.0-33.0℃,维持4 h。结果与结论:与脑梗死组相比,亚低温组大鼠BBB评分明显增加,梗死灶体积缩小。造模后1 d,亚低温组大鼠脑组织中生长相关蛋白43 mRNA表达水平与脑梗死组接近,2周时亚低温组大鼠脑组织中生长相关蛋白43 mRNA表达水平较脑梗死组显著升高。提示亚低温治疗可通过对脑梗死引起的神经细胞损伤起到保护作用,改善神经功能的恢复,其机制可能与上调脑组织缺血半影区生长相关蛋白43的表达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动脉 低温 GAP-43蛋白 细胞凋亡 实验动物 神经损伤与修复动物模型 亚低温 神经再生 运动功能 大鼠 脑梗死模型 微环境 再生
下载PDF
开放翼腭动脉改良制备大鼠自体血栓脑梗死模型比较 被引量:2
2
作者 周震 王雪岩 +2 位作者 王坤 王凯 张玉莲 《中国比较医学杂志》 CAS 2014年第9期62-65,I0003,共5页
目的利用大鼠自体血栓,在开放翼腭动脉(pterygopalatine artery,PPA)的情况下堵塞其大脑中动脉,造成大脑中动脉远端供血区的脑梗死模型。方法开放PPA,结扎颈外动脉(external carotid artery,ECA),将栓子通过颈总动脉(common carotid art... 目的利用大鼠自体血栓,在开放翼腭动脉(pterygopalatine artery,PPA)的情况下堵塞其大脑中动脉,造成大脑中动脉远端供血区的脑梗死模型。方法开放PPA,结扎颈外动脉(external carotid artery,ECA),将栓子通过颈总动脉(common carotid artery,CCA)血流将栓子冲大脑中动脉(middle cerebral artery,MCA)远端,造成梗死模型,按Bederson评分对其神经功能进行评分,TTC染色确定梗死体积。结果两手术组模型比较,评分均升高,且出现白色梗死区,经统计检测分析无明显差异。结论开放PPA大鼠自体血栓制造脑梗死模型可缩短手术时间,降低死亡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翼腭动脉 脑梗死模型 大鼠 比较研究
下载PDF
田黄冲剂对脑梗死模型大鼠炎性细胞因子的干预作用
3
作者 谢平安 杨锡燕 廖辉 《四川中医》 2015年第10期45-47,共3页
目的:通过对脑梗死模型大鼠IL-1、IL-6、TNF-α表达的观察,评价田黄冲剂对脑梗死模型大鼠脑损伤的干预作用。方法:将健康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和干预组,对造模成功的干预组大鼠分别给予中药(田黄冲剂)、西药(环磷酰胺)、中西药... 目的:通过对脑梗死模型大鼠IL-1、IL-6、TNF-α表达的观察,评价田黄冲剂对脑梗死模型大鼠脑损伤的干预作用。方法:将健康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和干预组,对造模成功的干预组大鼠分别给予中药(田黄冲剂)、西药(环磷酰胺)、中西药和生理盐水干预;在不同时段对模型组和干预组大鼠进行行为观察,并检测脑组织的IL-1、IL-6、TNF-α含量。结果:与模型组0时段比较,6小时、24小时、48小时各治疗组IL-6、IL-1均升高(P<0.05或P<0.01);与盐水组比较,大多治疗组IL-6、IL-1均水平较低(P<0.05或P<0.01)。中西药组TNF-α指标在48小时、72小时与模型组相近,与盐水组比较大多治疗组TNF-α均水平较低(P<0.05或P<0.01)。结论:田黄冲剂可有效抑制脑梗死模型大鼠炎性细胞因子IL-1、IL-6、TNF-α的表达,进而减轻了脑损伤后的炎症级联反应,可能会对脑细胞起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田黄冲剂 脑梗死模型大鼠 炎性细胞因子
下载PDF
大鼠溶栓治疗研究中的脑梗死模型分析 被引量:1
4
作者 刘鑫 马进 《中国医药指南》 2015年第35期21-22,共2页
脑血管病属于较为普遍的一种疾病,于临床表现出较高的致残率以及致死率,其中以缺血性脑血管病最为普遍。当前针对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选择溶栓的方法进行治疗,表现出技术设备简单、操作便捷、对患者造成的创伤较小、能够促进血管再通以... 脑血管病属于较为普遍的一种疾病,于临床表现出较高的致残率以及致死率,其中以缺血性脑血管病最为普遍。当前针对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选择溶栓的方法进行治疗,表现出技术设备简单、操作便捷、对患者造成的创伤较小、能够促进血管再通以及将患者后遗症进行有效减少等。为了对脑梗死疾病的发病机制、疾病病理生理过程以及溶栓治疗的情况进行详细了解,创建动物脑缺血模型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主要针对大鼠溶栓治疗研究中的脑梗死模型进行相关分析,旨在为疾病的治疗提供准确的参考依据,最终显著提高脑梗死患者的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鼠溶栓治疗 血管病 脑梗死模型
下载PDF
经颈总动脉插管兔急性脑梗死模型的建立
5
作者 崔君拴 申延蕊 +2 位作者 杨华 向欣 宋业纯 《贵州医药》 CAS 2018年第3期281-283,共3页
目的探讨一种新的兔急性脑梗死模型制作方法,并评价其技术可行性和稳定性。方法 35只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三组:实验组、麻醉对照组和假手术对照组,分别为27只、4只和4只。实验组采用颈总动脉置管,由颈内动脉注入明胶海绵颗粒加碘佛醇... 目的探讨一种新的兔急性脑梗死模型制作方法,并评价其技术可行性和稳定性。方法 35只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三组:实验组、麻醉对照组和假手术对照组,分别为27只、4只和4只。实验组采用颈总动脉置管,由颈内动脉注入明胶海绵颗粒加碘佛醇;麻醉对照组只采用单纯水合氯醛麻醉;假手术对照组,为置管后单纯注射碘佛醇。术后分别依次于1h、3h、6h、9h、12h、24h行脑核磁共振影像学及病理学检查。结果使用本方法栓塞的颈内动脉所形成的梗死体积稳定在2 100mm3以上,核磁共振DWI序列及病理学HE染色均证实存在脑梗死灶,其中2只为散在多发小梗死灶,1例栓塞失败,2例术中死亡。假手术对照组及麻醉对照组脑组织均未见梗死灶。结论经颈总动脉置管注射明胶海棉是操作简单、成功率高、创伤小、材料成本低、适用于影像学及病理学研究的急性脑梗死动物实验的理想建模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脑梗死模型 颈总动脉插管 明胶海绵
下载PDF
急性脑梗死大鼠模型针刺效应的经穴特异性研究的因子分析 被引量:5
6
作者 常晓波 王舒 +4 位作者 樊小农 张亚男 孟智宏 杨雪 石学敏 《江西中医学院学报》 2013年第6期40-44,共5页
目的:通过综合评价急性脑梗死大鼠模型的针刺效应来研究经穴效应的特异性。方法:以Zea-longa线拴法复制大脑中动脉缺血(MCAo)大鼠模型。造模成功后依据Zausinger六分法选择1-3分的大鼠入组。以随机对照设计原则设立基础对照组(正常组、... 目的:通过综合评价急性脑梗死大鼠模型的针刺效应来研究经穴效应的特异性。方法:以Zea-longa线拴法复制大脑中动脉缺血(MCAo)大鼠模型。造模成功后依据Zausinger六分法选择1-3分的大鼠入组。以随机对照设计原则设立基础对照组(正常组、假手术组、模型对照组、模型未干预组、尼莫地平组、人中旁组)和针刺组(内关组、委中组、三阴交组、尺泽组、人中组和非穴组)。而且针刺组内每个穴组采用正交设计法分别设置9个不同参数组合。每组12只,共60组。针刺干预组以提插手法针刺治疗,每12h 1次,共干预6次。并以神经行为学、脑血流、梗死率、微循环、光镜等为测量指标。利用因子分析计算样本的综合得分,并进行排序比较(以SPSS 17.0实现)。结果:针刺组内比较:每个经穴的针刺参数组合不同,则针刺效应亦不同。针刺组间比较:内关>尺泽>人中>三阴交>委中>非穴。经穴与非穴比较:穴位组>非穴组。针刺组与非针刺组比较:针刺组>非针刺组。结论:经穴具有针刺效应的特异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鼠模型 针刺效应 综合评价 经穴特异性 因子分析
下载PDF
光化学法与线栓法制作局灶性脑梗死大鼠模型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3
7
作者 娄惠娟 张红石 +2 位作者 王宇峰 贾萌 丛德毓 《实验动物与比较医学》 CAS 2022年第1期48-53,共6页
目的本研究探讨光化学法和线栓法两种不同的局灶性脑梗死动物模型制作方法,通过调控不同实验参数,分析不同造模方法所致实验动物梗死体积与行为学之间的相关性。方法将64只300~330 g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光化学组及线栓法致大... 目的本研究探讨光化学法和线栓法两种不同的局灶性脑梗死动物模型制作方法,通过调控不同实验参数,分析不同造模方法所致实验动物梗死体积与行为学之间的相关性。方法将64只300~330 g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光化学组及线栓法致大脑中动脉阻塞(middle cerebral artery occlusion,MCAO)组,术后24h对大鼠进行神经功能评分及行为学测试,然后麻醉处死取脑组织,进行2,3,5-三苯基氯化四氮唑(2,3,5-triphenyltetrazole chloride,TTC)染色,评估大鼠脑梗死体积。结果光化学组和MCAO组SD大鼠脑组织均有体积不等的梗死灶。MCAO模型缺血部位涉及半脑大部分皮质、纹状体、丘脑、海马和脑室下带;神经功能评分及平衡木实验评分与梗死体积有良好的相关性。光化学法模型梗死灶在大脑皮层;神经行为异常与皮层梗死位置具有良好的相关性,与梗死体积之间的相关性相对较差。结论线栓法建立MCAO模型后可观察到动物行为学评分与脑梗死体积密切相关;光化学法造模产生特定部位的病变和特定的行为变化,其行为学结果与梗死体积的相关性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局灶性动物模型 线栓法 光化学法 行为学 体积
下载PDF
匹诺塞林对大鼠脑梗死后rtPA诱导的出血性转化的预防作用及机制 被引量:1
8
作者 马寅仲 李莉 +3 位作者 孔令雷 张雯 宋俊科 杜冠华 《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0期1017-1017,共1页
目的通过不同方式将匹诺塞林与rt PA联合使用治疗血栓性脑梗死,以期最大限度地降低延迟溶栓造成的出血性转化,进而延长rt PA的有效溶栓治疗时间窗。方法本实验设计了3种匹诺赛林与rt PA的联合用药方式:给予rt PA前5 min静脉注射匹诺塞林... 目的通过不同方式将匹诺塞林与rt PA联合使用治疗血栓性脑梗死,以期最大限度地降低延迟溶栓造成的出血性转化,进而延长rt PA的有效溶栓治疗时间窗。方法本实验设计了3种匹诺赛林与rt PA的联合用药方式:给予rt PA前5 min静脉注射匹诺塞林(P+T);二者注射前预先混合后再行注射(MIX);给予rt PA后立即注射匹诺塞林(T+P)。通过本课题组建立大鼠血管内成栓脑梗死模型,在造模2,4,6和8 h后,分别进行不同的联合用药治疗,并对大鼠的神经行为学,脑出血,脑水肿,脑血流量等指标进行检测,评价最佳联用方式。进而对给药后脑脊液的实时变化进行了观察,结合脑组织中与血脑屏障相关的蛋白表达情况,分析匹诺赛林对出血预防作用的潜在机制。结果与单纯进行溶栓治疗相比,三种联合用药方式均可以在造模4 h内显著降低伊文蓝在脑组织中的渗漏,但P+T效果最强,T+P效果最弱,这与匹诺赛林在大鼠脑脊液的实时血药浓度正相关。此外,仅P+T组可以在6 h内显著改善脑部供血,缓解神经功能与运动功能失调,降低脑水肿。免疫印迹法证明缺血脑组织中的基质金属蛋白酶受到匹诺塞林的调节而表达下降。结论匹诺塞林可以显著改善rt PA对脑栓死大鼠血脑屏障的损伤,缓解出血性转化,延长溶栓治疗窗。其作用机制可能与匹诺赛林对血脑屏障的保护作用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内造栓脑梗死模型 RTPA RPA 匹诺塞林 出血性转化
下载PDF
脑梗死大鼠模型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的动态变化分析 被引量:5
9
作者 常晓波 王舒 +2 位作者 樊小农 杨雪 石学敏 《中华中医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1期4053-4056,共4页
目的:探讨脑梗死大鼠模型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的动态变化。方法:将Zea-longa线拴法复制大脑中动脉缺血(MCAO)大鼠模型,进行提插手法针刺治疗,每12h 1次,共干预6次。以神经行为学、脑血流、梗死率、微循环、光镜等为测量指标。脑梗死大鼠... 目的:探讨脑梗死大鼠模型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的动态变化。方法:将Zea-longa线拴法复制大脑中动脉缺血(MCAO)大鼠模型,进行提插手法针刺治疗,每12h 1次,共干预6次。以神经行为学、脑血流、梗死率、微循环、光镜等为测量指标。脑梗死大鼠模型于第12、24、36、48、60、72h针刺后进行6次神经行为学评分,借助因子分析方法,结合SPSS 17.0统计分析软件,将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结果分别与梗死率、脑血流、微循环、光镜等指标数据进行权重系数确定。结果:脑梗死大鼠的6次神经行为学评分的权重系数分别为:0.173645、0.129477、0.271616、0.125729、0.132866、0.132859。结论:对于神经行为学指标来说,针刺第3次即36h处的权重最大,在针刺第4次以后各个指标的权重变化不是很大。可见,针刺第3次即36h处是行为学指标变化的关键节点,针刺48h以后脑梗死大鼠病情逐步处于稳定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动脉缺血模型/脑梗死模型 神经功能缺损评分 权重系数 因子分析
原文传递
腹腔注射L-丝氨酸后大鼠梗死侧脑皮质L-丝氨酸与D-丝氨酸含量的测定
10
作者 任桃杰 王国华 姜正林 《药物分析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1002-1005,989,共5页
目的:制作大鼠永久性脑梗死模型,腹腔注射L-丝氨酸,测定梗死侧大脑皮质L-丝氨酸与D-丝氨酸含量的变化,为应用L-丝氨酸辅助治疗脑梗死提供方法学上的依据。方法:利用邻苯二甲醛及N-乙酰半胱氨酸柱前衍生,高效液相色谱荧光检测法测定脑组... 目的:制作大鼠永久性脑梗死模型,腹腔注射L-丝氨酸,测定梗死侧大脑皮质L-丝氨酸与D-丝氨酸含量的变化,为应用L-丝氨酸辅助治疗脑梗死提供方法学上的依据。方法:利用邻苯二甲醛及N-乙酰半胱氨酸柱前衍生,高效液相色谱荧光检测法测定脑组织中L-丝氨酸与D-丝氨酸含量。结果:流动相A为82%0.1 mol·L-1磷酸盐缓冲液,流动相B为18%甲醇条件下,L-丝氨酸与D-丝氨酸得到很好的分离;腹腔注射L-丝氨酸1 h后,梗死侧脑皮质L-丝氨酸含量迅速增加,2 h即达高峰[(6.85±0.30)μmol·g-1],为正常脑组织的4倍以上,12 h时仍是正常的2倍以上水平[(3.56±0.22)vs(1.52±0.04)μmol·g-1];D-丝氨酸水平升高缓慢,升高幅度低,6 h时达高峰,为正常的2倍多[(0.75±0.05)vs(0.32±0.01)μmol·g-1]。结论:腹腔注射L-丝氨酸能快速升高梗死侧大脑皮质L-丝氨酸水平,对D-丝氨酸影响相对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效液相色谱 荧光检测 L-丝氨酸 D-丝氨酸 永久性脑梗死模型 腹腔注射 柱前衍生
原文传递
《卒中与神经疾病》2004年第11卷关键词索引
11
《卒中与神经疾病》 2004年第6期i001-i010,共10页
关键词 脑梗死模型 大鼠组织 张苏明 帕金森病 局灶性缺血再灌注损伤 卒中与神经疾病 缺血性水肿 缺血再灌 儿童重症肌无力 持续性局灶性缺血 李承晏 体积 癫痫 缺血性血管病 顶核 神经细胞 关键词索引 键词索引
原文传递
Mechanisms of cerebral protection of Chinese herbal extract-Braintone on middle cerebral artery occluded rats
12
作者 卢国宝 黄晚慧 +4 位作者 罗丽珊 王红 陈光发 周文轩 朱依谆 《Journal of Chinese Pharmaceutical Sciences》 CAS 2009年第2期106-113,共8页
Free radical induced neuronal damage is involved in stroke. Several in vitro and in vivo studies have proved that antioxidant could act as neuroprotective agent through intervening with flee-radical mediated apoptosis... Free radical induced neuronal damage is involved in stroke. Several in vitro and in vivo studies have proved that antioxidant could act as neuroprotective agent through intervening with flee-radical mediated apoptosis in the ischemic penumbra. In particular, natural products which contain antioxidant properties have undoubtedly potential for stroke treatment. In the present study, therapeutic effects of Braintone on Wistar rats undergone middle cerebral artery occlusion (MCAO) was evaluated. Gene expression levels of pro-apoptotic genes (AT2 receptor, FAS, BAX and BCL-XS) were showed to be significantly reduced in Braintone treated groups (0.4-, 0.72-, 0.76-, 0.32-fold, P〈0.05) as compared to vehicle group. Significant reduction ofimmunoreactivity of protein production of these genes, together with least nuclear green fluorescence observed in TUNEL, Braintone as an antioxidant drug, is concluded to have promising therapeutic effect for stroke treatmen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TROKE MCAO Braintone ANTIOXIDANT Oxidative stress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