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前路小切口人工髓核置换术治疗退变性腰椎间盘疾患的远期效果 被引量:6
1
作者 王冰 吕国华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2期996-1000,共5页
目的:分析前路经小切口行人工髓核(prosthetic disc nucleus,PDN)置换治疗退变性腰椎间盘疾患的远期效果。方法:2003年6月~2004年9月共行前路L4/5单间隙PDN置换术12例,其中男4例,女8例,年龄18~42岁,平均28.5±8.4岁。腰椎间盘突出... 目的:分析前路经小切口行人工髓核(prosthetic disc nucleus,PDN)置换治疗退变性腰椎间盘疾患的远期效果。方法:2003年6月~2004年9月共行前路L4/5单间隙PDN置换术12例,其中男4例,女8例,年龄18~42岁,平均28.5±8.4岁。腰椎间盘突出症10例,椎间盘源性腰痛2例。术前、术后3个月、术后1年和末次随访时行腰、腿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e scale,VAS)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定,应用MacNab标准评价临床疗效,影像学观察假体位置、手术及上位相邻节段椎间隙高度和腰椎运动范围(range of motion,ROM),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术后随访60~89个月,平均73.6±8.3个月,腿痛与腰痛VAS、ODI评分术后3个月与术前、术后1年与术后3个月比较有显著性改善(P<0.05),末次随访与术后1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手术节段椎间隙高度术后3个月与术前、术后1年与术后3个月比较有显著性增加(P<0.05),末次随访与术后1年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手术上位相邻节段椎间隙高度术后3个月、术后1年与术前比较无显著性差异,末次随访与术后1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腰椎ROM术后3个月与术前、术后1年与术后3个月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末次随访与术后1年比较有显著性减少(P<0.05)。随访过程中无假体脱入椎管、移位和位置不良,末次随访时MacNab优良率为83.3%,MRI T2加权像显示手术节段椎体终板均出现Modic改变。结论:通过前路小切口进行PDN置换可有效防止假体脱入椎管,长期改善临床症状、恢复手术节段椎间隙高度,维持邻近节段椎间隙高度,但手术节段终板损伤较为常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变性腰椎间盘疾患 人工髓核置换术 小切口 疗效 远期
下载PDF
腰椎后外侧融合术在腰椎退变性疾患手术中应用的再认识 被引量:3
2
作者 郑燕平 周超 《山东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18-22,共5页
腰椎后外侧融合术是腰椎手术中常用的融合技术,因腰椎后外侧解剖结构的特点、横突间植骨后力学特点、骨床制备工具和内固定技术的限制,早期植骨融合率受到一定的影响。腰椎后外侧融合技术被后来开发的融合技术所替代。随着不同手术入路... 腰椎后外侧融合术是腰椎手术中常用的融合技术,因腰椎后外侧解剖结构的特点、横突间植骨后力学特点、骨床制备工具和内固定技术的限制,早期植骨融合率受到一定的影响。腰椎后外侧融合技术被后来开发的融合技术所替代。随着不同手术入路选择、手术技术提高、先进工具使用、植骨材料发展及内固定的合理应用,腰椎后外侧融合技术被重新应用于腰椎退变性疾患手术中并取得良好的植骨融合率。但腰椎后外侧融合技术在治疗腰椎不稳、椎体滑脱或多节段腰椎退变疾患中的生物力学特点和临床疗效,仍需要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融合 腰椎后外侧融合 腰椎退变性疾患
原文传递
退变性腰椎疾患病人的围术期健康教育 被引量:1
3
作者 刘新娟 邹佛莲 李碧桃 《全科护理》 2010年第21期1967-1967,共1页
[目的]对退变性腰椎疾患手术病人进行围术期健康教育,促进病人术后恢复,提高手术治疗成功率。[方法]对156例退变性腰椎疾患手术病人在围术期进行疾病知识、生活方式、行为训练、功能锻炼和心理状态等方面给予健康指导。[结果]156例病人... [目的]对退变性腰椎疾患手术病人进行围术期健康教育,促进病人术后恢复,提高手术治疗成功率。[方法]对156例退变性腰椎疾患手术病人在围术期进行疾病知识、生活方式、行为训练、功能锻炼和心理状态等方面给予健康指导。[结果]156例病人术后恢复良好,取得了满意效果。[结论]对退变性腰椎疾患手术病人围术期进行科学、有效的健康教育,是提高手术成功率,减少术后并发症,提高康复效果的有力保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变性腰椎疾患 健康教育 护理
下载PDF
退变性腰椎疾患患者围手术期的护理
4
作者 邹佛莲 邓颂波 刘新娟 《河北医学》 CAS 2009年第7期859-860,共2页
目的:总结退变性腰椎疾患患者围手术期护理经验,预防并发症发生,促进手术疗效。方法:对72例退变性腰椎疾患患者围手术期给予心理护理,术前护理,术后护理,教会患者功能锻炼的方法,出院时给予出院指导。结果:72例患者术后恢复良好,无1例... 目的:总结退变性腰椎疾患患者围手术期护理经验,预防并发症发生,促进手术疗效。方法:对72例退变性腰椎疾患患者围手术期给予心理护理,术前护理,术后护理,教会患者功能锻炼的方法,出院时给予出院指导。结果:72例患者术后恢复良好,无1例发生并发症。结论:退变性腰椎疾患患者在围手术期给予正确指导和精心护理,保证了治疗与康复的顺利进行,促进了手术的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变性腰椎疾患 围手术期 护理
下载PDF
骨水泥强化椎弓根钉与否治疗退变性腰椎疾患临床分析 被引量:2
5
作者 刘成恩 李人河 +5 位作者 樊仕才 胡志强 李玉春 陈英桓 李兴邦 汪亮 《实用骨科杂志》 2010年第7期491-495,共5页
目的通过临床对骨水泥强化椎弓根钉与否术后病人的疗效比较分析,探讨骨水泥强化椎弓根钉在老年退变性腰椎疾患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将40例退变性腰椎疾患需手术的患者随机分成A、B两组,每组20例,A组先行椎弓根钉钉道灌注稍黏稠的聚甲基... 目的通过临床对骨水泥强化椎弓根钉与否术后病人的疗效比较分析,探讨骨水泥强化椎弓根钉在老年退变性腰椎疾患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将40例退变性腰椎疾患需手术的患者随机分成A、B两组,每组20例,A组先行椎弓根钉钉道灌注稍黏稠的聚甲基丙烯酸甲酯骨水泥(每钉道2~3mL)后进行常规椎弓根钉固定加植骨融合术,B组常规椎弓根钉固定加植骨融合术,分别对术中椎弓根钉把持力以及采用JOA临床腰椎手术评分系统、X线片滑脱复位的Boxall标准及椎体间骨性融合的Cook等标准对疗效进行综合评定。结果 40例患者都得到有效随访,随访时间为6~18个月,平均随访8.4个月。A组20例患者中术后全部主观满意,术后采用JOA评分标准评价,总体优良率为90.87%,术后X线片根据Boxall指数标准,复位优良率为100%,植骨融合率100%,植骨融合时间为3~6个月,平均为3.7个月;B组20例患者中有17例术后主观满意,满意率为85%,术后采用JOA评分标准评价,总体优良率为81.56%,术后X线根据Boxall指数标准,复位优良率为80%,植骨融合率为80%,植骨融合时间为3.2~8个月,平均4.8个月,1例术后3个月因椎弓根钉松脱施行骨水泥强化加增粗椎弓根螺钉翻修术,术后主观满意。结论椎弓根钉经骨水泥强化后的近期效果明显优于常规术式,可明显减少术后内植物的失效,提高初次手术的成功率。术中应注意防止骨水泥的外渗漏,减少骨水泥固化过程中发热对周围组织的灼伤;远期效果有待进一步随访比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水泥强化 椎弓根钉 治疗 老年 退变性腰椎疾患
下载PDF
Quadrant通道下微创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临床分析
6
作者 吴亚鹏 王达义 +4 位作者 常巍 温国宏 尚晖 李兵奎 郭振鹏 《实用骨科杂志》 2015年第8期731-734,共4页
目的探讨微创肌间隙入路经Quadrant通道下治疗两节段腰椎退变性疾患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010年1月至2013年7月我科采用微创肌间隙入路经椎间孔腰椎椎体间融合术(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TLIF)治疗两节段腰椎退变性疾... 目的探讨微创肌间隙入路经Quadrant通道下治疗两节段腰椎退变性疾患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010年1月至2013年7月我科采用微创肌间隙入路经椎间孔腰椎椎体间融合术(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TLIF)治疗两节段腰椎退变性疾病患者51例,其中男28例,女23例;年龄29~73岁,平均51.3岁。观察手术时间、切口长度、失血量,采用改良Macnab标准及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估临床疗效,采用Suk法评估椎间融合情况。结果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13~48个月,平均23个月。51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无脑脊液漏,无神经根损伤。平均手术时间150 min,平均手术切口长度4.5 cm,平均出血量300 m L。术前VAS评分为(7.1±2.7)分,术后1周VAS为(3.4±0.8)分,术后末次随访时VAS评分为(1.1±0.7)分。术后1周与术前相比,术后末次随访与术后1周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根据改良Macnab标准评判,优20例,良27例,可4例,优良率为92.2%。植骨均融合,融合时间3~11个月,平均6个月。结论微创肌间隙入路经Quadrant通道下治疗两节段腰椎退变性疾患创伤小,出血少,临床疗效满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创 QUADRANT通道 腰椎退变性疾患 经椎间孔腰椎椎体间融合术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