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8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大脑半球功能不对称与脑血管病的中医康复 被引量:1
1
作者 周留勇 单珍珠 +1 位作者 尤建良 钱士明 《中国临床康复》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2期176-177,共2页
目的:从大脑半球功能不对称的角度认识和探讨脑血管病的中医康复方法。方法:分析大脑半球的不对称功能和中医相关理论,归纳总结对脑血管病的康复有指导意义的中医康复理论和方法。结果:中医理论“以左治右,以右治左”对脑血管病的康复... 目的:从大脑半球功能不对称的角度认识和探讨脑血管病的中医康复方法。方法:分析大脑半球的不对称功能和中医相关理论,归纳总结对脑血管病的康复有指导意义的中医康复理论和方法。结果:中医理论“以左治右,以右治左”对脑血管病的康复有重要指导意义。其中,运动功能障碍的康复,要重视健侧肢体的功能锻炼;言语功能障碍的康复,需要训练右脑的功能,来替代左脑的语言功能。中医有很多类似的康复方法。结论:中医在脑血管病的康复治疗中有着重要的作用。脑血管病患者的年龄一般较大,脑功能康复的时间可能将会较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血管意外/康复 中医疗法 半球优势 大脑
下载PDF
脑卒中患者应用SUT超声扫描心脑血管治疗后的疗效探讨
2
作者 宋琦 《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 2006年第22期87-87,共1页
目的:探讨应用SUT超声扫描心脑血管治疗脑卒中的临床疗效。方法:随机将80例脑卒中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0例,两组均行常规药物综合治疗,治疗组加用SUT超声扫描脑血管治疗仪对患者进行康复治疗,观察两组临床疗效。结论:使用SUT超声... 目的:探讨应用SUT超声扫描心脑血管治疗脑卒中的临床疗效。方法:随机将80例脑卒中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0例,两组均行常规药物综合治疗,治疗组加用SUT超声扫描脑血管治疗仪对患者进行康复治疗,观察两组临床疗效。结论:使用SUT超声扫描心脑血管治疗仪的患者可以促进肢体运动功能的康复,提高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改善其病情及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血管意外/康复 物理疗法治疗结果
下载PDF
运动再学习疗法在脑卒中早期康复中的应用 随机对照比较 被引量:18
3
作者 李海峰 王俊华 +1 位作者 冯金彩 高峰 《中国临床康复》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9期1-3,共3页
目的:通过临床随机对照实验,探讨运动再学习疗法对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影响,并与神经发育疗法相比较。方法:选择2003-02/2004-08在十堰市太和医院康复中心治疗的61例年龄<70岁、病程在1个月以内的急性脑卒中患者... 目的:通过临床随机对照实验,探讨运动再学习疗法对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影响,并与神经发育疗法相比较。方法:选择2003-02/2004-08在十堰市太和医院康复中心治疗的61例年龄<70岁、病程在1个月以内的急性脑卒中患者,以抽签法分为运动再学习组31例和神经发育疗法组30例。运动再学习组接受以运动再学习疗法为主的康复治疗程序,包括上肢功能训练、口面部功能训练、从仰卧到床边坐起训练、坐位平衡训练、站起与坐下训练、站位平衡训练和行走训练;神经发育疗法组接受以神经发育疗法为主的康复治疗,以Bobath疗法为主,分迟缓阶段、痉挛阶段以及相对恢复阶段3个不同时期进行治疗;两组患者同时接受针灸疗法和失神经治疗。所有患者在出、入院时均采用脑卒中病损评价量表评估运动功能、改良Barthel指数(共10项,每项0~15分不等,满分100分,<60分为不能自理)评定日常生活能力,同时记录住院时间。结果:按意向处理分析,61例均进入结果分析。①住院时间:运动再学习组平均住院时间短于神经发育疗法组[(25.29±13.63),(45.27±25.62)d,t=3.7843,P<0.05]。②脑卒中病损评价量表得分:两组出院时均较入院时显著增加(P<0.01),但运动再学习组治疗前后评分变化率(差值/住院时间)显著高于神经发育疗法组(0.85±0.60,0.46±0.27,P<0.01)。③Barthel指数得分:两组出院时均较入院时显著增加(P<0.01),但运动再学习组治疗前后评分变化率显著高于神经发育疗法组(1.69±1.00,0.66±0.25,P<0.01)。结论:运动再学习疗法能够显著促进脑卒中患者的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恢复,与神经发育疗法比较,提高了康复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血管意外/康复 运动疗法 日常生活活动 随机对照试验
下载PDF
急性脑卒中三级康复方案的应用与成本效果分析 被引量:15
4
作者 陈文华 余波 +1 位作者 谢湘华 屠霞芬 《中国临床康复》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8期31-33,共3页
目的:观察三级甲等医院神经内科-康复中心/综合医院康复科-社区医疗机构/家庭康复组成的三级医疗方案对急性脑卒中患者功能恢复的效果,同时做成本-效果的经济学分析。方法:选择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一人民医院2002-04/2003-08收治的经CT或... 目的:观察三级甲等医院神经内科-康复中心/综合医院康复科-社区医疗机构/家庭康复组成的三级医疗方案对急性脑卒中患者功能恢复的效果,同时做成本-效果的经济学分析。方法:选择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一人民医院2002-04/2003-08收治的经CT或MRI确诊的脑卒中患者70例,区组随机分为康复组和对照组各35例。①康复组在神经内科常规治疗的同时由康复治疗师进行为期6个月一对一康复训练:病程前1个月在病房进行,1次/d,45min/次;病程第2,3个月的第2阶段及病程第4~6个月,根据患者的病情及功能恢复情况决定将患者转至综合医院康复科继续康复治疗(二级康复),每周两三次,45min/次,或转至家中由治疗师2次/周上门指导,帮助患者进行必要的功能训练,直至随访结束(三级康复)。对照组不进行正规康复训练。②入选病例均于入选时及病程1,3,6个月时由同一医生分别采用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改良Barthel指数,功能综合评定量表运动、认知功能评分,神经功能缺失评分评定效果(神经功能缺失评分越高表示病残程度越严重,其余评分升高表示功能好转);比较两组在6个月病程中的相关费用,包括直接医疗费用,直接非医疗费用,间接费用等费用组成,并进行成本-效果分析。结果:70例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康复组在病程6个月时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改良Barthel指数,功能综合评定量表运动、认知功能评分高于对照组,神经功能缺失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②康复组和对照组所花费的药费,总住院费,直接医疗费用相比差异不显著(P>0.05),康复组规范康复费用均值为962.18元,占直接医疗费用的6%左右。③康复组患者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改良Barthel指数,功能综合评定量表运动功能评分每提高1分,神经功能缺失评分每减少1分,花费的直接医疗费用分别是人民币322.12,288.51,399.39,1166.88元,而对照组则需分别花费637.49,453.35,715.14,1911.22元。结论:三级康复方案对急性脑卒中患者各项功能的恢复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且有更好的经济学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血管意外/康复 功能恢复 费用效益分析
下载PDF
连续规范化康复治疗对老年脑卒中患者生活质量和日常生活活动的影响 分层随机对照试验 被引量:6
5
作者 李踔 倪朝民 +2 位作者 韩瑞 李厥宝 孟兆祥 《中国临床康复》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5期1-3,共3页
目的:探讨早期连续规范化综合康复治疗对老年脑卒中患者功能变化和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以2001-11-27/2004-09-30在安徽医科大学神经内科连续入院,年龄>60岁的老年脑卒中患者54例为观察对象,将其按脑梗死和脑出血分层后随机分成康... 目的:探讨早期连续规范化综合康复治疗对老年脑卒中患者功能变化和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以2001-11-27/2004-09-30在安徽医科大学神经内科连续入院,年龄>60岁的老年脑卒中患者54例为观察对象,将其按脑梗死和脑出血分层后随机分成康复组和对照组各27例。对照组进行常规的神经内科治疗,康复组患者在此基础上,在急性期(病后21d内,病情稳定48h)至病后6个月进行规范连续的康复治疗,分别在神经内科病房、康复科病房和社区或家庭进行,内容包括运动疗法、作业疗法和言语治疗等。所有患者在入组和6个月时采用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量表(0~45分,0~15分为轻度缺损,31~45分为重度缺损)评估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改良巴氏指数评定表(共10项,满分100分,<60分为不能自理)评估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功能综合评定量表(18项,每项评分1~6分,6分为完全独立,1分为完全依赖或无法进行测试,总分108分)评估综合功能,采用WHOQOL-BREF中文版评价生活质量。结果:按意向处理分析,54例患者均进入结果分析。①功能综合评定量表得分:治疗前康复组和对照组无差异(43.93±14.67,52.41±18.92,P>0.05),6个月后康复组显著高于对照组(94.93±10.95,84.41±18.81,t=2.51,P<0.05)。②WHOQOL-BREF中文版评分:治疗前康复组和对照组无差异(58.07±12.20,59.30±12.70,P>0.05),6个月后康复组显著高于对照组(79.89±9.37,70.63±10.39,t=3.44,P<0.05)。③改良巴氏指数评分:治疗前康复组和对照组无差异(18.59±11.96,25.74±14.32,P>0.05),6个月后康复组显著高于对照组(78.85±16.57,68.33±20.89,t=2.27,P<0.05)。④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治疗前康复组和对照组无差异(27.30±5.06,24.93±6.63,P>0.05),6个月后康复组显著低于对照组(10.63±6.63,14.70±6.54,t=2.05,P<0.05)。⑤未发现不良事件和副反应。结论:神经内科、康复科、社区及家庭连续规范化的综合康复模式治疗老年脑卒中患者是安全有效的,有助于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和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血管意外/康复 功能恢复 生活质量 日常生活活动 老年 脑卒中
下载PDF
应用功能综合评定量表评估早期康复对脑卒中患者功能结局的影响 被引量:8
6
作者 孟兆祥 倪朝民 +1 位作者 李厥宝 韩瑞 《中国临床康复》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1-3,共3页
目的:应用功能综合评定量表(functionalcomprehensiveassessment,FCA)在脑卒中患者入院(发病3周内)时和在病后6个月分别进行评估,研究早期康复对脑卒中患者功能结局的影响。方法:2001-11-27/2003-08-15在安徽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神经内科... 目的:应用功能综合评定量表(functionalcomprehensiveassessment,FCA)在脑卒中患者入院(发病3周内)时和在病后6个月分别进行评估,研究早期康复对脑卒中患者功能结局的影响。方法:2001-11-27/2003-08-15在安徽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神经内科连续入院,年龄在40~80岁的脑梗死或脑出血患者,病程不超过3周,共计80例。根据入院时间把所有符合研究要求的脑卒中患者按随机分组表入组,所有患者都接受传统的神经内科治疗。80例患者被随机分配到康复组和对照组,康复组除接收神经科治疗外,还需接收物理治疗和作业治疗,以及语言等治疗,每个患者都接受FCA量表评估。结果:76例患者完成研究,4例脱落。一般资料显示年龄、脑梗死和脑出血比例、性别等在治疗前,康复组与对照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应用wilcoxon秩和检验把FCA总分分为≤40,41~60,61~80,>80,治疗前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但治疗后康复组FCA总分为≤40,41~60,61~80,>80的分别为3,7,9,20例,对照组分别为6,10,16,5例,两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1)。结论:早期康复能够改善脑卒中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运动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血管意外/康复 功能恢复 日常生活活动
下载PDF
电针结合康复对中风后偏瘫肩痛患者疼痛及上肢运动功能改善作用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14
7
作者 包烨华 王延武 +3 位作者 楚佳梅 朱国祥 王翀敏 侯海明 《中国中医药科技》 CAS 2012年第1期59-60,共2页
目的:研究电针结合康复对中风后偏瘫肩痛患者疼痛和上肢运动功能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29例中风患者随机分为3组,电针康复组46例,采用电针结合康复进行治疗,电针组41例、康复组42例,分别采用单纯电针和单纯康复进行治疗,3组均于治疗前后... 目的:研究电针结合康复对中风后偏瘫肩痛患者疼痛和上肢运动功能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29例中风患者随机分为3组,电针康复组46例,采用电针结合康复进行治疗,电针组41例、康复组42例,分别采用单纯电针和单纯康复进行治疗,3组均于治疗前后进行Fug1-Meyer肩关节活动度评分及简化Fugl-Meyer上肢运动功能评分。结果:各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各组间治疗后比较差异显著(P<0.05),电针结合康复组优于其他两组。结论:电针结合康复能促进中风后偏瘫患者肩痛及上肢运动功能的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血管意外/针灸疗法 肩/针灸效应 臂/针灸效应 脑血管意外/康复 人类
下载PDF
早期康复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 被引量:9
8
作者 李艳春 林奕辉 朱勇 《医学临床研究》 CAS 2010年第4期708-710,共3页
【目的】探讨早期康复对脑卒中偏瘫患者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方法】将病程〈30d的100例脑卒中患者按入院时间先后分为康复组和砖照组,康复组按康复方案于指导下行康复训练,对照组自行功能训练。治疗前及治疗40d后分别进行改良巴氏(... 【目的】探讨早期康复对脑卒中偏瘫患者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方法】将病程〈30d的100例脑卒中患者按入院时间先后分为康复组和砖照组,康复组按康复方案于指导下行康复训练,对照组自行功能训练。治疗前及治疗40d后分别进行改良巴氏(Barthel)指数评定表评分,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前,康复组患者Barthel指数评分为28.75±13.55,对照组为29.33±14.07,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40d后,康复组患者Barthel指数评分为69.50±16.67,对照组为52.33±19.08,两组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但康复组的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早期指导下康复训练可以明显提高脑卒中患者日常生活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血管意外/康复 偏瘫/康复
下载PDF
针刺配合康复疗法对中风患者功能恢复的影响 被引量:11
9
作者 张章 刘波 +6 位作者 芮薇 陈冬 李睿 陈悦 刘娜 韩义皇 蔡承穆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2年第2期45-46,共2页
目的探讨利用针刺配合综合性康复治疗方法对发病在3个月以内的中风偏瘫患者的运动功能和生活能力的影响。方法 80例符合入选标准的中风偏瘫患者分成治疗1组(40例)和治疗2组(40例),治疗1组给予主动型运动疗法及功能性电刺激疗法等。治疗... 目的探讨利用针刺配合综合性康复治疗方法对发病在3个月以内的中风偏瘫患者的运动功能和生活能力的影响。方法 80例符合入选标准的中风偏瘫患者分成治疗1组(40例)和治疗2组(40例),治疗1组给予主动型运动疗法及功能性电刺激疗法等。治疗2组给予针刺配合主动型运动疗法及功能性电刺激疗法等,每位患者在入院时及60d后分别评价1次运动功能(简式Fugl-Meyer评定)和ADL能力(FIM评定),进行对照研究。结果 Fugl-Meyer:治疗1组分别为(30.80±20.14)分、(55.50±16.73)分,治疗2组为(33.93±18.00)分、(69.37±18.85)分。FIM:治疗1组分别为(65.17±11.04)分、(100.30±10.09)分,治疗2组为(69.80±15.05)分、(102.13±10.93)分。2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组间比较FIM积分治疗前差异及治疗后均数变化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Fugl-Meyer运动积分治疗前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后均数变化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单纯针刺及针刺配合综合康复治疗对发病在3个月以内的中风偏瘫患者的运动功能和生活能力均有不同程度提高,早期针刺配合康复训练对中风偏瘫患者的运动功能和生活能力有更明显的促进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风 脑血管意外/康复 针刺 功能恢复 运动疗法
下载PDF
生活事件、社会支持对老年脑卒中患者康复的影响 被引量:5
10
作者 毛惠南 高聪 《中国误诊学杂志》 CAS 2005年第4期666-667,共2页
关键词 脑血管意外/康复 运动疗法 日常生活活动 社会支持
下载PDF
早期神经康复治疗对脑卒中患者预后的影响 被引量:2
11
作者 徐平 张凌 《医学临床研究》 CAS 2006年第2期263-264,共2页
【目的】通过对脑卒中患者早期介入神经康复治疗,探讨其对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偏瘫肢体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方法】将130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康复组和对照组各65例,于治疗前及治疗后各个阶段分别对两组患者进行NIHSS评... 【目的】通过对脑卒中患者早期介入神经康复治疗,探讨其对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偏瘫肢体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方法】将130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康复组和对照组各65例,于治疗前及治疗后各个阶段分别对两组患者进行NIHSS评分、Fugl-Meyer值及Barthel指数的标准化评定。【结果】治疗前两组NIHSS评分、Fugl-Meyer值及Barthel指数积分相近,差异无显著性(P>0.05)。治疗后(1个月和2个月),康复组NIHSS评分较对照组显著降低(P<0.05),而其Fugl-Meyer值,Barthel指数积分则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早期神经康复介入治疗能显著促进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恢复,降低残废率,提高生存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血管意外/康复 预后
下载PDF
运动训练用于脑卒中康复的效果观察 被引量:1
12
作者 魏红 谭平 《中国误诊学杂志》 CAS 2006年第22期4328-4328,共1页
关键词 脑血管意外/康复 运动(Exercise)
下载PDF
健康教育对青年脑卒中患者康复的影响 被引量:1
13
作者 张珂 黄国斌 《中国误诊学杂志》 CAS 2006年第22期4334-4335,共2页
关键词 卫生教育 脑血管意外/康复
下载PDF
早期康复治疗对急性脑卒中患者肢体运动功能恢复的价值
14
作者 蔡鸣 马强 《医学临床研究》 CAS 2006年第1期95-96,共2页
【目的】探讨早期康复治疗对急性脑卒中患者偏瘫功能恢复的作用。【方法】将82例急性脑卒中患者分成康复组43例,对照组39例,两组均常规使用神经内科药物治疗,康复组加以早期康复治疗,并对患者进行治疗前和治疗2、4周后采用Rivermead运... 【目的】探讨早期康复治疗对急性脑卒中患者偏瘫功能恢复的作用。【方法】将82例急性脑卒中患者分成康复组43例,对照组39例,两组均常规使用神经内科药物治疗,康复组加以早期康复治疗,并对患者进行治疗前和治疗2、4周后采用Rivermead运动指数评定患者偏瘫运动功能,Barthel指数测定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结果】两组治疗前Rivermead和Barthel指数测评无显著性差异(P>0.01),两组治疗后2周Rivermead和Barthel指数测评有显著性差异(P<0.01),两组治疗后4周Rivermead和Barthel指数测评康复组与对照组比较有高度显著性差异(P<0.001)。【结论】早期康复训练对急性脑卒中患肢运动功能恢复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具有促进作用,可明显降低患者运动功能障碍程度,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及恢复自信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血管意外/康复 日常生活活动 四肢
下载PDF
偏瘫上肢从痉挛阶段到分离运动阶段的运动康复:个案报道
15
作者 杨宁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2期10474-10476,共3页
目的:观察运动疗法对偏瘫患者上肢运动功能的改善效果。方法:2004-01/2005-01作者利用课余时间在南京师范大学体育科学学院运动疗法实验室对1例脑卒中6年患者共完成约60次的康复训练。患者女,24岁,脑中动脉梗死左侧偏瘫6年,病后CT检查... 目的:观察运动疗法对偏瘫患者上肢运动功能的改善效果。方法:2004-01/2005-01作者利用课余时间在南京师范大学体育科学学院运动疗法实验室对1例脑卒中6年患者共完成约60次的康复训练。患者女,24岁,脑中动脉梗死左侧偏瘫6年,病后CT检查显示患者大脑皮质的运动区和颞叶受损坏。患者及其家属知情同意。选择体育运动中能调用瘫痪肌的多种运动动作为练习内容,用音乐控制运动节奏,以授课的形式进行康复训练。根据Brunnstrom功能评定方法,采用录像和照像对训练效果进行检测和评价,并适时地调整运动处方。Brunnstrom功能评定标准包括中枢运动功能障碍恢复的6个阶段,即弛缓阶段、痉挛阶段、联带运动阶段、部分分离运动阶段、分离运动阶段和正常运动阶段。结果:通过60次康复训练,患者上肢运动功能已从痉挛阶段康复到分离运动阶段。结论:运动疗法对偏瘫上肢痉挛阶段到分离运动阶段的康复效果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血管意外/康复 偏瘫/康复 运动疗法
下载PDF
脑卒中康复患者的安全管理调查
16
作者 李文 秦静 《中国误诊学杂志》 CAS 2008年第8期2011-2012,共2页
目的:加强脑卒中康复患者的安全管理针对性。方法:采用自行设计调查表对82例脑卒中康复患者或家属进行安全问卷调查。通过分析康复患者住院期间安全隐患及问题、制定防范措施。结果:增强了护理人员及患者的防范意识,最大限度地消除不安... 目的:加强脑卒中康复患者的安全管理针对性。方法:采用自行设计调查表对82例脑卒中康复患者或家属进行安全问卷调查。通过分析康复患者住院期间安全隐患及问题、制定防范措施。结果:增强了护理人员及患者的防范意识,最大限度地消除不安全因素的影响。结论:做好预见性预防工作,可提升医护质量,确保康复效果,减少医疗纠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血管意外/康复 安全管理
下载PDF
程序化健康教育对脑卒中患者康复效果的影响 被引量:4
17
作者 杨晓宇 赵赤 田丹生 《中国误诊学杂志》 CAS 2008年第29期7078-7079,共2页
目的:探讨程序化健康教育对脑卒中患者康复效果的影响。方法:将100例首次住院的脑卒中患者。按"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分为三型,然后再分成两组。对照组:以统一宣传教育为主,无责任护士;实验组:设责任护士... 目的:探讨程序化健康教育对脑卒中患者康复效果的影响。方法:将100例首次住院的脑卒中患者。按"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分为三型,然后再分成两组。对照组:以统一宣传教育为主,无责任护士;实验组:设责任护士,并以程序化模式对患者及家属实施健康指导。3周后,对两组患者分别进行卫生常识掌握程序,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及ADL能力恢复程度的评估。结果:实验组的患者康复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P<0.005)。结论:充分运用程序化模式进行健康教育,可提高脑卒中患者康复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血管意外/康复 卫生教育
下载PDF
脑卒中患者吞咽障碍的康复护理 被引量:5
18
作者 杨艳玲 《临床护理杂志》 2008年第5期30-31,共2页
关键词 脑血管意外/康复 吞咽障碍/护理
下载PDF
脑卒中的早期康复治疗58例疗效观察 被引量:12
19
作者 张辉 李芳 尹彩君 《中国误诊学杂志》 CAS 2004年第11期1824-1825,共2页
关键词 脑血管意外/康复
下载PDF
心理护理对脑卒中抑郁症患者接受康复干预及其疗效的影响 被引量:17
20
作者 周次雄 苏晓琳 +2 位作者 杨晓钟 肖学长 赵宏文 《中国临床康复》 CSCD 2004年第16期3008-3009,共2页
目的:观察心理护理对脑卒中抑郁症(poststrokedepression,PSD)患者康复疗效的影响。方法:100例符合PSD多模式方法诊断(multimodelapproachtodiagnosisofPSD,MMADD)中抑郁调查表(beckdepressioninventory,BDI)和汉密顿抑郁评定量表(Hamil... 目的:观察心理护理对脑卒中抑郁症(poststrokedepression,PSD)患者康复疗效的影响。方法:100例符合PSD多模式方法诊断(multimodelapproachtodiagnosisofPSD,MMADD)中抑郁调查表(beckdepressioninventory,BDI)和汉密顿抑郁评定量表(Hamiltonrationscalefordepression,HRSD)标准确诊脑卒中抑郁症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心理护理组在进行康复治疗的同时辅加心理护理,对照组只进行康复治疗,两组治疗前后分别进行1次MMADD和功能独立检查(FIM)。结果:两组患者经6周康复治疗后,心理护理组及对照组患者功能独立检查评分均提高,心理护理组为(82.45±17.49)分,对照组为(71.71±15.56)分,两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t=3.244,P<0.01);心理护理组抑郁状态明显改善,MMADD内心症状评分下降,对照组MMADD内心症状评分无明显改善,治疗后组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心理护理对脑卒中抑郁症患者康复疗效有明显影响,对提高患者自信心,促进全面康复起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血管意外/康复 抑郁障碍 心理护理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