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60篇文章
< 1 2 2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超声引导下腋路连续臂丛神经阻滞在上肢骨折术中的应用 被引量:2
1
作者 王峥 李有武 +1 位作者 戴转云 詹育成 《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 2019年第2期70-72,共3页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腋路连续臂丛神经阻滞在上肢骨折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7月~2018年7月收治的80例上肢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两组均予0.2%盐酸罗哌卡因局麻,对照组采用...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腋路连续臂丛神经阻滞在上肢骨折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7月~2018年7月收治的80例上肢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两组均予0.2%盐酸罗哌卡因局麻,对照组采用传统体表定位下腋路连续臂丛神经阻滞,观察组采用超声引导下腋路连续臂丛神经阻滞,比较两组神经阻滞效果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记录两组注入局麻药后感觉神经阻滞起效和维持时间以及运动神经阻滞起效时间。结果:观察组麻醉成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麻醉操作时间、感觉和运动神经阻滞起效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且感觉神经阻滞维持时间明显长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上肢骨折患者手术中,通过超声引导下腋路连续臂丛神经阻滞,阻滞成功率较高,并发症较少,麻醉效果完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阻滞 腋路连续臂丛神经阻滞 上肢骨折 超声
下载PDF
脑电双频指数监测下腋路臂丛神经阻滞复合全身麻醉在肩关节镜手术中的应用效果 被引量:1
2
作者 王鹏 邹丽丽 张晓娟 《中国医学创新》 CAS 2024年第10期15-19,共5页
目的:探究脑电双频指数(BIS)监测下腋路臂丛神经阻滞复合全身麻醉在肩关节镜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20年1月—2023年1月在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吴忠市人民医院进行肩关节镜手术的患者86例,应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采用BI... 目的:探究脑电双频指数(BIS)监测下腋路臂丛神经阻滞复合全身麻醉在肩关节镜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20年1月—2023年1月在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吴忠市人民医院进行肩关节镜手术的患者86例,应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采用BIS监测下锁骨上入路臂丛神经阻滞复合全身麻醉)及观察组(采用BIS监测下腋路臂丛神经阻滞复合全身麻醉),各43例。对比两组不同时刻[麻醉前(T_(0))、气管插管即刻(T_(1))、切皮时(T_(2))、拔管时(T_(3))]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BIS值;对比两组麻醉苏醒后及术后2、12 h疼痛评分[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肌力评分;对比两组术中舒芬太尼用量;对比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T_(0)时,两组HR、MAP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T_(1)、T_(2)、T_(3)时,观察组HR、MAP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T_(0)、T_(1)、T_(2)时,两组BIS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T_(3)时BIS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麻醉苏醒后及术后6、12 h的V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肌力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意义(P>0.05)。结论:BIS监测下腋路臂丛神经阻滞复合全身麻醉在肩关节镜手术中的麻醉效果显著,可稳定血流动力学,患者术后疼痛程度较轻,对肌力影响较小,安全性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电双频指数监测 神经阻滞 全身麻醉 肩关节镜手术 肌力评分
下载PDF
喉罩全身麻醉联合腋路臂丛神经阻滞对肱骨近端骨软骨瘤手术患者血流动力学及应激反应的影响 被引量:1
3
作者 李晓欣 段志祥 +1 位作者 邵甜 卢玉蓉 《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2024年第5期558-560,F0003,共4页
目的探讨喉罩全身麻醉联合腋路臂丛神经阻滞对肱骨近端骨软骨瘤手术患者血流动力学、应激反应的影响。方法回顾性选取2017年1月至2022年11月在运城市中心医院行手术治疗的80例肱骨近端骨软骨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接受麻醉方案的不同... 目的探讨喉罩全身麻醉联合腋路臂丛神经阻滞对肱骨近端骨软骨瘤手术患者血流动力学、应激反应的影响。方法回顾性选取2017年1月至2022年11月在运城市中心医院行手术治疗的80例肱骨近端骨软骨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接受麻醉方案的不同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0例。观察组术中采用喉罩联合腋路臂丛神经阻滞,对照组术中采用喉罩全身麻醉。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麻醉前(t_(0))、置入喉罩时(t_(1))及拔除喉罩时(t_(2))平均动脉压(MAP)及心率,统计两组患者苏醒时间及术后6、12和24 h的疼痛程度[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比较两组患者术前、术后4和12 h的应激反应指标[去甲肾上腺素(NE)、血管紧张素Ⅱ(AngⅡ)、丙二醛、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水平,统计麻醉恢复室中的并发症情况。结果t_(0)时,两组患者MAP及心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t_(1)、t_(2)时,观察组患者MAP分别为(94.53±8.11)、(92.63±6.10)mmHg,心率分别为(119.35±10.18)、(120.41±9.55)次/min,均低于对照组[MAP:(113.71±8.45)、(116.55±8.66)mmHg;心率:(135.79±11.85)、(138.35±10.96)次/min],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苏醒时间为(5.71±1.45)min,短于对照组[(10.93±2.21)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4、12、24 h VAS评分均逐渐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4、12 h,观察组NE、AngⅡ、丙二醛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SOD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10.00%,稍低于对照组(27.50%),但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喉罩全身麻醉联合腋路臂丛神经阻滞应用于肱骨近端骨软骨瘤手术患者能有效维持稳定的血流动力学状态,缩短苏醒时间,减轻术后疼痛,抑制术后的应激反应,能够兼顾安全性与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软骨瘤 血流动力学 神经阻滞 喉罩全身麻醉 应激反应
下载PDF
非麻醉状态下闭合复位与腋路臂丛神经阻滞下闭合复位对桡骨远端骨折患者效果情况对比
4
作者 周开亮 吴声忠 +2 位作者 林廉洋 黄志勇 郭圣峰 《包头医学院学报》 CAS 2024年第11期50-54,96,共6页
目的:分析非麻醉状态下闭合复位与腋路臂丛神经阻滞下闭合复位对桡骨远端骨折患者效果情况对比。方法:选取2021年5月-2023年5月北京积水潭医院贵州医院行桡骨远端骨折治疗的0~16岁患者88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44例,实验组44例... 目的:分析非麻醉状态下闭合复位与腋路臂丛神经阻滞下闭合复位对桡骨远端骨折患者效果情况对比。方法:选取2021年5月-2023年5月北京积水潭医院贵州医院行桡骨远端骨折治疗的0~16岁患者88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44例,实验组44例。对照组行非麻醉状态下闭合复位,实验组行腋路臂丛神经阻滞下闭合复位。检测平均动脉压(mean artery pressure,MAP)、平均心率、平均呼吸情况;记录患者复位前后腕关节活动度;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对患者自身疼痛程度进行评估;记录复位成功率和两组并发症发生率。结果:复位后,实验组MAP、平均心率、平均呼吸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桡偏度、掌曲度、旋前度、旋后度水平情况高于对照组(P<0.05)。术后即刻、12 h、24 h、48 h实验组VAS评分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复位成功率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总并发症发生率稍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与非麻醉状态下闭合复位比较,腋路臂丛神经阻滞下闭合复位可降低儿童桡骨远端骨折患者血压、心率、呼吸、疼痛情况,改善腕关节功能,提高复位成功率,且安全性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闭合复位 神经阻滞 儿童桡骨远端骨折 复位成功率 疼痛感
下载PDF
肋锁入路连续臂丛神经阻滞在儿童上肢骨折手术中的应用效果
5
作者 贾菁菁 王砚书 +1 位作者 宁丽娟 向文青 《中外医学研究》 2024年第13期50-54,共5页
目的:目的:研究肋锁入路连续臂丛神经阻滞在儿童上肢骨折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选取2019年2月—2021年2月个旧市人民医院收治的102例上肢骨折手术患儿。根据麻醉方式的不同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1例。对照组给予传统喙突... 目的:目的:研究肋锁入路连续臂丛神经阻滞在儿童上肢骨折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选取2019年2月—2021年2月个旧市人民医院收治的102例上肢骨折手术患儿。根据麻醉方式的不同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1例。对照组给予传统喙突入路连续臂丛神经阻滞,观察组给予肋锁入路连续臂丛神经阻滞。比较两组围手术期指标,神经阻滞效果,疼痛程度及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阻滞操作时间短于对照组,阻滞维持时间长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注药后5 min、10 min,观察组正中神经、尺神经、桡神经和肌皮神经感觉阻滞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注药后30 min,尺神经感觉阻滞率高于对照组,注药后5 min、10 min、20 min、30 min,观察组尺神经、桡神经运动阻滞率高于对照组,注药后10 min,观察组正中神经、肌皮神经运动阻滞率高于对照组,注药后20 min,肌皮神经运动阻滞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12 h、18 h、24 h、36 h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肋锁入路连续臂丛神经阻滞在小儿骨折手术中有较好的麻醉效果,与喙突入路连续臂丛神经阻滞相比,对儿童的感觉及运动功能阻滞更为快速,且术后止痛效果也更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肋锁入 神经阻滞 上肢骨折 喙突入
下载PDF
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联合腋路臂丛神经阻滞在孟氏骨折手术患儿中的应用效果
6
作者 全海琴 《中国民康医学》 2024年第8期61-64,共4页
目的:观察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联合腋路臂丛神经阻滞在孟氏骨折手术患儿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5月至2023年4月该院收治的72例孟氏骨折患儿进行前瞻性研究,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6例。对照组行超声引导下肌间... 目的:观察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联合腋路臂丛神经阻滞在孟氏骨折手术患儿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5月至2023年4月该院收治的72例孟氏骨折患儿进行前瞻性研究,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6例。对照组行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观察组行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联合腋路臂丛神经阻滞,比较两组麻醉相关指标水平、麻醉优良率、运动阻滞有效率和术后24 h内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观察组麻醉操作时间、麻醉持续时间均长于对照组,麻醉阻滞起效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麻醉优良率为94.44%(34/36),高于对照组的75.00%(27/3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运动阻滞有效率为86.11%(31/36),高于对照组的55.56%(20/3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8.33%(3/36),低于对照组的27.78%(10/3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联合腋路臂丛神经阻滞应用于孟氏骨折手术患儿可缩短麻醉阻滞起效时间,延长麻醉持续时间,提高麻醉优良率和运动阻滞有效率,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效果优于单纯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效果,但需延长麻醉操作时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孟氏骨折 超声引导下 肌间沟 神经阻滞
下载PDF
超声引导下肋锁入路连续臂丛神经阻滞在儿童上肢骨折麻醉中的应用
7
作者 赵嫄 张鑫 《浙江创伤外科》 2024年第11期2174-2176,共3页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肋锁入路连续臂丛神经阻滞在儿童上肢骨折麻醉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3月至2024年3月本院接诊的68例上肢骨折患儿的临床资料,按照连续臂丛神经阻滞入路方式不同分为观察组、对照组,各34例。观察组采用超...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肋锁入路连续臂丛神经阻滞在儿童上肢骨折麻醉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3月至2024年3月本院接诊的68例上肢骨折患儿的临床资料,按照连续臂丛神经阻滞入路方式不同分为观察组、对照组,各34例。观察组采用超声引导下肋锁入路连续臂丛神经阻滞,对照组采用超声引导下喙突入路连续臂丛神经阻滞。比较两组阻滞情况、阻滞成功率、术后视觉模拟评分法(VAS)分数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观察组穿刺深度、阻滞操作时间、阻滞起效时间均短于对照组,阻滞维持时间长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阻滞后5 min、10 min、15 min的阻滞成功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12 h、24 h的静息时、运动时V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上肢骨折患儿中,采用超声引导下肋锁入路连续臂丛神经阻滞的效果明显,可提高阻滞成功率,缓解术后疼痛,临床应用价值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童 上肢骨折 连续神经阻滞 超声 肋锁入 喙突入
下载PDF
艾司氯胺酮复合罗哌卡因在腋路臂丛神经阻滞中的应用效果
8
作者 孙晓伟 《中国民康医学》 2024年第17期68-71,共4页
目的:观察艾司氯胺酮复合罗哌卡因在腋路臂丛神经阻滞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22年3月至2023年3月于该院接受腋路臂丛神经阻滞的76例手外伤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麻醉方案不同将其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38例。两组均行腋路臂丛神... 目的:观察艾司氯胺酮复合罗哌卡因在腋路臂丛神经阻滞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22年3月至2023年3月于该院接受腋路臂丛神经阻滞的76例手外伤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麻醉方案不同将其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38例。两组均行腋路臂丛神经阻滞,对照组应用罗哌卡因麻醉,研究组应用艾司氯胺酮复合罗哌卡因麻醉,比较两组不同时刻[入室时(T0)、阻滞15 min(T1)、阻滞30 min(T2)、术毕(T3)]血流动力学指标[平均动脉压(MAP)、心率]水平,臂丛神经阻滞效果,感觉与运动阻滞起效时间和持续时间,手术前后疼痛程度[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以及术后24 h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T0~T3时,两组MAP、心率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臂丛神经阻滞效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感觉与运动阻滞起效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感觉与运动阻滞持续时间均长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24 h,研究组V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艾司氯胺酮复合罗哌卡因应用于腋路臂丛神经阻滞可延长感觉与运动阻滞持续时间,降低VAS评分,效果优于单纯罗哌卡因麻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艾司氯胺酮 罗哌卡因 神经阻滞 手外伤 血流动力学指标 疼痛 不良反应
下载PDF
纳布啡辅助罗哌卡因对超声引导下腋路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效果的影响研究
9
作者 胡海深 《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 医药》 2024年第3期0155-0158,共4页
探究纳布啡辅助罗哌卡因对超声引导下腋路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效果。方法 选取2021.1~2023.8收入的68例超声引导下腋路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患者分为两组各34例,对照组:罗哌卡因联合右美托咪定麻醉,观察组:罗哌卡因联合纳布啡麻醉,对比两组麻... 探究纳布啡辅助罗哌卡因对超声引导下腋路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效果。方法 选取2021.1~2023.8收入的68例超声引导下腋路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患者分为两组各34例,对照组:罗哌卡因联合右美托咪定麻醉,观察组:罗哌卡因联合纳布啡麻醉,对比两组麻醉成效。结果 观察组在SBP、DBPT1低于对照组;感觉、运动阻滞起效时间短于对照组,感觉、运动阻滞持续时间长于对照组;术后首次疼痛时间长于对照组,首次疼痛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纳布啡辅助罗哌卡因对超声引导下腋路臂丛神经阻滞中麻醉效果满意,能稳定血流动力学指标,且起效时间短,阻滞时间长,减轻患者疼痛,应用安全性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布啡 罗哌卡因 超声 神经阻滞
下载PDF
超声引导的肌间沟联合腋路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探讨
10
作者 林灿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文摘版)医药卫生》 2024年第6期0125-0128,共4页
探究基于超声引导肌间沟联合腋路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的效果。方法 选取2022年1月~2023年10月的手外伤手术患者50例,依据麻醉方式差异分组,对照组以常规解剖定位肌间沟+腋路臂丛神经阻滞麻醉,观察组以超声引导肌间沟+腋路臂丛神经阻滞麻醉... 探究基于超声引导肌间沟联合腋路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的效果。方法 选取2022年1月~2023年10月的手外伤手术患者50例,依据麻醉方式差异分组,对照组以常规解剖定位肌间沟+腋路臂丛神经阻滞麻醉,观察组以超声引导肌间沟+腋路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探究应用效果。结果 观察组麻醉起效时间、麻醉维持时间,麻醉药物用量分别(5.43±0.16)min、(10.27±1.22)min、(23.34±1.15)ml,优于对照组的(7.24±0.19)min、(8.24±1.13)min、(29.34±1.13)ml,P<0.05;观察组麻醉有效率、不良反应发生率均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观察组和对照组生活质量评分(69.26±2.28)分、(69.27±2.41)分,差异不大,P>0.05;治疗后观察组(87.34±2.25)分,优于对照组(80.29±2.27)分,P<0.05。结论 肌间沟+腋路臂丛神经阻滞麻醉,并基于超声引导,具有较高效果,可提升患者的麻醉效果,减少患者术后的不良反应,以促进后期康复,具有较高的安全性以及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引导 肌间沟 神经阻滞麻醉 有效性
下载PDF
腋路复合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在前臂手术中的麻醉效果观察
11
作者 章惠梅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引文版)医药卫生》 2024年第8期0005-0008,共4页
探究腋路复合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在前臂手术中的麻醉效果。方法 本研究选取56例前臂手术病人分为两组内均含有28例的观察组、对照组,时间段选择2022年5月到2023年5月,分别以腋路臂丛神经阻滞、腋路复合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方式进行麻醉... 探究腋路复合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在前臂手术中的麻醉效果。方法 本研究选取56例前臂手术病人分为两组内均含有28例的观察组、对照组,时间段选择2022年5月到2023年5月,分别以腋路臂丛神经阻滞、腋路复合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方式进行麻醉。两组患者在麻醉完成后各项评价指标的对比。结果 在麻醉有关指标方面,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麻醉优良率高于对照组,术后并发症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 腋路复合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可明显提高患者的麻醉效果,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具有临床应用价值的麻醉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手术 复合肌间沟神经阻滞 麻醉效果
下载PDF
罗哌卡因腋路连续臂丛神经阻滞用于上肢肘关节术后镇痛的效果及对功能锻炼的影响分析
12
作者 黄鹏飞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医药卫生》 2023年第9期5-7,共3页
上肢肘关节术后镇痛效果是否理想,影响病人预后,对罗哌卡因腋路连续臂丛神经阻滞在其中的应用价值进行评价非常必要。方法 录入本院的上肢肘关节术后病人,共100人。对其开展统计分析。分组:随机数字表法。病人分至2组。组别一:连续臂丛... 上肢肘关节术后镇痛效果是否理想,影响病人预后,对罗哌卡因腋路连续臂丛神经阻滞在其中的应用价值进行评价非常必要。方法 录入本院的上肢肘关节术后病人,共100人。对其开展统计分析。分组:随机数字表法。病人分至2组。组别一:连续臂丛镇痛组。组别二:静脉自控镇痛组。前一组应用连续神经阻滞法进行干预。后一组镇痛对策为静脉镇痛泵干部与。对不同组别的镇痛情况进行评估。主要是评价病人的镇痛、镇静情况。对病人的肘关节功能、不良反应等展开讨论。结果 (1)连续臂丛镇痛组的镇静评分更低,连续臂丛镇痛组术后镇痛药的应用比例较低(P<0.005)。(2)2组肘关节功能评分均提升,连续臂丛镇痛组的提升趋势略高,但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3)2组均未发现并发症、不良反应。结论 罗哌卡因腋路连续臂丛神经阻滞的应用,在镇痛方面优势明显。同时,此种镇痛方案不易造成不良反应的发生,可促进病人进行早期主动功能的锻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罗哌卡因 腋路连续臂丛神经阻滞 术后镇痛 功能锻炼
下载PDF
超声引导喙突锁骨下入路和肌间沟入路臂丛神经阻滞在行上肢手术患者中的应用效果分析
13
作者 潘丽霞 何文政 +2 位作者 冯丝丝 陈益凤 荣恒 《中国社区医师》 2024年第21期42-44,共3页
目的:分析超声引导喙突锁骨下入路和肌间沟入路臂丛神经阻滞在行上肢手术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4月—2022年4月于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拟在臂丛神经阻滞下行上肢手术的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双盲法分成观察组... 目的:分析超声引导喙突锁骨下入路和肌间沟入路臂丛神经阻滞在行上肢手术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4月—2022年4月于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拟在臂丛神经阻滞下行上肢手术的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双盲法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观察组采用喙突锁骨下入路,对照组采用肌间沟入路臂丛神经阻滞,比较两组麻醉效果。结果:两组手术镇痛所需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进针次数和阻滞操作时间长于对照组,感觉阻滞持续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尺神经、正中神经、前臂内侧皮神经及臂内侧皮神经的感觉阻滞起效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两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引导喙突锁骨下入路和肌间沟入路臂丛神经阻滞在行上肢手术患者的麻醉中均安全有效,临床应根据患者情况、手术部位及操作者的熟练程度选择不同的阻滞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 神经阻滞 喙突锁骨下入 肌间沟入 上肢手术
下载PDF
超声引导锁骨下与腋路臂丛神经阻滞在肘关节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比较 被引量:1
14
作者 黄志伟 黄永华 梁国森 《中外医学研究》 2023年第24期59-62,共4页
目的:比较超声引导锁骨下臂丛神经阻滞(ICB)与腋路臂丛神经阻滞(AXB)在肘关节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21年1月—2022年12月佛山市中医院收治的140例拟行肘关节手术的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两组,各70例。ICB组采用超声引... 目的:比较超声引导锁骨下臂丛神经阻滞(ICB)与腋路臂丛神经阻滞(AXB)在肘关节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21年1月—2022年12月佛山市中医院收治的140例拟行肘关节手术的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两组,各70例。ICB组采用超声引导ICB,AXB组采用超声引导AXB。观察两组麻醉操作时间、麻醉起效时间、麻醉持续时间、穿刺次数、神经阻滞情况、麻醉成功率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两组麻醉持续时间和麻醉操作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ICB组穿刺次数少于AXB组,麻醉起效时间早于AX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CB组桡神经、肌皮神经阻滞有效率高于AX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CB组麻醉成功68例,麻醉成功率为97.14%,AXB组麻醉成功66例,麻醉成功率为94.29%,两组麻醉成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穿刺异感、血管损伤、止血带反应等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引导ICB与AXB在肘关节手术阻滞中均有较好的效果,且操作安全,但ICB更为迅速,临床可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麻醉阻滞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阻滞 锁骨下神经阻滞 超声引导 阻滞效果
下载PDF
罗哌卡因腋路连续臂丛神经阻滞治疗肘关节术后疼痛的效果及对功能锻炼的影响 被引量:9
15
作者 苏丽 杨光 张兰 《中国药房》 CAS CSCD 2013年第20期1860-1862,共3页
目的:观察罗哌卡因腋路连续臂丛神经阻滞用于上肢肘关节术后镇痛的效果及对功能锻炼的影响。方法:将按美国麻醉师协会(ASA)分级标准评为Ⅰ~Ⅱ级的择期行肘关节手术患者8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均分为连续臂丛镇痛组(B组)和静脉自控镇痛组(V... 目的:观察罗哌卡因腋路连续臂丛神经阻滞用于上肢肘关节术后镇痛的效果及对功能锻炼的影响。方法:将按美国麻醉师协会(ASA)分级标准评为Ⅰ~Ⅱ级的择期行肘关节手术患者8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均分为连续臂丛镇痛组(B组)和静脉自控镇痛组(V组),B组采用连续神经阻滞套件,在神经丛刺激器引导下,进行经腋路的连续臂丛神经阻滞置管,从手术结束前30min开始采用0.2%罗哌卡因进行连续镇痛;V组从手术结束前30min开始直接采用静脉镇痛泵进行连续镇痛。两组患者均连续使用5d。观察患者不同时点的镇痛、镇静及肘关节功能情况,并观察不良反应情况。结果:B组患者术后各时点静止及运动时的视觉模拟评分(VAS评分)及术后2h的镇静评分(Ramsay评分)均显著低于V组(P<0.05);B组患者术后其他镇痛药物的使用比例显著低于V组(P<0.005)。随时间延长,两组患者的肘关节功能评分(Broberg和Morrey评分)均有上升趋势,B组评分略高于V组,但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研究过程中两组患者均未见明显并发症及不良反应发生。结论:与静脉自控镇痛相比,罗哌卡因腋路连续臂丛神经阻滞可为肘关节术后疼痛提供更满意的镇痛效果,无明显不良反应,且更有利于患者早期进行主动功能锻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罗哌卡因 腋路连续臂丛神经阻滞 静脉自控镇痛 肘关节手术 术后镇痛 功能锻炼
原文传递
超声引导下锁骨后入路臂丛神经阻滞联合全麻用于肱骨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的效果
16
作者 王超 《河南外科学杂志》 2024年第3期131-133,共3页
目的评价超声引导下锁骨后入路臂丛神经阻滞(BPB)联合全麻用于肱骨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的效果。方法2020-01—2023-09择期行肱骨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患者87例,性别不限,年龄45~63岁,BMI18~30kg/m^(2),ASA分级Ⅰ或Ⅱ级。采用随机数字... 目的评价超声引导下锁骨后入路臂丛神经阻滞(BPB)联合全麻用于肱骨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的效果。方法2020-01—2023-09择期行肱骨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患者87例,性别不限,年龄45~63岁,BMI18~30kg/m^(2),ASA分级Ⅰ或Ⅱ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全麻组(G组)43例,BPB联合全麻组(BG组)44例。监测麻醉前(T_(0))、切皮时(T_(1))、拔管时(T_(2))时患者的HR、MAP。于患者苏醒后1~2 h内采用Riker镇静-躁动评分(SAS)评定镇静效果,记录镇痛泵按压次数,统计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T_(1)、T_(2)时2组患者的HR、MAP均较T_(0)时逐渐升高,其中BG组患者的HR、MAP均低于G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苏醒后1~2 h内2组患者的S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G组患者镇痛泵按压次数少于G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G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引导下锁骨后入路BPB联合全麻应用于肱骨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对患者术中血流动力学的影响较小,术后镇痛效果佳,不良反应发生率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肱骨骨折 超声引导 锁骨后入 神经阻滞 血流动力学
下载PDF
超声引导下肌间沟入路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的临床效果观察
17
作者 王晓 《每周文摘·养老周刊》 2024年第16期0103-0105,共3页
分析超声引导下实行肌间沟入路臂丛神经阻滞(ISBPB)麻醉的干预效果。方法:选取2022年01月~2022年05月间本院接受ISBPB麻醉的66例手术患者,随机数字表法均分为两组。观察组采取超声引导下穿刺操作,参照组采取神经刺激仪引导下穿刺操作。... 分析超声引导下实行肌间沟入路臂丛神经阻滞(ISBPB)麻醉的干预效果。方法:选取2022年01月~2022年05月间本院接受ISBPB麻醉的66例手术患者,随机数字表法均分为两组。观察组采取超声引导下穿刺操作,参照组采取神经刺激仪引导下穿刺操作。对比麻醉效果、麻醉相关指标、生命体征变化、不良反应率、麻醉满意度。结果:观察组的麻醉效果优良率高于参照组(P<0.05)。观察组的阻滞起效时间、阻滞持续时间等麻醉相关指标优于参照组(P<0.05)。麻醉前,两组的血压与心率等生命体征对比,无差异(P>0.05);麻醉后,观察组的血压水平、心率水平低于参照组(P<0.05)。观察组的不良反应率低于参照组,麻醉满意度高于参照组(P<0.05)。结论:在超声引导下开展ISBPB麻醉能够提升麻醉效果,缩短阻滞起效时间,延长阻滞持续时间,且能稳定患者的生命体征,减少麻醉不良反应,提升麻醉满意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引导 肌间沟入 神经阻滞麻醉 麻醉效果 不良反应
下载PDF
超声引导下肌间沟入路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的效果及有效率评价
18
作者 《每周文摘·养老周刊》 2024年第18期0034-0036,共3页
研究超声引导下肌间沟入路臂丛神经组织麻醉的效果及有效率。方法:选取2022年10月~2023年12月到我院接受肌间沟入路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的60例患者,应用电脑抽号法均分为研究组和常规组。对研究组患者提供超声引导下肌间沟入路臂丛神经组... 研究超声引导下肌间沟入路臂丛神经组织麻醉的效果及有效率。方法:选取2022年10月~2023年12月到我院接受肌间沟入路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的60例患者,应用电脑抽号法均分为研究组和常规组。对研究组患者提供超声引导下肌间沟入路臂丛神经组织麻醉,对常规组患者提供传统的盲探法引导下肌间沟入路臂丛神经组织麻醉,对比两组的麻醉效果。结果:研究组患者的满意度、生活质量、应激反应控制效果等均更高,不良反应发生率更低,组间差异显著(P<0.05)。结论:超声引导下肌间沟入路臂丛神经组织麻醉有助于控制患者的应激反应,提升患者的满意度,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降低不良反应,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引导 肌间沟入 神经阻滞麻醉 有效率 临床意义
下载PDF
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联合腋路臂丛神经阻滞用于上肢骨折手术的临床效果 被引量:1
19
作者 杨涛 周颖 黎炎华 《中外医学研究》 2023年第28期63-66,共4页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联合腋路臂丛神经阻滞用于上肢骨折手术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21年4月—2022年12月阳江江华医院收治的120例上肢骨折手术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60例。对照组开展解剖定位下肌间沟臂丛神...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联合腋路臂丛神经阻滞用于上肢骨折手术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21年4月—2022年12月阳江江华医院收治的120例上肢骨折手术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60例。对照组开展解剖定位下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观察组采用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联合腋路臂丛神经阻滞。比较两组穿刺操作时间、30 min内痛觉阻滞效应、运动阻滞程度,记录比较两组术后2 h、6 h、12 h、24 h的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及术后24 h内自控镇痛泵有效按压次数,比较两组术后24 h、48 h Ramsay镇静评分及患肢肌力、浅感觉、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穿刺操作时间短于对照组,30 min内痛觉阻滞效应与运动阻滞程度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2 h、6 h、12 h、24 h V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术后24 h内自控镇痛泵有效按压次数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24 h、48 h Ramsay镇静评分及肌力异常、浅感觉异常患者占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联合腋路臂丛神经阻滞用于上肢骨折手术效果显著,可缩短穿刺操作时间,增强阻滞效果,降低术后疼痛程度,且不增加不良反应,安全性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 肌间沟入 罗哌卡因 神经阻滞 上肢骨折
下载PDF
罗哌卡因浓度差异对超声引导下小儿腋路臂丛神经阻滞效果的影响 被引量:1
20
作者 刘广海 《基层医学论坛》 2023年第31期42-44,49,共4页
目的 分析罗哌卡因浓度差异对超声引导下小儿腋路臂丛神经阻滞效果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1年1月—2022年5月期间于盐城市第一人民医院行手臂或手部手术治疗患儿80例,依照麻醉方式的不同分为对照组(n=40)、研究组(n=40)。对照组和研究组... 目的 分析罗哌卡因浓度差异对超声引导下小儿腋路臂丛神经阻滞效果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1年1月—2022年5月期间于盐城市第一人民医院行手臂或手部手术治疗患儿80例,依照麻醉方式的不同分为对照组(n=40)、研究组(n=40)。对照组和研究组分别采用质量分数为0.3%罗哌卡因+质量分数0.8%利多卡因、质量分数0.2%罗哌卡因+质量分数0.8%利多卡因实施臂丛神经阻滞麻醉,对比2组患儿麻醉效果,围术期心率(heart rate,HR)、经皮血氧饱和度(peripheral capillary oxygen saturation,SpO_(2))、平均动脉压(mean arterial pressure,MAP),不同时间点Ramsay镇静评分,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2组患儿麻醉起效时间、麻醉维持时间、运动阻滞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儿HR、SpO_(2)、MAP在麻醉前至术后1 h均呈先升高再降低的趋势,麻醉前、手术开始、麻醉开始后10 min、麻醉开始后30 min组间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麻醉开始后60 min、术后1 h,研究组HR、MAP水平均低于对照组,SpO_(2)值高于对照组(P<0.05)。与对照组相比,研究组术后2 h、6 h、8 h、12 h、24 h的Ramsay镇静评分均更低(P<0.05)。与对照组比较,研究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更低(P<0.05)。结论 质量分数为0.2%罗哌卡因用于超声引导下小儿腋路臂丛神经阻滞中安全有效,更具推广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罗哌卡因 超声引导 神经阻滞 经皮血氧饱和度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