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改良胶原酶经腹主动脉灌注消化法分离大鼠肝细胞 被引量:5
1
作者 余松林 韩宝三 +8 位作者 张瑞 杜志勇 吴旭波 吴薇 王加祥 黄芳 李宏为 沈柏用 彭承宏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4期8253-8256,共4页
背景:良好的分离技术是获取高活性肝细胞的前提。目前,国内外普遍采用的是经门静脉的两步胶原酶灌注法。但该方法仍存在胶原酶用量大、操作繁琐、流程长、对设备要求较高等问题。目的:寻找一种简单有效的大鼠肝细胞分离培养方法。方法:... 背景:良好的分离技术是获取高活性肝细胞的前提。目前,国内外普遍采用的是经门静脉的两步胶原酶灌注法。但该方法仍存在胶原酶用量大、操作繁琐、流程长、对设备要求较高等问题。目的:寻找一种简单有效的大鼠肝细胞分离培养方法。方法:取SD大鼠10只,按改良经腹主动脉灌注法分离培养大鼠肝细胞,重复10次分离肝细胞实验,观察各项指标结果并与已发表文献进行对比分析。以SD大鼠作肝细胞供体,采用Ⅳ型胶原酶经腹主动脉灌注,供体肝脏肝门部结构﹑肝上及肝下腔静脉封闭保留胶原酶消化分离获取肝细胞,经200目和300目筛滤过,滤过后的悬液转移至离心管中分别以1000,500,300r/min离心各3min以纯化肝细胞,以锥虫蓝染色法测细胞活性,在倒置显微镜下观察肝细胞纯度及形态变化。结果与结论:胶原酶消化法所获取的肝细胞纯度高、形态完整、活性高。提示改良胶原酶经腹主动脉灌注消化法是一种较好的肝细胞分离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细胞分离 大鼠 原代培养 胶原酶 腹主动脉灌注
下载PDF
经皮植入药盒腹主动脉灌注给药治疗晚期直肠癌初步观察
2
作者 陈南江 陈颖娟 张桂萍 《现代肿瘤医学》 CAS 2003年第2期127-128,共2页
目的 研究经皮植入药盒腹主动脉灌注给药治疗晚期直肠癌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 ,探索晚期直肠癌较合理的治疗方法。方法 对 16例晚期直肠癌病人采用大剂量醛氢叶酸 (CF)静脉滴注 ,继之经皮经左锁骨下动脉植入药盒导管系统腹主动脉持续 ... 目的 研究经皮植入药盒腹主动脉灌注给药治疗晚期直肠癌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 ,探索晚期直肠癌较合理的治疗方法。方法 对 16例晚期直肠癌病人采用大剂量醛氢叶酸 (CF)静脉滴注 ,继之经皮经左锁骨下动脉植入药盒导管系统腹主动脉持续 4 8小时灌注 5 -氟脲嘧啶 (5 -Fu) ,配合榄香烯乳灌注治疗。结果 完全缓解 (CR) 1例 ,部分缓解 (PR) 9例 ,稳定 (NC) 6例。总有效率 (CR +PR)6 2 .5 %。主要不良反应为恶心、呕吐、口腔粘膜炎、骨髓抑制及腹泻 ,上述不良反应大多数为Ⅰ~Ⅱ度 ,经常规对症治疗后好转。结论 经皮植入药盒腹主动脉灌注 5 -Fu及榄香烯乳配合静脉滴注CF ,治疗晚期直肠癌疗效较好 ,药盒导管系统的长期留置克服了常规介入治疗需反复多次插管 ,难以系统用药的缺点 ,给药方便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皮植入药盒 腹主动脉灌注给药 晚期直肠癌 临床疗效 不良反应 介入性治疗
下载PDF
腹主动脉灌注法分离胰腺星状细胞及其培养、鉴定 被引量:6
3
作者 周龙安 杨桂元 钱祝银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11-14,F0003,共5页
目的:通过腹主动脉插管灌注胶原酶分离胰腺星状细胞(pancreaticstellatecell,PSC),建立简单易行的PSC分离方法,并对PSC进行培养和鉴定。方法:大鼠腹主动脉插管灌注后,经胶原酶消化、Nycodenz密度梯度离心,分离得到PSC;通过观察细胞形态... 目的:通过腹主动脉插管灌注胶原酶分离胰腺星状细胞(pancreaticstellatecell,PSC),建立简单易行的PSC分离方法,并对PSC进行培养和鉴定。方法:大鼠腹主动脉插管灌注后,经胶原酶消化、Nycodenz密度梯度离心,分离得到PSC;通过观察细胞形态、胞质内脂滴和免疫细胞化学方法检测结蛋白(desmin)、神经胶质酸纤维蛋白(glialfibrillaryacidicprotein,GFAP)、α平滑肌肌动素(α-smoothmuscleactin,α-SMA)的表达来鉴定PSC。结果:腹主动脉灌注法分离得到PSC,产率、活力和纯度分别为(:15.3±4.6)×103/g体重(﹑95.0±3.5)%﹑﹥80%;培养24h后大多数细胞已贴壁,呈星状或多角形,48h后表达desmin、GFAP,并在96h后表达α-SMA。结论:通过腹主动脉灌注法较容易分离得到PSC,其产率、活力和纯度较高,经鉴定后能够满足体外实验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胰腺星状细胞 腹主动脉灌注 培养 鉴定 胰腺进行性纤维化
下载PDF
腹主动脉联合门静脉快速灌注法在器官捐献供体肝肾联合获取中的应用 被引量:1
4
作者 邓斐文 陈焕伟 +4 位作者 甄作均 王峰杰 李杰原 胡健垣 计勇 《器官移植》 CAS CSCD 2015年第1期51-54,58,共5页
目的:总结腹主动脉联合门静脉快速灌注法在器官捐献供体肝肾联合获取中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9月至2014年6月在佛山市第一人民医院完成的43例中国心脏死亡供体器官捐献肝肾联合获取的临床资料。43例供体中,中国心脏... 目的:总结腹主动脉联合门静脉快速灌注法在器官捐献供体肝肾联合获取中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9月至2014年6月在佛山市第一人民医院完成的43例中国心脏死亡供体器官捐献肝肾联合获取的临床资料。43例供体中,中国心脏死亡供体分类一类(脑死亡供体)(C-Ⅰ类)15例,中国二类(心脏死亡供体)(C-Ⅱ类)1例,中国三类(脑-心双死亡捐献供体)(C-Ⅲ类)27例。器官灌注采用腹主动脉、门静脉快速插管联合灌注法。结果开腹至腹主动脉插管时间约1.5~2.0 min,43例供体共获得肝脏43个,肾脏86个。C-Ⅰ类供体热缺血时间全部为0,其余供体热缺血时间范围为3~21 min,平均10 min。2例供肝分别因肝门部严重损伤和重度脂肪肝弃用,18例供肾分别因肾结石、肾萎缩、术前血清肌酐水平较高、肾动脉粥样硬化严重、肾微小血管血栓、多发肾囊肿、外伤性肾破裂等原因弃用,供体器官总弃用率为16%。结论腹主动脉联合门静脉快速灌注法是器官捐献供体肝肾联合获取的简单、安全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器官捐献 主动脉插管灌注 门静脉灌注 肝肾联合获取
下载PDF
单人直视下大鼠肝移植模型供肝获取不同灌注方式比较 被引量:3
5
作者 李蕾 李善宝 +3 位作者 汪涛 沃琪 曹婉悦 徐军明 《器官移植》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356-361,共6页
目的单人直视下建立大鼠肝移植模型,并探讨不同灌注方法对供肝质量的影响。方法在Kamada建立的"二袖套法"基础上改进手术细节,建立大鼠肝移植模型。根据不同的灌注方式将受体大鼠分为A(经腹主动脉灌注)、B(经门静脉灌注)两组... 目的单人直视下建立大鼠肝移植模型,并探讨不同灌注方法对供肝质量的影响。方法在Kamada建立的"二袖套法"基础上改进手术细节,建立大鼠肝移植模型。根据不同的灌注方式将受体大鼠分为A(经腹主动脉灌注)、B(经门静脉灌注)两组。比较两组的灌注效果、手术时间、手术成功率、术后肝功能、肝脏移植物病理学表现及生存情况等。结果灌注完成后,B组肝血窦内残留红细胞较A组多。A组在供肝灌注时间及供体手术时间上均较B组时间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1)。A、B两组手术成功率分别为77%和71%。大鼠肝移植术后3 d,两组受体丙氨酸转氨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总胆红素(TB)水平均较正常值明显升高;术后7、30 d,与A组比较,B组ALT、AST、TB水平均明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1~0.05)。肝脏病理学检查提示B组肝脏炎症反应程度及肝组织破坏程度均较A组严重,但两组的术后长期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经腹主动脉灌注大鼠肝移植模型虽稍延长了灌注时间及供体手术时间,但灌注效果更佳,可减轻术后肝组织损伤,使肝功能更快地恢复正常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供肝灌注 腹主动脉灌注 经门静脉灌注 大鼠肝移植 改良二袖套法 丙氨酸转氨酶 天冬氨酸转氨酶 总胆红素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