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1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针刺天枢对正常、便秘和腹泻模型大鼠不同肠段运动功能的双向调节效应 被引量:67
1
作者 秦庆广 王海萍 +4 位作者 刘坤 赵玉雪 贲卉 高昕妍 朱兵 《世界中医药》 CAS 2013年第3期245-249,共5页
目的:观察天枢对正常大鼠、便秘模型大鼠、腹泻模型大鼠肠运动功能的调节作用,探讨针刺天枢对肠运动功能的双向调节作用机制。方法:60只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便秘模型组、腹泻模型组,每组20只。冰水灌胃建立便秘模型大鼠,番泻叶灌胃... 目的:观察天枢对正常大鼠、便秘模型大鼠、腹泻模型大鼠肠运动功能的调节作用,探讨针刺天枢对肠运动功能的双向调节作用机制。方法:60只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便秘模型组、腹泻模型组,每组20只。冰水灌胃建立便秘模型大鼠,番泻叶灌胃建立腹泻模型大鼠。用水囊测压技术和多导电生理记录系统记录正常大鼠和模型大鼠的空肠运动和远端结肠运动,针刺天枢穴,捻转行针1min,平补平泻,120次/min,观察针刺前后肠运动的改变。结果:1)正常大鼠,针刺天枢降低了空肠收缩的频率和波幅(P<0.01,P<0.01),抑制了空肠的收缩;腹泻大鼠模型中,针刺天枢降低了空肠运动的频率和波幅(P<0.01,P<0.01)。针刺天枢对正常和腹泻状态大鼠的空肠运动有明显的抑制作用。2)正常大鼠,针刺天枢增加了远端结肠运动的频率和波幅(P<0.01,P<0.05);便秘模型大鼠,针刺天枢使远端结肠的运动加快,波幅增大(P<0.05,P<0.01)。针刺天枢对正常和便秘状态的大鼠远端结肠运动均有明显的促进作用。结论:针刺天枢对不同节段肠运动呈现不同的调节方向,即抑制空肠运动、促进远端结肠运动,针刺天枢通过节段性体表-交感反射抑制空肠的运动,通过体表-副交感反射促进远端结肠的运动。这可能是针刺天枢对正常、腹泻和便秘动物模型肠运动的双向调节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枢穴 便秘模型 腹泻模型 肠运动
下载PDF
建立动物腹泻模型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4
2
作者 曹玲芝 马利芹 +6 位作者 王丽叶 张晓利 徐倩倩 霍晓青 靳喜朋 秦建华 董世山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6期11383-11385,共3页
建立腹泻模型是研究腹泻发病机制的重要手段,不同类型的腹泻需要建立相应的腹泻模型,主要包括急性腹泻模型、慢性腹泻模型、溃疡性结肠炎腹泻模型等,就目前常用的动物腹泻模型的建立方法及其特点进行了总结。
关键词 动物 腹泻模型 研究进展
下载PDF
建立动物腹泻模型的常用药物及方法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8
3
作者 梁莉婕 焦立波 高明 《辽宁中医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8期1687-1689,共3页
建立腹泻动物模型是研究腹泻发病机制及研发有效药物的重要手段,不同类型的腹泻需要建立相应的腹泻模型,目前国内外文献报道建立动物腹泻模型的方法有较大进展,但与临床疾病特点仍有一定差距,需进一步的研究和完善。文章就目前常用于建... 建立腹泻动物模型是研究腹泻发病机制及研发有效药物的重要手段,不同类型的腹泻需要建立相应的腹泻模型,目前国内外文献报道建立动物腹泻模型的方法有较大进展,但与临床疾病特点仍有一定差距,需进一步的研究和完善。文章就目前常用于建立动物腹泻模型的药物及其方法进行了总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物 腹泻模型 研究进展
下载PDF
复方双苓止泻散对腹泻模型大鼠小肠黏膜PCNA mRNA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3
4
作者 赵秀军 李艳丽 +2 位作者 赵昱 赵静 李陈莉 《时珍国医国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1期2876-2877,共2页
目的研究复方双苓止泻散对小肠在mRNA水平表达增殖性细胞核抗原(PCNA)的影响。方法取60只SD大鼠,制作腹泻模型,将其分为以下6组:腹泻模型组(DM),正常对照组(NC),低剂量复方双苓止泻散组(L),中剂量复方双苓止泻散组(I),高剂... 目的研究复方双苓止泻散对小肠在mRNA水平表达增殖性细胞核抗原(PCNA)的影响。方法取60只SD大鼠,制作腹泻模型,将其分为以下6组:腹泻模型组(DM),正常对照组(NC),低剂量复方双苓止泻散组(L),中剂量复方双苓止泻散组(I),高剂量复方双苓止泻散组(H),阳性对照药物(万鑫母仔快康)组(PC)。用药48 h后,大鼠腹泻停止,取距Treitz韧带5~10 cm处的近端小肠组织2 cm,行RT-PCR法检测PCNA在mRNA水平表达的情况。结果半定量分析表明:DM组PCNA在mRNA水平的表达明显弱于其余5组(P〈0.01);I组、H组、PC组与NC组之间PCNA mRNA的表达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均高于DM组及L组的表达PCNA mRNA。结论复方双苓止泻散止泻同时,增强了腹泻大鼠小肠黏膜PCNA mRNA的表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增殖细胞核抗原 腹泻模型 小肠黏膜 反转录PCR
下载PDF
Wa株轮状病毒感染昆明小鼠乳鼠腹泻模型的建立及影响因素考察 被引量:4
5
作者 宋丽军 赵文昌 +2 位作者 谭晓梅 杨蒙蒙 罗佳波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13年第4期11-14,共4页
目的:建立人源性Wa株轮状病毒感染昆明小鼠乳鼠腹泻动物模型。方法:采用不同接种方式(口服、注射)、不同滴度、不同剂量的Wa株轮状病毒感染4 d龄昆明小鼠乳鼠,观察昆明小鼠乳鼠的体征反应、腹泻率和腹泻程度;选择腹泻率和腹泻程度较高... 目的:建立人源性Wa株轮状病毒感染昆明小鼠乳鼠腹泻动物模型。方法:采用不同接种方式(口服、注射)、不同滴度、不同剂量的Wa株轮状病毒感染4 d龄昆明小鼠乳鼠,观察昆明小鼠乳鼠的体征反应、腹泻率和腹泻程度;选择腹泻率和腹泻程度较高的条件进行模型的稳定性考察,观察体征反应、腹泻率、腹泻程度、小肠形态学等指标改变。结果:采用强饲法,Wa株轮状病毒滴度为10-3.3/25μL TCID50,被轮状病毒攻击24 h后出现腹泻表现,低剂量(50μL/只)病毒组及中剂量(100μL/只)病毒组腹泻率及腹泻程度较低,高剂量(200μL/只)病毒组感染后第1天(1 dpi)腹泻率可达80%,腹泻程度达3.0,连续4 d保持腹泻状态,在各剂量组中腹泻率和腹泻程度最高;采用高剂量病毒组的实验方法,扩大造模动物的数量进行验证,1 dpi乳鼠腹泻率为80.0%,腹泻程度达3.1,并连续4 d保持腹泻状态。结论:4 d龄昆明小鼠乳鼠被Wa株轮状病毒经口攻击后,病毒能够使昆明小鼠乳鼠出现腹泻表现,且腹泻率和腹泻程度与病毒滴度、剂量相关。所建模型方法简便、重现性好,可作为比较理想的动物模型用于抗RV感染的药物治疗效果评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a株轮状病毒 昆明小鼠乳鼠 腹泻模型
下载PDF
小鼠细菌性腹泻模型的诱导方法 被引量:6
6
作者 赵荣山 杨会锁 +2 位作者 郝京生 刘卫 陈晓青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CAS 2000年第13期1210-1210,共1页
目的 :诱导小鼠细菌性腹泻模型。方法 :使用致病性大肠杆菌 O1 1 1 菌株 ,途径为腹腔注射和经口灌胃。结果 :经腹腔注射 ,可诱导小鼠腹泻 ,大便培养阳性 ,半数致死量为 3 .0亿 /只 ,半数致腹泻量为 2 .4亿 /只。经口灌胃 3 0亿 /只 ,小... 目的 :诱导小鼠细菌性腹泻模型。方法 :使用致病性大肠杆菌 O1 1 1 菌株 ,途径为腹腔注射和经口灌胃。结果 :经腹腔注射 ,可诱导小鼠腹泻 ,大便培养阳性 ,半数致死量为 3 .0亿 /只 ,半数致腹泻量为 2 .4亿 /只。经口灌胃 3 0亿 /只 ,小鼠未致病。结论 :经腹腔注射致病性大肠杆菌 O1 1 1 菌株可诱导出小鼠腹泻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泻模型 致病性大肠杆菌O111 小鼠
下载PDF
动物腹泻模型的实验方法概述 被引量:9
7
作者 张丹 邢姝丽 修彦凤 《陕西中医》 2014年第2期249-252,共4页
笔者对近年来有关动物腹泻模型的实验方法进行归纳总结,将动物腹泻模型根据致泻原因分为药物型、感染型、应激型、抗生素型和过敏型腹泻[1],以期为开展与腹泻/泄泻相关的研究提供参考。1药物型腹泻模型1.1番泻叶番泻叶中大部分结... 笔者对近年来有关动物腹泻模型的实验方法进行归纳总结,将动物腹泻模型根据致泻原因分为药物型、感染型、应激型、抗生素型和过敏型腹泻[1],以期为开展与腹泻/泄泻相关的研究提供参考。1药物型腹泻模型1.1番泻叶番泻叶中大部分结合型蒽醌不经小肠吸收,直接进入大肠,在肠内多种细菌(酶)作用下经水解、还原等不同途径代谢成为大黄酸蒽酮及其衍生物,这些成分一方面可阻止葡萄糖和 Na+的跨肠壁转运,抑制Na+-K+-A T P酶活性,增加肠腔内容积继而刺激肠壁反射性地使小肠和结肠蠕动增强;另一方面刺激肠粘膜释放前列腺素(PG ),在保护肠粘膜的同时,炎性介质导致肠上皮细胞通透性增加等引发腹泻。另外番泻苷可经胃、小肠吸收后,在肝中分解,分解产物经血行而兴奋骨盘神经节以收缩大肠引起腹泻[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物腹泻模型 验方 小肠吸收 分解产物 细胞通透性 归纳总结 结肠蠕动 前列腺素
下载PDF
人源轮状病毒的小型猪腹泻模型建立 被引量:3
8
作者 李晋涛 魏静 +6 位作者 牟芝蓉 张蓓 王靖雪 唐艳 何海洋 费蕾 吴玉章 《中国比较医学杂志》 CAS 2006年第9期577-577,共1页
目的建立人源轮状病毒的小型猪腹泻模型,为人源轮状病毒感染的免疫保护机制、致病机制及疫苗的研制奠定基础。方法ELISA与RT-PCR相结合分离鉴定野生型人源轮状病毒;用野生型人源轮状病毒G1与G3血清型口服接种不同日龄的小型猪,观察... 目的建立人源轮状病毒的小型猪腹泻模型,为人源轮状病毒感染的免疫保护机制、致病机制及疫苗的研制奠定基础。方法ELISA与RT-PCR相结合分离鉴定野生型人源轮状病毒;用野生型人源轮状病毒G1与G3血清型口服接种不同日龄的小型猪,观察粪便排泄等临床症状,ELISA及免疫荧光分别检测粪便与小肠上皮组织中的轮状病毒抗原,光镜及透射电镜观察小肠上皮组织的病理变化与病毒样颗粒。结果3~5日龄小型猪均出现了典型的临床腹泻症状;粪便中轮状病毒抗原排泄可平均持续5~7d;小肠组织可见明显的病理变化,同时用免疫荧光检测方法可在小肠组织中检测到特异性轮状病毒抗原;透射电镜进行观察,在小肠组织的超薄切片中可见到大量的轮状病毒颗粒。30~35日龄小型猪可出现明显腹泻临床症状,粪便中轮状病毒抗原排泄可持续4~7d;56~60日龄小型猪接种野生型人源轮状病毒G1血清型后,均未出现典型的腹泻症状,但可持续排毒2~3d。结论小型猪可作为人源轮状病毒的理想腹泻动物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源轮状病毒 小型猪 腹泻模型
下载PDF
温通巴布膏对腹泻模型鼠血清前炎症介质水平的影响 被引量:1
9
作者 隋忠国 毕晓林 张辉 《中国药物与临床》 CAS 2008年第10期793-794,共2页
温通巴布膏主要由丁香、肉桂、小茴香等药制成,其全方及各味药均具有抗炎、抗腹泻作用。本试验通过建立小鼠腹泻模型,研究其对腹泻模型鼠的血清前炎症介质水平的影响,为温通巴布膏的临床应用提供科学资料。
关键词 前炎症介质 腹泻模型 鼠血清 温通 腹泻作用 临床应用 小茴香
下载PDF
藿砂口服液对腹泻模型小鼠的止泻作用 被引量:4
10
作者 施光亚 罗秋红 +2 位作者 何顺勇 潘旭东 沈小苹 《福建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3年第1期8-10,共3页
目的观察藿砂口服液对模型小鼠的止泻作用。方法用生大黄浸液灌胃制作腹泻小鼠模型,用色素流动法,以炭末为指示剂,以首次排黑便时间、排便次数、粪便性状积分为指标,观察不同剂量藿砂口服液的止泻作用。结果藿砂口服液低、中、高剂量组... 目的观察藿砂口服液对模型小鼠的止泻作用。方法用生大黄浸液灌胃制作腹泻小鼠模型,用色素流动法,以炭末为指示剂,以首次排黑便时间、排便次数、粪便性状积分为指标,观察不同剂量藿砂口服液的止泻作用。结果藿砂口服液低、中、高剂量组都能推迟小鼠首次排便时间,减少排便次数,改善粪便性状,藿砂口服液剂量与排便次数呈负相关。结论藿砂口服液有止泻作用,其止泻作用强度与药物剂量有依赖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藿砂口服液 止泻作用 腹泻模型 小鼠
下载PDF
番泻叶致幼龄大鼠腹泻模型量-时-效关系研究 被引量:10
11
作者 管志伟 赵琼 +3 位作者 赵中和 周鸿雲 和媛媛 万什方 《时珍国医国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8期1806-1809,共4页
目的研究番泻叶致幼龄大鼠腹泻模型量-时-效关系。方法将96只幼龄大鼠随机抽取24只作为空白组,余72只随机分为低、中、高浓度组,分别给予相应浓度番泻叶灌胃4周,建立大鼠腹泻模型。观察各组大鼠每周稀便率、腹泻指数、体重及电解质(Na+... 目的研究番泻叶致幼龄大鼠腹泻模型量-时-效关系。方法将96只幼龄大鼠随机抽取24只作为空白组,余72只随机分为低、中、高浓度组,分别给予相应浓度番泻叶灌胃4周,建立大鼠腹泻模型。观察各组大鼠每周稀便率、腹泻指数、体重及电解质(Na+、K^(+)、CL^(-))变化。结果(1)腹泻指标:中、高浓度组每周稀便率、腹泻指数均显著高于低浓度组(P<0.01),中、高浓度第2、3、4周稀便率、腹泻指数高于第1周(P<0.05),高浓度组第4周稀便率显著高于第1周(P<0.01)。(2)体重:中、高浓度组每周体重增长较空白组、低浓度组缓慢(P<0.05),而高浓度组差异有显著意义(P<0.01)。(3)电解质:Na+:第2周中、高浓度组与空白组及高浓度组与低浓度组比较,下降有统计学意义(P<0.05);第3、4周中、高浓度组较空白组、低浓度组下降显著(P<0.01);中、高浓度组2、3、4周较第1周显著下降(P<0.01),而高浓度组第3、4周较第2周显著(P<0.01);K^(+):第2、3、4周中、高浓度组较空白组、低浓度组下降均有差异(P<0.05);中、高浓度组第2、3、4周较第1周下降均有差异(P<0.05),而高浓度组下降显著(P<0.01);CL^(-):第2周中、高浓度组较空白组、低浓度组下降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第3、4周下降显著(P<0.01)。中、高浓度组第2周较第1周下降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第3、4周下降显著(P<0.01);(4)安全性:高浓度组较中浓度组死亡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结肠病理:中、高浓度组第3、4周较第1、2周相对较重,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浓度番泻叶致幼龄大鼠腹泻2周时模型效果理想,安全性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番泻叶 幼龄大鼠 腹泻模型 量-时-效
下载PDF
五苓散对腹泻模型大鼠结肠AQP4及AQP4mRNA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26
12
作者 刘洋 向丽华 +5 位作者 孙刚 王笑红 赵宏艳 王震 张治国 李媛媛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547-549,共3页
目的:观察五苓散对腹泻模型大鼠结肠AQP4及AQP4mRNA表达的作用,揭示五苓散止泻作用的机理。方法:将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腹泻模型组、氢氯噻嗪组、口服盐液组、五苓散低、中、高剂量组7组,观察大鼠腹泻状态并测体重等。分别于第4... 目的:观察五苓散对腹泻模型大鼠结肠AQP4及AQP4mRNA表达的作用,揭示五苓散止泻作用的机理。方法:将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腹泻模型组、氢氯噻嗪组、口服盐液组、五苓散低、中、高剂量组7组,观察大鼠腹泻状态并测体重等。分别于第4天上午、第7天上午取大鼠结肠,免疫组化法检测AQP4蛋白的表达,原位杂交方法检测AQP4 mRNA的表达。结果:腹泻模型组、口服盐液组、五苓散低剂量组结肠AQP4及AQP4mRNA表达明显下调,氢氯噻嗪组、五苓散中剂量组AQP4及AQP4mRNA表达下调但明显高于模型组,五苓散高剂量组结肠AQP4及AQP4mRNA表达下调不明显。结论:AQP4及AQP4mRNA表达下调是番泻叶致大鼠腹泻的机制之一,上调腹泻模型大鼠结肠AQP4及AQP4mRNA表达是五苓散的止泻机理之一,但与剂量相关,5.4g/kg灌胃效果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泻大鼠模型 五苓散 AQP4 AQP4mRNA
下载PDF
番泻叶致小鼠急性腹泻模型的建立 被引量:4
13
作者 蓝咫林 刘倩影 +3 位作者 俞泳儿 陈淳 刘铮辉 徐军 《天津农学院学报》 CAS 2023年第1期70-73,共4页
本研究旨在建立小鼠急性腹泻模型。取昆明小白鼠30只,随机分为3组,分别为模型组1、模型组2及对照组,每只分别灌胃1 g/mL番泻叶水煎液0.2 mL、0.3 mL和生理盐水0.2 mL。每天两次,连续5天。观察小鼠排便情况,并记录稀便率、稀便级、腹泻... 本研究旨在建立小鼠急性腹泻模型。取昆明小白鼠30只,随机分为3组,分别为模型组1、模型组2及对照组,每只分别灌胃1 g/mL番泻叶水煎液0.2 mL、0.3 mL和生理盐水0.2 mL。每天两次,连续5天。观察小鼠排便情况,并记录稀便率、稀便级、腹泻指数。试验第六天,每组随机选取小鼠5只采集血清,测定血糖和甘油三酯。采血后断颈处死,采集回肠和盲肠标本,制作苏木精-伊红(HE)染色病理切片。通过指标稀便率、稀便级、腹泻指数及体重分析,两种番泻叶浓度均可明显致小鼠急性腹泻(P<0.05),并对小鼠血糖水平无明显影响(P>0.05),但高浓度番泻叶使甘油三酯血液水平有明显降低(P<0.01)。饲喂番泻叶组小鼠的回肠盲肠黏膜均无明显坏死和炎症反应,但高浓度番泻叶会影响肠道黏膜下层间隙并使少量绒毛上皮细胞脱落。结果表明两种浓度番泻叶均可建立小鼠急性腹泻模型,但灌胃0.3 mL番泻叶组效果更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鼠 急性腹泻模型 番泻叶 腹泻指数
下载PDF
泰山磐石散饲喂母鼠对腹泻模型仔鼠生理机能和肠道组织的影响 被引量:2
14
作者 杨乃喜 刘智慧 +2 位作者 罗冬柳 王海彬 葛铭 《中兽医医药杂志》 CAS 2021年第2期5-9,共5页
探究给母鼠饲喂泰山磐石散对腹泻模型仔鼠生理机能和肠道组织的影响。选取28只妊娠13 d昆明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腹泻模型组、给药I组、给药II组,每组7只。通过给仔鼠灌服番泻叶煎剂及腹腔注射大肠埃希氏菌,建造腹泻模型,给药组母鼠灌... 探究给母鼠饲喂泰山磐石散对腹泻模型仔鼠生理机能和肠道组织的影响。选取28只妊娠13 d昆明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腹泻模型组、给药I组、给药II组,每组7只。通过给仔鼠灌服番泻叶煎剂及腹腔注射大肠埃希氏菌,建造腹泻模型,给药组母鼠灌胃给予泰山磐石散水煎剂,通过母乳喂养干预仔鼠腹泻模型。记录仔鼠体征变化和腹泻情况,检测血清中的总蛋白(TP)、白蛋白(ALB)、尿素氮(BUN)、谷氨酸(GLU)含量;采集小肠组织,检测IL-1、IL-6、IL-10及TNF-α的含量,并进行病理组织学观察。结果显示,与腹泻模型组相比,给药I组和给药II组仔鼠腹泻指数显著降低(P<0.05),小肠组织结构完整,炎性细胞浸润及出血现象均较轻;给药I组中仔鼠TP、GLU及BUN含量显著提高(P<0.05),给药II组中仔鼠均增重、GLU含量显著提高(P<0.05),给药I组仔鼠IL-1、IL-6及TNF-α含量均显著降低(P<0.05)。表明给妊娠期母鼠饲喂泰山磐石散,能够提高仔鼠的生长性能,提高仔鼠抗炎性损伤能力,降低仔鼠的腹泻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泰山磐石散 母鼠 仔鼠 腹泻模型 生理机能 肠道组织
下载PDF
五苓散对腹泻模型大鼠体重及血清、尿渗透压的影响 被引量:5
15
作者 向丽华 张治国 +4 位作者 王震 孙刚 王笑红 李媛媛 刘洋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626-628,共3页
目的:观察五苓散对腹泻模型大鼠体重及血清、尿渗透压的影响。方法:将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腹泻模型组、氢氯噻嗪组、口服盐液组、五苓散低、中、高剂量组7组,观察大鼠腹泻状态、测体重等。分别于第4天上午、第7天上午收集大鼠尿... 目的:观察五苓散对腹泻模型大鼠体重及血清、尿渗透压的影响。方法:将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腹泻模型组、氢氯噻嗪组、口服盐液组、五苓散低、中、高剂量组7组,观察大鼠腹泻状态、测体重等。分别于第4天上午、第7天上午收集大鼠尿液、血液。采用冰点法检测血清渗透压、尿渗透压。结果:正常组大鼠体重在实验期间继续增长,模型组体重增长下降,口服盐液组体重继续增长但低于正常组、高于其他组,氢氯噻嗪组和五苓散各剂量组体重停止增长或体重下降,各组大鼠血清渗透压实验前后没有明显变化,模型组和口服盐液组尿渗透压下降。结论:3.6g/kg番泻叶浸液灌胃可致大鼠腹泻、体重增长下降,尿渗透压降低;口服盐液有利于腹泻模型大鼠维持体重增长;5.4g/kg五苓散灌胃显示止泻作用,但五苓散和氢氯噻嗪的利尿作用不利于腹泻模型大鼠体重增长,应用时亦注意补充水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五苓散 腹泻大鼠模型体重 血清渗透压 尿渗透压
下载PDF
黑老虎果实提取物对小鼠腹泻模型的干预作用 被引量:1
16
作者 凌智辉 张天鹿 +3 位作者 曾建国 唐其 吴领席 陆英 《中国兽药杂志》 2021年第10期42-48,共7页
研究了黑老虎果实提取物的抗腹泻作用,从而为临床应用提供实验依据。实验首先对黑老虎果实提取物中木脂素、三萜及黄酮含量进行测定,然后对ICR小鼠进行细菌性腹泻、药物性腹泻和小肠炭末推进实验。根据实验要求,将细菌性腹泻模型小鼠和... 研究了黑老虎果实提取物的抗腹泻作用,从而为临床应用提供实验依据。实验首先对黑老虎果实提取物中木脂素、三萜及黄酮含量进行测定,然后对ICR小鼠进行细菌性腹泻、药物性腹泻和小肠炭末推进实验。根据实验要求,将细菌性腹泻模型小鼠和药物性腹泻模型小鼠灌胃不同药物,连续7 d,除正常组外,其余小鼠于末次给药30 min后分别腹腔注射大肠埃希菌溶液和灌胃番泻叶提取液,观察并记录各组小鼠腹泻情况;小肠炭末推进实验于小鼠末次给药30 min后灌胃给予5%炭末,计算小肠炭末推进率;结果表明,黑老虎果实提取物中木脂素类、三萜类及黄酮类化合物的含量分别为44.48%、4.57%、14.02%。黑老虎果实提取物各剂量组对细菌性小鼠均有较好的预防效果,其中高剂量组(200 mg/kg)与模型组呈极显著差异(P<0.01),并优于阳性药物组;提取物各剂量组均能减少番泻叶腹泻小鼠稀便数量,且与模型组呈显著差异,但对潜伏时间无影响;提取物对小鼠小肠炭末推进率无明显影响。由此可知,黑老虎果实提取物对细菌性腹泻小鼠具有良好的抗腹泻作用,对药物性致腹泻作用较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老虎果实提取物 小鼠腹泻模型 干预
下载PDF
基于腹泻模型药效学试验的白术饮片等级研究 被引量:2
17
作者 杜洪志 郑英 +4 位作者 陈志琳 王建科 张敏 刘亚琴 李玮 《贵州科学》 2020年第4期23-26,共4页
目的:通过药效学试验对白术不同等级饮片进行质量评价,为传统白术饮片等级划分提供实验依据。方法:根据传统分级方法,结合饮片颜色、大小、厚度、气味等外观性状,将白术生品饮片分为三个等级,采用番泻叶"苦寒泻下"法,建立小... 目的:通过药效学试验对白术不同等级饮片进行质量评价,为传统白术饮片等级划分提供实验依据。方法:根据传统分级方法,结合饮片颜色、大小、厚度、气味等外观性状,将白术生品饮片分为三个等级,采用番泻叶"苦寒泻下"法,建立小鼠腹泻病理模型,研究白术不同等级饮片对小鼠腹泻模型的改善作用。结果:与模型组比较,白术不同等级给药组对小鼠肠推进率、体质量、脾脏指数的影响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表明白术不同等级饮片对小鼠腹泻模型均具有良好的改善作用。同时,一级饮片对小鼠腹泻模型的改善作用优于二级、三级饮片(P<0.05),且二级、三级饮片的药效作用无显著性差异(P>0.05),可将二级、三级饮片合并为一个等级。结论:基于小鼠腹泻模型进行白术生品饮片的等级研究,方法可行,结果为饮片等级质量评价及临床应用提供新的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术饮片 腹泻模型 药效学试验 等级研究
下载PDF
小鼠菌群失调腹泻模型的建立及超微七味白术散的疗效 被引量:52
18
作者 曾奥 张华玲 +3 位作者 谭周进 蔡莹 蔡光先 周赛男 《微生物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9期1341-1348,共8页
【目的】建立菌群失调腹泻的造模方法,研究超微七味白术散对其疗效。【方法】采用抗生素联用、中药复方等不同方法进行腹泻造模,通过超微七味白术散进行治疗。【结果】中药大承气汤能快速致泻,腹泻程度最严重,久灌能出现脾虚症候,但对... 【目的】建立菌群失调腹泻的造模方法,研究超微七味白术散对其疗效。【方法】采用抗生素联用、中药复方等不同方法进行腹泻造模,通过超微七味白术散进行治疗。【结果】中药大承气汤能快速致泻,腹泻程度最严重,久灌能出现脾虚症候,但对肠道微生物影响不大(P>0.05)。抗生素联用组中,硫酸庆大霉素和头孢拉定联用组造模效果最好,两者联用,抗菌谱达到最大互补,且混用不使药物失效。经超微七味白术散灌胃治疗后,中药组迅速治愈,脾虚症候消失。抗生素联用组小鼠肠道乳酸菌、真菌数显著高于正常组(P<0.01)。【结论】建立了一种菌群失调腹泻的造模方法,七味白术散中存在促使乳酸菌、真菌生长的益生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泻模型 肠道微生物 七味白术散 中医药微生态
原文传递
螺旋藻对腹泻模型小鼠肠道菌群的影响 被引量:4
19
作者 李景 王素英 师德强 《微生物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187-192,共6页
为评价螺旋藻对肠道菌群的影响,采用注射氨苄青霉素的方法,制造小鼠腹泻模型,造模成功后灌服不同剂量螺旋藻进行治疗,取不同治疗时间的粪便样品,检测双歧杆菌、乳杆菌、大肠杆菌、肠球菌、拟杆菌、产气荚膜梭菌菌群的数量,并在螺旋藻灌... 为评价螺旋藻对肠道菌群的影响,采用注射氨苄青霉素的方法,制造小鼠腹泻模型,造模成功后灌服不同剂量螺旋藻进行治疗,取不同治疗时间的粪便样品,检测双歧杆菌、乳杆菌、大肠杆菌、肠球菌、拟杆菌、产气荚膜梭菌菌群的数量,并在螺旋藻灌胃8d后,测定小鼠不同肠段各指标菌群的数量。结果表明,中高剂量组螺旋藻对腹泻模型小鼠肠道菌群有明显调整作用,有效缩短了肠道菌群由失调到平衡的时间;粪便样品同各肠段内容物所反映的菌群的变化趋势相同,即治疗恢复组的双歧杆菌、乳杆菌数量总体上高于生理盐水组,肠杆菌、肠球菌、拟杆菌、产气荚膜梭菌数量均低于生理盐水组,但取样位置不同,各指标菌群的数量明显存在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PF BALB/C小鼠 螺旋藻 腹泻模型 肠道菌群
原文传递
温通巴布膏对腹泻模型小鼠血清胃动素和肠吸收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2
20
作者 隋忠国 荆凡波 《中国医院药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303-304,共2页
目的:探讨温通巴布膏对腹泻模型小鼠血清胃动素和肠吸收功能的影响。方法:采用蓖麻油灌胃制备小鼠腹泻模型,将试验动物分为5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剂测定法检测小鼠血清胃动素水平,采用D-木糖吸收试验测定尿中木糖的排泄量。结果:腹泻+药... 目的:探讨温通巴布膏对腹泻模型小鼠血清胃动素和肠吸收功能的影响。方法:采用蓖麻油灌胃制备小鼠腹泻模型,将试验动物分为5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剂测定法检测小鼠血清胃动素水平,采用D-木糖吸收试验测定尿中木糖的排泄量。结果:腹泻+药物组血清胃动素水平明显低于单纯腹泻组、腹泻+基质组(q=5.825,4.622),明显高于对照+药物组和单纯对照组(q=4.287,5.329),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腹泻+药物组尿D-木糖水平明显高于单纯腹泻组、腹泻+基质组,差异均有显著性(q=6.343,5.649,P<0.01)。结论:温通巴布膏对抗小鼠腹泻模型的主要作用机制为降低小鼠腹泻模型血清胃动素水平,增加肠道的吸收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温通巴布膏 小鼠腹泻模型 胃动素 D-木糖吸收试验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