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82篇文章
< 1 2 6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后体重指数与早期预后的关系
1
作者 张鹏 刘辉 《中华神经外科疾病研究杂志》 CAS 2024年第3期8-14,共7页
目的针对肥胖与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EA)不良结局相关性的现有结果不一致,本研究旨在探讨体重指数升高与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后30 d并发症的相关性。方法这项队列研究包括2012-2022年邯郸市第一医院和邢台市人民医院收治的398例CEA患者。其... 目的针对肥胖与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EA)不良结局相关性的现有结果不一致,本研究旨在探讨体重指数升高与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后30 d并发症的相关性。方法这项队列研究包括2012-2022年邯郸市第一医院和邢台市人民医院收治的398例CEA患者。其中体重指数正常者(18.5-24.9 kg/m^(2))138例,超重者(25.0-29.9 kg/m^(2))188例,肥胖者(≥30 kg/m^(2))72例。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评估超重和肥胖与CEA早期结局的相关性。结果CEA围手术期(30 d)内所有患者术后发生心肌梗死1例(0.25%)、卒中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12例(3.0%),术后死亡2例(0.5%)。在其他并发症中,出血10例(2.5%),呼吸道术后并发症2例(0.5%),泌尿系并发症2例(0.5%),心脏并发症3例(0.75%),颅神经损伤4例(1.0%),13例(3.3%)患者需再次手术。围手术期(30 d)的结果在各组之间没有显著差异。与正常体重的患者相比,超重患者的出血频率显著减少(P<0.05)。结论超重和肥胖与死亡率增加、TIA、卒中、心肌梗死或轻微并发症以及CEA后再次手术无明显相关性。而出血却相反,与正常体重的患者相比,超重患者CEA后术区出血的发生率明显减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内膜 邯郸市第一医院 Logistic回归分析 正常体重 心脏并发症 颅神经损伤 早期预后 队列研究
下载PDF
非侵入性NIRS技术监测rSO2指导颈动脉内膜剥脱术中血压阶梯性升压减少脑缺血发生的研究
2
作者 肖罡 郭铭 +2 位作者 黄斌 吴佳隆 凌酉 《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 医药》 2024年第11期072-076,共5页
探讨非侵入性近红外光谱(near-infrared spectroscopy, NIRS)技术监测脑氧饱和度(regional cerebral oxygen saturation,rSO2)指导颈动脉内膜剥脱术(arotid endarterectomy,CEA)阶梯性升压减少脑缺血发生的效果。方法 选择2021年3月至2... 探讨非侵入性近红外光谱(near-infrared spectroscopy, NIRS)技术监测脑氧饱和度(regional cerebral oxygen saturation,rSO2)指导颈动脉内膜剥脱术(arotid endarterectomy,CEA)阶梯性升压减少脑缺血发生的效果。方法 选择2021年3月至2024年3月期间,我院收治的行CEA患者共30例。在手术过程中,运用非侵入性近红外光谱(NIRS)技术来监测脑氧饱和度(rSO2),并据此指导手术过程中的血压阶梯性调整。详细记录了麻醉前(TO)、全麻后(T1)、动脉阻断前即刻(T2)、动脉阻断5分钟后(T3)、解除动脉阻断前即刻(T4)以及解除动脉阻断后5分钟(T5)的双侧区域rSO2数值。同时,也记录了动脉阻断后每升高基础动脉压10%时的双侧区域rSO2数值(t1/t2/t3)。术后,30例研究对象均复查了头颈部CT、CTA或者DSA,术后3天随访,分析并发症情况。结果 (1)动脉阻断前,双侧rSO2无显著差异。阻断后,t检验显示P<0.05。临时阻断解除后,脑氧饱和度恢复正常。配对t检验显示t=-1.136,P>0.05。(2)手术后随访,发现声音嘶哑病例1例,立刻对症处理,患者一天内好转。 在整个随访期间,未再发生缺血性脑卒中及TIA事件。结论 CEA手术中,NIRS监测实时反映脑组织氧合状态。调整血压可维持正常脑氧饱和度,满足需氧量,降低脑缺血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IRS 脑氧饱和度 动脉内膜 阶梯性升压 脑缺血
下载PDF
颈动脉支架置入术与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治疗颈动脉重度狭窄的临床效果
3
作者 赵墨 张跃欣 +3 位作者 苗统 魏康康 王一明 周国平 《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 2024年第11期88-90,共3页
目的:观察颈动脉重度狭窄治疗中颈动脉支架置入术(CAS)与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EA)治疗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南阳市中心医院2018年1月至2024年2月期间手术治疗的82例颈动脉重度狭窄患者,依据手术方案选择不同将患者分为对照组(40例... 目的:观察颈动脉重度狭窄治疗中颈动脉支架置入术(CAS)与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EA)治疗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南阳市中心医院2018年1月至2024年2月期间手术治疗的82例颈动脉重度狭窄患者,依据手术方案选择不同将患者分为对照组(40例)和观察组(42例)。对照组予以CEA治疗,观察组予以CAS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成功率、手术并发症发生情况、认知功能。结果:两组患者手术成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手术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出院后1个月,两组患者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评分高于入院24 h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动脉重度狭窄选择CEA或CAS术式均可实现治疗目的,并改善患者认知功能,且手术安全性较好。临床治疗时需要完善检查明确适应证,合理选择手术方案,确保手术安全性和预后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重度狭窄 动脉支架置入 动脉内膜
下载PDF
老年颈动脉狭窄患者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后发生无症状性脑梗死的相关因素
4
作者 于海佳 张印松 +3 位作者 李尚 相毅 张明哲 李光杰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1443-1446,共4页
目的探讨老年颈动脉狭窄患者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arotid endarterectomy,CEA)术后发生无症状性脑梗死(silent brain infarction,SBI)的危险因素。方法选取2020年4月至2023年4月河北医科大学附属衡水市人民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行CEA治疗的... 目的探讨老年颈动脉狭窄患者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arotid endarterectomy,CEA)术后发生无症状性脑梗死(silent brain infarction,SBI)的危险因素。方法选取2020年4月至2023年4月河北医科大学附属衡水市人民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行CEA治疗的老年颈动脉狭窄患者216例,根据术后30 d是否发生SBI分为SBI组39例和非SBI组177例。筛选影响老年颈动脉狭窄患者CEA后发生SBI的危险因素。基于危险因素构建老年颈动脉狭窄患者CEA后发生SBI预测模型,对预测模型进行验证和预测效能评估。结果SBI组颈动脉重度狭窄、非强回声斑块、颈动脉易损性斑块比例、同型半胱氨酸(homocysteine,Hcy)、三酰甘油(triacylglycerol,TG)水平明显高于非SBI组(P<0.05)。颈动脉重度狭窄、非强回声斑块、颈动脉易损性斑块、Hcy≥13.81μmol/L、TG≥4.76 mmol/L是影响老年颈动脉狭窄患者CEA后发生SBI的危险因素(P<0.05)。危险因素构建模型预测CEA后SBI发生的ROC曲线下面积、敏感性、特异性分别为0.871(95%CI:0.715~0.939)、94.50%、76.30%。结论颈动脉重度狭窄、非强回声斑块、颈动脉易损性斑块、Hcy≥13.81μmol/L、TG≥4.76 mmol/L均是影响CEA后发生SBI的危险因素。基于上述危险因素构建预测模型对老年颈动脉狭窄患者CEA后发生SBI具有较高的预测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狭窄 脑梗死 危险因素 动脉内膜
下载PDF
肝移植术后行颈动脉内膜剥脱术1例并文献复习
5
作者 宋云飞 高超 +7 位作者 赵岩 李洪稳 李杨 安秀虎 吴锡金 王莹 杨树源 杨新宇 《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 CAS 2024年第3期158-161,共4页
目的观察并探讨肝移植术后病人发生无症状重度颈动脉狭窄后,全麻下行颈动脉内膜剥脱术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收治的1例肝移植术后合并左侧无症状重度颈动脉狭窄病人的临床资料,完善术前检查并于全麻下行颈动脉内膜剥脱... 目的观察并探讨肝移植术后病人发生无症状重度颈动脉狭窄后,全麻下行颈动脉内膜剥脱术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收治的1例肝移植术后合并左侧无症状重度颈动脉狭窄病人的临床资料,完善术前检查并于全麻下行颈动脉内膜剥脱术。结果显微镜下完全切除颈动脉增生斑块,病理结果回报:粥样硬化性斑块(颈动脉)。术后复查肝功能正常,左侧颈总动脉、颈内动脉血流通畅。出院后随访4年,肝功能正常,颈动脉狭窄未复发。结论颈动脉内膜剥脱术适用于肝移植术后合并重度颈动脉狭窄的病人,术中操作安全,手术效果可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内膜 动脉狭窄 肝移植
下载PDF
多参数监测在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治疗合并对侧颈动脉中重度狭窄中的应用
6
作者 闫宏旭 安乾 +3 位作者 王梦宇 胡昕涛 殷向阳 王兵 《中国血管外科杂志(电子版)》 2024年第1期56-59,共4页
目的探索残端压(stump pressure,SP)、术中体感诱发电位(somatosensory evoked potential,SEP)、脑电图(electroencephalogram,EEG)和经颅多普勒超声(transcranial Doppler,TCD)监测在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arotid endarterectomy,CEA)治... 目的探索残端压(stump pressure,SP)、术中体感诱发电位(somatosensory evoked potential,SEP)、脑电图(electroencephalogram,EEG)和经颅多普勒超声(transcranial Doppler,TCD)监测在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arotid endarterectomy,CEA)治疗合并对侧颈动脉中重度狭窄患者的应用和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5月至2023年6月郑州大学第五附属医院26例行CEA治疗合并对侧颈动脉中重度狭窄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术中均行SEP、EEG、SP和TCD监测并设定预警标准,记录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情况及改良Rankin量表(modified Rankin scale,mRS)评分。结果26例患者发生多参数监测预警34次,其中SEP预警7次、EEG预警8次、SP预警10次、TCD预警9次。3例患者在升压后未解除预警而使用转流管。术后发生症状性脑梗死1例,过度灌注综合征2例,颅神经损伤1例。术后3个月复查影像学显示术侧颈动脉均通畅,均无新发脑血管事件和死亡。患者术后mRS评分0分21例,1分4例,2分1例。结论对于合并对侧颈动脉中重度狭窄的患者,CEA术中多参数监测可更准确地评估术中脑血流状态,指导转流管的合理使用,减少围手术期并发症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狭窄 动脉内膜 残端压 体感诱发电位 脑电图 经颅多普勒超声 转流
下载PDF
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治疗对颅外颈动脉狭窄患者的有效性及安全性 被引量:1
7
作者 铁江辉 马琳 李庆菲 《临床研究》 2024年第3期11-13,共3页
目的探究为颅外颈动脉狭窄患者应用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对2020年1月至2021年12月巩义市人民医院和天津市环湖医院收治的42例满足外科手术指征的颅外颈动脉狭窄患者,以对患者展开手术治疗措施差异作为分组标准,分为对... 目的探究为颅外颈动脉狭窄患者应用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对2020年1月至2021年12月巩义市人民医院和天津市环湖医院收治的42例满足外科手术指征的颅外颈动脉狭窄患者,以对患者展开手术治疗措施差异作为分组标准,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21例。两组患者分别应用颈动脉支架置入术治疗、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在术后颈动脉狭窄再通率、围术期并发症事件及随访1年间心血管事件发生率。结果对照组患者颈动脉狭窄再通率与观察组患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者在围术期并发症发生情况与观察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1年,末次随访对照组患者出现心血管事件例数与观察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对颅外颈动脉狭窄应用有较高的再通成功率,且患者治疗期间出现相关不良风险偏低,对于患者在治疗的有效性、安全性均有重要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内膜 颅外动脉狭窄 临床效果
下载PDF
甲氧明与去氧肾上腺素在颈动脉内膜剥脱术中的临床疗效
8
作者 艾克拜尔•努尔买买提 李珊珊 +3 位作者 何金盼 苏日青 古兰旦木•艾合麦提 叶建荣 《血管与腔内血管外科杂志》 2024年第10期1211-1215,共5页
目的探讨甲氧明与去氧肾上腺素在颈动脉内膜剥脱术中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2022年6月至2023年6月于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实施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治疗的12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治疗方法的不同将其分为对照组(n=61,静脉泵注去氧肾上腺... 目的探讨甲氧明与去氧肾上腺素在颈动脉内膜剥脱术中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2022年6月至2023年6月于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实施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治疗的12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治疗方法的不同将其分为对照组(n=61,静脉泵注去氧肾上腺素)和研究组(n=65,静脉泵注甲氧明)。比较两组患者血流动力学指标、冠状动脉血流情况、心脏功能指标以及围术期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起始泵药后10 min、30 min时,两组患者平均动脉压(MAP)水平均高于本组泵药前、起始泵药后1 min,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起始泵药后30 min,两组患者冠状动脉窦收缩期血流速度时间积分(SVTI)、舒张期血流速度时间积分(DVTI)、冠状动脉窦血流量(CSBF)水平均高于本组泵药前,研究组患者DVTI、CSBF水平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均有统计意义(P﹤0.05)。起始泵药后30 min,两组患者每搏输出量(SV)、每搏左心室做功(LVSW)水平均高于本组泵药前,且研究组患者SV、LVSW水平均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围手术期研究组患者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为3.08%(2/65),与对照组患者的6.56%(4/61)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去氧肾上腺素比较,甲氧明用于颈动脉内膜剥脱术中可更好维持其血压平稳,可增加冠状动脉血流,保护心脏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氧明 去氧肾上腺素 动脉内膜 血流动力学
下载PDF
颈动脉内膜剥脱术价格调整的5年预算影响分析
9
作者 方晢伊 刘瑾瑜 黄葭燕 《复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30-237,共8页
目的分析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arotid endarterectomy,CEA)的价格上调对中国医保基金总支出的预算影响。方法以2021年为基线年,研究年限为2022—2026年,建立预算影响分析模型,对颈动脉内膜剥脱术价格上调30%后的医保基金支出变动进行预算... 目的分析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arotid endarterectomy,CEA)的价格上调对中国医保基金总支出的预算影响。方法以2021年为基线年,研究年限为2022—2026年,建立预算影响分析模型,对颈动脉内膜剥脱术价格上调30%后的医保基金支出变动进行预算影响分析。收集全国和4个样本省市的医保患者人数、治疗成本、市场份额变动等数据,数据收集时间为2022年5—7月。结果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手术价格提升后,5年内将令全国范围内的医保基金总支出减少14317.62万元;样本省市的医保基金总支出也会出现不同程度的下降。术式价格提升幅度越高,医保基金总支出的下降幅度越大。术式市场份额对医保基金总支出的影响最大。结论颈动脉内膜剥脱术的价格提升可能导致其市场份额上升,并降低5年内医保基金支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内膜(CEA) 动脉狭窄 预算影响分析
下载PDF
开展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治疗颈动脉狭窄或闭塞的问题与对策
10
作者 于剑 于振海 《中国现代普通外科进展》 CAS 2024年第8期589-593,共5页
颈动脉狭窄或闭塞是全世界范围内严重威胁中老年人健康的疾病。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是目前治疗颈动脉狭窄或闭塞的金标准。由于我国颈动脉狭窄或闭塞发病的区域不平衡性和医疗水平的区域不平衡性,开展颈动脉内膜剥脱术遇到的困难与问题较... 颈动脉狭窄或闭塞是全世界范围内严重威胁中老年人健康的疾病。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是目前治疗颈动脉狭窄或闭塞的金标准。由于我国颈动脉狭窄或闭塞发病的区域不平衡性和医疗水平的区域不平衡性,开展颈动脉内膜剥脱术遇到的困难与问题较多。解决这些困难和问题并提出相应对策,对于我国心脑血管疾病的有效预防和管理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医院管理和医师诊疗等相关的十一个方面阐述开展该手术可能面临的问题与相应的对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狭窄 动脉闭塞 动脉内膜 问题与对策
下载PDF
颈动脉内膜剥脱术与经皮支架植入术治疗中、重度颈动脉狭窄效果对比研究 被引量:1
11
作者 宋亚峰 《河南外科学杂志》 2024年第1期30-33,共4页
目的比较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EA)和经皮颈动脉支架植入术(PCAS)治疗中、重度颈动脉狭窄(CAS)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06—2022-06汝州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100例中、重度CAS患者的临床资料,按手术方式分为CEA组和PCAS组... 目的比较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EA)和经皮颈动脉支架植入术(PCAS)治疗中、重度颈动脉狭窄(CAS)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06—2022-06汝州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100例中、重度CAS患者的临床资料,按手术方式分为CEA组和PCAS组,每组50例。比较2组患者的基线资料、围术期相关指标和住院费用。术后随访12个月,统计随访期间不良反应发生率和末次随访时的改良Rankin评分。结果2组患者的基线资料、围术期相关指标,以及术后随访6个月期间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和末次随访时的改良Rankin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CEA组的住院费用低于PCAS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EA和PCAS治疗中、重度CAS的临床效果相当,但CEA术无需特殊医疗设备和耗材,住院费用少于PCAS,尤其适于在基层医院开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狭窄 动脉内膜 经皮动脉支架置入
下载PDF
中国颈动脉内膜剥脱术现状和地区差异
12
作者 国家心血管系统疾病医疗质量控制中心血管外科工作组 舒畅 罗明尧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28-233,共6页
近年来,中国颈内动脉内膜剥脱术(CEA)不断完善和发展,但是仍然存在一些问题。本研究利用2021年医院质量监测系统(HQMS)的数据,对全国各地区开展的共10783例CEA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显示,CEA患者的平均年龄为(65.8±7.9)岁,男性占比8... 近年来,中国颈内动脉内膜剥脱术(CEA)不断完善和发展,但是仍然存在一些问题。本研究利用2021年医院质量监测系统(HQMS)的数据,对全国各地区开展的共10783例CEA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显示,CEA患者的平均年龄为(65.8±7.9)岁,男性占比82%,女性占比18%。85%患者通过门诊途径入院,14%患者通过急诊途径入院。92%手术在三级医院完成,8%手术在二级医院完成。东部地区手术量占全国的66%,中部地区占23%,西部地区占11%。CEA患者常见的合并症有高血压7499例(70%)和糖尿病3436例(32%)。中国CEA有关数据存在一定的地区差异,应加大对术者和围术期管理团队的培训。此外,中国CEA整体规模尚小,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内膜 动脉狭窄 医疗资源 医疗质量
下载PDF
经颅多普勒超声及脑电图联合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动态监测在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围术期中的价值 被引量:4
13
作者 黄云 陈鸿尤 +1 位作者 陈达健 林觉全 《中国医学装备》 2021年第8期105-109,共5页
目的:探讨经颅多普勒超声(TCD)、脑电图(EEG)联合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动态监测在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EA)患者围术期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在医院接受CEA治疗的70例颈动脉狭窄患者,根据术中TCD监测微栓子脱落情况将其分为无栓组(5... 目的:探讨经颅多普勒超声(TCD)、脑电图(EEG)联合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动态监测在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EA)患者围术期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在医院接受CEA治疗的70例颈动脉狭窄患者,根据术中TCD监测微栓子脱落情况将其分为无栓组(52例)和有栓组(18例),分别于CEA术前、颈动脉开放前、颈动脉开放后30 min及术后24 h采用NSD-8100型神经监护仪自带的EEG相对波段功率(RBP)模式分析数据,得到不同频带RBP数值;采用TCD动态监测大脑中动脉血流速度(vMCA);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不同时间点血清hs-CRP水平。对比分析两组CEA手术前后vMCA、RBP值及血清hs-CRP水平。结果:CEA术后24 h有栓组患者术侧vMCA显著低于无栓组(t=3.664,P<0.05);术后24 h无栓组和有栓组患者术侧vMCA均明显高于CEA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530,t=3.757;P<0.05)。术后24 h有栓组患者术侧EEG的α、β波段RBP值明显低于无栓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809,t=3.312;P<0.05),θ、δ波段RBP值显著高于无栓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166,t=2.602;P<0.05)。术后24 h有栓组患者血清hs-CRP水平明显高于无栓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867,P<0.05),且两组患者血清hs-CRP水平均高于CEA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2.716,t=8.886;P<0.05)。结论:CEA患者围术期使用TCD、EEG联合血清hs-CRP进行动态监测,对早期防治脑缺血性损伤等并发症具有一定临床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内膜(CEA) 经颅多普勒超声(TCD) 脑电图(EEG) 超敏C反应蛋白(hs-CRP)
下载PDF
TCD脑血流监测在颈动脉内膜剥脱术中指导血压调控的应用
14
作者 王彦 李俊青 +4 位作者 郭全周 刘红霞 宋志俊 李丹 苗振华 《生物医学工程与临床》 CAS 2024年第2期215-220,共6页
目的探讨经颅彩色超声多普勒系统(TCD)监测脑血流在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EA)中指导血压个体化调控的作用。方法选择2018年12月至2020年12月在邢台市第三医院收治的140例拟行CEA治疗的颈动脉狭窄患者,其中男性74例,女性66例;年龄45~65岁,... 目的探讨经颅彩色超声多普勒系统(TCD)监测脑血流在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EA)中指导血压个体化调控的作用。方法选择2018年12月至2020年12月在邢台市第三医院收治的140例拟行CEA治疗的颈动脉狭窄患者,其中男性74例,女性66例;年龄45~65岁,平均年龄57.41岁;糖尿病10例,高血压12例;美国麻醉师协会(ASA)分级:Ⅱ级30例,Ⅲ级11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分为70例。对照组采用传统手段控制血压,研究组根据TCD脑血流参数指导调节血压。术中连续监测两组患者的有创动脉压力并对大脑中动脉平均血流速度进行监测。记录两组各个时刻点大脑中动脉血流速度(Vm)及外周有创动脉收缩压,比较两组患者围术期相关指标,统计术中心动过速/心动过缓发生次数及术后心脑血管事件发生情况。结果研究组术中硝酸甘油、去甲肾上腺素用量低于对照组[(34.87±10.27)μg vs(48.56±6.92)μg、(15.97±4.54)μg vs(24.15±3.99)μg。P<0.05],心动过缓发生率明显少于对照组(2.86%vs 19.40%。P<0.05)。在T00、T0、T3和T4时,两组间Vm值和收缩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T1和T2时,研究组Vm值和收缩压明显低于对照组[T1:(38.87±6.19)cm/s vs(44.42±4.16)cm/s,(119.84±8.12)mmHg vs(150.78±6.51)mmHg;T2:(29.46±4.58)cm/s vs(34.94±3.64)cm/s,(142.04±10.91)mmHg vs(152.23±5.84)mmHg。P<0.05]。其中两组患者在T2时Vm值显著下降[(29.46±4.58)cm/s vs(34.94±3.64)cm/s。P<0.05],收缩压值显著上升[(142.04±10.91)mmHg vs(152.23±5.84)mmHg。P<0.05]。研究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7.14%vs 20.90%。P<0.05)。研究组CEA后颈动脉超声心动图改变或术后再狭窄<50%、50%~69%和继发血栓形成的患者数明显少于对照组(2.86%vs 11.94%、2.86%vs 13.43%、1.43%vs 8.96%、0.00%vs 5.97%。P<0.05)。结论TCD监测颈动脉狭窄患者脑血管血流动力学对CEA麻醉中血压的调控具有较好的指导意义,有利于实现血压个体化调控,提高血压调控准确率,减少心脑血管事件的出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内膜 经颅多普勒彩色超声检测系统 中监测 脑血流 血压个体化调控
下载PDF
术前系统免疫炎症指数及控制营养状况评分对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后患者短期预后的评估价值
15
作者 黎传清 周一凡 +2 位作者 王强 谢满意 李中林 《徐州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24年第8期599-606,共8页
目的结合患者术前系统免疫炎症指数(SII)与控制营养状况(CONUT)评分,探讨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EA)后患者短期预后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神经外科2018年5月—2023年6月行CEA的197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纳入患者一般... 目的结合患者术前系统免疫炎症指数(SII)与控制营养状况(CONUT)评分,探讨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EA)后患者短期预后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神经外科2018年5月—2023年6月行CEA的197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纳入患者一般资料、术前影像学表现(对侧颈动脉是否中重度狭窄、颈动脉狭窄长度以及Willis环完整性)、术前血液学指标、术中阻断期平均动脉压(MAP)及颈动脉阻断时间等,计算SII及CONUT评分。将纳入的患者分为2组:有并发症组(n=18)和无并发症组(n=179)。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患者CEA后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并构建列线图模型。以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下面积(AUC)评估模型对CEA预后的预测价值。结果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术中阻断期MAP<20%、CONUT评分及C-反应蛋白与血清白蛋白比值(CAR)为颈动脉狭窄患者CEA后不良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MAP、COUNT评分、CAR三者联合预测患者不良预后的效果优于三者单一预测,其AUC值为0.984。结论术中阻断期MAP、CAR及CONUT评分可能是辅助评估颈动脉狭窄患者CEA后短期预后的潜在指标,基于术中阻断期MAP、CAR及CONUT评分构建的列线图模型对患者短期预后的预测具有较高的准确性,可为患者带来临床获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内膜 系统免疫炎症指数 控制营养状况评分 后并发症 预后 危险因素
下载PDF
颈动脉支架置入术与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治疗症状性颈动脉狭窄的对比研究
16
作者 赵冬青 曹文英 彭志强 《黑龙江医药》 CAS 2024年第6期1396-1398,共3页
目的:对比颈动脉支架置入术(CAS)与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EA)治疗症状性颈动脉狭窄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021年1月至2022年12月我院收治的67例症状性颈动脉狭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不同手术方式分为CAS组(n=31)与CEA组(n=36),比较两组患... 目的:对比颈动脉支架置入术(CAS)与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EA)治疗症状性颈动脉狭窄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021年1月至2022年12月我院收治的67例症状性颈动脉狭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不同手术方式分为CAS组(n=31)与CEA组(n=36),比较两组患者围手术期不良事件、住院情况以及长期预后。结果:CEA组围手术期不良事件发生率低于CAS组(P<0.05),CEA组的住院费用低于CAS组(P<0.05),两组患者预后不良事件发生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颈动脉支架置入术与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均在治疗症状性颈动脉狭窄中取得可观的有效性,同时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围手术期不良事件发生率更低、住院费用更低,可选择性更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支架置入 动脉内膜 症状性动脉狭窄 临床疗效 不良事件 长期预后
下载PDF
颈动脉狭窄患者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后发生神经损伤的影响因素
17
作者 秦跃辉 《河南医学研究》 CAS 2024年第8期1448-1451,共4页
目的探讨颈动脉狭窄患者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后神经损伤发生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收集2020年1月至2023年1月在医院接受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治疗的90例颈动脉狭窄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术后神经损伤发生情况分为发生组(18例)和未发生组(72例)... 目的探讨颈动脉狭窄患者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后神经损伤发生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收集2020年1月至2023年1月在医院接受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治疗的90例颈动脉狭窄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术后神经损伤发生情况分为发生组(18例)和未发生组(72例)。比较两组临床资料,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颈动脉狭窄患者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后神经损伤发生的因素。结果发生组性别、年龄、体重指数、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高脂血症、吸烟史、饮酒史、手术部位、颈动脉阻断时间、术中使用转流管与未发生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发生组重度颈动脉狭窄、外周动脉疾病史、术前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与未发生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重度颈动脉狭窄、外周动脉疾病史、术前血清Hcy水平是颈动脉狭窄患者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后神经损伤发生的危险因素(OR>1,P<0.05)。结论颈动脉狭窄患者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后神经损伤发生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重度颈动脉狭窄、外周动脉疾病史、术前血清Hcy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狭窄 动脉内膜 神经损伤 影响因素
下载PDF
颈动脉狭窄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后并发症及其相关因素分析
18
作者 张爽 常青 李娅琼 《河南外科学杂志》 2024年第4期42-44,共3页
目的探讨颈动脉狭窄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EA)后并发症及其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01—2023-01在郑州大学附属郑州中心医院行CEA治疗的100例颈动脉狭窄患者的临床及实验室和影像学资料。男55例,女45例;年龄(63.25±3.18)岁(范围... 目的探讨颈动脉狭窄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EA)后并发症及其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01—2023-01在郑州大学附属郑州中心医院行CEA治疗的100例颈动脉狭窄患者的临床及实验室和影像学资料。男55例,女45例;年龄(63.25±3.18)岁(范围50~75岁)。根据术后是否发生并发症将患者分为发生组和未发生组。收集统计2组患者的临床及实验室和影像学资料,采用单因素和Logistics回归分析研究CEA后并发症及其相关因素。结果术后随访1个月,100例患者中有33例(33.00%)发生并发症,其中脑卒中8例、心血管事件7例、脑过度灌注综合征7例、创面血肿6例、颅神经损伤5例。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2组合并高脂血症、合并动脉粥样硬化、颈动脉狭窄程度、颈动脉阻断时间、术前血清Hcy表达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Logistics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合并高脂血症、合并动脉粥样硬化,以及颈动脉狭窄程度(完全/重度)、颈动脉阻断时间(≥20 min)、术前血清Hcy高表达为颈动脉狭窄CEA术后发生并发症的危险因素(OR>1,P<0.05)。结论脑卒中、心血管事件、脑过度灌注综合征、创面血肿、颅神经损伤是CEA术后常见的并发症,合并高脂血症、合并动脉粥样硬化、完全/重度颈动脉狭窄、颈动脉阻断时间≥20 min、术前血清Hcy表达高是CEA术后发生并发症的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狭窄 动脉内膜 并发症 危险因素
下载PDF
颈动脉内膜剥脱术与颈动脉支架植入术治疗颈动脉狭窄的疗效分析
19
作者 李红金 刘松 《系统医学》 2024年第7期131-133,141,共4页
目的探讨颈动脉内膜剥脱术与颈动脉支架植入术治疗颈动脉狭窄的疗效。方法随机选取2021年6月—2023年6月东平县人民医院收治的82例颈动脉狭窄患者为研究对象,以随机数表法分为两组,每组41例,观察组采取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对照组采取颈动... 目的探讨颈动脉内膜剥脱术与颈动脉支架植入术治疗颈动脉狭窄的疗效。方法随机选取2021年6月—2023年6月东平县人民医院收治的82例颈动脉狭窄患者为研究对象,以随机数表法分为两组,每组41例,观察组采取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对照组采取颈动脉支架植入术,对比两组患者的生活能力评分、并发症发生情况以及治疗时间。结果治疗后,两组Barthel指数评分均得到改善,治疗后40 d观察组评分为(82.66±3.20)分,高于对照组的(70.24±3.10)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7.850,P<0.001);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的并发症发生率更低,整体治疗时间更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相比于颈动脉支架植入术,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治疗效果更明显,并发症发生率更低,住院时间更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内膜 动脉支架植入 动脉狭窄 BARTHEL指数
下载PDF
地氟烷对颈动脉内膜剥脱术的患者脑氧代谢指标及血清炎性因子水平的影响
20
作者 李晨珂 王鹏程 王学飞 《医学理论与实践》 2024年第17期2953-2955,共3页
目的:探讨地氟烷对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EA)患者脑氧代谢指标及血清炎性因子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该院拟行择期CEA患者98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49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全身麻醉,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地氟烷麻醉。以... 目的:探讨地氟烷对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EA)患者脑氧代谢指标及血清炎性因子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该院拟行择期CEA患者98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49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全身麻醉,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地氟烷麻醉。以麻醉诱导前(T1)、意识消失即刻(T2)、意识消失后1min(T3)、意识消失后10min(T4)、气管插管前(T5)为时间节点,比较两组血流动力学指标[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心排血指数(CI)]、脑氧代谢指标[脑动—静脉血氧含量差(Ca-jvDO2)、血氧分压(PjvO2)、血氧饱和度(SjvO2)]。比较术前(t1)、颈动脉开放时(t2)、颈动脉开放后2h(t3)、术后72h(t4)的血清炎性因子指标[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白细胞介素-6(IL-6)]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研究组T2~5时间段MAP、HR、CI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T2~5时间段Ca-jvDO2低于对照组,SjvO2、PjvO2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t3时间点TNF-α、hs-CRP、IL-6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地氟烷能改善CEA患者脑组织血液微循环状态,维持脑氧供需平衡,抑制炎性反应,并保障安全性,利于手术顺利完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氟烷 丙泊酚 动脉内膜 全身麻醉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