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肠系膜上静脉-下腔静脉C形架桥联合门-奇断流术治疗肝静脉闭塞型布-加综合征 被引量:5
1
作者 马秀现 赵永福 +3 位作者 党晓卫 冯留顺 叶学祥 许培钦 《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02年第5期564-566,共3页
目的 :探讨一种新的治疗肝静脉闭塞型布 加综合征的手术方式。方法 :对 88例肝静脉闭塞型布 加综合征患者采用人工血管肠系膜上静脉 下腔静脉C形架桥联合门 奇断流术、脾动脉结扎或脾大部切除术进行治疗。结果 :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 目的 :探讨一种新的治疗肝静脉闭塞型布 加综合征的手术方式。方法 :对 88例肝静脉闭塞型布 加综合征患者采用人工血管肠系膜上静脉 下腔静脉C形架桥联合门 奇断流术、脾动脉结扎或脾大部切除术进行治疗。结果 :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分流前平均门静脉压为 36cmH2 O(31~ 45cmH2 O ,1cmH2 O =0 .0 0 98kPa) ,分流后为 2 6cmH2 O(2 1~ 33cmH2 O) ,平均下降 1 0cmH2 O。 3例死于术后并发症 ;8例发生乳糜漏 ,于术后 5d~ 3个月恢复正常。 74例随访 0 .5~ 7a ,无肝性脑病和复发出血。腹水消失 61例 ,明显减少 1 3例 ,彩超检查人工血管均通畅。结论 :此手术方式是治疗肝静脉闭塞型布 加综合征较简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流术 门-奇断流术 布-加综合征 肠系膜 上静脉-下静脉C形架
下载PDF
桥脑腔隙性梗死的临床与MRI、BAEP检测分析
2
作者 马温良 王艳 《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 1999年第1期14-15,共2页
自的 评价桥脑腔隙梗死时其临床特点与MRI、BAEP检测的诊断意义。方法 对36例桥脑腔隙梗死患者的临床与头颅MRI、BAEP进行分析。结果 MRI显示腔隙灶以桥脑腹侧为多。临床表现症状体征多样化,病灶直径<0.5cm者可症状轻微无神经科体征... 自的 评价桥脑腔隙梗死时其临床特点与MRI、BAEP检测的诊断意义。方法 对36例桥脑腔隙梗死患者的临床与头颅MRI、BAEP进行分析。结果 MRI显示腔隙灶以桥脑腹侧为多。临床表现症状体征多样化,病灶直径<0.5cm者可症状轻微无神经科体征。BAEP异常者为82%(28/34)。结论 MRI是桥脑腔隙梗死时诊断的有效手段,而BAEP则可作为辅助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塞 NMR 成像 脑干 听觉诱发电位
下载PDF
桥脑腔隙性梗死的临床分析
3
作者 朱维琳 陶丽红 张新江 《中国农村卫生》 2013年第12期78-79,共2页
目的研究桥脑腔隙性梗死的临床和影像学特征,提高社区医生对其识别能力。方法回顾性分析初次发病24h内发病的脑梗死患者31例,在72h内完成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符合脑桥腔隙性梗死(Lacunar Pontine Infarction,LPI)诊断标准,根据发... 目的研究桥脑腔隙性梗死的临床和影像学特征,提高社区医生对其识别能力。方法回顾性分析初次发病24h内发病的脑梗死患者31例,在72h内完成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符合脑桥腔隙性梗死(Lacunar Pontine Infarction,LPI)诊断标准,根据发病一月时改良的Rankin残障量表(mRS)评分,分为转归不良组(mRS>2分10例,占32.26%)与转归良好组(mRS≤2分21例)。分析患者的临床表现、磁共振表现和危险因素。结果 23(74.19%)例表现为不同程度偏瘫,入院时NIHSS为4.70±3.11,第3d为4.66±3.40,第7d为3.80±2.98,出院时为3.29±2.61,不同时间段NIHSS评分无明显差别(p>0.05),6(19.35%)例有早期运动障碍加重。结论腔隙性脑桥梗死患者有部分运动进展,部分患者1个月是预后不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隙性梗死 运动障碍加重 临床表现 磁共振成像
下载PDF
无定位体征的桥脑腔隙梗死20例报告
4
作者 王爱兰 王健 《山东医药》 CAS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4期45-45,共1页
关键词 无定位体征 隙梗死 诊断 治疗 CT 病例报告
下载PDF
脐带静脉在肠—腔H架桥术的应用
5
作者 杨乃明 《腹部外科》 1990年第1期22-23,共2页
本文报道自1987年5月~1988年2月间,应用自制新生儿脐带静脉为10例门脉高压症病人,作为肠—腔H架桥分流手术材料。并介绍了脐带静脉的制作方法,血管吻合时应该注意事项及应用优点。
关键词 脐带静脉 肠-H架 手术
下载PDF
桥壳内腔电动探针清洗装置的设计与应用
6
作者 王冲冲 郭丹丹 +3 位作者 段华荣 范巧变 周存堂 丁芳 《清洗世界》 CAS 2017年第3期33-38,共6页
文中提供一种用于桥壳内腔的电动探针清洗装置,即通过支撑组件、直线导轨组件、探针管路组件和电动推拉组件的设计,不仅可以提高桥壳内腔清洗的自动化程度、工作效率和探针低速运行的稳定性以及降低劳动强度和工作噪声,而且可以提升探... 文中提供一种用于桥壳内腔的电动探针清洗装置,即通过支撑组件、直线导轨组件、探针管路组件和电动推拉组件的设计,不仅可以提高桥壳内腔清洗的自动化程度、工作效率和探针低速运行的稳定性以及降低劳动强度和工作噪声,而且可以提升探针运行速度的可调性和多个探针同步运行的可行性。该电动探针清洗装置构思新颖、结构简单、易于制作安装,适应于企业当今装备智能制造的发展新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壳内 电动探针 设计应用 清洗装置
下载PDF
SC型桥塔内养护专用升降机的设计与应用 被引量:1
7
作者 熊俊杰 《安徽建筑》 2021年第8期69-70,共2页
文章以在安庆长江公路大桥塔柱内腔安装SC型桥塔内养护专用升降机为例,介绍其整机设计应用思路,并从成本、安全等方面提出其在大型桥塔内腔安装及检修养护运用中的优势,进而为此类项目实施提供借鉴。
关键词 塔内 养护升降机 安装
下载PDF
食管裂孔疝合并食管下段腔内桥状息肉形成一例
8
作者 林海 马莉莉 +2 位作者 李淑德 邹晓平 李兆申 《中华消化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381-381,共1页
关键词 食管裂孔疝 并发症 食管下段状息肉形成 食管造影 诊断
原文传递
克鲁恩病回肠腔内桥状息肉形成一例
9
作者 赵保民 穆琳 +3 位作者 黄裕新 李涛 贾栋 武永忠 《中华消化内镜杂志》 2001年第6期376-377,共2页
关键词 克鲁恩病 回肠状息肉 病例报告
原文传递
钢液中氧化铝夹杂物的形核生长及去除动力学 被引量:1
10
作者 Katsuhiro SASAI 顾尚军(译) +5 位作者 高长益(译) 叶雅妮(译) 谢祥(译) 吴学林(译) 张东升(译) 陈倩(译) 《水钢科技》 2022年第2期49-62,共14页
在钢液Al脱氧实验的基础上,从动力学的角度,分析了Al脱氧机理。本研究的Al脱氧动力学考虑了界面性质的影响。Al脱氧机理包括,Al加入之后,Al_(2)O_(3)的形核和生长,以及脱氧平衡后,Al_(2)O_(3)夹杂的团聚和去除。Al_(2)O_(3)的形核数量... 在钢液Al脱氧实验的基础上,从动力学的角度,分析了Al脱氧机理。本研究的Al脱氧动力学考虑了界面性质的影响。Al脱氧机理包括,Al加入之后,Al_(2)O_(3)的形核和生长,以及脱氧平衡后,Al_(2)O_(3)夹杂的团聚和去除。Al_(2)O_(3)的形核数量密度为(0.72-1.62)×10^(14) m^(-3),随着过饱和程度的增加以及Al_(2)O_(3)核心与钢液界面张力的减小,形核数量密度增大。这些趋势可以用均相形核理论来解释。我们估算出,Al_(2)O_(3)形核的平均界面张力为1.43 N·m^(-1),频率因子为4.27X10^(35) m^(-3)·s^(-1),形核时间为0.01 s,平均形核速率为1.96x10^(16)m^(-3)·s^(-1)。加入Al后,在2.2-3.7 s内,通过钢液中过饱和[O]的扩散,Al_(2)O_(3)核心迅速生长为直径为2.0-2.6μm的Al_(2)O_(3)夹杂物。在随后的脱氧平衡中,随着钢液中[O]浓度的增加,Al_(2)O_(3)夹杂物的生长速率增加,其生长机理可以用Ostwald成熟理论来解释。同时,Al_(2)O_(3)团簇夹杂物随着凝聚力的增大而增大,夹杂物的凝聚既包括单夹杂物的合并,也包括上浮过程中的簇状夹杂物的合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l脱氧动力学 夹杂物 形核 扩散生长 Ostwald成熟 凝聚生长 腔桥 界面张力
下载PDF
青岛地区被动式超低能耗绿色建筑节能技术研究 被引量:10
11
作者 刘洪华 《建筑节能》 CAS 2019年第8期63-66,共4页
建筑用能占社会终端能耗总量的1/3以上,大幅度降低建筑能耗是有效节约能源、实现可持续性发展的重要举措.被动式超低能耗绿色建筑是国际认可的一种集高舒适度、超低能耗、经济性于一体节能建筑,对建筑外围护结构的气密性及传热系数K值... 建筑用能占社会终端能耗总量的1/3以上,大幅度降低建筑能耗是有效节约能源、实现可持续性发展的重要举措.被动式超低能耗绿色建筑是国际认可的一种集高舒适度、超低能耗、经济性于一体节能建筑,对建筑外围护结构的气密性及传热系数K值要求严格.具有采光、高效隔热和保温性能的三玻两腔防冷桥节能窗户是被动房建筑的关键技术之一,其结构形式、材料选择等与普通节能建筑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被动房 超低能耗建筑 三玻两防冷窗(幕墙) 施工技术 热成像技术无损检测
下载PDF
The effect of slow deep breathing relaxation exercise on pain levels during and post chest tube removal after 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 surgery 被引量:3
12
作者 Mohamad I.Jarrah Issa M.Hweidi +5 位作者 Sirin A.Al-Dolat Hossam N.Alhawatmeh Salwa M.Al-Obeisat Lama I.Hweidi Aysam I.Hweidi Osama A.Alkouri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Nursing Sciences》 CSCD 2022年第2期155-161,I0003,共8页
Objectives:This study aimed to evaluate the effectiveness of slow deep breathing relaxation exercise(SDBRE)in reducing patients’pain levels during chest tube removal(CTR)post 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CABG)surg... Objectives:This study aimed to evaluate the effectiveness of slow deep breathing relaxation exercise(SDBRE)in reducing patients’pain levels during chest tube removal(CTR)post 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CABG)surgery.Methods:In 2019,fifty post-CABG patients were conveniently selected from a cardiac intensive care unit in Jordan’s major referral heart institute.The patients were randomly assigned to either an intervention group or a control group.A total of 25 patients were assigned into the experimental group who received slow deep breathing relaxation Exercise(SDBRE)alongside the conventional care before CTR.The remaining 25 patients constituted the control group(50%)that had CTR following conventional care.The Visual Analogue Scale(VAS)was used to measure the participants’pain levels during three phases:before CTR(Time 1),5-min post CTR(Time 2),and 15-min post CTR(Time 2)to compare the intervention effect between the two groups.Results:The data analysis findings for the control and intervention group of patients showed that there was a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ecline in their pain level across time for both groups(H¼32.71,P<0.01;H=47.23,P<0.01)respectively.The intervention group had significantly lower pain levels than the control group at Time 2(3.50[1.20,5.30]vs.7.90[7.00,9.00],P<0.01)and Time 3(0.00[0.00,1.30]vs.3.60[2.40,4.10]P<0.01).Conclusions:Using SDBRE during CTR is an effective technique for reducing pain which can minimize the need for analgesics and their associated adverse effect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reathing exercises Chest tubes removal 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 PAIN Patients JORDAN
下载PDF
Fe-Mn-Al-C低密度钢中AlN夹杂物的聚集与吞噬行为 被引量:1
13
作者 曹磊 郭宇航 +2 位作者 王国承 魏建峰 鹿超超 《钢铁》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92-99,116,共9页
Fe-Mn-Al-C低密度钢中聚集长大的AlN夹杂物对钢质量有严重影响。通过高温共聚焦激光扫描显微镜结合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对Fe-Mn-Al-C低密度钢液态及凝固过程中AlN夹杂物演变行为进行原位观察。发现AlN夹杂物在液态钢中发生聚集现象,形... Fe-Mn-Al-C低密度钢中聚集长大的AlN夹杂物对钢质量有严重影响。通过高温共聚焦激光扫描显微镜结合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对Fe-Mn-Al-C低密度钢液态及凝固过程中AlN夹杂物演变行为进行原位观察。发现AlN夹杂物在液态钢中发生聚集现象,形成尺寸较大的多颗粒聚集型AlN夹杂物;在随后的降温凝固过程中聚集型AlN夹杂向液-固界面靠近并被液-固界面前沿推动;随着液相量的减少,聚集型AlN夹杂物最终被固相吞噬。为了明晰聚集机理,由于观察的大部分单颗粒AlN半径为1~10μm,通过受力分析计算了钢液中半径为1~10μm的AlN夹杂物的黏性阻力和夹杂物之间的腔桥力大小。发现腔桥力远大于黏性阻力,腔桥力是导致AlN夹杂物聚集的主要作用力。基于腔桥力理论进一步分析了腔桥形成的总自由能变化,以2个半径均为8μm的单颗粒AlN夹杂物为例,计算了腔桥形成的总自由能变化,发现2个AlN夹杂物之间形成稳定腔桥的临界距离dc为1.5μm;当2个AlN夹杂物之间的距离d大于dc时,AlN夹杂聚集过程的总自由能变化大于0,不会形成稳定腔桥;当d小于dc时,聚集过程的总自由能变化小于0,AlN夹杂物之间可以形成稳定的腔桥从而发生聚集。试验观察和液-固界面处夹杂物受力平衡计算发现,范德瓦尔斯力对凝固过程中的AlN夹杂物运动起到关键的作用。AlN夹杂物先被液-固界面前沿推动,随着温度降低和液相量减少,AlN夹杂物最终被固相捕捉并吞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e-Mn-Al-C低密度钢 AlN夹杂物 聚集 腔桥 自由能变化 临界距离
原文传递
GCr15轴承钢中TiN夹杂物聚合机理研究 被引量:8
14
作者 田钱仁 尚德礼 王国承 《钢铁研究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1期857-865,共9页
在对GCr15轴承钢的扫描电镜观察中发现了尺寸不同的2类TiN夹杂物,包括小尺寸单颗粒TiN和多颗粒聚合TiN。对TiN的热力学计算表明,GCr15轴承钢中TiN夹杂物在固液两相区析出。对TiN生长动力学的计算表明,在初始Ti的质量分数为0.006 0%~0.00... 在对GCr15轴承钢的扫描电镜观察中发现了尺寸不同的2类TiN夹杂物,包括小尺寸单颗粒TiN和多颗粒聚合TiN。对TiN的热力学计算表明,GCr15轴承钢中TiN夹杂物在固液两相区析出。对TiN生长动力学的计算表明,在初始Ti的质量分数为0.006 0%~0.007 8%和N的质量分数为0.004 9%~0.007 0%,TiN析出的局部冷却速度为0.5~10 K/s,析出温度为1 620~1 640 K的条件下,单颗粒TiN最终析出半径为1~6μm。对多颗粒聚合型TiN形成机制研究表明,其是由单颗粒TiN经历了3个阶段形成的:当有距离较近的单颗粒TiN时,两者之间会自发形成腔桥并通过腔桥力相互吸引靠近;当带有活性的TiN尖端接触后,发生碰撞粗化;各基相发生固相烧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CR15轴承钢 TiN夹杂物 析出 聚集 腔桥
原文传递
Room-temperature light emission from an airbridge double-heterostructure microcavity of Er-doped Si photonic crystal
15
作者 王玥 安俊明 +1 位作者 吴远大 胡雄伟 《Optoelectronics Letters》 EI 2016年第1期47-51,共5页
We experimentally demonstrate an efficient enhancement of luminescence from two-dimensional(2D) hexagonal photonic crystal(PC) airbridge double-heterostructure microcavity with Er-doped silicon(Si) as light emitters o... We experimentally demonstrate an efficient enhancement of luminescence from two-dimensional(2D) hexagonal photonic crystal(PC) airbridge double-heterostructure microcavity with Er-doped silicon(Si) as light emitters on siliconon-insulator(SOI) wafer at room temperature.A single sharp resonant peak at 1 529.6 nm dominates the photoluminescence(PL) spectrum with the pumping power of 12.5 m W.The obvious red shift and the degraded quality factor(Q-factor) of resonant peak appear with the pumping power increasing,and the maximum measured Q-factor of 4 905 is achieved at the pumping power of 1.5 m W.The resonant peak is observed to shift depending on the structural parameters of PC,which indicates a possible method to control the wavelength of enhanced luminescence for Si-based light emitters based on PC microcavit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RBIUM Light Light emission Luminescence MICROCAVITIES Photonic crystals Q factor measurement Silicon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