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93篇文章
< 1 2 4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极低位直肠癌腹腔镜经括约肌间切除术后肛门功能不良的影响因素及预测模型构建
1
作者 韩宁 王小冬 +3 位作者 李迎春 周海华 潘琳琳 于晨 《临床外科杂志》 2024年第8期887-891,共5页
目的分析极低位直肠癌腹腔镜经括约肌间切除术(Lap-ISR)术后肛门功能不良的影响因素,并以此构建预测模型并验证,以期为改善极低位直肠癌病人Lap-ISR术后肛门功能提供指导依据。方法回顾性选取2020年6月~2022年6月在泰州人民医院进行Lap-... 目的分析极低位直肠癌腹腔镜经括约肌间切除术(Lap-ISR)术后肛门功能不良的影响因素,并以此构建预测模型并验证,以期为改善极低位直肠癌病人Lap-ISR术后肛门功能提供指导依据。方法回顾性选取2020年6月~2022年6月在泰州人民医院进行Lap-ISR手术的极低位直肠癌病人127例,术后对病人进行为期12个月的随访,用Wexner评分评估病人术后肛门功能,根据肛门失禁评分(Wexner)分为肛门功能良好组(106例)与肛门功能不良组(21例),收集病人临床资料并分析病人术后肛门功能不良的危险因素,并以此构建Nomogram列线图模型预测病人Lap-ISR术后肛门功能不良发生风险,并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用曲线下面积(AUC)分析预测模型对病人Lap-ISR术后肛门功能不良的预测效能。结果极低位直肠癌病人Lap-ISR术后肛门功能不良发生率为16.54%(21/127)。单因素分析显示,两组性别、年龄、体质量指数、临床分期、合并基础疾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吻合方式、肿瘤下缘距齿状线距离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肛门功能不良组肿瘤直径≥5 cm占比、新辅助化疗占比、吻合口距肛缘距离<2 cm、吻合口漏占比均高于肛门功能良好组(P<0.05)。Cox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肿瘤直径≥5 cm(OR=5.124)、新辅助化疗(OR=5.761)、吻合口漏(OR=6.881)是病人术后肛门功能的危险因素(P<0.05)。肿瘤直径≥5 cm病人Wexner评分高于肿瘤直径<5 cm病人,合并新辅助化疗Wexner评分高于无新辅助化疗病人,合并吻合口漏Wexner评分高于无吻合口漏病人(P<0.05)。Bootstrap法内部验证显示,C-index指数为0.785(95%CI:0.692~0.851)。ROC曲线结果显示,列线图模型预测病人术后肛门功能不良的灵敏度为85.70%、特异性为88.70%,AUC为0.895(95%CI:0.795~0.984)。结论肿瘤直径、新辅助化疗、吻合口漏是极低位直肠癌病人Lap-ISR术后肛门功能不良的危险因素。基于上述危险因素建立的列线图风险预测模型评估病人术后肛门功能不良的风险效能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极低位直肠癌 腹腔镜经括约肌间切除 肛门功能 影响因素 风险预测模型 列线图
下载PDF
腹腔镜经括约肌间切除术与Dixon术治疗超低位直肠癌对患者术后肛门功能恢复的影响
2
作者 黄飞 夏卓娅 《中外医学研究》 2024年第21期1-4,共4页
目的:探讨腹腔镜经括约肌间切除术与直肠癌前切除(Dixon)术治疗超低位直肠癌对患者术后肛门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选取2021年3月—2022年3月江陵县人民医院进行手术治疗的60例超低位直肠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 目的:探讨腹腔镜经括约肌间切除术与直肠癌前切除(Dixon)术治疗超低位直肠癌对患者术后肛门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选取2021年3月—2022年3月江陵县人民医院进行手术治疗的60例超低位直肠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腹腔镜组,每组各30例。对照组患者实施Dixon术治疗,腹腔镜组患者实施腹腔镜经括约肌间切除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手术相关指标、肛门直肠动力学指标、肛门功能、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以及预后情况。结果:腹腔镜组患者手术失血量少于对照组,手术后住院时间和第一次肛门排气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后1个月,腹腔镜组患者肛门直肠动力学指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出院时、术后4个月、术后8个月,腹腔镜组患者肛门功能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腔镜经括约肌间切除术对可降低术后的出血量,缩短术后住院时间和第一次肛门排气时间,促进术后肛门功能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腔镜经括约肌间切除 直肠癌前切除 超低位直肠癌 肛门功能恢复
下载PDF
腹腔镜经括约肌间切除术在低位直肠癌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被引量:5
3
作者 刘素红 杨小景 沈华杰 《癌症进展》 2023年第3期320-323,共4页
目的探讨腹腔镜经括约肌间切除术在低位直肠癌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根据手术方式的不同将200例低位直肠癌患者分为对照组(n=100)和观察组(n=100),对照组患者采用传统开腹手术治疗,观察组患者采用腹腔镜经括约肌间切除术治疗,两组患者... 目的探讨腹腔镜经括约肌间切除术在低位直肠癌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根据手术方式的不同将200例低位直肠癌患者分为对照组(n=100)和观察组(n=100),对照组患者采用传统开腹手术治疗,观察组患者采用腹腔镜经括约肌间切除术治疗,两组患者均予以快速康复外科干预。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相关指标、肛门直肠动力学指标[肛管静息压(ARP)、直肠最大耐受容量(RMTV)和肛管最大收缩压(AMSP)]、肛门功能(Wexner评分法)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明显少于对照组,手术时间、首次肛门排气时间、首次下床活动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3个月,两组患者的ARP、RMTV、AMSP均低于本组术前,且观察组患者的ARP、RMTV、AMSP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6个月,两组患者的Wexner评分均高于本组术前,观察组患者的Wexner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腹腔镜经括约肌间切除术治疗低位直肠癌能够减少患者术中出血量,促进患者术后恢复,缩短住院时间,改善肛门功能,且具有较高的安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位直肠癌 腹腔镜经括约肌间切除 肛门功能 并发症
下载PDF
腹腔镜经括约肌间切除术治疗超低位直肠癌的疗效及对肛门功能的影响
4
作者 卢鑫 赵文召 黄鹏翀 《癌症进展》 2023年第13期1428-1430,1438,共4页
目的 探讨腹腔镜经括约肌间切除术治疗超低位直肠癌的疗效及对肛门功能的影响。方法 将106例超低位直肠癌患者根据手术方式的不同分为对照组(n=53)和观察组(n=53)。对照组患者采用腹腔镜Dixon术治疗,观察组患者采用腹腔镜经括约肌间切... 目的 探讨腹腔镜经括约肌间切除术治疗超低位直肠癌的疗效及对肛门功能的影响。方法 将106例超低位直肠癌患者根据手术方式的不同分为对照组(n=53)和观察组(n=53)。对照组患者采用腹腔镜Dixon术治疗,观察组患者采用腹腔镜经括约肌间切除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手术相关指标、肛门功能(Wexner评分)、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以及预后情况。结果 观察组患者术后首次肛门排气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出院时和术后半年,观察组患者Wexner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患者肺部感染、吻合口漏、吻合口狭窄、切口感染、切口愈合不良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随访1年,两组患者生存率、复发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腹腔镜经括约肌间切除术与腹腔镜Dixon术治疗超低位直肠癌可获得相当的疗效,但行腹腔镜经括约肌间切除术患者的肛门功能恢复更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低位直肠癌 腹腔镜经括约肌间切除 腹腔镜Dixon术 肛门功能
下载PDF
腹腔镜经括约肌间切除超低位直肠癌保肛手术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4
5
作者 麦建全 杨景先 +5 位作者 谢昭雄 孙卫江 陈耿臻 杨晓芳 麦立凯 杨晓芳 《中国医学创新》 CAS 2019年第6期129-132,共4页
目的:探讨超低位直肠癌应用腹腔镜经括约肌间切除保肛手术效果。方法:选取超低位直肠癌保肛手术患者44例,均为2017年6月-2018年6月收治,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组,就开腹经括约肌切除保肛术(对照组,n=22)与腹腔镜经括约肌间切除保肛术(观察... 目的:探讨超低位直肠癌应用腹腔镜经括约肌间切除保肛手术效果。方法:选取超低位直肠癌保肛手术患者44例,均为2017年6月-2018年6月收治,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组,就开腹经括约肌切除保肛术(对照组,n=22)与腹腔镜经括约肌间切除保肛术(观察组,n=22)预后加以对比。结果:观察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肛门恢复排气时间、住院时间均少于对照组(P<0.05),肛压指标、肛门功能评分、肿瘤相关指标优于对照组(P<0.05);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超低位直肠癌患者,应用腹腔镜经括约肌间切除保肛手术治疗,可提高手术质量,改善肛压及肛门功能,防范肿瘤远处转移及复发,且具较高安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低位直肠癌 腹腔镜经括约肌间切除 保肛手术 肛压 肛门功能 并发症
下载PDF
腹腔镜经括约肌间切除联合回肠预防性造口治疗超低位直肠癌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17
6
作者 屈景辉 贺佳蓓 +3 位作者 张琦 李山晨 陈殿超 杨向东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122-125,共4页
目的:观察和评价腹腔镜经括约肌间切除(intersphincteric resection,ISR)联合回肠预防性造口治疗超低位直肠癌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7年6月成都肛肠专科医院收治的74例行腹腔镜超低位直肠癌根治术患者的临床资料,... 目的:观察和评价腹腔镜经括约肌间切除(intersphincteric resection,ISR)联合回肠预防性造口治疗超低位直肠癌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7年6月成都肛肠专科医院收治的74例行腹腔镜超低位直肠癌根治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分为接受腹腔镜ISR联合回肠预防性造口组43例(ISR组),接受腹腔镜超低位前切除(low anterior resection,LAR)联合回肠预防性造口组31例(LAR组),比较两组患者围手术期情况、肿瘤根治情况和术后肛门功能。结果:两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和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但ISR组手术时间明显长于LAR组[(306.6±25.1)min vs.(239.7±26.4)min,P=0.010];两组患者术后病理T、N分期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ISR组、LAR组T分期诊断符合率分别为93.0%和93.5%;两组环周切缘阳性率均为0,ISR组远切缘长度明显优于LAR组[(2.3±0.1)cm vs.(1.4±0.3)cm,P<0.001],随访12~42个月,平均23.4个月,ISR组局部复发率明显低于LAR组[0 vs. 12.9%(4/31),P=0.027],两组均无远处转移;两组术后肛管直肠测压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造口还纳后ISR组和LAR组分别有83.7%和87.1%患者排粪控制良好,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腔镜ISR联合回肠预防性造口治疗超低位直肠癌安全可行,肛门功能及短期疗效满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低位直肠癌 经括约肌切除 腹腔镜 回肠造口
下载PDF
腹腔镜经括约肌间切除术对低位直肠癌患者肛门功能及预后的影响 被引量:10
7
作者 张伟 唐文慧 赵磊 《癌症进展》 2020年第5期489-492,共4页
目的探讨腹腔镜经括约肌间切除术治疗低位直肠癌效果,及其对患者肛门功能及预后的影响。方法随机数表法将92例低位直肠癌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6例。对照组患者接受传统开腹手术,观察组患者接受腹腔镜经括约肌间切除术,比较两组患... 目的探讨腹腔镜经括约肌间切除术治疗低位直肠癌效果,及其对患者肛门功能及预后的影响。方法随机数表法将92例低位直肠癌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6例。对照组患者接受传统开腹手术,观察组患者接受腹腔镜经括约肌间切除术,比较两组患者手术相关指标、肛门直肠指标、肛门失禁量表(Wexner)评分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明显少于对照组患者,手术时间、肛门排气时间和住院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3个月,两组患者排粪频率均高于本组术前,肛管静息压(ARP)、直肠最大耐受容量(RMTV)和肛管最大收缩压(AMSP)均低于本组术前,且观察组患者术后排粪频率高于对照组患者,ARP、RMTV和AMSP均低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6个月,观察组患者Wexner评分均低于对照组患者,术后3、6、12个月,两组患者Wexner评分均高于本组术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为10.87%(5/46),低于对照组患者的28.26%(13/4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420,P﹤0.05)。结论腹腔镜经括约肌间切除术治疗低位直肠癌效果显著,可有效改善患者近期肛门功能,缩短术后恢复时间,改善患者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位直肠癌 经括约肌切除 肛门功能 并发症 预后
下载PDF
腹腔镜经括约肌间切除术对低位直肠癌患者术中出血量及术后肛门排气时间的影响 被引量:4
8
作者 贾耀民 《医学理论与实践》 2017年第24期3652-3653,共2页
目的:分析腹腔镜经括约肌间切除术对低位直肠癌患者术中出血量及术后肛门排气时间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2月-2017年2月收治的34例低位直肠癌患者,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17例。对照组采用开腹手术治疗,观察组采用腹腔镜经括约肌... 目的:分析腹腔镜经括约肌间切除术对低位直肠癌患者术中出血量及术后肛门排气时间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2月-2017年2月收治的34例低位直肠癌患者,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17例。对照组采用开腹手术治疗,观察组采用腹腔镜经括约肌间切除术治疗。统计对比两组手术情况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肛门排气时间、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且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5.88%(1/17),明显低于对照组的52.94%(9/1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腔镜经括约肌间切除术治疗低位直肠癌患者,可明显减少术中出血量,并缩短术后肛门排气时间,安全性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位直肠癌 腹腔镜经括约肌间切除 出血量
下载PDF
腹腔镜经括约肌间切除术治疗超低位直肠癌的安全性与疗效分析
9
作者 王雪峰 刘雷 《现代消化及介入诊疗》 2019年第A02期1679-1680,共2页
目的:探讨腹腔镜经括约肌间切除术治疗超低位直肠癌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回顾性总结2016年1月至2018年1月期间我院18例腹腔镜经括约肌间切除术治疗超低位直肠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围手术期并发症、肿瘤学结果与功能学结果。结果:本组... 目的:探讨腹腔镜经括约肌间切除术治疗超低位直肠癌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回顾性总结2016年1月至2018年1月期间我院18例腹腔镜经括约肌间切除术治疗超低位直肠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围手术期并发症、肿瘤学结果与功能学结果。结果:本组病例无中转开腹;10例(55.6%)患者行部分ISR手术,5例(27.8%)行次全ISR手术,3例(16.7%)行完全ISR手术。手术时间(195.8±48.9)min,术中出血量(77.5±33.9)ml,肿瘤远切缘距离(1.3±0.6)cm。围手术期共7例(38.9%)患者出现5项并发症,包括:吻合口狭窄1例(5.6%),吻合口瘘1例(5.6%),不全性肠梗阻2例(11.1%)、尿潴留2例(11.1%)、急性肾衰竭1例(5.6%),无DindoⅣ-Ⅴ级并发症。术后Dukes分期:Ⅰ期2例(11.1%),ⅡA期6例(33.3%),ⅢA期7例(38.9%),ⅢB期2例(11.1%),ⅢC期1例(5.6%)。所有患者均行回肠造口还纳术,造口还纳时间(3.1±0.8)月。造口还纳后12个月,2例(11.1%)患者Kirwan评分为Ⅰ级,7例(38.9%)为Ⅱ级,7例(38.9%)为Ⅲ级,2例(11.1%)为Ⅳ级。结论:腹腔镜经括约肌间切除术治疗超低位直肠癌安全、可行,术后肿瘤学结果及肛门功能满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低位直肠肿瘤 腹腔镜 经括约肌 保肛手术
下载PDF
腹腔镜外翻拖出式经括约肌间切除联合改良Bacon术在低位直肠癌超低位保肛中的应用(附6例报道)
10
作者 李佳泽 王五艺 +5 位作者 芮元祎 易波 陈超 冯晓沛 张竞博 郑阳春 《中国临床新医学》 2024年第5期491-495,共5页
目的探讨腹腔镜外翻拖出式经括约肌间切除(ISR)联合改良Bacon术在低位直肠癌超低位保肛中的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23年3月至12月四川省肿瘤医院大肠外科采用外翻拖出式ISR联合改良Bacon术进行腹腔镜根治性切除、超低位保肛的6例低位直... 目的探讨腹腔镜外翻拖出式经括约肌间切除(ISR)联合改良Bacon术在低位直肠癌超低位保肛中的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23年3月至12月四川省肿瘤医院大肠外科采用外翻拖出式ISR联合改良Bacon术进行腹腔镜根治性切除、超低位保肛的6例低位直肠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探讨近期临床效果,总结手术技巧。结果6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200~320 min,平均256.7 min;术中失血量20~100 mL,平均48.3 mL。术后1例患者出现外置肠段脱垂,行再次手术切除;2例患者出现外置肠段系膜局部缺血,行保守治疗后好转。所有患者均顺利恢复,术后6~11 d出院,平均术后住院时间8.2 d。所有患者均于术后21 d施行二期外置肠段切除和肛门成形术,术后3~6 d好转出院,平均术后住院时间4.3 d。随访至2024年3月,所有患者无肿瘤复发或转移,二期术后3个月Wexner肛门失禁评分1~5分,平均3.2分,肛门控便功能满意。结论腹腔镜外翻拖出式ISR联合改良Bacon术有助于实现肿瘤远端的精准切除,能极大降低经肛切除的操作难度,而且避免了预防性肠造口,术后肛门功能满意,有望成为低位直肠癌行超低位保肛手术的新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位直肠癌 腹腔镜 经括约肌切除 改良BACON术 超低位保肛
下载PDF
腹腔镜下经肛门括约肌间切除术应用于超低位直肠癌保肛手术中对患者肛门功能及排便功能的影响评价
11
作者 秦绪广 李立军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文摘版)医药卫生》 2024年第4期0089-0092,共4页
探究应用腹腔镜下经肛门括约肌间切除术治疗在超低位直肠癌保肛手术中干预的临床意义。方法 56例超低位直肠癌患者,电脑抽号法分2组,研究组、对照组,各28例,分别对应超低位直肠癌保肛手术、常规Miles手术,对比两组患者的不同,时间:2020... 探究应用腹腔镜下经肛门括约肌间切除术治疗在超低位直肠癌保肛手术中干预的临床意义。方法 56例超低位直肠癌患者,电脑抽号法分2组,研究组、对照组,各28例,分别对应超低位直肠癌保肛手术、常规Miles手术,对比两组患者的不同,时间:2020年1月至2023年12月。结果 研究组患者临床指征改善效果均更佳(p均<0.05)。结论 应用腹腔镜下经肛门括约肌间切除术治疗在超低位直肠癌保肛手术中干预的临床效果更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低位直肠癌 保肛手术 腹腔镜下经肛门括约肌切除 临床意义
下载PDF
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切除术治疗肌壁间子宫肌瘤的临床效果
12
作者 蒋嫒 《中国医药指南》 2024年第8期32-34,共3页
目的 针对肌壁间子宫肌瘤患者进行治疗的过程之中,探讨应用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切除术的临床效果。方法 本研究对象为2021年12月—2023年11月盐城市第三人民医院收治的90例肌壁间子宫肌瘤患者,以手术方式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两组各45... 目的 针对肌壁间子宫肌瘤患者进行治疗的过程之中,探讨应用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切除术的临床效果。方法 本研究对象为2021年12月—2023年11月盐城市第三人民医院收治的90例肌壁间子宫肌瘤患者,以手术方式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两组各45例。对照组患者治疗中采用经腹部子宫肌瘤切除术的方式,观察组患者治疗中采用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切除术的方式。对比两组出血量、留置导尿管时间、住院时间等手术相关指标、疼痛评分量表评分(VAS)以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出血量少于对照组,留置导尿管时间与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均P <0.05);观察组的VAS评分与并发症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均P <0.05)。结论 针对肌壁间子宫肌瘤切除术患者进行治疗的过程之中,应用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切除术相比经腹部子宫肌瘤切除,不仅能减少术中出血量,缩短患者的康复周期,还能减轻患者的术后疼痛感,降低后各种并发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腔镜 子宫肌瘤切除 肌壁子宫肌瘤
下载PDF
腹腔镜经括约肌间直肠癌切除术后患者失禁性皮炎的发生情况及影响因素
13
作者 刘希娟 祝成红 +4 位作者 柳彦君 刘云娥 姜红红 李俊岳 汤海燕 《现代消化及介入诊疗》 2023年第9期1133-1137,共5页
目的探究腹腔镜经括约肌间直肠癌保肛根治术后失禁性皮炎(IAD)的发生情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6月至2020年12月我院收治的火箭军特色医疗中心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腹腔镜跨括约肌直肠癌保肛根治术、术后3个月行回肠造口... 目的探究腹腔镜经括约肌间直肠癌保肛根治术后失禁性皮炎(IAD)的发生情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6月至2020年12月我院收治的火箭军特色医疗中心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腹腔镜跨括约肌直肠癌保肛根治术、术后3个月行回肠造口还纳术的直肠癌患者临床资料。总共75位年龄从25~76岁的病人完成量表评分,最后入选。其中男45例,女30例,平均年龄(56.42±11.7)岁。采用电话、微信、问卷调查、对手术前后3个月及12个月的一般状况、排便及肛周皮肤状况进行观察。以LARS量表评价患者大便功能;采用IAD评定量表(SCAT\PAT)对病人肛门周围病变进行评价。按照IAD评定量表将被试分成IAD和不非IAD两组。对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对比,并对其发病率及相关因素进行分析。结果75例病人经腹腔镜保肛根治术,手术顺利、3个月后行回肠造口还纳术。75例患者术后3、12个月均完成LARS评分表和IAD评估。单因素分析显示:肿瘤距肛缘距离(P=0.016)、LARS程度(P=0.014)是影响患者术后3个月失禁性皮炎发生的相关因素;肿瘤距肛缘距离(P=0.002)、LARS程度(P=0.000)吻合口距肛缘距离(P=0.002)这与手术后12个月的尿崩性皮炎有关。多变量统计结果表明,与肛缘的距离、LARS的严重程度为IAD的独立风险因子,而与肛缘的距离(P<0.05)、肿瘤与肛缘的距离(P<0.05)及LARS严重(P<0.05)均为IAD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腹腔镜经括约肌间直肠癌保肛根治术行造口还纳术后发生IAD的可能性较大,肿瘤距肛缘距离、LARS程度、吻合口距肛缘距离是影响患者还纳术后IAD发生的独立影响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位前切除综合症 直肠癌 失禁性皮炎 腹腔镜经括约肌间切除 诱因 大便失禁 危险因素
下载PDF
腹腔镜联合完全内括约肌切除术治疗超低位直肠癌的效果分析
14
作者 张占营 《罕少疾病杂志》 2024年第6期89-90,106,共3页
目的 针对开腹完全ISR、腹腔镜完全ISR应用于超低位直肠癌的效果及各项指标变化情况进行统一分析。方法 回顾性收集直肠癌患者48例,纳入研究的时间段:2019年5月至2021年5月,纳入研究的地点:本院,将所纳入的研究对象进行开腹完全ISR组、... 目的 针对开腹完全ISR、腹腔镜完全ISR应用于超低位直肠癌的效果及各项指标变化情况进行统一分析。方法 回顾性收集直肠癌患者48例,纳入研究的时间段:2019年5月至2021年5月,纳入研究的地点:本院,将所纳入的研究对象进行开腹完全ISR组、腹腔镜完全ISR组的划分(分组标准:手术方法不同),均收集24例。将腹腔镜完全ISR组与开腹完全ISR组患者的各项指标及数据变化情况进行统一的对比、分析。结果 两组一般资料、手术时间、死亡率、局部复发率以及远端转移率比较,统计学处理后P>0.05;相较于开腹完全ISR组的各项指标(术后排气时间、住院时间),腹腔镜完全ISR组均更短,统计学处理后P<0.05,相较于开腹完全ISR组(术中出血量),腹腔镜完全ISR组明显更少,统计学处理后P<0.05。相较于开腹完全ISR组(并发症发生率),腹腔镜完全ISR组明显更低,统计学处理后P<0.05。相较于开腹完全ISR组(肛门功能良好率),腹腔镜完全ISR组明显更高,统计学处理后P<0.05。结论 临床上在不同术式的选择方面,超低位直肠癌患者应用腹腔镜完全ISR的效果更为显著,在多方面(并发症风险低、出血量少等)均更具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低位直肠癌 腹腔镜 完全内括约肌切除 并发症 复发 转移
下载PDF
内镜辅助乳头括约肌切开取石联合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的效果观察
15
作者 韩贤养 《基层医学论坛》 2024年第4期42-44,共3页
目的 探讨内镜辅助乳头括约肌切开(endoscopic sphincterotomy,EST)取石联合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LC)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年4月—2022年4月婺源县人民医院收治的60例... 目的 探讨内镜辅助乳头括约肌切开(endoscopic sphincterotomy,EST)取石联合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LC)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年4月—2022年4月婺源县人民医院收治的60例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患者的临床资料,按治疗方式的不同分为2组。行开腹胆囊切除+胆总管切开取石+T管引流术治疗的29例患者为对照组,行EST取石+LC治疗的31例患者为观察组,均观察到术后3个月。对比2组手术相关指标、术后恢复情况、生活质量、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观察组术中出血量较对照组少,手术时间、肛门排气时间、肠鸣音恢复时间、下床活动时间和住院时间均较对照组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观察组健康调查简表(the MOS item short from health survey,SF-36)内各维度评分均较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总发生率较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EST取石+LC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效果明显,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量少、患者术后恢复快,提高了患者生活质量,且并发症较少,临床应用价值较高,可大力推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镜辅助乳头括约肌切开 腹腔镜胆囊切除 胆囊结石 胆总管结石
下载PDF
内镜切除术与腹腔镜切除术治疗非微小胃间质瘤的临床价值
16
作者 李华锦 《医疗装备》 2024年第8期103-105,108,共4页
目的探讨内镜切除术与腹腔镜切除术治疗非微小胃间质瘤GST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至2021年12月医院收治的94例非微小GST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行手术治疗,根据手术切除方式不同分为腹腔镜组与内镜组,每组47例。比较两... 目的探讨内镜切除术与腹腔镜切除术治疗非微小胃间质瘤GST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至2021年12月医院收治的94例非微小GST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行手术治疗,根据手术切除方式不同分为腹腔镜组与内镜组,每组47例。比较两组的肿瘤资料(发病部位、肿瘤大小、核分裂象、危险程度)、手术相关指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通便时间、胃管留置时间、住院时长)、手术完整切除率与整块切除率。术后并发症情况及远期随访结果。结果两组肿瘤的发病部位、肿瘤大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内镜组手术用时、术后通便时间短于腹腔镜组,术中出血量低于腹腔镜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胃管留置时间与总住院时长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完整切除率、整块切除率以及术中、术后并发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总复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内镜与腹腔镜技术对非微小GST均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肿瘤切除率较高,2种手术方式的复发风险无明显差异,但仍需注意术后恢复速度、术中出血量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微小胃质瘤 内镜切除 腹腔镜切除
下载PDF
腹腔镜与开腹楔形切除术治疗胃肠间质瘤的临床疗效对比
17
作者 周冠玉 《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 医药》 2024年第3期0005-0008,共4页
分析腹腔镜以及开腹楔形切除术对于胃肠间质瘤的治疗效果的差异性。方法 选择医院在2022.01-2022.05中诊治的GIST患者60例,使用抽签方法划为2组,一组是对照组,进行开腹楔形切除术治疗;另一组是实验组,进行腹腔镜楔形切除术治疗。最后对... 分析腹腔镜以及开腹楔形切除术对于胃肠间质瘤的治疗效果的差异性。方法 选择医院在2022.01-2022.05中诊治的GIST患者60例,使用抽签方法划为2组,一组是对照组,进行开腹楔形切除术治疗;另一组是实验组,进行腹腔镜楔形切除术治疗。最后对比两组疗效。结果 实验组的各项手术指标均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出现并发症和复发的比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选择腹腔镜楔形切除术治疗胃肠间质瘤,相比常规开腹手术效果更好,创伤小,疗效佳,预后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肠质瘤 腹腔镜切除 开腹楔形切除 临床疗效
下载PDF
NOSES-I式B法与腹腔镜经括约肌间切除术在低位直肠癌中的对比研究 被引量:1
18
作者 李文熙 郑鑫 +3 位作者 孙宝信 张海生 朱志达 赵恩宏 《中华普外科手术学杂志(电子版)》 2023年第1期65-68,共4页
目的对比研究经自然腔道取标本手术(NOSES)I式B法与腹腔镜经括约肌间切除术(ISR)在低位直肠癌中的临床效果。方法前瞻性选取2017年6月至2021年6月确诊为低位直肠癌的患者100例,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两组,每组各50例,NOSES组行NOSES-I式B... 目的对比研究经自然腔道取标本手术(NOSES)I式B法与腹腔镜经括约肌间切除术(ISR)在低位直肠癌中的临床效果。方法前瞻性选取2017年6月至2021年6月确诊为低位直肠癌的患者100例,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两组,每组各50例,NOSES组行NOSES-I式B法,ISR组行ISR。比较两组患者围手术期指标、术后并发症及肛门直肠功能。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20.0完成数据分析,术后并发症、Kirwan分级等计数资料组间比较行x?检验;围手术期指标、Wexner评分等计量资料用(x士s)表示,组间比较行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NOSES组手术时间、首次排气时间、术后住院时间等指标均短于ISR组(P<0.05);两组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NOSES组患者术后6月、12月Wexner评分显著低于ISR组(P=0.000);NOSES组Kirwan分级情况优于ISR组(P=0.029)。结论低位直肠癌患者行NOSES-I式B法治疗相比ISR术,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少,可有效保护患者直肠肛门功能,更利于其术后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直肠肿瘤 腹腔镜 经括约肌切除 NOSES-I式B法 疗效比较研究
原文传递
术前MRI参数对腹腔镜根治性前列腺切除术术后早期尿控的预测
19
作者 关迪 向文静 +3 位作者 刘跃新 刘丹 谷翊群 平浩 《中华男科学杂志》 CAS CSCD 2024年第8期709-716,共8页
目的:收集术前核磁共振成像(MRI)所得图像测量的尿路结构相关参数,探究其与腹腔镜根治性前列腺切除术(LRP)术后早期尿控的关联性,为术后发生尿失禁的高危人群筛选提供理论依据。方法:经严格的筛选后共纳入自2015年1月至2021年2月在首都... 目的:收集术前核磁共振成像(MRI)所得图像测量的尿路结构相关参数,探究其与腹腔镜根治性前列腺切除术(LRP)术后早期尿控的关联性,为术后发生尿失禁的高危人群筛选提供理论依据。方法:经严格的筛选后共纳入自2015年1月至2021年2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确诊为前列腺癌并行LRP的49例患者,患者年龄50~78岁,随访时间1年。术前通过收集患者完整资料,提取可能与术后早期尿控情况相关的临床数据,同时测量MRI图像所示可能与尿控相关的解剖结构参数,并收集术后早期患者尿控恢复情况的相关数据—尿垫使用数量。采用SPSS23.0对数据进行基础统计学分析,经单因素相关分析筛选可能相关因素(P<0.1),再采用R4.0.3或SPSS23.0对纳入的因素与尿控结果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MRI图像测量所得前列腺前后径长度为(4.0±1.11)cm;前列腺左右径长度为(4.6±0.83)cm;前列腺上下径长度为2.4~6.4 cm;膜部尿道长度(MUL)为(13.16±3.52)mm;尿道横纹括约肌厚度范围为1.08~4.37 mm。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与术后1个月尿控是否恢复存在相关性(P=0.035,OR=0.16)。尿道横纹肌厚度与术后3个月(P=0.011,OR=0.02)、术后9个月(P=0.014,OR=0.039)、术后12个月(P=0.014,OR=0.039)尿控是否恢复存在相关性。对于术后12个月仍存在尿失禁的患者,尿道横纹括约肌小于或等于1.6 mm,尿失禁较为严重[P=0.010,OR(95%置信区间)=(0.858,6.240)]。MUL与患者术后9个月(P=0.024,OR=0.508)及12个月(P=0.024,OR=0.508)尿控是否恢复呈正相关。前列腺体积、前列腺各径线、以及研究过程中纳入的可能与术后尿控情况存在相关性的因素在分析过程中显示无明显统计学意义。结论:尿道横纹肌厚度与患者早期尿控是否恢复呈正相关,且尿道横纹括约肌越薄,患者尿失禁程度越严重。MUL与早期尿控是否恢复呈正相关。年龄是LRP术后1个月尿控是否恢复的独立危险因素。需要进行长期随访的前瞻性研究进一步证实上述初步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腔镜根治性前列腺切除 尿失禁 尿道横纹括约肌 核磁共振成像
下载PDF
基于症状管理理论的精准护理模式在经括约肌间切除术后患者中的应用
20
作者 殷燕 张洁 +8 位作者 何文斌 段静 李思思 江从庆 解萧宇 胡小娜 谢慧瑄 骆曼 孙文 《医学新知》 CAS 2024年第8期852-860,共9页
目的基于症状管理理论构建经括约肌间切除术后患者精准护理模式,评价其应用效果。方法采用非随机同期对照研究设计,前瞻性选取2023年6月至2024年3月在武汉大学中南医院结直肠肛门外科行经括约肌间切除术的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入院时间... 目的基于症状管理理论构建经括约肌间切除术后患者精准护理模式,评价其应用效果。方法采用非随机同期对照研究设计,前瞻性选取2023年6月至2024年3月在武汉大学中南医院结直肠肛门外科行经括约肌间切除术的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入院时间先后分为对照组与试验组。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试验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实施基于症状管理理论的精准护理模式。比较两组患者术后肛门直肠功能、吻合口并发症发生率以及生活质量。结果共纳入111例患者,其中试验组56例,对照组55例。试验组患者术后肛门直肠功能优良率显著优于对照组(69.64%vs.34.55%,P<0.05),试验组在生活质量功能领域的躯体形象、体重、焦虑、性欲以及症状领域的尿频、便频、腹胀等方面得分均优于对照组(P<0.05),但两组在术后吻合口并发症发生率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57%vs.10.91%,P>0.05)。结论基于症状管理理论的精准护理模式可以有效恢复经括约肌间切除术后患者的肛门直肠功能,提升患者术后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直肠癌 经括约肌切除 吻合口 精准护理 症状管理理论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