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腹腔镜经腹经肛管内外括约肌间切除术治疗超低位直肠癌的效果
1
作者 郭世玉 韩广森 《河南医学研究》 CAS 2019年第15期2730-2731,共2页
目的探讨腹腔镜经腹经肛管内外括约肌间切除术(ISR)治疗超低位直肠癌的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17年7月太康县人民医院收治的78例超低位直肠癌患者,根据手术方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9例。对照组接受经腹直肠癌前切除术治疗,观... 目的探讨腹腔镜经腹经肛管内外括约肌间切除术(ISR)治疗超低位直肠癌的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17年7月太康县人民医院收治的78例超低位直肠癌患者,根据手术方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9例。对照组接受经腹直肠癌前切除术治疗,观察组接受腹腔镜经腹ISR治疗。比较两组患者肛门排气时间、排便频次、术中出血量、住院天数、并发症发生情况;术后随访6个月,采用Wexner评分评估患者肛门功能;比较两组患者局部复发率。结果观察组患者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住院天数、肛门排气时间均短于对照组,排便频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2.56%(1/39)]低于对照组[23.07%(9/3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期间两组患者均无病例脱落,两组Wexner评分均较术前降低,且观察组Wexner评分低于对照组(均P<0.05);观察组局部复发率为0,低于对照组的17.94%(7/3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腔镜经腹ISR治疗超低位直肠癌,有利于改善患者胃肠和肛门功能,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及局部复发率,加快康复进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低位直肠癌 腹腔镜经腹经肛管内外括约肌间切除术 经腹直肠癌前切除
下载PDF
腹腔镜经腹经肛管内外括约肌间切除术治疗超低位直肠癌的效果研究 被引量:3
2
作者 李前 陈泽群 王卫卫 《山西医药杂志》 CAS 2020年第16期2173-2175,共3页
直肠癌是临床常见恶性肿瘤,且低位和超低位直肠癌发病率较高。在直肠癌晚期易出现肠梗阻,侵犯周围组织,出现排尿困难、尿频等症状,对患者的生活及健康造成严重的威胁[1]。随着微创技术的发展,腹腔镜经腹经肛管内外括约肌间切除术在临床... 直肠癌是临床常见恶性肿瘤,且低位和超低位直肠癌发病率较高。在直肠癌晚期易出现肠梗阻,侵犯周围组织,出现排尿困难、尿频等症状,对患者的生活及健康造成严重的威胁[1]。随着微创技术的发展,腹腔镜经腹经肛管内外括约肌间切除术在临床治疗直肠癌中广泛应用,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保肛率,还具有创伤小、美观等优势[2]。鉴于此,本研究旨在探讨腹腔镜经腹经肛管内外括约肌间切除术治疗超低位直肠癌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低位直肠癌 经肛管内外括约肌切除 排尿困难 保肛率 微创技 经腹 腹腔镜 肠梗阻
下载PDF
腹腔镜经腹经肛管内外括约肌间切除术治疗超低位直肠癌的疗效 被引量:1
3
作者 李俊东 李彬 吴奎 《菏泽医学专科学校学报》 2020年第4期25-27,共3页
目的探讨超低位直肠癌患者予以腹腔镜经腹经肛管内外括约肌间切除术的效果。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我院收治的超低位直肠癌患者80例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0例。对照组采用经腹直肠癌前切除术(Dixon术),观察组采用腹腔镜经腹经肛管... 目的探讨超低位直肠癌患者予以腹腔镜经腹经肛管内外括约肌间切除术的效果。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我院收治的超低位直肠癌患者80例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0例。对照组采用经腹直肠癌前切除术(Dixon术),观察组采用腹腔镜经腹经肛管内外括约肌间切除术,比较两组临床指标、肛门功能、并发症、复发情况及远处转移情况。结果两组术中出血量、肛门排气时间、住院时间、开始饮食时间、手术时间比较,P均<0.05;同组手术前后Wexner评分比较,P<0.05;两组术后Wexner评分、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术后1年复发率比较,P均<0.05;术后随访1年,两组远处转移率比较,P>0.05。结论超低位直肠癌患者予以腹腔镜经腹经肛管内外括约肌间切除术治疗有利于患者术后恢复,可有效改善患者肛门功能,且安全性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低位直肠癌 经腹经肛管内外括约肌切除 腹腔镜 安全性
下载PDF
低位直肠间质瘤腹腔镜辅助下的经内外括约肌间切除术 被引量:12
4
作者 崔明明 张宏 +4 位作者 刘鼎盛 张方圆 苟康 蔡圣彬 凌云志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292-296,共5页
目的:针对伊马替尼治疗下的低位直肠间质瘤,探讨腹腔镜辅助下经内外括约肌间切除术的安全性和可行性。方法:随访2007年1月至2011年1月9例低位直肠间质瘤患者,在术前接受伊马替尼治疗后行腹腔镜辅助下的经内外括约肌间切除术。结果:... 目的:针对伊马替尼治疗下的低位直肠间质瘤,探讨腹腔镜辅助下经内外括约肌间切除术的安全性和可行性。方法:随访2007年1月至2011年1月9例低位直肠间质瘤患者,在术前接受伊马替尼治疗后行腹腔镜辅助下的经内外括约肌间切除术。结果:伊马替尼治疗前肿瘤大小为5~9 cm(中位值7.0 cm),治疗后肿瘤大小为2~4.5 cm(中位值3.5 cm)(P〈0.001)。治疗3~24个月(中位值7个月)行腹腔镜辅助下的经内外括约肌间切除术,住院时间5~9天(中位值7天),所有患者均行保护性造口,术后3个月行造口还纳术。Wexner评分在伊马替尼治疗前为1~4分(中位值2分),治疗后为1~5分(中位值2分)(P=0.397);造口还纳术后Wexner评分4~9分(中位值7分),较术前明显增加(P〈0.001),术后1年为1~5分(中位值2分),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42)。术后有6例继续服用伊马替尼24~30个月。1例未继续服用伊马替尼,患者在30个月时出现盆底复发。结论:腹腔镜辅助下的经内外括约肌间切除术对于低位直肠间质瘤的治疗是安全可行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直肠质瘤 腹腔镜 内外括约肌切除
下载PDF
腹腔镜下全直肠系膜加经内外括约肌间切除用于超低位直肠癌保肛手术 被引量:9
5
作者 李敏哲 杜燕夫 +2 位作者 王振军 韩进 渠浩 《腹腔镜外科杂志》 2006年第3期205-207,共3页
目的:探讨腹腔镜下全直肠系膜加经内外括约肌间切除术治疗超低位直肠癌的可行性及优势。方法:回顾分析2004年11月至2005年11月7例腹腔镜下全直肠系膜加经内外括约肌间切除治疗超低位直肠癌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7例术中出血量30-80m... 目的:探讨腹腔镜下全直肠系膜加经内外括约肌间切除术治疗超低位直肠癌的可行性及优势。方法:回顾分析2004年11月至2005年11月7例腹腔镜下全直肠系膜加经内外括约肌间切除治疗超低位直肠癌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7例术中出血量30-80ml,手术时间3.5-5h,无术中死亡病例,术后持续胃肠减压24h,术后24-48h开始饮食,术后3d拔除尿管下床活动,术后1-2d开始排便。术后住院71-0d。随访3-6个月,无局部复发。结论:腹腔镜下按全直肠系膜切除术(TME)要求游离直肠至盆底耻骨直肠肌水平,经肛门于齿状线水平切断直肠,再经肛门手工行结肠-肛管吻合的方法治疗超低位直肠癌,能够保证完整切除直肠系膜,术中减少出血,住院天数缩短,在降低手术难度、提高保肛率等方面有其优势。患者时本术式的耐受性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直肠肿瘤 全直肠系膜切除 内外括约肌切除 保肛手 腹腔镜
下载PDF
腹腔镜与开腹内外括约肌间切除术治疗低位直肠癌的长期疗效比较 被引量:6
6
作者 杨阳 魏东 +3 位作者 赵艇 蔡建 张剑锋 王文航 《腹腔镜外科杂志》 2016年第5期373-378,共6页
目的:比较腹腔镜与开腹内外括约肌间切除术(intersphincteric resection,ISR)在低位直肠癌保肛患者中的手术效果及长期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06年1月至2010年8月行ISR的141例低位直肠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腹腔镜组81例,开腹组60例... 目的:比较腹腔镜与开腹内外括约肌间切除术(intersphincteric resection,ISR)在低位直肠癌保肛患者中的手术效果及长期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06年1月至2010年8月行ISR的141例低位直肠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腹腔镜组81例,开腹组60例,对比两组手术学指标、术后恢复情况、肿瘤学指标及长期疗效。腹腔镜组平均随访(56.6±15.8)个月,开腹组(58.2±18.9)个月。结果:相较开腹组,腹腔镜组术中出血量少(P<0.001)、术后胃肠功能恢复快、住院时间短。腹腔镜组总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开腹组(14.8%vs.33.3%,P=0.009)。两组标本远切缘、环周切缘病理学检查均为阴性;清扫淋巴结数量、肿瘤下缘距远切缘距离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局部复发率腹腔镜组6.2%,开腹组11.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48)。腹腔镜组5年总生存率为79.0%,开腹组为75.0%(P=0.559)。结论:腹腔镜ISR治疗低位直肠癌安全、有效,具有明显的微创优势,根治效果好,长期疗效与开腹手术相近,并不影响患者的生存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位直肠肿瘤 内外括约肌切除 腹腔镜检查 长期疗效
下载PDF
腹腔镜手术与开腹内外括约肌间切除术对低位直肠癌患者的疗效分析 被引量:6
7
作者 王钊 彭林涛 许书清 《癌症进展》 2018年第6期733-736,共4页
目的研究腹腔镜手术和开腹内外括约肌间切除术(ISR)对低位直肠癌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120例低位直肠癌患者,根据治疗方式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60例。对照组患者接受开腹ISR治疗,观察者患者接受腹腔镜手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 目的研究腹腔镜手术和开腹内外括约肌间切除术(ISR)对低位直肠癌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120例低位直肠癌患者,根据治疗方式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60例。对照组患者接受开腹ISR治疗,观察者患者接受腹腔镜手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手术前后1周的血清学指标(氧化应激指标和肿瘤恶性生物学指标)水平变化、手术相关情况(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有无预防性造口)、术后恢复情况(首次排气时间、恢复饮食时间、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及5年生存情况,分析治疗效果。结果术前,两组患者的血清Cor、GSH、E、SOD、VEGF、a FGF、b FGF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观察组患者的Cor、GSH、E、SOD水平均高于对照组,而VEGF、a FGF、b FGF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术后首次排气时间、恢复饮食时间、住院时间均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患者术后并发症的总发生率为15.0%,低于对照组的31.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5年,两组患者的无进展生存、总生存情况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低位直肠癌患者无论是采用腹腔镜手术,还是开腹ISR治疗,均可根治性切除肿瘤,两者的长期生存情况无明显差异,但腹腔镜手术具有创伤小、出血少、机体应激反应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等优势,可以做到微创,且可保留患者的肛门功能,提高生存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腔镜 内外括约肌切除 低位直肠癌 疗效
下载PDF
腹腔镜下内外括约肌间切除术治疗低位直肠癌的效果观察 被引量:1
8
作者 王昆 雷云安 周延河 《微创医学》 2018年第5期602-604,614,共4页
目的探讨腹腔镜下内外括约肌间切除术(ISR)治疗低位直肠癌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低位直肠癌患者160例为观察对象,其中采用腹腔镜行ISR手术的患者80例为观察组,接受开腹ISR术的80例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肛门排气... 目的探讨腹腔镜下内外括约肌间切除术(ISR)治疗低位直肠癌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低位直肠癌患者160例为观察对象,其中采用腹腔镜行ISR手术的患者80例为观察组,接受开腹ISR术的80例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肛门排气时间及术后并发症、复发率等情况,观察两组淋巴结清扫数目、病理结果及TNM临床分期等,统计5年转移及生存情况。结果两组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观察组术中出血量、术后肛门排气时间、恢复正常饮食时间及住院时间均少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 05)。两组淋巴结清扫数量、组织分化程度、TNM分期、肛门功能Kirwan分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两组5年局部复发率、5年远处转移率、5年总生存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腹腔镜下行内外括约肌间切除术可以达到完全切除肿瘤的治疗效果,且手术创伤小,出血量少,胃肠功能恢复快,疗效确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位直肠癌 腹腔镜 内外括约肌切除
下载PDF
低位直肠癌经内外括约肌间切除术后直肠肛管向量测压的研究 被引量:6
9
作者 丛进春 戴显伟 +2 位作者 张宏 陈春生 刘恩卿 《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 CAS 2007年第6期634-638,共5页
目的应用直肠肛管向量测压技术评估低位直肠癌经内外括约肌间切除术后肛门括约肌功能。方法对16例行经内外括约肌间切除术的低位直肠癌患者行直肠肛管向量测压,并选择同期30例直肠癌低位前切除术患者及30例肛门功能正常的健康人作为对... 目的应用直肠肛管向量测压技术评估低位直肠癌经内外括约肌间切除术后肛门括约肌功能。方法对16例行经内外括约肌间切除术的低位直肠癌患者行直肠肛管向量测压,并选择同期30例直肠癌低位前切除术患者及30例肛门功能正常的健康人作为对照研究。结果根据临床症状将经内外括约肌间切除术后患者分为污便组和排便功能良好组,其肛管最大压力、向量容积及对称指数均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及低位前切除术对照组(P<0.001);污便组的最大收缩压、收缩向量容积及对称指数明显低于排便功能良好组(P<0.001);行经内外括约肌间切除术后25.0%(4/16)的患者出现直肠肛门抑制反射,明显低于行低位前切除术患者的93.3%(28/30),P<0.001。结论经内外括约肌间切除术后患者肛管最大压力及向量容积下降,肛门功能不如行低位前切除术者。直肠肛管向量测压技术是评估低位直肠癌患者行经内外括约肌间切除术后肛门括约肌功能较客观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位直肠癌 内外括约肌切除 直肠肛管向量测压
下载PDF
经肛管内外括约肌间切除术在超低位直肠癌保肛术中的应用 被引量:7
10
作者 孙宗林 王月 王龙丰 《中华保健医学杂志》 2017年第5期395-397,共3页
目的探究经肛管内外括约肌间切除术在超低位直肠癌保肛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收集本院的超低位直肠癌患者47例,采用随机数字分配法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其中治疗组24例,实施经肛管内外括约肌间切除术;对照组23例,实施经腹直肠癌前切除术... 目的探究经肛管内外括约肌间切除术在超低位直肠癌保肛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收集本院的超低位直肠癌患者47例,采用随机数字分配法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其中治疗组24例,实施经肛管内外括约肌间切除术;对照组23例,实施经腹直肠癌前切除术。治疗结束后评价术后3个月、6个月以及12个月肛门功能满意率及肛门失禁评分情况。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肛门功能满意率上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肛门失禁评分呈下降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肛管内外括约肌间切除术在超低位直肠癌保肛术中的应用效果佳,可以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是治疗低位结肠癌的有效手段,适宜临床应用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肛管内外括约肌切除 超低位直肠癌 直肠癌保肛 应用效果
下载PDF
腹腔镜辅助经肛门全直肠系膜切除术治疗低位直肠癌的临床效果观察 被引量:7
11
作者 李天梁 徐亮 +3 位作者 韩华 罗波 李蜀华 冷尉 《山东医药》 CAS 2020年第27期69-71,共3页
目的观察腹腔镜辅助经肛门全直肠系膜切除术(Ta-TME术)治疗低位直肠癌的临床效果。方法低位直肠癌患者8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采用腹腔镜辅助Ta-TME术治疗,对照组采用腹腔镜辅助经腹括约肌间切除术(ISR术)治疗。术后6个月... 目的观察腹腔镜辅助经肛门全直肠系膜切除术(Ta-TME术)治疗低位直肠癌的临床效果。方法低位直肠癌患者8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采用腹腔镜辅助Ta-TME术治疗,对照组采用腹腔镜辅助经腹括约肌间切除术(ISR术)治疗。术后6个月采用肛门失禁Wexner评分系统评估两组术后肛门功能,采用Kirwan分级[7]评估两组术后肛门控便情况,对比两组手术时间、出血量、术后疼痛、肛门排气时间、住院时间、住院费用、术后并发症。随访患者3个月~2年,了解患者生存率情况。结果观察组Wexner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Kirwan分级StageⅠ阶段患者多于对照组(P<0.05)。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手术时间短、出血量少、术后疼痛发生率低、肛门排气时间短、住院时间短、住院费用低、术后并发症少(P均<0.05)。两组生存率比较,P>0.05。结论与腹腔镜辅助ISR术比较,腹腔镜辅助Ta-TME术治疗低位直肠癌可改善患者术后肛门功能,缩短住院时间,节省住院费用,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肛门全直肠系膜切除 经腹括约肌切除 腹腔镜 直肠癌
下载PDF
腹腔镜辅助下的低位直肠癌经内外括约肌间切除术:直视下的吻合器一期吻合 被引量:7
12
作者 丛进春 徐琨 +3 位作者 陈春生 夏志秀 马明星 张方圆 《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 CAS 2015年第5期535-540,共6页
目的探讨腹腔镜辅助下的低位直肠癌经内外括约肌间切除术且在直视下吻合器一期吻合的安全性和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1年1月至2012年3月期间我院收治的138例低位直肠癌实施经内外括约肌间切除术患者,其中采用腹腔镜辅助且吻合器一期... 目的探讨腹腔镜辅助下的低位直肠癌经内外括约肌间切除术且在直视下吻合器一期吻合的安全性和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1年1月至2012年3月期间我院收治的138例低位直肠癌实施经内外括约肌间切除术患者,其中采用腹腔镜辅助且吻合器一期吻合的患者45例,命名为SCAA组;采用传统吻合方式的患者93例(55例开腹,38例腹腔镜),命名为HCAA组。并发症的比较只涉及与吻合有关的,肛门功能的比较只涉及采用腹腔镜技术的病例。结果 1吻合口漏发生率SCAA组要明显低于HCAA组(P=0.001),HCAA组吻合口狭窄的程度较SCAA组严重(P=0.022),吻合口出血、吻合口瘘道形成、直肠黏膜脱垂2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 SCAA组的Saito功能问卷中的排便困难发生率要明显低于HCAA组(P=0.016),其他7项和Wexner评分2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相对于传统的经内外括约肌间切除术,改良的腹腔镜辅助下的低位直肠癌经内外括约肌间切除术且在直视下吻合器一期吻合可明显减小术后并发症的发生,而且肛门功能也不劣于前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腔镜 内外括约肌切除 低位直肠癌
原文传递
腹腔镜经内外括约肌间切除术治疗直肠癌术后疗效研究 被引量:2
13
作者 丁寿亮 甘志明 +1 位作者 汪晓东 李立 《现代医学》 2015年第7期946-949,共4页
目前腹腔镜经内外括约肌间切除术(ISR)已应用于治疗直肠癌的临床实践之中并得到认可,关于腹腔镜ISR治疗直肠癌的术后疗效也已成为结直肠外科医师所热衷讨论的话题。在本文中作者通过对腹腔镜ISR的手术特点、术后康复指标、术后并发症和... 目前腹腔镜经内外括约肌间切除术(ISR)已应用于治疗直肠癌的临床实践之中并得到认可,关于腹腔镜ISR治疗直肠癌的术后疗效也已成为结直肠外科医师所热衷讨论的话题。在本文中作者通过对腹腔镜ISR的手术特点、术后康复指标、术后并发症和术后远期疗效等方面与开腹手术治疗直肠癌的疗效进行对比研究,就近期国内外对腹腔镜ISR治疗直肠癌术后疗效的多项研究做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腔镜 内外括约肌切除 直肠癌 文献综述
原文传递
低位直肠癌腹腔镜经括约肌间切除术后并发症及其处理 被引量:19
14
作者 张斌 赵克 +6 位作者 刘泉龙 尹淑慧 赵玉涓 卓光鑽 冯滢滢 朱军 丁健华 《中华胃肠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432-438,共7页
目的总结腹腔镜经括约肌间切除术(LapISR)治疗低位直肠癌的围手术期和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及其临床处理措施。方法2011年6月至2016年2月期间火箭军总医院结直肠肛门外科采用LaplSR治疗了73例低位直肠癌患者,对该组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 目的总结腹腔镜经括约肌间切除术(LapISR)治疗低位直肠癌的围手术期和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及其临床处理措施。方法2011年6月至2016年2月期间火箭军总医院结直肠肛门外科采用LaplSR治疗了73例低位直肠癌患者,对该组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定义术后3个月内发生的并发症为围手术期并发症,术后3个月至随访终点(2016年6月30日)发生的并发症为术后并发症;总结分析围手术期和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及处理措施。结果全组73例患者中,男49例(67.1%),女24例(32.9%);中位年龄61(25-79)岁,肿瘤下极距肛缘的中位距离为4.0(1.0-5.5)cm;中位手术时间为195(120-360)min,中位出血量100(20-300)ml。所有患者均常规行预防性末端回肠袢式造口。全组患者无中转开腹及死亡病例。R0切除率98.6%(72/73),肿瘤远切缘均为阴性,中位清扫淋巴结数14(3-31)枚/例。围手术期,有21例(28.8%)出现34例次并发症,其中7例次(20.6%)为DindoⅢ-Ⅳ级;以吻合口相关并发症为多(16.4%,12/73),其中吻合口周围黏膜缺血9例(12.3%,9/73);吻合口狭窄7例(9.6%,7/73),有4例为吻合口周围黏膜坏死脱落后继发狭窄,予扩肛对症处理;A级吻合15瘘3例(4.1%,3/73),予保守治疗;吻合口及近端肠管缺血坏死1例(1.4%,1/73),行永久性造15。术后中位随访时间为21(3-60)月,共12例(16.4%)患者出现16例次术后并发症,包括术后吻合口狭窄6例(8.2%),A级与B级狭窄各3例;其中2例A级狭窄患者经肛切除吻合13瘢痕后好转,1例B级狭窄经肛切除瘢痕后症状无明显改善,其余3例予扩肛、灌肠或泻剂辅助排粪。4例(5.5%)男性患者发生吻合口近端肠管狭窄,其中1例因不全性肠梗阻反复发作行永久性造口;1例辅助放疗后出现吻合口近端肠管纤维瘢痕样狭窄,予扩肛、灌肠保守治疗;1例黏膜缺血坏死后经内镜及消化道造影证实吻合口近端肠管发生节段性狭窄:另1例经内镜切除狭窄瘢痕后好转。此外,1例直肠阴道瘘与1例不全性肠梗阻保守治疗后好转:1例直肠黏膜脱垂患者于术后31个月经肛手术切除;1例辅助放疗后出现吻合口部分裂开及吻合15瘘。共计6例(8.2%)患者因并发症需再次手术干预。结论LapISR治疗低位直肠癌围手术期和随访期术后并发症以吻合口相关并发症为多,需积极应对、采用合适的方式来处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位直肠肿瘤 括约肌切除 结肠肛管吻合 腹腔镜 并发症
原文传递
腹腔镜低位直肠癌经括约肌间切除术后吻合口狭窄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26
15
作者 张斌 卓光鑽 +6 位作者 田雷 赵克 赵勇 赵玉涓 朱军 张涛 丁健华 《中华胃肠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8期755-761,共7页
目的探讨腹腔镜低位直肠癌经括约肌间切除(Lap-ISR)术后结肠?肛管吻合口狭窄的危险因素.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方法,收集2011年6月至2018年8月期间火箭军特色医学中心结直肠肛门外科低位直肠癌前瞻性数据库(注册号:ChiCTR-ONC-1500... 目的探讨腹腔镜低位直肠癌经括约肌间切除(Lap-ISR)术后结肠?肛管吻合口狭窄的危险因素.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方法,收集2011年6月至2018年8月期间火箭军特色医学中心结直肠肛门外科低位直肠癌前瞻性数据库(注册号:ChiCTR-ONC-15007506)中收集的Lap-ISR治疗低位直肠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病例纳入标准:(1)通过端-端直接行手工结肠-肛管吻合(HCAA)完成消化道重建;(2)肿瘤上限为肿瘤下缘距离肛门括约肌环<1cm,下限为肿瘤下缘距离内外括约肌间沟≥1cm;(3)术前MRI或三维肛肠腔内超声评估为预期环周切缘阴性的T1~3期肿瘤;(4)肿瘤为高、中分化腺癌;(5)术前Wexner失禁评分<10分.排除标准:(1)术后随访时间<3个月;(2)同时性多原发癌;(3)选择结肠J型储袋、结肠成形术、结肠-肛管端侧吻合的重建方式;(4)围手术期(定义为术后3个月内)死亡.结肠-肛管吻合口狭窄定义:食指或12mm电子结肠镜镜身通过吻合口或新直肠存在明显阻力,或无法通过,伴有排粪费力、肛门失禁等临床症状.吻合口狭窄程度分为3级:A级(需扩肛、泻剂或灌肠辅助排粪,无需外科积极处理);B级(需手术或内镜干预治疗);C级(需行确定性造口,包括预防性回肠造口无法还纳或永久性结肠造口).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评价患者一般资料(年龄、性别、体质指数、新辅助治疗等)、肿瘤相关因素(肿瘤下缘与肛缘距离、肿瘤最大直径、TNM分期等)、手术相关因素(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ISR手术方式、吻合口高度等)以及吻合口漏共28项变量对术后发生吻合口狭窄的影响.单因素分析采用χ2检验或Fisher精确检验,经单因素分析P<0.05的变量进一步采用有序分类自变量logistic回归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共计144例患者纳入本研究,男90例,女54例,中位年龄59岁,中位体质指数24.88kg/m^2.手术R0切除率96.5%(139/144),肿瘤远切缘中位距离1.5(0.5~3.0)cm.术后中位随访31.5(4~86)个月.19例(13.2%)患者发生吻合口狭窄,其中3例(2.1%)A级、9例(6.2%)B级、7例(4.9%)C级.术后诊断吻合口狭窄的中位时间为7(1~31)个月.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男性(χ2=6.795,P=0.009)、放疗(χ2=13.330,P=0.001)、ISR手术方式(χ2=7.996,P=0.013)及吻合口漏(χ2=10.198,P=0.004)与Lap-ISR术后结肠-肛管吻合口狭窄均有关(均P<0.05).多因素分析进一步表明,男性(OR=5.975,95%CI:1.209~29.534,P=0.028)、术后放疗(OR=8.748,95%CI:2.397~31.929,P=0.001)及吻合口漏(OR=6.313,95%CI:1.834~21.734,P=0.003)是Lap-ISR术后发生吻合口狭窄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结论对于男性以及Lap-ISR术后进行放疗或出现吻合口漏的患者,应密切随访,警惕出现结肠-肛管吻合口狭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直肠肿瘤 低位 腹腔镜括约肌切除 结肠-肛管吻合 吻合口狭窄
原文传递
经肛管内外括约肌间切除术在超低位直肠癌保肛治疗中的应用 被引量:8
16
作者 胡学斌 《结直肠肛门外科》 2017年第1期24-27,共4页
目的分析经肛管内外括约肌间切除术在超低位直肠癌保肛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12月至2015年4月本院收治的47例超低位直肠癌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治疗组(n=24,行经肛管内外括约肌间切除术)与对照组(n=23,行直肠低位前切除术)... 目的分析经肛管内外括约肌间切除术在超低位直肠癌保肛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12月至2015年4月本院收治的47例超低位直肠癌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治疗组(n=24,行经肛管内外括约肌间切除术)与对照组(n=23,行直肠低位前切除术)。记录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评价3个月、6个月、12个月肛门功能及肛门失禁情况。结果两组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前肛门功能评分、肛门失禁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6个月、12个月两组肛门功能评分及肛门失禁评分较术前显著降低(均P<0.05);术后3个月、6个月、12个月治疗组肛门功能评分及肛门失禁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在超低位直肠癌保肛治疗中,与直肠低位前切除术相比,经肛管内外括约肌间切除术改善患者术后肛门失禁及肛门功能更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肛管内外括约肌切除 超低位直肠癌 疗效 并发症
下载PDF
经肛内外括约肌间切除术治疗超低位直肠癌的保肛效果观察 被引量:9
17
作者 左志贵 宋华羽 +4 位作者 李激 徐昶 周振华 倪士昌 陈绍棋 《中华肿瘤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2期941-944,共4页
目的探讨经肛内外括约肌间切除术(ISR)联合经腹全直肠系膜切除术(TME)及经肛结肠肛管吻合术治疗超低位直肠癌的保肛效果。方法经肛ISR联合经腹TME及经肛结肛吻合术治疗34例无肛门外括约肌受侵的超低位直肠癌患者,术后进行肛门功能... 目的探讨经肛内外括约肌间切除术(ISR)联合经腹全直肠系膜切除术(TME)及经肛结肠肛管吻合术治疗超低位直肠癌的保肛效果。方法经肛ISR联合经腹TME及经肛结肛吻合术治疗34例无肛门外括约肌受侵的超低位直肠癌患者,术后进行肛门功能训练及功能评价。结果34例患者远切缘距肿瘤下缘的中位距离为2.3cm。病理类型为腺癌28例(其中高分化11例,中分化17例),乳头状癌1例,绒毛状腺瘤癌变5例。病理TNM分期Ⅰ期28例,Ⅱa期1例,Ⅲa期4例,Ⅲb期1例。术后吻合口狭窄3例,吻合口裂开2例,直肠阴道瘘2例。术后早期肛门控便能力明显下降,术后6—12个月肛门功能逐渐恢复。术后5个月吻合口复发1例,术后40个月肝转移1例。结论在严格掌握适应证的前提下,经肛ISR联合经腹TME及经肛结肠肛管吻合术符合肿瘤根治性原则,并保留了肛门功能,是一种超低位直肠癌保肛的有效手术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低位直肠癌 内外括约肌直肠切除 经肛结肠肛管吻合
原文传递
腹腔镜经肛全直肠系膜切除术治疗低位直肠癌的对照研究 被引量:2
18
作者 马胜辉 李建华 +2 位作者 王翔 白吉明 任佳 《中华普外科手术学杂志(电子版)》 2022年第1期40-43,共4页
目的分析腹腔镜辅助经肛全直肠系膜切除术(TaTME)治疗低位宜肠癌的临床疗效,并探讨并发症预防措施。方法选取2017年3月至2019年3月98例低位直肠癌手术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每组各49例,TaTME组采用腹腔镜辅助TaTME术,ISR组采用... 目的分析腹腔镜辅助经肛全直肠系膜切除术(TaTME)治疗低位宜肠癌的临床疗效,并探讨并发症预防措施。方法选取2017年3月至2019年3月98例低位直肠癌手术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每组各49例,TaTME组采用腹腔镜辅助TaTME术,ISR组采用腹腔镜辅助经腹括约肌间切除术(ISR)。采用软件SPSS19.0进行数据分析。围手术期相关指标.Wexner评分等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术后并发症等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肛门Kirwan分级采用Z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本研究中两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无中转开腹者。TaTME组患者术后首次进食时间、首次下床活动时间、住院时间、住院总费用方面均优于ISR组(P<0.05);术后6个月TaTME组患者的Wexner评分及Kirwan分级明显优于ISR组(P<0.05);TaTME组患者术后肠阻梗、肛门疼痛的发生率均显著低于ISR组(P<0.05).结论腹腔镜辅助TaTME术是一种安全可行的保肛手术,术后患者肛门功能恢复快,住院费用低,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宜肠肿瘤 腹腔镜 经肛全直肠系膜切除 经腹括约肌切除
原文传递
腹腔镜直肠癌ISR和Miles术后患者生活质量对比研究 被引量:3
19
作者 李振军 应晓江 +1 位作者 陈洪亮 叶平江 《中华腔镜外科杂志(电子版)》 2014年第2期111-115,共5页
目的评价腹腔镜直肠癌经括约肌间切除技术(ISR)和腹会阴联合切除术(Miles)术后患者的生活质量。方法 2009年6月至2011年12月共有57例直肠癌患者进入本研究,其中ISR手术组21例,Miles手术组36例。以EORTC QLQ-C30、QLQ-CR38量表评估患者... 目的评价腹腔镜直肠癌经括约肌间切除技术(ISR)和腹会阴联合切除术(Miles)术后患者的生活质量。方法 2009年6月至2011年12月共有57例直肠癌患者进入本研究,其中ISR手术组21例,Miles手术组36例。以EORTC QLQ-C30、QLQ-CR38量表评估患者术前、术后9个月和术后18个月的生活质量。结果术前,ISR手术组患者排便问题少于Miles手术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其余各领域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患者各领域评分大致相当,仅在术后角色功能方面,ISR手术组患者优于Miles手术组(P<0.05);术后9个月,ISR手术组患者性功能优于Miles手术组(P<0.05);但Miles手术组患者术后未来期望优于ISR手术组(P<0.05)。结论与腹腔镜Miles手术比较,腹腔镜ISR手术对患者术后生活质量的影响仅显现有限优势,腹腔镜ISR手术对直肠癌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直肠肿瘤 腹腔镜直肠癌经括约肌切除 会阴联合切除 生活质量
原文传递
不同保肛手术治疗直肠癌的临床疗效比较
20
作者 白如 《基层医学论坛》 2017年第8期940-941,共2页
目的比较不同保肛手术治疗直肠癌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4年5月—2015年4月我院收治的直肠癌患者48例,根据手术方式的不同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观察组采取经内外括约肌间切除术(ISR)治疗,对照组采取经腹直肠癌切除术(Dixon)治疗。比较... 目的比较不同保肛手术治疗直肠癌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4年5月—2015年4月我院收治的直肠癌患者48例,根据手术方式的不同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观察组采取经内外括约肌间切除术(ISR)治疗,对照组采取经腹直肠癌切除术(Dixon)治疗。比较2组患者术后正常排便恢复时间、生活质量评分并及复发情况。结果 2组患者术后都恢复良好的自主排便功能,观察组患者术后恢复正常排便时间(30.1±1.2)d,显著短于对照组的(120.5±1.3)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生活质量评分(37.5±2.5)分,明显高于对照组的(26.8±2.3)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复发率(8.33%)明显低于对照组(54.1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保肛手术是治疗直肠癌的有效方式,应根据患者实际情况选择相应术式。经内外括约肌间切除术临床疗效显著,能有效改善患者生存质量,值得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直肠癌 内外括约肌切除 经腹会阴联合根治 临床疗效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