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882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脑静脉/静脉窦血栓形成伴颅内出血患者的临床特点及相关因素 被引量:8
1
作者 赵娜 郝静 +2 位作者 吕斌 曹向宇 田成林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34-38,共5页
目的探讨脑静脉/静脉窦血栓形成(Cerebral venous sinus thrombosis CVST)伴颅内出血患者的临床特点及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80例CVST患者,将其分为出血及未出血两组,分析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既往病史、潜在病因、临床表现及血... 目的探讨脑静脉/静脉窦血栓形成(Cerebral venous sinus thrombosis CVST)伴颅内出血患者的临床特点及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80例CVST患者,将其分为出血及未出血两组,分析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既往病史、潜在病因、临床表现及血栓部位。结果入组80例CVST患者中,出血患者35例(43.75%)。其临床表现以癫痫发作(P<0.001)、感觉及运动障碍(P=0.001)、失语(P=0.033)、意识障碍(P<0.001)更常见,视力下降患者(P=0.012)较少。单因素分析显示,与未出血组相比,出血组患者发病年龄较大(P=0.023),自症状出现至首次就诊时间较短(P<0.001),妊娠/产褥期(P=0.037)更多,直窦/深静脉更易受累(P=0.037)。出血组与未出血组患者的CVST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多因素分析发现,年龄偏大、急性期入院及直窦/深静脉受累与CVST伴出血的独立相关。结论年龄较大、妊娠/产褥期和直窦受累的CVST患者更易发生颅内出血。合并出血患者局灶性神经功能障碍、癫痫和意识障碍发生率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静脉/静脉窦血栓形成 颅内出血 相关因素
下载PDF
脑静脉/静脉窦血栓形成合并脑出血的症状特点及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3
2
作者 郑占强 李天晓 《中国临床医生杂志》 2021年第2期161-164,共4页
目的探讨脑静脉/静脉窦血栓形成(cerebral venous sinus thrombosis,CVST)合并脑出血的症状特点,并应用logistic回归分析法分析其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8月至2019年8月河南省人民医院收治的120例CVST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是否... 目的探讨脑静脉/静脉窦血栓形成(cerebral venous sinus thrombosis,CVST)合并脑出血的症状特点,并应用logistic回归分析法分析其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8月至2019年8月河南省人民医院收治的120例CVST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是否合并脑出血将其分为出血组和未出血组。比较两组患者的症状特点,并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明确CVST合并脑出血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CVST患者中52例合并脑出血,出血组患者视力下降、癫痫、失语、意识障碍、运动障碍患者构成比显著高于未出血组(P<0.05),出血组患者头痛、感觉障碍构成比与未出血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出血组和未出血组性别、高胆固醇血症、高三酰甘油血症、高血压、体重指数、遗传性易栓症、感染性疾病、血液系统疾病、上矢状窦受累、下矢状窦受累、横窦受累患者的构成比差异无显著性(P>0.05),出血组年龄>35岁、病程<24h或>30h、直窦受累患者及处于妊娠期/围生期的女性患者构成比均显著高于未出血组(P<0.05),且经logistic回归分析证实这些因素均是CVST合并脑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CVST合并脑出血患者易发生视力下降、癫痫、失语、意识障碍、运动障碍,且年龄>35岁、病程<24h或>30h、直窦受累、妊娠期/围生期的CVST患者更易发生脑出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静脉 静脉 血栓形成 出血 危险因素
下载PDF
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伴静脉脑梗死及脑静脉窦血栓形成1例
3
作者 杨显军 曾春 《四川医学》 CAS 2024年第6期694-696,共3页
1临床资料患者,男,26岁,因“头痛3 d,肢体抽搐伴右侧肢体无力1+d”于2023年2月6日就诊于我院急诊科。入院3 d前,患者无明显诱因出现头痛,呈持续性胀痛,伴有恶心、呕吐,呕吐物为胃内容物,在我院门诊行CT检查未见异常,于外院住院,住院1+d... 1临床资料患者,男,26岁,因“头痛3 d,肢体抽搐伴右侧肢体无力1+d”于2023年2月6日就诊于我院急诊科。入院3 d前,患者无明显诱因出现头痛,呈持续性胀痛,伴有恶心、呕吐,呕吐物为胃内容物,在我院门诊行CT检查未见异常,于外院住院,住院1+d前患者出现肢体抽搐,口吐白沫,短暂意识丧失,完善CT示“脑梗死伴出血转化”,MRA示上矢状窦血栓,伴有右上肢不能持物,不能行走,右下肢拖拽感,言语尚清,能理解其说话含义,能够听懂他人说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短暂意识丧失 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 持续性胀痛 出血转化 静脉血栓形成 急诊科 上矢状血栓 胃内容物
下载PDF
脑静脉窦血栓形成患者临床及MRI/MRV特征与抗凝治疗预后的相关性分析
4
作者 叶伟 张超 《中国CT和MRI杂志》 2024年第1期7-10,共4页
目的探讨MRI联合MRV及相关临床特征预测脑静脉窦血栓患者经抗凝治疗后不同预后的评价指标;指导临床尽早干预治疗,改善患者的预后。方法收集47例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2017年1月至2023年2月经MRI联合MRV确诊的脑静脉窦血栓形成患者的临床... 目的探讨MRI联合MRV及相关临床特征预测脑静脉窦血栓患者经抗凝治疗后不同预后的评价指标;指导临床尽早干预治疗,改善患者的预后。方法收集47例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2017年1月至2023年2月经MRI联合MRV确诊的脑静脉窦血栓形成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回顾性分影响CVST患者抗凝治疗预后的病因、临床特征及MRI及MRV的影像特点等。结果单因素分析年龄(P=0.014)、D-二聚体(P=0.039)、静脉性梗死合并出血(P=0.044)、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P=0.002)、侧支循环(P=0.014)在不同预后分组中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多因素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OR=58.138,95%CI:1.423-2374.543,P=0.032)是CVST患者短期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侧支循环1级(OR=0.008,95%CI:0.000-0.807,P=0.040)是预后良好的保护因素。结论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是CVST患者短期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侧支循环1级与CVST患者预后良好独立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静脉血栓 磁共振成像 抗凝 预后
下载PDF
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伴大量脑出血致脑疝1例
5
作者 郭宇偲 张丽芳 《承德医学院学报》 2024年第3期250-252,共3页
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cerebral venous sinus thrombosis,CVST)占所有卒中的0.5%,临床较少见,可因以肢体活动障碍起病而常被误诊为动脉脑梗死或脑出血[1]。大部分CVST患者经过规律的抗凝治疗预后良好,但有一部分患者因广泛静脉窦血栓形... 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cerebral venous sinus thrombosis,CVST)占所有卒中的0.5%,临床较少见,可因以肢体活动障碍起病而常被误诊为动脉脑梗死或脑出血[1]。大部分CVST患者经过规律的抗凝治疗预后良好,但有一部分患者因广泛静脉窦血栓形成、意识障碍、进展性脑水肿或大量脑出血而预后较差[2,3]。Théaudin等[4]将这部分恶化的CVST称为恶性脑静脉血栓(malignant cerebral venous thrombosis,MCV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静脉血栓 出血 去骨瓣减压术
下载PDF
MRI联合CT在脑静脉窦血栓中的诊断价值
6
作者 王德华 《中外医学研究》 2024年第8期62-65,共4页
目的:探讨MRI联合CT在脑静脉窦血栓(CVST)中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21年6月—2023年6月连云港市第一人民医院影像科收治的86例疑似CVST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测结果将其分CVST组(n=70)和非CVST组(n=16)。所有... 目的:探讨MRI联合CT在脑静脉窦血栓(CVST)中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21年6月—2023年6月连云港市第一人民医院影像科收治的86例疑似CVST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测结果将其分CVST组(n=70)和非CVST组(n=16)。所有患者均进行CT及MRI检查。统计不同检查方法CVST具体部位诊断结果,统计CT、MRI及联合检测对CVST的诊断结果。分析CT、MRI及联合检测对CVST的诊断效能。结果:DSA明确诊断CVST共计70例,CT诊断符合55例,MRI诊断符合60例,CT联合MRI诊断符合65例。CT诊断55例与DSA结果一致,有18例误判。MRI诊断60例与DSA结果一致,有11例误判。CT联合MRI诊断65例与DSA结果一致,有6例误判。CT联合MRI准确率高于CT,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T联合MRI对CVST诊断准确率较高,且较CT和MRI检查手段的单独应用更为精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静脉血栓 MRI CT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下载PDF
脑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诊治分析
7
作者 张宏伟 《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 医药》 2024年第2期17-20,共4页
探索脑静脉血栓形成的原因,并且记录临床诊治效果。方法 选取入院时间在2018年3月-2023年4月的患者22例入院治疗脑静脉血栓患者,其中17例予以静脉泵入普通肝素,以APTT值为依据,对普通肝素剂量进行调节,时间在2至3周;5例皮下注射低分子... 探索脑静脉血栓形成的原因,并且记录临床诊治效果。方法 选取入院时间在2018年3月-2023年4月的患者22例入院治疗脑静脉血栓患者,其中17例予以静脉泵入普通肝素,以APTT值为依据,对普通肝素剂量进行调节,时间在2至3周;5例皮下注射低分子溶栓肝素。如果患者的病情没有得到控制,则给予介入溶栓治疗,联合运用肝素、介入溶栓治疗后,口服华法林抗凝药物进行治疗。结果 在肝素治疗2至3周后,17例患者,达成再通脑静脉窦血栓目标,4例泵入足量普通肝素患者,没有获得预期的效果,给予介入溶栓治疗后,再通目的得以实现,1例患者罹患血液疾病,预期效果并未达成。随访患者6个月后,得出预后较好的结论,其中16例患者具备生活自理能力,基本能够不依靠别人而正常生活;4例患者遗留残疾后遗症,走路、说话功能都完全丧失;还有死亡1例、失访1例。结论 对于脑静脉血栓诊断而言,最有效的方式为颅脑MRI与MRV联合使用法,而对于脑静脉血栓的治疗而言,安全且有效的方式为肝素抗凝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静脉血栓 形成 临床诊治
下载PDF
集束化护理预防脑出血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效果
8
作者 张翠翠 王鲁繁 张文辉 《中外医药研究》 2024年第11期136-138,共3页
目的:分析集束化护理预防脑出血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DVT)形成的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1月—2023年6月滨州医学院附属医院收治的脑出血外科手术患者76例为观察对象,通过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8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 目的:分析集束化护理预防脑出血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DVT)形成的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1月—2023年6月滨州医学院附属医院收治的脑出血外科手术患者76例为观察对象,通过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8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集束化护理。比较两组术后DVT发生率、血清D-二聚体(D-D)水平、护理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术后DVT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1)。护理前,两组血清D-D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两组血清D-D水平均降低,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7)。结论:集束化护理能够有效预防脑出血手术患者术后发生DVT,降低D-D水平,提高护理满意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出血 集束化护理 下肢深静脉血栓 D-二聚体
下载PDF
甲状腺功能亢进相关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1例报道
9
作者 莫称龙 王思敏 +4 位作者 侯乐 彭烈标 王荣飞 施海姗 郑东 《中国卒中杂志》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07-212,共6页
甲状腺功能亢进作为一种可能影响血液凝固的内分泌疾病,与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的关联在临床上并不常见。本文报道1例21岁男性甲状腺功能亢进并发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患者的诊治过程。患者在接受包括甲巯咪唑、抗凝治疗在内的综合治疗后头... 甲状腺功能亢进作为一种可能影响血液凝固的内分泌疾病,与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的关联在临床上并不常见。本文报道1例21岁男性甲状腺功能亢进并发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患者的诊治过程。患者在接受包括甲巯咪唑、抗凝治疗在内的综合治疗后头痛等症状得到明显缓解,特别是经历了血管内介入取栓这一关键性治疗步骤。本病例强调了对甲状腺功能亢进患者进行全面评估的重要性,同时也提示了在特定情况下介入性治疗的潜在价值。未来更广泛的研究将有助于制定这些并发症的管理和预防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静脉血栓形成 甲状腺功能亢进 甲状腺毒症 抗凝治疗 血管内治疗
下载PDF
纤维蛋白原/白蛋白比值、Caprini评分、D-二聚体对急性脑梗死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测价值
10
作者 高冕 杨雄杰 周守贵 《中国医药导报》 CAS 2024年第4期95-99,共5页
目的 探讨纤维蛋白原/白蛋白比值(FAR)、Caprini评分、D-二聚体(D-D)对急性脑梗死后下肢深静脉血栓(LDVT)形成的预测价值。方法 选取2019年7月至2023年3月在安徽省芜湖市中医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急性脑梗死患者122例,根据住院期间双下肢... 目的 探讨纤维蛋白原/白蛋白比值(FAR)、Caprini评分、D-二聚体(D-D)对急性脑梗死后下肢深静脉血栓(LDVT)形成的预测价值。方法 选取2019年7月至2023年3月在安徽省芜湖市中医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急性脑梗死患者122例,根据住院期间双下肢静脉彩超结果将其分为血栓组(42例)和无血栓组(80例),收集两组的基本资料,比较两组FAR、Caprini评分、D-D等指标的差异。建立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急性脑梗死后LDVT形成的影响因素,绘制受试者操作曲线比较FAR、Caprini评分、D-D单独及联合对急性脑梗死后LDVT形成的预测价值。结果 血栓组糖尿病患者占比、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14分患者占比、格拉斯哥昏迷量表评分>8分患者占比、使用脱水药物>5 d患者占比、Caprini评分及D-D、FAR水平均高于无血栓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Caprini评分(OR=1.803,95%CI:1.173~2.769)、D-D(OR=1.589,95%CI:1.235~2.043)、FAR(OR=1.609,95%CI:1.075~2.408)为急性脑梗死后LDVT形成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Caprini评分、FAR、D-D三者联合预测急性脑梗死后LDVT形成的受试者操作曲线下面积高于三者单独预测(P<0.05)。结论 FAR、Caprini评分、D-D与急性脑梗死后LDVT形成有关,可作为LDVT的预测指标,三者联合检测能提高预测效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梗死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纤维蛋白原/白蛋白比值 Caprini评分 D-二聚体
下载PDF
重症脑深静脉血栓形成并溃疡性结肠炎一例
11
作者 王金宝 谷亚钦 段建钢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93-198,共6页
患者男性,31岁,因反应迟钝、言语减少2天,意识不清1天,于2022年7月6日入院。患者入院前2天散步后出现反应迟钝、言语减少,表现为自发性言语减少,可简单回答“是”、“否”,精神萎靡,伴眼部疼痛,当地医院急诊头部MRI提示“脑梗死”,予以... 患者男性,31岁,因反应迟钝、言语减少2天,意识不清1天,于2022年7月6日入院。患者入院前2天散步后出现反应迟钝、言语减少,表现为自发性言语减少,可简单回答“是”、“否”,精神萎靡,伴眼部疼痛,当地医院急诊头部MRI提示“脑梗死”,予以对症治疗(具体方案不详);急诊查血常规血红蛋白76 g/L(110~150 g/L),诊断为“贫血”,予以输血治疗(具体方案不详),病情仍逐渐加重;1天前出现意识丧失,急诊至我院就诊,头部CT显示双侧丘脑、基底节区斑片状低密度影,大脑大静脉、双侧大脑内静脉密度增高(图1),检查过程中出现双上肢抽搐,持续数秒钟后缓解。急诊以“脑深静脉血栓形成(DCVT);症状性癫痫”收入院,并予低分子量肝素0.80 ml/次(2次/d)皮下注射、甘露醇125 ml/次(3次/d)静脉滴注、苯巴比妥0.20 g/次(3次/d)和咪达唑仑10 mg/次(2次/d)肌肉注射等治疗。患者既往有溃疡性结肠炎病史4年余,未规律服药,发病前近1周频繁腹泻伴黏液(3~4次/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静脉血栓形成 静脉 结肠炎 溃疡性 病例报告
下载PDF
脑卒中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及基于IMB模式下康复训练的效果
12
作者 鲍玥 季学丽 +2 位作者 张丽 卞思文 赵胜军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24年第7期892-896,共5页
目的探讨脑卒中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危险因素及信息-动机-行为技巧(IMB)模式下康复训练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170例脑卒中患者的临床资料,按住院3周内是否发生下肢DVT分为无DVT组(n=149)及DVT组(n=21),分析脑卒中后下肢DVT的... 目的探讨脑卒中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危险因素及信息-动机-行为技巧(IMB)模式下康复训练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170例脑卒中患者的临床资料,按住院3周内是否发生下肢DVT分为无DVT组(n=149)及DVT组(n=21),分析脑卒中后下肢DVT的独立影响因素。另纳入82例脑卒中患者为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n=41)及观察组(n=41)。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采取基于IMB模式下康复训练的干预方案,分析常规护理与基于IMB模式下康复训练对脑卒中后下肢DVT的预防效果。结果年龄≥65岁、入院后卧床时间≥3 d、未接受抗凝治疗、合并糖尿病、合并高血压、高Hcy、高D-二聚体、低ApoA-及高TG均为脑卒中后下肢DVT的独立危险因素(OR值>1)。干预后2组PT及aPTT水平均升高,D-二聚体水平均下降,且干预后观察组PT、aPTT及D-二聚体含量变化幅度更大(P<0.05)。观察组下肢DVT发生率(2.44%)显著低于对照组(14.63%,P<0.05)。观察组护理满意度评分(92.15±5.17)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83.48±4.93,P<0.05)。结论IMB模式下的康复训练可有效改善脑卒中患者凝血功能,降低下肢DVT风险,患者具有较高的护理满意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卒中 下肢深静脉血栓 危险因素 信息-动机-行为技巧模式 康复训练 凝血功能
下载PDF
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病人的临床特征、危险因素和预后分析
13
作者 高泽 张金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24年第4期752-757,共6页
目的:对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CVST)病人的临床特征、危险因素和预后进行分析,探讨不同性别亚组之间临床特征的差异性和影响预后的相关因素,为临床医师诊治CVST和优化决策提供参考。方法:通过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电子信息化病历系统及数... 目的:对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CVST)病人的临床特征、危险因素和预后进行分析,探讨不同性别亚组之间临床特征的差异性和影响预后的相关因素,为临床医师诊治CVST和优化决策提供参考。方法:通过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电子信息化病历系统及数据中心收集2018年1月1日—2022年2月18日初次诊断为CVST的115例病人的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临床特征、危险因素、实验室与影像学检查结果、治疗及预后等,结合相关文献对观察指标进行探讨。结果:共纳入CVST病人115例,女64例,男51例,年龄36(26,48)岁。剔除7例为孕产期女性后,体质指数(BMI)≥24 kg/m^(2)的男性21例,女性33例,不同性别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MI≥28 kg/m^(2)的男性1例、女性9例,不同性别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人自觉有症状至入院的中位时间为9 d(7 h,30 d),62.61%(72/115)的病人为亚急性起病(48 h至30 d),66.09%(76/115)的病人首诊就诊于神经内科。72例(62.61%)病人以头痛为首发症状。女性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6分者多于男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小板计数(PLT)女性高于男性,同型半胱氨酸(Hcy)男性高于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颅内压在180~330 mmH_(2)O的女性多于男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病变性质和部位中,脑实质损伤、缺血病灶、多个脑叶受累女性多于男性,多个窦受累男性多于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女性血小板增多、贫血病人多于男性,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病人少于男性,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意识障碍、脑出血是CVST病人短期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CVST好发于青年女性。临床症状以头痛最常见。女性入院时病情更重,存在更多脑实质受损。多数病人可以确定至少1个危险因素,肥胖可能增加CVST风险。积极抗凝治疗可以改善病人的短期预后,意识障碍和脑出血是短期预后不良的独立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静脉血栓 危险因素 临床特征 预后
下载PDF
ICU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1
14
作者 吴蕾 《中国医学创新》 CAS 2024年第8期161-164,共4页
目的:分析重症监护室(ICU)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发生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5月—2023年4月贵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96例ICU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临床资料,统计其DVT发生率;收集患者的年龄、性别等资料... 目的:分析重症监护室(ICU)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发生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5月—2023年4月贵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96例ICU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临床资料,统计其DVT发生率;收集患者的年龄、性别等资料,分析患者DVT发生的危险因素。结果:96例ICU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中,共有28例发生DVT,占比29.17%。单因素分析显示:发生组的年龄>60岁、体重指数(BMI)>24 kg/m^(2)、有高血压史、有糖尿病史、C反应蛋白(CRP)水平>10 mg/L、D-二聚体(D-D)水平>0.5 mg/L占比均高于未发生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性别、吸烟史、饮酒史、高脂血症占比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60岁[OR=7.459,95%CI(2.804,19.846)]、BMI>24 kg/m^(2)[OR=2.833,95%CI(1.144,7.017)]、有高血压史[OR=3.796,95%CI(1.464,9.846)]、有糖尿病史[OR=5.160,95%CI(1.923,13.849)]、CRP>10 mg/L[OR=7.667,95%CI(2.721,21.601)]、D-D>0.5 mg/L[OR=2.908,95%CI(1.165,7.258)]是ICU缺血性脑卒中患者DVT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ICU缺血性脑卒中患者DVT发生风险较高,其发生的危险因素包括年龄>60岁、BMI>24kg/m^(2)、有高血压史、有糖尿病史、CRP>10mg/L、D-D>0.5mg/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性卒中 重症监护室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危险因素
下载PDF
系统性红斑狼疮合并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1例
15
作者 徐文静 马申懋 +3 位作者 任益苗 邓伟 王高飞 马希刚 《宁夏医科大学学报》 2024年第2期213-216,共4页
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全球患病率为(30~150)/10万[1]。SLE累积神经系统会产生神经精神症状,导致神经精神狼疮(neuropsychiatric 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NPSLE),其中0.4%~6.6%表现为颅内静脉窦血栓(c... 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全球患病率为(30~150)/10万[1]。SLE累积神经系统会产生神经精神症状,导致神经精神狼疮(neuropsychiatric 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NPSLE),其中0.4%~6.6%表现为颅内静脉窦血栓(cerebral venous sinus thrombosis,CVST)起病隐匿,病情凶险,具有致残、致死等严重后果[2-3]。因此早期识别是治疗的关键。但在临床工作中,CVST发生一般无特异性,因而极易漏诊和误诊,其漏诊率可达73%,40%的患者平均诊断时间在10 d以上[4]。现报告1例SLE合并CVST患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精神症状 颅内静脉血栓 系统性红斑狼疮 诊断时间 神经精神狼疮 ERYTHEMATOSUS LUPUS cerebral
下载PDF
物理治疗对预防脑卒中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应用现状
16
作者 侯金君 李雪萍 《国际老年医学杂志》 2024年第3期360-364,共5页
脑卒中是一种高发病率的脑血管疾病,是导致我国居民致残以及死亡的首位病因,现患病人数高居世界首位。下肢深静脉血栓(DVT)是脑卒中常见并发症之一,脑卒中患者由于长期卧床,血流缓慢,血液处于高凝状态,容易诱发血栓形成,严重者甚至可能... 脑卒中是一种高发病率的脑血管疾病,是导致我国居民致残以及死亡的首位病因,现患病人数高居世界首位。下肢深静脉血栓(DVT)是脑卒中常见并发症之一,脑卒中患者由于长期卧床,血流缓慢,血液处于高凝状态,容易诱发血栓形成,严重者甚至可能发生血栓脱落而致肺栓塞、猝死。目前已有多种物理治疗方法可预防DVT形成,主要包括物理因子治疗和运动疗法。其中物理因子治疗中的梯度压力袜和间歇性充气加压泵的预防效果较好。与药物预防相比,物理治疗的预防作用可以降低出血率,安全性相对较高。本文从脑卒中DVT发生的机制及其危险因素、物理预防方案及其适应证、优缺点作一综述,以期为临床预防DVT提供更多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卒中 静脉血栓 梯度压力袜 间歇性充气加压泵
下载PDF
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的治疗进展
17
作者 帕孜力亚·艾克拉木 牛伟伟 王增亮 《临床医学进展》 2024年第2期4275-4280,共6页
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是一种独特的脑血管疾病,具有高度变化和不可预测的临床过程,尽管进行了治疗,仍有部分患者发生死亡或遗留慢性头痛不能重返工作岗位。抗凝治疗被认为是主要的手段及目标,以此改善局部灌注,避免更严重的神经功能缺损... 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是一种独特的脑血管疾病,具有高度变化和不可预测的临床过程,尽管进行了治疗,仍有部分患者发生死亡或遗留慢性头痛不能重返工作岗位。抗凝治疗被认为是主要的手段及目标,以此改善局部灌注,避免更严重的神经功能缺损。随着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神经介入装置也随之优化,血管内治疗也被多数临床医师考虑来治疗抗凝无效或重症患者,然而当前对于颅内静脉窦血栓干预时机的选择,手术方式以及预后评价量表等暂未统一,本文就当前的治疗进展作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静脉血栓 血管内治疗 抗凝
下载PDF
自我管理导向模式下5A护理干预在预防脑出血术后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中的应用效果 被引量:1
18
作者 丁辉 张璞 高月 《临床医学工程》 2024年第1期119-120,共2页
目的探讨自我管理导向模式下5A护理干预对脑出血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DVT)形成的影响。方法将2019年10月至2022年10月我院收治的92例脑出血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46例。对照组予以常规护理,观察组采用自我管理导向模式下5A护理干预。比较两... 目的探讨自我管理导向模式下5A护理干预对脑出血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DVT)形成的影响。方法将2019年10月至2022年10月我院收治的92例脑出血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46例。对照组予以常规护理,观察组采用自我管理导向模式下5A护理干预。比较两组的自我管理能力、下肢静脉血流速度及DVT发生率。结果干预后,观察组ESCA评分、下肢静脉血流峰速度和平均速度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DVT发生率为4.35%,低于对照组的19.57%(P<0.05)。结论自我管理导向模式下5A护理干预可明显提高脑出血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加快下肢静脉血流速度,降低DVT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出血 下肢深静脉血栓 自我管理导向模式 5A护理干预 自我管理能力 下肢静脉血流速度
下载PDF
核磁诊断脑静脉窦血栓的临床观察
19
作者 李鹏 《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 医药》 2024年第1期112-115,共4页
利用核磁对脑静脉窦血栓进行诊断,探讨此方法的价值。方法 本研究的对象为2022年3月至2023年3月期间我院收治的脑静脉窦血栓病患。从中选择60例,并按照入院的奇偶编号将其平均分为两组:CT诊断组(30例)和核磁诊断组(30例)。研究将比较这... 利用核磁对脑静脉窦血栓进行诊断,探讨此方法的价值。方法 本研究的对象为2022年3月至2023年3月期间我院收治的脑静脉窦血栓病患。从中选择60例,并按照入院的奇偶编号将其平均分为两组:CT诊断组(30例)和核磁诊断组(30例)。研究将比较这两组患者在诊断后的各项指标差异,以评估核磁诊断技术的价值。结果 经统计结果可得,核磁诊断组的诊断效能(特异度和敏感度)、诊断符合度(确诊率、误诊率和漏诊率)均明显高于CT诊断组,其确诊率高达93.33%, P<0.05。结论 MRI作为CVST的诊断工具,具有更好的效能,能够对CVST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提供更有力的依据,从而改善患者的预后,因此值得推广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核磁诊断 静脉血栓 临床观察
下载PDF
针对性护理对预防脑梗死偏瘫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效果
20
作者 孙婷婷 初云集 《中国医药指南》 2024年第22期51-53,共3页
目的分析针对性护理对预防脑梗死偏瘫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效果。方法选择2021年11月至2023年12月在我院治疗的脑梗死偏瘫患者120例,按随机抽签法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60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干预,试验组实施针对性护理干... 目的分析针对性护理对预防脑梗死偏瘫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效果。方法选择2021年11月至2023年12月在我院治疗的脑梗死偏瘫患者120例,按随机抽签法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60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干预,试验组实施针对性护理干预,比较两组血流指标、日常生活活动(ADL)、肢体运动功能Fugl-Meyer评定(FMA)、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护理满意度、DVT发生率。结果干预后,试验组下肢周径、静脉血流峰速度、静脉血流平均速度优于对照组,ADL、FMA、NIHSS评分优于对照组,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DVT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脑梗死偏瘫患者实施针对性护理,能够有效预防DVT,并改善患者日常生活能力、肢体运动功能,利于神经功能恢复,患者满意度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梗死 偏瘫 针对性护理 静脉血栓形成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