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66篇文章
< 1 2 1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退行性腰椎侧凸椎管形态学特征及其与脊柱-骨盆参数的相关性分析
1
作者 吴嘉宝 孙伯林 +5 位作者 邢锴 张宁 周荣平 陈江伟 刘志礼 刘家明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59-167,共9页
目的 测量退行性腰椎侧凸(degenerative lumbar scoliosis,DLS)患者椎管形态学参数,分析其变化规律及其与脊柱-骨盆参数的相关性。方法 收集DLS患者50例,分别在X线、CT及MRI上测量腰弯Cobb角、腰椎前凸角、顶椎位置、顶椎偏移距离、顶... 目的 测量退行性腰椎侧凸(degenerative lumbar scoliosis,DLS)患者椎管形态学参数,分析其变化规律及其与脊柱-骨盆参数的相关性。方法 收集DLS患者50例,分别在X线、CT及MRI上测量腰弯Cobb角、腰椎前凸角、顶椎位置、顶椎偏移距离、顶椎旋转度、顶椎侧方和前方滑移距离、骨盆投射角(pelvic incidence,PI)、骨盆倾斜角(pelvic tilt,PT)、骶骨倾斜角(sacral slope,SS)、凹侧和凸侧椎间孔高度、宽度和横截面积、硬膜囊横截面积、横径和前后径,分析椎管形态学变化规律及其与脊柱-骨盆参数的相关性。结果DLS患者的顶椎位于L_(2)~L_(3)椎体;其椎管相关参数最小处均位于L_(4/5)节段;椎间孔相关参数最小处均位于L_(2/3)节段。DLS患者L_(2/3)水平椎管及椎间孔的形态学参数与年龄、腰弯Cobb角及顶椎偏移距离存在相关性(P<0.05);而L_(5)/S_(1)水平椎间孔的形态学参数与PI、SS存在相关性(P<0.05)。结论 DLS患者椎管最狭窄处多位于L_(4/5)节段,而椎间孔最狭窄处多位于L_(2/3)节段。顶椎区椎管狭窄程度、椎间孔狭窄程度与脊柱-骨盆参数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行性腰椎侧凸 椎管 椎间孔 解剖学 测量
下载PDF
应用通督活血汤治疗退变性腰椎侧凸术后残余痛的疗效观察
2
作者 吴晶翠 李峰 +2 位作者 徐阳平 李琳 钟义 《颈腰痛杂志》 2024年第2期244-247,共4页
目的观察给予通督活血汤治疗退变性腰椎侧凸术后残余痛的近期临床疗效。方法将36例退变性腰椎侧凸术后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18例给予术后常规治疗,观察组18例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通督活血汤干预治疗。观察两组治疗前后VAS评分、Oswes... 目的观察给予通督活血汤治疗退变性腰椎侧凸术后残余痛的近期临床疗效。方法将36例退变性腰椎侧凸术后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18例给予术后常规治疗,观察组18例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通督活血汤干预治疗。观察两组治疗前后VAS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ysfunction score,ODI)及日本矫形协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下腰痛疗效评分。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的VAS评分、ODI指数均低于治疗前,JOA评分高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VAS评分和ODI指数低于对照组,JOA评分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督活血汤应用于退变性腰椎侧凸术后患者,能有效减轻术后疼痛,提高生活质量,加快其腰椎功能的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通督活血汤 腰椎侧凸 残余痛 术后康复
下载PDF
退变性腰椎侧凸畸形出现冠状位一致性脊柱序列的原因及矫形术后失平衡的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1
3
作者 张子方 郑国权 +3 位作者 宋凯 薛超 王岩 王征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205-212,共8页
目的:探讨退变性腰椎侧凸(degenerative lumbar scoliosis,DLS)患者冠状位躯干偏移与侧凸同向性(冠状位一致性)脊柱序列的相关因素及矫形术后早期冠状位失平衡的危险因素.方法:纳入2015年5月~2020年1月在解放军总医院单一中心手术治疗... 目的:探讨退变性腰椎侧凸(degenerative lumbar scoliosis,DLS)患者冠状位躯干偏移与侧凸同向性(冠状位一致性)脊柱序列的相关因素及矫形术后早期冠状位失平衡的危险因素.方法:纳入2015年5月~2020年1月在解放军总医院单一中心手术治疗的75例DLS患者,均行后路截骨矫形长节段固定融合术(固定椎体≥5).根据术前C7铅垂线(C7 plumb line,C7PL)偏移与侧凸方向的关系,将患者分为两型:Ⅰ型,C7PL与侧凸同向;Ⅱ型,C7PL与侧凸相悖.定义C7PL到骶骨中点的距离为冠状位平衡距(coronal balance distance,CBD),CBD≥30mm即为冠状位失平衡(coronal imbalance,CIB).根据术后CBD将Ⅰ型患者分为A组(CBD≥30mm)和B组(CBD<30mm).记录所有患者性别、年龄及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手术前后影像学参数包括CBD、主弯 Cobb 角(major curve Cobb,MCC)、腰骶弯 Cobb 角(fractional Cobb,FC)、L4 及 L5 椎体倾斜度、顶椎侧方滑移度(滑向凸侧为+;滑向凹侧为-)、主弯累及椎体数;手术参数包括主弯矫正度及其矫正率、固定椎体数、上端固定椎(upper instrumented vertebra,UIV)及下端固定椎(lower instrumented vertebra,LIV).应用观测者操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分析Ⅰ型患者顶椎侧方滑移度临界值及Ⅰ型患者主弯矫正率,根据曲线下面积(the area under ROC curve,AUC)得出相应临界值,并计算95%可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组间正态分布参数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非正态分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定性变量则采用卡方检验或Fisher检验,并计算相应比值比(odds ratio,OR).结果:75例DLS患者中男15例,女60例;年龄62.93±8.42岁.Ⅰ型和Ⅱ型冠状位序列分别有33例和42例,其中Ⅰ型术前CIB患者12例、术后12例;Ⅱ型患者术前CIB有5例、术后6例,Ⅰ型患者手术前后CIB发生率均显著大于Ⅱ型患者(P<0.05).Ⅰ型患者术前CBD(P=0.01)、顶椎侧方滑移度(P<0.001)及L4椎体倾斜度(P=0.015)显著大于Ⅱ型患者,其余均无异常(P>0.05).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Ⅰ型患者顶椎侧方滑移度临界值为6.5mm,敏感度=91.7%,特异度=85.7%;AUC=0.903,95%CI:0.793~1.000.Ⅰ型DLS患者分为A组12例、B组21例.A组患者术前顶椎侧方滑移度(P=0.037)、L4椎体倾斜度(P=0.001)及L5椎体倾斜度(P=0.038)均显著大于B组;两组患者固定节段、UIV及LIV均无统计学差异,但A组患者侧凸矫正度(P=0.001)及其矫正率(P<0.001)均显著大于B组.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Ⅰ型患者主弯矫正率临界值为65.0%,敏感度=75.0%,特异度=81.0%;AUC=0.861,95%CI:0.739~0.984;即Ⅰ型患者主弯矫正率超过65%,术后CIB发生率显著增加(OR:9.6;95%CI:1.847~49.884;P=0.009).结论:DLS患者术前CBD及主弯顶椎椎体向凸侧滑移可能为Ⅰ型冠状位序列的重要相关因素,且顶椎侧方滑移度≥6.5mm将导致此型患者发生术前CIB.此外,Ⅰ型DLS患者L4/L5椎体倾斜度越大,主弯矫正度过大,则术后即发生CIB几率越大,且主弯矫正率超过65%时,术后CIB发生率显著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变性腰椎侧凸 冠状位失平衡 冠状位平衡距 相关因素 观测者操作特征曲线
下载PDF
骨质疏松退变性腰椎侧凸的影像学表现及临床特征 被引量:1
4
作者 江龙 王强 +3 位作者 钱玉强 陈亮 杨斐 史珂湘 《实用骨科杂志》 2023年第1期6-9,共4页
目的 评估伴骨质疏松的退变性腰椎侧凸的影像学形态及临床特征。方法 纳入2017年11月至2021年12月27例骨质疏松性退变性腰椎侧凸患者作为骨质疏松组,其中男5例,女22例;年龄51~79岁,平均(68.1±7.4)岁。同时选取27例非骨质疏松性退... 目的 评估伴骨质疏松的退变性腰椎侧凸的影像学形态及临床特征。方法 纳入2017年11月至2021年12月27例骨质疏松性退变性腰椎侧凸患者作为骨质疏松组,其中男5例,女22例;年龄51~79岁,平均(68.1±7.4)岁。同时选取27例非骨质疏松性退变性腰椎侧凸患者作为非骨质疏松组,其中男8例,女19例;年龄53~76岁,平均(66.3±6.9)岁。记录两组骨密度T值与临床症状,测量并比较两组患者站立位全脊柱X线片上各项影像学参数,进一步分析骨质疏松组骨密度T值与各影像学参数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骨质疏松组平均T值(-3.0±0.6),显著低于非骨质疏松组(-0.6±1.4)。两组腰痛、肌力减退与感觉异常占比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骨质疏松组左腰弯13例,右腰弯14例。非骨质疏松组左腰弯11例,右腰弯16例。两组腰弯及胸弯的Cobb角、顶椎偏移、顶椎旋转、胸椎后凸角、腰椎前凸角、冠状位及矢状位躯干偏移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骨质疏松组中T值与胸椎后凸角存在明显的相关性(r=-0.568,P=0.022)。结论 伴骨质疏松的退变性腰椎侧凸患者的冠矢状面形态与非骨质疏松性患者相近,伴骨质疏松的退变性腰椎侧凸患者的骨质疏松程度与胸椎后凸角呈现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变性腰椎侧凸 骨质疏松 骨密度 影像学
下载PDF
斜外侧椎间融合结合不同内固定方式治疗退变性腰椎侧凸的有限元分析 被引量:3
5
作者 杨树龙 马荣 +5 位作者 王志强 梁思敏 陈振 刘晓印 张建群 戈朝晖 《医用生物力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52-58,共7页
目的 运用三维有限元分析法验证斜外侧椎间融合(oblique lateral interbody fusion,OLIF)辅助不同内固定方式治疗退变性腰椎侧凸(degenerative lumbar scoliosis,DLS)的生物力学稳定性。方法 建立L1~S1三维有限元DLS模型(模型1),模拟L2~... 目的 运用三维有限元分析法验证斜外侧椎间融合(oblique lateral interbody fusion,OLIF)辅助不同内固定方式治疗退变性腰椎侧凸(degenerative lumbar scoliosis,DLS)的生物力学稳定性。方法 建立L1~S1三维有限元DLS模型(模型1),模拟L2~5连续三节段OLIF手术及其结合不同内固定方式,分别建立单纯OLIF(stand-alone OLIF)模型(模型2)、椎体钉棒固定模型(模型3)、单边椎弓根螺钉固定模型(模型4)和双边椎弓根螺钉固定模型(模型5)。在直立、前屈、后伸、左右侧弯、左右旋转工况下,记录并分析各模型融合节段活动度(range of motion,ROM)、融合器及内固定的应力及其分布情况。结果 6种运动工况下,模型2~5融合节段整体ROM均小于模型1;与模型1相比,模型3、4的ROM降幅大于模型2、小于模型5;前屈和后伸工况下,模型4与模型5的ROM降幅相仿;左右侧弯工况下,模型3与模型5的ROM降幅相仿。在所有运动工况下,模型3、4融合器应力峰值大于模型5、小于模型2;其中,模型3的L2~3、L3~4、L4~5融合器应力峰值在左侧弯工况下较模型5增幅分别为5.52%、10.96%、7.99%,而模型4的L2~3、L3~4、L4~5融合器应力峰值在前屈工况下增幅分别为8.70%、7.00%、6.99%。在所有运动工况下,模型5的钉棒应力峰值均小于模型3、4,且在直立状态下模型3~5钉棒应力峰值最小。结论 OLIF附加单边椎弓根钉棒固定以及侧方椎体钉棒固定的两种辅助固定方式均能够提供手术节段的生物力学稳定。研究结果为临床应用OLIF技术治疗DLS提供一定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斜外椎间融合 退变性腰椎侧凸 有限元分析
下载PDF
脊柱内镜可视环锯技术治疗高龄退变性腰椎侧凸椎间孔狭窄的近期疗效 被引量:1
6
作者 辛大森 程才 +2 位作者 孙洪江 高书明 王路 《实用骨科杂志》 2023年第2期97-101,109,共6页
目的探讨采用脊柱内镜可视环锯技术治疗高龄退变性腰椎侧凸椎间孔狭窄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3月至2021年5月46例行脊柱内镜可视环锯技术治疗高龄退变性腰椎侧凸椎间孔狭窄患者的资料,男25例,女21例;年龄72~85岁,平均(77.5... 目的探讨采用脊柱内镜可视环锯技术治疗高龄退变性腰椎侧凸椎间孔狭窄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3月至2021年5月46例行脊柱内镜可视环锯技术治疗高龄退变性腰椎侧凸椎间孔狭窄患者的资料,男25例,女21例;年龄72~85岁,平均(77.5±2.6)岁。责任节段L_(4~5)35例、L_(5)S_(1)11例。使用脊柱内镜Endo-surgy standard手术器械套装可视镜外环锯行椎间孔扩大再造成形,使用髓核钳咬除椎间孔背侧增生肥厚的黄韧带及孔内增生韧带。对伴随腰椎间盘明显突出者,术中摘除突出髓核,使狭窄的椎间孔充分扩大成形。记录手术出血量、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及术后并发症等基本信息。完善术后腰椎过伸过屈侧位X线评估腰椎稳定性,腰椎正位X线片评估腰椎侧凸变化,腰椎CT观察椎间孔减压程度。按照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价术前及术后1个月、6个月及12个月的疼痛程度。按照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评价术前及术后1个月、6个月及12个月腰椎功能障碍严重程度。术后1年按照腰椎MacNab功能标准评价手术疗效。结果所有手术均顺利完成,无血管及神经损伤等并发症,术中出血量(22.38±4.64)mL,手术时间(52.95±4.98)min,术后住院时间(3.00±0.45)d。所有患者术后复查腰椎CT显示椎间孔区减压充分;术后复查腰椎过伸过屈侧位X线片显示腰椎稳定性良好;术后复查腰椎正位X线片显示侧凸较术前无进展。46例随访12~24个月,平均(18.32±2.55)个月。按MacNab标准,优39例,良3例,可4例,优良率91.30%。术后1、6、12个月VAS和ODI评分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0.001)。结论采用脊柱内镜可视环锯技术治疗高龄退变性腰椎侧凸椎间孔狭窄近期疗效满意,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微创手术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内镜 可视环锯 退变性腰椎侧凸 椎间孔狭窄
下载PDF
退变性腰椎侧凸伴骨盆倾斜的影像学特征及矫形术后转归
7
作者 李君禹 李危石 +4 位作者 于淼 曾岩 王永强 孙卓然 周思宇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213-218,共6页
目的:总结退变性腰椎侧凸患者伴骨盆倾斜的影像学特征,并分析脊柱矫形术后相关的影像学参数和骨盆倾斜的转归.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2019年12月在我院行后路脊柱侧凸矫形内固定融合手术的181例退变性腰椎侧凸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前合... 目的:总结退变性腰椎侧凸患者伴骨盆倾斜的影像学特征,并分析脊柱矫形术后相关的影像学参数和骨盆倾斜的转归.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2019年12月在我院行后路脊柱侧凸矫形内固定融合手术的181例退变性腰椎侧凸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前合并骨盆倾斜20例,年龄46~75岁(62.10±7.56岁),随访时间12~96个月(47.21±19.13个月).15例患者C7铅垂线(C7PL)偏移方向与骨盆髂嵴较高侧保持一致,定义为Ⅰ型;5例患者C7PL偏移方向与骨盆髂嵴较低侧一致,定义为Ⅱ型.收集患者术前、术后即刻及末次随访时的Cobb 角、冠状位平衡(coronal vertical axis,CVA)、锁骨角(clavicle angle,CA)、顶椎偏距(apical vertebral trans-lation,AVT)、骨倾斜角(sacral obliquity angle,SOA)、骨盆倾斜角(pelvic obliquity angle,POA)等影像学参数以及顶椎位置、融合节段、截骨方式、远端固定椎位置等临床指标,并进行组内比较与组间比较.结果:Ⅰ型组术后及末次随访时的Cobb角、AVT、POA均显著小于术前(P<0.05),CVA、CA和SOA与术前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Ⅱ型组术后Cobb角、AVT、POA显著小于术前(P<0.05),CVA、CA、SOA与术前比较均无明显差异(P>0.05);末次随访SOA、AVT显著小于术前(P<0.05),Cobb角、CVA、CA、POA与术前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Ⅱ型组术前SOA与AVT、术后Cobb角及末次随访时AVT与SOA均显著大于Ⅰ型组(P<0.05),其他影像学参数两组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Ⅰ型组与Ⅱ型组远端固定椎、顶椎位置、融合节段数、截骨方式等临床指标无明显差异(P>0.05).术后骨盆持续倾斜5例,骨盆倾斜改善15例,改善率75%.术后骨盆持续倾斜患者术后及末次随访时上述影像学参数较术前无显著性差异(P>0.05);术后骨盆倾斜改善组术后及末次随访时Cobb角、AVT、POA均显著小于术前(P<0.05).结论:退变性腰椎侧凸伴骨盆倾斜Ⅱ型患者术前骶骨和脊柱畸形比Ⅰ型更严重.对于Ⅰ型患者,纠正其Cobb角和AVT有助于其术后骨盆倾斜的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变性腰椎侧凸 骨盆倾斜 影像学参数 矫形手术 矫形策略
下载PDF
退变性腰椎侧凸矫形术后即刻冠状位平衡发生再失衡的危险因素分析
8
作者 丁林垚 孙卓然 +5 位作者 李危石 曾岩 袁磊 陈泽 邱卫鹏 侯翔宇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197-204,共8页
目的:探讨退变性腰椎侧凸(degenerative lumbar scoliosis,DLS)矫形术后即刻冠状位平衡患者末次随访时发生失衡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骨科2010年1月~2020年12月间DLS患者共156例.纳入术后即刻(3个月内)冠状位平衡患者,记录患... 目的:探讨退变性腰椎侧凸(degenerative lumbar scoliosis,DLS)矫形术后即刻冠状位平衡患者末次随访时发生失衡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骨科2010年1月~2020年12月间DLS患者共156例.纳入术后即刻(3个月内)冠状位平衡患者,记录患者年龄、性别、术前冠状位平衡状态、L5横突与骶骨融合状态、顶椎位置、顶椎偏距(apical vertebra translation,AVT)值、主弯Cobb角及腰骶弯Cobb角、术前L4倾斜方向和倾斜角度、术后即刻主弯Cobb角及腰骶弯Cobb角、术后即刻L4倾斜方向和倾斜角度、术后即刻近端固定椎(up-per instrumented vertebra,UIV)倾斜方向和倾斜角度、术后即刻T1-UIV Cobb角等情况.根据末次随访冠状位平衡状态分为末次随访冠状位平衡组与末次随访冠状位失衡组.分析上述因素与末次随访时冠状位失衡的相关性.结果:共纳入94例DLS术后即刻冠状位平衡状态患者,其中15例男性,79例女性,年龄63.10±6.47岁,随访32.5±26.9个月.术后即刻冠状位平衡患者末次随访时冠状位仍处于平衡状态者73例(77.7%),末次随访冠状位失衡患者21例(22.3%).两组间术前AVT值、术前主弯Cobb角、术后即刻主弯Cobb角、术前L4倾斜角、术后即刻L4倾斜角、术后即刻UIV倾斜角具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多因素回归分析发现术前AVT值(P=0.043)、术前主弯Cobb角(P=0.018)、术后即刻UIV倾斜角(P=0.035)与术后即刻冠状位平衡患者出现末次随访时冠状位失衡具有独立相关性.结论:DLS矫形术后即刻冠状位平衡患者术前AVT值、术前主弯Cobb角和术后即刻UIV倾斜角越大,末次随访越容易出现冠状位失平衡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变性腰椎侧凸 冠状位平衡 平衡变化 危险因素
下载PDF
个体化手术治疗重度退变性腰椎侧凸合并腰椎管狭窄症的临床分析 被引量:1
9
作者 王如彪 谭于建 《中国实用医药》 2023年第14期74-76,共3页
目的分析个体化手术治疗重度退变性腰椎侧凸合并腰椎管狭窄症的效果,为临床提供相关参考资料。方法92例重度退变性腰椎侧凸合并腰椎管狭窄症患者,均接受个体化手术治疗。观察手术结果及预后,比较患者手术前、术后3个月及最后一次随访相... 目的分析个体化手术治疗重度退变性腰椎侧凸合并腰椎管狭窄症的效果,为临床提供相关参考资料。方法92例重度退变性腰椎侧凸合并腰椎管狭窄症患者,均接受个体化手术治疗。观察手术结果及预后,比较患者手术前、术后3个月及最后一次随访相关参数。结果全部患者顺利完成手术。术中出血量(1524.25±23.62)ml;手术时间(193.36±9.51)min;减压1~4节段;固定4~10节段;上端固定L_(2)6例、T_(12)8例、T_(11)12例、T_(10)54例、T_(9)12例;下端固定到S120例、L_(5)72例。手术过程中使用骨质疏松螺钉20例。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问卷表(ODI)评分改善优秀38例、良好37例、尚可12例、差5例,ODI评分改善优良率为81.52%。手术后,7例患者原有神经根症状严重,术后3个月转归;4例脑脊液漏、5例肺部感染、3例伤口浅表感染,经对症治疗后痊愈。手术后3个月、最后一次随访时,患者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ODI评分分别为(2.93±1.52)、(2.12±1.58)分与(14.63±5.51)、(11.28±4.52)分,均低于手术前的(6.32±2.51)、(40.25±5.26)分,且最后一次随访低于手术后3个月,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后3个月、最后一次随访时,患者Cobb角分别为(15.26±3.28)、(15.36±4.81)°,小于手术前的(38.52±3.6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后3个月、最后一次随访时,患者胸椎前凸角分别为(32.61±4.25)、(32.15±4.28)°,大于手术前的(11.39±5.2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为重度退变性腰椎侧凸合并腰椎管狭窄症患者其实施个体化手术治疗能取得满意成效,且安全性高,建议进一步在临床推广和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个体化手术 重度退行性腰椎侧凸 腰椎管狭窄症 效果
下载PDF
侧前方椎体间融合术治疗退行性腰椎侧凸的临床研究
10
作者 林仙德 罗元标 许斌 《临床医学工程》 2023年第9期1217-1218,共2页
目的探讨侧前方椎体间融合术治疗退行性腰椎侧凸(DLS)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21年1月我院收治的80例DLS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传统后路截骨矫形减压融合内固定术治疗,观察组采用侧前方椎体间融合术治疗。比较... 目的探讨侧前方椎体间融合术治疗退行性腰椎侧凸(DLS)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21年1月我院收治的80例DLS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传统后路截骨矫形减压融合内固定术治疗,观察组采用侧前方椎体间融合术治疗。比较两组的手术效果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术后2周、3个月,两组的ODI、Cobb角、VAS评分均低于术前,且观察组的ODI、Cobb角、V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5.00%,低于对照组的20.00%(P<0.05)。结论侧前方椎体间融合术治疗DLS患者的效果显著,可明显降低ODI及疼痛程度,对患者冠状位有较好的矫正作用,且并发症较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方椎体间融合术 传统后路截骨矫形减压融合内固定术 退行性腰椎侧凸 手术效果 并发症
下载PDF
退行性腰椎侧凸性椎管狭窄神经根受压特点 被引量:20
11
作者 王岩 张雪松 +3 位作者 张永刚 刘郑生 肖嵩华 刘保卫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70-173,共4页
目的研究退行性腰椎侧凸性椎管狭窄(DLSS)患者神经根性压迫的原因及其与侧凸形式的关系。方法选取1999年7月~2002年12月本院骨科治疗的27例DLSS患者,术前进行神经系统物理检查,通过神经根性特定体表分部确定受压神经根序列和侧别。全... 目的研究退行性腰椎侧凸性椎管狭窄(DLSS)患者神经根性压迫的原因及其与侧凸形式的关系。方法选取1999年7月~2002年12月本院骨科治疗的27例DLSS患者,术前进行神经系统物理检查,通过神经根性特定体表分部确定受压神经根序列和侧别。全部患者进行X线平片、核磁共振检查和腰椎管造影,并确定神经根受压位置。结果27例患者中6例存在L3神经根性症状,13例存在L4神经根性症状,15例存在L5神经根性症状,9例存在S1神经根性症状。L3、L4神经根多在侧凸凹侧的神经根孔或神经根孔以外的部位存在压迫和狭窄,L5、S1神经根则较多在侧凸凸侧的侧隐窝位置存在压迫。结论DLSS患者神经根性损害出现在侧凸凹、凸两侧,出现的几率相近;神经根性损害的分布均接近于骶正中平分线,此结果可能与侧凸的非正常应力有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行性脊柱 腰椎侧凸性椎管狭窄 神经根
下载PDF
超声骨刀与传统工具在退变性腰椎侧凸减压截骨术中的应用比较 被引量:14
12
作者 陈萧霖 曾岩 +2 位作者 陈仲强 袁磊 钟少文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418-422,共5页
目的 :评价退变性腰椎侧凸(degenerative lumbar scoliosis,DLS)减压截骨术中应用超声骨刀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选择2008年2月~2016年12月在我院行后路减压、Ponte截骨、长节段(≥5个椎体)固定融合术且年龄不小于45岁的54例DLS患者,... 目的 :评价退变性腰椎侧凸(degenerative lumbar scoliosis,DLS)减压截骨术中应用超声骨刀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选择2008年2月~2016年12月在我院行后路减压、Ponte截骨、长节段(≥5个椎体)固定融合术且年龄不小于45岁的54例DLS患者,根据减压截骨操作主力工具的不同分为超声骨刀组(28例)和传统工具组(26例)。比较两组患者器械并发症例数、出院时神经功能恶化例数、手术时间、估算出血量、单个融合椎体出血量和自体血回收量等指标。结果:虽然超声骨刀组减压椎板数、Ponte截骨数和切除间盘数显著多于传统工具组(P<0.05),但是两组的器械并发症例数和出院时神经功能恶化例数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手术时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且超声骨刀组估算出血量、单个融合椎体出血量和自体血回收量显著低于传统工具组(834.0±354.4ml vs 1467.3±804.9ml,P=0.002)(120.8±57.2ml vs 191.4±88.4ml,P=0.003)(342.3±179.9ml vs552.2±295.2ml,P=0.003)。结论 :应用超声骨刀完成DLS减压截骨手术安全、有效,超声骨刀能显著减少术中出血量,且在安全性方面至少不亚于传统工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骨刀 退变性腰椎侧凸 出血量 手术时间 安全性
下载PDF
退行性腰椎侧凸患者顶椎偏移与腰大肌、椎旁肌不对称性的关系 被引量:14
13
作者 袁仕国 秦小红 +7 位作者 陈超 张佩 张志伟 徐明奎 周理 黄坚 陈美雄 李义凯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CAS CSCD 2015年第3期220-223,共4页
退行性腰椎侧凸(degenerative lumbar scoliosis,DLS)作为一种脊柱常见退变性疾病,文献报道人群发病率高达6%-68%,是引起老年人腰痛、下肢痛和间歇性跛行的一个重要原因[1]。脊柱不同区域退变的速率不尽相同,同一节段的一侧可能比另... 退行性腰椎侧凸(degenerative lumbar scoliosis,DLS)作为一种脊柱常见退变性疾病,文献报道人群发病率高达6%-68%,是引起老年人腰痛、下肢痛和间歇性跛行的一个重要原因[1]。脊柱不同区域退变的速率不尽相同,同一节段的一侧可能比另一侧退变得更快[2]。临床进行体格检查时我们常发现DLS中老年患者的腰部肌肉常常是不对称的。在进行脊柱查体时不对称特征往往被忽视,而这些可能是肌肉疲劳性腰痛的原因[2]。而腰肌的不对称性对临床治疗、锻炼指导具有重点意义,如一侧腰肌痉挛/萎缩则主要围绕责任侧。腰肌的不对称性需要客观有效的评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对称性 腰椎侧凸 椎旁肌 顶椎 腰大肌 退变性疾病 scoliosis 锻炼指导 lumbar 下肢痛
下载PDF
退变性腰椎侧凸患者腰椎前凸矫正程度与疗效的关系 被引量:16
14
作者 李危石 费晗 +2 位作者 陈仲强 孙卓然 马清伟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0期912-918,共7页
目的:评价退变性腰椎侧凸(degenerative lumbar scoliosis,DLS)患者行长节段固定矫形术的疗效,探讨合适的腰椎前凸矫正程度。方法:回顾性分析55例行长节段矫形固定术(至少4个椎体)的DLS患者的临床和影像学资料,随访时间至少2... 目的:评价退变性腰椎侧凸(degenerative lumbar scoliosis,DLS)患者行长节段固定矫形术的疗效,探讨合适的腰椎前凸矫正程度。方法:回顾性分析55例行长节段矫形固定术(至少4个椎体)的DLS患者的临床和影像学资料,随访时间至少2年。采用腰痛和下肢痛VAS评分、ODI评价患者的健康相关生活质量。在全脊柱正侧位X线片上测量脊柱骨盆矢状位参数。根据末次随访时骨盆入射角(pelvic incidence,PI)与腰椎前凸角(1umbarlordosis,LL)之差(PI—LL)是否在±9°范围内分为PI—LL在±9°范围内(PI—LL+组)和不在±9°范围内组(PI—LL-组),使用独立样本£检验比较两组影像参数和生活质量;用散点图和拟合曲线探索合适的LL范围,用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该范围内(A组)、外(B组)患者的评分差异;并分组比较不同矢状位平衡(SVA)范围的ODI差异。结果:55例DLS患者年龄为40~75岁(63.2±6.9岁),术前Cobb角为10.2°~52.3°(25.1°±11,5°),PI为23.4°~72.7°(47.5°±11.2°)。术前LL为-19.7°~50.1°(27.6°±15.2°),末次随访时为6.6°~64°(34.5°±11.9°),差异有显著性(P〈0.01);术前和末次随访时SVA无显著性差异(46.1±47.7mmvs49.6±36.9mm,P〉0.05)。末次随访时PI—LL+患者15例,PI-LL-患者40例,PI—LL+患者末次随访时腰痛VAS评分较PI—LL-患者高(4.6±2.5vs.2.9±2.1,P=0.015),下肢痛VAS评分和ODI无显著性差异(P〉0.05)。散点图及拟合曲线显示腰痛VAS评分和ODI在PI—LL为15°~28°时较低.在15°-28°的19例患者与不在15°~28°的36例患者比较.术后腰痛VAS评分更低(P〈0.05),下肢痛VAS评分和ODI无显著性差异(P〉0.05)。29例SVA〈50mm患者的ODI与17例50≤SVA〈80mm患者无最著性差异(P〉0.05),9例SVA≥80mm患者的ODI高于50≤SVA〈80mm的患者(P〈0.01)。结论:L=PI+9°可能并不适合作为国人DLS患者的矫形目标,按照PI—LL=15°~28°的对应关系矫正腰椎前凸可获得较好的疗效;对于老年DLS患者而言,SVA=80mm作为矢状位失衡的评价标准可能更加准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变性腰椎侧凸 手术计划 临床疗效 矢状位失平衡
下载PDF
短节段腰椎固定融合术治疗退变性腰椎侧凸的并发症及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9
15
作者 李冬月 海涌 +4 位作者 孟祥龙 杨晋才 关立 刘玉增 康南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0期882-887,共6页
目的:回顾性研究后路短节段腰椎固定融合术治疗退变性腰椎侧凸的手术并发症,并分析其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研究我院2011年1月~2015年12月行后路短节段腰椎固定融合术的退变性腰椎侧凸患者69例。其中男性28例,女性41例。年龄51~82岁... 目的:回顾性研究后路短节段腰椎固定融合术治疗退变性腰椎侧凸的手术并发症,并分析其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研究我院2011年1月~2015年12月行后路短节段腰椎固定融合术的退变性腰椎侧凸患者69例。其中男性28例,女性41例。年龄51~82岁,平均66.8±8.7岁。收集所有患者的相关数据,包括一般资料、BMI、高血压病、糖尿病、心脏疾病、脑血管病、术前腰椎侧凸Cobb角、术前腰椎前凸角、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输血量、固定节段数以及相关并发症(早期并发症:伤口感染、脑脊液漏、硬膜外血肿等;远期并发症:症状性邻近节段退变、内固定失败等)。通过单因素分析上述临床因素与并发症发生的相关性,将有统计学意义的指标应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方程分析,确定并发症发生的危险因素。结果:17例(24.6%)患者出现并发症19例,其中2例(2.9%)患者出现2种并发症,无死亡病例发生。早期并发症包括伤口感染3例(4.3%,深部2例,表浅1例);脑脊液漏2例(2.9%);术后短暂下肢麻木或疼痛1例(1.4%);硬膜外血肿1例(1.4%);远期并发症包括症状性邻近节段退变(ASD)10例(14.5%),3例再次手术(4.3%);内固定失败2例(2.9%,连接棒脱落1例,螺钉松动1例)。单因素分析结果提示,早期并发症与糖尿病、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固定节段数有相关性(P<0.05);远期并发症与术前腰椎侧凸Cobb角、术前腰椎前凸角、固定节段数有相关性(P<0.05)。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确定的早期并发症危险因素是手术时间、固定节段数(P<0.05),远期并发症危险因素是术前腰椎侧凸Cobb角、术前腰椎前凸角(P<0.05)。结论:短节段腰椎固定融合术治疗退变性腰椎侧凸最常见的并发症是症状性邻近节段退变,早期并发症的发生受到手术时间和固定节段数的影响,而远期并发症的危险因素是术前腰椎侧凸Cobb角和术前腰椎前凸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短节段融合 退变性腰椎侧凸 并发症 危险因素
下载PDF
退变性腰椎侧凸椎体终板Modic改变的分布情况及其影响因素 被引量:9
16
作者 吴海龙 丁文元 +5 位作者 申勇 张为 刘西斌 郭金库 曹来震 梁昌凡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285-289,共5页
目的:观察退变性腰椎侧凸患者终板Modic改变的分布情况,分析其相关影响因素及与腰痛的关系。方法:回顾分析2000年3月~2009年3月我院收治的126例退变性腰椎侧凸患者的影像学资料,采用VAS对患者腰痛程度进行评估。观察患者终板Modic改变... 目的:观察退变性腰椎侧凸患者终板Modic改变的分布情况,分析其相关影响因素及与腰痛的关系。方法:回顾分析2000年3月~2009年3月我院收治的126例退变性腰椎侧凸患者的影像学资料,采用VAS对患者腰痛程度进行评估。观察患者终板Modic改变的发生率、类型及分布特点;比较存在Modic改变与不存在Modic改变患者的VAS评分;分析Modic改变与椎间盘退变、终板倾斜度、腰椎侧凸角及体重指数间的相关性。结果:126例患者756个腰椎间盘中,69例(54.8%)124(18.2%)个椎间盘邻近终板存在Modic改变。存在Modic改变患者VAS评分5.5±2.0,不存在Modic改变患者VAS评分3.0±1.5,两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Modic分型:Ⅰ型有15例患者(11.9%)19个椎间盘退变(2.5%),Ⅱ型48例(38.1%)97个椎间盘退变(12.8%),Ⅲ型6例(4.8%)8个椎间盘退变(1.1%)。退变终板节段:L5/S1椎间盘32个(25.8%),L4/5椎间盘26个(21.0%),L3/4椎间盘9个(7.3%),L2/3椎间盘47个(37.9%),L1/2椎间盘6个(4.8%),T12/L1椎间盘4个(3.2%)。Modic改变发生于终板凹侧99(13.1%)个,发生于终板凸侧25(3.3%)个;凹侧与凸侧发生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Modic改变与椎间盘退变、终板倾斜度、腰椎侧凸角及体重指数存在显著相关性(P<0.05)。结论:Modic改变与椎间盘退变、终板倾斜度、腰椎侧凸角及体重指数之间存在相关关系;Modic改变以Ⅱ型多见,多发生于终板的凹侧,以L2/3、L5/S1和L4/5节段多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ODIC改变 退变性腰椎侧凸 椎间盘退变 腰痛
下载PDF
退变性腰椎侧凸患者椎旁肌退变与术后近端交界性后凸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14
17
作者 袁磊 陈萧霖 +7 位作者 曾岩 陈仲强 齐强 郭昭庆 李危石 孙垂国 张心灵 买硕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425-433,共9页
目的:探讨退变性腰椎侧凸(degenerative lumbar scoliosis,DLS)患者术前腰椎椎旁肌肉的退变程度与后路长节段固定融合术后近端交界性后凸(proximal junctional kyphosis,PJK)发生的关系。方法:本研究共纳入52例DLS患者,根据末次随访是... 目的:探讨退变性腰椎侧凸(degenerative lumbar scoliosis,DLS)患者术前腰椎椎旁肌肉的退变程度与后路长节段固定融合术后近端交界性后凸(proximal junctional kyphosis,PJK)发生的关系。方法:本研究共纳入52例DLS患者,根据末次随访是否发生PJK分为PJK组(10例)及无PJK(non-PJK)组(42例)。影像学评估包括脊柱骨盆矢状位参数、腰椎椎旁肌肌量(肌肉与椎体/椎间盘横截面积比值)以及肌肉-脂肪指数(肌肉与皮下脂肪的平均信号强度之比)。利用Logistic回归分析PJK发生的危险因素。比较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术前及随访时腰痛VAS及健康相关生活质量评分(SRS-22)。结果:本组患者PJK发生率为19.23%。患者手术年龄、性别、身体质量指数、患病时长、糖尿病、截骨及椎间融合、固定节段数、减压节段数、骨密度T值在PJK组及无PJK组均未见明显统计学差异。术前骨矿盐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BMD)较低、术前胸腰段后凸角(TLK)较大、术中胸椎后凸角(TK)矫正过大、最上端固定椎(UIV)位于T12-L1、术后即刻交界性后凸角(PJA)过大、术前骶骨倾斜角(SS)较小、术后PJA变化值较大、腰背伸肌群脂肪退变明显可能与腰椎退变性侧凸长节段固定术后发生PJK相关。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术前SS<25°(OR=12.902,P=0.046)、术后即刻PJA增大≥3.6°(OR=21.940,P=0.015)、腰背伸肌肌肉-脂肪指数≥27.65(OR=11.749,P=0.019)为发生PJK的独立危险因素。PJK患者的随访腰痛VAS及SRS-22功能状态评分较non-PJK组差。结论:DLS术后发生PJK患者,术前腰椎椎旁肌肌量较低、脂肪退变明显。术前SS<25°、术后即刻PJA增大≥3.6°、腰背伸肌肌肉-脂肪指数≥27.65为发生PJK的独立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变性腰椎侧凸 椎旁肌退变 近端交界性后
下载PDF
老年退变性腰椎侧凸合并腰椎管狭窄的手术疗效 被引量:6
18
作者 卢旻鹏 董靖 +4 位作者 邵高海 李波 余雨 王群波 焦春燕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1期1123-1125,共3页
目的探讨手术治疗老年退变性腰椎侧凸合并腰椎管狭窄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从2004年1月至2008年1月收治的退变性腰椎侧凸合并腰椎管狭窄患者37例,包括男性15例,女性22例,年龄(57.6±5.8)岁,比较患者手术前后及末次随访时的... 目的探讨手术治疗老年退变性腰椎侧凸合并腰椎管狭窄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从2004年1月至2008年1月收治的退变性腰椎侧凸合并腰椎管狭窄患者37例,包括男性15例,女性22例,年龄(57.6±5.8)岁,比较患者手术前后及末次随访时的Cobb角、ODI功能评分。结果本组病例都获得了临床随访,随访(18.5±5.5)个月,患者术后临床症状明显改善,自诉生活质量明显提高;术前ODI功能评分(59.6±12.5)分,术后(34.6±8.6)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评分(36.3±6.8)分,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obb角由术前(25.3±5.7)°矫正至术后(11.4±6.3)°,改善率平均为84.5%;骨融合率达到100%,无椎间融合器移位、椎间隙塌陷、断钉断棒等发生。结论后路减压结合椎弓根螺钉固定融合矫形术是治疗退变性腰椎侧凸合并腰椎管狭窄的有效方法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行性腰椎侧凸 短节段 固定 融合
下载PDF
退行性腰椎侧凸与骨质疏松症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8
19
作者 郭召 赵强 +2 位作者 丁文元 申勇 陈宏亮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7期558-561,共4页
目的:分析成人退行性腰椎侧凸与骨质疏松的相关性。方法:2004年1月至2009年6月门诊及病房共收治退行性腰椎侧凸患者69例,男6例,女63例;年龄51~82岁,平均69.3岁;所有患者均行X线、MRI检查,确诊并记录患者侧凸Cobb角;对照组50例,男9例,... 目的:分析成人退行性腰椎侧凸与骨质疏松的相关性。方法:2004年1月至2009年6月门诊及病房共收治退行性腰椎侧凸患者69例,男6例,女63例;年龄51~82岁,平均69.3岁;所有患者均行X线、MRI检查,确诊并记录患者侧凸Cobb角;对照组50例,男9例,女41例,均为非腰椎侧凸患者,其中腰椎管狭窄症37例,腰间盘突出症8例,腰椎滑脱症4例,腰椎管内占位1例,平均年龄62.6岁。应用双能X线吸收法测定腰椎(L2~L4)及股骨颈、股骨粗隆和Ward′s三角骨密度值及T值,分析患者年龄、Cobb角与对应T值的相关性。结果:在69例退行性腰椎侧凸患者中,平均T值为-2.8±1.9,分布在-0.9~-4.7之间,合并骨质疏松52例,骨量减少14例;对照组平均T值-1.2±1.6,分布在0.4~-2.8之间;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骨质疏松程度与年龄呈明显正相关,而与Cobb角无相关。结论:骨质疏松症是退行性腰椎侧凸发病的危险因素,同时骨质疏松程度随着年龄的增大而增加,但与侧凸程度无明显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质疏松症 退行性腰椎侧凸 双能X线吸收法 相关性
下载PDF
腰椎管狭窄症伴退变性腰椎侧凸患者的影像学表现与临床特点 被引量:9
20
作者 曾岩 陈仲强 +2 位作者 郭昭庆 齐强 李危石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2007年第10期753-756,共4页
目的:观察伴退变性腰椎侧凸的腰椎管狭窄症患者的临床特点和影像学表现。方法:将2004年1月至2005年10月我院收治的44例需手术治疗的伴退变性腰椎侧凸的腰椎管狭窄症患者作为侧凸组,同时随机抽取44例单纯腰椎管狭窄症患者作为对照组。两... 目的:观察伴退变性腰椎侧凸的腰椎管狭窄症患者的临床特点和影像学表现。方法:将2004年1月至2005年10月我院收治的44例需手术治疗的伴退变性腰椎侧凸的腰椎管狭窄症患者作为侧凸组,同时随机抽取44例单纯腰椎管狭窄症患者作为对照组。两组患者均拍摄包括胸腰段在内的腰椎正侧位X线片,侧凸组患者加拍全脊柱X线片,两组均测量腰椎前凸角和胸腰段后凸角,侧凸组还测量侧凸Cobb角、顶椎偏离度、侧凸范嗣内椎体最大侧方滑移度等参数;同时对两组患者进行腰痛程度评级、神经功能JOA 29分法评分及骨密度测量。结果:侧凸组患者的平均侧凸Cobb角为17.03°,顶椎偏离度平均为0.31,有25例患者出现侧凸范围内椎体侧向滑移。侧凸组患者腰椎前凸角为19.30°±12.49°,胸腰段后凸角为7.73°±5.16°,对照组分别为20.85°±11.73°和8.73°±6.09°,两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1)。18例侧凸组和23例对照组患者的平均骨密度值分别为-3.22±2.82和-0.03±2.18,差异有显著性(P<0.05)。侧凸组和对照组的JOA评分分别为11.54±3.78分和12.52±3.67分,无显著性差异(P>0.1)。侧凸组患者明显腰痛占81.8%,对照组患者明显腰痛占52.3%,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腰椎退变性侧凸可以加重腰椎管狭窄症患者的腰痛症状,但对神经功能无明显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管狭窄症 退变性腰椎侧凸 腰痛 骨质疏松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