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2篇文章
< 1 2 1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辅助诊断技术在腰椎退变性疾病“责任节段”判断中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1
1
作者 郑超君 姜建元 《国际骨科学杂志》 2017年第3期170-175,共6页
目前定位腰椎退变性疾病(LDD)"责任节段"的手段有影像学诊断技术、神经电生理技术、介入诊断技术等。腰椎MRI检查为诊断LDD最可靠的无创技术;磁共振椎管内水成像技术(MRM)能定位神经根损伤的具体部位;磁共振神经成像技术(MRN... 目前定位腰椎退变性疾病(LDD)"责任节段"的手段有影像学诊断技术、神经电生理技术、介入诊断技术等。腰椎MRI检查为诊断LDD最可靠的无创技术;磁共振椎管内水成像技术(MRM)能定位神经根损伤的具体部位;磁共振神经成像技术(MRN)显示脊神经形态最佳;T2 mapping成像技术可有效评估腰痛来源;站立位或腰椎过伸过屈位等特殊体位下进行影像学检查可提高定位"责任节段"的敏感度及特异度。躯体感觉诱发电位(SSEP)技术定位诊断神经根损伤的能力明显优于传统针肌电图及神经传导技术;节段性体感诱发电位(DSEP)可定位"责任神经根"且较为准确;异常的比目鱼肌H反射可用于定位S1神经根损伤;F波诊断神经根损伤的敏感度较低,但可用于鉴别L5及S1神经根的压迫性损伤。肌电图椎旁定位技术在诊断腰骶椎神经根损伤方面具有重要价值。腰椎间盘造影术是定位"责任椎间盘"唯一可靠的检测手段;选择性神经根阻滞术可应用于术前明确神经根性疼痛来源,但性价比较低。综合使用多项辅助检查技术,根据"责任神经根"及"责任椎间盘"的匹配情况来明确定位"责任节段"是目前最理想的LDD"责任节段"定位诊断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退变性疾病 责任 定位诊断
下载PDF
选择性神经根阻滞在判断腰椎退变性疾病“责任节段”中的应用分析
2
作者 东彬 《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 医药》 2022年第8期48-51,共4页
结合腰椎退变性疾病患者临床治疗问题,在患者手术前进行选择性神经根阻滞术,分析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根据要求科学选择我院2021.1-2021.12接收合适的患者,纳入研究的患者为80例,此些患者首先按照医院常规方法明确症状,在不能明显“责任... 结合腰椎退变性疾病患者临床治疗问题,在患者手术前进行选择性神经根阻滞术,分析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根据要求科学选择我院2021.1-2021.12接收合适的患者,纳入研究的患者为80例,此些患者首先按照医院常规方法明确症状,在不能明显“责任节段”时选择进行选择性神经根阻滞术,深入判断明确范围,结合临床状态科学减压,记录实际范围明确判断结果,并且记录身体功能评分,结合评分判定准确性,分析患者身体改善状态。结果:选择性神经根阻滞术显示患者偏多为单节段单侧,与常规判断相比差异显著。术后患者身体功能状态明显较好,而且VAS评分下降程度达到要求,整体治疗达到100%效果,患者术后没有并发症和减压不彻底征兆。结论:腰椎退变性疾病“责任节段”不能按照常规方法判断,可以给患者选择进行选择性神经根阻滞术给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选择性神经根阻滞 判断 腰椎退变性疾病“责任节段” 应用分析
下载PDF
责任节段减压联合矫形固定短节段融合手术治疗退变性腰椎侧弯的效果评价
3
作者 曾辉 吴刚强 +6 位作者 黄灿 韩晓军 刘波 陈诚 马龙 张博文 王宏海 《医用生物力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896-902,共7页
目的探讨责任节段减压联合矫形固定短节段融合手术在退变性腰椎侧弯中的疗效。方法退变性腰椎侧弯患者124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短节段和长节段融合组,每组62例。短节段融合组经后路短节段减压固定融合,融合节段为相邻腰椎;长节段融... 目的探讨责任节段减压联合矫形固定短节段融合手术在退变性腰椎侧弯中的疗效。方法退变性腰椎侧弯患者124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短节段和长节段融合组,每组62例。短节段融合组经后路短节段减压固定融合,融合节段为相邻腰椎;长节段融合组经后路长节段减压固定融合,融合节段为相邻多个腰椎。术后6个月,比较两组冠状面腰椎侧凸Cobb角、矢状面腰椎前凸Cobb角、椎间孔高度、椎间隙高度、椎间孔面积、椎管面积、椎管直径、日本矫形外科协会(JOA)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腰背部及下肢的疼痛程度及术后并发症。结果术后6个月,短节段融合组和长节段融合组患者的冠状面腰椎侧凸Cobb角较术前均减小,矢状面腰椎前凸Cobb角较术前均增大(P<0.05)。术后6个月,短节段和长节段融合组患者的椎间孔高度、椎间隙高度、椎间孔面积、椎管面积及椎管直径均增加,短节段融合组高于长节段融合组(P<0.05)。术后6个月,短节段和长节段融合组患者JOA评分较术前均升高,短节段融合组高于长节段融合组(P<0.05);短节段和长节段融合组患者ODI评分较术前均降低,短节段融合组低于长节段融合组(P<0.05)。术后6个月,短节段和长节段融合组患者腰背部及下肢的疼痛程度评分较术前均降低(P<0.05)。长节段融合组术中椎板硬脊膜黏连所致减压过程中硬脊膜撕裂2例,短节段融合组未监测到严重并发症。结论经后路短节段减压固定融合与长节段减压固定融合在退变性腰椎侧弯的治疗上均可取得良好的疗效,而短节段融合组经后路短节段减压固定融合术的手术时间较短,术中出血量较低,腰椎功能恢复状态更优,且术后并发症的发生风险更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变性腰椎侧弯 减压 融合 融合
下载PDF
选择性责任节段减压并椎弓根螺钉系统置入内固定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 被引量:3
4
作者 王晓平 陆明 +4 位作者 马华松 牛晶 任冬云 郑蕊 张敬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CSCD 2012年第44期8340-8347,共8页
背景:腰椎退变性疾病的患者经保守治疗无效,感觉运动功能障碍、马尾综合征,疼痛难忍而影响工作和生活的情况,需要通过手术的方法来治疗。目的:分析腰椎退变性疾病的植入物置入内固定治疗效果,深入了解腰椎退变性疾病患者的临床症状检查... 背景:腰椎退变性疾病的患者经保守治疗无效,感觉运动功能障碍、马尾综合征,疼痛难忍而影响工作和生活的情况,需要通过手术的方法来治疗。目的:分析腰椎退变性疾病的植入物置入内固定治疗效果,深入了解腰椎退变性疾病患者的临床症状检查方法,回顾腰椎退变性疾病采用植入物置入内固定治疗的相关文献。方法:选取2010年12月29日至2011年1月27日在解放军第306医院骨科治疗的腰椎滑脱合并相邻节段和/或跳跃性节段退变性疾病的患者23例,在全麻下行后路腰椎管减压椎间融合器植入植骨融合椎弓根螺钉系统内固定,采用VAS、JOA和ODI评分对患者术前和术后进行评定,加用临床症状改善程度作为手术疗效的判定标准。并检索腰椎退变性疾病采用植入物置入内固定治疗的相关研究文献,对文献的实验方法和实验结果进行深入分析。结果与结论:采用短节段选择性责任节段经椎弓根螺钉系统内固定,只固定单一节段,手术创伤小,安全性大,功能受限少。患者术后半年随访JOA评分改善率为80.3%。腰椎退变性疾病患者临床症状检查方法包括Babinski征、Kernig征、"4"字试验、股神经牵拉试验和腰椎稳定性Posner诊断等,可以用来判断患者症状严重程度。后路腰椎管减压椎间融合器植入植骨融合椎弓根螺钉系统内固定可以有效改善椎体三维稳定性,疗效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退变性疾病 椎弓根螺钉系统 固定治疗 减压 置入 椎间融合器植入 后路腰椎管减压 责任
下载PDF
腰椎退变性疾病融合术后邻近节段退变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30
5
作者 楚野 梁斌 +1 位作者 曾佳兴 谷金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175-178,共4页
邻近节段退变(adjacentsegmentdegeneration,ASD)是腰椎融合术后邻近节段最常见的病变,其含义较广,可以泛指融合区邻近节段的所有异常改变。文献报道影像学和症状学邻近节段退变的发生率分别达到了8%~100%和5.2%-18.5%。
关键词 邻近退 腰椎融合术 腰椎退变性疾病 融合区 发生率 症状学 影像学
下载PDF
年龄及融合术式与腰椎后路融合术后邻近节段退变性疾病再手术的关系 被引量:15
6
作者 李加宁 田伟 +1 位作者 韩骁 安岩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200-205,共6页
目的:探讨患者初次手术时年龄及融合术式与腰椎后路融合术后邻近节段退变性疾病再手术的关系。方法:从2013年3月~2017年3月在我院脊柱外科接受腰椎后路融合术治疗的患者中,选取腰椎后路融合术后发生邻近节段退变性疾病且再次进行手术... 目的:探讨患者初次手术时年龄及融合术式与腰椎后路融合术后邻近节段退变性疾病再手术的关系。方法:从2013年3月~2017年3月在我院脊柱外科接受腰椎后路融合术治疗的患者中,选取腰椎后路融合术后发生邻近节段退变性疾病且再次进行手术治疗的113例患者作为再手术组,初次手术时年龄49~79岁(56.4±2.1岁),其中接受后路椎体间融合术(PLIF)67例,后外侧腰椎融合术(PLF)23例,经椎间孔椎体间融合术(TLIF)21例;随访时间9~42个月(24.6±1.1个月)。同时,匹配226例腰椎后路融合术后未发生邻近节段退变性疾病的患者作为对照组,初次手术时年龄46~82岁(57.1±1.1岁),其中接受PLIF 97例,PLF 45例,TLIF84例,随访时间为9~48个月(24.9±0.6个月)。对两组患者接受融合术前和末次随访时(2017年12月)进行腰痛VAS和腰椎JOA评分。应用卡方检验、t检验比较两组患者的初次手术时年龄、性别分布、婚姻情况、文化程度、体质指数(BMI)、融合术式、融合节段个数、椎板是否切除及是否悬浮固定的分布差异,利用Logistic回归分析初次手术时年龄及融合术式与腰椎后路融合术后邻近节段退变性疾病再手术的关系。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两组间性别分布、婚姻情况、文化程度、BMI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初次手术时年龄、融合术式、融合节段个数、椎板是否切除及是否悬浮固定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两组患者的年龄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OR值为1.23,95%CI为1.12~3.56;两组患者接受PLF、TLIF对比接受PLIF的分布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OR值及95%CI分别为0.76(0.34~0.89)、0.68(0.25~0.82)。调整融合术式、融合节段个数、椎板是否切除及是否悬浮固定等变量后,初次手术时年龄≥60岁对比<60岁的患者,a OR值为2.54,95%CI为1.23~3.56;调整年龄、融合节段个数、椎板是否切除及是否悬浮固定等变量后,接受PLF、TLIF的患者对比接受PLIF的患者,融合术后发生邻近节段退变性疾病需要再次手术的风险均明显降低,其a OR值及95%CI分别为0.54(0.42~0.77)、0.47(0.34~0.83)。再手术组和对照组末次随访时的腰痛VAS评分、腰椎JOA评分与术前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且再手术组末次随访时腰痛VAS评分和腰椎JOA评分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接受腰椎后路融合术治疗的患者年龄越大,术后发生邻近节段退变性疾病需要再次接受手术治疗的可能性也越大。同时,接受PILF比PLF、TLIF更可能导致术后邻近节段退变性疾病再手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后路融合术 邻近退变性疾病 再手术 年龄 融合术式
下载PDF
肌电图对多节段腰椎退行性疾病责任节段定位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19
7
作者 金翔 吕飞舟 +3 位作者 马晓生 夏新雷 郑超君 姜建元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429-434,共6页
目的 :评估肌电图(electromyography,EMG)对多节段腰椎退行性疾病责任节段定位的诊断价值。方法:2007年1月~2015年1月收治多节段腰椎退行性疾病手术患者342例,男174例,女168例;平均年龄69.2岁,其中腰椎管狭窄症180例,腰椎管狭窄症合并... 目的 :评估肌电图(electromyography,EMG)对多节段腰椎退行性疾病责任节段定位的诊断价值。方法:2007年1月~2015年1月收治多节段腰椎退行性疾病手术患者342例,男174例,女168例;平均年龄69.2岁,其中腰椎管狭窄症180例,腰椎管狭窄症合并腰椎间盘突出症95例,腰椎管狭窄症合并腰椎滑脱症55例,腰椎管狭窄症合并腰椎退行性侧凸12例。根据症状、体征和影像学检查确定责任节段224例,行神经根阻滞术确定责任节段118例。行单节段减压手术95例,双节段减压手术212例,3节段减压手术35例。术前对患者下肢运动神经和感觉神经进行神经传导检测,对下肢肌肉和腰骶部椎旁肌进行针电极EMG检测,对比目鱼肌进行H反射检测。所检测肌肉的针电极EMG出现失神经电位即纤颤电位、正锐波及复合重复放电(complex repetitive discharge,CRD)时,提示有神经损害;神经传导检测中运动神经传导速度(motor nerve conduction velocity,MCV)、感觉神经传导速度(sensory nerve conduction velocity,SCV)的异常标准:MCV<40m/s,SCV<39m/s;患侧H反射消失或双侧潜伏期差值>1.5ms,提示存在S1神经根病变损害可能。EMG检测的灵敏度=EMG检测结果阳性与手术减压吻合的节段数/EMG检测所有节段中手术减压的节段总数,特异性=EMG检测结果阴性与未手术减压吻合的节段数/EMG检测所有节段中未手术减压的节段总数。结果 :针电极EMG部分,正锐波和纤颤电位判定责任节段的灵敏度为72.5%,特异性为87.2%;CRD判定责任节段的灵敏度为8.7%,特异性为100%;宽大和多相的运动单位电位(motor unit potential,MUP)判定责任节段的灵敏度为92.2%,特异性为18.2%。神经传导检测部分,342例患者中,89例患者胫神经、101例患者腓总神经的肌肉复合动作电位(compound muscle action potential,CMAP)幅值降低,其中45例患者(病程>3年)在趾短伸肌记录不到CMAP,但在胫前肌可记录到低幅值、速度正常的CMAP;所有患者胫神经、腓总神经运动传导速度正常,腓浅神经和腓肠神经的感觉传导正常。217例患者H反射消失,54例患者H反射潜伏期较健侧延长1.5ms。结论:CRD、正锐波和纤颤电位对诊断多节段腰椎退行性疾病责任节段的灵敏度和特异性较高,而MUP对责任节段的诊断价值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退行性疾病 责任 肌电图
下载PDF
微创脊柱融合术在治疗多节段脊柱退变性疾病中的疗效及安全性
8
作者 周学军 田晓舜 +2 位作者 胡江滔 李选民 史萌 《医学理论与实践》 2024年第23期4022-4024,共3页
目的:探究传统后路腰椎椎体间融合术(PLIF)与微创经椎间孔入路椎体间融合术(MIS-TLIF)治疗多节段脊柱退变性疾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收集2021年1—12月我院90例多节段脊柱退变性疾病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依据手术方式分为PLIF... 目的:探究传统后路腰椎椎体间融合术(PLIF)与微创经椎间孔入路椎体间融合术(MIS-TLIF)治疗多节段脊柱退变性疾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收集2021年1—12月我院90例多节段脊柱退变性疾病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依据手术方式分为PLIF组(n=45)和MIS-TLIF组(n=45)。比较2组围手术期相关指标、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日本骨科学会(JOA)、影像学评估指标(椎间隙高度、Cobb角)、融合情况、并发症。结果:MIS-TLIF组手术时间短于PLIF组(P<0.05)。MIS-TLIF组术后1周、1个月、3个月VAS评分低于PLIF组(P<0.05);2组术后1周、1个月、3个月、6个月JOA评分均高于术前(P<0.05),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椎间融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6个月,2组椎间隙高度、Cobb角低于术前(P<0.05),但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IS-TLIF和PLIF治疗多节段脊柱退行性疾病的疗效相似,均可改善腰椎功能,促进椎间融合,但MIS-TLIF在缩短手术时间、减轻早期疼痛及促进腰椎功能恢复等方面具有一定优势,在临床治疗中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退变性疾病 微创经椎间孔入路椎体间融合术 传统后路腰椎椎体间融合术 疗效 安全性
下载PDF
跨节段固定有限减压治疗多节段腰椎退变性疾病 被引量:6
9
作者 黄强 邹守平 +2 位作者 胡维帆 赵强 叶力 《颈腰痛杂志》 2015年第2期158-159,共2页
退行性腰椎疾病是引起中老年腰腿痛的常见疾病,多合并有不同程度腰椎节段不稳,在不稳定的晚期,可出现各种脊柱畸形、神经根以及马尾神经受压症状,非手术治疗远期疗效欠佳。我们2011-01-2014-01期间对19例多节段腰椎退变性疾病患者采用... 退行性腰椎疾病是引起中老年腰腿痛的常见疾病,多合并有不同程度腰椎节段不稳,在不稳定的晚期,可出现各种脊柱畸形、神经根以及马尾神经受压症状,非手术治疗远期疗效欠佳。我们2011-01-2014-01期间对19例多节段腰椎退变性疾病患者采用跨节段固定、选择性开窗法有限减压、后路椎间植骨融合治疗,现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组19例,男13例,女6例,年龄35~72岁,平均57.5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固定 有限减压 椎间融合 腰椎退变性疾病
下载PDF
经后路责任节段减压、长节段矫形固定融合治疗退变性腰椎侧凸 被引量:3
10
作者 桑亮 夏磊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03-105,共3页
目的:探讨经后路责任节段减压、长节段矫形固定融合治疗退变性腰椎侧凸(DLS)的中期疗效。方法:通过影像学方法和临床功能的评分分析经后路责任节段减压、长节段矫形固定融合治疗的33例DLS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平均... 目的:探讨经后路责任节段减压、长节段矫形固定融合治疗退变性腰椎侧凸(DLS)的中期疗效。方法:通过影像学方法和临床功能的评分分析经后路责任节段减压、长节段矫形固定融合治疗的33例DLS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平均随访时间(5.2±1.1)年。视觉模拟量表评分(VAS)和日本矫形外科协会评分(JOA)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较术前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冠状面Cobb角、矢状面腰椎前凸角、冠状面失衡及矢状面失衡术后3个月、末次随访之间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年出现3例腰部轴性疼痛加重,4例轻度下肢麻木。结论:经后路责任节段减压、长节段矫形固定融合是治疗冠状面Cobb角>30°、冠状面和矢状面失衡的DLS的有效方法,其中期疗效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变性腰椎侧凸 经后路责任减压 矫形
下载PDF
经后路责任节段减压、长节段矫形固定融合治疗退变性腰椎侧凸分析 被引量:2
11
作者 周大凯 《中外医疗》 2016年第19期48-49,共2页
目的分析经后路责任节段减压、长节段矫形固定融合治疗退变性腰椎侧凸(DLS)临床效果。方法整群选取该院于2010年3月—2013年7月收治的DLS患者54例,均采取经后路责任阶段减压、长节段矫形固定融合治疗,观察临床效果。结果术后3个月、末... 目的分析经后路责任节段减压、长节段矫形固定融合治疗退变性腰椎侧凸(DLS)临床效果。方法整群选取该院于2010年3月—2013年7月收治的DLS患者54例,均采取经后路责任阶段减压、长节段矫形固定融合治疗,观察临床效果。结果术后3个月、末次随访结果显示JOA评分、VSA评分、矢状面腰椎前凸角、冠状面Cobb角、矢状位失衡及冠状位失衡水平均优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后路责任节段减压、长节段矫形固定融合治疗退变性腰椎侧凸效果较好,并发症较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后路责任减压 矫形固定融合 退变性腰椎侧凸
下载PDF
选择性神经根阻滞术在多节段腰椎退变性疾病诊疗中的临床意义 被引量:8
12
作者 柴子豪 于海洋 +4 位作者 吴昊 张伟 崔西龙 黄徐兵 刘彬 《实用骨科杂志》 2022年第2期154-158,共5页
目的探究选择性神经根阻滞术(selective nerve root block,SNRB)在多节段腰椎退变性疾病诊疗中的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9年3月至2020年9月收治的60例多节段腰椎退变性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28例,女32例;年龄33~79岁,平均(... 目的探究选择性神经根阻滞术(selective nerve root block,SNRB)在多节段腰椎退变性疾病诊疗中的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9年3月至2020年9月收治的60例多节段腰椎退变性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28例,女32例;年龄33~79岁,平均(57.2±15.5)岁;根据患者体征与影像学是否一致分为对照组和SNRB组,其中对照组26例,SNRB组34例,明确责任节段后进行手术减压。分析两组患者术前、术后不同时间段疼痛数字评价量表(numerical rating scale,NRS)评分及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并依据改良MacNab标准对治疗效果进行评价。结果所有患者随访6~24个月,平均(14.0±4.9)个月,对照组明确责任节段26例,其中单节段10例,双节段10例,三节段6例;SNRB组明确责任节段30例,其中单节段21例,双节段9例;SNRB后症状缓解不明显4例,遂放弃手术,暂以卧床休养对症治疗,其余56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无神经根损伤、感染等严重并发症。术后1个月、6个月及末次随访NRS评分、ODI指数均较术前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按照改良MacNab标准评定,对照组26例患者中优17例,良6例,一般3例,优良率为88.4%;SNRB组30例患者中优19例,良7例,一般4例,优良率为86.7%。结论SNRB在多节段腰椎退变性疾病诊疗中,具有精准定位责任节段及有效缓解腰骶神经根性疼痛的临床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选择性神经根阻滞术 腰椎退变性疾病 腰椎有限化手术 责任
下载PDF
个性化数字模拟置钉结合通道下MIS-TLIF治疗相邻双节段腰椎退变性疾病 被引量:3
13
作者 陈晶祥 周江军 +5 位作者 赵敏 刘达 余专一 程球新 付美清 史柏娜 《临床骨科杂志》 2017年第6期645-647,共3页
目的探讨采用个性化数字模拟置钉结合通道下MIS-TLIF治疗相邻双节段腰椎退变性疾病的疗效。方法对39例相邻双节段腰椎退变性疾病患者采用通道下MIS-TLIF手术治疗,观察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住院时间、术后下地行走时... 目的探讨采用个性化数字模拟置钉结合通道下MIS-TLIF治疗相邻双节段腰椎退变性疾病的疗效。方法对39例相邻双节段腰椎退变性疾病患者采用通道下MIS-TLIF手术治疗,观察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住院时间、术后下地行走时间。采用疼痛VAS评分、ODI评分评价疗效。结果 39例均获得随访,时间15~30个月。手术时间120~230(155.89±24.57)min;术中出血量180~490(287.94±74.59)ml;术后引流量100~280(158.46±39.04)ml;住院时间5~10(7.33±0.85)d;术后下地行走时间3~7(4.05±1.07)d。VAS评分:术前为(7.66±0.66)分,术后1周为(2.97±0.67)分,术后1个月为(1.89±0.55)分,末次随访为(1.12±0.52)分,术后各时间段与术前比较、术后1个月与术后1周比较以及末次随访与术后1个月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ODI评分:术前为(37.28±1.99)分,术后1个月为(16.43±1.68)分,末次随访为(12.35±1.18)分,术后各时间段与术前比较、末次随访与术后1个月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个性化数字模拟置钉结合通道下MIS-TLIF治疗相邻双节段腰椎退变性疾病出血少、组织破坏少、术后恢复快,疗效满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创经椎间孔椎体间融合术 相邻双 腰椎退变性疾病
下载PDF
经皮内镜下责任节段减压治疗多节段腰椎退变疾病的效果 被引量:1
14
作者 季祥 杜明奎 +5 位作者 仲伟涛 靳凯锋 陈渲宇 赵辉 张振华 张黎明 《武警医学》 CAS 2021年第7期577-581,共5页
目的探讨多节段腰椎退变疾病的责任节段判定及经皮内镜减压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01至2018-12解放军总医院第三医学中心骨三科及北京电力医院骨二科诊疗的53例多节段腰椎退变疾病患者。术前先采用症状、体征和影像学分析相结... 目的探讨多节段腰椎退变疾病的责任节段判定及经皮内镜减压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01至2018-12解放军总医院第三医学中心骨三科及北京电力医院骨二科诊疗的53例多节段腰椎退变疾病患者。术前先采用症状、体征和影像学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来明确责任节段,若无法通过此法明确责任节段,则采用选择神经根封闭明确责任节段,然后将所有明确责任节段的患者采用经皮内镜下责任节段减压治疗。详细记录每例手术的时间、并发症发生情况、术中出血量,使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评定手术前后的腰腿痛变化情况,改良MacNab标准评定疗效,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价腰椎功能。结果21例可通过症状、体征和影像学分析以确定责任节段。32例行选择神经根封闭,其中,2例未明确责任节段,未纳入研究,其余30例明确了责任节段,其准确性在减压手术中也得到了证实。所有确定责任节段的51例均顺利完成了经皮内镜下责任节段减压治疗术,手术平均时间为76.8(58~150)min,未出现神经根损伤、感染及局部血肿、硬膜囊破裂、术后椎体失稳。所有患者都定期随访,随访平均时间为18.3(12~47)个月。与手术前相比,术后7 d、3、6和12个月时的VAS评分和ODI评分均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改良Macnab标准疗效评价:优21例,良23例,可5例,差2例,优良率为86.3%。结论选择性神经根封闭对腰椎多节段退变患者的责任节段判定简单可靠。内镜下责任节段减压治疗多节段腰椎退变疾患安全可行,创伤小,效果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退疾病 责任 选择性神经根封闭 微创 经皮内镜下减压
下载PDF
椎间盘造影在腰椎多节段退变性疾病诊治中的应用效果研究 被引量:2
15
作者 罗建军 周玉林 陈宏 《中国现代医生》 2016年第24期67-69,共3页
目的 探讨椎间盘造影在腰椎多节段退变性疾病诊治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10年1月-2015年1月我院收治的腰椎多节段退变性疾病患者13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及研究组各65例,对照组患者予常规诊疗,研究组患者予椎间盘造影诊疗,对比两组患者... 目的 探讨椎间盘造影在腰椎多节段退变性疾病诊治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10年1月-2015年1月我院收治的腰椎多节段退变性疾病患者13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及研究组各65例,对照组患者予常规诊疗,研究组患者予椎间盘造影诊疗,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结果。结果 在两组患者的治疗结果方面,研究组患者的VSA评分以及ODI评分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两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情况方面,研究组患者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椎间盘造影在腰椎多节段退变性疾病诊治中的应用效果理想,有利于改善患者预后,临床上应当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间盘造影 腰椎退变性疾病 诊治 功能障碍指数
下载PDF
短节段腰椎固定融合术治疗退变性腰椎侧凸的并发症及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9
16
作者 李冬月 海涌 +4 位作者 孟祥龙 杨晋才 关立 刘玉增 康南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0期882-887,共6页
目的:回顾性研究后路短节段腰椎固定融合术治疗退变性腰椎侧凸的手术并发症,并分析其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研究我院2011年1月~2015年12月行后路短节段腰椎固定融合术的退变性腰椎侧凸患者69例。其中男性28例,女性41例。年龄51~82岁... 目的:回顾性研究后路短节段腰椎固定融合术治疗退变性腰椎侧凸的手术并发症,并分析其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研究我院2011年1月~2015年12月行后路短节段腰椎固定融合术的退变性腰椎侧凸患者69例。其中男性28例,女性41例。年龄51~82岁,平均66.8±8.7岁。收集所有患者的相关数据,包括一般资料、BMI、高血压病、糖尿病、心脏疾病、脑血管病、术前腰椎侧凸Cobb角、术前腰椎前凸角、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输血量、固定节段数以及相关并发症(早期并发症:伤口感染、脑脊液漏、硬膜外血肿等;远期并发症:症状性邻近节段退变、内固定失败等)。通过单因素分析上述临床因素与并发症发生的相关性,将有统计学意义的指标应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方程分析,确定并发症发生的危险因素。结果:17例(24.6%)患者出现并发症19例,其中2例(2.9%)患者出现2种并发症,无死亡病例发生。早期并发症包括伤口感染3例(4.3%,深部2例,表浅1例);脑脊液漏2例(2.9%);术后短暂下肢麻木或疼痛1例(1.4%);硬膜外血肿1例(1.4%);远期并发症包括症状性邻近节段退变(ASD)10例(14.5%),3例再次手术(4.3%);内固定失败2例(2.9%,连接棒脱落1例,螺钉松动1例)。单因素分析结果提示,早期并发症与糖尿病、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固定节段数有相关性(P<0.05);远期并发症与术前腰椎侧凸Cobb角、术前腰椎前凸角、固定节段数有相关性(P<0.05)。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确定的早期并发症危险因素是手术时间、固定节段数(P<0.05),远期并发症危险因素是术前腰椎侧凸Cobb角、术前腰椎前凸角(P<0.05)。结论:短节段腰椎固定融合术治疗退变性腰椎侧凸最常见的并发症是症状性邻近节段退变,早期并发症的发生受到手术时间和固定节段数的影响,而远期并发症的危险因素是术前腰椎侧凸Cobb角和术前腰椎前凸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融合 退变性腰椎侧凸 并发症 危险因素
下载PDF
Dynesys系统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对邻近节段的影响 被引量:10
17
作者 杨波 万盛钰 +3 位作者 曾勉东 吕玉明 方世兵 谢景开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CSCD 2013年第17期3057-3064,共8页
背景:大多数文献报道Dynesys动态中和稳定系统在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中取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但能否防止邻近节段退行性病变发生仍然存在争议。目的:观察Dynesys系统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临床疗效及对邻近节段的影响。方法:自2009年3月至... 背景:大多数文献报道Dynesys动态中和稳定系统在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中取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但能否防止邻近节段退行性病变发生仍然存在争议。目的:观察Dynesys系统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临床疗效及对邻近节段的影响。方法:自2009年3月至2012年10月收治20例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均采用手术减压加Dynesys系统动态固定治疗。Dynesys动态系统由Zimmer公司提供,由钛合金椎弓根螺钉、聚氨基甲酸乙酯套管和聚对苯二甲酸乙酯绳索组成。以目测类比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进行临床疗效评价;依照Woodend评分评估邻近椎间盘退变程度;治疗有效率按Macnab标准评价。结果与结论:20例患者全部获得随访,时间22-31个月。临床疗效按Macnab标准评价:优11例,良6例,可3例,优良率达85%。末次随访时,患者目测类比评分显著低于治疗前[(2.25±1.67)分,(8.29±1.50)分,P<0.01];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也显著低于治疗前[(15.38±3.42)分,(65.46±10.33)分,P<0.01]。邻近节段椎间盘退变的Woodend评分治疗前平均为1.33分,末次随访时平均为1.60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提示Dynesys系统动态固定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早期疗效确切,长期疗效及其防止或延缓邻近节段退变的作用尚需多中心随机对照临床试验来证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关植入物 脊柱植入物 Dynesys系统 动态固定 腰椎退行性疾病 腰椎管狭窄 邻近 退 Macnab标准 目测类比评分 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 Woodend评分 省级基金
下载PDF
术前脊柱-骨盆矢状位参数与腰椎退变性疾病患者病变程度的关系及对术后邻近节段退变的预测价值 被引量:1
18
作者 闫庆明 那日苏 杨洪波 《颈腰痛杂志》 2023年第4期617-622,共6页
目的探讨腰椎退变性疾病(lumbar degenerative diseases,LDD)患者术前腰椎前凸角(lumbar lordosis,LL)、骨盆入射角(pelvic incidence,PI)、PI与LL差值(ΔPI-LL)与病变程度的关系,以及上述指标对术后邻近节段退变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2... 目的探讨腰椎退变性疾病(lumbar degenerative diseases,LDD)患者术前腰椎前凸角(lumbar lordosis,LL)、骨盆入射角(pelvic incidence,PI)、PI与LL差值(ΔPI-LL)与病变程度的关系,以及上述指标对术后邻近节段退变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2015年12月~2016年12月本院收治的200例LDD患者,术后随访6个月,根据是否出现邻近节段退变分为术后邻近节段退变组(n=81)、术后无邻近节段退变组(n=119)。对比两组临床资料、术前LL、PI、ΔPI-LL等资料。分析术前LL、PI、ΔPI-LL与病变程度、疼痛程度(VAS评分)、腰椎功能障碍(ODI指数)、JOA评分的关系,以及术前LL、PI、ΔPI-LL对术后邻近节段退变的预测价值。结果术前LL、PI、ΔPI-LL、腰椎骨质增生程度、腰椎小关节增生硬化程度、腰椎终板硬化程度、椎间盘膨出或突出程度,均为术后邻近节段退变的影响因素(P<0.05)。邻近节段退变患者术前LL与VAS、ODI评分呈负相关,与JOA评分呈正相关(P<0.05);PI、ΔPI-LL与VAS、ODI评分呈正相关,与JOA评分呈负相关(P<0.05)。术前LL、PI、ΔPI-LL联合预测术后邻近节段退变的AUC最大、为0.923,最佳敏感度、特异度分别为81.49%、88.24%。结论LDD患者术前LL、PI、ΔPI-LL与病变程度有关,且上述参数可为临床评估术后邻近节段退变提供客观、量化参考,对指导临床早期完善手术方案具有重要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退变性疾病 腰椎前凸角 骨盆入射角 脊柱-骨盆矢状位参数 邻近退
下载PDF
退变性腰椎侧凸长节段融合术后远端交界性问题分析 被引量:5
19
作者 袁磊 张心灵 +6 位作者 曾岩 陈仲强 刘寅昊 李危石 齐强 郭昭庆 孙垂国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505-513,共9页
目的:探讨退变性腰椎侧凸(degenerative lumbar scoliosis,DLS)长节段固定融合术后远端交界性问题(distal junctional problem,DJP)的发生率、危险因素及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2009年4月~2017年10月在我院确诊为DLS、年龄≥40岁... 目的:探讨退变性腰椎侧凸(degenerative lumbar scoliosis,DLS)长节段固定融合术后远端交界性问题(distal junctional problem,DJP)的发生率、危险因素及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2009年4月~2017年10月在我院确诊为DLS、年龄≥40岁、行长节段(≥4个节段)固定融合手术、随访时间≥1年的患者132例,将随访时出现DJP的13例患者纳入DJP组,未出现任何机械性并发症的41例患者纳入对照组。对个体因素[手术时的年龄、性别、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BMD)和T值、合并糖尿病和高血压情况、美国麻醉医师学会(ASA)分级等因素]、手术因素[固定融合节段数、远端固定椎(lowest instumented vertebra,LIV)位置、截骨操作和椎间融合情况]以及术前和术后影像学参数[侧凸Cobb角、顶椎的旋转程度(Nash-Moe)、顶椎偏移距离(apical vertebral translation,AVT)、冠状位平衡(coronal vertical axis,CVA)、胸椎后凸角(thoracic kyphosis,TK)、胸腰段后凸角(thoracolumbar kyphosis,TLK)、腰椎前凸角(lumbar lordosis,LL)、骨盆入射角(pelvic incidence,PI)、骨盆倾斜角(pelvic tilt,PT)、骶骨倾斜角(sacral slope,SS)、矢状位平衡(sagittal vertical axis,SVA)、T1骨盆角(T1 pelvic angle,TPA)、躯干整体倾斜角(global tilt,GT)等]进行单变量和多变量分析。比较两组术前和随访时的腰痛视觉模拟(visual analog scale,VAS)评分、下肢痛VAS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日本骨科学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29评分、脊柱研究学会(Scoliosis Research Society-22,SRS-22)评分和健康状况调查简表(short form 36 health survey questionnaire,SF-36)评分。结果:本组患者DJP的发生率为9.8%(13/132),其中6例(46.2%)患者进行了翻修手术。DJP组患者骨密度T值显著低于对照组,DJP患者骨量减少及骨质疏松的比例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其他个体因素无显著性差异。两组手术因素均无显著性差异。与对照组相比,DJP组患者术前TLK较大、PT较小、SVA>70mm的比例较高(53.85%vs 19.51%,P=0.040);术后即刻TLK、SVA显著大于对照组,矢状位失衡患者比例显著高于对照组(46.15%vs 14.63%,P=0.046),其他影像学参数无显著性差异。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骨质疏松(OR=8.90,95%CI=1.95~40.51,P=0.005)、术后即刻矢状位失衡(OR=5.82,95%CI=1.15~29.42,P=0.033)发生DJP的风险分别增加了7.9倍、4.8倍。两组患者术前各项健康相关生活质量评分均无统计学差异;对照组患者术后各项健康相关生活质量评分较术前均有显著性提高(P<0.05),而DJP组患者ODI、JOA评分、SF-36精神健康较术前无明显提高(P>0.05);与对照组比较,DJP组随访时腰痛VAS评分、ODI、JOA评分、SRS疼痛、SRS功能状况、SRS亚总分、SRS治疗满意度、SF-36生理健康评分、SF-36精神健康评分更差。结论:DLS长节段固定融合术后9.8%的患者发生了远端交界性问题,严重影响患者术后生活质量改善;骨质疏松和术后即刻矢状位失衡是发生DJP的独立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变性腰椎侧凸 融合手术 远端交界性问题 机械并发症
下载PDF
腰椎斜外侧椎间融合术联合经皮钉治疗单节段腰椎退变性疾病的早期临床效果观察
20
作者 孙岩 蒋尧传 +1 位作者 王洪岗 刘瑞端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引文版)医药卫生》 2022年第6期100-104,共5页
探讨斜外侧腰椎椎间融合术(oblique Lateral Interbody Fusion ,OLIF)联合后路经皮钉治疗腰椎单节段退变性疾病的临床疗效。 方法 通过回顾性收集16例OLIF联合经皮钉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的相关病例,对比手术前后的视觉模拟评分(VAS),腰... 探讨斜外侧腰椎椎间融合术(oblique Lateral Interbody Fusion ,OLIF)联合后路经皮钉治疗腰椎单节段退变性疾病的临床疗效。 方法 通过回顾性收集16例OLIF联合经皮钉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的相关病例,对比手术前后的视觉模拟评分(VAS),腰痛功能障碍指数(ODI),椎间高度、椎间孔上下及前后径、椎间盘背侧及腹侧高度、椎间融合情况。 结果 所有患者均完成手术,手术平均时间( 78.9±22.1) min,平均出血量( 62.4±17.4)ml,无血管损伤,所有切口均Ⅰ期甲级愈合。患者术后即刻,术后 6周、末次随访腰痛 VAS 评分、ODI均低于术前,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患者术后即刻、术后 6周、末次随访的椎间高度、椎间孔上下径前后径、椎间盘背侧高度及腹侧高度,均大于术前,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术中无腹膜后大血管损伤,腰椎节段血管损伤,输尿管损伤等损伤,术后无腰大肌无力,腰骶丛神经损伤及融合器下沉、椎弓根钉松动等并发症。 结论 OLIF联合经皮钉治疗单节段腰椎退变性疾病有明显的早期临床疗效,使椎间高度增加,从而增加椎间孔高度而间接减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斜外侧椎间融合术 经皮钉 腰椎退变性疾病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