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腘腓韧带解剖观察及其临床意义 被引量:3
1
作者 曾蜀雄 董喜乐 +4 位作者 伍国胜 黄会龙 郭晓丹 王栋 党瑞山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386-388,共3页
目的为临床腘腓韧带损伤的诊治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对61侧成人膝关节标本进行解剖,观察腘腓韧带形态及与周围结构关系。结果腘腓韧带出现恒定,位于腘肌腱与腓骨头之间。88.5%(54)的腘腓韧带为明显增厚的韧带,前宽后窄;11.5%(7)则呈筋... 目的为临床腘腓韧带损伤的诊治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对61侧成人膝关节标本进行解剖,观察腘腓韧带形态及与周围结构关系。结果腘腓韧带出现恒定,位于腘肌腱与腓骨头之间。88.5%(54)的腘腓韧带为明显增厚的韧带,前宽后窄;11.5%(7)则呈筋膜形态。腘腓韧带前缘长(10.47±2.38)mm,后缘长(6.24±1.71)mm,宽(8.90±3.12)mm,厚(1.23±0.48)mm。其与腘肌腱的夹角为(120.2±15.2)°,距腓侧副韧带距离为(9.67±3.87)mm。结论腘腓韧带是组成膝关节后外侧重要结构之一,但其形态变异较大;了解其解剖特点,对腘腓韧带损伤诊断及解剖重建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膝关节 腘腓韧带 应用解剖
下载PDF
膕腓韧带的解剖生物力学特点及其临床意义 被引量:4
2
作者 陈疾忤 陈世益 吴伟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490-493,共4页
目的:研究腓韧带的解剖学特点,及其在膝关节运动中的生物力学稳定机制。方法:在15具成人尸体30例膝关节标本上,于膝关节后外侧区域,解剖观察腓韧带的位置、组成和形态学特点。以自制夹具固定标本,观察并记录选择性切断腓韧带前后的不同... 目的:研究腓韧带的解剖学特点,及其在膝关节运动中的生物力学稳定机制。方法:在15具成人尸体30例膝关节标本上,于膝关节后外侧区域,解剖观察腓韧带的位置、组成和形态学特点。以自制夹具固定标本,观察并记录选择性切断腓韧带前后的不同工况下,膝内翻加载移位和胫骨上端的后外侧旋转加载移位的变化。结果:①腓韧带位于膝关节后外侧区域,邻近上胫腓关节,是连接腓骨头后上方与肌腱的韧带样结构。根据腓韧带在肌腱上附着点的区别,分为前、后两束。②离断腓韧带后,应力加载下,膝内翻移位不明显,胫骨上端后外侧旋转移位明显增大。结论:①腓韧带是膝后外侧重要的稳定结构;②腓韧带具有明显对抗膝后外侧旋转不稳定的作用;③腓韧带损伤严重导致膝关节后外侧旋转不稳的,应手术重建腓韧带以维持膝关节的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膝关节 韧带 腘腓韧带 生物力学
下载PDF
解剖重建腘腓韧带治疗膝关节后外不稳定的围手术期护理
3
作者 韩冰 杨京春 张辉 《护士进修杂志》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2期2060-2062,共3页
目的探讨解剖重建腘腓韧带治疗膝关节后外不稳定患者围手术期的护理方案。方法对23例行关节镜下解剖重建腘腓韧带治疗膝关节后外不稳定手术患者,实施有计划、系统的围手术期护理和阶段性功能锻炼指导。结果 23例患者在术后平均27.4个月... 目的探讨解剖重建腘腓韧带治疗膝关节后外不稳定患者围手术期的护理方案。方法对23例行关节镜下解剖重建腘腓韧带治疗膝关节后外不稳定手术患者,实施有计划、系统的围手术期护理和阶段性功能锻炼指导。结果 23例患者在术后平均27.4个月的随访中,膝关节外旋角度均有所下降。结论有计划、系统的围手术期护理和阶段性功能锻炼指导,可提高解剖重建腘腓韧带治疗膝关节后外不稳定手术患者的依从性及主观能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腘腓韧带 韧带重建 关节镜 护理
下载PDF
“8”字悬吊法重建外侧副韧带及腘腓韧带治疗膝关节多发韧带损伤 被引量:3
4
作者 李前 陈绍军 +5 位作者 李岗 徐昭乐 钟佳 邵先舫 刘志军 张晋 《中医正骨》 2017年第3期49-51,55,共4页
目的:观察"8"字悬吊法重建外侧副韧带(lateral collateral ligament,LCL)及腘腓韧带(popliteofibular ligament,PFL)治疗膝关节多发韧带损伤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2013年1月至2015年1月,采用"8"字悬吊法重建LCL... 目的:观察"8"字悬吊法重建外侧副韧带(lateral collateral ligament,LCL)及腘腓韧带(popliteofibular ligament,PFL)治疗膝关节多发韧带损伤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2013年1月至2015年1月,采用"8"字悬吊法重建LCL及PFL治疗膝关节多发韧带损伤患者21例,男16例、女5例。年龄18~63岁,中位数48岁。均为闭合性损伤,左膝12例、右膝9例。单纯膝关节后外复合体(posterolateral corner,PLC)损伤2例,PLC损伤伴前交叉韧带(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ACL)损伤3例,PLC损伤伴后交叉韧带(posterior cruciate ligament,PCL)损伤9例,PLC损伤伴ACL及PCL损伤4例,PLC损伤伴PCL及内侧副韧带(medial collateral ligament,MCL)损伤2例,PLC损伤伴ACL、PCL及MCL损伤1例。PLC损伤根据Fanelli分型标准,A型1例、B型2例、C型18例。受伤至手术时间16~41 d,中位数34 d。术后随访观察胫骨外旋程度、膝关节外侧间隙张开程度、膝关节功能恢复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所有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6~38个月,中位数25个月。胫骨外旋程度,术前15.9°±4.0°、末次随访时-1.8°±3.3°。膝关节外侧间隙张开程度,术前(12.4±2.6)mm、末次随访时(4.2±1.6)mm。术后3个月随访时,2例患者屈膝角度为90°,于麻醉状态下行松解手术后恢复正常;末次随访时,所有患者屈膝角度均>120°。国际膝关节文献委员会评分,术前(58.1±3.7)分、末次随访时(88.1±1.6)分。1例伴MCL损伤患者出现伸膝受限约5°,2例伴PCL损伤患者出现膝关节后外侧疼痛,1例伴MCL损伤患者出现MCL股骨止点异位骨化,1例伴ACL损伤患者Lachman试验阳性伴硬性终止点,2例伴PCL损伤患者后抽屉试验阳性伴硬性终止点。所有患者均未出现感染、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及膝关节错动感。结论:"8"字悬吊法重建LCL及PFL治疗膝关节多发韧带损伤,能够降低胫骨外旋程度及膝关节外侧间隙张开程度,促进膝关节功能恢复,且安全性较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膝关节 关节镜检查 侧副韧带 腘腓韧带 前交叉韧带 后交叉韧带 内侧副韧带
下载PDF
解剖重建腘腓韧带治疗膝关节后外旋转不稳定的研究
5
作者 孙培阳 《社区医学杂志》 2015年第1期1-3,共3页
目的通过研究用自体半腱肌或异体同种胫前肌解剖重建腘腓韧带,治疗膝关节后外旋转不稳定,以探讨该手术的方法及早期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0年12月—2013年12月膝关节后外旋转不稳定的患者13例,全部患者均为复合损伤,术前胫骨外旋程度与... 目的通过研究用自体半腱肌或异体同种胫前肌解剖重建腘腓韧带,治疗膝关节后外旋转不稳定,以探讨该手术的方法及早期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0年12月—2013年12月膝关节后外旋转不稳定的患者13例,全部患者均为复合损伤,术前胫骨外旋程度与健侧相比均〉10°。患者均采用自体半腱肌腱或异体胫前肌腱解剖重建腘腓韧带的手术方法,手术前后均进行胫骨外旋角度、关节活动度检查、膝关节正侧位X线、膝关节MRI以及Lysholm膝关节功能评分,以评定膝关节功能损伤及恢复情况,比较结果,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术前所有患者胫骨外旋角度与健侧相比全部〉10°,术后胫骨外旋角度与健侧相比减少0°-5°者8例,占61.5%,减少5°-10°者3例,占23.1%,减少10°-15°者2例,占15.4%。术前患者伸膝受限者2例,与健侧相比屈曲受限5°-10°者3例,11°-20°者5例,〉20°者3例;术后屈曲受限5°-10°者2例,占15.4%,屈曲受限〉10°者1例,占7.7%,患者术后膝关节功能都有所改善。Lysholm膝关节功能评分从术前的(38.3±2.9)分增加到术后的(82.5±2.1)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自体半腱肌腱或异体胫前肌腱解剖重建腘腓韧带,是治疗膝关节后外旋转不稳定的良好方法,手术安全、操作简单,可获得较满意的临床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外侧角损伤 腘腓韧带 外侧副韧带 解剖重建 膝关节不稳定
原文传递
膝关节后外侧复合体解剖、损伤诊断及重建进展
6
作者 成帅 刘明廷 《滨州医学院学报》 2012年第6期447-449,共3页
膝关节为人体最大且构造最复杂的关节,它支撑了人体约90%的重力,是人体的各种活动中负荷较大的关节之一。近年来随着工伤、交通事故和运动损伤的增加,膝关节损伤越来越多见。膝关节解剖结构复杂,损伤后常常较难得到很好的诊断与治... 膝关节为人体最大且构造最复杂的关节,它支撑了人体约90%的重力,是人体的各种活动中负荷较大的关节之一。近年来随着工伤、交通事故和运动损伤的增加,膝关节损伤越来越多见。膝关节解剖结构复杂,损伤后常常较难得到很好的诊断与治疗。随着近年来对骨科应用解剖的深入研究,有些学者提出了膝关节后外侧复合体(posterolateral complex,PLC)的概念。膝关节后外侧区有着众多、复杂的解剖结构,这一区域曾一度被认为是膝关节的”阴暗面”(darkside),骨科医生对其了解比较少,在联合其他韧带损伤时,此处韧带损伤的诊断在临床上很容易被忽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膝关节后外侧复合体 腘肌腱 腘腓韧带 外侧副韧带 重建
下载PDF
MR薄层斜冠状面评估膝关节后外侧小结构的价值 被引量:2
7
作者 姜铃霞 姚伟武 +3 位作者 梁凯轶 陈颖敏 周慧 朱莉 《放射学实践》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1期1419-1423,共5页
目的:探讨MR薄层斜冠状面评估正常膝后外侧小结构-腘腓韧带(PFL)、弓状韧带(Ar)及豆腓韧带(FFL)的价值,提高对相应结构的认识。方法:60名膝后外侧角(PLC)未损伤者行常规方位及薄层斜冠状位MR扫描,采用四分法评价不同方位显示PFL、Ar及FF... 目的:探讨MR薄层斜冠状面评估正常膝后外侧小结构-腘腓韧带(PFL)、弓状韧带(Ar)及豆腓韧带(FFL)的价值,提高对相应结构的认识。方法:60名膝后外侧角(PLC)未损伤者行常规方位及薄层斜冠状位MR扫描,采用四分法评价不同方位显示PFL、Ar及FFL的价值,并分析毗邻的Ar与FFL两条韧带间是否存在相关性。结果:MR薄层斜冠状面显示PFL、FFL的评分均优于常规冠状面(P<0.05),显示Ar的评分两种方位无明显差异(P>0.05)。薄层斜冠状面上PFL、FFL的显示率分别为87%(52/60)、35%(21/60),表现为清晰连续的条状低信号。Ar的显示率分别为完全显示37%(22/60)、部分显示47%(28/60)、未显示16%(10/60),Ar与FFL显示情况间呈负相关(rs=-0.417,P=0.001)。结论:MR薄层斜冠状面较常规冠状面更易于显示PFL及FFL,是用于更精确显示膝后外侧小结构的有效补充方位;毗邻的Ar与FFL因形态显示上密切相关,在共同维护PLC区稳定方面可能兼具功能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膝关节 斜冠状面 腘腓韧带 弓状韧带 豆腓韧带 磁共振成像
下载PDF
膝关节后外侧角损伤研究进展 被引量:2
8
作者 吴明凡 江淮 +3 位作者 郑权 陈学周 邵松 孙良业 《国际骨科学杂志》 2021年第5期285-289,共5页
膝关节后外侧角(PLC)是膝关节重要的动力性与静力性稳定结构,生物力学研究显示其在限制膝内翻、胫骨外旋与后坠等方面起重要作用。PLC解剖结构复杂,主要包括腓侧副韧带、腘腓韧带、腘肌及腘肌腱、豆腓韧带、弓状韧带等一系列的韧带样结... 膝关节后外侧角(PLC)是膝关节重要的动力性与静力性稳定结构,生物力学研究显示其在限制膝内翻、胫骨外旋与后坠等方面起重要作用。PLC解剖结构复杂,主要包括腓侧副韧带、腘腓韧带、腘肌及腘肌腱、豆腓韧带、弓状韧带等一系列的韧带样结构。忽视或延误PLC损伤的治疗将导致患者出现膝关节不稳,甚至其他韧带结构手术重建的失败。膝关节体格检查是诊断PLC损伤的关键。对于A型和部分B型PLC损伤患者可采用非手术治疗,孤立性或伴发性C型PLC损伤、非手术治疗失败的患者则需要手术治疗。根据损伤类型不同,手术方式可采用直接修复、邻近肌腱转位加强术、游离肌腱移植重建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膝关节后外侧角 腓侧副韧带 腘腓韧带 重建
下载PDF
同种异体跟腱Y形解剖重建膝关节后外侧复合体治疗重度膝关节后外不稳定 被引量:3
9
作者 张辉 洪雷 +3 位作者 王雪松 宋关阳 李岳 张志军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25-32,共8页
目的探讨同种异体跟腱Y形解剖重建膝关节后外侧复合体(posterolateral complex,PLC)治疗重度膝关节后外不稳定的手术技术与临床效果。方法回顾分析2013年6月—2017年8月收治且符合选择标准的12例Fanelli C型陈旧性PLC损伤伴重度膝关节... 目的探讨同种异体跟腱Y形解剖重建膝关节后外侧复合体(posterolateral complex,PLC)治疗重度膝关节后外不稳定的手术技术与临床效果。方法回顾分析2013年6月—2017年8月收治且符合选择标准的12例Fanelli C型陈旧性PLC损伤伴重度膝关节后外不稳定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9例,女3例;年龄18~57岁,中位年龄34.5岁。受伤至手术时间3~24个月,平均10.5个月。均为复合韧带损伤,采用同种异体跟腱Y形解剖重建PLC治疗。采用膝关节内翻及后向应力位X线片,测量并计算双膝外侧间隙张开距离差值及胫骨后移距离差值,以评估LCL及膝关节后向稳定性;采用屈膝30°胫骨外旋试验,计算双膝胫骨外旋角度差值,以评估膝关节外旋稳定性;采用国际膝关节文献委员会(IKDC)2000主观评分和客观评分评价患者膝关节功能。结果12例患者手术均顺利完成,术中无血管及神经损伤发生。手术时间2.5~3.5 h,平均2.7 h;术中出血量20~100 mL,平均55 mL。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3~41个月,平均28.1个月。末次随访时,患者双膝胫骨外旋角度差值、外侧间隙张开距离差值、胫骨后移距离差值以及IKDC2000主观评分、胫骨外旋和膝关节内翻客观评分均较术前显著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例行前交叉韧带+后交叉韧带+PLC重建患者术后15个月复查发现膝关节僵直,膝关节活动范围为10°~80°,经关节镜下松解后膝关节活动范围达5°~120°,重建韧带稳定。其余患者中2例屈膝角度正常;9例存在屈膝受限5°~10°,平均6.4°,未进一步处理;均无伸膝受限。结论使用同种异体跟腱Y形解剖重建膝关节PLC能够有效治疗Fanelli C型陈旧性PLC损伤伴重度膝关节后外不稳定,显著改善膝关节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外侧复合体 腘腓韧带 外侧副韧带 同种异体跟腱 解剖重建
原文传递
膝关节后外侧角重建术中骨隧道定位的应用解剖研究 被引量:1
10
作者 赵章伟 蔡春元 +2 位作者 张力成 杨国敬 杨新东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1期1330-1333,共4页
目的测量国人膝关节后外侧角(posterolateral corner of the knee,PLC)中外侧副韧带(lateral collateral ligament,LCL)、腘肌腱(popliteus tendon,PT)和腘腓韧带(popliteofibular ligament,PFL)止点的解剖学数据,为临床PLC重建术中骨... 目的测量国人膝关节后外侧角(posterolateral corner of the knee,PLC)中外侧副韧带(lateral collateral ligament,LCL)、腘肌腱(popliteus tendon,PT)和腘腓韧带(popliteofibular ligament,PFL)止点的解剖学数据,为临床PLC重建术中骨隧道的定位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取30个成年膝关节甲醛固定标本,其中男14例,女16例;年龄45~71岁,平均55岁。对PLC结构进行观察,测量LCL、PT和PFL附丽部中心点与股骨外上髁和腓骨茎突最近点的位置关系以及附丽部的横截面积,并将每个标本测量值进行标准化。结果股骨侧:LCL附丽部中心点在股骨外上髁近端(1.27±3.10)mm、后方(2.99±1.29)mm,PT附丽部中心点在股骨外上髁远端(8.85±3.38)mm、后方(3.83±1.95)mm。腓骨侧:LCL附丽部中心点在腓骨茎突最近点远端(10.56±2.17)mm、前方(7.51±1.81)mm,PFL附丽部中心点在腓骨茎突最近点远端(1.31±0.55)mm、前方(0.49±1.36)mm。LCL和PT在股骨上附丽部的横截面积分别为(44.96±13.29)mm2和(52.52±11.93)mm2,LCL和PFL在腓骨上附丽部的横截面积分别为(35.93±11.21)mm2和(14.71±6.91)mm2。结论 LCL、PFL及PT的附丽部中心点具有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膝关节 后外侧角 外侧副韧带 腘肌腱 腘腓韧带 应用解剖
原文传递
正常膝关节后外侧角MRI表现 被引量:8
11
作者 孙玲玲 邢伟 +3 位作者 陈杰 丁玖乐 田小娟 陈蕾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2017年第6期441-447,共7页
目的 探讨正常膝关节后外侧角(PLC)解剖的MRI表现及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2016年5—6月在苏州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招募16名青年志愿者进行双膝关节MR检查,其中男9名、女7名,年龄22~30岁;两侧膝关节无手术史及外伤史,... 目的 探讨正常膝关节后外侧角(PLC)解剖的MRI表现及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2016年5—6月在苏州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招募16名青年志愿者进行双膝关节MR检查,其中男9名、女7名,年龄22~30岁;两侧膝关节无手术史及外伤史,且体格检查正常.受试体位:仰卧、膝关节伸直并轻度外旋10&#176;~15&#176;;扫描序列:斜矢状位快速自旋回波T1 WI、T2 WI,冠状位、斜矢状位及轴位质子密度加权成像(PDWI);观察分析组成PLC的腓侧副韧带、腘肌腱、腘腓韧带、豆腓韧带、弓状韧带的形态、止点、走行、信号强度及其与毗邻结构的位置关系.结果 PDWI可以清晰显示呈低信号强度的正常PLC的特殊结构,主要包括腓侧副韧带、腘肌腱、腘腓韧带、弓状韧带、豆腓韧带,显示率分别为100%(32/32,侧)、100%(32/32,侧)、87.5%(28/32,侧)、81.3%(26/32,侧)和37.5%(12/32,侧).腓侧副韧带、腘肌腱位置及走行固定.腓侧副韧带全长(50.88&#177;4.72)mm,中点宽(4.72&#177;0.33)mm、厚(2.55&#177;0.40)mm;腘肌腱全长(45.31&#177;1.66)mm,腘肌裂孔处宽(3.26&#177;0.39)mm、厚(3.15&#177;0.26)mm;腘腓韧带全长(11.66&#177;0.78)mm,中点宽(3.24&#177;0.32)mm、厚(1.24&#177;0.11)mm;弓状韧带及豆腓韧带显示率不高、变异较多,韧带起止点、大小、形态因个体差异可有所不同.左右侧腓侧副韧带、腘肌腱、腘腓韧带的长度、宽度、厚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男女性腓侧副韧带长度及厚度、腘肌腱长度及宽度比较,差异有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 熟悉PLC的正常解剖结构能够帮助我们发现该区域的细微异常改变,了解其正常及损伤的磁共振表现,提高放射科医师对PLC损伤的诊断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膝关节 后外侧角 腓侧副韧带 腘肌腱 腘腓韧带 解剖学 磁共振成像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