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腮腺前缘咬肌入路与穿腮腺入路手术治疗髁突骨折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对比
1
作者 程维 肖祎婷 李雅冬 《口腔颌面外科杂志》 CAS 2024年第2期122-128,共7页
目的:研究腮腺前缘咬肌入路(retromandibular transmasseteric anterior parotid approach,RMTMAP)与传统穿腮腺手术入路(retromandibular transparotid approach,RMTP)对髁突骨折患者术后面神经损伤及涎瘘发生率的影响。方法:对各大中... 目的:研究腮腺前缘咬肌入路(retromandibular transmasseteric anterior parotid approach,RMTMAP)与传统穿腮腺手术入路(retromandibular transparotid approach,RMTP)对髁突骨折患者术后面神经损伤及涎瘘发生率的影响。方法:对各大中英文数据库[PubMed、Embase、Cochrane图书馆、中国知网数据库(CNKI)、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维普、万方及中国临床试验注册中心]关于髁状突骨折的手术治疗入路的随机对照试验进行全面的文献检索,检索时限为建库至2021年11月,并进行手动检索以避免遗漏。共纳入7篇临床随机对照试验,纳入研究的文献质量为中至高等,采用RevMan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有7篇文献纳入本研究,结果显示2组患者术后均能达到满意的效果,RMTMAP组较RMTP组的术后面神经损伤发生率更低[相对危险度(relative risk,RR)=0.49,95%CI=0.25~0.97,P=0.04],RMTMAP组术后涎瘘发生率较低(RR=0.35,95%CI=0.15~0.85,P=0.02),2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RMTMAP组术后面神经损伤及涎瘘的发生率均小于RMTP组,且能够取得较为满意的临床效果,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髁突骨折 腮腺前缘手术入路 穿腮腺手术入路 meta分析
下载PDF
改良耳屏缘切口腮腺前缘穿咬肌入路在髁突重建术中的应用 被引量:1
2
作者 唐辉 王浪 +4 位作者 王雷 饶鹏程 罗道文 付光新 肖金刚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290-296,共7页
目的探讨一种改良的耳屏缘切口腮腺前缘穿咬肌入路在髁突重建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16例患者(女性9例,男性7例)采用改良的耳屏缘切口腮腺前缘穿咬肌入路行髁突重建术。术后定期随访,通过患者腮腺涎瘘、面神经功能、张口度、咬合关系、... 目的探讨一种改良的耳屏缘切口腮腺前缘穿咬肌入路在髁突重建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16例患者(女性9例,男性7例)采用改良的耳屏缘切口腮腺前缘穿咬肌入路行髁突重建术。术后定期随访,通过患者腮腺涎瘘、面神经功能、张口度、咬合关系、面部瘢痕等临床指标评价髁突重建后的功能,通过曲面体层片、CT及三维CT重建影像学检查评估移植肋骨肋软骨的位置和形态。结果术后随访6个月~3年,所有患者面形恢复好,切口瘢痕隐蔽,无腮腺涎瘘,张口度和咬合关系良好,1例出现暂时性面瘫,经治疗后痊愈。影像学结果显示,所有移植肋骨肋软骨存活,处于正常解剖位置。结论改良的耳屏缘切口腮腺前缘穿咬肌入路在髁突重建术中可降低涎瘘和面神经损伤的发生率,术野清晰,且切口瘢痕隐蔽,未增加其他并发症的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改良耳屏缘切口 腮腺前缘穿咬肌入路 肋骨肋软骨移植 髁突重建 面神经损伤 腮腺涎瘘 切口瘢痕
下载PDF
下颌后越腮腺前缘穿咬肌入路治疗髁突低位骨折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6
3
作者 曹光明 邹智荣 +2 位作者 王卫红 许彪 曾琳 《口腔医学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424-426,共3页
目的:探讨下颌后越腮腺前缘穿咬肌入路在髁突低位骨折手术中的应用。方法:利用5具国人成人男性标本,对颞下颌关节及腮腺区解剖进行观察。结合局部解剖,对18例髁突低位骨折患者采用下颌后越腮腺前缘穿咬肌入路,切开皮肤及皮下组织达腮腺... 目的:探讨下颌后越腮腺前缘穿咬肌入路在髁突低位骨折手术中的应用。方法:利用5具国人成人男性标本,对颞下颌关节及腮腺区解剖进行观察。结合局部解剖,对18例髁突低位骨折患者采用下颌后越腮腺前缘穿咬肌入路,切开皮肤及皮下组织达腮腺筋膜表面,沿腮腺筋膜表面向前解剖分离到腮腺前缘,将腮腺组织向后牵开显露咬肌表面,钝分离咬肌,暴露骨折断端,用一块L型钛板复位固定骨折。结果:18例患者术后咬合关系恢复良好,张口度正常,无1例患者出现面瘫。术后3个月复诊骨折愈合良好。结论:对于髁突低位骨折,应用下颌后越腮腺穿咬肌入路,操作简单,创伤小,利于保护面神经,术野清晰,便于复位固定。且切口隐蔽,术后瘢痕不明显。熟知颞下颌关节及腮腺区的解剖可明显减少手术创伤及预防手术并发症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髁突低位骨折 下颌后越腮腺前缘穿咬肌入路 临床解剖
下载PDF
腮腺前缘咬肌入路固定髁状突中低位骨折患者的效果观察 被引量:2
4
作者 孙明星 张凯 赵军方 《医学理论与实践》 2020年第6期946-948,共3页
目的:评价腮腺前缘咬肌入路固定髁状突中低位骨折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随机选取在2015年8月-2018年8月期间我院收治的髁状突中低位骨折患者100例,将患者随机分为A组(n=50例)与B组(n=50例),分别行腮腺前缘咬肌入路固定、耳前切口穿腮腺... 目的:评价腮腺前缘咬肌入路固定髁状突中低位骨折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随机选取在2015年8月-2018年8月期间我院收治的髁状突中低位骨折患者100例,将患者随机分为A组(n=50例)与B组(n=50例),分别行腮腺前缘咬肌入路固定、耳前切口穿腮腺入路复位固定。比较两组患者咬合关系、面神经功能障碍等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术后均获得良好解剖复位,术后咬合关系恢复正常;A组患者咬合关系紊乱、涎瘘、关节局部牵拉不适发生率低于B组(P<0.05);两组面神经功能障碍发生率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两组患者张口度、下颌侧方及前伸运动、主观满意度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对髁状突中低位骨折患者采取腮腺前缘咬肌入路固定治疗,安全有效,可行性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髁状突中低位骨折 腮腺前缘咬肌入路 术后并发症
下载PDF
颌后腮腺前缘入路与颌后穿腮腺入路在下颌骨髁突颈骨折的临床效果 被引量:3
5
作者 武卫民 《实用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536-538,共3页
本研究纳入下颌骨低位髁突颈骨折患者80例,分为2组(n=40),分别运用颌后腮腺前缘入路组(A组)和颌后穿腮腺入路组(B组)给予坚固内固定治疗(n=40)。术后3个月2组治疗的临床疗效相当,但经腮腺前缘入路术能更好的恢复患者咬合能力,改善下颌... 本研究纳入下颌骨低位髁突颈骨折患者80例,分为2组(n=40),分别运用颌后腮腺前缘入路组(A组)和颌后穿腮腺入路组(B组)给予坚固内固定治疗(n=40)。术后3个月2组治疗的临床疗效相当,但经腮腺前缘入路术能更好的恢复患者咬合能力,改善下颌关节功能,减少并发症发生率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颌骨髁突颈骨折 颌后穿腮腺入路 颌后腮腺前缘入路
下载PDF
腮腺前缘咬肌入路固定髁突中低位骨折对面神经的影响 被引量:2
6
作者 王俊 王高丽 +5 位作者 郝兰清 王金雨 周小龙 和王刚 胡明 李凤霞 《中国实用口腔科杂志》 CAS 2018年第12期766-768,共3页
目的探讨腮腺前缘咬肌入路手术复位固定髁状突中低位骨折对面神经的影响。方法对2009—2017年安康市中医院口腔科收治的46例(53侧)髁颈下及髁突基部骨折患者,采用腮腺前缘咬肌入路手术复位固定,分2种方法处理面神经,一种[16例(19侧)]是... 目的探讨腮腺前缘咬肌入路手术复位固定髁状突中低位骨折对面神经的影响。方法对2009—2017年安康市中医院口腔科收治的46例(53侧)髁颈下及髁突基部骨折患者,采用腮腺前缘咬肌入路手术复位固定,分2种方法处理面神经,一种[16例(19侧)]是在咬肌表面解剖显露面神经后自面神经间横断咬肌手术;另一种[30例(34侧)]是不刻意寻找面神经,在腮腺前缘咬肌表面直接打开咬肌筋膜,显露咬肌后横断咬肌,直达升支骨面手术。统计两组患者术后面神经损伤结果。结果两组患者全麻清醒后及术后第1天、第7天检查,无一例发生面神经功能障碍,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腮腺前缘咬肌入路手术治疗髁突中低位骨折,无论显露面神经与否,均可降低面神经损伤风险,在面神经解剖方法上及防止面神经损伤方面有所改进和创新,使手术更加安全可靠、快速简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髁突中低位骨折 腮腺前缘 咬肌表面 面神经损伤
原文传递
腮腺前缘咬肌入路固定髁状突中低位骨折 被引量:4
7
作者 王俊 王高丽 +5 位作者 李凤霞 郝兰清 周小龙 和王刚 邹晶 李巧梅 《临床口腔医学杂志》 2016年第8期482-484,共3页
目的:探讨腮腺前缘咬肌表面面神经间入路复位固定下颌骨髁突中低位骨折的方法。方法:37例43侧髁突中低位骨折患者随机分为两组,A组:16例19侧耳前切口穿腮腺入路复位固定骨折;B组:21例24侧髁状突中低位骨折患者采用绕下颌角皮肤切口,腮... 目的:探讨腮腺前缘咬肌表面面神经间入路复位固定下颌骨髁突中低位骨折的方法。方法:37例43侧髁突中低位骨折患者随机分为两组,A组:16例19侧耳前切口穿腮腺入路复位固定骨折;B组:21例24侧髁状突中低位骨折患者采用绕下颌角皮肤切口,腮腺前缘、咬肌表面面神经间入路,直视下复位固定骨折。对两组的临床疗效进行比较。结果:B组术后第2 d咬合关系恢复情况,涎瘘发生情况及术后1月下颌运动时关节局部牵拉不适感等方面均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面神经功能障碍、术后CT三维重建骨折断端对位及术后1月患者主观满意度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腮腺前缘、咬肌表面面神经间入路可获得较为理想的术野,直视下保护面神经、复位固定骨折,不需分离腮腺,发生涎瘘和面神经损伤的危险性大大降低,并能用于下颌支粉碎性骨折等较为复杂的骨折的治疗,是安全有效的手术路径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髁状突中低位骨折 腮腺前缘 咬肌表面面神经间
原文传递
颌后切口腮腺前缘入路联合可吸收板内固定治疗髁突低位骨折效果观察 被引量:2
8
作者 刘冰 邓天政 +2 位作者 朱晓茹 熊亚茸 逄键梁 《人民军医》 2021年第10期979-981,995,共4页
目的:观察颌后切口腮腺前缘入路联合可吸收板内固定治疗髁突低位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某医院收治的髁突低位骨折11例,采用颌后切口翻瓣,自腮腺前缘入路,显露复位髁突低位骨折段后应用可吸收接骨板,对患者进行坚强内固定。术后1周、... 目的:观察颌后切口腮腺前缘入路联合可吸收板内固定治疗髁突低位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某医院收治的髁突低位骨折11例,采用颌后切口翻瓣,自腮腺前缘入路,显露复位髁突低位骨折段后应用可吸收接骨板,对患者进行坚强内固定。术后1周、3个月,复查全口曲面断层X线摄片。出院后1个月、3个月、1年,对开口度、咬合关系、面神经功能,以及有无涎瘘、感染、颞下颌关节紊乱综合征、关节强直等并发症进行随访复查。结果:本组11例术后均恢复了咬合关系,并保持稳定状态;伤口均甲级愈合,无异物排斥反应,开口度正常;两侧面型对称,瘢痕不明显。术后1例出现轻度张口受限,给予开闭口锻炼;2例出现上唇歪斜无力,未给予特殊治疗,术后1个月恢复正常。无一例出现涎瘘、颞下颌关节紊乱综合征、关节强直、感染等并发症。无一例出现接骨板折断情况;术后1周、3个月复查X线摄片,均显示骨折对位良好,无术后移位情况。结论:颌后切口腮腺前缘入路联合可吸收接骨板行髁突低位骨折坚强内固定,效果良好;该法操作简便、损伤小、并发症少,并可避免二次手术取出固定材料所造成的创伤,是治疗髁突低位骨折的一种较优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髁突低位骨折 可吸收接骨板 颌后切口腮腺前缘入路 内固定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