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1篇文章
< 1 2 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腋路臂神经丛阻滞对穴位良导络值的影响 被引量:2
1
作者 孙茂峰 辛绍祺 +1 位作者 翁清松 王岱 《中国针灸》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1期661-663,共3页
目的 :观察腋路臂神经丛阻滞病患的良导络值变化。方法 :以 2 0位麻醉病患为受测者 ,在右侧腋路臂神经丛阻滞前后分别使用SD 80 2P良导络经络检测系统测量纪录手足左右 2 4个代表点电性数值。结果 :接受腋路臂神经丛阻滞患者之良导络值... 目的 :观察腋路臂神经丛阻滞病患的良导络值变化。方法 :以 2 0位麻醉病患为受测者 ,在右侧腋路臂神经丛阻滞前后分别使用SD 80 2P良导络经络检测系统测量纪录手足左右 2 4个代表点电性数值。结果 :接受腋路臂神经丛阻滞患者之良导络值并无显著变化 (P >0 .0 5)。结论 :经络现象包括了神经系统的生理活动 ,但不能以神经系统的生理活动完全解释经络学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腋路臂神经丛阻滞 穴位 良导络 神经肌肉阻滞
下载PDF
异感导引经腋路臂神经丛阻滞的临床观察
2
作者 杨震 《中国厂矿医学》 2002年第3期222-223,共2页
肌间沟法可通过寻找异感作为穿刺的客观指标,因而成功率较高。经腋路臂神经丛阻滞法不同于肌间沟法,目前主要依据穿刺针的落空感和针随动脉搏动而摆动来判断穿刺正确与否山。笔者在腋路臂神经丛阻滞中通过寻找异感,以期提高阻滞的成... 肌间沟法可通过寻找异感作为穿刺的客观指标,因而成功率较高。经腋路臂神经丛阻滞法不同于肌间沟法,目前主要依据穿刺针的落空感和针随动脉搏动而摆动来判断穿刺正确与否山。笔者在腋路臂神经丛阻滞中通过寻找异感,以期提高阻滞的成功率和降低反应的发生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能充分配合且无明显心肺疾病的ASAI~Ⅱ级前臂尺侧或中、环和小指手术病人100例,所有病人腋窝都均无疤痕及其它畸形,其中男71例,女29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异感导引经腋路臂神经丛阻滞 临床观察 麻醉
下载PDF
脑电双频指数监测下腋路臂丛神经阻滞复合全身麻醉在肩关节镜手术中的应用效果
3
作者 王鹏 邹丽丽 张晓娟 《中国医学创新》 CAS 2024年第10期15-19,共5页
目的:探究脑电双频指数(BIS)监测下腋路臂丛神经阻滞复合全身麻醉在肩关节镜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20年1月—2023年1月在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吴忠市人民医院进行肩关节镜手术的患者86例,应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采用BI... 目的:探究脑电双频指数(BIS)监测下腋路臂丛神经阻滞复合全身麻醉在肩关节镜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20年1月—2023年1月在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吴忠市人民医院进行肩关节镜手术的患者86例,应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采用BIS监测下锁骨上入路臂丛神经阻滞复合全身麻醉)及观察组(采用BIS监测下腋路臂丛神经阻滞复合全身麻醉),各43例。对比两组不同时刻[麻醉前(T_(0))、气管插管即刻(T_(1))、切皮时(T_(2))、拔管时(T_(3))]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BIS值;对比两组麻醉苏醒后及术后2、12 h疼痛评分[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肌力评分;对比两组术中舒芬太尼用量;对比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T_(0)时,两组HR、MAP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T_(1)、T_(2)、T_(3)时,观察组HR、MAP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T_(0)、T_(1)、T_(2)时,两组BIS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T_(3)时BIS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麻醉苏醒后及术后6、12 h的V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肌力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意义(P>0.05)。结论:BIS监测下腋路臂丛神经阻滞复合全身麻醉在肩关节镜手术中的麻醉效果显著,可稳定血流动力学,患者术后疼痛程度较轻,对肌力影响较小,安全性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电双频指数监测 神经阻滞 全身麻醉 肩关节镜手术 肌力评分
下载PDF
喉罩全身麻醉联合腋路臂丛神经阻滞对肱骨近端骨软骨瘤手术患者血流动力学及应激反应的影响
4
作者 李晓欣 段志祥 +1 位作者 邵甜 卢玉蓉 《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2024年第5期558-560,F0003,共4页
目的探讨喉罩全身麻醉联合腋路臂丛神经阻滞对肱骨近端骨软骨瘤手术患者血流动力学、应激反应的影响。方法回顾性选取2017年1月至2022年11月在运城市中心医院行手术治疗的80例肱骨近端骨软骨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接受麻醉方案的不同... 目的探讨喉罩全身麻醉联合腋路臂丛神经阻滞对肱骨近端骨软骨瘤手术患者血流动力学、应激反应的影响。方法回顾性选取2017年1月至2022年11月在运城市中心医院行手术治疗的80例肱骨近端骨软骨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接受麻醉方案的不同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0例。观察组术中采用喉罩联合腋路臂丛神经阻滞,对照组术中采用喉罩全身麻醉。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麻醉前(t_(0))、置入喉罩时(t_(1))及拔除喉罩时(t_(2))平均动脉压(MAP)及心率,统计两组患者苏醒时间及术后6、12和24 h的疼痛程度[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比较两组患者术前、术后4和12 h的应激反应指标[去甲肾上腺素(NE)、血管紧张素Ⅱ(AngⅡ)、丙二醛、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水平,统计麻醉恢复室中的并发症情况。结果t_(0)时,两组患者MAP及心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t_(1)、t_(2)时,观察组患者MAP分别为(94.53±8.11)、(92.63±6.10)mmHg,心率分别为(119.35±10.18)、(120.41±9.55)次/min,均低于对照组[MAP:(113.71±8.45)、(116.55±8.66)mmHg;心率:(135.79±11.85)、(138.35±10.96)次/min],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苏醒时间为(5.71±1.45)min,短于对照组[(10.93±2.21)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4、12、24 h VAS评分均逐渐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4、12 h,观察组NE、AngⅡ、丙二醛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SOD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10.00%,稍低于对照组(27.50%),但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喉罩全身麻醉联合腋路臂丛神经阻滞应用于肱骨近端骨软骨瘤手术患者能有效维持稳定的血流动力学状态,缩短苏醒时间,减轻术后疼痛,抑制术后的应激反应,能够兼顾安全性与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软骨瘤 血流动力学 神经阻滞 喉罩全身麻醉 应激反应
下载PDF
纳布啡辅助罗哌卡因对超声引导下腋路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效果的影响研究
5
作者 胡海深 《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 医药》 2024年第3期155-158,共4页
探究纳布啡辅助罗哌卡因对超声引导下腋路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效果。方法 选取2021.1~2023.8收入的68例超声引导下腋路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患者分为两组各34例,对照组:罗哌卡因联合右美托咪定麻醉,观察组:罗哌卡因联合纳布啡麻醉,对比两组麻... 探究纳布啡辅助罗哌卡因对超声引导下腋路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效果。方法 选取2021.1~2023.8收入的68例超声引导下腋路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患者分为两组各34例,对照组:罗哌卡因联合右美托咪定麻醉,观察组:罗哌卡因联合纳布啡麻醉,对比两组麻醉成效。结果 观察组在SBP、DBPT1低于对照组;感觉、运动阻滞起效时间短于对照组,感觉、运动阻滞持续时间长于对照组;术后首次疼痛时间长于对照组,首次疼痛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纳布啡辅助罗哌卡因对超声引导下腋路臂丛神经阻滞中麻醉效果满意,能稳定血流动力学指标,且起效时间短,阻滞时间长,减轻患者疼痛,应用安全性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布啡 罗哌卡因 超声 神经阻滞
下载PDF
超声引导的肌间沟联合腋路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探讨
6
作者 林灿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文摘版)医药卫生》 2024年第6期0125-0128,共4页
探究基于超声引导肌间沟联合腋路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的效果。方法 选取2022年1月~2023年10月的手外伤手术患者50例,依据麻醉方式差异分组,对照组以常规解剖定位肌间沟+腋路臂丛神经阻滞麻醉,观察组以超声引导肌间沟+腋路臂丛神经阻滞麻醉... 探究基于超声引导肌间沟联合腋路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的效果。方法 选取2022年1月~2023年10月的手外伤手术患者50例,依据麻醉方式差异分组,对照组以常规解剖定位肌间沟+腋路臂丛神经阻滞麻醉,观察组以超声引导肌间沟+腋路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探究应用效果。结果 观察组麻醉起效时间、麻醉维持时间,麻醉药物用量分别(5.43±0.16)min、(10.27±1.22)min、(23.34±1.15)ml,优于对照组的(7.24±0.19)min、(8.24±1.13)min、(29.34±1.13)ml,P<0.05;观察组麻醉有效率、不良反应发生率均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观察组和对照组生活质量评分(69.26±2.28)分、(69.27±2.41)分,差异不大,P>0.05;治疗后观察组(87.34±2.25)分,优于对照组(80.29±2.27)分,P<0.05。结论 肌间沟+腋路臂丛神经阻滞麻醉,并基于超声引导,具有较高效果,可提升患者的麻醉效果,减少患者术后的不良反应,以促进后期康复,具有较高的安全性以及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引导 肌间沟 神经阻滞麻醉 有效性
下载PDF
超声引导锁骨下与腋路臂丛神经阻滞在肘关节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比较
7
作者 黄志伟 黄永华 梁国森 《中外医学研究》 2023年第24期59-62,共4页
目的:比较超声引导锁骨下臂丛神经阻滞(ICB)与腋路臂丛神经阻滞(AXB)在肘关节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21年1月—2022年12月佛山市中医院收治的140例拟行肘关节手术的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两组,各70例。ICB组采用超声引... 目的:比较超声引导锁骨下臂丛神经阻滞(ICB)与腋路臂丛神经阻滞(AXB)在肘关节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21年1月—2022年12月佛山市中医院收治的140例拟行肘关节手术的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两组,各70例。ICB组采用超声引导ICB,AXB组采用超声引导AXB。观察两组麻醉操作时间、麻醉起效时间、麻醉持续时间、穿刺次数、神经阻滞情况、麻醉成功率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两组麻醉持续时间和麻醉操作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ICB组穿刺次数少于AXB组,麻醉起效时间早于AX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CB组桡神经、肌皮神经阻滞有效率高于AX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CB组麻醉成功68例,麻醉成功率为97.14%,AXB组麻醉成功66例,麻醉成功率为94.29%,两组麻醉成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穿刺异感、血管损伤、止血带反应等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引导ICB与AXB在肘关节手术阻滞中均有较好的效果,且操作安全,但ICB更为迅速,临床可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麻醉阻滞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阻滞 锁骨下神经阻滞 超声引导 阻滞效果
下载PDF
罗哌卡因浓度差异对超声引导下小儿腋路臂丛神经阻滞效果的影响 被引量:1
8
作者 刘广海 《基层医学论坛》 2023年第31期42-44,49,共4页
目的 分析罗哌卡因浓度差异对超声引导下小儿腋路臂丛神经阻滞效果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1年1月—2022年5月期间于盐城市第一人民医院行手臂或手部手术治疗患儿80例,依照麻醉方式的不同分为对照组(n=40)、研究组(n=40)。对照组和研究组... 目的 分析罗哌卡因浓度差异对超声引导下小儿腋路臂丛神经阻滞效果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1年1月—2022年5月期间于盐城市第一人民医院行手臂或手部手术治疗患儿80例,依照麻醉方式的不同分为对照组(n=40)、研究组(n=40)。对照组和研究组分别采用质量分数为0.3%罗哌卡因+质量分数0.8%利多卡因、质量分数0.2%罗哌卡因+质量分数0.8%利多卡因实施臂丛神经阻滞麻醉,对比2组患儿麻醉效果,围术期心率(heart rate,HR)、经皮血氧饱和度(peripheral capillary oxygen saturation,SpO_(2))、平均动脉压(mean arterial pressure,MAP),不同时间点Ramsay镇静评分,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2组患儿麻醉起效时间、麻醉维持时间、运动阻滞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儿HR、SpO_(2)、MAP在麻醉前至术后1 h均呈先升高再降低的趋势,麻醉前、手术开始、麻醉开始后10 min、麻醉开始后30 min组间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麻醉开始后60 min、术后1 h,研究组HR、MAP水平均低于对照组,SpO_(2)值高于对照组(P<0.05)。与对照组相比,研究组术后2 h、6 h、8 h、12 h、24 h的Ramsay镇静评分均更低(P<0.05)。与对照组比较,研究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更低(P<0.05)。结论 质量分数为0.2%罗哌卡因用于超声引导下小儿腋路臂丛神经阻滞中安全有效,更具推广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罗哌卡因 超声引导 神经阻滞 经皮血氧饱和度
下载PDF
腋路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效果不佳的多因素分析
9
作者 王琳 陈雪梅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引文版)医药卫生》 2023年第3期32-35,共4页
探讨用于腋路臂丛神经阻滞的时候麻醉效果不佳的相关因素。方法 选择2022年06月至2022年12月于我院行腋路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的上肢手术患者,借助麻醉效果评定表进行分析,并对该种情况发生的影响的因素进行单因素,多因素分析。结果 在该9... 探讨用于腋路臂丛神经阻滞的时候麻醉效果不佳的相关因素。方法 选择2022年06月至2022年12月于我院行腋路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的上肢手术患者,借助麻醉效果评定表进行分析,并对该种情况发生的影响的因素进行单因素,多因素分析。结果 在该99例该种类型手术麻醉中,有11例病人效果不佳,88例患者效果良好,分别占比11.10%和88.89% ;经过单因素分析发现,患者的年龄,性别,麻醉医生的资质,患者的焦虑水平,以及在麻醉开始的时候是否摆放标准体位都是影响腋路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效果不佳的相关因素,而经过多因素分析发现,患者的性别、麻醉医生资质对麻醉效果无显著影响(P>0.05),患者的年龄、患者的焦虑水平、患者麻醉中是否摆放标准体位是治疗效果的独立影响影响因素。结论在临床工作中应加强对病人的安抚工作,缓解病人的紧张焦虑情绪,提高医务人员的业务与理论水平,工作中应做到严谨细致,按照操作规章摆放体位,尽可能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手术开始后可以适当使用镇痛镇静药物,使患者更舒适,使手术顺利进行,尽量达到患者满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科 神经阻滞 效果不佳 多因素分析
下载PDF
可视化平台在腋路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教学中的应用效果
10
作者 姚波 徐钊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引文版)医药卫生》 2023年第4期12-15,共4页
评估可视化平台在腋路臂丛神经阻滞麻醉住培教学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纳入2020年9月~2022年6月于我院麻醉科接受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学员80例。学员被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可视化组,各40例;对照组接受盲探解剖结构教学,可视化组接受床旁超... 评估可视化平台在腋路臂丛神经阻滞麻醉住培教学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纳入2020年9月~2022年6月于我院麻醉科接受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学员80例。学员被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可视化组,各40例;对照组接受盲探解剖结构教学,可视化组接受床旁超声引导可视化平台教学,对比教学效果。结果 可视化组的腋路臂丛操作要点掌握度评分、臂丛分布结构图谱知识掌握度评分相对更高,(P<0.05)。可视化组的满意度更高,(P<0.05)。可视化组的技能指导能力评分、提高学生主动性评分、个人素质评分、教学准备能力评分、教学反馈和评价能力评分更高,(P<0.05)。可视化组的教学易懂评分、教学方式新颖评分、并发症预防评分、提高信心评分、整体技能综合测定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麻醉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教学中,可视化平台辅助腋路臂丛神经阻滞具有较好的教学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阻滞 临床教学 可视化平台
下载PDF
斜角肌间沟复合腋路法臂丛神经阻滞在上肢手术中的应用 被引量:19
11
作者 王铁军 冯磊 +1 位作者 张伟 李世忠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180-181,共2页
关键词 神经阻滞 斜角肌间沟 上肢手术 手术中 神经阻滞麻醉 复合 阻滞效果
下载PDF
右美托咪定对不同浓度罗哌卡因腋路臂丛神经阻滞效果的影响 被引量:14
12
作者 魏栋 张晖 +1 位作者 袁琳淞 于洋 《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 CAS CSCD 2016年第10期1173-1177,共5页
目的:观察右美托咪定对不同浓度罗哌卡因腋路臂丛神经阻滞效果的影响。方法:选择120例ASA I^II级择期在腋路臂丛神经阻滞下行手部和前臂手术的患者,局麻药依次为A1组(0.3%罗哌卡因)、B1组(0.4%罗哌卡因)、C1组(0.5%罗哌卡因);并分别加入... 目的:观察右美托咪定对不同浓度罗哌卡因腋路臂丛神经阻滞效果的影响。方法:选择120例ASA I^II级择期在腋路臂丛神经阻滞下行手部和前臂手术的患者,局麻药依次为A1组(0.3%罗哌卡因)、B1组(0.4%罗哌卡因)、C1组(0.5%罗哌卡因);并分别加入1μg/kg右美托咪定组成对应的A2、B2和C2组。记录感觉和运动神经阻滞的起效时间、阻滞持续时间、阻滞效果和Ramsay镇静评分以及术中循环变化。结果:三个浓度对应的观察组患者的起效时间与单独使用罗哌卡因相比差异无显著性。不同浓度罗哌卡因复合右美托咪定后与单纯使用罗哌卡因相比较(A2与A1,B2与B1,C2与C1),感觉神经阻滞时间均明显延长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运动神经阻滞持续时间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2组与A1组比较,阻滞效果优的比例明显增加。添加右美托咪定的三个实验组在注入局麻药后60、90、120 min的平均动脉压与对应的对照组比较明显降低(P<0.05),并且这三个实验组在30、60、90、120 min的心率比相应浓度对照组降低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不同浓度罗哌卡因复合右美托咪定用于腋路臂丛神经阻滞均可以延长感觉神经阻滞时间,但没有延长运动阻滞持续时间,0.3%罗哌卡因复合右美托咪定可以提高阻滞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右美托咪定 罗哌卡因 神经阻滞
下载PDF
双侧腋路臂丛神经阻滞用于双上肢显微外科术中的探索研究 被引量:3
13
作者 曲彦亮 申恒花 +8 位作者 温宝磊 武春敏 张立新 王德明 张元信 侯书健 张欣 马超 刘春燕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2期2457-2461,共5页
目的 探索研究双侧腋路臂丛神经阻滞用于双上肢显微外科术中的麻醉效果及安全性。方法 双上肢显微外科手术患者80例,ASA分级Ⅰ-Ⅱ级,采用随机数字表达分为两组,每组40例,臂丛组在神经刺激仪下行双侧腋路臂丛神经阻滞,全麻组采用气管插... 目的 探索研究双侧腋路臂丛神经阻滞用于双上肢显微外科术中的麻醉效果及安全性。方法 双上肢显微外科手术患者80例,ASA分级Ⅰ-Ⅱ级,采用随机数字表达分为两组,每组40例,臂丛组在神经刺激仪下行双侧腋路臂丛神经阻滞,全麻组采用气管插管静吸复合全身麻醉。比较两组患者麻醉前(T1)、麻醉完成时(T2),手术开始时(T3)、手术结束时(T4)的生命体征;术后2、4、8、12 h疼痛程度;术后疼痛感知时间,麻醉费用,不良反应以及术者和患者麻醉满意度。结果 血压、心率全麻组内T1时明显低于T4时(P〈0.05),组间T4时臂丛组明显低于全麻组(P〈0.05);术后2、4、8 h疼痛VAS评分臂丛组明显低于全麻组(P〈0.05);术后疼痛感知时间臂丛组明显长于全麻组(P〈0.05),麻醉费用臂丛组明显低于全麻组(P〈0.05),不良反应发生率臂丛组明显低于全麻组(P〈0.05);术者和患者的麻醉满意度臂丛组明显高于全麻组(P〈0.05)。结论 双侧腋路臂丛神经阻滞适合双上肢显微外科手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侧神经阻滞 全身麻醉 双上肢 显微外科手术
下载PDF
罗哌卡因复合右美托咪定对超声引导下腋路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的影响 被引量:21
14
作者 金耀君 赵璇 《上海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110-114,共5页
目的评价罗哌卡因复合右美托咪定应用于超声引导下腋路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择期行前臂或手部手术的患者120例被随机分入4组。在超声引导下行腋路臂丛神经(正中神经、尺神经、桡神经、肌皮神经)阻滞麻醉,罗哌卡因组... 目的评价罗哌卡因复合右美托咪定应用于超声引导下腋路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择期行前臂或手部手术的患者120例被随机分入4组。在超声引导下行腋路臂丛神经(正中神经、尺神经、桡神经、肌皮神经)阻滞麻醉,罗哌卡因组和罗哌卡因+右美托咪定50静脉组患者4支神经各注射0.5%罗哌卡因7mL,罗哌卡因+右美托咪定50局部组患者4支神经各注射0.5%罗哌卡因和50μg右美托咪定混合液7mL,罗哌卡因+右美托咪定100局部组患者4支神经各注射0.5%罗哌卡因和100μg右美托咪定混合液7mL。罗哌卡因组、罗哌卡因+右美托咪定50局部组、罗哌卡因+右美托咪定100局部组患者在手术开始后静脉输注0.9%氯化钠溶液40mL/h,罗哌卡因+右美托咪定50静脉组患者在手术开始后静脉输注右美托咪定50μg(稀释至20mL,40 mL/h)。在麻醉前(T0)和麻醉后15 min(T1)、30 min(T2)、45 min(T3)、60min(T4)各时间点,记录患者的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和镇静评分,以及4组患者的感觉和运动阻滞起效时间、运动阻滞时间、镇痛持续时间。结果罗哌卡因+右美托咪定50局部组和罗哌卡因+右美托咪定100局部组的感觉和运动阻滞起效时间均显著短于罗哌卡因组(P值均<0.05),运动阻滞时间和镇痛持续时间均显著长于罗哌卡因组(P值均<0.05);罗哌卡因+右美托咪定50静脉组与罗哌卡因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罗哌卡因+右美托咪定100局部组在T2、T3、T4时间点的HR和MAP分别显著低于罗哌卡因+右美托咪定50局部组和罗哌卡因组同时间点(P值均<0.05),罗哌卡因+右美托咪定50静脉组在T3和T4时间点的HR和MAP分别显著低于罗哌卡因+右美托咪定50局部组和罗哌卡因组同时间点(P值均<0.05)。结论超声引导下行腋路臂丛神经阻滞时,罗哌卡因局部复合50μg右美托咪定可以缩短感觉和运动阻滞起效时间,并延长运动阻滞时间和镇痛持续时间,且对血压和HR的影响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右美托咪定 神经阻滞 超声
下载PDF
外周神经刺激器引导下的锁骨下路和腋路臂丛神经阻滞效果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4
15
作者 刘成龙 倪进 +2 位作者 张斌 杨家兵 金晓春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CAS 2012年第17期52-55,共4页
目的比较神经刺激器引导下垂直锁骨下和两点法腋路臂丛神经阻滞的效果。方法 60名ASAⅠ~Ⅱ级需于臂丛神经阻滞下行前臂或手部手术的患者随机分为2组,分别行垂直锁骨下臂丛神经阻滞(组I,n=30)和两点法腋路臂丛神经阻滞(组A,n=30)。使用... 目的比较神经刺激器引导下垂直锁骨下和两点法腋路臂丛神经阻滞的效果。方法 60名ASAⅠ~Ⅱ级需于臂丛神经阻滞下行前臂或手部手术的患者随机分为2组,分别行垂直锁骨下臂丛神经阻滞(组I,n=30)和两点法腋路臂丛神经阻滞(组A,n=30)。使用局麻药40 mL(20 mL 0.5%罗哌卡因+10 mL 2%利多卡因+10 mL生理盐水),记录肌皮神经、桡神经、尺神经、正中神经、臂内侧皮神经、前臂内侧皮神经、肋间臂神经感觉阻滞情况、手臂运动阻滞情况以及成功率和相关副作用等。结果除I组肋间臂神经阻滞成功率显著高于A组外(P<0.05),2组在感觉阻滞和运动阻滞效果几乎没有差异,但A组有更高的血管刺破率(P<0.05)。结论 2种方法都能为外科手术提供良好的麻醉和镇痛,但垂直锁骨下方法能更好阻滞肋间臂神经而腋路方法出现刺破血管的发生率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垂直锁骨下神经阻滞 神经阻滞 肋间神经 肌皮神经刺激器
下载PDF
高频超声引导下腋路臂丛神经阻滞用于肘及肘以下部位手术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6
16
作者 刘霞 谢丹 +2 位作者 吴军 姜晓龙 朱红 《影像技术》 CAS 2017年第1期21-22,共2页
目的:探究高频超声引导下腋路臂丛神经阻滞用于肘及肘以下部位手术的阻滞情况、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选择上肢前臂手术的患者5例,就治疗前后并发症发生情况、镇痛时间、阻滞成功率、操作时间、术中追加镇痛药情况及起效时间予以观察比... 目的:探究高频超声引导下腋路臂丛神经阻滞用于肘及肘以下部位手术的阻滞情况、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选择上肢前臂手术的患者5例,就治疗前后并发症发生情况、镇痛时间、阻滞成功率、操作时间、术中追加镇痛药情况及起效时间予以观察比较。结果:起效迅速,镇痛时间长,阻滞成功率高,阻滞完善及操作简便。结论:针对肘及肘以下部位手术患者,对其采用高频超声引导下腋路臂丛神经阻滞,阻滞成功率高,并发症少,镇痛时间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引导 神经阻滞 神经刺激仪
下载PDF
腋路臂丛神经阻滞—解剖与临床 被引量:19
17
作者 孙继雄 王新华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2005年第11期795-797,共3页
关键词 神经阻滞 解剖基础 临床应用 肌间沟神经阻滞 不良反应发生率 麻醉医师 锁骨上入 非住院病人 中枢神经 穿刺点
下载PDF
神经刺激与异感两种定位方法对腋路臂丛多点阻滞效果的比较 被引量:2
18
作者 计根林 曾毅 +5 位作者 熊利泽 施宇翔 熊东方 徐宁 胡胜 李杰 《第四军医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03年第7期665-667,共3页
目的 :比较异感定位或神经刺激定位对腋路臂丛多点注射阻滞的起效时间、成功率以及并发症 .方法 :以神经刺激定位法 (PNS)或诱发异感法 (PAR)定位臂丛神经主支 ,于各点分别注入 8mL 2 0g·L-1利多卡因和 7.5g·L-1布比卡因合剂 ... 目的 :比较异感定位或神经刺激定位对腋路臂丛多点注射阻滞的起效时间、成功率以及并发症 .方法 :以神经刺激定位法 (PNS)或诱发异感法 (PAR)定位臂丛神经主支 ,于各点分别注入 8mL 2 0g·L-1利多卡因和 7.5g·L-1布比卡因合剂 ,观察和记录阻滞操作时间 ,阻滞起效时间 ,可行手术时间及总的麻醉时间 .结果 :PNS组各项时间均明显短于PAR组 .PNS组的完全阻滞发生率较PAR组高 (P <0 .0 5 ) ,这与其桡神经与肌皮神经的阻滞成功率高相关 (P <0 .0 5 ) .PAR组的静脉误伤率较高 (P <0 .0 5 ) .结论 :PNS较PAR成功率更高 ,阻滞出现更快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阻滞 神经刺激仪 利多卡因 布比卡因
下载PDF
老年病人超声引导下肋锁径路神经阻滞与腋路臂丛神经阻滞的效果及安全性比较 被引量:3
19
作者 朱炜 周瑜 +1 位作者 杨许丽 张津玮 《实用老年医学》 CAS 2021年第10期1040-1044,共5页
目的比较不同浓度罗哌卡因对老年双侧上臂远端骨折病人行超声引导下肋锁径路臂丛神经阻滞(CBPB)与腋路臂丛神经阻滞(ABPB)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选择双侧上臂远端骨折的老年病人共80例,将所有病人按性别分层随机平均分为A_(1)组、A_(2)组... 目的比较不同浓度罗哌卡因对老年双侧上臂远端骨折病人行超声引导下肋锁径路臂丛神经阻滞(CBPB)与腋路臂丛神经阻滞(ABPB)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选择双侧上臂远端骨折的老年病人共80例,将所有病人按性别分层随机平均分为A_(1)组、A_(2)组、B_(1)组和B_(2)组。A_(1)组行0.25%罗哌卡因0.5 mL/kg超声引导下CBPB,A_(2)组行0.1875%罗哌卡因0.5 mL/kg超声引导下CBPB,B_(1)组行0.25%罗哌卡因0.5 mL/kg超声引导下ABPB,B_(2)组行0.1875%罗哌卡因0.5 mL/kg超声引导下ABPB。记录并比较4组的阻滞操作时间、调针次数、起效时间、感觉与运动神经阻滞率、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及病人术后满意度。结果与A_(1)组相比,B_(1)、B_(2)组的操作时间及桡神经、肌皮神经起效时间显著延长,调针次数显著增多(均P<0.01);A_(2)组各支神经起效时间均显著延长(P<0.05或P<0.01)。与A_(2)组相比,B_(1)、B_(2)组的操作时间及桡神经起效时间显著延长,尺神经起效时间显著缩短,调针次数显著增多(均P<0.01)。A_(1)组各支神经的感觉神经阻滞率、运动神经阻滞率均明显高于B_(2)组(P<0.05);A_(1)组与A_(2)组各支神经的感觉神经阻滞率、运动神经阻滞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_(1)、A_(2)组的病人满意度均显著高于B_(1)、B_(2)组(P<0.01)。结论与ABPB相比,老年双侧上臂远端骨折病人行超声引导下CBPB的操作时间短、调针次数少、神经阻滞效果好、病人满意度高,且使用0.1875%的罗哌卡因(0.5 mL/kg)就可获得满意的临床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肋锁间隙神经阻滞 神经阻滞 罗哌卡因 老年人 远端骨折
下载PDF
超声和神经刺激仪双重引导下不同浓度罗哌卡因用于腋路臂丛神经阻滞麻醉观察 被引量:30
20
作者 徐凯 郑笛 +1 位作者 黄云萍 邓顺宜 《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7年第1期51-52,共2页
随着医疗技术的快速发展,神经阻滞麻醉由于术后恢复迅速、操作便捷等优势而被普遍应用在临床麻醉中。超声和神经刺激仪引导下的腋路臂丛神经阻滞过程中,局麻药剂量及浓度可对麻醉起效、镇痛持续及运动阻滞恢复三方面的时间产生影响[1]... 随着医疗技术的快速发展,神经阻滞麻醉由于术后恢复迅速、操作便捷等优势而被普遍应用在临床麻醉中。超声和神经刺激仪引导下的腋路臂丛神经阻滞过程中,局麻药剂量及浓度可对麻醉起效、镇痛持续及运动阻滞恢复三方面的时间产生影响[1]。笔者观察行上肢手术患者在超声和神经刺激仪双重引导下予不同浓度罗哌卡因用于腋路臂丛神经阻滞的麻醉效果,报道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肢手术 罗哌卡因 神经阻滞 超声和神经刺激仪双重引导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