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腧穴特性探微
被引量:2
- 1
-
-
作者
王建明
张春艳
-
机构
云南中医学院
云南省中医医院
-
出处
《云南中医学院学报》
2013年第3期64-65,共2页
-
文摘
对祖国医学基本概念——腧穴在结构功能特点、分布规律、腧穴与经络的关系、腧穴的数量等5个方面的特性作了初步探讨,从中可以更好地理解腧穴,对指导临床实践、提高诊疗水平无不有所裨益。
-
关键词
针灸
腧穴特性
分布规律
-
Keywords
points
characteristic
solid
quantity
distribution
regularity
-
分类号
R245.2
[医药卫生—针灸推拿学]
-
-
题名经络和腧穴电学特性研究概况
被引量:11
- 2
-
-
作者
梁柳
邓柏颖
苏莉
王超东
-
机构
广西中医学院
-
出处
《国医论坛》
2006年第6期51-53,共3页
-
-
关键词
经络
腧穴
经络和腧穴电学特性
文献
综述
-
分类号
R245
[医药卫生—针灸推拿学]
-
-
题名经络腧穴电特性研究概述及新思路
被引量:4
- 3
-
-
作者
吴薇薇
高建芸
-
机构
东南大学医学院研究院
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针灸科
-
出处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1年第18期44-45,共2页
-
文摘
通过对经络腧穴电特性研究方法的回顾,发现既往经络腧穴电特性的研究方法仅对体表电特性进行研究,干扰因素多,重复性差,未能客观反映经络腧穴电特性的全貌,因此提出使用可在体内使用的电极针,探测经络腧穴在不同深浅解剖层次实时动态的电信号,避免了传统研究方法的影响因素,使检测结果相对稳定,并为经络腧穴电特性的在体研究提供新方法。
-
关键词
腧穴电特性
实验针灸学
文献综述
-
分类号
R224
[医药卫生—中医基础理论]
-
-
题名试论针灸补泻之内涵
被引量:9
- 4
-
-
作者
金春兰
-
机构
中国中医科学院针灸研究所国际培训中心
-
出处
《北京中医药》
2011年第10期760-761,共2页
-
文摘
补虚泻实是针灸治疗的基本原则之一,针灸治疗全过程包括理、法、方、穴、术几个环节,针刺手法是针灸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手法补泻亦是针灸补泻最为独特的一面,然而不能以偏概全。针灸补泻是贯穿于针灸治疗全过程的,即理、法、方、穴、术多个层面,全过程,应从针灸疗法、经脉与脏腑相关性、穴位特性及其配伍、针刺手法等方面综合考虑。临床常用的各种针灸疗法,在补虚泻实方面具备相对不同的特点及趋向,根据不同病证特点选择不同的针灸疗法,是实施针灸补泻的第一步。同时考虑经脉与脏腑相关性特点、常用腧穴的补泻特性及腧穴配伍对补泻的影响,再结合实施针刺或其他手法之补泻。临证时注意运用各环节的补泻,以提高针灸治疗效果,达到补虚泻实、调和阴阳的目的 。
-
关键词
针灸疗法
补泻
腧穴特性
针刺手法
-
分类号
R245
[医药卫生—针灸推拿学]
-
-
题名石门穴古今应用与研究探微
被引量:7
- 5
-
-
作者
李敏
赖新生
-
机构
广州中医药大学
-
出处
《中医药学刊》
2003年第9期1487-1487,1498,共2页
-
文摘
石门穴是任脉上手少阳三焦经之募穴 ,历代医家传为禁针之处 ,针之无子。通过文献整理研究 ,对石门穴的腧穴特性 ,禁忌 ,古今应用 ,现代解剖结构、应用及适应症等 ,从古今两方面 ,对石门穴的应用及相关机理研究等方面进行研讨 ,以期对临床应用有所裨益。
-
关键词
石门穴
临床应用
腧穴特性
适应症
-
分类号
R245
[医药卫生—针灸推拿学]
-
-
题名从腧穴动态特性探讨针刺临近非穴对照法
被引量:8
- 6
-
-
作者
苗艳换
云洁
李宏彦
赵吉平
王燕平
-
机构
北京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院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
-
出处
《中医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7期563-566,共4页
-
文摘
随机对照试验是循证医学研究中的一级证据,在针灸疗效评价的对照试验中,合理的对照方法是得到可靠研究结果的方法学保证。国外针刺随机对照研究中,多采用针刺临近非穴安慰对照法,一些试验得出了"安慰针刺与治疗针刺疗效无差异"的结论。分别从腧穴为应天气而动的立体结构、腧穴为脏腑经络病变的反应点、腧穴在体表有征可循及腧穴的体表面积动态可变4个方面对腧穴的动态特性进行分析,提出临近非穴对照法并非恰当的安慰针刺对照法。
-
关键词
腧穴
非穴对照法
腧穴动态特性
穴位体表面积
病变反应点
-
Keywords
acupoints
non-acupoint control
dynamic characteristics of acupoints
body surface area of acupoints
lesion responses
-
分类号
R245
[医药卫生—针灸推拿学]
-
-
题名浮针进针点与传统腧穴的关系及对针灸学的启示
被引量:6
- 7
-
-
作者
蒋亚楠
李晶
陈宇航
周文珠
王悦
范刚启
-
机构
南京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养生康复学院
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南京中医院脑病科
-
出处
《中国针灸》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95-100,共6页
-
文摘
针对浮针进针点“去腧穴化”现象,笔者梳理了浮针进针点的演变过程及特点,从形态及结构、定位、命名、数目及分类归经、作用主治、针刺手法6个方面,将浮针进针点与传统腧穴进行比较,认为:(1)浮针进针点具备腧穴的基本属性,不仅是操作部位,也是病症反应部位,更是有着显著疗效的治疗部位;(2)优化后的浮针进针点将有不同的名称,以及相对固定的位置和数目;(3)浮针进针点与传统腧穴将进一步交集、整合,部分传统腧穴将成为浮针进针点;(4)接纳融合浮针进针点,扩大腧穴范畴,可能是传统腧穴学面对的新课题。
-
关键词
浮针进针点
传统腧穴
腧穴范围
腧穴特性
-
Keywords
insertion sites of Fu’s subcutaneous needling
traditional acupoints
acupoint scope
acupoint specificity
-
分类号
R224
[医药卫生—中医基础理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