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29篇文章
< 1 2 9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腹膜后孤立性纤维性肿瘤1例
1
作者 安小霞 梁程 +2 位作者 李瑞 胡瑞 郭顺林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24年第3期172-172,共1页
患者女,54岁。因“左侧腰背部不适10余年,发现腹膜后肿瘤4天”入院。CT:平扫(图1A)显示左肾后方见一类圆形占位,大小约52 mm×45 mm,与周围组织间隙尚清,其密度不均,内部多发小囊状低密度区;增强扫描轴位及冠状位动脉期(图1B,1E)实... 患者女,54岁。因“左侧腰背部不适10余年,发现腹膜后肿瘤4天”入院。CT:平扫(图1A)显示左肾后方见一类圆形占位,大小约52 mm×45 mm,与周围组织间隙尚清,其密度不均,内部多发小囊状低密度区;增强扫描轴位及冠状位动脉期(图1B,1E)实性部分明显强化,囊状低密度区未见强化,似分隔样改变,邻近脾脏及左肾受压推移;门脉期(图1C)及延迟期(图1D)呈持续性渐进性强化。拟诊为“腹膜后肿瘤”,行手术切除。术后病理检查肉眼所见腹膜后肿物,灰红灰褐色结节状组织一块,切面灰红,部分区域灰白,质软。镜下所见(图1F,1G)瘤组织边界尚清,瘤细胞短梭形,疏密不等,间质血管丰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膜后肿瘤 孤立性纤维瘤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下载PDF
腹膜后肿瘤的CT诊断价值分析
2
作者 刘永爽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引文版)医药卫生》 2024年第2期0187-0189,共3页
探讨动态增强扫描CT征象对原发性腹膜后肿瘤良恶性鉴别诊断价值。方法 选取322例经病理证实为原发性腹膜后肿瘤患者CT增强检查资料,对临床资料与影像学征象进行单因素分析,对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参数行Logistic回归分析,基于全部参数建... 探讨动态增强扫描CT征象对原发性腹膜后肿瘤良恶性鉴别诊断价值。方法 选取322例经病理证实为原发性腹膜后肿瘤患者CT增强检查资料,对临床资料与影像学征象进行单因素分析,对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参数行Logistic回归分析,基于全部参数建立模型1(综合模型),基于内部成分与强化特征建立模型2(密度模型),基于形态学特征建立模型3(形态学模型),分析评价模型预测价值。结果 综合模型对腹膜后肿瘤良恶性预测性能最佳,其敏感度、特异度、准确度分别为81.3%、86.4%、83.2%,ROC曲线下面积为0.905。预测准确度及AUC高于密度模型和形态学模型。结论 综合临床与CT增强征象有利于提高良恶性肿瘤鉴别能力。鉴别腹膜后肿瘤良恶性的最佳参数组合为性别、不明显轻度强化、脂肪密度、周围肿大淋巴结、周围器官推压以及血管侵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膜后肿瘤 鉴别诊断 体层摄影术
下载PDF
希罗达同步三维适形放射治疗恶性肿瘤腹膜后淋巴结转移 被引量:4
3
作者 王巾帼 李建彬 +3 位作者 张秀强 张琳 范廷勇 卢洁 《中华肿瘤防治杂志》 CAS 2006年第10期778-780,共3页
观察希罗达同步三维适形放疗治疗恶性肿瘤腹膜后淋巴结转移的近期疗效及毒副反应。回顾性分析入组接受治疗的恶性肿瘤腹膜后淋巴结转移患者82例的临床资料,其中单纯三维适形放疗(3DCRT)组(RT组)40例,3DCRT同步口服希罗达组(XRT组)42例。... 观察希罗达同步三维适形放疗治疗恶性肿瘤腹膜后淋巴结转移的近期疗效及毒副反应。回顾性分析入组接受治疗的恶性肿瘤腹膜后淋巴结转移患者82例的临床资料,其中单纯三维适形放疗(3DCRT)组(RT组)40例,3DCRT同步口服希罗达组(XRT组)42例。3DCRT分割剂量2~3Gy/次,5次/周,总剂量45~58Gy/15~29次3~6周。XRT组自放疗开始之日起口服希罗达1000mg,2次/d,直到放疗结束。XRT组CR率为16.6%,PR率为38.1%,总有效率为54.7%。RT组CR率为10.0%,PR率为15.0%,总有效率为25.0%。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13,P=0.006。XRT组与RT组的3年总生存率分别为33.3%和19.1%,无肿瘤进展生存率分别为21.4%和16.6%,两组的中位生存期分别为19和14个月。XRT组Ⅱ~Ⅲ级骨髓抑制12例(30%)并有3例发生手足综合征(7.5%)。回顾性分析结果提示,希罗达同步三维适形放疗治疗恶性肿瘤腹膜后淋巴结转移疗效明显,提高了总生存率,毒副反应可以耐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膜后肿瘤/放射疗法 腹膜后肿瘤/药物疗法 腹膜后肿瘤/继发性 放射疗法 适形 淋巴转移 脱氧胞苷/治疗应用
下载PDF
数字化X线摄影X线改变可以判断食管癌放射治疗过程中肿瘤退缩速度和程度 被引量:1
4
作者 赵玉年 崔怀萍 +1 位作者 顾慷 张磊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0期1337-1338,共2页
目的:通过研究食管癌患者放疗中食管数字化X线摄影观察肿瘤退缩速度,并分析其退缩速度与近期疗效、远期生存的关系,探讨该检查在食管癌放射治疗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鳞状细胞癌的食管癌94例,CT模拟机定位放射治疗。观察放疗40Gy及放疗结... 目的:通过研究食管癌患者放疗中食管数字化X线摄影观察肿瘤退缩速度,并分析其退缩速度与近期疗效、远期生存的关系,探讨该检查在食管癌放射治疗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鳞状细胞癌的食管癌94例,CT模拟机定位放射治疗。观察放疗40Gy及放疗结束食管数字化X线摄影影像;94例患者分为3组。A组,25例,放疗中肿瘤快速退缩,放疗40Gy食管摄影X线已达到Ⅰ、Ⅱ级;B组,23例,放疗中肿瘤缓慢退缩,放疗40Gy食管摄影X线达到Ⅲ、Ⅳ级,放疗结束达到Ⅰ、Ⅱ级;C组,46例,放疗结束肿瘤明显残留,放疗结束食管摄影X线仍为Ⅲ、Ⅳ级。结果:A、B、C三组近期疗效达到CR比例分别为100.0%、65.2%、28.3%,差异有显著性(P<0.05);A,B,C3组3年生存率分别为44.0%、26.1%、17.4%,差异有显著性(P<0.05);但再进一步比较三组中不同肿瘤消退速度近期疗效达到CR患者的3年生存率分别为44.0%、33.3%、38.5%,显示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观察食管数字化X线摄影X线改变可以判断食管癌放疗过程中肿瘤消退的速度和程度。消退速度与近期疗效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管肿瘤 放射疗法 放射摄影术 诊断
下载PDF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完成首例CT引导联合3D打印模板指导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腹膜后复发肿瘤 被引量:7
5
作者 姜玉良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182-182,共1页
2015年12月22日,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肿瘤放疗科完成了首例CT引导联合3D打印个性化模板指导放射性碘125粒子植入治疗腹膜后复发肿瘤。1例54岁的女性腹膜后间质瘤患者,因靶向治疗失败失去手术治疗机会,经过综合评估,肿瘤放疗科王俊杰主任决... 2015年12月22日,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肿瘤放疗科完成了首例CT引导联合3D打印个性化模板指导放射性碘125粒子植入治疗腹膜后复发肿瘤。1例54岁的女性腹膜后间质瘤患者,因靶向治疗失败失去手术治疗机会,经过综合评估,肿瘤放疗科王俊杰主任决定对患者进行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22日下午,王俊杰主任带领临床医生和物理师设计团队,精心设计粒子植入进针路径,为确保粒子植入定位准确,通过为其个性化定制的3D打印模板进行空间定位。粒子植入一次完成进针,大大缩短了治疗时间,术后即刻剂量验证达到了术前计划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 复发肿瘤 腹膜后 模板 打印 导联 CT
下载PDF
三维适形调强放射治疗腹膜后肿瘤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1
6
作者 张鼎儒 陈剑 +1 位作者 李路路 李鸿波 《中国医药指南》 2015年第18期109-109,共1页
目的评价三维适形调强放射治疗腹膜后肿瘤的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对56例腹膜后原发或转移患者行三维适形调强放射治疗。90%等剂量线覆盖计划靶体积,照射剂量DT:50-70Gy(中位数DT:60Cy),分割剂量DT:2~3Gy,共20-35次。结果完全... 目的评价三维适形调强放射治疗腹膜后肿瘤的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对56例腹膜后原发或转移患者行三维适形调强放射治疗。90%等剂量线覆盖计划靶体积,照射剂量DT:50-70Gy(中位数DT:60Cy),分割剂量DT:2~3Gy,共20-35次。结果完全缓解、部分缓解、稳定、进展率分别为32%、36%、25%、7%,有效率93%。所有患者均随访满3年。1、2、3年局部控制率分别为82%、65%、42%,总生存率分别为61%、43%、36%。结论三维适形调强放疗是腹膜后原发或转移肿瘤安全有效的局部治疗手段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维适形调强放射治疗 腹膜后肿瘤
下载PDF
1例腹膜后肿瘤切除术同步植入碘^(125)放射微粒的护理
7
作者 唐金萍 曾明秀 +1 位作者 徐萍 赵广法 《上海护理》 2005年第5期66-67,共2页
近年来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手术、免疫、冷冻及激光等治疗手段得到了发展.作为治疗恶性肿瘤的又一手段,组织间植入放射性粒子亦受到重视.放射性粒子种植治疗具有操作简便、创伤小和操作人员易于防护的特点[1].对腹腔肿瘤手术无法切除者... 近年来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手术、免疫、冷冻及激光等治疗手段得到了发展.作为治疗恶性肿瘤的又一手段,组织间植入放射性粒子亦受到重视.放射性粒子种植治疗具有操作简便、创伤小和操作人员易于防护的特点[1].对腹腔肿瘤手术无法切除者或局部有肿瘤残留的治疗有一定的疗效.我科于2004年4月收治1例左腹膜后肿瘤患者,先行化学治疗(化疗)再行手术,并在组织间植入碘125放射性粒子,得到了较满意的治疗效果.现将护理体会报道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膜后肿瘤 碘^125 放射性粒子 植入 护理
下载PDF
原发性腹膜后肿瘤手术联合放射治疗患者预后的Meta分析 被引量:5
8
作者 邱畅 张庆鹏 +3 位作者 陈志达 刘国晓 陈凛 卫勃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382-386,共5页
目的系统评价手术联合放射治疗腹膜后肿瘤的预后情况。方法检索Cochrane librar y、Med line、EMBASE、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等数据库,学术会议资料和学位论文,以及一些图书馆纸质出版物,全面收集关于腹膜... 目的系统评价手术联合放射治疗腹膜后肿瘤的预后情况。方法检索Cochrane librar y、Med line、EMBASE、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等数据库,学术会议资料和学位论文,以及一些图书馆纸质出版物,全面收集关于腹膜后肿瘤外科手术联合放射治疗的相关文献。制定相应的文献排除和纳入标准,并通过复习文献制定效应指标的评价标准。由两名研究者按照相应的文献评价标准分别对收集的文献进行评价,然后应用STATA软件进行Meta分析,计算治疗组和对照组的生存率、风险率(HR)及95%CI,对不能进行Meta分析的文献进行描述性分析,客观评价各种治疗方案的疗效。结果最终共有9篇文献纳入本研究,其中中文文献1篇,英文文献8篇,累计治疗组573例,对照组1403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腹膜后肿瘤手术联合放疗组患者的生存率明显高于单纯手术组(合并HR=0.57,95%CI 0.40~0.7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结论腹膜后肿瘤患者在严格完成手术的同时,可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方案进行放射治疗以改善预后,提高生存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膜后肿瘤 外科手术 放射疗法 META分析
下载PDF
动态增强扫描CT征象对鉴别原发性腹膜后肿瘤良恶性价值的分析
9
作者 闵繁懿 王鹤翔 +3 位作者 郭佳 胡尊英 王童语 徐文坚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23年第6期1044-1048,共5页
目的探讨动态增强扫描CT征象对原发性腹膜后肿瘤良恶性鉴别诊断价值。方法选取322例经病理证实为原发性腹膜后肿瘤患者CT增强检查资料,对临床资料与影像学征象进行单因素分析,对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参数行Logistic回归分析,基于全部参数... 目的探讨动态增强扫描CT征象对原发性腹膜后肿瘤良恶性鉴别诊断价值。方法选取322例经病理证实为原发性腹膜后肿瘤患者CT增强检查资料,对临床资料与影像学征象进行单因素分析,对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参数行Logistic回归分析,基于全部参数建立模型1(综合模型),基于内部成分与强化特征建立模型2(密度模型),基于形态学特征建立模型3(形态学模型),分析评价模型预测价值。结果综合模型对腹膜后肿瘤良恶性预测性能最佳,其敏感度、特异度、准确度分别为81.3%、86.4%、83.2%,ROC曲线下面积为0.905。预测准确度及AUC高于密度模型(74.5%和0.799)和形态学模型(75.8%和0.849)。结论综合临床与CT增强征象有利于提高良恶性肿瘤鉴别能力。鉴别腹膜后肿瘤良恶性的最佳参数组合为性别、不明显-轻度强化、脂肪密度、周围肿大淋巴结、周围器官推压以及血管侵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膜后肿瘤 鉴别诊断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下载PDF
腹膜后间隙分区用于判断腹膜后肿瘤来源
10
作者 毕苗 张延伟 +3 位作者 利晞 方颖 梁少华 谢云香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1397-1401,共5页
目的观察腹膜后间隙分区用于判断腹膜后肿瘤来源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09例单发腹膜后肿瘤CT资料,包括38例神经源性、62例间叶源性、7例胚胎源性肿瘤及2例其他来源。采用器官分区法将腹膜后间隙分为脊柱前区、脊柱旁... 目的观察腹膜后间隙分区用于判断腹膜后肿瘤来源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09例单发腹膜后肿瘤CT资料,包括38例神经源性、62例间叶源性、7例胚胎源性肿瘤及2例其他来源。采用器官分区法将腹膜后间隙分为脊柱前区、脊柱旁区和肾周区,基于中心线分区法分为中央前区、中央后区和外侧区;以肿瘤最大长径与最大短径的交叉点为肿瘤中心点,于相应轴位CT图像中分别根据器官分区法及中心线分区法确定肿瘤中心点所在区域,观察不同性质肿瘤的分布。结果基于器官分区法,38例神经源性肿瘤中,3例位于脊柱前区、31例位于脊柱旁区、4例位于肾周区,62例间叶源性肿瘤,位于脊柱前区8例、脊柱旁区10例、肾周区44例,7例胚胎源性肿瘤,位于脊柱前区4例、脊柱旁区1例、肾周区2例,2例其他来源肿瘤分布于脊柱旁区及肾周区;基于中心线分区法,38例神经源性肿瘤分布于中央前区6例、中央后区29例、外侧区3例,62例间叶源性肿瘤位于中央前区19例、中央后区5例、外侧区38例,胚胎源性肿瘤位于中央前区5例、外侧区2例,2例其他来源肿瘤分布于中央前区及外侧区。根据2种分区法,不同来源腹膜后肿瘤在腹膜后间隙各区分布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53.94、68.07,P均<0.01)。结论腹膜后间隙分区对判断腹膜后肿瘤来源具有一定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膜后肿瘤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诊断 分区
下载PDF
腹膜后神经纤维瘤病误诊1例
11
作者 司广亮 段仰灿 +1 位作者 张忠路 张文雯 《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755-757,共3页
病例男,11岁,小便时下腹部疼痛,因腹痛加重、次数频整来诊。查体:一般情况良好,发育较同龄人偏矮小,营养中等,意识清醒,自主体位,查体合作。全身皮肤可见散在咖啡斑;头部左侧乳突上方及左侧额部可及2处硬性结节,较大者约1.0 cm×1.0... 病例男,11岁,小便时下腹部疼痛,因腹痛加重、次数频整来诊。查体:一般情况良好,发育较同龄人偏矮小,营养中等,意识清醒,自主体位,查体合作。全身皮肤可见散在咖啡斑;头部左侧乳突上方及左侧额部可及2处硬性结节,较大者约1.0 cm×1.0 c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纤维瘤病 腹膜后肿瘤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超声检查
下载PDF
核医学显像在肿瘤免疫治疗中的应用
12
作者 唐敏 赵春雷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628-634,640,共8页
核医学显像具有从功能和代谢角度评估器官和病变组织状态的优势,已成为肿瘤诊疗领域的重要工具。肿瘤免疫治疗是继手术、放化疗、分子靶向治疗后的重要治疗方法。准确评估肿瘤状态、识别获益人群是实现肿瘤免疫治疗精准化、个体化的前... 核医学显像具有从功能和代谢角度评估器官和病变组织状态的优势,已成为肿瘤诊疗领域的重要工具。肿瘤免疫治疗是继手术、放化疗、分子靶向治疗后的重要治疗方法。准确评估肿瘤状态、识别获益人群是实现肿瘤免疫治疗精准化、个体化的前提和保证。本文对核医学显像在肿瘤免疫治疗中的应用现状、临床价值及前景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免疫疗法 核医学 正电子发射断层摄影术 脱氧葡萄糖 放射性核素显像 肿瘤 综述
下载PDF
腹膜恶性间皮瘤疝入后纵隔1例
13
作者 王双 金光玉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456-1456,共1页
患者男,69岁,腹泻伴乏力2年,进油腻饮食后加重,体质量减轻8 kg;无其他特殊病史。查体:腹部饱满柔软,移动性浊音(+)。实验室检查未见明显异常。腹部CT:腹膜、大网膜及肠系膜弥漫性增厚,局部形成边界清晰的团块状软组织密度影,内见条状低... 患者男,69岁,腹泻伴乏力2年,进油腻饮食后加重,体质量减轻8 kg;无其他特殊病史。查体:腹部饱满柔软,移动性浊音(+)。实验室检查未见明显异常。腹部CT:腹膜、大网膜及肠系膜弥漫性增厚,局部形成边界清晰的团块状软组织密度影,内见条状低密度区,边缘呈液体密度(图1A),经食管裂孔疝入后纵隔并推挤食管使之移位;增强后延迟期呈中度强化,内见强化血管;大量腹腔积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膜肿瘤 间皮瘤 纵隔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下载PDF
^(99m)Tc-MDP SPECT/CT显像在原发性骨肿瘤及肿瘤样病变良恶性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14
作者 赵莉 孔宁宁 +2 位作者 袁率航 左书耀 袁明刚 《现代仪器与医疗》 CAS 2024年第1期84-90,共7页
目的 探讨^(99m)Tc-MDP SPECT/CT显像对原发性骨肿瘤及肿瘤样病变良恶性鉴别诊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5月—2023年5月在康复大学青岛中心医院行^(99m)Tc-MDP全身骨显像和SPECT/CT显像的原发性骨肿瘤及肿瘤样病变患者75例,... 目的 探讨^(99m)Tc-MDP SPECT/CT显像对原发性骨肿瘤及肿瘤样病变良恶性鉴别诊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5月—2023年5月在康复大学青岛中心医院行^(99m)Tc-MDP全身骨显像和SPECT/CT显像的原发性骨肿瘤及肿瘤样病变患者75例,共128个病灶,所有病灶均经手术病理或活体组织检查或影像随诊获得最终诊断,对比同机SPECT、CT和SPECT/CT三种断层扫描对原发性骨肿瘤及肿瘤样病变的诊断效能。结果 128个病灶最终诊断良性病变88个,恶性病变40个,其中1例侵袭性骨巨细胞瘤,2例内生软骨瘤和1例骨软骨瘤局部恶变获得早期诊断。SPECT、CT和SPECT/CT显像对原发性骨肿瘤及肿瘤样病变良恶性的诊断灵敏度分别为70.6%(36/51)、87.2%(34/39)和97.4%(38/39),特异度分别为94.8%(73/77)、93.3%(83/89)和97.8%(87/89),阳性预测值分别为90.0%(36/40)、85.0%(34/40)和98.9%(87/89),阴性预测值分别为82.9%(73/88)、94.3%(83/88)和95.0%(38/40),准确度分别为85.2%(109/128),91.4%(117/128)和97.7%(125/128)。SPECT/CT显像与SPECT比较灵敏度和准确度明显提高(P<0.05),和CT比较阳性预测值明显提高(P<0.05)。结论 SPECT/CT显像在原发性骨肿瘤及肿瘤样病变良恶性鉴别诊断中有较高的诊断效能,对侵袭性的原发性骨肿瘤以及部分良性骨肿瘤及肿瘤样病变局部恶变的早期诊断有很大优势,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性骨肿瘤 肿瘤样病变 放射性核素显像 诊断 体层摄影术 发射型计算机 单光子
下载PDF
原发性后腹膜囊肿1例报道
15
作者 方晓熠 黄科峰 +2 位作者 金文义 宋君 徐颖辉 《罕少疾病杂志》 2024年第9期5-6,共2页
1病例报告患者,女,59岁。因“右侧腰腹部疼痛3小时”入院。患者3小时前睡觉时无明显诱因出现右侧腰腹部剧烈疼痛,醒来后仍感腰背部持续性刺痛,无腹泻,无心慌、胸闷、气短。后行上腹部CT平扫(图1、图2)及增强(图3、图4、图5)示:肝右后方... 1病例报告患者,女,59岁。因“右侧腰腹部疼痛3小时”入院。患者3小时前睡觉时无明显诱因出现右侧腰腹部剧烈疼痛,醒来后仍感腰背部持续性刺痛,无腹泻,无心慌、胸闷、气短。后行上腹部CT平扫(图1、图2)及增强(图3、图4、图5)示:肝右后方腹膜下囊性占位性病变,大小约5.0cm×6.6cm,边界清,CT值约70HU,相邻肝脏受压推移,囊壁少许点状钙化,动态增强检查:动脉期、门脉期及延迟期均无明显强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膜肿瘤 囊肿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下载PDF
^(18)F-FDG PET-CT联合血清SCC-Ag、CYFRA21-1对宫颈鳞癌腹膜后淋巴结转移的诊断价值研究
16
作者 郏振功 徐玥 +2 位作者 申勇 杨敏敏 胡永全 《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 2024年第3期371-374,404,共5页
目的探讨^(18)F-FDG PET-CT联合血清SCC-Ag和CYFRA21-1对宫颈鳞癌腹膜后淋巴结转移的诊断价值。方法根据术后病理学检查结果,将100例宫颈鳞癌女性患者划分为转移组(合并腹膜后淋巴结转移,33例)和非转移组(未合并腹膜后淋巴结转移,67例)... 目的探讨^(18)F-FDG PET-CT联合血清SCC-Ag和CYFRA21-1对宫颈鳞癌腹膜后淋巴结转移的诊断价值。方法根据术后病理学检查结果,将100例宫颈鳞癌女性患者划分为转移组(合并腹膜后淋巴结转移,33例)和非转移组(未合并腹膜后淋巴结转移,67例)。收集患者术前的^(18)F-FDG PET-CT扫描数据以及血清SCC-Ag和CYFRA21-1含量检查结果,比较两组各指标差异。通过Logistic二元多因素回归分析,分析影响宫颈鳞癌发生腹膜后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因素,对有意义的变量进行ROC曲线分析。结果转移组血清SCC-Ag、CYFRA21-1含量以及SUVmax值均高于未转移组,组间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SCC-Ag、CYFRA21-1含量以及SUVmax值均被确认为宫颈鳞癌发生腹膜后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影响因素。ROC曲线分析显示,SCC-Ag、CYFRA21-1、SUVmax单独及联合预测因子在宫颈鳞癌腹膜后淋巴结转移中的AUC分别为0.769、0.813、0.811、0.891,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8)F-FDG PET-CT联合血清SCC-Ag和CYFRA21-1在宫颈鳞癌腹膜后淋巴结转移的诊断中具有显著的临床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宫颈肿瘤 腹膜后淋巴结转移 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计算机体层摄影术
下载PDF
腹膜内^(32)P放射治疗和阴道近距离放射治疗作为子宫内膜浆液性乳头状癌和透明细胞癌的辅助治疗:一项Ⅱ期印第安肿瘤学会(HOG97-01)研究
17
作者 Fakiris A.J. Moore D.H. +1 位作者 Reddy S.R. 耶隶晓静 《世界核心医学期刊文摘(妇产科学分册)》 2005年第7期43-44,共2页
Objective. A phase II study was conducted to evaluate the role of adjuvant intraperitoneal radioactive phosphorus (32P) and vaginal brachytherapy in patients with uterine papillary serous carcinoma (UPSC) and clear ... Objective. A phase II study was conducted to evaluate the role of adjuvant intraperitoneal radioactive phosphorus (32P) and vaginal brachytherapy in patients with uterine papillary serous carcinoma (UPSC) and clear cell carcinoma (CCC), after complete surgical staging. Methods. Patients were required to have undergone complete surgical staging including maximal surgical resection. Residual ≤ 3 mm intraperitoneal disease, and pelvic and para- aortic lymph node dissection with negative nodes, were required. A dose of 15 mCi of intraperitoneal 32P was administered within 8 weeks of surgery. Vaginal brachytherapy was delivered using either high dose rate, total dose of 2100 cGy in 3 fractions (700 cGy per fraction prescribed to 0.5 cm depth from the vaginal surface) or low dose rate to 6500 cGy (prescribed to the vaginal surface) in 1- 2 fractions. Results. For the 21 evaluable patients, distribution by FIGO stage was as follows: Stages I- IIB (17), Stages III- IV (4). The median follow- up was 39.6 months (range: 5- 63 months). No patients experienced grade 2- 4 complications from their adjuvant therapy. Five patients suffered a recurrence: intraperitoneal [n = 2], distal vaginal [n = 2], and one at the surgical scar. Following the 2 distal vagina recurrences early in the trial, the entire length of the vagina was treated with intracavitary brachytherapy. No additional vaginal recurrences were observed. The two- year overall survival, cause- specific survival, and disease- free survival for the entire series were 89.2% , 89.2% , and 79.7% , respectively. Conclusions. Adjuvant therapy for UPSC and CCC with intraperitoneal 32P and vaginal brachytherapy after comprehensive surgical staging is feasible, well tolerated, and warrants further study on a larger scal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距离放射治疗 透明细胞癌 浆液性乳头状 HOG97-01 腹膜 子宫内膜 手术分期 肿瘤 近距离放疗 剂量率
下载PDF
腹膜后肿瘤手术联合术中放疗的安全性研究 被引量:16
18
作者 黄晓辉 李沛雨 +2 位作者 张勇 张楠 马林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646-647,共2页
目的研究腹膜后肿瘤手术联合术中放疗的安全性。方法以2009年7月-2010年7月收治的经腹部CT和(或)MRI确诊为腹膜后肿瘤的患者为研究对象,除外以下病例:(1)术后病理证实肿瘤组织来源于淋巴造血系统、泌尿生殖系统;(2)术前CT和(或)MRI已发... 目的研究腹膜后肿瘤手术联合术中放疗的安全性。方法以2009年7月-2010年7月收治的经腹部CT和(或)MRI确诊为腹膜后肿瘤的患者为研究对象,除外以下病例:(1)术后病理证实肿瘤组织来源于淋巴造血系统、泌尿生殖系统;(2)术前CT和(或)MRI已发现肿瘤病变范围广泛,腹膜后多处受累。保留病变局限于腹膜后单一区域的患者。共筛选出符合入选标准者62例,将其分为两组:联合治疗组(n=30),行腹膜后肿瘤切除联合术中放疗;对照组(n=32),单纯行腹膜后肿瘤切除术。比较两组术前术后白细胞计数变化、胃肠功能恢复时间、切口拆线时间及并发症情况。结果联合治疗组与对照组在术前术后白细胞计数变化、胃肠功能恢复时间、切口拆线时间及并发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手术联合术中放疗治疗腹膜后肿瘤安全性好,且不增加术后并发症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膜后肿瘤 放射疗法 手术后并发症
下载PDF
腹膜后原发肿瘤的CT表现 被引量:9
19
作者 吴景忠 程天明 +4 位作者 连建敏 葛英辉 雷志丹 张继良 汪鹏 《临床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8期618-620,共3页
目的 探讨腹膜后原发肿瘤的特征性CT表现。材料与方法 对 2 5例经穿刺活检或手术后病理证实的腹膜后原发肿瘤的CT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CT显示腹膜后原发肿瘤的敏感性为 10 0 % ,定位诊断正确率为 84.0 % ,良、恶性定性诊断率为6... 目的 探讨腹膜后原发肿瘤的特征性CT表现。材料与方法 对 2 5例经穿刺活检或手术后病理证实的腹膜后原发肿瘤的CT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CT显示腹膜后原发肿瘤的敏感性为 10 0 % ,定位诊断正确率为 84.0 % ,良、恶性定性诊断率为6 8.0 %。肿瘤径线较大 ,腹膜后器官和相邻的血管受压移位 ,肿瘤与邻近腹腔内器官间的脂肪间隙中断或消失 ,以及与邻近盆壁和/或腹后壁间界限不清均为肿瘤定位、定性特征性CT表现。结论 CT对腹膜后原发肿瘤定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膜后肿瘤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下载PDF
影像引导下放射治疗脊柱肿瘤六自由度摆位误差分析 被引量:14
20
作者 江萍 周舜 +4 位作者 王俊杰 杨瑞杰 刘子毅 姜树坤 王巍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952-956,共5页
目的:探讨颈椎、胸椎及腰椎肿瘤在锥形束CT(cone beam CT,CBCT)影像引导下的调强放射治疗(image guided radiation therapy,IGRT)六自由度摆位误差分析。方法:收集2013年5月至2014年6月在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行脊柱恶性肿瘤放疗的患者30例... 目的:探讨颈椎、胸椎及腰椎肿瘤在锥形束CT(cone beam CT,CBCT)影像引导下的调强放射治疗(image guided radiation therapy,IGRT)六自由度摆位误差分析。方法:收集2013年5月至2014年6月在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行脊柱恶性肿瘤放疗的患者30例,其中颈椎肿瘤10例,胸椎肿瘤10例,腰椎肿瘤10例。采用瑞典医科达(ELEKTA)公司AXESSE直线加速器CBCT引导,用Hexa PODTMevoRT床从平移和旋转六自由度方向在线校正摆位误差,CT模拟定位获取治疗计划参考图像(层厚3 mm,120 k V,200 m As)。每次治疗前行千伏级(k V级)CBCT扫描(100 k V,36.6 m As,s20射野准直器),CBCT图像采用骨窗模式与计划参考图像自动匹配,并经高资质医师和物理师共同确认,误差校正后再次行CBCT扫描,将两次图像与计划参考图像分别进行匹配验证。本研究共收集838次摆位校正前、后匹配结果,分别记录患者平移摆位误差左右方向X(lateral)、进出方向Y(lngitudinal)、升降方向Z(vertical)、旋转误差俯仰方向RX(pitch)、滚动方向RY(roll)及左右旋转方向RZ(yaw)匹配结果。应用SPSS13.0统计软件,对Hexa PODTMevoRT床校正前后位移误差数据行配对t检验。结果:椎体肿瘤摆位误差(绝对值)中,3个平移X、Y和Z方向摆位误差结果分别为颈椎(1.71±0.10)mm、(1.81±0.11)mm和(1.94±0.09)mm;胸椎(3.17±0.19)mm、(4.26±0.28)mm和(2.18±0.12)mm;腰椎(2.69±0.24)mm、(3.33±0.26)mm和(2.86±0.21)mm。患者摆位后首次CBCT获得摆位误差数据与误差纠正后(动床后)再次CBCT验证后获得残余误差数据3个平移X、Y和Z方向分别为颈椎(0.5±2.4)mm、(0.01±2.4)mm和(2.4±1.4)mm,胸椎(1.17±0.11)mm、(0.26±0.30)mm和(0.08±0.12)mm,腰椎(1.09±0.24)mm、(2.03±1.26)mm和(0.06±0.51)mm。进行配对t检验结果:颈椎及胸椎平移3个方向误差纠正前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腰椎仅是升降Z方向平移误差纠正前后差异统计学有意义(t=-3.518,P<0.001)。3个旋转RX、RY和RZ方向摆位误差分别为颈椎肿瘤0.67°±0.04°、1.06°±0.06°和0.78°±0.05°,胸椎0.62°±0.05°、0.75°±0.06°和0.84°±0.06°,腰椎0.59°±0.06°、0.80°±0.07°和0.73°±0.06°;误差纠正后(动床后)再次CBCT验证后获得残余误差数据3个旋转方向RX、RY和RZ方向分别为颈椎肿瘤0.27°±0.14°、1.20°±0.04°和0.28°±0.05°,胸椎0.02°±0.20°、0.05°±0.26°和0.64°±0.16°,腰椎0.09°±0.26°、0.50°±0.05°和0.03°±0.16°,误差纠正前后颈椎和腰椎旋转3个方向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胸椎仅是滚动方向RY方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106,P<0.001)。30例患者疼痛均有缓解,未发现放疗副反应。结论:IGRT下Hexa PODTMevoRT床对脊柱肿瘤放射治疗的摆位误差纠正有明显作用,建议采用在线校正脊柱肿瘤放射治疗摆位误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椎肿瘤 放射疗法 影像引导 锥束计算机体层摄影术 六自由度 摆位误差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9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