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肝脏转移瘤经脾门静脉造影CT诊断
被引量:5
- 1
-
-
作者
郑卫权
张雪林
陈龙华
-
机构
第一军医大学南方医院影像中心
-
出处
《第一军医大学学报》
CSCD
2000年第6期555-557,共3页
-
文摘
目的 评价经脾门静脉造影CT(CTSP)在肝转移瘤诊断方面的应用价值。方法 利用全身CT扫描机,采用动态系列扫描程序对22例肝转移瘤患者进行CTSP检查,并与B超、CT平扫及CT增强扫描作对照。结果 B超、CT平扫及CT增强扫描CTSP对病变的总检出率分别为57.7%、60.4%和68.9%,91.7%;对小病变(直径小于或等于1cm)的检出率分别为32.7%、38.6%和48.3%,91.8%,CTSP与其他3种方法有显著性差异(P<0.01(;对直径大于1 cm的病变,4种方法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TSP对肝内转移瘤病变的敏感度高,可提供精确清楚的病灶定位,是术前选择适宜手术对象的最佳方法之一。
-
关键词
经脾门静脉造影
CT
脏脏转移瘤
诊断
-
Keywords
metastasis
tomography
X-ray computed
CTSx
-
分类号
R735.7
[医药卫生—肿瘤]
-
-
题名脾门静脉造影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2
- 2
-
-
作者
许培钦
卢秀波
-
机构
河南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外科
-
出处
《临床外科杂志》
1996年第2期65-67,共3页
-
文摘
脾门静脉造影的临床应用河南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外科(450052)许培钦,卢秀波脾门静脉造影术,即经皮脾穿刺门静脉造影术(PercutanousTranssplenicPortovenography,PTPV)。早在1951年,Boulviu等曾穿刺...
-
关键词
造影诊断
脾门静脉造影
临床应用
-
分类号
R816.5
[医药卫生—放射医学]
-
-
题名经脾门静脉造影CT(CT SP)的扫描方法
- 3
-
-
作者
昌仁民
张雪林
罗永丽
邱士军
-
机构
广州第一军医大学南方医院影像中心
-
出处
《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
CAS
1999年第2期145-146,共2页
-
-
关键词
经脾门静脉造影
CT
扫描
肝内占位病变
-
分类号
R816.5
[医药卫生—放射医学]
-
-
题名经皮穿脾门静脉置管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6
- 4
-
-
作者
程洁敏
王建华
龚高全
陈颐
史留生
-
机构
上海医科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放射科
上海医科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病理科
-
出处
《临床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146-149,共4页
-
基金
国家"九五"攻关项目 (批准号 :96-90 7-0 3 -0 1)
-
文摘
目的 研究经皮穿脾门静脉置管的可行性。材料与方法 家猪 5头 ,穿刺针 ,导丝 ,导管 ,引流管等。先作腹部CT平扫 ,根据CT片作穿刺定位 ,用逆向法和进腹法作经脾门静脉置管。术中观察穿刺点出血情况 ;术后 3、7、14、30天分别处死实验动物 ,观察脾脏穿刺点情况 ,导管情况 ,以及感染情况。脾脏穿刺点作病理检查。结果 5头实验动物全部存活 ,处死动物时脾脏穿刺点表面情况肉眼观察 :3头实验动物脾脏留置管全部脱出 ,2头实验动物的导管不通 (分别为 14天组和 30天组 )。血肿情况 :3天组实验动物脾脏穿刺点表面有陈旧暗红色血肿块 ,7天组血块不明显 ,代之为少量纤维粘连。 14天组有一个动物脾脏穿刺点表面光洁 ,仅见一小的穿刺疤痕。另一动物有大量纤维组织粘连。 30天组的脾脏表面也为粘连的纤维组织。病理切片所见 :主要为穿刺处脾组织镜下出血 ,除看到脾脏细胞外 ,主要为红细胞融合成片。随时间的推移 ,红细胞数减少 ,14天后基本趋于正常。结论 经脾穿刺门静脉置管最大的风险为脾脏穿刺置管时的损伤造成的出血。出血的最高机率为术后 1周内 ,为防止危及生命 ,应该在术前作好出凝血方面的实验室检查 ,如有出凝血功能障碍 ,应予纠正。如果不能纠正就应列为脾穿刺的禁忌症。穿刺时使用细针和细导管。而且?
-
关键词
门静脉高压
经脾静脉门静脉造影
直接门静脉造影术
实验研究
CT定位
-
Keywords
Portal hypertension Transsplenic portography Direct splenoportography
-
分类号
R815
[医药卫生—放射医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