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6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脾全切除术与部分切除治疗外伤性脾破裂的应用价值比较 被引量:4
1
作者 卢桂江 《当代医学》 2019年第1期111-113,共3页
目的比较脾全切除术与部分切除治疗外伤性脾破裂的疗效。方法选取2016年5月至2017年3月本院收治的82例外伤性脾破裂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手术方式不同将所选患者分为脾全切组以及脾部分切除组,各41例,比较两组手术情况、免疫球蛋白指标(... 目的比较脾全切除术与部分切除治疗外伤性脾破裂的疗效。方法选取2016年5月至2017年3月本院收治的82例外伤性脾破裂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手术方式不同将所选患者分为脾全切组以及脾部分切除组,各41例,比较两组手术情况、免疫球蛋白指标(IgA、IgG、IgM)、细胞免疫指标(CD3+、CD4+、CD8+)以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1)脾部分切除组手术时间明显长于脾全切组(P<0.05),但脾部分切除组手术出血、术后排气时间以及住院时间均明显少于脾全切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出院时两组IgA、IgG、CD3+、CD4+均明显下降,但脾部分切除组明显高于脾全切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出院时两组IgM、CD8+明显上升,但脾部分切除组明显低于脾全切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脾全切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21.95%,明显高于脾部分切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外伤性脾破裂患者,在情况允许下,尽量采用脾部分切除术治疗,其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全脾切除术,术后对机体免疫功能影响较小,且术后并发症少,安全性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脾全切除术 部分切除 外伤性破裂 临床疗效
下载PDF
经腹膜后入路单孔腹腔镜全脾切除术的临床应用效果
2
作者 费振浩 段兴福 +3 位作者 孙志为 王峻峰 陈业盛 唐建中 《肝胆胰外科杂志》 CAS 2024年第11期664-666,672,共4页
目的探讨经腹膜后入路单孔腹腔镜全脾切除术的安全性和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1日至2022年12月30日云南省第一人民医院行经腹膜后入路单孔腹腔镜全脾切除术治疗的10例患者的围手术期情况及术后恢复情况。结果本组10例患者全部... 目的探讨经腹膜后入路单孔腹腔镜全脾切除术的安全性和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1日至2022年12月30日云南省第一人民医院行经腹膜后入路单孔腹腔镜全脾切除术治疗的10例患者的围手术期情况及术后恢复情况。结果本组10例患者全部顺利施行经腹膜后入路单孔腹腔镜全脾切除术,无中转开腹病例,手术时间56~260 min,术中出血量20~400 mL,无术中并发症发生。术后第1天引流液淀粉酶值53~5400 U/L(中位数652.9 U/L);9例于术后第3天淀粉酶水平基本恢复正常;1例出现胰瘘(生化漏),经通畅引流后未出现后续并发症。2例出现血小板升高,经抗凝治疗后未出现后续并发症。术后住院时间5~17 d(中位时间9.2 d)。10例患者均门诊随访观察2~12个月,中位随访时间6个月,均无后续并发症。结论对于仅单纯行脾脏切除术的患者,经腹膜后入路单孔腹腔镜全脾切除术是安全可行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孔腹腔镜手 腹膜后入路 切除 微创治疗
下载PDF
脾全切除术与脾部分切除术治疗外伤性脾破裂的临床疗效对比 被引量:13
3
作者 马建中 张宇 +2 位作者 韩圣瑾 魏鲲鹏 李后俊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 CAS 2017年第24期4706-4709,4734,共5页
目的:比较脾全切除术和脾部分切除术治疗外伤性脾破裂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择我院2013年3月~2016年3月收治的84例外伤性脾破裂患者并平均分为两组,脾全切除组42例采用脾全切除术治疗,脾部分切除组42例采用脾部分切除术治疗,比较... 目的:比较脾全切除术和脾部分切除术治疗外伤性脾破裂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择我院2013年3月~2016年3月收治的84例外伤性脾破裂患者并平均分为两组,脾全切除组42例采用脾全切除术治疗,脾部分切除组42例采用脾部分切除术治疗,比较两组的手术效果、治疗前后血小板计数、血清Ig A、Ig G、Ig M、CD3^+、CD4^+、CD8^+及CD4^+/CD8^+水平的变化以及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部分切除组术中失血量、排气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全切除组,但部分切除组手术时间显著长于全切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部分切除组血小板计数、Ig M、CD8^+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Ig A、Ig G、CD3^+、CD4^+、CD8^+、CD4^+/CD8^+显著高于全切除组(P<0.05)。部分切除组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全切除组(P<0.05)。结论:脾部分切除术治疗外伤性脾裂的手术效果优于脾全切除术,且对患者血小板及免疫功能的影响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伤性破裂 脾全切除术 部分切除 血小板 免疫功能
原文传递
脾大脾亢患者脾次全切除术后部分免疫指标的变化 被引量:13
4
作者 杨新华 马宏敏 +1 位作者 蔡志民 李晓阳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3期220-223,共4页
目的:探讨脾次全切除术对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观察肝硬变脾大脾亢患者行脾次全切除手术前后不同时期外周血免疫球蛋白、补体、Fn、TNF、NK细胞活性及淋巴细胞转化率的变化,并与全脾切除的病人对比。结果:脾次全切除术前后... 目的:探讨脾次全切除术对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观察肝硬变脾大脾亢患者行脾次全切除手术前后不同时期外周血免疫球蛋白、补体、Fn、TNF、NK细胞活性及淋巴细胞转化率的变化,并与全脾切除的病人对比。结果:脾次全切除术前后IgG、IgA、IgM、补体、纤维连接蛋白(Fn)、TNF及NK细胞活性均无明显变化,淋巴细胞转化率在术后2周时降低,术后3月即恢复至术前水平。而全脾切除后IgM、Fn有下降趋势,NK细胞活性和淋巴细胞转化率在术后2周及3月均较术前明显降低。结论:脾次全切除术能较好地维持机体的免疫功能,尤其是细胞免疫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肿大 功能亢进 切除 免疫功能
下载PDF
脾大脾亢患者脾次全切除术后残脾的组织学和超微结构改变 被引量:8
5
作者 杨新华 马宏敏 +1 位作者 蔡志民 李晓阳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5期424-426,共3页
目的:探讨脾次全切除术后残脾的结构改变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对10例脾次全切除术后的肝炎后肝硬变脾大脾亢病人,分别于术后3月至1年半内行残脾穿刺,取脾组织作光镜、透射电镜(TEM)和扫描电镜(SEM)检查,并与术前脾及... 目的:探讨脾次全切除术后残脾的结构改变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对10例脾次全切除术后的肝炎后肝硬变脾大脾亢病人,分别于术后3月至1年半内行残脾穿刺,取脾组织作光镜、透射电镜(TEM)和扫描电镜(SEM)检查,并与术前脾及正常脾组织相比较。结果:术后残脾与术前脾比较,脾小体和动脉周围淋巴鞘数量增加,结构较紧密,淋巴细胞密度增加;脾窦扩张程度减轻;脾索内纤维组织减少,淋巴细胞增加;脾内巨噬细胞较术前稍有减少,巨噬细胞表面突起亦减少,难见噬RBC现象。但同正常脾组织比较,残脾结构仍有差异。结论:脾次全切除术后残脾结构发生了有益的适应性改变,这有利于改善病人的脾亢症状和残脾的免疫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肿大 功能亢进 切除 组织学
下载PDF
大鼠门脉高压症脾次全切除术对部分免疫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4
6
作者 李铁民 刘程伟 +3 位作者 张雪松 王树卿 罗维 张强 《中国现代普通外科进展》 CAS 2006年第1期20-22,共3页
目的:通过门脉高压症(PHT)脾次全切除术后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的变化,初步评价脾次全切除术在门脉高压症中的作用。方法:建立肝硬化PHT大鼠疾病模型。实验分5组,每组10只。正常对照组(NCG),实验对照组(ECG),全脾切除组(TSG),保留正常睥... 目的:通过门脉高压症(PHT)脾次全切除术后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的变化,初步评价脾次全切除术在门脉高压症中的作用。方法:建立肝硬化PHT大鼠疾病模型。实验分5组,每组10只。正常对照组(NCG),实验对照组(ECG),全脾切除组(TSG),保留正常睥脏50%的脾部分切除组(R50%、NSG), 保留正常脾脏大小的睥部分切除组(RNSG)。术后4周对各组进行血常规、免疫球蛋白、T淋巴细胞亚群的测定及病理学检查。结果:术后4周R50%NSG组与RNSG组与NCG组和ECG组血常规、免疫球蛋白和T淋巴细胞亚群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ECG光镜下见假小叶,再生的肝细胞结节肝细胞索排列紊乱等肝硬化表现脾包膜增厚,脾实质充血严重。脾内纤维严重增生。R50%NSG和RNSG光镜下见肝纤维化程度减轻,脾包膜变薄,脾实质轻度充血。结论:PHT残余脾脏具有一定的生理功能;保留部分脾脏的脾部分切除术在一定程度上能够维持机体的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切除 门静脉高压症 门静脉 免疫功能
下载PDF
肝硬化脾行脾次全切除术前后脾脏基质金属蛋白酶及其抑制剂的表达 被引量:3
7
作者 曾仲 马宏敏 梁志清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7期822-824,共3页
目的 了解肝硬化充血性脾肿大伴脾亢时行脾次全切除术前后脾脏基质金属蛋白酶及其抑制剂的表达变化。方法 用 60 %CCl4 加 5 %乙醇制作大鼠肝纤维化模型 ,然后行脾次全切除术 ,用原位杂交和免疫组化的方法观察手术前后脾脏中膜型基质... 目的 了解肝硬化充血性脾肿大伴脾亢时行脾次全切除术前后脾脏基质金属蛋白酶及其抑制剂的表达变化。方法 用 60 %CCl4 加 5 %乙醇制作大鼠肝纤维化模型 ,然后行脾次全切除术 ,用原位杂交和免疫组化的方法观察手术前后脾脏中膜型基质金属蛋白酶 1 (MT1 MMP)、基质金属蛋白酶 2 (MMP2 )、基质金属蛋白酶抑制剂 1 (TIMP1 )的表达。结果 原位杂交显示 ,脾脏中MT1 MMP、MMP2、TIMP1mRNA的表达主要在血管内皮和血窦内皮细胞、成纤维细胞及网状细胞中 ,多位于红髓、脾索和脾小梁。蓝紫色阳性物质分布于胞质中。图像分析表明手术前后比较无明显差异 (P >0 0 5)。MMP9的免疫组化染色显示 ,棕黄色的阳性物质主要分布在红髓和边缘带的吞噬细胞和中性粒细胞中 ,图像分析表明手术前后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 (P >0 0 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硬化 切除 纤维化 基质金属蛋白酶 基质金属蛋白酶抑制剂
下载PDF
脾次全切除术治疗门脉高压症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1
8
作者 刘程伟 胡新华 +3 位作者 张雪松 王树卿 罗维 张强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539-541,共3页
目的:检测门脉高压症脾次全切除术后细胞免疫、体液免疫和组织学的变化,初步评价脾次全切除术在门脉高压症中的作用。方法:建立肝硬化门脉高压症大鼠模型,大鼠腹部皮下注射60%四氯化碳(CCl4)0.3ml/100g油溶液,同时10%乙醇溶液代替饮水,... 目的:检测门脉高压症脾次全切除术后细胞免疫、体液免疫和组织学的变化,初步评价脾次全切除术在门脉高压症中的作用。方法:建立肝硬化门脉高压症大鼠模型,大鼠腹部皮下注射60%四氯化碳(CCl4)0.3ml/100g油溶液,同时10%乙醇溶液代替饮水,测量门静脉压≥12mmHg及病理学证实模型成功。对各组进行血常规、免疫球蛋白、T淋巴细胞亚群的测定及HE染色组织学观察。结果:保留约正常脾脏大小的脾部分切除组与正常对照组术后血常规、免疫球蛋白和T淋巴细胞亚群的水平无显著性差异。保留约正常脾脏大小的脾部分切除组肝纤维化程度减轻;脾包膜变薄,脾实质轻度充血。结论:门脉高压症的残余脾脏具有一定的生理功能;保留约正常脾脏大小的脾部分切除术在一定程度上能够维持机体的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切除 门脉高压症
下载PDF
全脾切除术治疗门静脉高压性脾功能亢进症 被引量:5
9
作者 吕云福 陈一明 《临床外科杂志》 2006年第7期413-414,共2页
关键词 门静脉高压 功能亢进 切除
下载PDF
腹腔镜脾部分切除术和全脾切除术在脾良性占位性病变中的应用效果 被引量:4
10
作者 邬迪 张悦 +2 位作者 安勇 陈学敏 陈卫波 《天津医药》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0期1077-1080,共4页
目的比较腹腔镜脾部分切除术(LPS)与腹腔镜全脾切除术(LTS)在脾良性占位性病变中围手术期临床指标差异。方法52例患者根据病灶部位分别行LPS(脾占位位于脾的两极,22例)和LTS(病灶位于脾的中间或靠近脾门,30例)。比较2组患者的术中情况... 目的比较腹腔镜脾部分切除术(LPS)与腹腔镜全脾切除术(LTS)在脾良性占位性病变中围手术期临床指标差异。方法52例患者根据病灶部位分别行LPS(脾占位位于脾的两极,22例)和LTS(病灶位于脾的中间或靠近脾门,30例)。比较2组患者的术中情况、术后恢复情况及血小板增多症的发生率。结果与LPS组相比,LTS组手术时间缩短,术中出血量和术中输血量减少(P<0.01)。2组术后排气、排便时间和下地活动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PS组拔管时间和术后住院时间均较LTS组延长(P<0.05),但总住院费用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均无术后输血病例。LPS组住院期间和出院后随访期间血小板增多症发生率均较LTS组下降(P<0.05)。结论对于病灶位于脾边缘的患者,腹腔镜脾部分切除术是一种安全、成熟的治疗方法,能够降低术后血小板增多症的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切除 腹腔镜 血小板增多 部分切除 切除 良性占位
下载PDF
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行全脾切除术围手术期的处理
11
作者 张浩民 马百柱 +1 位作者 张淑英 苏兴伯 《黑龙江医学》 1997年第10期21-21,共1页
关键词 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围手 切除 血小板迅速上升 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 硬膜外麻醉 巨核细胞 骨髓检查 血管栓塞 抗血小板聚集药物
下载PDF
脾次全切除术治疗成人型戈谢病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2
12
作者 董宇奇 周保国 +3 位作者 董雪松 商春阳 姜洪池 乔海泉 《腹部外科》 2019年第2期99-102,共4页
目的探讨脾次全切除术治疗成人型戈谢病的可行性及适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0月至2019年2月间6例成人型戈谢病病人行脾次全切除术的临床资料,手术均采用保留脾脏下极血管分支支配的同龄人正常容积的脾脏,统计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 目的探讨脾次全切除术治疗成人型戈谢病的可行性及适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0月至2019年2月间6例成人型戈谢病病人行脾次全切除术的临床资料,手术均采用保留脾脏下极血管分支支配的同龄人正常容积的脾脏,统计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并发症发生情况,观察病人血细胞恢复情况,计算保留的脾脏容积及占原脾的容积比率,观察保留的脾脏血流状况,评价保留脾脏的网状内皮细胞功能。结果 6例行脾次全切除的手术均顺利完成,术中无被迫中转全脾切除病例,术后保留的脾脏无缺血坏死,无围手术期死亡病例。平均手术时间为98 min(80~120 min),术中平均出血量为320 ml(200~500 ml),术后平均住院时间为13 d(12~15 d),术后无腹腔出血、胰漏、感染等并发症发生。术后白细胞计数恢复正常或稍高于正常值,血小板计数迅速上升,超过正常值或翻倍,红细胞计数及血红蛋白值缓慢上升,逐渐接近正常值,彩超和增强CT显示保留的脾动脉分支血流通畅,脾脏血供分布均匀,无缺血及梗死,脾静脉主干虽然会有部分血栓形成,但血流顺畅,平均残脾容积为312 ml(265~360 ml),平均占总容积的6.3%(5%~10%),^(99m)Tc同位素显像显示保留的脾脏组织核素分布基本均匀,网状内皮细胞吞噬功能良好。结论脾次全切除术是一种安全可行、经济有效的治疗成人型戈谢病的备选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戈谢病 切除 肿大 功能亢进
下载PDF
外伤性全脾切除术后自体脾组织移植50例 被引量:2
13
作者 张文论 陈方焘 《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 2005年第2期162-162,共1页
关键词 破裂 切除 自体组织移植
下载PDF
不同分度脾脏破裂行全脾切除术后患者凝血功能变化临床研究 被引量:4
14
作者 闵琦 刘剑 《陕西医学杂志》 CAS 2022年第7期828-830,834,共4页
目的:探究不同分度脾脏破裂行全皮切除术后患者凝血功能的变化趋势,为临床手术治疗提供参考价值。方法:选取进行全脾切除术治疗的60例无原发性疾病的创伤性脾脏破裂患者作为观察组研究对象,并根据脾脏损伤分级分为A组(Ⅰ-Ⅱ级)、B组(Ⅲ... 目的:探究不同分度脾脏破裂行全皮切除术后患者凝血功能的变化趋势,为临床手术治疗提供参考价值。方法:选取进行全脾切除术治疗的60例无原发性疾病的创伤性脾脏破裂患者作为观察组研究对象,并根据脾脏损伤分级分为A组(Ⅰ-Ⅱ级)、B组(Ⅲ-Ⅳ级),随机选取同时期进行体检的60例健康人作为对照组。①记录并比较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体内D-二聚体(D-D)、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凝血酶时间(TT)以及血小板计数(PLT)表达水平;②比较不同分度脾脏损伤患者围术期PT、APTT、FIB、TT以及PLT水平变化情况。结果:①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者术后D-D、FIB以及PLT表达水平均有明显升高,PT、TT均有明显延长,APTT有明显缩短,且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②对于不同分度脾脏损伤患者而言,围术期Ⅲ-Ⅳ级脾脏破裂患者体内FIB、PLT、PT、TT水平明显高于Ⅰ-Ⅱ级脾脏破裂患者,APTT明显低于Ⅰ-Ⅱ级脾脏破裂患者,且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创伤性脾脏破裂患者经全脾切除术后,机体处于血液高凝状态,各项凝血指标均发生明显改变,同时不同分度脾脏破裂患者术后凝血功能受到的影响不同,脾脏破裂程度越严重,对围术期凝血功能的影响越严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同分度 脏破裂 切除 凝血功能 变化趋势
下载PDF
部分切除术与全脾切除术治疗外伤性脾破裂对比分析 被引量:6
15
作者 段永省 《当代医学》 2016年第17期41-42,共2页
目的探究部分切除术与全脾切除术治疗外伤性脾破裂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外伤性脾破裂患者60例,随机分为2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全脾切除术治疗,观察组采用脾部分切除术治疗,对比2组并发症发生率、手术前后WBC、Ig M、Tuftsin、吞噬率以... 目的探究部分切除术与全脾切除术治疗外伤性脾破裂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外伤性脾破裂患者60例,随机分为2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全脾切除术治疗,观察组采用脾部分切除术治疗,对比2组并发症发生率、手术前后WBC、Ig M、Tuftsin、吞噬率以及吞噬指数等情况。结果 2组手术后0.5个月的WBC均显著高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2组手术后12个月的WBC水平与治疗前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对照组手术后0.5、12个月的Ig M、Tuftsin、吞噬率以及吞噬指数均显著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手术后0.5个月的Ig M、Tuftsin、吞噬率以及吞噬指数均显著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手术后12个月的Ig M、Tuftsin、吞噬率以及吞噬指数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手术后0.5、12个月的Ig M、Tuftsin、吞噬率以及吞噬指数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相比于全脾切除术治疗,脾部分切除术治疗外伤性脾破裂具有较高临床效果,能够显著降低并发症,保留脾功能,增强患者机体免疫能力,值得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部分切除 切除 外伤性破裂 疗效
下载PDF
门静脉高压症全脾或大部脾切除术后再出血的问题
16
作者 韩力 史炼钢 史君恺 《局解手术学杂志》 2003年第2期155-156,共2页
目前外科治疗门静脉高压症的术式繁多,诸如各种分流术,断流术,联合性手术(分流加断流术)以及单纯性脾切除术等.其主要目的是处理食管胃底曲张静脉破裂出血和脾肿大、脾功能亢进等,而对引起门静脉高压症的基础病变肝硬化无直接治疗作用.... 目前外科治疗门静脉高压症的术式繁多,诸如各种分流术,断流术,联合性手术(分流加断流术)以及单纯性脾切除术等.其主要目的是处理食管胃底曲张静脉破裂出血和脾肿大、脾功能亢进等,而对引起门静脉高压症的基础病变肝硬化无直接治疗作用.因而,各种手术虽然在控制、预防门静脉高压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门静脉高压症 切除 大部切除 后再出血 并发症
下载PDF
部分脾栓塞术与全脾切除术治疗肝硬化脾功能亢进患者的效果比较 被引量:1
17
作者 罗凡昌 《中国当代医药》 CAS 2022年第34期23-26,共4页
目的探究部分脾栓塞术(PSE)与全脾切除术对肝硬化脾功能亢进患者血清补体C3、C4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21年3月在湖北省荆州市第三人民医院进行手术治疗的90例肝硬化脾功能亢进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PSE组(n... 目的探究部分脾栓塞术(PSE)与全脾切除术对肝硬化脾功能亢进患者血清补体C3、C4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21年3月在湖北省荆州市第三人民医院进行手术治疗的90例肝硬化脾功能亢进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PSE组(n=45)与全切组(n=45),PSE组采用PSE术治疗,全切组采用全脾切除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手术相关指标,术前与术后6个月血流动力学指标和炎症介质水平及血清补体C3、C4水平。结果PSE组手术、住院时间短于全切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全切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的门静脉内径、门静脉流速、门脉压力与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低于本组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的门静脉内径、门静脉流速、门脉压力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SE组患者术后的TNF-α水平低于全切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的补体C3、C4水平高于本组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SE组补患者术后的体C3、C4水平高于全切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SE与全脾切除术均具良好治疗效果,PSE效果更佳,可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血,缓解机体应激,改善补体C3、C4水平,促进患者康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部分栓塞 切除 肝硬化 功能亢进 血清补体
下载PDF
全脾切除术与部分脾动脉栓塞术治疗肝硬化脾功能亢进患者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3
18
作者 金劲松 《现代医学与健康研究电子杂志》 2022年第14期141-144,共4页
目的探讨肝硬化脾功能亢进患者应用全脾切除术与部分脾动脉栓塞术(PSE)治疗,对其血常规、细胞免疫、体液免疫指标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1月至2021年11月于英山县妇幼保健院接受手术治疗的88例肝硬化脾功能亢进患者的临床资料,... 目的探讨肝硬化脾功能亢进患者应用全脾切除术与部分脾动脉栓塞术(PSE)治疗,对其血常规、细胞免疫、体液免疫指标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1月至2021年11月于英山县妇幼保健院接受手术治疗的88例肝硬化脾功能亢进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式将其分为A组40例(行全脾切除术治疗)和B组48例(行PSE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手术情况、住院时间,术前1 d及术后7、28 d血常规指标,体液免疫指标,外周血细胞免疫指标,以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B组患者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均显著短于A组,术中出血量显著少于A组(均P<0.05);术前1 d及术后7、28 d A组患者血清免疫球蛋白A(IgA)水平,以及两组患者外周血红细胞计数(RBC),血清免疫球蛋白M(IgM)水平组内与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7、28 d两组患者白细胞计数(WBC)相较于术前1 d均呈先升高后降低趋势,且术后7、28 d B组显著低于A组;术后7、28 d两组患者血小板计数(PLT)均呈逐渐升高趋势,且术后7、28 d B组显著高于A组(均P<0.05);与术前1 d比,术后7、28 d B组患者血清IgA、免疫球蛋白G(IgG)水平均呈先降低后升高趋势,A组患者IgG、CD3^(+)、CD4^(+)百分比,CD4^(+)/CD8^(+)比值均呈逐渐下降趋势(均P<0.05);而B组患者CD3^(+)、CD4^(+)百分比,CD4^(+)/CD8^(+)比值均呈先降低后升高趋势,但组内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7、28 d B组患者CD3^(+)、CD4^(+)百分比,CD4^(+)/CD8^(+)比值相较于A组均显著上升;B组患者感染、腹痛、门静脉血栓形成发生率均显著低于A组(均P<0.05)。结论相比于全脾切除术,肝硬化脾功能亢进患者行PSE治疗可缩短手术时间与住院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量,有利于抑制外周血血细胞减少,促进术后机体免疫功能的恢复,且安全性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硬化 功能亢进 切除 部分动脉栓塞 血常规 免疫功能
下载PDF
原位二级脾蒂离断法在脾动脉灌注联合全脾切除术治疗晚期血吸虫病脾肿大中的应用及对患者凝血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1
19
作者 曹晓林 《蛇志》 2020年第2期179-181,共3页
目的探讨原位二级脾蒂离断法在脾动脉灌注联合全脾切除术治疗晚期血吸虫病脾肿大中的应用及对患者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50例晚期血吸虫病脾肿大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25例。对照组采取传统全... 目的探讨原位二级脾蒂离断法在脾动脉灌注联合全脾切除术治疗晚期血吸虫病脾肿大中的应用及对患者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50例晚期血吸虫病脾肿大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25例。对照组采取传统全脾切除术联合脾动脉灌注治疗,研究组采取二级脾蒂离断法全脾切除术联合脾动脉灌注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手术相关指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24 h引流量、拔管时间)、术前及术后24 h凝血功能指标[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血小板(PLT)、纤维蛋白原(FIB)],并分析比较术后6个月内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研究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24 h引流量、拔管时间等各项指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4 h,两组患者的PLT、FIB水平均明显高于术前(均P<0.05),而研究组各指标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PT、APTT水平均明显低于术前(均P<0.05),且研究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均P<0.05)。术后6个月内,研究组的并发症发生率略低于对照组,但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原位二级脾蒂离断法全脾切除术联合脾动脉灌注治疗晚期血吸虫病脾肿大对患者造成的创伤小、术后恢复快,可抑制患者术后高凝状态,且安全性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位二级蒂离断法 动脉灌注 切除 晚期血吸虫病肿大
下载PDF
B超γ-闪烁照相对门脉高压性脾肿大行脾次全切除术的影像学观察
20
作者 李晓阳 《解放军医药杂志》 CAS 1998年第1期28-29,共2页
随着对脾功能认识的不断拓展,保脾手术开展的越来越多。近年来,我们对28例门脉高压性脾肿大采用睥动脉结扎、脾次全切除术,并利用B超、r-闪烁照像对残脾、脾静脉、门静脉进行观察,以助于对残脾的存活情况、生理功能进行评价。
关键词 切除 门脉高压性 门静脉 闪烁照相 肿大 影像学 B超检查 闪烁照像 静脉内径 吞噬功能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