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脑皮质撞击法致创伤性脑损伤大鼠模型的构建 被引量:4
1
作者 付浩 孙中磊 +5 位作者 杨小飒 闫海洋 孙圣凯 陈孝储 陈旭义 王志宏 《遵义医学院学报》 2017年第1期38-41,共4页
目的通过脑皮质撞击法构建不同损伤程度创伤性脑损伤大鼠模型,以探讨脑皮质撞击仪参数的选取,为创伤性脑损伤的研究提供实验基础。方法雌性SD大鼠48只,随机等分为6组:即T1模型组、T2模型组、T3模型组、T4模型组、T5模型组(打击深度分别... 目的通过脑皮质撞击法构建不同损伤程度创伤性脑损伤大鼠模型,以探讨脑皮质撞击仪参数的选取,为创伤性脑损伤的研究提供实验基础。方法雌性SD大鼠48只,随机等分为6组:即T1模型组、T2模型组、T3模型组、T4模型组、T5模型组(打击深度分别为1、2、3、4、5 mm)和正常对照组。模型组应用皮质和打击仪,通过设定共同的打击速率(5 m/s)、共同的打击最低点持续时间(200 ms)和不同的打击深度,造成不同程度的创伤性脑损伤,对照组不进行任何操作。术后24 h进行神经功能损伤评分(m NSS)、网屏实验评分和旷场试验评分。结果各TBI模型组的m NSS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随着打击深度的增加,评分依次增高,但T1组与T2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2组、T3组、T4组和T5组的网屏实验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旷场试验中,各TBI模型组仅T3组垂直得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水平得分和大便粒数两项指标,各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以5 m/s为打击速率,200 ms为打击最低点持续时间,打击深度分别为1、3、4 mm可有效构建模拟轻、中、重度创伤性脑损伤的大鼠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伤性损伤 脑皮质撞击法 动物模型 改良神经功能损伤评分 SD大鼠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