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69篇文章
< 1 2 3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北方人群维生素D受体基因多态性与腰椎退变性椎间盘疾病关联研究 被引量:3
1
作者 于斌 吴志宏 +6 位作者 邱贵兴 王以朋 翁习生 周熹 仉建国 赵宇 李书纲 《中国骨与关节外科》 2012年第2期154-158,共5页
背景:退变性椎间盘疾病(degenerative disc disease,DDD)的发生由机体内在基因和外在环境因素综合作用导致,维生素D受体(vitamin Dreceptor,VDR)基因可能同腰椎DDD的发生存在相关性。目的:探讨VDR基因多态性与腰椎DDD发生的关系。方法:... 背景:退变性椎间盘疾病(degenerative disc disease,DDD)的发生由机体内在基因和外在环境因素综合作用导致,维生素D受体(vitamin Dreceptor,VDR)基因可能同腰椎DDD的发生存在相关性。目的:探讨VDR基因多态性与腰椎DDD发生的关系。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以MRI确诊腰椎间盘退变患者118例为病例组,无腰椎间盘退变者112例为对照。应用VeraCode GoldenGate Genotyping Assay SNPs检测系统检测VDR基因的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NP)信息,分析两组VDR基因多态性的差异。结果:筛查VDR基因16个位点,rs2239179等位基因在病例组和对照组中的分布频率存在差异(P=0.046),经Permutation校正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299),其他各位点等位基因在病例组和对照组中的分布频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VDR基因各位点基因型在病例组和对照组中的分布频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在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中,未发现VDR基因各位点符合Codominant、Dominant、Recessive、Overdominant或Log-additive遗传模型。在VDR基因的各单倍体型中,病例组和对照组间的频率分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VDR基因多态性与腰椎DDD的发生可能无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退变性椎间盘疾病 基因多态性 维生素D受体基因 单核苷酸
下载PDF
单侧入路双侧减压技术对腰椎退变性椎间盘疾病的治疗效果
2
作者 陈展鹏 胡奕山 +2 位作者 刘伟军 林棉龙 林本丹 《中国当代医药》 CAS 2022年第27期78-82,共5页
目的比较单侧入路双侧减压技术与经椎间孔入路椎体间融合术在治疗老年腰椎退变性椎间盘疾病的临床效果及影像学结果。方法回顾性选取2017年1月至2020年4月于汕头市中心医院骨科接受手术治疗的60例老年腰椎退变性椎间盘疾病患者作为研究... 目的比较单侧入路双侧减压技术与经椎间孔入路椎体间融合术在治疗老年腰椎退变性椎间盘疾病的临床效果及影像学结果。方法回顾性选取2017年1月至2020年4月于汕头市中心医院骨科接受手术治疗的60例老年腰椎退变性椎间盘疾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手术方式的不同,分为单侧入路双侧减压(BDUA)组和经椎间孔椎体间融合(TLIF)组,每组各30例。比较两组患者手术相关并发症情况、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引流量、住院天数等围手术期指标,比较两组患者术前、术后的日本骨科协会评分(JOA)、视觉模拟评分法(VAS)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评分(ODI)及术后3个月融合率。结果BUDA组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少于TLIF组,术后3个月VAS评分低于TLIF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前及术后各时间点的JOA评分、ODI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各时间点融合率及腰椎前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6、12个月融合率和腰椎前凸高于本组术后3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6个月与术后12个月的融合率和腰椎前凸情况组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单侧入路双侧减压在减少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以及减轻术后早期疼痛方面更具有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侧入路双侧减压 腰椎退变性椎间盘疾病 椎间融合 老年患者
下载PDF
斜外侧椎间融合联合侧方钢板固定治疗单节段腰椎退变性疾病的短期疗效
3
作者 刘晓印 张建群 +5 位作者 陈振 梁思敏 王志强 马宗军 马荣 戈朝晖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531-537,共7页
背景:单纯斜外侧椎间融合术融合器沉降并发症率高,辅助后方的固定可以提供稳定的支撑,但术中体位变化、双切口都弱化了该技术的微创优势。斜外侧椎间融合术联合侧方钢板固定可以实现一期同切口完成减压,同时侧方内固定提供了稳定支撑。... 背景:单纯斜外侧椎间融合术融合器沉降并发症率高,辅助后方的固定可以提供稳定的支撑,但术中体位变化、双切口都弱化了该技术的微创优势。斜外侧椎间融合术联合侧方钢板固定可以实现一期同切口完成减压,同时侧方内固定提供了稳定支撑。目的:分析斜外侧椎间融合联合侧方钢板固定治疗单节段腰椎退变性疾病的短期临床疗效。方法:收集2020年5月至2022年10月应用斜外侧椎间融合联合侧方钢板固定治疗单节段腰椎退变性疾病34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4例,女20例;年龄41-72岁,平均(58.6±9.9)岁;腰椎滑脱症(Ⅰ度)11例,腰椎间盘突出症并节段不稳7例,腰椎管狭窄症16例。记录患者手术时间、出血量及并发症。评估术前、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腰痛及双下肢放射痛疼痛目测类比评分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评分;测量并观察手术前后硬膜囊面积、椎间隙高度及椎间融合情况。结果与结论:(1)34例患者随访14-36个月,平均(21.3±5.2)个月;(2)手术时间50-92 min,平均(68.5±11.1)min;术中出血量50-170 mL,平均(71.6±25.3)mL;(3)与术前相比,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目测类比评分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评分均显著降低,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01),最大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评分改善近50%;(4)术后半年随访所有患者均达到骨性融合,总体并发症发生率为21%(7/34),其中钢板移位1例、融合器下沉3例、术侧腰大肌无力1例、术侧大腿前侧疼痛2例;(5)提示斜外侧椎间融合联合侧方钢板固定治疗单节段腰椎退变性疾病,具有出血量少、手术时间短、术后恢复快的特点,短期临床疗效显著且可提供一定稳定支撑,长期疗效有待进一步随访观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斜外侧椎间融合术 脊柱融合术 腰椎退变性疾病 侧方钢板 内固定 临床疗效
下载PDF
Delta大通道内镜辅助下后路椎管减压椎间植骨融合术治疗退变性腰椎疾病的临床疗效
4
作者 陈云生 伍耀宏 +2 位作者 徐灿华 陈荣春 石江友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704-710,共7页
目的:探讨Delta大通道内镜辅助下后路椎管减压椎间植骨融合术治疗退变性腰椎疾病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9月~2022年9月我院收治的80例退变性腰椎疾病患者的病历资料,根据患者治疗方式分为观察组(38例,男17例,女21例,年龄61.0... 目的:探讨Delta大通道内镜辅助下后路椎管减压椎间植骨融合术治疗退变性腰椎疾病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9月~2022年9月我院收治的80例退变性腰椎疾病患者的病历资料,根据患者治疗方式分为观察组(38例,男17例,女21例,年龄61.0±4.9岁)和对照组(42例,男20例,女22例,年龄60.5±5.4岁),观察组患者采取Delta大通道内镜下Endo-PLIF治疗,对照组采取开放后路腰椎椎间融合术治疗,记录两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手术时间、手术切口长度、住院时间,比较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于术前、术后1周、1个月、3个月、6个月使用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评估患者腰痛情况,并采用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评估患者腰椎功能;使用改良Macnab标准对患者进行疗效评估。根据患者术后1年随访时的腰椎影像学复查结果,使用Bridwell椎间融合标准对患者手术节段融合情况进行评估。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及术后引流量分别低于对照组(88.46±10.98mL vs 112.99±12.01mL、159.73±18.42mL vs 201.36±23.06mL,P<0.05),手术切口及住院时间分别短于对照组(1.54±0.36cm vs 5.43±1.01cm、6.79±1.22d vs 8.03±1.43d,P<0.05),手术时间长于对照组(162.33±19.57min vs 126.87±23.15min,P<0.05)。80例患者术后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5~40个月(19.0±6.3个月)。观察组患者术后1周、术后1个月的VAS评分分别为2.46±0.51分、1.21±0.38分,ODI分别为(17.84±4.15)%、(10.69±1.88)%,均低于对照组[VAS评分分别为3.68±0.62分、2.01±0.41分,ODI分别为(21.33±3.48)%、(12.33±2.17)%,均P<0.05],两组患者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的VAS评分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治疗优良率为92.11%,与对照组的85.71%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487)。两组患者融合分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0.487,P=0.624)。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5.26%,与对照组的9.52%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678)。结论:Delta大通道内镜辅助下后路椎管减压椎间植骨融合术治疗退变性腰椎疾病效果良好,可以减少术中出血量,缩短手术切口和住院时间,更快改善患者术后短期内疼痛、腰椎功能,安全性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变性腰椎疾病 后路内镜下融合术 Delta大通道内镜 疼痛 腰椎功能
下载PDF
皮质骨通道螺钉技术在腰椎退变性疾病中的应用效果
5
作者 郑军 《中外医药研究》 2024年第13期30-32,共3页
目的:探讨皮质骨通道螺钉技术在老年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7月—2023年7月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926医院收治的腰椎退变性疾病患者64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以及观察组,各32例。... 目的:探讨皮质骨通道螺钉技术在老年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7月—2023年7月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926医院收治的腰椎退变性疾病患者64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以及观察组,各32例。对照组实施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治疗,观察组实施皮质骨通道螺钉技术治疗。比较两组手术相关指标、疼痛情况、腰椎功能。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短于对照组,切口长度小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治疗前,两组视觉模拟评分法(VAS)、日本骨科协会评估治疗分数(JOA)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6个月,两组VAS评分降低,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JOA评分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JOA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皮质骨通道螺钉技术在老年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显著,可缩短手术时间,减小手术切口,减少术中出血量与术后引流量,减轻疼痛,且不会影响腰椎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退变性疾病 椎弓根螺钉内固定 皮质骨通道螺钉技术
下载PDF
腰椎人工椎间盘置换术治疗腰椎间盘退变性疾病的中长期疗效分析 被引量:11
6
作者 康南 鲁世保 +5 位作者 海涌 王庆一 藏磊 刘玉增 王宇 孔超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296-301,共6页
目的:评定腰椎人工椎间盘置换术(TDR)治疗腰椎间盘退变性疾病的中长期疗效。方法: 1999年12月~2006年12月应用Charite SB Ⅲ假体进行腰椎人工椎间盘置换术治疗腰椎间盘退变性疾病患者65例,其中随访时间≥5年的患者48例,共52个假... 目的:评定腰椎人工椎间盘置换术(TDR)治疗腰椎间盘退变性疾病的中长期疗效。方法: 1999年12月~2006年12月应用Charite SB Ⅲ假体进行腰椎人工椎间盘置换术治疗腰椎间盘退变性疾病患者65例,其中随访时间≥5年的患者48例,共52个假体。均在术前和末次随访时进行疼痛VAS评分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定,测量术前及末次随访时手术节段的活动度和椎间隙高度。对上述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随访时间≥5年但<10年患者(A组)33例,≥10年者(B组)15例。术前、末次随访时疼痛VAS评分,A组分别为94.0±6.3分、23.0±3.1分,B组分别为92.0±5.8分、21.0±2.2分,每组末次随访时与术前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术前、末次随访时ODI,A组分别为(66.0±4.2)%、(12.0±2.9)%,B组分别为(65.0±7.8)%、(9.0±2.8)%,每组末次随访时与术前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术前、末次随访时手术节段活动度,A组分别为5.0°±2.3°、6.0°±1.1°,B组分别为4.0°±3.8°、6.0°±2.2°,每组末次随访时与术前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末次随访时3例患者手术节段基本丧失活动度(平均为1.2°±0.4°,术后5年1例,术后7年2例),其余患者保留了2°~10°的活动度,平均为6.5°。48例患者中,出现相邻节段退变4例,其中1例患者术后8年出现腰痛,影像学检查发现手术相邻上位节段椎间盘退变并膨出,行手术治疗;1例患者术后7年手术相邻上位节段椎间隙高度较术前降低>2mm,2例(术后5年、8年各1例)患者手术相邻上位节段椎体前缘骨赘高度>3mm。2例出现假体移位(分别于术后5年和6.5年),3例出现异位骨化(分别于术后6年、7年和9年),均未出现临床症状。结论:腰椎人工椎间盘置换术治疗腰椎间盘退变性疾病的中长期疗效较为满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间盘退变性疾病 人工椎间盘置换术 临床疗效
下载PDF
腰椎间盘造影对腰椎间盘退变性疾病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4
7
作者 康南 曲铁兵 王庆一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2004年第6期377-380,共4页
关键词 椎间盘造影 椎间盘退变性疾病 诊断 适应证 影像学改变
下载PDF
椎弓根螺钉内固定联合单轴内镜下椎间融合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
8
作者 唐龙 郑佳状 +7 位作者 汪凡栋 刘元彬 宋昭君 张智 王淼 周永 刘会毅 陈宇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4期3873-3878,共6页
背景:随着脊柱微创外科技术在临床的迅猛发展及快速康复理念的加强,内镜下腰椎椎间融合技术近年来在临床逐渐兴起并得到广泛应用。目的:分析后路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联合单轴脊柱内镜下椎间融合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的早期临床疗效。方法... 背景:随着脊柱微创外科技术在临床的迅猛发展及快速康复理念的加强,内镜下腰椎椎间融合技术近年来在临床逐渐兴起并得到广泛应用。目的:分析后路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联合单轴脊柱内镜下椎间融合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的早期临床疗效。方法:纳入2020年10月至2021年12月遂宁市中心医院收治的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135例,其中男59例、女76例,年龄47-79岁,均接受单轴脊柱内镜下椎间融合联合后路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术前及术后1周、1个月、6个月及末次随访时,采用目测类比评分评估腰部和下肢疼痛情况,采用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评估腰椎功能状况;术前及末次随访时,采用中华骨科学会脊柱学组腰背痛手术评分标准评估患者疼痛总体恢复情况,通过影像学检测评估腰椎生理曲度与椎间融合情况。结果与结论:①135例患者术后获得(17.8±3.0)个月随访,发生终板损伤1例,脑脊液漏1例,神经根损伤1例,椎间融合器下沉与移位各1例,慢性感染1例,椎弓根螺钉断裂1例,并发症发生率为5.2%;②与术前比较,135例患者术后各时间点的腰部及下肢目测类比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均明显降低(P<0.05);135例患者末次随访的中华骨科学会脊柱学组腰背痛手术评分明显优于术前(P<0.05);③末次随访时,135例患者的腰椎生理曲度与术前比较无明显变化(P>0.05),椎间融合率为95.8%;④结果显示,后路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联合单轴脊柱内镜下椎间融合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的早期临床效果满意,是一种安全性较高的脊柱微创手术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轴脊柱内镜 椎间融合术 经皮椎弓根螺钉 腰椎退变性疾病 腰椎椎间融合
下载PDF
后路非融合固定在腰椎间盘退变性疾病中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3
9
作者 龙厚清 Kazumasa Ueyama +4 位作者 刘少喻 李佛保 万勇 陈立言 廖威明 《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2008年第6期453-455,共3页
目的 评估后路非融合固定(Graf技术)应用于腰椎间盘退变性疾病的疗效。方法分析13例非融合固定(A组)和21例融合固定(B组)治疗单节段腰椎退行性病变的临床和影像学资料。视觉模拟评分(VAS)、日本整形外科学会(JOA)评分和ODI功... 目的 评估后路非融合固定(Graf技术)应用于腰椎间盘退变性疾病的疗效。方法分析13例非融合固定(A组)和21例融合固定(B组)治疗单节段腰椎退行性病变的临床和影像学资料。视觉模拟评分(VAS)、日本整形外科学会(JOA)评分和ODI功能评价评估临床疗效,腰椎过伸和过屈、侧位X线片评估腰椎活动度和腰椎前凸角(Cobbs法),观察两组手术并发症。结果 平均随访19个月(12~29个月),末次随访A、B两组VAS评分分别由术前9.4、9.1分减少到2.1、3.6分;JOA评分均显著优于术前(P〈0.001),两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A组术后ODI优良率93%,B组71%,A组显著优于B组(P〈0.05)。结论 后路非融合固定是治疗腰椎间盘退变性疾病的有效方法,与融合固定相比,可以获得满意的临床疗效和保留一定的腰椎活动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间盘退变性疾病 非融合固定 融合
下载PDF
退变性腰椎疾病患者经后路腰椎融合手术后心脏不良事件危险因素分析
10
作者 柳扬 唐接福 +5 位作者 石文生 刘鹏 孙彤 郑文宾 孙明耀 胡三保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719-727,共9页
目的:探讨与退变性腰椎疾病患者经后路腰椎融合手术后发生心脏不良事件可能相关的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2023年7月因腰椎退变性疾病在北京安贞医院接受后路腰椎融合手术的96例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性53例,女性44例,平均年龄64.... 目的:探讨与退变性腰椎疾病患者经后路腰椎融合手术后发生心脏不良事件可能相关的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2023年7月因腰椎退变性疾病在北京安贞医院接受后路腰椎融合手术的96例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性53例,女性44例,平均年龄64.1±10.1岁。依据腰椎融合术后1年内是否出现心脏不良事件(心脏骤停、新发或是加重心律失常、急性心肌梗死或是心绞痛及心力衰竭)进行分组,比较两组患者一般情况[查理森共病指数(Charlson comorbidity index,CCI)、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merican Society of Anesthesiologists,ASA)分级、改良心脏危险指数(revised cardiac risk index,RCRI)等]、术前检查(血红蛋白、血浆白蛋白、心脏超声射血分数等)、手术参数(手术有创性Mirza分级、手术时间、术中估计失血量等)以及术中监测指标(基线平均动脉压、术中尿量、自体血回输量等)的差异。结果:腰椎融合术后未发生心脏不良事件组患者CCI、RCRI、超声心动E波最大流速、术中估计失血量、基线平均动脉压以及术中自体血回输均明显小于发生心脏不良事件组(0.9±1.0 vs 1.6±1.5;1.5±0.7 vs 2.0±0.8;70.3±18.2 vs 82.6±36.9;705±560.6 vs 1193±1332.9;103.6±15.9 vs 112.1±12.1;399.5±368.3 vs 637.6±47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回归分析提示CCI和术中估计失血量与术后发生心脏不良事件存在统计学相关性(OR=1.968,P=0.007;OR=1.001,P=0.023)。结论:退变性腰椎疾病患者经后路腰椎融合术后发生心脏不良事件可能与患者查理森共病指数及手术失血量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退变性疾病 后路腰椎融合术 心脏不良事件 危险因素
下载PDF
Wiltse入路与后正中入路腰椎椎间融合术治疗退变性腰椎间盘疾病的疗效比较 被引量:3
11
作者 陈振 梁思敏 +7 位作者 马荣 张惠勇 马宗军 吴鹏 锁志刚 丁小力 丁惠强 戈朝晖 《宁夏医科大学学报》 2013年第9期975-979,共5页
目的比较Wiltse入路与后正中入路腰椎椎间融合术治疗单节段退变性腰椎间盘疾病的疗效。方法将手术适应症明确的42例单节段退变性腰椎间盘疾病连续病例随机分为两组,其中Wiltse入路组22例在自行设计拉钩辅助下,行经椎间孔腰椎椎间融合术(... 目的比较Wiltse入路与后正中入路腰椎椎间融合术治疗单节段退变性腰椎间盘疾病的疗效。方法将手术适应症明确的42例单节段退变性腰椎间盘疾病连续病例随机分为两组,其中Wiltse入路组22例在自行设计拉钩辅助下,行经椎间孔腰椎椎间融合术(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TLIF),后正中入路组20例行后路腰椎椎间融合术(posterior lumbar interbody fusion,PLIF),记录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评估两组患者手术后的临床疗效;采用suk法评价两组患者术后椎间融合情况。结果全部病例平均随访14个月。Wiltse入路组术中出血量为(130.5±16.5)mL、术后住院时间为(7±1.5)d,后正中入路组分别为(390.8±24.8)mL、(13±2.5)d,Wiltse入路组明显优于后正中入路组(P<0.05),两组患者术后腰痛、腿痛VAS评分和ODI均较术前明显降低,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Wiltse入路组腰痛VAS评分和ODI均低于后正中入路组(P<0.05),腿痛VAS评分、椎间融合率、手术时间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Wiltse入路与后正中入路治疗退变性腰椎间盘疾病均能达到满意的疗效,但Wiltse入路手术出血少,术后住院时间短,术后腰背痛残留率低,更好的解决了退变性腰椎间盘疾病患者的病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变性椎间盘疾病 微创 Wiltse入路 椎间融合术
下载PDF
腰椎退变性疾病的治疗研究现状 被引量:1
12
作者 姜兆祥 徐展望 《光明中医》 2024年第3期477-479,共3页
随着社会发展,腰椎退变性疾病(Lumbar Degenerative Diseases,LDD)的发病率不断增加,已成为现代人常见、多发的脊柱疾病,多发于老年人。基于不同患者不同情况,且随着手术工具的更新和技术的不断发展,不同治疗方式的选择成为临床医师的... 随着社会发展,腰椎退变性疾病(Lumbar Degenerative Diseases,LDD)的发病率不断增加,已成为现代人常见、多发的脊柱疾病,多发于老年人。基于不同患者不同情况,且随着手术工具的更新和技术的不断发展,不同治疗方式的选择成为临床医师的一项难题。该文就LDD的不同治疗方法进行综述,旨在为临床医师制定不同患者的治疗策略提供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痹证 腰椎退变性疾病 中医保守治疗 手术治疗 综述
下载PDF
腰椎间盘退变性疾病中Modic改变的相关研究进展 被引量:3
13
作者 黄师 侯铁胜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2006年第10期789-791,共3页
关键词 椎间盘退变性疾病 相关研究进展 椎间盘终板 MRI信号 信号改变 组织学变化 疾病患者
下载PDF
人工髓核置换术治疗退变性腰椎间盘疾病初步报告 被引量:1
14
作者 郑召民 邓方跃 +3 位作者 刘尚礼 黄东生 李春海 郭家伟 《广东医学》 CAS CSCD 2004年第4期364-365,共2页
目的 评价人工髓核置换术治疗退变性腰椎间盘疾病的近期效果。方法 行人工髓核置换术 2 1例 ,均采用单枚PDN置入 ,PR 72 5型 4例 ,PR 92 5型 1例 ,PW 5 2 5型 2例 ,PW 72 5型 14例。结果 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 ,平均 10 5个月。患者... 目的 评价人工髓核置换术治疗退变性腰椎间盘疾病的近期效果。方法 行人工髓核置换术 2 1例 ,均采用单枚PDN置入 ,PR 72 5型 4例 ,PR 92 5型 1例 ,PW 5 2 5型 2例 ,PW 72 5型 14例。结果 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 ,平均 10 5个月。患者术后临床症状、运动功能明显改善 ,椎间隙高度增加。早期有 2例假体发生移位 ,但无明显症状。结论 PDN置换术能有效恢复退变性椎间盘疾病患者的椎间盘高度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髓核置换术 治疗 退变性椎间盘疾病 手术步骤
下载PDF
常规及改良式椎间盘镜治疗腰椎间盘退变性疾病的疗效分析 被引量:2
15
作者 邹胜明 张俊 +2 位作者 刘金波 郝亮 胡良蛟 《实用骨科杂志》 2012年第3期248-251,共4页
目的观察常规椎间盘镜及改良式椎间盘镜手术治疗腰椎间盘退变性疾病的疗效。方法2006年10月至2010年6月用显微椎间盘镜髓核摘除术共治疗136例腰椎间盘突出症,154个间隙腰椎间盘突出。单节段突出者118例,双节段者18例,合并神经根管狭... 目的观察常规椎间盘镜及改良式椎间盘镜手术治疗腰椎间盘退变性疾病的疗效。方法2006年10月至2010年6月用显微椎间盘镜髓核摘除术共治疗136例腰椎间盘突出症,154个间隙腰椎间盘突出。单节段突出者118例,双节段者18例,合并神经根管狭窄者41例,合并椎管狭窄症者15例,合并突出物钙化11例,合并软骨板撕脱者6例。合并腰椎失稳4例,中央型巨大突出25例,脱垂游离型16例。其中男性87例,女性49例,发病年龄16-73岁,平均42.1岁。突出间隙:L3-412例,L。-s52例,LsS1,54例。L3-4加L4-53例,L4-5加LsS1 15例。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6-24个月的随访,平均12个月。优良率94.1%。结论常规椎间盘镜及改良式椎间盘镜下手术治疗腰椎间盘退变性疾病,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神经根减压彻底、维护脊柱稳定性优点。术前诊断明确、适应证选择合适并及时手术、手术方式选择正确、术前与术中相吻合及术中耐心细致的操作是手术成功的关键。而改良术式作为常规椎间盘镜术的补充,可以扩大椎间盘镜在临床的应用范围,减少术中中转开放的概率,最大程度用微创术服务于患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常规椎间盘 改良式椎间盘 椎间盘退变性疾病 疗效分析
下载PDF
棘突间稳定器在腰椎间盘退变性疾病中的初步应用 被引量:2
16
作者 于秀淳 周银 +3 位作者 梁进 王冰 惠文鹏 曲新涛 《生物骨科材料与临床研究》 CAS 2010年第4期15-19,共5页
目的分析棘突间稳定器治疗腰椎间盘退变性疾病的初步临床效果。方法 2009年6月~2009年12月,应用棘突间稳定器治疗腰椎间盘退变性疾病31例,其中男12例,女19例,年龄平均53.5岁(31~74岁)。对所有患者平均随访7个月(4~10个月),分别于术... 目的分析棘突间稳定器治疗腰椎间盘退变性疾病的初步临床效果。方法 2009年6月~2009年12月,应用棘突间稳定器治疗腰椎间盘退变性疾病31例,其中男12例,女19例,年龄平均53.5岁(31~74岁)。对所有患者平均随访7个月(4~10个月),分别于术前、术后3个月行下腰痛JOA评分,并拍X线片复查。结果手术时间平均65分钟(45~90分钟),安放棘突间稳定器系统的时间为10~15分钟,术中出血50ml-300ml。下腰痛JOA评分与术前相比较有明显统计学差异(术前为12.84±3.65,术后3个月为20.55±3.41,<0.01)。未出现棘突间稳定器移位、松动、棘突骨折、腰椎后凸畸形等并发症。结论棘突间稳定器是治疗腰椎间盘退变性疾病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术方法 ,其远期效果有待进一步观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间盘 退变性疾病 棘突间稳定器 非融合技术
下载PDF
腰椎退变性疾病患者出现椎间盘真空现象的相关因素 被引量:2
17
作者 马欣 顾振芳 +1 位作者 张中斌 张起东 《山东医药》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7期56-57,共2页
目的分析腰椎退变性疾病患者发生椎间盘真空现象的相关因素。方法腰椎退变性疾病患者103例,采用腰椎CT观察椎间盘真空现象的发生,其中发生真空现象者44例(观察组),未发生真空现象者59例(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VAS评分、Modic改变及椎间... 目的分析腰椎退变性疾病患者发生椎间盘真空现象的相关因素。方法腰椎退变性疾病患者103例,采用腰椎CT观察椎间盘真空现象的发生,其中发生真空现象者44例(观察组),未发生真空现象者59例(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VAS评分、Modic改变及椎间盘退变Pfirrmann分级。结果观察组、对照组VAS评分分别为(8.2±1.3)、(6.8±1.8)分,Modic改变分别为24、59例;Pfirrmann分级Ⅲ级分别为0、9例;Pfirrmann分级Ⅳ级分别为19、29例;Pfirrmann分级Ⅴ级分别为25、21例,两组比较,P均<0.01。结论腰椎退变性疾病中椎间盘真空现象发生率较高,其发生可能与椎间盘退变及终板退变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间盘真空现象 椎间盘退 MODIC改变 腰椎退变性疾病
下载PDF
腰椎间盘退变性疾病术后短期内再手术原因分析与疗效 被引量:2
18
作者 周毅 苏庆军 +4 位作者 海涌 杨晋才 康南 孟祥龙 徐子彧 《实用骨科杂志》 2012年第5期402-406,共5页
目的探讨腰椎间盘退变性疾病手术后短期内再次手术的原因及干预方法。方法 2010年8月至2011年2月手术治疗腰椎管狭窄症、腰椎间盘突出症等腰椎间盘退变性疾病238例,手术方式包括髓核摘除、椎管减压、椎间融合、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等。术后... 目的探讨腰椎间盘退变性疾病手术后短期内再次手术的原因及干预方法。方法 2010年8月至2011年2月手术治疗腰椎管狭窄症、腰椎间盘突出症等腰椎间盘退变性疾病238例,手术方式包括髓核摘除、椎管减压、椎间融合、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等。术后7例因腰腿痛及神经根性症状持续存在或加重在短期内进行再次手术,其中男2例,女5例,年龄47~67岁。再手术原因包括神经根管减压不充分伴髓核组织残留2例,椎弓根螺钉误置2例,椎间融合术后相邻节段退变2例,椎板切除减压、髓核摘除术后椎间不稳1例。结果 7例手术均顺利完成,有效随访6~12个月,术后视觉模拟疼痛评分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评分均有改善,腰腿痛及神经根性症状有所缓解,疗效满意。结论游离型腰椎间盘突出症容易发生髓核组织残留致神经根管减压不充分、椎弓根螺钉误置;要重视腰椎融合术后相邻节段退变发生的相关因素,有效预防和延缓相邻节段退变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 椎间盘退变性疾病 再手术
下载PDF
腰椎间盘退变性疾病外科治疗的现状与展望 被引量:3
19
作者 黄东生 《广东医学》 CAS CSCD 2004年第4期357-358,共2页
关键词 椎间盘退变性疾病 DDD 外科治疗 椎间盘组织 禁忌证
下载PDF
腰椎间盘退变性疾病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7
20
作者 乔成钢 杨学军 《中外医疗》 2015年第16期197-198,共2页
LDDD属于临床常见脊柱疾病,相关学者将其定义为,因腰椎间盘与关节突的关节软骨及周围韧带退行性变化所致腰腿疼痛等临床表现一系列疾病总称,多造成退变性腰椎管狭窄、腰椎滑脱等病变。LDDD病因较为复杂,且尚未明确其发病机制,因而临床... LDDD属于临床常见脊柱疾病,相关学者将其定义为,因腰椎间盘与关节突的关节软骨及周围韧带退行性变化所致腰腿疼痛等临床表现一系列疾病总称,多造成退变性腰椎管狭窄、腰椎滑脱等病变。LDDD病因较为复杂,且尚未明确其发病机制,因而临床未能取得理想疗效。近年来,诸多新技术如基因技术生物学,极大促进了LDDD的研究进展,该研究对其具体进展进行综合论述,以期为临床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间盘退变性疾病 研究进展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