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乳腺癌腋窝淋巴结转移的影响因素及腋窝逆向淋巴示踪术的应用效果和安全性分析 被引量:1
1
作者 金丽军 金丽霞 +2 位作者 巴图 王宇航 刘申政 《中国医刊》 CAS 2023年第10期1090-1094,共5页
目的 探讨乳腺癌腋窝淋巴结转移的影响因素及腋窝逆向淋巴示踪术(axillary reverse mapping,ARM)的应用效果和安全性。方法 选取2021年1月至2022年12月在黑龙江牡丹江市肿瘤医院实施腋窝淋巴结清扫术的100例女性乳腺癌患者,根据入院顺... 目的 探讨乳腺癌腋窝淋巴结转移的影响因素及腋窝逆向淋巴示踪术(axillary reverse mapping,ARM)的应用效果和安全性。方法 选取2021年1月至2022年12月在黑龙江牡丹江市肿瘤医院实施腋窝淋巴结清扫术的100例女性乳腺癌患者,根据入院顺序奇偶性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50例。对照组行常规腋窝淋巴结清扫术,分别标记吲哚菁绿荧光染色回流区、亚甲蓝染色淋巴回流区淋巴结,并送至病检;观察组对亚甲蓝染色淋巴回流区进行清扫,保留吲哚菁绿荧光染色回流区的淋巴结并进行快速细胞病理学检查。比较两组ARM淋巴结检出率、上肢水肿发生率、上肢注射斑点消失时间、住院时间。根据术后病理检查是否存在腋窝淋巴结转移将100例患者分为转移组(64例)和未转移组(36例),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乳腺癌患者腋窝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结果 观察组ARM淋巴结检出率(96%)高于对照组(60%),上肢水肿发生率(6%)低于对照组(28%),上肢注射斑点消失时间、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肿瘤分期、组织学分级、肿瘤直径、脉管瘤栓、细胞增殖抗原Ki-67表达情况是乳腺癌患者腋窝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乳腺癌腋窝淋巴结清扫术中应用ARM技术保留上肢淋巴引流可有效降低上肢水肿发生率,缩短上肢注射斑点消失时间及住院时间,更好地保留上肢功能;肿瘤分期、组织学分级、肿瘤直径、脉管瘤栓、Ki-67表达情况为乳腺癌患者腋窝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应当引起临床的重视与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癌 腋窝淋巴结转移 影响因素 腋窝逆向淋巴示踪术
下载PDF
腋窝逆向淋巴结示踪术在乳腺癌患者选择性腋窝淋巴结清扫中的应用 被引量:4
2
作者 王璐 许雪宁 +9 位作者 朱妍慧 钱易 陈华 陆琦 潘红 夏添松 周文斌 陈琳 凌立君 刘晓安 《中华乳腺病杂志(电子版)》 CAS CSCD 2017年第6期325-330,共6页
目的探讨乳腺癌患者行选择性腋窝淋巴结清扫术时,通过施行腋窝逆向淋巴结示踪术(ARM)来保留引流上肢淋巴液的淋巴结的可行性。方法根据纳入、排除标准,选取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乳腺外科2015年4—7月拟行腋窝淋巴结清扫术的80例女... 目的探讨乳腺癌患者行选择性腋窝淋巴结清扫术时,通过施行腋窝逆向淋巴结示踪术(ARM)来保留引流上肢淋巴液的淋巴结的可行性。方法根据纳入、排除标准,选取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乳腺外科2015年4—7月拟行腋窝淋巴结清扫术的80例女性乳腺癌患者进行前瞻性研究。用纳米炭混悬液行ARM,以胸背血管和腋静脉为界,将腋窝淋巴结分为3区:腋静脉上方区、胸背血管外侧区、胸背血管内侧区。通过病理分析淋巴结有无转移。结果 80例患者中,72例(90%)患者可显示黑染淋巴结,40例患者有腋窝淋巴结转移。在40例腋窝淋巴结转移患者中,纳米炭混悬液注射距手术开始时间<6 h的N_1和N_2期患者共14例,腋静脉上方淋巴结转移率为0/8,胸背血管外侧淋巴结转移率为0/11,胸背血管内侧转移率为5/11;而注射时间≥6 h的N_1、N_2期患者共15例,腋静脉上方淋巴结转移率为0/6,胸背血管外侧淋巴结转移率为3/11,胸背血管内侧转移率为7/11。在胸背血管外侧和腋静脉上方,引流上肢淋巴液的淋巴结转移率很低。结论 N_1、N_2期乳腺癌患者术前6 h内用纳米炭混悬液行ARM,胸背血管外侧和腋静脉上方淋巴结予以保留的价值可能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肿瘤 淋巴结切除 淋巴 淋巴转移 腋窝逆向淋巴示踪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