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总结73例脑死亡器官捐献供体评估和供心选择的临床经验。方法回顾73对脑死亡器官捐献心脏移植供受者临床资料,评估供体,选择供心,分析心脏移植受者生存情况和边缘供心使用情况。结果发现潜在供体,在判定脑死亡状态后,明确供体家属...目的总结73例脑死亡器官捐献供体评估和供心选择的临床经验。方法回顾73对脑死亡器官捐献心脏移植供受者临床资料,评估供体,选择供心,分析心脏移植受者生存情况和边缘供心使用情况。结果发现潜在供体,在判定脑死亡状态后,明确供体家属同意器官捐献后,评估供体,选择供心,使供受体最大限度匹配。73例心脏移植受者手术成功率为94.5%(69/73),围手术期死亡4例,术后随访1年死亡4例。边缘供心使用情况:供体年龄≥45岁17例,供受体体质量不匹配2例,供体中毒1例,供心冷缺血时间≥4 h 43例,大部分心脏移植受者予主动脉内球囊反搏和(或)体外膜肺氧合辅助,最终顺利出院。结论供受体最大限度匹配可使心脏移植患者获益最大;同时,适当放宽供心选择标准,增加供心数量,将为众多等待心脏移植患者带来希望。展开更多
脑死亡指的是包括脑干在内的所有大脑活动不可逆转的丧失,即死亡[1]。国内外学者普遍认为心脏死亡器官捐献(donation after cardiac death,DCD)较脑死亡器官捐献(donation after brain death,DBD)供肝缺血时间长,术后发生移植物功能障...脑死亡指的是包括脑干在内的所有大脑活动不可逆转的丧失,即死亡[1]。国内外学者普遍认为心脏死亡器官捐献(donation after cardiac death,DCD)较脑死亡器官捐献(donation after brain death,DBD)供肝缺血时间长,术后发生移植物功能障碍、胆道系统及血管并发症的风险增加[2],因此DBD供肝来源被认为是未来器官捐献的主要发展方向。脑死亡后机体器官会出现一系列复杂的病理生理改变,其低血压、低血氧的状态下会由于血流灌注不足而导致肝组织、肝细胞的损伤性改变,影响供体肝脏的质量和免疫活性,降低了移植物的质量,进而影响移植术后受体及移植物的短期、长期生存率。因此,准确评估供肝是提高供肝利用率及移植物存活率的关键。本文旨在对DBD供体肝脏的病理生理改变及影像评估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展开更多
目的评价体重指数(BMI)预测脑-心双死亡器官捐献(donation after brain plus cardiac death,DBCD)供肝脂肪肝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7月至2013年3月在广东省佛山市第一人民医院移植中心实施的22例DBCD供体的临床资料。根据供体BMI...目的评价体重指数(BMI)预测脑-心双死亡器官捐献(donation after brain plus cardiac death,DBCD)供肝脂肪肝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7月至2013年3月在广东省佛山市第一人民医院移植中心实施的22例DBCD供体的临床资料。根据供体BMI将22例供体和17例受体分为体重正常组(18.0~22.9kg/m2)和体重过重组(≥23.0kg/m2)。比较两组供体的术前临床指标及供肝脂肪肝程度,比较两组受体术后7d肝酶学指标、凝血功能及并发症发生情况。采用Pearson法分析供体BMI和供肝脂肪肝程度的相关性,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BMI预测供肝脂肪肝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并计算最佳截点值及相应的灵敏度和特异度。结果 DBCD供体BMI为(22.5±1.3)kg/m2,其中体重正常组13例,体重过重组9例,所有捐献者BMI均未超过28.0kg/m2。体重过重组的平均年龄及供肝脂肪肝程度高于体重正常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两组受体术后7d的临床指标比较,体重过重组的丙氨酸转氨酶峰值高于体重正常组(P<0.05)。两组受体术后未发生移植物失功或功能不全和急性排斥反应。供体BMI与供肝脂肪肝呈中等程度相关(r=0.572,P=0.005)。ROC曲线分析显示BMI预测肝细胞脂肪变性率≥30%的曲线下面积为0.87(95%可信区间为0.68~1.00,P=0.005),最佳截点值为BMI≥23.0kg/m2,此时的灵敏度为0.875,特异度为0.643,具有中等程度的预测价值。结论 DBCD供体BMI可以较好地预测供肝脂肪肝,但特异度有待进一步提高。展开更多
文摘目的总结73例脑死亡器官捐献供体评估和供心选择的临床经验。方法回顾73对脑死亡器官捐献心脏移植供受者临床资料,评估供体,选择供心,分析心脏移植受者生存情况和边缘供心使用情况。结果发现潜在供体,在判定脑死亡状态后,明确供体家属同意器官捐献后,评估供体,选择供心,使供受体最大限度匹配。73例心脏移植受者手术成功率为94.5%(69/73),围手术期死亡4例,术后随访1年死亡4例。边缘供心使用情况:供体年龄≥45岁17例,供受体体质量不匹配2例,供体中毒1例,供心冷缺血时间≥4 h 43例,大部分心脏移植受者予主动脉内球囊反搏和(或)体外膜肺氧合辅助,最终顺利出院。结论供受体最大限度匹配可使心脏移植患者获益最大;同时,适当放宽供心选择标准,增加供心数量,将为众多等待心脏移植患者带来希望。
文摘脑死亡指的是包括脑干在内的所有大脑活动不可逆转的丧失,即死亡[1]。国内外学者普遍认为心脏死亡器官捐献(donation after cardiac death,DCD)较脑死亡器官捐献(donation after brain death,DBD)供肝缺血时间长,术后发生移植物功能障碍、胆道系统及血管并发症的风险增加[2],因此DBD供肝来源被认为是未来器官捐献的主要发展方向。脑死亡后机体器官会出现一系列复杂的病理生理改变,其低血压、低血氧的状态下会由于血流灌注不足而导致肝组织、肝细胞的损伤性改变,影响供体肝脏的质量和免疫活性,降低了移植物的质量,进而影响移植术后受体及移植物的短期、长期生存率。因此,准确评估供肝是提高供肝利用率及移植物存活率的关键。本文旨在对DBD供体肝脏的病理生理改变及影像评估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文摘目的评价体重指数(BMI)预测脑-心双死亡器官捐献(donation after brain plus cardiac death,DBCD)供肝脂肪肝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7月至2013年3月在广东省佛山市第一人民医院移植中心实施的22例DBCD供体的临床资料。根据供体BMI将22例供体和17例受体分为体重正常组(18.0~22.9kg/m2)和体重过重组(≥23.0kg/m2)。比较两组供体的术前临床指标及供肝脂肪肝程度,比较两组受体术后7d肝酶学指标、凝血功能及并发症发生情况。采用Pearson法分析供体BMI和供肝脂肪肝程度的相关性,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BMI预测供肝脂肪肝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并计算最佳截点值及相应的灵敏度和特异度。结果 DBCD供体BMI为(22.5±1.3)kg/m2,其中体重正常组13例,体重过重组9例,所有捐献者BMI均未超过28.0kg/m2。体重过重组的平均年龄及供肝脂肪肝程度高于体重正常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两组受体术后7d的临床指标比较,体重过重组的丙氨酸转氨酶峰值高于体重正常组(P<0.05)。两组受体术后未发生移植物失功或功能不全和急性排斥反应。供体BMI与供肝脂肪肝呈中等程度相关(r=0.572,P=0.005)。ROC曲线分析显示BMI预测肝细胞脂肪变性率≥30%的曲线下面积为0.87(95%可信区间为0.68~1.00,P=0.005),最佳截点值为BMI≥23.0kg/m2,此时的灵敏度为0.875,特异度为0.643,具有中等程度的预测价值。结论 DBCD供体BMI可以较好地预测供肝脂肪肝,但特异度有待进一步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