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3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腰椎后路融合内固定患者术后首次下床活动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3
1
作者 杨一琴 胡三莲 +2 位作者 钱会娟 周玲 崔伶伶 《中国医药导报》 CAS 2023年第6期72-75,89,共5页
目的调查腰椎后路融合内固定患者术后首次下床活动现状及影响因素。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于2021年4月至9月在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脊柱外科住院的328例腰椎后路融合内固定术后患者为研究对象。早期下床组为术后3日内首次下... 目的调查腰椎后路融合内固定患者术后首次下床活动现状及影响因素。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于2021年4月至9月在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脊柱外科住院的328例腰椎后路融合内固定术后患者为研究对象。早期下床组为术后3日内首次下床能够完成床椅转移或离床坐位或床边站立或平地行走的患者;不然为非早期下床组。采用一般资料调查表、广泛性焦虑自评量表(GAD-7)、医疗社会支持量表进行调查,运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腰椎后路融合内固定患者术后首次下床活动的因素。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两组年龄、术后血红蛋白、骨质疏松、疼痛评分、留置尿管、手术方式、社会支持评分、焦虑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年龄(≥60岁)、术后血红蛋白(偏高)、骨质疏松(是)、疼痛评分(≥5分)、留置尿管(是)、手术方式(开刀)、焦虑情况(中重度)为影响患者下床时间的危险因素(OR>1,P<0.05);社会支持(良好)影响患者下床时间的保护因素(OR<1,P<0.05)。结论较高的术后血红蛋白和良好的医疗社会支持水平有利于提高腰椎后路融合内固定患者术后早期下床活动水平,促进其康复有重要意义。而年龄大、骨质疏松、中重度焦虑、留置导尿管等因素是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后路融合内固定 加速康复外科 早期下床活动 社会支持
下载PDF
腰椎后路融合内固定术后切口深部感染病原菌及局部抗菌药物治疗研究 被引量:3
2
作者 韩志红 温存宁 +2 位作者 庞硕 熊尚文 谢东妍 《局解手术学杂志》 2023年第11期1017-1020,共4页
目的 探讨腰椎后路融合内固定术后早期切口深部感染病原菌分布特征及局部应用抗菌药物的疗效。方法 前瞻性选取2020年5月至2022年5月于我院行腰椎后路融合内固定术后并发早期感染的60例患者,收集患者感染部位分泌物进行细菌培养,分析病... 目的 探讨腰椎后路融合内固定术后早期切口深部感染病原菌分布特征及局部应用抗菌药物的疗效。方法 前瞻性选取2020年5月至2022年5月于我院行腰椎后路融合内固定术后并发早期感染的60例患者,收集患者感染部位分泌物进行细菌培养,分析病原菌分布特征及主要病原菌耐药性。将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观察组(30例)采用清创联合抗菌药物局部持续灌注引流治疗,对照组(30例)采用清创联合灌注等量生理盐水治疗,对比2组治疗效果。结果 60例样本中检出病原菌90株,其中革兰氏阳性菌30株(33.33%),以金黄色葡萄球菌(20.00%)为主要致病菌;革兰氏阴性菌56株(62.22%),以铜绿假单胞菌(28.89%)为主要致病菌;真菌4株(4.44%)。革兰氏阴性菌中,铜绿假单胞菌对庆大霉素、环丙沙星及氨苄西林耐药性较高,大肠埃希菌对头孢唑林耐药性较高,肺炎克雷伯菌对庆大霉素耐药性较高。革兰氏阳性菌中,金黄色葡萄球菌对氨苄西林和青霉素耐药性较高,表皮葡萄球菌对万古霉素耐药性较高,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对氨苄西林、红霉素耐药性较高。2组患者治疗后VAS评分、ODI显著降低(P<0.05);体温及WBC、CRP、PCT、ESR水平均明显改善(P<0.05),且观察组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患者灌注引流时间、引流管放置时间、静脉使用抗菌药物时间及住院时间均明显缩短(P<0.05),但2组患者切口愈合时间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 腰椎后路融合内固定术后早期切口深部感染多以金黄色葡萄球菌及铜绿假单胞菌为主,清创联合抗菌药物局部持续灌注引流治疗感染疗效可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后路融合内固定 切口感染 病原菌 耐药性 抗菌药物 清创
下载PDF
去甲万古霉素局部应用预防腰椎后路融合内固定术后切口感染的临床效果
3
作者 袁芮芮 殷利川 杨哲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2023年第16期30-34,38,共6页
目的观察去甲万古霉素局部应用预防腰椎后路融合内固定术后切口感染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选取2018年7月—2021年5月华北医疗健康集团邢台总医院收治的行腰椎后路融合内固定术患者492例,按照治疗方法不同分为试验组238例和常规组254例... 目的观察去甲万古霉素局部应用预防腰椎后路融合内固定术后切口感染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选取2018年7月—2021年5月华北医疗健康集团邢台总医院收治的行腰椎后路融合内固定术患者492例,按照治疗方法不同分为试验组238例和常规组254例。常规组采取常规感染预防方案,试验组在常规感染预防方案的基础上采取局部应用去甲万古霉素。比较2组患者手术情况、术后切口感染发生情况及关节愈合不良情况。结果2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置管率、置管时长、手术人员、住院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葡萄球菌感染率低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非葡萄球菌感染率和非葡萄球菌多重耐药菌感染率均稍高于常规组,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感染率术后切口总感染率均稍低于常规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非葡萄球菌致病菌均以大肠埃希菌为主。试验组深部切口感染率及骨髓炎发生率稍低于常规组,关节融合不良的发生率稍高于常规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去甲万古霉素局部应用预防腰椎后路融合内固定术后切口感染相对于常规预防用药,术后切口感染发生率无显著性差异,但在降低术后葡萄球菌感染的发生率方面能起到明显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后路融合内固定 去甲万古霉素 局部应用 切口感染
下载PDF
腰椎后路融合内固定术后手术切口感染的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3
4
作者 洪海南 潘文俊 郭宇华 《临床骨科杂志》 2022年第6期787-790,共4页
目的探讨腰椎后路融合内固定术后手术切口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将177例行腰椎后路融合内固定术患者根据手术切口是否发生感染分为感染组(11例)和非感染组(166例)。对两组基本资料进行单因素分析,对单因素分析具有显著差异的因素进... 目的探讨腰椎后路融合内固定术后手术切口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将177例行腰椎后路融合内固定术患者根据手术切口是否发生感染分为感染组(11例)和非感染组(166例)。对两组基本资料进行单因素分析,对单因素分析具有显著差异的因素进行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两组皮下脂肪厚度、合并糖尿病、吸烟、术前白蛋白、术后白蛋白、手术时间、手术节段、术后脑脊液漏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皮下脂肪厚度≥3 cm、合并糖尿病、手术时间≥3 h、术后脑脊液漏是腰椎后路融合内固定术后手术切口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皮下脂肪厚度≥3 cm、合并糖尿病、手术时间≥3 h、术后脑脊液漏的患者行腰椎后路融合内固定术发生手术切口感染的风险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后路融合内固定 手术切口感染 危险因素
下载PDF
腰椎后路融合内固定术后感染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被引量:8
5
作者 刘斌 甘维 +1 位作者 王华富 金掌 《临床骨科杂志》 2020年第6期788-791,共4页
目的分析腰椎后路融合内固定术后感染的相关影响因素。方法将腰椎后路融合内固定的46例术后切口感染者作为感染组,138例切口未感染者作为非感染组。分析两组临床资料,对影响术后感染因素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感染... 目的分析腰椎后路融合内固定术后感染的相关影响因素。方法将腰椎后路融合内固定的46例术后切口感染者作为感染组,138例切口未感染者作为非感染组。分析两组临床资料,对影响术后感染因素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感染者术后5~30 d出现感染症状,感染组30例为革兰阳性菌感染,12例为革兰阴性菌,4例为混合菌。合并糖尿病、术前总蛋白、术前血红蛋白、术前白蛋白、融合节段数、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手术方式、放置引流管时间、术后引流量、术后血红蛋白、术后白蛋白、术后总蛋白、术后白细胞计数、术后红细胞计数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合并糖尿病、融合节段数多、术后出血量多、放置引流管时间长、术后血红蛋白及术后白蛋白降低是腰椎后路融合内固定术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合并糖尿病、融合节段数多、放置引流管时间长、术后血红蛋白及术后白蛋白降低是腰椎后路融合内固定术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后路融合内固定 术后感染 LOGISTIC回归分析
下载PDF
纳布啡联合瑞马唑仑多模式超前镇痛在腰椎后路内固定融合术患者中的应用
6
作者 黄文 蒋斌 郑舟婷 《当代医学》 2024年第10期35-39,共5页
目的探讨纳布啡联合瑞马唑仑多模式超前镇痛对腰椎后路内固定融合术患者苏醒期躁动、术后镇痛及睡眠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2021年1月至2023年3月上饶市立医院收治的90例腰椎后路内固定融合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 目的探讨纳布啡联合瑞马唑仑多模式超前镇痛对腰椎后路内固定融合术患者苏醒期躁动、术后镇痛及睡眠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2021年1月至2023年3月上饶市立医院收治的90例腰椎后路内固定融合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实验组,每组45例。对照组采用常规镇痛治疗,实验组采用纳布啡联合瑞马唑仑多模式超前镇痛治疗。比较两组Ricker镇静-躁动评分表(SAS)、视觉模拟评分法(VAS)、匹茨堡睡眠指数量表(PSQI)评分、术后镇痛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实验组苏醒期躁动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12、24、48h,实验组V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2、3天,实验组PSQI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镇痛泵首次按压时间长于对照组,补救镇痛次数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22%,低于对照组的22.2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纳布啡联合瑞马唑仑多模式超前镇痛对降低腰椎后路内固定融合术患者苏醒期躁动的发生、减轻患者疼痛、提升患者睡眠质量具有积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布啡 瑞马唑仑 超前镇痛 腰椎后路内固定融合
下载PDF
不同镇痛方法在腰椎后路减压内固定植骨融合术中的效果对比
7
作者 曾娘华 易伟宏 +2 位作者 王尔天 杨大志 褚千琨 《中国实用医药》 2024年第8期135-137,共3页
目的 对比不同镇痛方法对腰椎后路减压内固定植骨融合术的镇痛效果。方法 选取80例行腰椎后路减压内固定植骨融合术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镇痛方法的不同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40例。对照组给予镇痛泵方式进行镇痛,研究组给予镇痛... 目的 对比不同镇痛方法对腰椎后路减压内固定植骨融合术的镇痛效果。方法 选取80例行腰椎后路减压内固定植骨融合术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镇痛方法的不同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40例。对照组给予镇痛泵方式进行镇痛,研究组给予镇痛泵联合切口浸润进行镇痛。比较两组手术后不同时间点的疼痛评分。结果 术后2、4、12、24 h,研究组疼痛评分分别为(1.25±0.15)、(3.11±0.98)、(2.54±0.52)、(1.64±0.36)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的(4.16±0.68)、(5.13±1.57)、(4.63±1.65)、(3.79±1.03)分(P<0.05)。结论 对行腰椎后路减压内固定植骨融合术的患者来说,在其治疗过程中加以镇痛泵联合切口浸润进行干预,止痛效果十分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镇痛泵 切口浸润 腰椎后路减压内固定植骨融合 术后疼痛
下载PDF
腰椎后路减压内固定融合术(PLIF)治疗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DLSS)的临床效果 被引量:8
8
作者 黄东永 黄远源 +2 位作者 陈敏 黄仕光 王友洛 《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2014年第15期2252-2253,共2页
目的评价腰椎后路减压内固定融合术(PLIF)治疗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DLSS)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以2010年12月至2012年12月间我院收治的50例DLSS患者为研究对象,以JOA下腰痛治疗评价标准、VAS评价表、ODI功能障碍指数、Henderson疗效标准... 目的评价腰椎后路减压内固定融合术(PLIF)治疗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DLSS)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以2010年12月至2012年12月间我院收治的50例DLSS患者为研究对象,以JOA下腰痛治疗评价标准、VAS评价表、ODI功能障碍指数、Henderson疗效标准及术后邻近节段退变(ASD)为评价标准,评价PLIF在DLSS治疗中的临床应用价值。结果治疗后与治疗前相比,JOA评分升高,VAS评分、ODI指数降低,经检验,以上指标,治疗前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根据Henderson疗效评价标准,50例患者治疗效果为优、良、可、差的患者例数分别为39、5、3、3,治疗优良率为88.00%。随访统计结果显示,术后发生ASD的患者有7例,术后ASD发病率为14.00%,处于正常水平。结论腰椎后路减压固定融合术是治疗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患者的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且术后ASD发病率较低,安全可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后路减压内固定融合 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
下载PDF
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腰椎后路减压融合内固定术中超声骨刀的应用观察 被引量:5
9
作者 高阳 《山东医药》 CAS 2022年第15期65-67,共3页
目的观察超声骨刀在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患者腰椎后路减压融合内固定术中的应用效果及安全性。方法腰椎管狭窄症需要行腰椎手术患者158例,随机分为试验组、对照组。试验组腰椎后路减压融合内固定术中使用超声骨刀进行减压;对照组腰椎后... 目的观察超声骨刀在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患者腰椎后路减压融合内固定术中的应用效果及安全性。方法腰椎管狭窄症需要行腰椎手术患者158例,随机分为试验组、对照组。试验组腰椎后路减压融合内固定术中使用超声骨刀进行减压;对照组腰椎后路减压融合内固定术中使用传统的骨刀、椎板钳进行常规减压操作。对比两组患者术中椎板减压操作时间、术中出血量、手术前后VAS评分,统计脑脊液漏例数、术后伤口感染、神经损伤等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试验组椎板减压实际操作时间为(4.13±0.85)min,对照组为(6.24±1.02)min,两组比较,P<0.05。试验组术中出血为(297.41±35.30)mL,对照组为(373.35±27.57)mL,两组比较,P>0.05。试验组术前VAS评分为(6.15±1.47)分,术后为(2.94±0.57)分,手术前后差值为(3.21±0.90)分;对照组术前VAS评分为(6.46±1.28)分,术后为(3.01±0.43)分,手术前后差值为(3.45±0.85)分,两组手术前后VAS差值比较,P>0.05。试验组术中硬膜损伤致脑脊液漏2例,对照组术中硬膜损伤3例,均为术中粘连严重、操作困难所致,两组脑脊液漏例数比较,P>0.05;试验组患者术后伤口均愈合良好,无明显感染病例;对照组患者出现伤口感染、愈合不良3例,两组对比,P<0.05;试验组术中存在1例由于神经粘连严重,分离困难,致使术后出现神经水肿、刺激症状,对照组由于术中骨质硬化、骨化严重,操作困难,致使术后出现下肢疼痛症状较术前加重等神经损伤表现4例,两组对比,P<0.05。结论相对于常规椎板减压方式,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患者腰椎后路减压融合内固定术中使用超声骨刀进行减压操作时间缩短,神经损伤、伤口感染发生率降低,且不增加神经及硬膜损伤等并发症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骨刀 椎板减压 腰椎后路减压融合内固定 椎板咬骨钳 腰椎管狭窄症
下载PDF
单节段腰椎后路减压椎间融合内固定术后引流量的危险因素 被引量:1
10
作者 张圣飞 张亮 +2 位作者 张志强 蔡俊 冯新民 《吉林医学》 CAS 2022年第12期3441-3443,共3页
目的:探讨影响单节段腰椎后路减压椎间融合内固定(PLIF)术后引流量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83例因腰椎退行性疾病行单节段PLIF手术的患者,男39例,女44例,年龄33~81岁。老年患者37例,男20例,女17例;肥胖患者14例;重度骨质疏松症患者1... 目的:探讨影响单节段腰椎后路减压椎间融合内固定(PLIF)术后引流量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83例因腰椎退行性疾病行单节段PLIF手术的患者,男39例,女44例,年龄33~81岁。老年患者37例,男20例,女17例;肥胖患者14例;重度骨质疏松症患者15例;疾病类型中腰椎滑脱症16例,腰椎间盘突出症31例,腰椎管狭窄症36例;手术节段中腰3~4节段13例,腰4~5节段42例,腰5骶1节段28例;使用超声骨刀44例。分析性别、年龄、体重指数(BMI)、疾病类型、手术时间、手术节段、是否骨质疏松、是否使用超声骨刀、是否合并高血压病及糖尿病及术中失血量与术后引流量的相关性。结果:手术时间(103.98±21.61)min,术中失血量(193.49±40.47)ml,术后引流量(273.92±47.98)ml;分析发现手术时间及BMI与术后引流量无明显相关性(P>0.05),但年龄及术中失血量与术后引流量相关(P<0.05);性别与术后引流量无明显相关性(P>0.05),但老年女性患者较老年男性患者引流量显著增多(P<0.05);肥胖、使用超声骨刀、高血压病及糖尿病、手术节段与术后引流量无明显相关性(P>0.05);腰椎滑脱症患者术后引流量较腰椎管狭窄症及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显著增多(P<0.05)。结论:患者年龄、疾病类型及术中失血量与单节段PLIF术后引流量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 腰椎后路减压椎间融合内固定 术后引流量 危险因素
下载PDF
腰椎后路内固定融合术后两种不同引流方式的比较 被引量:1
11
作者 李海燕 《浙江临床医学》 2017年第12期2336-2337,共2页
目的腰椎后路内固定融合术后两种不同引流方式护理研究比较。方法自2015年8月至2016年8月对96例患者行腰椎后路椎管减压术、椎间Cage植骨融合术和内固定术,随机分成两组,观察组采用间断夹闭引流法,对照组采用持续负压引流法(CNPD)... 目的腰椎后路内固定融合术后两种不同引流方式护理研究比较。方法自2015年8月至2016年8月对96例患者行腰椎后路椎管减压术、椎间Cage植骨融合术和内固定术,随机分成两组,观察组采用间断夹闭引流法,对照组采用持续负压引流法(CNPD)引流,对两组引流装置留置时间、引流量、引流管意外及切口愈合情况进行比较观察。结果间断夹闭引流法较持续负压引流法可减少术后引流量,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缩短引流装置留置时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间断夹闭引流法较持续负压引流法效果更佳,有效降低术后相关并发症发生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后路融合内固定 引流方式
下载PDF
腰椎后路内固定融合术后深部感染内固定移除的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5
12
作者 张帮可 蒋家耀 +4 位作者 王亮 王海滨 郭群峰 倪斌 卢旭华 《颈腰痛杂志》 2016年第3期165-170,共6页
目的回顺分析腰椎后路内固定融合术后深部感染的治疗,探讨其内固定移除的影响因素。方法2008—01-2013-12病区共收治腰椎后路内固定融合术后术区深部感染35例,根据末次随访内固定是否移除分为内固定移除组(13例)和内固定保留组(22... 目的回顺分析腰椎后路内固定融合术后深部感染的治疗,探讨其内固定移除的影响因素。方法2008—01-2013-12病区共收治腰椎后路内固定融合术后术区深部感染35例,根据末次随访内固定是否移除分为内固定移除组(13例)和内固定保留组(22例),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L乒gistic回归分析内固定移除的影响因素。结果金黄色葡萄球菌及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为腰椎后路内固定融合术后深部感染最常见病原菌,占40%。单因素分析发现迟发型感染、术中异体输血、清创次数≥3次与内固定移除有关(P〈0.05)。多吲素Logistic同归分析显示迟发型感染(OR=17.458,95%CH.639~185.919)、清创次数≥3次(OR=53.154,95%CI=2.591~1090.417)是腰椎后路内固定融合术后深部感染内固定移除最重要的影响因素。结论腰椎后路内固定融合术后深部感染的治疗,对于迟发型感染及清创次数达到3次时应考虑移除内固定,以利于有效的控制感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后路内固定融合 术区深部感染内固定移除 因素分析
下载PDF
术中自体血回输在腰椎后路减压融合内固定术应用的初步分析 被引量:3
13
作者 崔成亮 孙玉鹏 《北京医学》 CAS 2016年第3期240-243,共4页
目的 探讨术中自体血液回输在腰椎后路减压融合内固定术中的应用。方法 对2010年1月至2013年12月行腰椎后路减压融合内固定术的患者,根据术中出血量分为2组,A组(自体血回输组)术中出血量≥300 ml,术中进行自体血回输;B组(非自体血回... 目的 探讨术中自体血液回输在腰椎后路减压融合内固定术中的应用。方法 对2010年1月至2013年12月行腰椎后路减压融合内固定术的患者,根据术中出血量分为2组,A组(自体血回输组)术中出血量≥300 ml,术中进行自体血回输;B组(非自体血回输组)术中出血量〈300 ml,不进行自体血回输。对2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估计失血量、输血量及手术前后血红蛋白水平进行对比,分析术中出血原因及使用血液回收装置的必要性。结果 共220例患者纳入本研究,A组169例,B组51例,A组患者中使用自体血回输后仅13例(7.7%)需要行同种异体输血,B组未使用同种异体血。其中A组行多节段(3个及以上)减压融合术的患者中,4例(22.2%)输同种异体血,明显高于1~2个节段手术的患者异体输血比例(P〈0.05)。A组和B组比较,A组患者平均手术时间[(173.0±44.7)min vs.(135.9±45.6)min,P=0.0000]和术中出血量[(628.9±306.9)ml vs.(287.6±203.4)ml,P=0.0000]明显增高。结论术中自体血回输基本满足腰椎后路减压融合内固定手术的输血要求,明显减少异体输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体血回输 腰椎后路减压融合内固定
下载PDF
针刺对腰椎后路减压融合内固定术大鼠的抑炎镇痛作用及Akt/NF-κB通路的影响 被引量:6
14
作者 杨文文 许兰 +1 位作者 吴继新 王增亮 《中医药导报》 2022年第5期47-51,共5页
目的:探讨针刺对腰椎后路减压融合内固定术大鼠的抑炎镇痛作用及蛋白激酶B(Akt)/核因子κB(NF-κB)通路的影响。方法:50只大鼠随机取10只大鼠作为对照组,剩余40只大鼠建立腰椎间盘突出症模型并进行后路减压融合内固定术。将造模成功的3... 目的:探讨针刺对腰椎后路减压融合内固定术大鼠的抑炎镇痛作用及蛋白激酶B(Akt)/核因子κB(NF-κB)通路的影响。方法:50只大鼠随机取10只大鼠作为对照组,剩余40只大鼠建立腰椎间盘突出症模型并进行后路减压融合内固定术。将造模成功的36只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针刺组和氟比洛芬酯组,每组12只。针刺组大鼠针刺“肾俞穴”,每次20 min,1次/d,连续5 d;氟比洛芬酯组大鼠尾静脉注射氟比洛芬酯注射液,25 mg/kg,2次/d,连续5 d。热板致痛实验测定各组大鼠痛阈值,ELISA法检测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6(IL-6)和IL-1β水平及β-内啡肽(β-EP)、P物质(SP)和五羟色胺(5-HT)含量,HE染色检测L5神经根组织病理学变化,蛋白印迹法检测背根神经节中Akt、p-Akt、NF-κB和p-NF-κB p65蛋白相对表达量。结果:对照组大鼠神经细胞结构完整、形态正常、排列整齐,未见炎症细胞浸润;模型组大鼠神经细胞排列紊乱、细胞边界模糊,明显水肿,髓鞘发生崩解,排列不整齐,有大量炎症细胞浸润;针刺组和氟比洛芬酯组大鼠神经细胞排列稍整齐,炎症细胞浸润减少,细胞轻度水肿。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大鼠痛阈值,血清TNF-α、IL-6、IL-1β、SP和5-HT含量,以及背根神经节p-Akt和p-NF-κB p65蛋白相对表达量均明显升高(P<0.05),血清β-EP含量明显降低(P<0.05);与模型组比较,针刺组和氟比洛芬酯组大鼠痛阈值,TNF-α、IL-6、IL-1β、SP和5-HT含量,以及背根神经节p-Akt和p-NF-κB p65蛋白相对表达量均明显降低(P<0.05),血清β-EP含量明显升高(P<0.05),且氟比洛芬酯组各指标变化更为显著。结论:针刺可降低腰椎后路减压融合内固定术大鼠炎症反应,同时缓解疼痛,其可能是通过抑制Akt/NF-κB信号通路发挥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后路减压融合内固定 腰椎间盘突出症 针刺 炎症反应 Akt/NF-κB信号通路 大鼠
下载PDF
腰部骨科固定支架在腰椎后路减压融合内固定术后的康复应用 被引量:2
15
作者 田薇 粟莉 《骨科》 CAS 2021年第6期555-558,共4页
目的探讨腰部骨科固定支架在腰椎后路减压融合内固定术后康复应用的疗效。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12月在我科接受腰椎后路减压融合内固定术治疗的腰椎间盘突出症病人122例,将2019年1月至6月术后佩戴腰围治疗的61病人纳入对照组;2019年7月... 目的探讨腰部骨科固定支架在腰椎后路减压融合内固定术后康复应用的疗效。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12月在我科接受腰椎后路减压融合内固定术治疗的腰椎间盘突出症病人122例,将2019年1月至6月术后佩戴腰围治疗的61病人纳入对照组;2019年7月至12月术后佩戴腰部骨科固定支架治疗的61病人纳入观察组。采用简明健康状况调查表(SF-36)评分、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和日本骨科协会(JOA)、舒适状况量表(GCQ)评估病人术后的生活质量、疼痛、腰部功能和舒适情况,并观察两组不良反应情况。结果干预后,观察组的SF-36评分、VAS评分和JOA评分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观察组的GCQ从生理、心理、社会文化和环境方面得分都要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医用腰围与腰部骨科固定支架均可提高病人术后康复的疗效,但腰部骨科固定支具在舒适度、透气性方面表现更佳,明显改善病人生活质量,使病人更易接受并坚持佩戴,并有助于病人术后腰部功能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部骨科固定支架 腰椎后路减压融合内固定 康复 疗效
下载PDF
快速康复外科护理模式在腰椎后路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患者中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4
16
作者 陈婉霞 《中外医疗》 2021年第29期147-150,共4页
目的探讨腰椎后路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患者应用快速康复外科护理模式的临床效果。方法方便选取2017年1月—2021年5月该院收治的108例行腰椎后路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术的患者为研究对象,征得患者同意后应用单盲分组方式对其进行分组,即... 目的探讨腰椎后路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患者应用快速康复外科护理模式的临床效果。方法方便选取2017年1月—2021年5月该院收治的108例行腰椎后路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术的患者为研究对象,征得患者同意后应用单盲分组方式对其进行分组,即参照组与研究组,各54例。参照组对患者施以常规方式护理干预,研究组对患者施以快速康复外科护理模式干预,观察并对比两组患者护理效果、生活质量、疼痛程度以及心理状态。结果研究组患者术后引流量、住院时间以及住院费用分别为(90.18±10.27)mL、(5.71±1.02)d、(70397.48±90.85)元,其数据均低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6.992、11.247、91.105,P<0.001);研究组患者Barthel指数为(81.77±4.89)分,明显高于参照组,其VAS评分为(1.67±0.46)分、SAS评分为(30.20±2.41)分,均明显低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4.709、7.748、16.732,P<0.001);研究组患者护理满意度(94.4%)比参照组(77.7%)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271,P=0.012)。结论腰椎后路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患者应用快速康复外科护理模式,可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心理状态,并降低患者疼痛程度,有利于促进护患关系和谐发展,可在临床中大力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后路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 快速康复外科护理 生活质量 心理状态 护理效果
下载PDF
腰椎后路内固定融合术中围术期多模式镇痛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1
17
作者 叶兴道 《吉林医学》 CAS 2020年第6期1443-1444,共2页
目的:探讨腰椎后路内固定融合术中围术期多模式镇痛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126例腰椎后路内固定融合术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3例,对照组患者常规单一镇痛,观察组患者多模式镇痛,比较两组患者的镇痛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发生不良症... 目的:探讨腰椎后路内固定融合术中围术期多模式镇痛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126例腰椎后路内固定融合术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3例,对照组患者常规单一镇痛,观察组患者多模式镇痛,比较两组患者的镇痛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发生不良症状总例数为3例,对照组为10例,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时间推移,两组患者的疼痛评分均降低,在T1、T2、T3、T4、T5时间点观察组评分较对照组明显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将多模式镇痛应用在腰椎后路内固定融合术患者身上可有效降低患者疼痛感,减少不良症状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后路内固定融合 围术期 多模式镇痛
下载PDF
加味蠲痹汤对腰椎后路减压融合内固定术后椎旁肌损伤模型SD大鼠影响实验研究 被引量:1
18
作者 杨亚龙 吴勐 +2 位作者 魏媛媛 陈启华 史双彬 《四川中医》 2020年第8期52-56,共5页
目的:探究加味蠲痹汤对腰椎后路减压融合内固定术后椎旁肌损伤模型SD大鼠疗效及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asic Fibroblast Growth Factor,bFGF)mRNA、Ⅰ型胶原蛋白(Collagen Ⅰ)、Ⅲ型胶原蛋白(Collagen Ⅲ)的作用。方法:大鼠均模拟临... 目的:探究加味蠲痹汤对腰椎后路减压融合内固定术后椎旁肌损伤模型SD大鼠疗效及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asic Fibroblast Growth Factor,bFGF)mRNA、Ⅰ型胶原蛋白(Collagen Ⅰ)、Ⅲ型胶原蛋白(Collagen Ⅲ)的作用。方法:大鼠均模拟临床腰椎后路减压融合内固定术模式建立椎旁肌损伤模型。将15只建模成功的SD大鼠随机分为3组(n=5),即模型组、低剂量组和高剂量组,另取5只健康大鼠作为对照组。低剂量组和高剂量组的大鼠分别按照9.1g/Kg、18.2g/Kg体重标准使用加味蠲痹汤灌胃。干预5d后椎旁肌损伤评分和苏木素-伊红(HE)染色分析损伤恢复情况。检测和比较血清中组胺和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水平。使用qPCR和Western blot检测软组织中bFGF mRNA、Collagen-Ⅰ/Ⅲ蛋白的水平。结果:低剂量组和高剂量组大鼠椎旁肌损伤评分低于模型组(P<0.05),并且高剂量组的椎旁肌损伤评分低于低剂量组(P<0.05)。HE染色结果显示对照组的软组织结构正常;模型组细胞排列紊乱、纤维断裂和炎性浸润,同时出现纤维增生;低剂量组和高剂量组的椎旁肌损伤程度均显著轻于模型组,并且高剂量组的软组织基本恢复。模型组大鼠血清组胺和TNF-α的水平明显升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低剂量组和高剂量组的水平显著降低(P<0.05),其中高剂量组大鼠血清组胺和TNF-α的水平显著低于低剂量组(P<0.05)。模型组大鼠软组织中bFGF mRNA、Collagen-Ⅰ/Ⅲ蛋白水平明显升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低剂量组和高剂量组bFGF mRNA显著升高而Collagen-Ⅰ/Ⅲ蛋白的水平显著降低(P<0.05),其中高剂量组大鼠软组织中bFGF mRNA显著高于低剂量组,而Collagen-Ⅰ/Ⅲ蛋白水平显著低于低剂量组(P<0.05)。结论:加味蠲痹汤可有效的促进腰椎后路减压融合内固定术后椎旁肌损伤大鼠的组织恢复,降低大鼠炎症反应,增加bFGF mRNA蛋白表达,降低Collagen-Ⅰ/Ⅲ蛋白表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后路减压融合内固定术后椎旁肌损伤 加味蠲痹汤 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 Ⅰ型胶原蛋白 Ⅲ型胶原蛋白
下载PDF
腰椎后路滑脱复位植骨融合内固定术中椎间植骨粒体积与术后融合效果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1
19
作者 祁玉贵 《中外医疗》 2018年第31期93-95,共3页
目的研究腰椎后路滑脱复位植骨融合内固定术中椎间植骨粒体积与术后融合效果相关性。方法随机选取2014年1月—2018年1月该院收治的行腰椎后路滑脱复位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患者80例,依据椎间植骨粒体积将这些患者分为0.1 cm3/粒组(n=40)和0.... 目的研究腰椎后路滑脱复位植骨融合内固定术中椎间植骨粒体积与术后融合效果相关性。方法随机选取2014年1月—2018年1月该院收治的行腰椎后路滑脱复位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患者80例,依据椎间植骨粒体积将这些患者分为0.1 cm3/粒组(n=40)和0.2 cm3/粒组(n=40)两组,对两组患者的平均植骨粒体积、椎间椎骨粒总体积、Cage高度、下腰痛、双下肢疼痛VAS评分、ODI评分、椎间隙高度、植骨融合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0.1 cm3/粒组患者的平均植骨粒体积显著小于0.2 cm3/粒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椎间隙高度显著高于0.2 cm3/粒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植骨融合率92.5%(37/40)显著高于0.2 cm3/粒组82.5%(33/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腰椎后路滑脱复位植骨融合内固定术中椎间植骨粒体积与术后融合效果显著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间植骨粒体积 腰椎后路滑脱复位植骨融合内固定 融合效果 相关性
下载PDF
腰椎后路减压内固定融合术治疗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患者的价值 被引量:2
20
作者 俞宏保 《医疗装备》 2016年第21期89-90,共2页
目的探讨腰椎后路减压内固定融合术不同入路方式治疗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患者的效果。方法按照入路方式不同将62例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患者分为试验组31例和对照组31例,两组采取腰椎后路减压内固定融合术治疗,其中试验组选择上关节突外缘... 目的探讨腰椎后路减压内固定融合术不同入路方式治疗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患者的效果。方法按照入路方式不同将62例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患者分为试验组31例和对照组31例,两组采取腰椎后路减压内固定融合术治疗,其中试验组选择上关节突外缘的垂线与横突上1/3与下2/3水平线交点作为椎弓根进钉点,对照组选择人字脊顶点作为进钉点,对比两组手术效果以及治疗前后腰背痛手术评分(JOA)、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变化情况。结果试验组优良率略高于对照组,但组间差异并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最佳恢复期JOA和ODI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终末随访期两组JOA和ODI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腰椎后路减压内固定融合术治疗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疗效确切,上关节突外缘的垂线与横突上1/3与下2/3水平线交点可作为优选进钉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后路减压内固定融合 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 价值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