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MR磁敏感成像诊断脑深静脉血栓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2
1
作者 陈德强 李国策 于淑靖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15年第7期1142-1144,1148,共4页
目的探讨磁敏感加权成像(susceptibility weighted imaging,SWI)对脑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cerebral venous thrombosis,DCVT)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8例经MRI及DSA确诊的脑深静脉血栓患者影像资料。8例中全部行T1WI、T2WI、FLAIR、... 目的探讨磁敏感加权成像(susceptibility weighted imaging,SWI)对脑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cerebral venous thrombosis,DCVT)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8例经MRI及DSA确诊的脑深静脉血栓患者影像资料。8例中全部行T1WI、T2WI、FLAIR、SWI及MRV检查。本组病例包括6例急性期DCVT和2例亚急性DCVT。结果 4(4/6)例急性期DCVT在T1WI、T2WI、FLAIR上显示不清,而在SWI上则呈典型低信号。2例患者在T1WI呈等/高混杂信号,T2WI、FLAIR上呈低信号,SWI上呈低信号。2例亚急性期深静脉血栓在T1WI、T2WI、FLAIR上呈高信号,在SWI上则呈高信号或低信号。7(7/8)例患者伴丘脑或基底节区静脉性脑梗死,其中6例为出血性静脉性脑梗死。SWI较常规MRI序列显示出更多的出血灶,8例病例在SWI(MIP)均可见引流区扩张的静脉。结论 SWI对DCVT的检出高度敏感,可早期检出血栓并反映其病理演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深静脉血栓形成 磁共振成像 磁敏感加权成像
下载PDF
脑深静脉血栓形成12例临床及影像分析 被引量:1
2
作者 周雁 倪俊 +5 位作者 朱以诚 周立新 姚明 关鸿志 彭斌 崔丽英 《中国卒中杂志》 2014年第10期814-818,共5页
目的探讨脑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cerebral venous thrombosis,DCVT)的临床及影像学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12月~2013年5月在北京协和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或者磁共振静... 目的探讨脑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cerebral venous thrombosis,DCVT)的临床及影像学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12月~2013年5月在北京协和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或者磁共振静脉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venography,MRV)确诊的12例DCVT患者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特征、治疗及预后情况。结果 12例DCVT患者中男性7例,女性5例,年龄24.5(19.75,33.5)岁。临床表现:头痛11例[11/12(92%)];不同程度意识障碍5例[5/12(42%)],其中1例为昏迷;抽搐发作5例[5/12(42%)];其他局灶体征(单侧肢体无力)2例[2/12(17%)]。影像表现:累及直窦和大脑大静脉最多见,分别为11例[11/12(92%)]及8例[8/12(67%)],累及大脑内静脉3例[3/12(25%)],基底静脉1例[1/12(8%)],所有患者均合并其他静脉窦受累。8例患者行头颅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d tomography,CT)和(或)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检查,其中丘脑病灶4例[4/8(50%)],基底节区病灶2例[2/8(25%)],额或顶叶病灶3例[3/8(38%)],其中病灶内合并出血者2例[2/8(25%)]。治疗预后:12例患者中除1例因感染性休克死亡,未能接受抗凝治疗外,其余11例均给予抗凝治疗,最终症状体征基本消失,复查影像学病灶明显好转或消失。结论意识障碍及双侧丘脑病变是DCVT的常见临床及影像表现,需注意识别;大脑大静脉及直窦为常见受累深静脉(窦),且常并存其他静脉窦受累;DCVT虽急性期症状凶险,如及早诊断及治疗,预后可相对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深静脉血栓形成 病变 预后
下载PDF
脑深静脉血栓和上矢状窦血栓形成1例报告 被引量:1
3
作者 高传生 《临床神经病学杂志》 CAS 2003年第4期232-232,共1页
关键词 脑深静脉血栓 上矢状窦 血栓形成 头颅CT 病因 抗凝治疗
下载PDF
MRI结合MRV对脑深静脉血栓形成诊断的价值
4
作者 卢禹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5年第4期25-26,共2页
目的总结脑深静脉血栓形成(DCVT)的磁共振特点,提高正确诊断率。方法分析10例DCVT患者的影像学资料,总结其特征性表现。结果 10例患者中有5例磁共振成像(MRI)直接显示脑深静脉内血栓。10例患者MRI均出现丘脑和(或)基底节对称性异常信号... 目的总结脑深静脉血栓形成(DCVT)的磁共振特点,提高正确诊断率。方法分析10例DCVT患者的影像学资料,总结其特征性表现。结果 10例患者中有5例磁共振成像(MRI)直接显示脑深静脉内血栓。10例患者MRI均出现丘脑和(或)基底节对称性异常信号,其中6例表现为长T1长T2信号内混杂短T1信号,4例表现为长T1长T2信号,与磁共振静脉成像(MRV)显示深静脉狭窄或闭塞相符。结论丘脑和(或)基底节特征性信号改变结合MRV可早期诊断DCV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深静脉血栓形成 磁共振成像 磁共振静脉成像 诊断
下载PDF
脑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分析——附2例报告并文献复习
5
作者 王德清 连立飞 宋海乔 《中原医刊》 2007年第15期48-49,共2页
目的 探讨脑深静脉血栓形成(DCVST)的临床与影像学表现,提高对此病的认识,减少漏诊和误诊。方法 回顾性分析2例DCVST的临床资料,并结合文献分析该病病因、临床表现、脑脊液检查、影像学表现及治疗情况。结果 DCVST少见,临床表现... 目的 探讨脑深静脉血栓形成(DCVST)的临床与影像学表现,提高对此病的认识,减少漏诊和误诊。方法 回顾性分析2例DCVST的临床资料,并结合文献分析该病病因、临床表现、脑脊液检查、影像学表现及治疗情况。结果 DCVST少见,临床表现多样,缺乏特异性,易误诊。结论 对起病较急的颅高压伴或不伴意识障碍、精神行为异常及局灶性体征的患者,应高度怀疑DCVST,重视CT征象的同时尽早行MRI和MRV检查;早期积极抗凝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深静脉血栓形成 核磁共振 低分子肝素
下载PDF
脑静脉窦及脑深静脉血栓的治疗
6
作者 张巧敏 于战备 《中华当代医学》 2005年第3期15-17,共3页
脑静脉窦血栓形成是临床上一种相对不太多见的脑血管疾病,多见于产后的年轻女性,也可见于老年患者,及时的发现与合理的治疗,可以挽救多数患者的生命.相反,如果不能及时的发现,死亡率可大于90%。因此,临床医生掌握其临床表现,... 脑静脉窦血栓形成是临床上一种相对不太多见的脑血管疾病,多见于产后的年轻女性,也可见于老年患者,及时的发现与合理的治疗,可以挽救多数患者的生命.相反,如果不能及时的发现,死亡率可大于90%。因此,临床医生掌握其临床表现,非常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深静脉血栓 治疗 静脉血栓形成 血管疾病 年轻女性 老年患者 临床表现 临床医生 死亡率
下载PDF
成人脑深静脉系统血栓MRI表现 被引量:2
7
作者 王桂芝 吕洋 +1 位作者 王永珍 陈树新 《白求恩医科大学学报》 CSCD 2000年第5期551-552,共2页
目的 :探讨脑深静脉系统血栓的 MRI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 MRI检查及临床治疗的9例脑深静脉系统血栓的 MRI资料。观察脑内及 Galen静脉内有无异常信号、脑室大小的改变。结果 :8例双侧丘脑—基底节区见对称性异常信号 ,其中 2例 Gale... 目的 :探讨脑深静脉系统血栓的 MRI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 MRI检查及临床治疗的9例脑深静脉系统血栓的 MRI资料。观察脑内及 Galen静脉内有无异常信号、脑室大小的改变。结果 :8例双侧丘脑—基底节区见对称性异常信号 ,其中 2例 Galen静脉及直窦内有高信号影 ,4例脑干见类圆形异常信号 ;1例右侧基底节区异常信号 ;2例脑室轻度增大 ;3例脑室变小 ,双侧脑室旁见大片状水肿。结论 :MRI是检出脑深静脉系统血栓敏感而又无损伤的检查方法 ,为临床及时诊治提供可靠影像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深静脉血栓 磁共振成像 MRI 成人
下载PDF
脑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诊治 被引量:1
8
作者 何桂香 《临床急诊杂志》 CAS 2017年第12期953-956,共4页
目的:探讨脑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诊断与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03-2017-01期间在我科住院经磁共振静脉成像(MRV)诊断为DCVT的5例患者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特征、治疗及预后情况。结果:意识障碍、癫痫、头痛为DCVT患者最常见临床表现... 目的:探讨脑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诊断与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03-2017-01期间在我科住院经磁共振静脉成像(MRV)诊断为DCVT的5例患者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特征、治疗及预后情况。结果:意识障碍、癫痫、头痛为DCVT患者最常见临床表现。常见危险因素包括长期口服避孕药、产褥期、妊娠期、血液病、凝血系统异常。直窦和大脑大静脉血栓是DCVT患者最多见的直接征象,双侧丘脑病变为DCVT患者最常见的间接征象。抗凝治疗简单有效、静脉可恢复再通、病灶消失。结论:DCVT临床表现多样,直窦及大脑大静脉为最常见受累深静脉,双侧丘脑病变为常见影像学表现,早期及时诊断及抗凝治疗,可改善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深静脉血栓形成 意识障碍 MRV 抗凝
原文传递
表现为快速进展性痴呆的脑深静脉血栓形成1例
9
作者 张文瑛 许虹 《医学新知》 CAS 2014年第5期342-342,共1页
快速进展性痴呆(rapidly progressive dementia,RPD)是指痴呆症状在数周、数月甚至数天内进行性恶化的一组痴呆综合征,由于许多RPD有明确的病因,因此快速诊断和治疗非常重要。本院近期诊治了1例表现为RPD的脑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 快速进展性痴呆(rapidly progressive dementia,RPD)是指痴呆症状在数周、数月甚至数天内进行性恶化的一组痴呆综合征,由于许多RPD有明确的病因,因此快速诊断和治疗非常重要。本院近期诊治了1例表现为RPD的脑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现报道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快速进展性痴呆 脑深静脉血栓
原文传递
“桂枝茯苓加减方”结合针灸预防脑卒中急性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疗效 被引量:9
10
作者 罗静 杨华 《实用中医内科杂志》 2020年第4期114-118,共5页
目的观察自拟"桂枝茯苓加减方"结合"舒筋通络、活血祛瘀"针法预防脑卒中急性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nous thrombus,DVT)的疗效。方法选取200例脑卒中急性期患者,按就诊先后顺序随机分为对照组、针灸组、中药... 目的观察自拟"桂枝茯苓加减方"结合"舒筋通络、活血祛瘀"针法预防脑卒中急性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nous thrombus,DVT)的疗效。方法选取200例脑卒中急性期患者,按就诊先后顺序随机分为对照组、针灸组、中药组、针药组四组,每组50例,对照组予常规机械预防治疗,针灸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用"舒筋通络、活血祛瘀"针法,中药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用自拟"桂枝茯苓加减方",针药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自拟"桂枝茯苓加减方"结合"舒筋通络、活血祛瘀"针法,观察脑卒中急性期患者患肢麻木、肿胀、疼痛的发生率,行患肢深静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观察血栓发生率;观察比较4组治疗后血液流变学指标:红细胞压积HCT(%)、红细胞聚集率(%)、血浆黏度(Pa·s)、纤维蛋白Fib(g/L)、D-二聚体(μg/mL)、全血黏度(Pa·s)等变化情况。结果对照组、针灸组、中药组的麻木、肿胀、疼痛比率均显著高于针药组。对照组、针灸组、中药组的第1个月DVT发生率、第2个月DVT发生率、DVT总发生率均显著高于针药组。治疗后针灸组、中药组、针药组的各血液流变学指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针药组的各血液流变学指标均显著低于中药组、针药组。结论相对于对照组、针灸组、中药组,针药组预防脑卒中急性期DVT效果最显著。针药结合,以自拟"桂枝茯苓丸"活血化瘀为主,针灸舒筋通络、活血祛瘀为辅,有效降低纤维蛋白、血液黏度、抑制红细胞聚集,从而改善血液流变学、降低血液黏度,能有效地预防脑卒中急性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且降低了出血的可能,方法安全可靠,临床应用价值较高,推广应用前景广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针灸 中医中药 卒中后急性期下肢静脉血栓形成 疗效
下载PDF
脑出血偏瘫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观察 被引量:1
11
作者 顾彬 《医学信息(医学与计算机应用)》 2014年第29期330-331,共2页
目的:对脑出血偏瘫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进行临床治疗,并观察其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法是一种总结性较强、具有科学性的研究方法,我院采用这种方法对脑出血偏瘫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的病情记录进行分析,从收治病例的2011年1月~2013年12... 目的:对脑出血偏瘫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进行临床治疗,并观察其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法是一种总结性较强、具有科学性的研究方法,我院采用这种方法对脑出血偏瘫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的病情记录进行分析,从收治病例的2011年1月~2013年12月共有20例患者接受治疗,对患者临床治疗效果进行评定与记录,并作出相应评价。结果经临床治疗后患者临床治疗总有效率明显提高,治疗前后数据比较存在差异性,因而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我院对脑出血偏瘫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进行临床治疗后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值得推广与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出血偏瘫下肢静脉血栓 临床治疗 效果分析
下载PDF
补阳还五汤临床治验3则
12
作者 方宏图 沈德莲 乔丽杭 《浙江中医杂志》 2006年第7期415-415,共1页
关键词 补阳还五汤 外伤后下肢静脉血栓形成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 2型糖尿病周围 神经病变
下载PDF
Deep cerebral venous thrombosis in adults 被引量:2
13
作者 明树红 齐增飞 +1 位作者 王鲁宁 朱克 《Chinese Medical Journal》 SCIE CAS CSCD 2002年第3期395-397,共3页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pathogenesis, clinical features, radiographic findings and therapeutic outcomes of non-acute intracranial deep venous thrombosis in adults. METHODS: Five patients who presented with incre...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pathogenesis, clinical features, radiographic findings and therapeutic outcomes of non-acute intracranial deep venous thrombosis in adults. METHODS: Five patients who presented with increased intracranial pressure were examined with computed tomography, magnetic resonance and angiography, diagnosed as having non-acute intracranial deep venous thrombosis, and treated with thrombolytic therapy. They were reviewed retrospectively. RESULTS: There were 3 men and 2 women, aged from 22 to 49 years. Symptom duration ranged from 1 month to 7 months, and 4 of the 5 patients were associated with venous sinus thrombosis. Two patients developed cold and fever before the onset of disease, and 3 patients had no evident predisposing factors. After the infusion of thrombolytic and systemic anti-coagulant therapy, the neurological symptoms and signs of the patients were alleviated. CONCLUSIONS: 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 (DSA) is more sensitive and accurate than MRI on diagnosing intracranial deep venous thrombosis. It may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assessment of the treatment of intracranial deep venous thrombosis. Thrombolysis and anticoagulation of intracranial deep venous thrombosis appears to be a safe and efficacious treatment not only in the acute stage but also in the non-acute stag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erebral Veins ADULT Angiography Digital Subtraction ANTICOAGULANTS Female Humans Male Middle Aged Retrospective Studies Thrombolytic Therapy Treatment Outcome Urinary Plasminogen Activator Venous Thrombosis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