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腹外斜肌放电测量在幼鼠内脏痛觉高敏感模型评价中的应用 被引量:10
1
作者 杨燕珍 吴斌 +4 位作者 张睿 卓玲 陈兢芳 林国威 林春 《中国当代儿科杂志》 CAS CSCD 2008年第5期637-641,共5页
目的探索幼鼠腹外斜肌放电测量的适宜条件,为是否成功建立内脏痛觉高敏感幼鼠模型提供一种较为客观、有效的评价方法。方法8日龄Sprague-Dawley大鼠随机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每日给予1次直结肠刺激(CI),连续7d;对照组不给予CI。随... 目的探索幼鼠腹外斜肌放电测量的适宜条件,为是否成功建立内脏痛觉高敏感幼鼠模型提供一种较为客观、有效的评价方法。方法8日龄Sprague-Dawley大鼠随机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每日给予1次直结肠刺激(CI),连续7d;对照组不给予CI。随后,在6周龄时用腹外斜肌放电方法测量结直肠在不同的扩张压力下的腹外斜肌放电幅度,以评估幼鼠的内脏痛觉敏感性。结果当结直肠扩张(CRD)为30,45mmHg时,实验组腹外斜肌放电波幅边缘估计均值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在控制组别等影响因素后,当CRD为60,75mmHg时,雌鼠腹外斜肌放电幅值的边缘估计均值均高于雄鼠(P<0.05)。结论腹外斜肌放电证实在新生期进行持续的CI能造成幼鼠痛阈下降,出现慢性内脏高敏感性,并且有性别差异。电生理评价方法达到定量检测,受较少人为主观因素的影响,能较客观反应动物内脏痛觉的致敏效应,特别适用于幼年动物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直肠刺激 内脏痛觉敏化 腹外斜肌放电 幼鼠
下载PDF
新生期母婴分离对幼鼠腹外斜肌放电及脊髓Fos蛋白表达的影响
2
作者 吴斌 林滨榕 +3 位作者 卓玲 陈兢芳 杨燕珍 张睿 《中国儿童保健杂志》 CAS 2010年第2期127-131,共5页
【目的】通过新生期母婴分离(maternal separation,MS)对幼鼠内脏痛觉敏感性影响,观察幼鼠腰骶段脊髓背角Fos表达,探讨新生期MS引起幼鼠内脏痛觉高敏的机制。【方法】按析因设计,32只SD新生大鼠分成4组,每组8只,A1B1组为MS组并在6周龄... 【目的】通过新生期母婴分离(maternal separation,MS)对幼鼠内脏痛觉敏感性影响,观察幼鼠腰骶段脊髓背角Fos表达,探讨新生期MS引起幼鼠内脏痛觉高敏的机制。【方法】按析因设计,32只SD新生大鼠分成4组,每组8只,A1B1组为MS组并在6周龄时接受结直肠压迫(colorectal distention,CRD),A1B2组为MS组,6周龄未给予CRD,A2B1组为对照组并在6周龄接受CRD,A2B2组为对照组,6周龄未给予CRD。A1B1组、A2B1组6周龄时进行CRD刺激下腹外斜肌放电波幅值检测;A1B1组、A2B1组幼鼠CRD接受刺激后2h和A1B2组、A2B2组幼鼠一起处死,留取L6至S2脊髓,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及计算机图像分析系统进行脊髓Fos阳性(FLI)细胞灰度积分值半定量分析。【结果】CRD压力为0、15、30、45、60、75mmHg时,A1B1组腹外斜肌放电波幅分别为(14.20±1.57)、(26.25±2.93)、(33.84±4.73)、(42.87±5.36)、(47.02±4.86)、(43.16±6.16)μV,A2B1组分别为(13.23±1.47)、(14.62±1.95)、(23.31±5.95)、(33.27±6.70)、(40.90±3.23)、(43.79±8.89)μV;随CRD增加,A1B1、A2B1两组幼鼠腹外斜肌放电波幅均增加;CRD为15、30、45、60mmHg扩张压刺激下,A1B1组腹外斜肌放电幅值显著高于A2B1组(P<0.01)。A1B1、A2B1、A1B2、A2B2组幼鼠腰骶段脊髓背角Fos蛋白阳性细胞灰度积分值分别为88.21±7.28、98.38±6.67、111.32±12.11、127.31±1.78,新生期MS和幼鼠6周龄时CRD均可使幼鼠腰骶段脊髓背角Fos蛋白阳性细胞灰度积分值显著降低,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意义(F=14.303、56.608,P<0.01)。【结论】新生期MS可导致幼鼠脊髓初级中枢敏化,接受伤害性CRD刺激后能显著引起脊髓神经元Fos蛋白高表达,造成幼鼠痛阈下降,出现慢性内脏痛觉高敏感性,且没有明确的组织病理学改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母婴分离 新生期 内脏痛觉敏化 腹外斜肌放电 FOS蛋白
原文传递
蝎毒结肠靶向小球对幼鼠慢性内脏痛的抑制作用 被引量:9
3
作者 林国威 林春 +3 位作者 叶榕 郑伟 黄仁杰 林志明 《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 CAS CSCD 2012年第10期1130-1136,共7页
目的:研究蝎毒结肠靶向小球对幼鼠慢性内脏痛的抑制作用。方法:选用新生SD大鼠,出生后8~14d内,每天固定时间给予一次60mm Hg结直肠扩张刺激,建立慢性内脏痛模型,对照大鼠除了不行结直肠扩张外,其他情况同模型大鼠。实验分组:对照组、... 目的:研究蝎毒结肠靶向小球对幼鼠慢性内脏痛的抑制作用。方法:选用新生SD大鼠,出生后8~14d内,每天固定时间给予一次60mm Hg结直肠扩张刺激,建立慢性内脏痛模型,对照大鼠除了不行结直肠扩张外,其他情况同模型大鼠。实验分组:对照组、对照空白小球组、对照蝎毒小球组、模型组、模型空白小球组、模型蝎毒小球低剂量组、模型蝎毒小球中剂量组、模型蝎毒小球高剂量组。大鼠第28天开始胃肠给药,连续给予蝎毒靶向制剂14d后,采用腹外斜肌放电来评估肠道痛觉的敏感性;进而采用离体脑片场电位的记录方法,观察慢性内脏痛幼鼠海马CAl区场电位LTP的变化。结果:模型幼鼠腹外斜肌放电明显增强,服用蝎毒靶向小球后,腹外斜肌放电幅值显著减少(P<0.05);记录离体海马场电位LTP显示,模型幼鼠场电位LTP较对照幼鼠的幅值显著增加(P<0.05),同时蝎毒结肠靶向小球可显著降低模型幼鼠海马场电位LTP的幅值(P<0.05),而对对照幼鼠的作用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蝎毒结肠靶向小球可抑制幼鼠慢性内脏痛觉敏感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肠靶向小球 长时程增强 海马 腹外斜肌放电
下载PDF
乙酸灌肠加束缚应激致大鼠肠易激综合征模型的建立及其评价 被引量:18
4
作者 安钰 白殿卿 +1 位作者 付健 孙晓宁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5期1548-1551,共4页
目的:探讨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D-IBS)动物模型的建立方法.方法:♂Wistar大鼠40只,随机分为IBS1组、IBS2组、灌肠对照组及正常对照组,每组10只,采用乙酸灌肠加束缚应激和Williams方法制造IBS动物模型,用腹壁撤退反射(AWR)评分和腹外斜肌... 目的:探讨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D-IBS)动物模型的建立方法.方法:♂Wistar大鼠40只,随机分为IBS1组、IBS2组、灌肠对照组及正常对照组,每组10只,采用乙酸灌肠加束缚应激和Williams方法制造IBS动物模型,用腹壁撤退反射(AWR)评分和腹外斜肌放电活动检测对其内脏敏感性,同时行组织学检查对肠黏膜的组织学改变进行评价.结果:两模型组大鼠AWR评分和腹外斜肌收缩次数在不同扩张容量(1.0、1.5、2.0mL)下均较对照组明显增加(F=6.318,3.978,7.810,均P<0.05;F=6.318,3.978,7.810,均P<0.05).组织学分析显示各组大鼠均无明显的炎症性表现.结论:乙酸灌肠加束缚应激和Williams方法制成的IBS动物模型均符合IBS的内脏敏感性机制,可用于IBS的实验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泻型肠易激综合征 大鼠模型 壁退反射 腹外斜肌放电活动
下载PDF
大鼠肠易激综合征模型的建立及其评价 被引量:12
5
作者 白殿卿 孙晓宁 +1 位作者 安钰 郑颖 《中国实验动物学报》 CAS CSCD 2009年第5期377-379,I0002,共4页
目的探讨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D-IBS)动物模型的建立方法,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雄性Wistar大鼠40只,随机分为IBS1(乙酸灌肠加束缚应激)组I、BS2(束缚应激)组、灌肠对照组和正常对照组,采用乙酸灌肠加束缚应激和Williams方法制作IBS... 目的探讨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D-IBS)动物模型的建立方法,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雄性Wistar大鼠40只,随机分为IBS1(乙酸灌肠加束缚应激)组I、BS2(束缚应激)组、灌肠对照组和正常对照组,采用乙酸灌肠加束缚应激和Williams方法制作IBS动物模型,用腹壁撤退反射(AWR)评分和腹外斜肌放电活动检测对其内脏敏感性进行评估,同时进行组织学检查对肠黏膜组织的组织学改变进行评价。结果两模型组大鼠AWR评分和腹外斜肌收缩次数在不同扩张容量下均较对照组明显增加(P<0.05)。组织学分析显示各组大鼠均无明显的炎症性表现。结论乙酸灌肠加束缚应激和Williams方法制成的IBS动物模型符合IBS的内脏敏感性机制,可用于IBS的试验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泻型肠易激综合征 大鼠 壁撤退反射评分 腹外斜肌放电活动
下载PDF
电针对慢性内脏痛敏大鼠痛反应的影响 被引量:3
6
作者 刘庆 刘翠英 +2 位作者 焦海霞 陈瑜 林春 《实用疼痛学杂志》 2009年第1期9-12,共4页
目的观察电针对慢性内脏痛敏大鼠痛反应的影响,为临床电针治疗慢性内脏痛机制研究打下基础。方法对新生幼鼠给予结肠扩张刺激,造成其成年后慢性内脏痛觉敏化。对此内脏痛大鼠隔日电针1次共4次,观察其腹壁撤退反射评分,腹外斜肌放电... 目的观察电针对慢性内脏痛敏大鼠痛反应的影响,为临床电针治疗慢性内脏痛机制研究打下基础。方法对新生幼鼠给予结肠扩张刺激,造成其成年后慢性内脏痛觉敏化。对此内脏痛大鼠隔日电针1次共4次,观察其腹壁撤退反射评分,腹外斜肌放电幅值和甩尾反射潜伏期等指标变化。结果内脏痛大鼠与正常对照大鼠相比,腹壁撤退反射评分增高,肌电幅值明显增大,甩尾反射潜伏期明显缩短;内脏痛大鼠电针4次后上述3项指标与电针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与正常对照大鼠之间差异无显著性。结论电针能明显改善慢性内脏痛大鼠的痛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脏 疼痛 慢性病 壁撤退反射 腹外斜肌放电 甩尾反射 电针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