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脑脊液持续引流置换联合鞘内注射两性霉素B治疗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临床分析 被引量:7
1
作者 何花 黄瑛 +6 位作者 陈佳 徐俊 李文明 罗云 武彦 陈海云 王丽华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19年第2期110-115,共6页
目的探讨脑脊液持续引流置换,联合鞘内注射两性霉素B治疗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疗效。方法选择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患者23例,其中12例隐球菌性脑膜炎在静脉及口服抗真菌治疗基础上,联合腰大池脑脊液持续引流置换及鞘内注射两性霉素B治疗8周... 目的探讨脑脊液持续引流置换,联合鞘内注射两性霉素B治疗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疗效。方法选择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患者23例,其中12例隐球菌性脑膜炎在静脉及口服抗真菌治疗基础上,联合腰大池脑脊液持续引流置换及鞘内注射两性霉素B治疗8周为治疗组;11例作为对照组,仅给予静脉及口服抗真菌治疗,阶段性对比治疗前后临床表现、脑压、脑脊液生化指标及病原检测、影像学等的变化。结果对照组和治疗组总有效率分别为54.4%、83.3%;治疗组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经治疗3 d后脑压即明显下降,通过对治疗3天及1、4、8周后脑压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8周后脑脊液各项指标均恢复正常水平,其中脑脊液的蛋白、糖、细胞数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鞘内注射两性霉素B平均剂量达(0.33±0.16) mg时无异常表现,超平均剂量后出现腰痛、双下肢麻木、排尿困难。结论鞘内注射合适的两性霉素B治疗隐球菌性脑膜炎安全、有效,能较快缓解颅内高压;脑脊液置换能减少脑脊液中病原体及其代谢产物、炎症因子等,净化脑脊液;鞘内注射两性霉素B,可提高颅内药物浓度,同时减少静脉给药剂量而降低药物毒副作用,能有效提高抗真菌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隐球菌性膜炎 脑脊引流及置换 鞘内注射 两性霉素B
下载PDF
不同剂量两性霉素B鞘内注射联合脑脊液持续引流置换治疗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的对比 被引量:2
2
作者 何花 黄瑛 +3 位作者 张燕玲 徐俊 李文明 罗云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20年第12期112-118,共7页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两性霉素B鞘内注射治疗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疗效与不良反应。方法按入组条件,收集2017年1月至2019年12月间,昆明市第三人民医院收治的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病例,按入组标准选择69例,诱导治疗期在静脉注射两性霉素B及口服...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两性霉素B鞘内注射治疗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疗效与不良反应。方法按入组条件,收集2017年1月至2019年12月间,昆明市第三人民医院收治的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病例,按入组标准选择69例,诱导治疗期在静脉注射两性霉素B及口服氟胞嘧啶的基础上,予以腰大池持续引流置换脑脊液,鞘内注射不同剂量的两性霉素B;随机分为4个组,A0、A1、A2每组17例,A3组18例。分别为A1(鞘内注射两性霉素B剂量0.2 mg)、A2(鞘内注射两性霉素B剂量0.3 mg)、A3(鞘内注射两性霉素B剂量0.5 mg)3组;A0为对照组(仅静脉注射两性霉素B及口服氟胞嘧啶,无鞘内注射给药);观察治疗后1周、2周、4周,临床症状改善情况、脑脊液生化指标的变化,脑脊液中病原体的检测、影像学病灶的转归,以及不良反应。结果 A1组不良反应的情况较A2、A3组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01);治疗4周后,A2、A3组脑脊液墨汁染色阳性率低于A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A2、A3组脑脊液墨汁染色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磁共振显示A2组病灶明显吸收人数比率均高于A1、A3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A1、A3组磁共振显示病灶明显吸收人数比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A1组不良反应少,但疗效不及A2、A3组;A2组不良反应较A1组稍高、较A3组低,但A2组疗效最好;A3组因部分病例对不良反应难以耐受,不能每日进行鞘内注射,经治疗后从脑脊液蛋白及糖的恢复情况、影像学检查病灶吸收不及A2组。结论两性霉素B鞘内注射治疗隐球菌性脑膜炎时,若追求快速缓解病情而过快增加剂量,或长期使用较大剂量的两性霉素B鞘内注射带来的不良反应反而影响治疗的进度,干扰后期治疗效果,大部分患者更能接受低、中等剂量的两性霉素B鞘内注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同剂量 两性霉素B 鞘内注射 新型隐球菌性膜炎 持续引流及置换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