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058篇文章
< 1 2 10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直肠癌腹腔镜超低位前切除术后的肛肠动力学与肛门功能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1
1
作者 朱佳成 彭翔 +2 位作者 余思 邓建中 伍巧玲 《黑龙江医学》 2015年第7期762-763,共2页
目的 了解直肠癌腹腔镜超低位前切除术后的肛肠动力学与肛门功能的相关性。方法 纳入我院2012-11-2014-11间进行直肠癌腹腔镜超低位前切除的患者100例,通过肛肠测压仪,于术后1个月进行肛管直肠静息压、肛管最大收缩压、直肠顺应性、直... 目的 了解直肠癌腹腔镜超低位前切除术后的肛肠动力学与肛门功能的相关性。方法 纳入我院2012-11-2014-11间进行直肠癌腹腔镜超低位前切除的患者100例,通过肛肠测压仪,于术后1个月进行肛管直肠静息压、肛管最大收缩压、直肠顺应性、直肠最大耐受容量、直肠肛门抑制反射对肛门功能进行评价,将肛肠动力学和肛门功能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肛门功能与肛肠动力学中的肛管直肠静息压、直肠顺应性、直肠最大耐受容量呈正相关;与直肠肛门抑制、肛管最大收缩压无相关性。结论肛门功能与肛肠动力学之间存在着相关性,肛管直肠静息压、直肠顺应性、直肠最大耐受容量是反映出肛门功能的主要参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直肠癌 腹腔镜超低位前切除术 肛肠动力学 肛门功能 相关性
下载PDF
直肠癌腹腔镜超低位前切除术后的肛肠动力学研究 被引量:6
2
作者 赵耀 韩笑 唐晓军 《实用癌症杂志》 2015年第12期1874-1876,1880,共4页
目的研究直肠癌患者腹腔镜超低位前切除术后的肛肠动力学变化及其与肛门功能的关系。方法选取低位直肠癌患者60例,术后1个月采用肛肠测压仪测定患者肛肠动力学指标;并且评估患者肛门功能;随后,统计分析肛肠动力学指标和肛门功能的相关... 目的研究直肠癌患者腹腔镜超低位前切除术后的肛肠动力学变化及其与肛门功能的关系。方法选取低位直肠癌患者60例,术后1个月采用肛肠测压仪测定患者肛肠动力学指标;并且评估患者肛门功能;随后,统计分析肛肠动力学指标和肛门功能的相关关系。结果超低位前切除手术后直肠癌患者肛管静息压、直肠最大耐受容量、顺应性以及肛门抑制反射均显著下降(P<0.05),同时肛管直肠静息压(P=0.001、γs=0.493)、直肠最大耐受容量(P=0.008、γs=0.426)、直肠顺应性(P=0.001、γs=0.536)与肛门功能呈显著性正相关;直肠肛门抑制反射和肛管最大收缩压与肛门功能不存在相关性(P>0.01)。结论本研究结果表示直肠癌患者超低位前切除术后肛门功能的变化与肛肠动力学肛管直肠静息压、直肠最大耐受容量、直肠顺应性呈正相关关系,且术后均显著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直肠癌 低位切除 肛肠动力学 肛门功能
下载PDF
直肠癌腹腔镜超低位前切除术后的肛门动力学与肛门功能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8
3
作者 习举云 李俊 《实用癌症杂志》 2016年第3期452-454,共3页
目的探讨腹腔镜下直肠癌超低位前切除术后的肛门动力学变化以及肛门功能恢复情况的相关性。方法选取确诊为直肠癌患者124例,随机分为腹腔镜超低位前手术切除组和开腹手术组。并于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随诊并评定患者的肛门动力学以... 目的探讨腹腔镜下直肠癌超低位前切除术后的肛门动力学变化以及肛门功能恢复情况的相关性。方法选取确诊为直肠癌患者124例,随机分为腹腔镜超低位前手术切除组和开腹手术组。并于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随诊并评定患者的肛门动力学以及肛门功能的情况。结果腹腔镜组和开腹组相比,腹腔镜组的住院时间(11.3±3.7)d、术中出血量(116.3±66.5)m L、手术时间(170.5±57.7)min以及术后肠道功能恢复时间(2.5±1.0)d上明显优于开腹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两组在术中淋巴结清扫上无明显差异,不具统计学意义(P>0.05)。腹腔镜组术后3个月和6个月的肛门最大收缩压、最大静息压、静息向量容积以及收缩向量容积明显优于开腹手术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腹腔镜组和开腹手术组在术后1个月和6个月肛门功能方面比较发现,腹腔镜手术组的排便感觉、肛门控制力、排便时间以及便意感方面优于开腹手术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在术后6个月的排便次数方面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直肠癌患者腹腔镜下超低位前切除术后的肛门动力学及肛门功能的恢复情况,明显优于传统开腹手术组,效果好,值得医院推广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直肠癌 腹腔镜 低位切除 肛门功能
下载PDF
直肠癌腹腔镜超低位前切除术对患者肛门功能及肛肠动力学的影响 被引量:4
4
作者 李岩 董俊峰 李红梅 《临床心身疾病杂志》 CAS 2018年第5期72-75,共4页
目的 探讨低位直肠癌患者应用腹腔镜超低位前切除术治疗的临床效果以及对患者术后肛门功能、肛肠动力学指标的影响.方法 将86例低位直肠癌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每组43例,研究组采用腹腔镜超低位前切除术,对照组采用常... 目的 探讨低位直肠癌患者应用腹腔镜超低位前切除术治疗的临床效果以及对患者术后肛门功能、肛肠动力学指标的影响.方法 将86例低位直肠癌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每组43例,研究组采用腹腔镜超低位前切除术,对照组采用常规开腹手术,术后观察6个月,随访12个月.统计两组手术情况,术后采用数字评定量表标准评估肛门疼痛程度,采用徐忠法5项10分制评分标准评定患者术后肛门功能恢复情况,检测两组肛肠动力学指标,包括肛管最大收缩压、肛管静息压、直肠顺应性、直肠最大耐受容量等,对肛门功能与肛肠动力学指标进行spearman相关性分析.结果 研究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显著少与对照组,术后48 h数字评定量表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术后1个月、6个月研究组肛门功能优良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肛肠动力学指标肛管最大收缩压、肛管静息压、直肠顺应性、直肠最大耐受容量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肛门功能与肛肠动力学指标肛管静息压、直肠顺应性、直肠最大耐受容量水平均呈显著正相关(P<0.01).结论 对低位直肠癌患者采用腹腔镜超低位前切除术较常规开腹手术操作简便,能有效保护患者肛门功能,提高肛肠动力学相关指标水平,有利于患者的康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位直肠癌 腹腔镜超低位前切除术 肛门功能 肛肠动力学
下载PDF
腹腔镜超低位前切除术治疗低位直肠癌的临床效果 被引量:3
5
作者 么甲超 《河南医学研究》 CAS 2019年第22期4077-4078,共2页
目的探讨腹腔镜超低位前切除术治疗低位直肠癌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18年10月焦作煤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中央医院收治的65例低位直肠癌患者,按手术方式分为开腹组(28例)和腹腔镜组(37例)。开腹组患者接受传统开腹手术治疗... 目的探讨腹腔镜超低位前切除术治疗低位直肠癌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18年10月焦作煤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中央医院收治的65例低位直肠癌患者,按手术方式分为开腹组(28例)和腹腔镜组(37例)。开腹组患者接受传统开腹手术治疗,腹腔镜组患者接受腹腔镜超低位前切除术治疗。比较两组手术相关指标、术后肠道功能恢复时间、肛门功能。结果腹腔镜组手术时间、术后肠道功能恢复时间和住院时间均短于开腹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开腹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清扫淋巴结数目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两组最大收缩压、最大静息压、收缩向量容积、静息向量容积均大于术后1个月,腹腔镜组最大收缩压、最大静息压、收缩向量容积、静息向量容积均大于开腹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腹腔镜组术后6个月排便感觉、便意感、肛门控制力的优良率均高于开腹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患者术后6个月排便次数、排便时间的优良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采用腹腔镜超低位前切除术治疗低位直肠癌的效果确切,可促进肛门功能的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位直肠癌 腹腔镜 低位切除 肛门功能
下载PDF
腹腔镜超低位前切除术对直肠癌术后康复情况的影响
6
作者 肖达 黄彩兴 刘艳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20年第16期60-62,共3页
目的探讨腹腔镜超低位前切除术对直肠癌术后康复情况的影响。方法70例直肠癌手术患者,根据术式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5例。对照组患者采用传统开腹手术治疗,观察组患者采用腹腔镜超低位前切除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术后康复情况。... 目的探讨腹腔镜超低位前切除术对直肠癌术后康复情况的影响。方法70例直肠癌手术患者,根据术式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5例。对照组患者采用传统开腹手术治疗,观察组患者采用腹腔镜超低位前切除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术后康复情况。结果观察组肛门排气时间(2.16±0.49)d、住院时间(9.93±1.07)d均短于对照组的(3.58±0.62)、(13.85±1.21)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观察组肛管收缩压、肛管静息压、直肠末端静息压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肛门功能恢复优良率为88.57%,高于对照组的68.5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直肠癌患者采用腹腔镜超低位前切除术治疗,其能够有效缩短患者肛门排气时间、住院时间,促进肛门动力学改善及肛门功能恢复,值得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腔镜 低位切除 直肠癌 肛门动力学 肛门功能
下载PDF
CT精准引导下高或低位IMA结扎中的腹腔镜直肠前切除术应用效果观察
7
作者 吕彦东 郭书伟 +4 位作者 李永胜 晋玲通 范海鹏 卢义康 刘洪洲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 2024年第21期183-185,共3页
目的:探究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T)精准引导下高或低位肠系膜下动脉(IMA)结扎中腹腔镜直肠前切除术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3月—2023年7月长治医学院附属和平医院结直肠外科收治的84例直肠癌患者为研究对象,均采用CT精准引导下腹腔... 目的:探究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T)精准引导下高或低位肠系膜下动脉(IMA)结扎中腹腔镜直肠前切除术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3月—2023年7月长治医学院附属和平医院结直肠外科收治的84例直肠癌患者为研究对象,均采用CT精准引导下腹腔镜直肠前切除术治疗,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2例,对照组采用高位IMA结扎治疗,观察组采用低位IMA结扎治疗。评估两组患者的手术近期效果、远期效果及安全性。结果:观察组的排气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远端切缘距离、近端切缘距离、阳性淋巴结清扫数及淋巴结清扫总数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复发率和远处转移率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CT精准引导下的腹腔镜直肠前切除术中采用高或低位IMA结扎的效果相当,但低位IMA结扎的安全性更高,且可保留左结肠动脉,减少术后并发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T精准引导下 低位IMA结扎 高位IMA结扎 腹腔镜直肠切除
下载PDF
超声引导下腹横肌联合低位前锯肌阻滞在胆囊腹腔镜术中应用的临床效果分析
8
作者 邵雪玲 周娟 张苏梅 《系统医学》 2024年第14期31-34,共4页
目的探讨对于腹腔镜下治疗的胆囊手术中,通过以超声引导经腹横肌阻滞(transversus abdominis plane block,TAPB)+低位前锯肌(serratus anterior plane block,SAPB)阻滞方案的价值。方法非随机选取2020年7月—2022年6月睢宁县中医院60例... 目的探讨对于腹腔镜下治疗的胆囊手术中,通过以超声引导经腹横肌阻滞(transversus abdominis plane block,TAPB)+低位前锯肌(serratus anterior plane block,SAPB)阻滞方案的价值。方法非随机选取2020年7月—2022年6月睢宁县中医院60例择期行胆囊腹腔镜手术患者为研究对象,按手术方式不同分成观察组(n=30)与对照组(n=30)。对照组患者采取TAPB,观察组采取TAPB联合SAPB。比较两组心率与平均动脉压水平、时间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 Scoring,VAS)变化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在手术开始以及开始后10 min,观察组的心率、平均动脉压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观察组术后VAS评分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两组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6.67%(2/30)vs 13.33%(4/3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85,P=0.667)。结论应用TAPB联合SAPB对胆囊腹腔镜术的患者干预效果满意,能控制术中心率及平均动脉压指标,减轻患者术后疼痛程度,且不增加不良反应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胆囊腹腔镜 声引导下腹横肌平面阻滞 低位锯肌阻滞 后镇痛
下载PDF
腹腔镜直肠癌低位前切除术经预防性回肠造口部位取标本的可行性及对造口还纳的影响 被引量:1
9
作者 王文浩 张耀明 《当代医药论丛》 2024年第8期73-76,共4页
目的:分析腹腔镜直肠癌低位前切除术经预防性回肠造口部位取标本的可行性及对造口还纳的影响。方法:选取2021年5月—2023年10月期间院内收治的行腹腔镜直肠癌低位前切除术的患者60例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研究组、对照组,前者... 目的:分析腹腔镜直肠癌低位前切除术经预防性回肠造口部位取标本的可行性及对造口还纳的影响。方法:选取2021年5月—2023年10月期间院内收治的行腹腔镜直肠癌低位前切除术的患者60例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研究组、对照组,前者术中经预防性回肠造口取标本,后者另做切口取标本,观察并比较两组的各项临床指标。结果:两组术中出血量、术后排气时间差异不显著(P>0.05)。研究组手术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两组延迟还纳率差异不显著(P>0.05)。研究组造口还纳时间、还纳手术时间均短于对照组,还纳术中出血量低于对照组,造口大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术后肛门功能总分与各项目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差异不显著(P>0.05)。治疗后,研究组健康调查简表-36(SF-36)各维度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对腹腔镜直肠癌低位前切除术患者,通过预防性回肠造口取标本具有可行性,相比另做切口可缩短手术时间及还纳间隔时间,便于术后早期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腔镜直肠癌低位切除 预防性回肠造口 采集标本 造口还纳
下载PDF
腹腔镜低位直肠癌前切除术后吻合口漏风险及加固缝合的预防效果研究 被引量:1
10
作者 沈家生 黄海斌 徐永强 《浙江创伤外科》 2024年第1期129-131,共3页
目的探讨腹腔镜低位直肠癌前切除术后吻合口漏风险及加固缝合的预防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8月至2023年2月于本院行腹腔镜下直肠癌前切除术的86例低位直肠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手术方法的不同将上述患者中使用传统吻合方法的46例... 目的探讨腹腔镜低位直肠癌前切除术后吻合口漏风险及加固缝合的预防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8月至2023年2月于本院行腹腔镜下直肠癌前切除术的86例低位直肠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手术方法的不同将上述患者中使用传统吻合方法的46例患者设为传统组,使用吻合口加固缝合的40例患者设为试验组。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指标、炎症指标[白细胞计数(WBC)、淋巴细胞(Lym)、C反应蛋白(CRP)]以及并发症率。结果试验组患者肛门首次排气时间、首次下床活动时间、胃功能恢复时间、住院时间均低于传统组患者(P<0.05)。试验组患者WBC、CRP、Lym水平均低于传统组患者(P<0.05)。试验组患者吻合口漏发生率5.00%低于传统组吻合口漏发生率21.74%(P<0.05),两组患者的并发症率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腔镜低位直肠癌前切除术使用加固缝合可降低吻合口漏发生率并有助于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位直肠癌 腹腔镜 直肠癌切除 吻合口漏 加固缝合
下载PDF
腹腔镜外翻拖出式经括约肌间切除联合改良Bacon术在低位直肠癌超低位保肛中的应用(附6例报道)
11
作者 李佳泽 王五艺 +5 位作者 芮元祎 易波 陈超 冯晓沛 张竞博 郑阳春 《中国临床新医学》 2024年第5期491-495,共5页
目的探讨腹腔镜外翻拖出式经括约肌间切除(ISR)联合改良Bacon术在低位直肠癌超低位保肛中的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23年3月至12月四川省肿瘤医院大肠外科采用外翻拖出式ISR联合改良Bacon术进行腹腔镜根治性切除、超低位保肛的6例低位直... 目的探讨腹腔镜外翻拖出式经括约肌间切除(ISR)联合改良Bacon术在低位直肠癌超低位保肛中的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23年3月至12月四川省肿瘤医院大肠外科采用外翻拖出式ISR联合改良Bacon术进行腹腔镜根治性切除、超低位保肛的6例低位直肠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探讨近期临床效果,总结手术技巧。结果6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200~320 min,平均256.7 min;术中失血量20~100 mL,平均48.3 mL。术后1例患者出现外置肠段脱垂,行再次手术切除;2例患者出现外置肠段系膜局部缺血,行保守治疗后好转。所有患者均顺利恢复,术后6~11 d出院,平均术后住院时间8.2 d。所有患者均于术后21 d施行二期外置肠段切除和肛门成形术,术后3~6 d好转出院,平均术后住院时间4.3 d。随访至2024年3月,所有患者无肿瘤复发或转移,二期术后3个月Wexner肛门失禁评分1~5分,平均3.2分,肛门控便功能满意。结论腹腔镜外翻拖出式ISR联合改良Bacon术有助于实现肿瘤远端的精准切除,能极大降低经肛切除的操作难度,而且避免了预防性肠造口,术后肛门功能满意,有望成为低位直肠癌行超低位保肛手术的新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位直肠癌 腹腔镜 经括约肌间切除 改良BACON 低位保肛
下载PDF
腹腔镜经括约肌间切除术与Dixon术治疗超低位直肠癌对患者术后肛门功能恢复的影响
12
作者 黄飞 夏卓娅 《中外医学研究》 2024年第21期1-4,共4页
目的:探讨腹腔镜经括约肌间切除术与直肠癌前切除(Dixon)术治疗超低位直肠癌对患者术后肛门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选取2021年3月—2022年3月江陵县人民医院进行手术治疗的60例超低位直肠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 目的:探讨腹腔镜经括约肌间切除术与直肠癌前切除(Dixon)术治疗超低位直肠癌对患者术后肛门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选取2021年3月—2022年3月江陵县人民医院进行手术治疗的60例超低位直肠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腹腔镜组,每组各30例。对照组患者实施Dixon术治疗,腹腔镜组患者实施腹腔镜经括约肌间切除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手术相关指标、肛门直肠动力学指标、肛门功能、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以及预后情况。结果:腹腔镜组患者手术失血量少于对照组,手术后住院时间和第一次肛门排气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后1个月,腹腔镜组患者肛门直肠动力学指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出院时、术后4个月、术后8个月,腹腔镜组患者肛门功能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腔镜经括约肌间切除术对可降低术后的出血量,缩短术后住院时间和第一次肛门排气时间,促进术后肛门功能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腔镜经括约肌间切除 直肠癌切除 低位直肠癌 肛门功能恢复
下载PDF
腹腔镜直肠癌前切除联合内括约肌切除治疗超低位直肠癌及术后肛门功能的观察 被引量:3
13
作者 吴兴桂 蔺桂恒 +4 位作者 张庆林 李颖 谷晓光 刘少飞 吴万峰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3期767-769,共3页
对2005年6月至2009年2月期间我院收治的33例超低位直肠癌(肿瘤离肛缘距离〈5cm)患者行腹腔镜直肠癌前切除联合经肛门内括约肌切除,获得满意的治疗效果,现报道如下。
关键词 低位直肠癌 腹腔镜 内括约肌切除 肛门功能
下载PDF
回肠管状造瘘术预防腹腔镜下低位/超低位直肠前切除术后吻合口瘘的临床观察(附15例报告) 被引量:7
14
作者 林惠铭 池畔 +1 位作者 卢星榕 黄颖 《结直肠肛门外科》 2007年第1期24-26,共3页
目的:探讨应用回肠管状造瘘术预防腹腔镜下低位/超低位直肠前切除术后吻合口瘘的临床价值。方法:总结5年来应用回肠管状造瘘术预防腹腔镜下低位/超低位直肠前切除术后吻合口瘘的15例患者临床资料。手术操作方法为在腔镜下完成低位/超低... 目的:探讨应用回肠管状造瘘术预防腹腔镜下低位/超低位直肠前切除术后吻合口瘘的临床价值。方法:总结5年来应用回肠管状造瘘术预防腹腔镜下低位/超低位直肠前切除术后吻合口瘘的15例患者临床资料。手术操作方法为在腔镜下完成低位/超低位吻合后,充分游离回盲部,扩大主操作孔至3cm,拉出回盲部,切除阑尾,经其残端向未段回肠置入气囊导尿管,气囊内注水至肠壁稍发白,于水囊远侧缘以可吸收线穿回肠系膜打一结扣,抽出水囊内液体,回盲部回纳腹腔,按原注水量打入气囊,确保水囊位于线结扣近端,尿管截口引出,盲肠壁与侧腹壁固定。结果:全组无吻合口瘘发生,早期1例粪便转流不够彻底,其余患者粪便转流彻底,无肠梗阻发生,无切口感染及癌种植,拔管后无粪漏及腹膜炎发生,无死亡病例。结论:应用回肠管状造瘘术预防腹腔镜下低位/超低位直肠前切除术吻合口瘘是可行的,粪便转流是彻底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回肠管状造瘘 腹腔镜低位/低位直肠切除 吻合口瘘
下载PDF
腹腔镜辅助经肛全系膜切除术后低位前切除综合征的发生及影响因素相关研究
15
作者 梁小辉 彭博 +4 位作者 练绮雯 李子一 刘鑫斌 钟晓华 张喆 《中国医学工程》 2024年第6期46-51,共6页
目的探讨分析腹腔镜辅助经肛全系膜切除术(TaTME)后低位前切除综合征的发生及影响因素,为今后改善TaTME治疗直肠癌患者的排便功能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23年1月惠州市中心人民医院胃肠外科收治的62例行腹腔镜TaTME中低位直肠... 目的探讨分析腹腔镜辅助经肛全系膜切除术(TaTME)后低位前切除综合征的发生及影响因素,为今后改善TaTME治疗直肠癌患者的排便功能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23年1月惠州市中心人民医院胃肠外科收治的62例行腹腔镜TaTME中低位直肠癌患者,术后3个月、6个月依据直肠癌低位前切除综合征(LARS)量表评分分为LARS组和FLARS组,分别分析术后3个月、6个月发生LARS的影响因素(单因素、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术后3个月LARS发生率为66.13%,显著高于术后6个月(41.94%)(P<0.05)。术后3个月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均显示:LARS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为肿瘤直径、术前放化疗率及吻合口距肛缘距离;术后6个月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均显示:LARS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为术前放化疗率、吻合口距肛缘距离。结论TaTME治疗中低位直肠癌患者,术后3个月LARS发生率显著高于术后6个月,患者术后康复训练和疾病恢复密切相关,TaTME术后发生LARS的独立危险因素为同步放化疗、术后吻合口距肛缘距离(<2cm)、肿瘤直径(≥5cm),在手术过程需要引起注意,加以干预,降低术后LARS发生率,改善患者排便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腔镜辅助经肛全系膜切除 低位切除综合征 低位直肠癌 影响因素
下载PDF
10例腹腔镜辅助经前会阴超低位直肠切除术的手术配合 被引量:3
16
作者 吴淼 刘洋 李娜 《护理学报》 2012年第11期62-63,共2页
总结10例腹腔镜辅助经前会阴超低位直肠切除术患者的手术配合要点,术前访视时向患者介绍术式的优势,准备所需手术器械;术中巡回护士根据手术进展摆放合适的体位和安置器械、无菌操作台等,同时注意观察患者病情变化;器械护士准备把握传... 总结10例腹腔镜辅助经前会阴超低位直肠切除术患者的手术配合要点,术前访视时向患者介绍术式的优势,准备所需手术器械;术中巡回护士根据手术进展摆放合适的体位和安置器械、无菌操作台等,同时注意观察患者病情变化;器械护士准备把握传递器械的时机,操作时严格执行无菌原则和无瘤技术,并掌握超声刀使用的技术要点。本组患者平均手术时间为4.3 h,出血量100~200 mL,手术顺利,术后无相关并发症发生,预后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腔镜 会阴低位直肠切除 配合 护理
下载PDF
术中低位结扎保留左结肠动脉对腹腔镜直肠癌前切除术患者的影响
17
作者 谭锋 张银欣 《中外医学研究》 2024年第31期117-120,共4页
目的:研究术中保留左结肠动脉对腹腔镜直肠癌切除术患者的影响。方法:选择2020年1月—2022年1月重庆市黔江区中医院收治的60例直肠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以随机数表法将患者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各30例。两组均行腹腔镜直肠癌前切除术治疗... 目的:研究术中保留左结肠动脉对腹腔镜直肠癌切除术患者的影响。方法:选择2020年1月—2022年1月重庆市黔江区中医院收治的60例直肠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以随机数表法将患者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各30例。两组均行腹腔镜直肠癌前切除术治疗,试验组术中低位结扎保留左结肠动脉,对照组术中高位结扎且不保留左结肠动脉。比较两组手术相关指标、术后相关指标、并发症及低位前切除综合征(low anterior resection syndrome,LARS)。结果:60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无中转开腹者,住院期间无术后死亡病例。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腹腔引流量、肿瘤近端切缘距离、肿瘤远端切缘距离、淋巴结清扫情况、腹腔管引流时间、插置尿管时间、住院时间及术后吻合口瘘、吻合口狭窄、吻合口出血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术后肠鸣音恢复时间、术后肛门排气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住院期间、随访1年LARS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腔镜直肠癌前切除术中低位结扎保留左结肠动脉,对手术相关指标及术后吻合口相关并发症影响较小,但有利于术后胃肠功能恢复,还能减少LARS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直肠癌 腹腔镜 低位结扎 高位结扎 左结肠动脉 低位切除综合征
下载PDF
腹腔镜联合完全内括约肌切除术治疗超低位直肠癌的效果分析
18
作者 张占营 《罕少疾病杂志》 2024年第6期89-90,106,共3页
目的 针对开腹完全ISR、腹腔镜完全ISR应用于超低位直肠癌的效果及各项指标变化情况进行统一分析。方法 回顾性收集直肠癌患者48例,纳入研究的时间段:2019年5月至2021年5月,纳入研究的地点:本院,将所纳入的研究对象进行开腹完全ISR组、... 目的 针对开腹完全ISR、腹腔镜完全ISR应用于超低位直肠癌的效果及各项指标变化情况进行统一分析。方法 回顾性收集直肠癌患者48例,纳入研究的时间段:2019年5月至2021年5月,纳入研究的地点:本院,将所纳入的研究对象进行开腹完全ISR组、腹腔镜完全ISR组的划分(分组标准:手术方法不同),均收集24例。将腹腔镜完全ISR组与开腹完全ISR组患者的各项指标及数据变化情况进行统一的对比、分析。结果 两组一般资料、手术时间、死亡率、局部复发率以及远端转移率比较,统计学处理后P>0.05;相较于开腹完全ISR组的各项指标(术后排气时间、住院时间),腹腔镜完全ISR组均更短,统计学处理后P<0.05,相较于开腹完全ISR组(术中出血量),腹腔镜完全ISR组明显更少,统计学处理后P<0.05。相较于开腹完全ISR组(并发症发生率),腹腔镜完全ISR组明显更低,统计学处理后P<0.05。相较于开腹完全ISR组(肛门功能良好率),腹腔镜完全ISR组明显更高,统计学处理后P<0.05。结论 临床上在不同术式的选择方面,超低位直肠癌患者应用腹腔镜完全ISR的效果更为显著,在多方面(并发症风险低、出血量少等)均更具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位直肠癌 腹腔镜 完全内括约肌切除 并发症 复发 转移
下载PDF
腹腔镜下直肠癌前切除术治疗低位直肠癌的效果及对复发情况的影响
19
作者 颜军世 尚云亮 《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 2024年第24期90-93,共4页
目的探讨腹腔镜下直肠癌前切除术治疗低位直肠癌的效果及对复发情况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4月至2022年4月收治的80例低位直肠癌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0例。对照组采取常规开腹手术治疗,观察组... 目的探讨腹腔镜下直肠癌前切除术治疗低位直肠癌的效果及对复发情况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4月至2022年4月收治的80例低位直肠癌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0例。对照组采取常规开腹手术治疗,观察组采取腹腔镜下直肠癌前切除术。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数字评定量表(NRS)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的淋巴结清扫数目、切除标本长度及复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两组的免疫球蛋白A(IgA)、免疫球蛋白M(IgM)、免疫球蛋白G(IgG)、白细胞介素-6(IL-6)、C反应蛋白(CRP)、癌胚抗原(CEA)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7 d,两组的IgA、IgM、IgG、CEA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7 d,观察组的IL-6、CRP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7 d,两组的CEA水平低于术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腔镜下直肠癌前切除术治疗低位直肠癌效果显著,可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量,减轻疼痛及应激反应,值得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位直肠癌 腹腔镜 直肠癌切除 开腹手
下载PDF
Lap-ISR与腹腔镜直肠低位前切除术治疗低位直肠癌的疗效对比
20
作者 靳金彪 杨关印 +2 位作者 张蒙召 丰思彪 冯义康 《中国现代医药杂志》 2024年第6期57-60,共4页
目的 对比分析腹腔镜直肠低位前切除术与腹腔镜下括约肌间切除术(Lap-ISR)治疗低位直肠癌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选取2022年3月~2023年6月期间我院收治的83例低位直肠癌患者为研究对象,依据不同手术方法分为A组(n=45)、B组(n=38),前者行Lap... 目的 对比分析腹腔镜直肠低位前切除术与腹腔镜下括约肌间切除术(Lap-ISR)治疗低位直肠癌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选取2022年3月~2023年6月期间我院收治的83例低位直肠癌患者为研究对象,依据不同手术方法分为A组(n=45)、B组(n=38),前者行Lap-ISR术,后者行腹腔镜直肠低位前切除术。比较两组手术指标、手术前后相关细胞因子[癌胚抗原(CEA)、大肠特异性抗原2(CCSA-2)、糖类抗原242(CA242)]水平、肛门功能、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术后与B组相比,A组首次下床时间、首次排气时间、首次排便时间、首次肠鸣恢复时间较早,住院时间较短,出血量较少(P<0.05);两组手术时间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术前相比,两组血清CEA、CCSA-2、CA242水平均显著降低(P<0.05);与B组相比,A组术后4周、8周、12周肛门功能评分较低(P<0.05);术后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4.44%vs.7.8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Lap-ISR治疗低位直肠癌效果不劣于腹腔镜直肠低位前切除术,且还可改善CCSA-2、CA242、CEA水平,减少肛门功能损伤,缩短住院时间,加快康复进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直肠低位切除 括约肌间切除 肛门功能 直肠癌 并发症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0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