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3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腧穴敏化理论热敏灸治疗功能性便秘的临床研究
1
作者 毛强健 迟振海 +8 位作者 黄国民 杨亚男 吴德盛 周水生 李自如 李佩玲 罗郭峰 王玉情 陈日新 《针灸临床杂志》 2024年第3期46-49,共4页
目的:基于腧穴敏化理论,探查热敏灸治疗功能性便秘的有效性和优效性。方法:将90例患者随机分为3组,分别为热敏灸组、非热敏灸组与西药组,每组30例,疗程结束观察患者中医症状评分、生活质量评分与总疗效,并进行安全性判定。结果:在中医... 目的:基于腧穴敏化理论,探查热敏灸治疗功能性便秘的有效性和优效性。方法:将90例患者随机分为3组,分别为热敏灸组、非热敏灸组与西药组,每组30例,疗程结束观察患者中医症状评分、生活质量评分与总疗效,并进行安全性判定。结果:在中医症状评分、生活质量评分方面,3组受试者治疗后分别与治疗前组内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3组患者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受试者疗效比较,热敏灸组总有效率86.67%(26/30),非热敏灸组总有效率80.00%(24/30),西药组总有效率73.33%(22/30),经秩和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腧穴敏化理论指导下,热敏灸组治疗功能性便秘优于非热敏灸组和西药组,且无任何不良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腧穴敏化 热敏灸 功能性便秘
下载PDF
腧穴敏化临床运用及机制研究进展
2
作者 冯小丽 徐彦龙 《中医研究》 2024年第11期82-88,共7页
腧穴敏化是指机体从生理状态转化为病理状态时腧穴所表现出的新状态和性质。腧穴敏化理论源自《黄帝内经》,其继承了古代医学的精髓,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新和发展。对腧穴敏化临床运用及机制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从中西医的角度对腧穴敏... 腧穴敏化是指机体从生理状态转化为病理状态时腧穴所表现出的新状态和性质。腧穴敏化理论源自《黄帝内经》,其继承了古代医学的精髓,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新和发展。对腧穴敏化临床运用及机制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从中西医的角度对腧穴敏化的定义、类型、临床运用、分布规律、机制及客观成像进行详细探讨。发现腧穴敏化机制包括痛敏化、热敏化、电敏化、力敏化、形态敏化、声敏化、化学敏化、微循环敏化,分布规律可在脏腑病、经络病和其他疾病中寻找;腧穴启动的关键因素主要包括局部炎症反应、皮肤源性神经反应、腧穴局部神经兴奋3个方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腧穴敏化 类型 分布规律 机制 临床运用 客观特征
下载PDF
再论“腧穴敏化状态说” 被引量:44
3
作者 陈日新 谢丁一 《安徽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6年第3期50-53,共4页
"腧穴敏化状态说"是在临床研究、文献挖掘、技术创新的基础上所提出的关于腧穴本质的学术观点。该学说认为,腧穴的本质属性具有功能状态之别,即"静息"与"敏化"两种状态,而不仅仅是固定部位之别。"... "腧穴敏化状态说"是在临床研究、文献挖掘、技术创新的基础上所提出的关于腧穴本质的学术观点。该学说认为,腧穴的本质属性具有功能状态之别,即"静息"与"敏化"两种状态,而不仅仅是固定部位之别。"腧穴敏化"新概念是揭示腧穴效应特异性的突破口,其成果将开辟针灸临床与基础研究的新领域。依据近5年新的研究成果从循证评价、基础研究与理论构建3个方面再次论述腧穴敏化状态,以促进针灸学科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腧穴敏化 腧穴状态 热敏灸
下载PDF
《内经》穴法的传承与创新——腧穴敏化论的诞生 被引量:14
4
作者 谢丁一 陈日新 《江西中医药》 2016年第3期13-16,共4页
"腧穴敏化"是基于《黄帝内经》腧穴本质认识的学术新观点。腧穴是敏化态的、动态的、与疾病状态密切相关的体表功能位点,而不是一个固定的、静止的、形态学位点。腧穴具有"静息"与"敏化"两种状态之别。... "腧穴敏化"是基于《黄帝内经》腧穴本质认识的学术新观点。腧穴是敏化态的、动态的、与疾病状态密切相关的体表功能位点,而不是一个固定的、静止的、形态学位点。腧穴具有"静息"与"敏化"两种状态之别。腧穴敏化论是源于《内经》、基于临床、继承创新、提高疗效、升华理念、回到临床的理论创新成果。本文回顾了腧穴敏化论诞生走过的历程,以期对遵循中医自身规律的临床研究及理论创新研究提供思路,供同道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腧穴敏化 内经 热敏灸
下载PDF
腧穴敏化灸联合耳穴埋豆治疗眩晕临床疗效及对糖脂代谢的影响 被引量:7
5
作者 陈明九 陈国庆 +3 位作者 周晓伟 陆玲玲 许昌伟 王允琴 《针灸临床杂志》 2022年第10期21-25,共5页
目的:研究腧穴敏化灸联合耳穴埋豆治疗眩晕临床疗效及对糖脂代谢的影响。方法:将120例眩晕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60例(单纯耳穴埋豆治疗)和研究组60例(腧穴敏化灸联合耳穴埋豆治疗),观察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中医证候评分、空腹血糖(FBG... 目的:研究腧穴敏化灸联合耳穴埋豆治疗眩晕临床疗效及对糖脂代谢的影响。方法:将120例眩晕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60例(单纯耳穴埋豆治疗)和研究组60例(腧穴敏化灸联合耳穴埋豆治疗),观察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中医证候评分、空腹血糖(FBG)及血脂水平、颅内动脉平均流速(Vm)、搏动指数(PI)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LMT)。结果:治疗后,研究组和对照组临床总有效率分别为91.67%(55/60)和78.33%(47/60),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出现头晕眼花、恶心呕吐和食少多寐等症状的中医证候评分明显比治疗前降低(P<0.05),且研究组以上中医证候积分相较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血管评估治疗后与治疗前相比,Vm均升高、PI皆降低和IMT均变薄(P<0.05),且研究组Vm、PI及IMT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FBG、TC及TG等糖脂代谢水平均较治疗前降低,且研究组糖脂代谢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腧穴敏化灸联合耳穴埋豆治疗眩晕有较为确切的临床效果,可加速机体血液循环,改善机体血运功能、糖脂代谢,有利于患者早日康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腧穴敏化 耳穴埋豆 眩晕 糖脂代谢
下载PDF
腧穴敏化机制的实验研究进展 被引量:5
6
作者 郑璇 陈亚媛 +1 位作者 乔海法 高昕妍 《安徽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0年第1期94-96,共4页
腧穴敏化,又称为穴位敏化,是指机体在受到各种理化因素或者疾病的刺激下,穴位由"静"到"动"的一种动态变化,是机体的一种病理反应状态。目前,腧穴敏化机制的研究集中于膝骨关节炎的动物实验展开。实验结果表明,腧穴... 腧穴敏化,又称为穴位敏化,是指机体在受到各种理化因素或者疾病的刺激下,穴位由"静"到"动"的一种动态变化,是机体的一种病理反应状态。目前,腧穴敏化机制的研究集中于膝骨关节炎的动物实验展开。实验结果表明,腧穴敏化与肥大细胞的聚集、局部组织微循环、超极化激活的内向电流的变化有一定关联,但具体机制尚不十分明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腧穴敏化 机制 实验研究 综述
下载PDF
基于腧穴敏化探讨膀胱过度活动症的针灸优化方案
7
作者 姚黎欢 蔡昭莲 《按摩与康复医学》 2022年第5期37-39,共3页
膀胱过度活动症是一种泌尿科常见综合征,其尿路相关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近年来,传统针灸疗法治疗膀胱过度活动症具有良好疗效,是目前临床较为常用且无明显副作用的治疗方法。而如何优化临床选穴及确定合理的治疗频率决定了患者... 膀胱过度活动症是一种泌尿科常见综合征,其尿路相关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近年来,传统针灸疗法治疗膀胱过度活动症具有良好疗效,是目前临床较为常用且无明显副作用的治疗方法。而如何优化临床选穴及确定合理的治疗频率决定了患者的依从性和最终疗效,故本文从膀胱过度活动症相关腧穴敏化的证据入手进行探讨,旨在为临床制定提高该病患者依从性和治疗效果的针灸优化方案提供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膀胱过度活动症 腧穴敏化 针灸疗法 优化
下载PDF
腧穴敏化内涵探析 被引量:39
8
作者 姜劲峰 余芝 +1 位作者 徐斌 王玲玲 《中医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0期1714-1716,共3页
腧穴以敏化态反映机体的病理变化。腧穴敏化反映机体功能变化具有普遍性、特异性和动态性,腧穴敏化动态过程包涵病理的信息量变内容。探讨腧穴敏化态的科学内涵对于腧穴的临床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腧穴敏化 穴位特异性 腧穴 针灸
原文传递
急性心肌缺血家兔相关腧穴敏化的激光散斑成像观察 被引量:12
9
作者 丁宁 姜婧 +3 位作者 胡嘉同 刘潇潇 许艺元 李志刚 《中华中医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9期4109-4113,共5页
目的:探讨特定疾病状态下相关腧穴局部微循环的功能变化,初步阐明腧穴敏化在组织微循环层面的具体内涵。方法:雄性新西兰兔随机分为正常(N)组、假手术(S)组及急性心肌缺血(A)组;于实验第0天进行模型制备相关手术,于实验第7天采用球囊加... 目的:探讨特定疾病状态下相关腧穴局部微循环的功能变化,初步阐明腧穴敏化在组织微循环层面的具体内涵。方法:雄性新西兰兔随机分为正常(N)组、假手术(S)组及急性心肌缺血(A)组;于实验第0天进行模型制备相关手术,于实验第7天采用球囊加压法进行模型制备。于实验第0、7、8天,采用免疫抑制法检测各组家兔血清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水平,采用激光散斑血流成像技术监测各组家兔双侧内关、神门及心俞穴微循环血流灌注量。结果:实验第0、7天各组家兔血清CK-MB水平、双侧内关、神门及心俞穴血流灌注量组间比较均未见显著性差异。第8天,较之N组及S组,A组血清CK-MB水平、双侧内关及心俞穴血流灌注量显著升高(P<0.01,P<0.05),双侧神门穴血流灌注量则未见显著性差异。结论:腧穴敏化伴随局部血流灌注量增加,这可能是腧穴敏化在组织微循环层面的重要机制之一。特定疾病状态下的腧穴敏化具有腧穴特异性,相关腧穴的微循环血流灌注量能够有效反映疾病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腧穴敏化 血流灌注量 激光散斑成像技术 急性心肌缺血 微循环 内关 神门 心俞
原文传递
基于肥大细胞和P物质探讨哮喘大鼠背部腧穴敏化机制 被引量:10
10
作者 张锐红 许金森 +2 位作者 陈铭 萨喆燕 董亚琴 《中华中医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1期5759-5763,共5页
目的:通过观察哮喘模型大鼠体表敏化点的分布及敏化点处温度,结合敏化点处肥大细胞(MCs)和P物质(SP)变化特征,探讨哮喘模型大鼠穴位敏化点及热敏点的产生机制。方法:6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均分6组,分别为模型Ⅰ组和空白Ⅰ组,模型Ⅱ组和空... 目的:通过观察哮喘模型大鼠体表敏化点的分布及敏化点处温度,结合敏化点处肥大细胞(MCs)和P物质(SP)变化特征,探讨哮喘模型大鼠穴位敏化点及热敏点的产生机制。方法:6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均分6组,分别为模型Ⅰ组和空白Ⅰ组,模型Ⅱ组和空白Ⅱ组,模型Ⅲ组和空白Ⅲ组,每组10只。模型组予卵白蛋白/氢氧化铝混合液腹腔及四肢注射后超声雾化吸入卵白蛋白0.9%氯化钠溶液,制备哮喘大鼠模型。其中模型Ⅰ组连续造模4周,模型Ⅱ组连续造模8周,模型Ⅲ组连续造模12周;空白Ⅰ、Ⅱ、Ⅲ组分别注射溶液4周、8周、12周,注射方法同模型组。实验结束后沿大鼠尾静脉注射伊文思蓝(EB),观察大鼠皮肤EB渗出点,同时用红外热像仪观测EB渗出点处温度,并检测相应皮肤组织中MCs及SP的变化情况,分析腧穴敏化与热敏化的相关性。结果:模型组大鼠的肺俞穴、定喘穴以及华盖穴处出现敏化现象;与空白组相应点比较,模型组敏化点处温度显著升高(P<0.05),MCs数及其脱颗粒率显著增加(P<0.05),SP阳性目标平均光密度亦显著增加(P<0.05)。结论:哮喘模型大鼠的敏化穴有肺俞穴、定喘穴、华盖穴,热敏穴主要是肺俞穴和定喘穴,两者出现一定的重合;MCs和SP参与腧穴的敏化现象,且随着疾病程度的增加,腧穴的敏化表现一种扩散的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哮喘模型 腧穴敏化 肥大细胞 P物质
原文传递
基于内经理论的敏化腧穴“快然”特征探讨 被引量:9
11
作者 付勇 曹乾安 +2 位作者 章海凤 洪恩四 熊俊 《江西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0年第4期9-11,共3页
基于中医经典文献《内经》,分析腧穴所具有的结构属性与功能属性,梳理腧穴“快然”理论的相关论述,探讨敏化腧穴“快然”特征。“快然”特征,取决于个体化取穴、精准定位,并与患者病理状态相联系,这是腧穴结构属性及功能属性的体现。而... 基于中医经典文献《内经》,分析腧穴所具有的结构属性与功能属性,梳理腧穴“快然”理论的相关论述,探讨敏化腧穴“快然”特征。“快然”特征,取决于个体化取穴、精准定位,并与患者病理状态相联系,这是腧穴结构属性及功能属性的体现。而敏化腧穴是针灸的最佳施术部位,其“快然”特征具有腧穴反应病理情况、治疗疾病的多重属性。“快然”理论研究一定程度为当前敏化腧穴研究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参考,促进腧穴学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敏化腧穴 快然 特征 《内经》
下载PDF
针刺力敏化腧穴治疗颈肩部肌筋膜炎23例 被引量:6
12
作者 阳光 康明非 《山东中医杂志》 2014年第1期42-43,共2页
目的:观察针刺力敏化腧穴治疗颈肩部肌筋膜炎的临床疗效。方法:46例颈肩部肌筋膜炎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3例,观察组采用针刺力敏化腧穴治疗,对照组采用传统推拿手法治疗。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1.3%。对照组总有效率52.2%。两... 目的:观察针刺力敏化腧穴治疗颈肩部肌筋膜炎的临床疗效。方法:46例颈肩部肌筋膜炎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3例,观察组采用针刺力敏化腧穴治疗,对照组采用传统推拿手法治疗。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1.3%。对照组总有效率52.2%。两组临床疗效比较P<0.05,有显著性差异。结论:针刺力敏化腧穴治疗颈肩部肌筋膜炎的疗效优于常规传统推拿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针刺 敏化腧穴 颈肩部肌筋膜炎 疗效观察
下载PDF
力敏化腧穴推拿对颈椎病患者颈伸肌张力的影响 被引量:4
13
作者 何水勇 余航 +1 位作者 黄长军 师宁宁 《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 2014年第10期1-2,共2页
目的:通过观察颈椎病患者颈伸肌张力的变化,对力敏化腧穴推拿治疗颈椎病的疗效进行评价。方法:将60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力敏化腧穴推拿)和对照组(普通腧穴推拿组),以颈伸肌张力作为观察指标,治疗组和对照组均每周治疗5次,共治... 目的:通过观察颈椎病患者颈伸肌张力的变化,对力敏化腧穴推拿治疗颈椎病的疗效进行评价。方法:将60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力敏化腧穴推拿)和对照组(普通腧穴推拿组),以颈伸肌张力作为观察指标,治疗组和对照组均每周治疗5次,共治疗30次后观察颈伸肌张力的改善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颈伸肌张力均明显改善(P<0.05)。治疗组颈伸肌张力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力敏化腧穴推拿对改善颈椎病患者的颈伸肌张力有显著疗效,较对照组有明显的优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病 敏化腧穴 推拿手法 颈伸肌张力
下载PDF
力敏化腧穴推拿治疗颈椎病(项痹)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3
14
作者 何水勇 付勇 师宁宁 《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 2014年第8期1-2,共2页
目的:通过观察临床症状体征的变化对力敏化腧穴推拿治疗颈椎病进行疗效评估。方法:将60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予力敏化腧穴推拿治疗,对照组予普通推拿治疗,两组均每周治疗5次,共治疗30次。以症状体征积分作... 目的:通过观察临床症状体征的变化对力敏化腧穴推拿治疗颈椎病进行疗效评估。方法:将60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予力敏化腧穴推拿治疗,对照组予普通推拿治疗,两组均每周治疗5次,共治疗30次。以症状体征积分作为观察指标,观察颈椎病症状体征的改善情况。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3.3%,对照组总有效率66.7%,经秩和检验,两组总有效率比较,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力敏化腧穴推拿治疗颈椎病有显著性疗效,较对照组有一定的优效性,能明显改善颈椎病临床症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病 敏化腧穴 推拿
下载PDF
偏头痛复合敏化腧穴适宜刺激方式的研究 被引量:1
15
作者 黄婷 张雪松 康明非 《江西中医药》 2020年第1期56-59,共4页
目的:探索偏头痛复合敏化腧穴适宜的刺激方式。方法:将60例偏头痛患者随机分为A、B、C三组。A组给予力敏针刺治疗,B组给予热敏灸治疗,C组给予力敏针刺联合热敏灸治疗。三组均每日治疗1次,共治疗10次。比较三组患者治疗前后简化McGill量... 目的:探索偏头痛复合敏化腧穴适宜的刺激方式。方法:将60例偏头痛患者随机分为A、B、C三组。A组给予力敏针刺治疗,B组给予热敏灸治疗,C组给予力敏针刺联合热敏灸治疗。三组均每日治疗1次,共治疗10次。比较三组患者治疗前后简化McGill量表评分、观察三组疗效差异。结果:C组的愈显率为95%,显著优于B组的65%、A组的30%(P<0.05,P<0.01)。三组治疗前后的简化McGill量表评分比较有极显著差异(P均<0.01)。在降低VAS、PPI评分方面,C组与B组均优于A组(P<0.05),C组与B组相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在降低PRI和McGill总分方面,C组最佳,B组次之,二者均优于A组(P<0.05)。结论:力敏针刺、热敏灸、力敏针刺联合热敏灸三种治疗方式对偏头痛均有较好疗效;热敏灸与力敏针刺联合热敏灸治疗偏头痛疗效优于力敏针刺;力敏针刺联合热敏灸是偏头痛复合敏化腧穴最适宜的刺激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偏头痛 复合敏化腧穴 力敏针刺 热敏灸
下载PDF
基于“腧穴敏化”理论探讨脊柱推拿治疗慢性疲劳综合征
16
作者 毕昀鹏 张晓梅 +2 位作者 闫慧新 李曦 宋柏林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医药卫生》 2023年第11期12-15,共4页
慢性疲劳综合征的发病率正逐年上升,已对患者的日常生活及身心健康造成负面影响。慢性疲劳综合征的临床表现并不单一,除了疲劳感还有伴有其它的躯体症状表现,如身痛、失眠及双向情感障碍等。目前,对本病的治疗方案尚不统一,本文基于腧... 慢性疲劳综合征的发病率正逐年上升,已对患者的日常生活及身心健康造成负面影响。慢性疲劳综合征的临床表现并不单一,除了疲劳感还有伴有其它的躯体症状表现,如身痛、失眠及双向情感障碍等。目前,对本病的治疗方案尚不统一,本文基于腧穴敏化的理论探讨脊柱推拿对慢性疲劳综合征的作用机理,以期为临床治疗提供理论依据,进而扩展慢性疲劳综合征的治疗手段,扩大脊柱推拿手法的治疗范围,推广脊柱推拿在临床中的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腧穴敏化 脊柱推拿 慢性疲劳综合征
下载PDF
膝骨关节炎大鼠敏化穴区肥大细胞超微结构的电镜研究 被引量:7
17
作者 秦萍萍 丁宁 +4 位作者 刘潇潇 王巧侠 胡嘉同 许艺元 李志刚 《针灸临床杂志》 2018年第11期46-49,F0003,共5页
目的:观察膝骨关节炎(KOA)模型大鼠鹤顶、委中在腧穴敏化过程中局部穴区肥大细胞(MC)超微结构改变,探讨腧穴敏化的MC机制。方法:将18只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生理盐水组和模型组,每组6只。模型组采用单碘乙酸盐膝关节注射的方法制备大... 目的:观察膝骨关节炎(KOA)模型大鼠鹤顶、委中在腧穴敏化过程中局部穴区肥大细胞(MC)超微结构改变,探讨腧穴敏化的MC机制。方法:将18只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生理盐水组和模型组,每组6只。模型组采用单碘乙酸盐膝关节注射的方法制备大鼠KOA模型。造模后14天采用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检测大鼠血清IL-1β、CTX-Ⅱ水平;取鹤顶、委中穴区皮肤和皮下结缔组织,采用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MC超微结构改变。结果:透射电子显微镜下观察到模型组鹤顶穴穴区MC周围有颗粒脱出,颗粒膜相互融合,脱颗粒后遗留有空泡;ELISA法结果显示模型组大鼠血清IL-1β、CTX-Ⅱ水平均显著高于正常组与生理盐水组(P <0. 01);模型组鹤顶穴穴区MC胞内致密颗粒占比较正常组及生理盐水组均明显降低(P <0. 01);模型组委中穴穴区MC胞内致密颗粒占比与正常组及生理盐水组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MC参与了与疾病相关的腧穴敏化过程,特定疾病状态下的腧穴敏化具有腧穴特异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腧穴敏化 肥大细胞 膝骨关节炎 透射电子显微镜
下载PDF
经筋手法松解术——一项基于手法的热敏腧穴促敏新技术 被引量:4
18
作者 焦琳 迟振海 +4 位作者 陈日新 欧阳希林 钟根平 朱道成 许巍 《江西中医药》 CAS 2023年第2期51-53,共3页
从创立背景、操作要点、适应症等方面详细介绍了经筋手法松解术,该技术基于临床,以问题为导向,以需求为出发点,以解决临床问题为落脚点,通过促进和提高热敏化腧穴的敏化程度,提升了热敏灸治疗经络肢节病及脏腑疾病的效果,值得在临床推... 从创立背景、操作要点、适应症等方面详细介绍了经筋手法松解术,该技术基于临床,以问题为导向,以需求为出发点,以解决临床问题为落脚点,通过促进和提高热敏化腧穴的敏化程度,提升了热敏灸治疗经络肢节病及脏腑疾病的效果,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筋手法松解术 新技术 腧穴 腧穴敏化
下载PDF
腰椎间盘突出患者力敏腧穴分布规律研究 被引量:4
19
作者 应文强 彭桂秀 +1 位作者 成锐 张波 《江西中医药》 CAS 2021年第12期48-51,共4页
目的:探讨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力敏腧穴的分布规律,为临床针灸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提供选穴依据。方法:纳入240名符合标准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按照力敏腧穴探查标准,对相应部位腧穴进行探查。随后根据穴位敏化特征的出现与否判断其是否... 目的:探讨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力敏腧穴的分布规律,为临床针灸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提供选穴依据。方法:纳入240名符合标准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按照力敏腧穴探查标准,对相应部位腧穴进行探查。随后根据穴位敏化特征的出现与否判断其是否为力敏腧穴,按骨度分寸记录其位置,并对探查所得的力敏腧穴归经、部位进行归纳总结。结果:共纳入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240例,脱落4例,纳入有效研究病例236例,其中出现力敏腧穴的受试者有219例,LDH患者腧穴力敏化率92.80%,共探查力敏腧穴568个,经过对比,共有492个力敏点在传统腧穴穴区内,涉及传统腧穴32个。其中分布最密集的前5名穴区及频次如下:委中(59,25.00%)、环跳(51,21.61%)、风市(44,18.64%)、肾俞(38,16.10%)、阳陵泉(34,14.41%);力敏腧穴归经前3名分别为足太阳膀胱经(235,41.37%),足少阳胆经(195,34.33%),足阳明胃经(76,13.38%)。结论:LDH患者力敏腧穴大部分与传统腧穴的位置重合,主要分布在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阳胆经和足阳明胃经经脉循行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力敏 腰椎间盘突出症 腧穴敏化 规律
下载PDF
力敏整脊手法联合热敏灸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临床研究
20
作者 姚冬 刘长花 +5 位作者 王钦枫 李泰标 姚才明 张琴 王相凤 胡红军 《针灸临床杂志》 2024年第8期46-51,共6页
目的:观察力敏整脊手法联合热敏灸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LDH)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6例符合纳入标准的LDH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38例,脱落4例)与对照组(38例,脱落2例)。两组患者均给予相同的基础治疗,试验组配合力敏整脊手法联合热敏灸治疗,... 目的:观察力敏整脊手法联合热敏灸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LDH)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6例符合纳入标准的LDH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38例,脱落4例)与对照组(38例,脱落2例)。两组患者均给予相同的基础治疗,试验组配合力敏整脊手法联合热敏灸治疗,对照组配合传统推拿联合艾灸治疗,两组患者均1次/d,休息2 d,连续治疗2周。两组患者均于治疗2周后评估其临床疗效(总显效率),并且于治疗前、治疗2周后以及3个月随访时评估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改良日本骨科学会腰痛(M-JOA)评分及腰椎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分。结果:试验组总显效率为82.3%(28/34),明显高于对照组的58.3%(21/3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周后,两组患者VAS及ODI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M-JOA评分均较治疗前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试验组VAS及ODI评分较对照组更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M-JOA评分较对照组更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个月随访时,两组患者VAS及ODI评分均较治疗2周后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M-JOA评分均较治疗2周后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试验组VAS及ODI评分较对照组更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M-JOA评分较对照组更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力敏整脊手法联合热敏灸较传统推拿联合艾灸可更有效地治疗LDH,且力敏整脊手法联合热敏灸治疗可更显著地减轻LDH患者疼痛,改善临床症状、体征及日常生活质量,同时具有较好的远期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间盘突出症 力敏整脊手法 热敏灸 腧穴敏化 随机对照试验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