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缺血性脑卒中的脑血管影像学特点及与脑卒中进展的关系 被引量:4
1
作者 张力 《中国社区医师》 2015年第23期113-113,115,共2页
目的:探讨缺血性脑卒中的脑血管影像学特点以及缺血性脑卒中与进展性脑卒中的关系。方法:收治缺血性脑卒中患者166例,将神经功能出现恶化的患者分入进展性脑卒中组,未出现恶化的患者分入非进展性脑卒中组,对比两组患者的脑血管影像学资... 目的:探讨缺血性脑卒中的脑血管影像学特点以及缺血性脑卒中与进展性脑卒中的关系。方法:收治缺血性脑卒中患者166例,将神经功能出现恶化的患者分入进展性脑卒中组,未出现恶化的患者分入非进展性脑卒中组,对比两组患者的脑血管影像学资料。结果:两组患者的基底动脉狭窄、大脑中动脉狭窄与多发动脉狭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基底动脉狭窄、大脑中动脉狭窄与多发动脉狭窄是导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发生恶化的关键原因,可把它们当作一种导致进展性脑卒中的预测标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性脑卒中 脑血管影像 动脉狭窄 神经功能恶化
下载PDF
分析缺血性脑卒中的脑血管影像学特点以及缺血性脑卒中与进展性脑卒中的关系 被引量:2
2
作者 胡小东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 2017年第15期107-108,共2页
目的:观察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脑血管影像学特点,并探究缺血性脑卒中与进展性脑卒中二者之间的关系。方法:选取我院于2015年4月—2017年4月收治的缺血性卒中患者抽取100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60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根据神经... 目的:观察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脑血管影像学特点,并探究缺血性脑卒中与进展性脑卒中二者之间的关系。方法:选取我院于2015年4月—2017年4月收治的缺血性卒中患者抽取100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60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根据神经功能恶化情况分为进展性脑卒中组(n=49例)与非进展性脑卒中组(n=51例),对比观察两组患者的脑血管影像学特点,探究缺血性脑卒中、进展性脑卒中二者之间存在的关系。结果:进展性脑卒中组与非进展性脑卒中组患者在基底动脉、颅外动脉、颅内动脉狭窄等三个方面进行比较,组间比较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在发展为进展性脑卒中时会出现神经功能恶化症状,通过基底动脉、颅外动脉、颅内动脉狭窄三种因素可对进展性脑卒中作出有效的临床判定标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性脑卒中 脑血管影像学特点 进展性脑卒中
下载PDF
脑血管意外后排尿障碍患者影像尿动力学分析 被引量:7
3
作者 陈敬绵 张通 廖利民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2008年第4期370-371,共2页
目的分析脑血管意外对下尿路功能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19例脑血管意外后排尿障碍患者、19例同期胸椎脊髓损伤患者的影像尿动力学检查结果,比较两组患者膀胱逼尿肌和尿道外括约肌功能障碍的特点。结果脑血管意外排尿障碍患者以逼尿肌... 目的分析脑血管意外对下尿路功能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19例脑血管意外后排尿障碍患者、19例同期胸椎脊髓损伤患者的影像尿动力学检查结果,比较两组患者膀胱逼尿肌和尿道外括约肌功能障碍的特点。结果脑血管意外排尿障碍患者以逼尿肌反射亢进为主,膀胱顺应性下降,尿道外括约肌多为松弛状态,逼尿肌反射亢进患者病灶集中于基底节和额叶;胸椎脊髓损伤患者影像尿动力检查与之有差异。结论脑血管意外后排尿障碍患者影像尿动力学改变以逼尿肌反射亢进和尿道外括约肌松弛为主,与胸椎脊髓损伤后导致的神经源性膀胱影像尿动力学检查差异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血管意外后排尿障碍患者影像尿动力学分析
下载PDF
颅脑损伤脑血管并发症的诊断和治疗 被引量:1
4
作者 周晓平 洪波 《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CAS 2007年第2期88-90,共3页
关键词 颅脑损伤后 早期诊断 血管并发症 治疗 闭合性颅脑外伤 脑血管影像 颈内动脉损伤 神经功能障碍
下载PDF
分析综合护理干预对脑血管CTA影像质量及效率的影响
5
作者 李载隆 《饮食科学》 2019年第16期290-290,共1页
目的脑血管CTA影像应用综合护理,并分析其对脑血管CTA影像质量及效率质量及效率的影响。方法在2017年2月-2019年1月间,选取在我院进行脑血管CTA影像检查的126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根据护理方法的不同分成两组,即采用常护理方法的常规组... 目的脑血管CTA影像应用综合护理,并分析其对脑血管CTA影像质量及效率质量及效率的影响。方法在2017年2月-2019年1月间,选取在我院进行脑血管CTA影像检查的126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根据护理方法的不同分成两组,即采用常护理方法的常规组(n=63例)与采用综合护理干预的观察组(n=63例),对比两组患者的CTA检查时间、成像清晰度、护理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成像清晰度、护理满意度显著优于常规组的,CTA成像时间显著低于常规组的,差异显著(P<0.05)。结论在脑血管CTA影像检查中对患者应用综合护理方法,可提高脑血管CTA影像的质量,可缩短检查时间,提高脑血管CTA影像检查的效率,且让患者得到满意的护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综合护理 脑血管CTA影像 CTA质量 检查效率
下载PDF
脑静脉畸形的血管影像学诊断 被引量:16
6
作者 苏正 黄庆 +2 位作者 尹方明 李铁林 凌锋 《脑与神经疾病杂志》 2003年第3期170-171,共2页
目的:探讨脑血管静脉畸形的血管造影影像学的特点与诊断。方法:对11例经脑血管造影明确诊断的脑静脉畸形的血管影像进行分析。结果:11例脑静脉畸形血管造影中,3例异常静脉表现为“水母头”样改变,4例表现为髓静脉丛呈“车辐”状改变,4... 目的:探讨脑血管静脉畸形的血管造影影像学的特点与诊断。方法:对11例经脑血管造影明确诊断的脑静脉畸形的血管影像进行分析。结果:11例脑静脉畸形血管造影中,3例异常静脉表现为“水母头”样改变,4例表现为髓静脉丛呈“车辐”状改变,4例为非典型改变,髓静脉杂乱。6例在幕上幕下均出现静脉异常。结论:脑静脉畸形表现为弥漫型和局限型,脑血管造影可出现三种影像改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静脉畸形 诊断 弥漫型 局限型 随访 脑血管造影影像
下载PDF
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在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诊断中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2
7
作者 赵效杰 王建锋 +2 位作者 徐宝平 李鹏飞 李志丹 《基层医学论坛》 2014年第35期4821-4823,共3页
目的分析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在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诊断中的作用。方法随机选取2013年12月—2014年5月到我院治疗的急性脑缺血患者200例,所有患者均采取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扫描,对其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扫描结束后,所有患... 目的分析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在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诊断中的作用。方法随机选取2013年12月—2014年5月到我院治疗的急性脑缺血患者200例,所有患者均采取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扫描,对其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扫描结束后,所有患者DWI均表现出高信号,其中新病灶232个,阳性率100%,剩余129个为旧病灶。结论DWI对急性脑缺血诊断优势明显,适合在临床中推广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 急性缺血性脑血管影像 诊断
下载PDF
进展性卒中与疱疹病毒感染相关性临床研究 被引量:8
8
作者 李明林 何俊瑛 +2 位作者 王永祥 李冬梅 高玉林 《脑与神经疾病杂志》 2002年第4期211-214,共4页
目的 :探讨进展性卒中 (SIP)的临床特点及与人疱疹类病毒感染的相关性 ,为 SIP的临床诊治提供依据。方法 :对 47例 SIP患者进行 CT、 MRI、MRA、 DSA及颈动脉超声检查 ,分析影像学和临床特征 ;采用金标斑点法检测静脉血清人巨细胞病毒 (... 目的 :探讨进展性卒中 (SIP)的临床特点及与人疱疹类病毒感染的相关性 ,为 SIP的临床诊治提供依据。方法 :对 47例 SIP患者进行 CT、 MRI、MRA、 DSA及颈动脉超声检查 ,分析影像学和临床特征 ;采用金标斑点法检测静脉血清人巨细胞病毒 (HCMV)和人疱疹病毒 (HSV) Ig M,并与非脑血管病患者组 (193例 )进行比较 ;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骨髓细胞中的 HCMV基质蛋白 PP6 5抗原 ;加用磷甲酸钠 (PFA)抗病毒治疗 ,观察疗效。结果 :SIP患者 CT显示的脑梗死灶 90 .91%位于不同脑叶皮质、皮质下 ,呈单发或多发性不规则小斑片状低密度影 ;全部受检者均存在脑供血主要动脉或主要分支的狭窄或闭塞 ;HCMV和 HSV Ig M阳性率 90 .91%,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P<0 .0 1) ;加用抗病毒药物 (PFA)疗效显著。结论 :脑 CT显示皮质、皮质下不规则小斑片状脑梗死灶 ,脑主要供血动脉或 /和主要分支狭窄或闭塞 ,是 SIP的影像学特征 ;结合抗病毒药物治疗疗效显著 ;SIP与人疱疹病毒感染明显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CT 脑血管影像 磷甲酸钠 金标斑点法 进展性卒中 疱疹病毒感染 相关性 临床研究
下载PDF
中国人脑分水岭梗死相关危险因素及其发病机制分析 被引量:19
9
作者 董美学 胡玲 +5 位作者 黄远军 贺维 王啸 魏有东 李琦 谢鹏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497-501,共5页
目的分析中国人脑分水岭梗死相关危险因素,讨论其病理机制,为制定合理的诊疗及二级预防方案提供依据。方法本研究纳入了578例脑梗死患者,将脑分水岭梗死分为内侧型、外侧型和混合型3组,比较各组与非脑分水岭梗死之间一般临床资料及脑血... 目的分析中国人脑分水岭梗死相关危险因素,讨论其病理机制,为制定合理的诊疗及二级预防方案提供依据。方法本研究纳入了578例脑梗死患者,将脑分水岭梗死分为内侧型、外侧型和混合型3组,比较各组与非脑分水岭梗死之间一般临床资料及脑血管影像资料之间的统计差异。结果各组资料在年龄、性别、高血压、糖尿病、体循环病变(栓塞)、卒中史、饮酒史、低密度脂蛋白(LDL-c)、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纤维蛋白原(FIB)、椎基底动脉狭窄、大脑后动脉狭窄等方面均无显著统计学差异;高纤维蛋白原血症在内侧型、混合型组中发病率增高,外侧型组高脂血症和混合型组吸烟史、体循环病变(低血容量)发生率增高,而混合型组HDL-c有所下降;脑分水岭梗死平均动脉狭窄数明显增多,大脑中动脉狭窄发生率高达56.7%,外侧型组大脑前动脉及内侧型组颈动脉狭窄率均明显增高。结论中国人脑分水岭梗死主要与大脑中动脉狭窄有关,各型发病机制均有所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分水岭梗死 危险因素 弥散加权成像 脑血管影像 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
下载PDF
Cerebral angiography and MR perfusion images in patients with ischemic cerebral vascular disease 被引量:1
10
作者 朱明旺 戴建平 李少武 《Chinese Medical Journal》 SCIE CAS CSCD 2002年第11期1687-1691,153,共5页
OBJECTIVE: To evaluate the value of perfusion MR imaging and angiographic evidence of collateral circulation in symptomatic patients with ischemic cerebrovascular diseases (ICVD). METHODS: Cerebral angiography and per... OBJECTIVE: To evaluate the value of perfusion MR imaging and angiographic evidence of collateral circulation in symptomatic patients with ischemic cerebrovascular diseases (ICVD). METHODS: Cerebral angiography and perfusion MR were performed in 16 patients with symptoms of ICVD. Qualitative perfusion maps were calculated for regional cerebral blood volume (rCBV) and mean transit time (MTT). RESULTS: A total of 27 lesions were seen on the perfusion MR maps (6 infarcts and 21 ischemic lesions) and most of them (26/27) showed a prolonged MTT. MTT is sensitive to the presence of ischemic lesions, but not sufficient in distinguishing infarct from ischemia. All of the infarcts showed a decreased rCBV, while most of the ischemic lesions showed a normal or increased rCBV. When collateral circulation was identified on angiography, most ischemic lesions were not infarcts and had a normal or increased rCBV. The absence of angiographically identifiable cerebral collaterals may not always result in an infarct; 50% had decreased rCBV. Despite the absence of angiographic collaterals, the other half had normal or increased rCBV. CONCLUSION: Cerebral angiographic evidence of collateral circulation is important in identifying a favorable outcome in patients with ICVD. However, a lesion with a normal or increased rCBV suggests a sufficient collateral circulation even without angiographic collaterals. Perfusion images may be a potentially useful adjunctive tool in the prediction of the outcome of ICVD, particularly where no apparent collateral macrocirculation is seen on C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erebral Angiography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ADULT Aged Aged 80 and over Brain Ischemia Cerebral Infarction Cerebrovascular Circulation Collateral Circulation FEMALE Humans MALE Middle Aged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