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不同浓度地塞米松对小鼠腭胚突间充质细胞作用规律的研究 被引量:4
1
作者 廖礼姝 郑谦 +3 位作者 石冰 卢胜军 张睿 蒙田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206-209,224,共5页
目的研究细胞水平地塞米松(Dex)致腭裂畸形的生物学机制,筛选出影响腭胚突间充质(EPM)细胞生长的地塞米松最适浓度。方法腭胚突间充质细胞进行原代培养,实验组细胞分别以1×10-9、1×10-8、1×10-7和1×10-6 mol.L-1地... 目的研究细胞水平地塞米松(Dex)致腭裂畸形的生物学机制,筛选出影响腭胚突间充质(EPM)细胞生长的地塞米松最适浓度。方法腭胚突间充质细胞进行原代培养,实验组细胞分别以1×10-9、1×10-8、1×10-7和1×10-6 mol.L-1地塞米松加以干预,MTT比色法检测各组细胞的增殖率,碘化丙啶(PI)染色观察各组细胞的凋亡情况。结果在血清质量分数为10%条件下,随着Dex浓度的增加,细胞增殖率降低。第3天达到了地塞米松药物作用的最高峰。Dex浓度为1×10-6 mol.L-1组与对照组相比,各时段的P值均小于0.01。结论地塞米松在加药后第3天药物作用最显著,之后随着药物的代谢,作用减弱;浓度1×10-6 mol.L-1的地塞米松,既有一定程度的抑制EPM细胞生长的作用,又不会导致大量的细胞死亡。其可作为在细胞水平研究地塞米松致畸的生物学机制的最适浓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塞米松 腭胚突间充质细胞 腭裂
下载PDF
BALB/c近交系小鼠腭胚突间充质细胞培养及其生物学特性研究
2
作者 拜薛鹏 南欣荣 《中国实用口腔科杂志》 CAS 2014年第1期48-50,共3页
目的建立BALB/c近交系小鼠腭胚突间充质(EPM)细胞体外培养模型并研究其生物学特性。方法本研究于2012年11月至2013年7月在山西医科大学医学寄生虫研究所进行。采用机械分离及胰蛋白酶消化法,简便、准确、快速地获得高成活率的BALB/c近... 目的建立BALB/c近交系小鼠腭胚突间充质(EPM)细胞体外培养模型并研究其生物学特性。方法本研究于2012年11月至2013年7月在山西医科大学医学寄生虫研究所进行。采用机械分离及胰蛋白酶消化法,简便、准确、快速地获得高成活率的BALB/c近交系小鼠EPM细胞,采用免疫组化法鉴定细胞,并进行细胞增殖和形态学观察。结果 EPM细胞为成纤维细胞样细胞,呈梭型,单层漩涡状排列,排列无序,细胞核大,核分裂像较多。免疫组化染色显示,角蛋白标记为阴性,波形蛋白标记为阳性。EPM细胞呈指数生长,有较强的增殖能力。结论建立的BALB/c近交系小鼠EPM细胞体外培养技术模型可较好地保持EPM细胞的基本生物学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ALB c近交系小鼠 细胞培养 腭胚突间充质细胞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