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应用Willis覆膜支架治疗脑池段动脉瘤的临床对照研究和长期随访结果 被引量:10
1
作者 朱悦琦 李明华 +5 位作者 方淳 王武 张培蕾 程英升 谭华桥 王建波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275-280,共6页
目的复杂性颈内动脉脑池段动脉瘤(ICA-CSA)治疗难度很高。本研究通过与弹簧圈填塞治疗疗效比较,探讨Willis覆膜支架治疗ICA-CSA的可行性。方法19枚和17枚ICA-CSA分别使用Willis覆膜支架植入(A组)和弹簧圈(B组)填塞治疗。即刻和随访血管... 目的复杂性颈内动脉脑池段动脉瘤(ICA-CSA)治疗难度很高。本研究通过与弹簧圈填塞治疗疗效比较,探讨Willis覆膜支架治疗ICA-CSA的可行性。方法19枚和17枚ICA-CSA分别使用Willis覆膜支架植入(A组)和弹簧圈(B组)填塞治疗。即刻和随访血管造影评价动脉瘤复发,内漏和载瘤动脉狭窄情况。Kaplan-Meier生存分析曲线比较两组治疗动脉瘤的无复发率和载瘤动脉无再狭窄率。结果A组中,13枚ICA-CSA植入支架,即刻造影完全闭塞,有5枚ICA-CSA存在少量内漏;B组中,7枚ICA-CSA弹簧圈填塞即刻达到完全和次完全闭塞,8枚达到大部填塞,2枚部分填塞。在两组中各发生1例急性血栓形成,1例弹簧圈填塞后发生再出血。A组随访造影显示16枚ICA-CSA完全闭塞,2支载瘤动脉有轻度狭窄。Kaplan-Meier曲线分析表明术后18个月两组病例中分别有93.3%和50%动脉瘤治疗后无复发,分别有87.5%和100%载瘤动脉无狭窄。临床症状随访研究表明A组和B组病例中神经症状完全恢复分别为9例和9例,明显改善分别为3例和5例,无改变分别为2例和2例,恶化进展分别为1例和0例。结论应用Willis覆膜支架植入治疗复杂性ICA-CSA是一种可行的血管内治疗方法,但是对于载瘤动脉极其弯曲和重要侧支覆盖风险的情况下,覆膜支架技术不能作为第一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内治疗 覆膜支架 动脉瘤 脑池段
下载PDF
三叉神经脑池段MRI与塑化薄层切片对照研究 被引量:4
2
作者 张伟国 张绍祥 +2 位作者 巫北海 陈金华 谭立文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6期636-639,共4页
目的 对三叉神经脑池段进行MRI与塑化切片对照研究 ,获得正常影像和断层解剖资料。方法 采用生物塑化技术制作三叉神经横断位 8例、矢状位和冠状位各 1例薄层切片 ,同时采用FLASH 3D序列完成头颅标本及 60例正常人脑干MR扫描 ,对三叉... 目的 对三叉神经脑池段进行MRI与塑化切片对照研究 ,获得正常影像和断层解剖资料。方法 采用生物塑化技术制作三叉神经横断位 8例、矢状位和冠状位各 1例薄层切片 ,同时采用FLASH 3D序列完成头颅标本及 60例正常人脑干MR扫描 ,对三叉神经脑池段的形态、走行进行对比观察。结果 标本及活体MR扫描 ,三叉神经脑池段的行程、解剖结构能够准确显示 ,塑化切片与MRI有良好的对应关系。多平面重建 (Multiplanarreconstruction ,MPR)横断位上三叉神经脑池段长度 (12 .78± 2 .0 3 )mm ,向前上外侧走行 ,与脑干背侧连线成角 (10 3 .0 4± 5 .14 )° ,随着年龄的增大 ,三叉神经脑池段与脑干背侧连线的夹角逐渐变小 ,其中小于3 0岁年龄组与 5 0岁以上年龄组之间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5 ) ;左右侧三叉神经与脑正中矢状面的夹角分别为 (9.2 8± 4.80 )° ,(9.44± 4.2 0 )° ,(P >0 .0 5 ) ,无显著性差异。结论 薄层MRI能够准确显示神经脑池段的解剖结构和走行规律 ,是评价三叉神经及相关结构的准确的影像学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叉神经脑池段 MRI 塑化薄层切片 三叉神经 断层解剖 生物塑化技术 磁共振成象
下载PDF
三叉神经脑池段的扩散张量成像观测及临床应用 被引量:1
3
作者 李培 李品品 +1 位作者 祖向阳 付升旗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381-385,共5页
目的为三叉神经痛的临床诊断提供微细结构变化的影像依据。方法选取颅脑部扩散张量成像(DTI)扫描检查正常者150例和原发性单侧三叉神经痛患者100例,按照病变程度分为A组(接近或接触组)、B组(轻度压迫组)、C组(重度压迫组)、D组(压迫变... 目的为三叉神经痛的临床诊断提供微细结构变化的影像依据。方法选取颅脑部扩散张量成像(DTI)扫描检查正常者150例和原发性单侧三叉神经痛患者100例,按照病变程度分为A组(接近或接触组)、B组(轻度压迫组)、C组(重度压迫组)、D组(压迫变形且萎缩组),在工作站划分三叉神经脑池段和三叉神经痛病变部位的感兴趣区,测量感兴趣区的表观扩散系数(ADC)和各向异性分数(FA)。比较三叉神经脑池段不同年龄、部位和三叉神经痛患侧、健侧及不同病变程度的ADC值和FA值。结果35岁以下组、35~55岁组、55岁以上组的三叉神经脑池段,除距离脑干6mm、9mm处的ADC值外,其他ADC值和FA值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三叉神经脑池段距离脑干0、3、6、9mm处,除6mm、9mm处的FA值外,其他FA值和ADC值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三叉神经痛患侧组与健侧组、正常组的ADC值和FA值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健侧组与正常组的ADC值和FA值无统计学差异(P>0.05)。三叉神经痛患侧A组、B组、C组、D组的ADC值和FA值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三叉神经脑池段的ADC值和FA值与年龄、部位及三叉神经痛的患侧受血管压迫程度等密切相关,DTI为三叉神经脑池段的微细结构变化提供了客观影像诊断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叉神经痛 三叉神经脑池段 扩散张量成像 MRI
下载PDF
多平面重组技术在脑池段滑车神经解剖研究中的应用 被引量:1
4
作者 邱秀玲 修洪涛 吴红莲 《山东医药》 CAS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5期69-70,共2页
应用多平面重组(MPR)技术获得滑车神经正常MR断层影像解剖资料,研究滑车神经的正常解剖走行;应用3D—CISS序列MPR技术结合3D—TOF序列,对40例志愿者的80条滑车神经进行MR成像和评定分析。结果滑车神经在横断位、矢状位、冠状位的... 应用多平面重组(MPR)技术获得滑车神经正常MR断层影像解剖资料,研究滑车神经的正常解剖走行;应用3D—CISS序列MPR技术结合3D—TOF序列,对40例志愿者的80条滑车神经进行MR成像和评定分析。结果滑车神经在横断位、矢状位、冠状位的显示率分别为93%、82%和79%。滑车神经在脑池内起点到中脑正中矢状面的垂直距离范围是3~8mm,滑车神经脑池段长度1~13mm、平均7.5mm。3D—CISS序列MPR技术结合3D-TOF序列能准确显示脑池段滑车神经的走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滑车神经 磁共振成像 脑池段
下载PDF
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MRI检测脑池段三叉神经形态学改变分析 被引量:5
5
作者 崔二辉 徐欢 +3 位作者 张楠 贾情 马树泽 赵大敏 《立体定向和功能性神经外科杂志》 2020年第3期136-140,共5页
目的探讨原发性三叉神经痛(primary trigeminal neuralgia,PTN)患者MRI检测脑池段三叉神经形态学的改变。方法选择本院2016年8月~2019年3月收治PTN患者75例为研究对象,另外选取同时期75例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使用3D-FIESTA序列对两侧... 目的探讨原发性三叉神经痛(primary trigeminal neuralgia,PTN)患者MRI检测脑池段三叉神经形态学的改变。方法选择本院2016年8月~2019年3月收治PTN患者75例为研究对象,另外选取同时期75例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使用3D-FIESTA序列对两侧三叉神经脑池段进行扫描,图像扫描处理使用Reformat软件,记录三叉神经脑池段的长度及各个方位(矢状位、冠状位、轴位)上三叉神经脑池段的最大横截面积。检测三叉神经根岩尖处转角、血管压迫处距离三叉神经根部的距离以及脑桥和三叉神经的角度。结果对照组左右两侧脑池段的三叉神经长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左右两侧脑池段的三叉神经矢状位、冠状位及轴位最大横截面积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左右两侧脑池段的三叉神经与脑桥角度、神经根岩尖处转角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PTN组中,患侧脑池段的三叉神经长度短于健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5);患侧冠状位最大横截面积小于健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患侧轴位位最大横截面积小于健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患侧矢状位最大横截面积小于健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患侧神经与脑桥角度与健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923);患侧神经根岩尖处转角与健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11)。PTN组患侧和健侧脑池段的三叉神经长度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TN组患侧和健侧脑池段的三叉神经冠状位最大横截面积均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TN组患侧和健侧脑池段的三叉神经轴位最大横截面积均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TN组患侧和健侧脑池段的三叉神经矢状位最大横截面积均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TN组患侧和健侧脑池段的三叉神经与脑桥角度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TN组患侧和健侧脑池段的三叉神经根岩尖处转角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TN患者脑池段三叉神经在MRI上会有明显改变,长度缩短以及各个方位上最大横截面积的变小,为PTN的诊断提供可靠的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叉神经痛 MRI 脑池段 形态学 改变
原文传递
小脑延髓池的显微外科解剖研究 被引量:2
6
作者 刘庆 袁贤瑞 +2 位作者 张万宏 潘亚文 黄军 《中华神经外科疾病研究杂志》 CAS 2004年第5期448-451,共4页
目的 研究小脑延髓池的显微外科解剖特征 ,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 选择经 10 %福尔马林固定成人头颈标本 15例 ,显微镜下 (5~ 2 5倍 )模拟枕下极外侧入路、颈 乳突入路和耳前颞下窝入路的手术操作 ,分别自后、侧和前方显露小脑延髓池... 目的 研究小脑延髓池的显微外科解剖特征 ,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 选择经 10 %福尔马林固定成人头颈标本 15例 ,显微镜下 (5~ 2 5倍 )模拟枕下极外侧入路、颈 乳突入路和耳前颞下窝入路的手术操作 ,分别自后、侧和前方显露小脑延髓池内结构 ,详细观测其神经血管结构的形态特征。结果 小脑延髓池位于延髓外侧 ,上至桥延沟 ,下达枕骨大孔 ,侧方沿枕骨形成蛛网膜袖套进入颈静脉孔和舌下神经管。舌咽神经、迷走神经和副神经的根丝自上而下起自橄榄体背侧、延髓和脊髓的后外侧沟 ,根丝逐级汇合后分别进入舌咽神经道和迷走神经道。椎动脉于小脑延髓池的下端入颅后经该池行向前上内进入延髓前池。小脑下后动脉 (PICA)可分为延髓前段、延髓侧段、扁桃体延髓段、脉络膜扁桃体段和皮质段。主要的静脉有小脑延髓裂内静脉、延髓静脉、小脑岩面下组静脉和岩下桥静脉。结论 小脑绒球和Luschka孔脉络丛复合体及颈静脉孔硬膜返折可作为辨认舌咽神经脑池段的解剖标志 ,深刻认识小脑延髓池的蛛网膜界限对手术处理累及小脑延髓池的不同性质病变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延髓池 显微外科 绒球 孔脉络丛复合体 颈静脉孔硬膜 舌咽神经脑池段
下载PDF
MRI检查对三叉神经痛的临床诊断价值(附45例分析) 被引量:2
7
作者 喻迎星 王世威 +2 位作者 宋建华 郑美君 李来友 《浙江临床医学》 2006年第2期208-209,共2页
关键词 临床诊断价值 三叉神经痛 MRI 三叉神经脑池段 查对 回顾性分析 检查资料 常见病 继发性
下载PDF
三维时间飞跃法磁共振血管造影序列在血管压迫性三叉神经痛的应用 被引量:1
8
作者 夏震 王婵娟 《实用医技杂志》 2009年第5期365-366,共2页
三叉神经痛是一种三叉神经分布区内短暂的、反复发作的剧痛,好发于中老年人,发病率约为182/10万人,目前大多数学者认为三叉神经脑池段神经血管压迫是引起三叉神经痛的主要原因。以往诊断主要根据临床表现加以推测,缺乏能直接显示... 三叉神经痛是一种三叉神经分布区内短暂的、反复发作的剧痛,好发于中老年人,发病率约为182/10万人,目前大多数学者认为三叉神经脑池段神经血管压迫是引起三叉神经痛的主要原因。以往诊断主要根据临床表现加以推测,缺乏能直接显示病灶的有效方法。而三维时间飞跃法磁共振血管造影(3D TOF MRA)能清晰显示三叉神经与责任血管的关系。本文通过对18例病例进行总结旨在探讨3DTOFMRA序列在血管压迫性三叉神经痛的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共振血管造影 三维时间飞跃法 三叉神经痛 压迫性 序列 三叉神经脑池段 神经血管压迫 反复发作
下载PDF
扩散张量成像在三叉神经痛中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4
9
作者 龚阿芳 吕方 +1 位作者 祖向阳 付升旗 《临床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239-243,共5页
目的探讨扩散张量成像(DTI)在三叉神经痛临床诊断和微血管减压术评估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7年6月100例单侧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资料,按照病变程度分为接近或接触组(A组)、轻度压迫组(B组)、重度压迫组(C组)、压... 目的探讨扩散张量成像(DTI)在三叉神经痛临床诊断和微血管减压术评估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7年6月100例单侧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资料,按照病变程度分为接近或接触组(A组)、轻度压迫组(B组)、重度压迫组(C组)、压迫变形且萎缩组(D组),微血管减压术前、术后分别行颅脑部DTI扫描。在工作站画出三叉神经痛病变部位的感兴趣区,测量感兴趣区的表观扩散系数(ADC)值和各向异性分数(FA)值。采用t检验比较三叉神经痛患、健侧和微血管减压术前、后及其随访的ADC值和FA值。结果三叉神经痛患侧组和健侧组的ADC值、FA值分别为(2.98±0.31)×10-3mm2/s、(1.65±0.11)×10-3mm2/s和0.23±0.02、0.51±0.04,两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叉神经痛的患侧A组、B组、C组、D组ADC值和FA值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三叉神经痛患侧微血管减压术前与术后1周、6个月的ADC值和FA值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愈组术前与术后1年随访的ADC值和FA值有显著性差异(P<0.05),非治愈组术前与术后1年随访的ADC值和FA值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三叉神经痛病变部位的ADC值和FA值与患侧血管受压迫程度及压迫时间密切相关,DTI为三叉神经痛的临床诊断、微血管减压术评估和术后疗效预测等提供了微细结构变化的影像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叉神经痛 三叉神经脑池段 扩散张量成像 微血管减压术 磁共振成像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