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腰椎后路固定融合术后邻近节段退变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5
1
作者 沈为光 何伯圣 龚沈初 《医学综述》 2019年第14期2832-2836,共5页
腰椎后路固定融合术应用于腰椎退行性疾病的治疗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大量研究证明了这种手术的有效性和可靠性,但术后造成邻近节段退行性变或加剧已存在的退行性变的问题日益突出,受到了学者们的重视与关注。邻近节段退变是腰椎后路固定... 腰椎后路固定融合术应用于腰椎退行性疾病的治疗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大量研究证明了这种手术的有效性和可靠性,但术后造成邻近节段退行性变或加剧已存在的退行性变的问题日益突出,受到了学者们的重视与关注。邻近节段退变是腰椎后路固定融合术后最常见的病变,其发生机制及影响因素,如何有效治疗及预防退变的发生成为研究的热点。大部分学者研究认为,固定融合术后邻近节段活动度增加、椎间盘内压力增高以及关节突关节负荷增大等生物力学改变是导致邻近节段退变发生的主要原因,许多研究主要集中于评估和分析各因素对邻近节段退变的影响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后路固定融合术 退行性骨关节病 邻近节段退变 影响因素 发病机制
下载PDF
纳布啡联合瑞马唑仑多模式超前镇痛在腰椎后路内固定融合术患者中的应用
2
作者 黄文 蒋斌 郑舟婷 《当代医学》 2024年第10期35-39,共5页
目的探讨纳布啡联合瑞马唑仑多模式超前镇痛对腰椎后路内固定融合术患者苏醒期躁动、术后镇痛及睡眠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2021年1月至2023年3月上饶市立医院收治的90例腰椎后路内固定融合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 目的探讨纳布啡联合瑞马唑仑多模式超前镇痛对腰椎后路内固定融合术患者苏醒期躁动、术后镇痛及睡眠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2021年1月至2023年3月上饶市立医院收治的90例腰椎后路内固定融合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实验组,每组45例。对照组采用常规镇痛治疗,实验组采用纳布啡联合瑞马唑仑多模式超前镇痛治疗。比较两组Ricker镇静-躁动评分表(SAS)、视觉模拟评分法(VAS)、匹茨堡睡眠指数量表(PSQI)评分、术后镇痛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实验组苏醒期躁动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12、24、48h,实验组V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2、3天,实验组PSQI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镇痛泵首次按压时间长于对照组,补救镇痛次数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22%,低于对照组的22.2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纳布啡联合瑞马唑仑多模式超前镇痛对降低腰椎后路内固定融合术患者苏醒期躁动的发生、减轻患者疼痛、提升患者睡眠质量具有积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布啡 瑞马唑仑 超前镇痛 腰椎后路固定融合术
下载PDF
不同镇痛方法在腰椎后路减压内固定植骨融合术中的效果对比
3
作者 曾娘华 易伟宏 +2 位作者 王尔天 杨大志 褚千琨 《中国实用医药》 2024年第8期135-137,共3页
目的 对比不同镇痛方法对腰椎后路减压内固定植骨融合术的镇痛效果。方法 选取80例行腰椎后路减压内固定植骨融合术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镇痛方法的不同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40例。对照组给予镇痛泵方式进行镇痛,研究组给予镇痛... 目的 对比不同镇痛方法对腰椎后路减压内固定植骨融合术的镇痛效果。方法 选取80例行腰椎后路减压内固定植骨融合术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镇痛方法的不同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40例。对照组给予镇痛泵方式进行镇痛,研究组给予镇痛泵联合切口浸润进行镇痛。比较两组手术后不同时间点的疼痛评分。结果 术后2、4、12、24 h,研究组疼痛评分分别为(1.25±0.15)、(3.11±0.98)、(2.54±0.52)、(1.64±0.36)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的(4.16±0.68)、(5.13±1.57)、(4.63±1.65)、(3.79±1.03)分(P<0.05)。结论 对行腰椎后路减压内固定植骨融合术的患者来说,在其治疗过程中加以镇痛泵联合切口浸润进行干预,止痛效果十分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镇痛泵 切口浸润 腰椎后路减压内固定植骨融合术 术后疼痛
下载PDF
腰椎后路固定融合术深部切口感染病原菌及危险因素
4
作者 陆金琴 王强 +3 位作者 黄汇钦 吴江锋 付丽华 周玲花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3期2010-2013,共4页
目的探究腰椎后路固定融合术深部切口感染(SSDI)的病原菌分布并分析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3月-2020年3月在杭州市萧山区中医院行腰椎后路固定融合术且随访≥1年的患者临床资料,根据SSDI诊断标准确定发生SSDI病例,分析其病原菌... 目的探究腰椎后路固定融合术深部切口感染(SSDI)的病原菌分布并分析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3月-2020年3月在杭州市萧山区中医院行腰椎后路固定融合术且随访≥1年的患者临床资料,根据SSDI诊断标准确定发生SSDI病例,分析其病原菌分布,并采用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患者发生SSDI的危险因素。结果350例患者中发生SSDI者20例,共分离出病原菌23株,其中革兰阳性菌株16株,占比69.56%,以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为主;革兰阴性菌株6株,占比26.09%,以大肠埃希菌为主;真菌1株,占比4.35%。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体质量指数(BMI)、糖尿病、饮酒、手术时间、失血量、术前血清白蛋白均与腰椎后路固定融合术患者发生SSDI有关(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BMI、合并糖尿病均是腰椎后路固定融合术患者发生SSDI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医院腰椎后路固定融合术患者发生SSDI以革兰阳性菌为主要菌种,BMI≥25 kg/m^(2)、合并糖尿病均是腰椎后路固定融合术患者发生SSDI的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后路固定融合术 切口感染 病原菌 危险因素 预防
原文传递
腰椎后路减压内固定融合术(PLIF)治疗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DLSS)的临床效果 被引量:8
5
作者 黄东永 黄远源 +2 位作者 陈敏 黄仕光 王友洛 《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2014年第15期2252-2253,共2页
目的评价腰椎后路减压内固定融合术(PLIF)治疗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DLSS)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以2010年12月至2012年12月间我院收治的50例DLSS患者为研究对象,以JOA下腰痛治疗评价标准、VAS评价表、ODI功能障碍指数、Henderson疗效标准... 目的评价腰椎后路减压内固定融合术(PLIF)治疗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DLSS)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以2010年12月至2012年12月间我院收治的50例DLSS患者为研究对象,以JOA下腰痛治疗评价标准、VAS评价表、ODI功能障碍指数、Henderson疗效标准及术后邻近节段退变(ASD)为评价标准,评价PLIF在DLSS治疗中的临床应用价值。结果治疗后与治疗前相比,JOA评分升高,VAS评分、ODI指数降低,经检验,以上指标,治疗前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根据Henderson疗效评价标准,50例患者治疗效果为优、良、可、差的患者例数分别为39、5、3、3,治疗优良率为88.00%。随访统计结果显示,术后发生ASD的患者有7例,术后ASD发病率为14.00%,处于正常水平。结论腰椎后路减压固定融合术是治疗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患者的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且术后ASD发病率较低,安全可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后路减压内固定融合术 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
下载PDF
腰椎后路内固定融合术后深部感染内固定移除的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5
6
作者 张帮可 蒋家耀 +4 位作者 王亮 王海滨 郭群峰 倪斌 卢旭华 《颈腰痛杂志》 2016年第3期165-170,共6页
目的回顺分析腰椎后路内固定融合术后深部感染的治疗,探讨其内固定移除的影响因素。方法2008—01-2013-12病区共收治腰椎后路内固定融合术后术区深部感染35例,根据末次随访内固定是否移除分为内固定移除组(13例)和内固定保留组(22... 目的回顺分析腰椎后路内固定融合术后深部感染的治疗,探讨其内固定移除的影响因素。方法2008—01-2013-12病区共收治腰椎后路内固定融合术后术区深部感染35例,根据末次随访内固定是否移除分为内固定移除组(13例)和内固定保留组(22例),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L乒gistic回归分析内固定移除的影响因素。结果金黄色葡萄球菌及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为腰椎后路内固定融合术后深部感染最常见病原菌,占40%。单因素分析发现迟发型感染、术中异体输血、清创次数≥3次与内固定移除有关(P〈0.05)。多吲素Logistic同归分析显示迟发型感染(OR=17.458,95%CH.639~185.919)、清创次数≥3次(OR=53.154,95%CI=2.591~1090.417)是腰椎后路内固定融合术后深部感染内固定移除最重要的影响因素。结论腰椎后路内固定融合术后深部感染的治疗,对于迟发型感染及清创次数达到3次时应考虑移除内固定,以利于有效的控制感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后路固定融合术 术区深部感染内固定移除 因素分析
下载PDF
腰椎后路内固定融合术中围术期多模式镇痛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1
7
作者 叶兴道 《吉林医学》 CAS 2020年第6期1443-1444,共2页
目的:探讨腰椎后路内固定融合术中围术期多模式镇痛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126例腰椎后路内固定融合术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3例,对照组患者常规单一镇痛,观察组患者多模式镇痛,比较两组患者的镇痛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发生不良症... 目的:探讨腰椎后路内固定融合术中围术期多模式镇痛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126例腰椎后路内固定融合术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3例,对照组患者常规单一镇痛,观察组患者多模式镇痛,比较两组患者的镇痛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发生不良症状总例数为3例,对照组为10例,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时间推移,两组患者的疼痛评分均降低,在T1、T2、T3、T4、T5时间点观察组评分较对照组明显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将多模式镇痛应用在腰椎后路内固定融合术患者身上可有效降低患者疼痛感,减少不良症状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后路固定融合术 围术期 多模式镇痛
下载PDF
腰椎后路减压内固定融合术治疗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患者的价值 被引量:2
8
作者 俞宏保 《医疗装备》 2016年第21期89-90,共2页
目的探讨腰椎后路减压内固定融合术不同入路方式治疗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患者的效果。方法按照入路方式不同将62例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患者分为试验组31例和对照组31例,两组采取腰椎后路减压内固定融合术治疗,其中试验组选择上关节突外缘... 目的探讨腰椎后路减压内固定融合术不同入路方式治疗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患者的效果。方法按照入路方式不同将62例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患者分为试验组31例和对照组31例,两组采取腰椎后路减压内固定融合术治疗,其中试验组选择上关节突外缘的垂线与横突上1/3与下2/3水平线交点作为椎弓根进钉点,对照组选择人字脊顶点作为进钉点,对比两组手术效果以及治疗前后腰背痛手术评分(JOA)、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变化情况。结果试验组优良率略高于对照组,但组间差异并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最佳恢复期JOA和ODI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终末随访期两组JOA和ODI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腰椎后路减压内固定融合术治疗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疗效确切,上关节突外缘的垂线与横突上1/3与下2/3水平线交点可作为优选进钉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后路减压内固定融合术 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 价值
下载PDF
腰椎融合术后切口深部感染的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10
9
作者 王仕永 姚汝斌 +4 位作者 任莉荣 谢葵 黄少晓 龚向东 杨开舜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0期872-879,共8页
目的:回顾分析腰椎后路手术深部切口感染与同期手术无感染者的临床资料,探讨深部切口感染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分析2013年1月~2018年12月我院脊柱外科接受腰椎后路固定融合术且随访1年以上的腰椎退变性疾病患者。收集所有患者的病历资... 目的:回顾分析腰椎后路手术深部切口感染与同期手术无感染者的临床资料,探讨深部切口感染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分析2013年1月~2018年12月我院脊柱外科接受腰椎后路固定融合术且随访1年以上的腰椎退变性疾病患者。收集所有患者的病历资料,根据切口深部感染诊断标准确定术后深部切口感染病例,将患者分为感染组与非感染组。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对两组患者的手术时年龄、性别、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吸烟、饮酒、糖尿病、高血压、痛风、尿路感染、肺部疾病,术前血液学指标,手术相关因素,输血量、术后白蛋白、术后留置尿管时间进行分析,确定深部切口感染的危险因素。结果:共有907例患者纳入研究,其中符合切口深部感染诊断标准的患者共20例,男女各10例,平均年龄58.9±7.8岁。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BMI、饮酒、糖尿病、尿路感染、输血与感染相关;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Backward LR法)显示BMI>25kg/m^2(P=0.031),既往饮酒(P=0.049),糖尿病(P=0.006),尿路感染(P<0.001),术后引流少(P=0.040),术后输血(P=0.001)是发生深部切口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其中尿路感染、糖尿病、饮酒病史、高BMI是深部切口感染的四个主要的独立危险因素(OR分别为14.92、5.53、3.10、2.78)。结论:术前尿路感染、糖尿病、饮酒病史、BMI>25kg/m^2以及术后引流少、输血多是腰椎退行性疾病后路固定融合术后深部切口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针对这些危险因素制定相应的措施,有助于降低切口感染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退变性疾病 腰椎后路固定融合术 深部切口感染 危险因素
下载PDF
斜外侧腰椎间融合术治疗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疗效及对患者氧化应激指标影响 被引量:5
10
作者 李锐 许财元 +1 位作者 孙贺 张义龙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491-496,共6页
目的探讨斜外侧腰椎间融合术(oblique lateral interbody fusion,OLIF)对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degenerative lumbar spinal stenosis,DLSS)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我院DLSS患者103例,按手术方式分为OLIF组(n=51,行OLIF),腰椎后路减压内固... 目的探讨斜外侧腰椎间融合术(oblique lateral interbody fusion,OLIF)对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degenerative lumbar spinal stenosis,DLSS)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我院DLSS患者103例,按手术方式分为OLIF组(n=51,行OLIF),腰椎后路减压内固定融合术(posterior lumbar intervertebral fusion,PLIF)组(n=52,行PLIF)。对比两组手术情况、疗效与围手术期血清炎症因子、氧化应激指标、脊髓功能、腰腿疼痛(VAS)、腰椎功能(JOA)。结果OLIF组围手术期指标、术后1年疗效优于PLIF组(P<0.05);OLIF组术后1 d、3 d血清炎症因子水平低于PLIF组(P<0.05);OLIF组术后1 d、3 d血清晚期蛋白氧化产物、丙二醛水平低于PLIF组,超氧化物歧化酶水平高于PLIF组(P<0.05);OLIF组术后6个月、1年胫神经和腓总神经传导速度、JOA评分高于PLIF组,潜伏期、腰腿疼痛VAS评分低于PLIF组(P<0.05)。结论OLIF治疗DLSS效果显著,创伤更轻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斜外侧腰椎融合术 腰椎后路减压内固定融合术 炎症因子 氧化应激
下载PDF
腰椎后路减压内固定融合术治疗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的效果观察
11
作者 平义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医药卫生》 2021年第10期8-10,共3页
分析研究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患者采取腰椎后路减压内固定融合术治疗的效果。方法:68例研究对象筛选自2019年4月-2020年4月期间收治的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患者,对上数患者采取腰椎后路减压内固定融合术治疗,对其治疗效果予以会回顾性分析... 分析研究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患者采取腰椎后路减压内固定融合术治疗的效果。方法:68例研究对象筛选自2019年4月-2020年4月期间收治的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患者,对上数患者采取腰椎后路减压内固定融合术治疗,对其治疗效果予以会回顾性分析。结果:由下腰痛评分数据方面上可见,治疗后高于治疗前(P<0.05),由功能障碍指数数据方面上可见,治疗后低于治疗前(P<0.05),由疼痛评分数据方面上可见,治疗后低于治疗前(P<0.05),结论:在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的治疗中施行腰椎后路减压内固定融合术治疗,能够提升治疗效果,较好的改善患者功能障碍,对其疼痛进行缓解,由此可以见得,此种治疗方法在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患者治疗中有着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后路减压内固定融合术 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 功能障碍 疼痛评分
下载PDF
静脉联合局部应用氨甲环酸对减少腰椎手术失血的有效性及安全性研究 被引量:14
12
作者 陈江 贾育松 +3 位作者 米博文 孙旗 李晋玉 郑晨颖 《中国生化药物杂志》 CAS 2015年第7期53-56,共4页
目的观察静脉联合局部应用氨甲环酸(tranexamic acid,TXA)减少腰椎后路减压内固定融合术围术期失血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选取腰椎后路减压内固定融合术患者共128例,其中治疗组64例:于术切皮前静脉输注500 mg TXA,术中使用TXA浸湿的方... 目的观察静脉联合局部应用氨甲环酸(tranexamic acid,TXA)减少腰椎后路减压内固定融合术围术期失血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选取腰椎后路减压内固定融合术患者共128例,其中治疗组64例:于术切皮前静脉输注500 mg TXA,术中使用TXA浸湿的方纱局部浸润压迫止血;对照组64例:TXA换成生理盐水,操作同治疗组。观察并比较2组患者一般资料及相关指标变化。结果 2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术中出血量、输血量、术后24 h引流量、术后6 h自体血回输量均显著减少(P<0.01)。治疗组患者术后次日晨血红蛋白浓度及术后3日晨血红蛋白浓度、红细胞压积指标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P<0.05)。2组患者凝血酶原时间、纤维蛋白原含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治疗组患者术后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P<0.01)。2组患者术后均无深静脉血栓等并发症发生。结论采用静脉联合局部运用氨甲环酸可明显减少腰椎后路减压内固定融合术术中及术后出血量,缩短患者住院时间,且未增加血栓性疾病的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氨甲环酸 腰椎后路减压内固定融合术 静脉 局部 有效性 安全性
下载PDF
预防性使用低分子肝素对后路腰椎固定融合术患者预后的影响观察
13
作者 梁晓飞 《首都食品与医药》 2020年第19期81-81,共1页
目的分析预防性使用低分子肝素对后路腰椎固定融合术(PLF)患者预后影响.方法使用随机双盲法将2017年9月~2019年6月在我院行PLF术治疗的104例腰椎退行性病变患者分为A、B两组(A=52,B=52).A组术后进使用弹力袜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DVT)发... 目的分析预防性使用低分子肝素对后路腰椎固定融合术(PLF)患者预后影响.方法使用随机双盲法将2017年9月~2019年6月在我院行PLF术治疗的104例腰椎退行性病变患者分为A、B两组(A=52,B=52).A组术后进使用弹力袜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DVT)发生,B组在A组常规物理干预的基础上给予低分子肝素钠干预.对比两组术后引流量;统计两组术后DVT发生率.结果B组术后引流量[(162.43±11.48)mL]略高于A组[(159.75±12.72)mL],但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术后DVT发生率(5.77%)低于A组(21.1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预防性使用低分子肝素可有效降低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PLF术后DVT发生率,且不会增加患者术后引流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分子肝素 腰椎退行性疾病 后路腰椎固定融合术 下肢深静脉血栓
原文传递
腰椎后路减压内固定融合术应用于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的治疗效果分析
14
作者 夏辉 《医药论坛杂志》 2017年第12期121-122,共2页
目的探讨腰椎后路减压内固定融合术(PLIF)应用于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DLSS)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取永城市中心医院于2014年5月至2016年10月收治的78例DLSS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观察比较患者治疗前后的各项疗效指标、Henderson疗效标准及... 目的探讨腰椎后路减压内固定融合术(PLIF)应用于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DLSS)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取永城市中心医院于2014年5月至2016年10月收治的78例DLSS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观察比较患者治疗前后的各项疗效指标、Henderson疗效标准及术后临近节段退变(ASD)发生情况。结果所有病患经过治疗后的JOA评分明显比治疗前高,但患者的VAS评分和ODI指数与治疗前相比则显著下降,数据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的Henderson优良率为89.74%(70/78),随访期间ASD发病人数为11例,发病率为14.10%,处于正常范围。结论 DLSS患者应用PLIF进行治疗效果显著,可明显减轻患者的临床症状和体征,改善其神经经功能症状,恢复日常生活行为能力。因此,该治疗方案值得在临床上进行积极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后路减压内固定融合术 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 治疗效果
原文传递
腰椎管狭窄合并马尾神经冗余患者的手术疗效分析 被引量:1
15
作者 李会侠 赵玉龙 +3 位作者 王祺 李晓辉 冯琳 张永婷 《天津医药》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0期1085-1088,共4页
目的观察腰椎管狭窄症(LSS)患者马尾神经的MRI表现特点,分析行后路腰椎内固定椎间融合术(PLIF)治疗的临床疗效,探讨马尾神经冗余(RNRs)对手术疗效和预后判断的临床价值。方法收集经临床确诊且行PLIF术治疗的腰椎管狭窄患者209例。按腰椎... 目的观察腰椎管狭窄症(LSS)患者马尾神经的MRI表现特点,分析行后路腰椎内固定椎间融合术(PLIF)治疗的临床疗效,探讨马尾神经冗余(RNRs)对手术疗效和预后判断的临床价值。方法收集经临床确诊且行PLIF术治疗的腰椎管狭窄患者209例。按腰椎MRI T2WI矢状面椎管内马尾神经是否冗余分组。测量腰椎管最狭窄处硬膜囊横截面积(CSA),对患者术前及术后进行腰椎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分和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结果RNRs组85例,非RNRs组(对照组)124例,冗余发生率为40.7%。RNRs组较对照组患者年龄大、椎管狭窄程度严重、ODI评分及VAS评分高(P<0.01),2组间性别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PLIF术治疗后,RNRs组患者中有68例RNRs解除(解除组),17例RNRs未解除(未解除组),RNRs未解除率为20.0%。未解除组术后ODI及VAS评分较解除组和对照组均高(P<0.05);而解除组与对照组间临床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LSS患者的手术疗效评估关键在于术后RNRs是否解除,术后RNRs未解除患者较不伴有RNRs患者或术后RNRs解除的患者恢复差,RNRs可以作为手术预后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管狭窄 磁共振成像 后路腰椎固定椎间融合术 马尾神经冗余
下载PDF
新型机器人与徒手椎弓钉置入准确性比较 被引量:5
16
作者 李君禹 于淼 +3 位作者 刘忠军 金昭 曾琳 李婧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1期1941-1944,共4页
[目的]比较新型脊柱外科机器人(XGK-6508A智能骨科微创系统)与传统徒手椎弓钉置入的准确性。[方法] 22例拟接受腰椎减压固定融合手术的患者纳入本研究,随机分为两组。其中,12例在机器人辅助下置入椎弓钉58枚,10例采用传统徒手技术置入... [目的]比较新型脊柱外科机器人(XGK-6508A智能骨科微创系统)与传统徒手椎弓钉置入的准确性。[方法] 22例拟接受腰椎减压固定融合手术的患者纳入本研究,随机分为两组。其中,12例在机器人辅助下置入椎弓钉58枚,10例采用传统徒手技术置入椎弓钉44枚。比较两组患者临床和影像测量资料。[结果]两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机器人组手术时间显著长于徒手组(P<0.05),但是,两组在术中出血量、X线曝光次数、平均住院时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早期总并发症发生率,机器人组16.67%,徒手组50.00%,机器人组优于徒手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机器人组在椎弓根螺钉尖端偏差距、椎弓根螺钉入钉点偏差距、冠状位X线偏差角、矢状位X线偏差角和矢状位CT偏差角方面均显著优于徒手组(P<0.05)。在螺钉置入的准确性和近端关节侵扰方面,机器人组优于徒手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该新型脊柱外科机器人比传统椎弓根徒手置钉操作具有更高准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路腰椎固定融合术 机器人辅助椎弓根螺钉置入 徒手置钉技术 近端关节侵扰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