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间歇性气压泵联合脚踏车训练对预防ICU卧床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疗效研究 被引量:5
1
作者 陈琛琛 雷云宏 +3 位作者 袁昱 刘琼 陈裕荣 刘静兰 《巴楚医学》 2019年第2期93-97,共5页
目的:探讨间歇性气压泵治疗联合脚踏车训练预防ICU卧床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LEDVT)形成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3月~2018年3月我院ICU住院患者118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61例,观察组57例,对照... 目的:探讨间歇性气压泵治疗联合脚踏车训练预防ICU卧床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LEDVT)形成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3月~2018年3月我院ICU住院患者118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61例,观察组57例,对照组采用间歇性气压泵治疗预防LEDVT,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增加脚踏车训练。后由同一超声科医师在超声下检测两组患者下肢深静脉平均血流速度变化及LEDVT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LEDVT的发生率为3.51%,显著低于对照组的18.0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双下肢深静脉平均血流速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治疗后4d的双下肢深静脉平均血流速度均明显增快(均P<0.05),且观察组治疗后7d的股深静脉、股浅静脉和腘静脉平均血流速度均明显增快(均P<0.05),双侧股总静脉、胫后静脉平均血流速度有增快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间歇性气压泵治疗联合脚踏车训练可提高下肢深静脉平均血流速度,有效降低LEDVT的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间歇性气压泵 脚踏车训练 下肢深静脉血栓
下载PDF
间歇性气压泵联合脚踏车训练对预防ICU卧床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效果研究 被引量:1
2
作者 郭小燕 赖文华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23年第18期174-176,共3页
目的探讨间歇性气压泵联合脚踏车训练对预防重症监护室(ICU)卧床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LEDVT)的临床效果。方法80例ICU卧床患者,以随机数字表法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0例。对照组患者接受间歇性气压泵预防治疗,观察组患者接受间歇... 目的探讨间歇性气压泵联合脚踏车训练对预防重症监护室(ICU)卧床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LEDVT)的临床效果。方法80例ICU卧床患者,以随机数字表法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0例。对照组患者接受间歇性气压泵预防治疗,观察组患者接受间歇性气压泵治疗联合脚踏车训练。比较两组患者LEDVT发生率及治疗前后股静脉血流动力学指标[血流量(BF)、血流平均速度(Vmean)、血流峰速度(Vp)]。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LEDVT发生率2.50%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2.5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的BF、Vmean、Vp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BF、Vmean、Vp分别为(2.03±0.34)L/min、(37.28±2.24)cm/s、(53.02±5.12)cm/s,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的(1.34±0.29)L/min、(24.55±1.98)cm/s、(42.92±4.54)cm/s,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ICU卧床患者接受间歇性气压泵联合脚踏车训练可显著降低住院期间LEDVT发生率,明显改善其股静脉血流动力学,临床应用价值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间歇性气压泵 脚踏车训练 重症监护室 卧床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临床效果
下载PDF
脚踏车训练联合综合康复干预对脑血栓患者肢体功能恢复的影响
3
作者 徐真蕊 《反射疗法与康复医学》 2021年第18期159-162,共4页
目的探讨脚踏车训练联合综合康复干预对脑血栓患者肢体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选择2019年3月—2021年1月该院收治的脑血栓患者86例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行溶栓治疗,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每组43例.对照组采用综合康复干预,观察组在对... 目的探讨脚踏车训练联合综合康复干预对脑血栓患者肢体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选择2019年3月—2021年1月该院收治的脑血栓患者86例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行溶栓治疗,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每组43例.对照组采用综合康复干预,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脚踏车训练,均连续干预3个月.比较两组生活自理能力、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肢体运动功能、满意度及依从性.结果两组干预3个月后改良Barthel指数(modified Barthel index,MBI)、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及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Fugl-Meyer assessment,FMA)评分均较各组干预前得到明显改善,且观察组干预3个月后的MBI、FMA评分均高于对照组,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干预3个月后的康复方法、康复效果、肢体运动满意度和定期复查、按医锻炼、饮食干预依从性均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将脚踏车训练用于脑血栓溶栓后患者的康复治疗中,有助于改善患者的肢体功能,减轻其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患者的满意度和依从性均较高,值得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脚踏车训练 脑血栓 溶栓 肢体功能 神经缺损 满意度 依从性
下载PDF
床上康复训练脚踏车运动对患者心脏瓣膜手术术后早期康复的影响 被引量:13
4
作者 刘琳 陈轶洪 《中国临床医学》 2021年第2期248-252,共5页
目的:探讨床上康复训练脚踏车的使用对心脏瓣膜术后患者康复的影响。方法:随机选择2018年10月至2019年10月于心脏瓣膜术后使用床上康复训练脚踏车的患者102例,作为观察组,以同时期未参与该项目的102例患者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的下... 目的:探讨床上康复训练脚踏车的使用对心脏瓣膜术后患者康复的影响。方法:随机选择2018年10月至2019年10月于心脏瓣膜术后使用床上康复训练脚踏车的患者102例,作为观察组,以同时期未参与该项目的102例患者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的下床活动时间、血浆脑钠肽、左室射血分数和焦虑抑郁评分等指标。结果:观察组患者下床活动时间明显长于对照组(P<0.0001),血浆脑钠肽和左室射血分数均优于对照组(P<0.0001),焦虑抑郁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001)。结论:心脏瓣膜术后早期床上康复训练脚踏车应用可有效促进患者心功能的恢复,延长患者下床活动时间,改善患者的焦虑和抑郁状态,促进患者早期康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床上康复训练脚踏车 心脏瓣膜手术 脑钠肽 左室射血分数
下载PDF
基于FES cycling训练的刺激模式的设计与研究 被引量:2
5
作者 姜洪源 魏伟 马长波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147-150,共4页
目的:提出一种基于FES cycling训练的刺激模式的设计方法,使训练者在训练过程中腿部肌肉能够协调运动,获得较高的运动效率。方法:对训练中的蹬踏运动结构进行建模,同时结合腿部肌肉运动的动力学模型,对运动中的运动效率进行分析,以运动... 目的:提出一种基于FES cycling训练的刺激模式的设计方法,使训练者在训练过程中腿部肌肉能够协调运动,获得较高的运动效率。方法:对训练中的蹬踏运动结构进行建模,同时结合腿部肌肉运动的动力学模型,对运动中的运动效率进行分析,以运动过程中的平均功率作为目标函数进行优化,获取运动效率最高的刺激模式。结论和结果:得到一种运动效率更高的刺激模式,同时也为不同结构形式的FES cycling刺激模式的设计提供了一种较为通用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功能性电刺激脚踏车训练系统 刺激模式 动力学 模型
下载PDF
多媒体影像抗凝教育应用于心脏瓣膜置换术后患者的效果
6
作者 王瑭颖 吴丽丹 兰月凤 《中国医学创新》 CAS 2024年第20期90-93,共4页
目的:探讨多媒体影像抗凝教育联合床上康复训练脚踏车运动应用于心脏瓣膜置换术(HVR)后患者的效果。方法:选择福建省立医院2020年1月—2023年1月接受HVR的22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使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n=115)和对照组(n=105)... 目的:探讨多媒体影像抗凝教育联合床上康复训练脚踏车运动应用于心脏瓣膜置换术(HVR)后患者的效果。方法:选择福建省立医院2020年1月—2023年1月接受HVR的22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使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n=115)和对照组(n=105),观察组接受多媒体影像抗凝教育联合床上康复训练脚踏车运动干预,对照组接受床上康复训练脚踏车运动干预。比较两组心功能指标、健康素养评分、自我管理能力及住院期间并发症情况。结果:术后5 d,观察组的血浆脑钠肽(BNP)水平低于对照组,左室射血分数(LVEF)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健康素养及自我管理能力均优于对照组,观察组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2.61%和7.6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多媒体影像抗凝教育联合床上康复训练脚踏车运动应用于HVR后患者,可促进患者术后心功能恢复,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同时对改善健康素养和自我管理能力效果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媒体影像抗凝教育 床上康复训练脚踏车运动 心脏瓣膜置换术
下载PDF
下肢训练脚踏车在脑梗死患者康复中的效果研究
7
作者 马雅敬 王平平 李瑾 《中国城乡企业卫生》 2023年第10期3-6,共4页
目的 探究下肢训练脚踏车促进脑梗死患者康复的效果,为脑梗死患者的康复提供指导。方法 研究纳入天津医科大学朱宪彝纪念医院2021年1月—2023年1月收治的78例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常规组和训练组,每组39例。常规组开展常规护理干预,训练... 目的 探究下肢训练脚踏车促进脑梗死患者康复的效果,为脑梗死患者的康复提供指导。方法 研究纳入天津医科大学朱宪彝纪念医院2021年1月—2023年1月收治的78例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常规组和训练组,每组39例。常规组开展常规护理干预,训练组在开展常规护理同时借助脚踏车进行下肢训练。比较两组干预前后下肢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表(FMA)评分、Berg平衡量表(BBS)评分、步态参数(步长、步宽、步速及步频)及护理满意率。结果 干预后,训练组FMA和BBS评分为(24.32±2.00)和(28.45±2.02)分,均高于常规组的(18.45±2.05)和(24.34±2.06)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两组步态参数明显改善,而训练组优于常规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训练组护理总满意率为92.31%,高于常规组的79.4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下肢训练脚踏车有助于促进脑梗死患者下肢功能恢复,且患者满意率高,值得临床应用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 下肢训练脚踏车 下肢功能 平衡功能 步态参数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